欧阳序认识黎崇裕君,大概是6年前,他来我诊室跟诊抄方,并带来新作《一个青年中医之路》。翻阅之后,欣感黎君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中医青年,好读书,勤临床,善思考,勤笔耕,年轻而有为。一晃数年,近日黎君又寄来《经方三部六病应用——刘绍武〈仲景证治观〉钩玄》一书稿并求序于余。开卷阅后,叹其用功之勤勉,钻研之深入,治学之求精,真是现在青年中医中少有的,堪称楷模! 三部六病理论是山西著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创立的,该理论将人体划分为三个部分,即表部、枢部(半表半里部)、里部,简称“三部”;每部存在的病证,根据其阳和阴的不同病性,划分为六类证候群,简称“六病”。进一步认为:表部的阳性病为太阳病,阴性病为厥阴病;枢部(半表半里部)的阳性病为少阳病,阴性病为少阴病;里部的阳性病为阳明病,阴性病为太阴病。以此解读张仲景《伤寒论》六经,并实践于临床,获得极大成功。半个多世纪以来,三部六病学说影响甚广,学者甚众,逐步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三部六病流派。黎君通过多年研习《伤寒论》及三部六病重要著作《仲景证治观》,善于思考,勤于总结,集腋而作,以成是书。是书以刘绍武老先生三部六病学术为主导,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全部纳入三部六病体系内,对刘老的《仲景证治观》再次进行细致的整理,既原汁原味传承了刘老的三部六病学术思想,又融合了自己学研体会而出新意。是书出版,对于弘扬三部六病理论、丰富《伤寒论》临床实践大有裨益!经方是古朴的,又是常新的,其常新的关键,在于切实的临床疗效。汉唐以降,解读注释《伤寒论》及六经者,不下数百家。“乱花渐欲迷人眼”,在各家伤寒学说面前,现在的年轻中医,如何学好经方,用好经方?黎崇裕君用他孜孜不倦的勤奋和踏实钻研,一门深入的治学态度,给大家树立了一个榜样。 故乐而为之序。欧阳卫权 2022年12月18日于林泉斋作者简介黎崇裕(1985-),男,字小裕,号宗谷散人,网名黎小裕。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客家人。首批珠海科普讲师团专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民间疗法》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特约编委,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承指导老师。学会任职:珠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编写专著《小郎中习医手记》《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三年难得师承录》,合编《100首经方方证要点》,参编著作3部;近年来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中医科普文章90余篇。致力于经方医学和客家中医药的研究,提出“舌辨寒热,脉定虚实,腹诊补泻,证分三部,方归六病,屡用达药”的学术观点。现任职于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临证善用经方治疗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等。
中医的寒热如何细分经方表中里三部?刘绍武先生曾提出寒热是整体的,虚实是局部的。因此,整体有常,基本没有太大的变化,寒者必阴,热者必阳,在任何情况下永无变异之谓。三阳之热或三阴之寒单独出现时,只是程度上的差别,本质是一致的。寒热是充满整体的,无处不热,无处不寒,如《伤寒论》第168条“表里俱热”的白虎加人参汤证和第219条“三阳合病”的白虎汤证。凡热皆用清法,“热则寒之”。热与三部结合以后,其清法仍然无差别。如表部麻杏甘石汤中石膏以清表热,半表半里部竹叶石膏汤中石膏以清半表半里之热。寒证也是如此,如第225条表里俱寒之四逆汤证,第317条之三阴合病之通脉四逆汤证。凡寒皆用温法,“寒则热之”。寒与三部结合以后,其温法仍然无差别,如表部之第29条四逆汤证的“厥”,里部之第277条四逆汤证的“自利不渴”,半表半里部第304条附子汤证之“背恶寒”,皆以附子、干姜温其寒。因此,寒热的出现是整体性的,结合了哪一部而表现出哪一部症状,我们就划归哪一部的寒热。三阳热或三阴寒治为一法。寒热虽为整体,但是刘老未结合三部再进一步细分,任应秋先生在《伤寒论证治类诠》有对寒热的相关论述(其书中有转引自日本喜多村直宽先生著作《伤寒论疏义》的内容以及任应秋先生的个人学术见解),虽然任应秋先生以及日本喜多村直宽先生的学术观点与刘绍武先生的学术观点不一致,但笔者认为,任何一个流派的发展和传承都需要汲取百家之长,融汇贯通,并传承创新,在此引用任应秋先生著作《伤寒论证治类诠》对寒热的相关论述后可进一步深化三部六病学说中有关三阳中寒热的细分。任先生在书中转引日本喜多村直宽《伤寒论疏义·伤寒论总评》中提道:“惟表热甚则里亦热,故里虽始热,而病未入胃,尚属之太阳;表寒甚则里亦寒,故里虽始寒,而病未入胃,尚属之少阴。少阳与厥阴共,病羁留于半表里间之名也;阳明与太阴共,邪犯胃之称也。故不论表里寒热,病总入胃中者,谓之阳明与太阴。盖六病之次,阳则太阳、少阳、阳明,阴则少阴、厥阴、太阴,但阳则动而相传,阴则静而不传。然其传变,则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虽然寒热是整体的,无处不热,无处不寒,表热时里也热,但是只要未入胃(阳明)即属太阳,任先生认为:“假如太阳病逐渐热化了,便是温病。热化后的症状有两个:一是不恶寒而渴,二是发汗已身灼热。”任应秋先生论述的太阳病热化,即三部六病中的少阳病。任应秋先生又说:“阳明病不仅是里证,而且是里热证、里实证。热盛而不实(没有“便秘”)者,宜白虎汤;热盛而实(有“便秘”)的,宜三承气汤。”白虎汤阶段属于三部六病的少阳病,三承气汤阶段属于三部六病的阳明病。融合任应秋先生、日本喜多村直宽先生与刘绍武先生的学术观点,笔者进一步提出:热虽为整体,表热时虽里亦热,但表实热时,恶寒发热而不渴,无便秘即为表实热太阳病;太阳病热化后,若出现不恶寒而渴、发汗已身灼热、不便秘则为少阳病;少阳病进一步热化,出现便秘则为阳明病。因此,热虽为整体,然亦有迹可循,可进一步从三部细分。如前所述,日本喜多村直宽先生认为“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因此,认为“表寒甚则里亦寒,故里虽始寒,而病未入胃,尚属之少阴”,而三部六病则认为太阳与厥阴为表里,少阳与少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故而日本喜多村直宽先生提出的“表寒甚则里亦寒,故里虽始寒,而病未入胃,尚属之少阴”,按三部六病理论可认为“表寒甚则里亦寒,故里虽始寒,而病未入胃,尚属之厥阴”。而且刘绍武先生曾提出:“太阴本质属寒,其主要病理是肠胃功能降低,致水液滞留于肠胃,故出现腹满,这是一个代表性的症状,是核心证。”结合前面日本喜多村直宽先生提出的“阳明与太阴共,邪犯胃之称也”,笔者认为可以把“腹满”作为三阴是否入胃的标志,表寒时虽里亦寒,但表虚寒时,手足逆冷,恶寒而无气短心悸,无腹满则为表虚寒厥阴病。厥阴病寒化后,若出现心动悸、精神疲劳,无腹满则为少阴病;少阴病进一步寒化,出现腹满,则为太阴病。因此,寒虽为整体,然亦有迹可循,可进一步从三部细分。笔者以此观点,请教于李国栋老师时,李师回复:“‘太阳病逐渐热化了,便是温病。’从三部六病学说出发,此说则应解为:表热入内,便为温病;表热入内的症状有两个,一是不恶寒而渴,二是发汗已身灼热。从三部六病学说的观点出发,《伤寒论》所谓‘温病’,其实就是少阳证。表热证的代表方为葛根麻黄汤、葛根汤、麻杏甘石汤,中(半表半里)热证的代表方为白虎汤、栀子豉汤、四逆散,里热证的代表方为调胃承气汤。如《伤寒论》第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阳明病,不呕吐,不下利,心烦者,即为胃中实热。《伤寒论》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第207条和第6条对比,此二条发病时辰不同。第207条之阳明病,是在阳明时辰上发病,此时阳气衰,卫气虚,表邪必然入里。如《黄帝内经》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天之阳气为日西而衰,日西之时就是阳明病时,日西阳气衰则卫气虚,此时感受风寒,则表邪入里,吐下则为胃中虚寒,“不吐、不下、心烦者”,为胃中实热。第6条之太阳病,是在太阳时辰上发病,此时阳气隆盛,则卫气实。卫气实而病发伤寒,必为患者御寒不慎或寒邪太盛,正不胜邪而病发太阳。第6条则是太阳表热入内,变为少阳证,可与白虎加人参汤。少阳和少阴,都是主要在循环系统。少阳为热,少阴为寒。”(摘自《经方三部六病应用》)作者简介黎崇裕(1985-),男,字小裕,号宗谷散人,网名黎小裕。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客家人。首批珠海科普讲师团专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民间疗法》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特约编委,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承指导老师。学会任职:珠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编写专著《小郎中习医手记》《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三年难得师承录》,合编《100首经方方证要点》,参编著作3部;近年来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中医科普文章90余篇。致力于经方医学和客家中医药的研究,提出“舌辨寒热,脉定虚实,腹诊补泻,证分三部,方归六病,屡用达药”的学术观点。现任职于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临证善用经方治疗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等。
经方三部六病应用:中医虚而热、实而寒之剂如何归属经方六病?虚实是三部的,没有三部就没有虚实可言。表实无汗,表虚自汗;里实胃家实,大便难;里虚腹满,吐利;半表半里实胸满,半表半里虚心动悸、短气。离开三部,虚实不复存在,因而虚实是局部的。治法也各有差异,表实汗而解之,里实吐下攻之,半表半里实散之、消之。表虚,当归补之、通之;里虚,苍术补之、燥之;半表半里虚,人参补之、益之。三部之虚实不同而治法各异,体现了虚实的局部性。六病的根本区分在于虚实补泄上,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之中,温、清分阴阳,汗、吐、下、消、补断三部。因虚实是局部的,局部则变幻繁杂,因此虚实无常,当其与寒热交错互见时,常反其阴阳,故曰无常。《伤寒论》(简称《伤寒》)、《金匮要略》(简称《金匮》)之方剂,或热,或实,或实热,或不热不实皆可归为三阳病之方剂,再依方剂表现出的表、半表半里、里部方证,从而归纳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之方剂,方剂之或寒、或虚、或虚寒、或不寒不虚皆可归为三阴病之方剂,再依方剂表现出的表、半表半里、里部方证,从而归纳为厥阴病、少阴病、太阴病之方剂。然而还有两类方剂难于归类,即虚而热、实而寒之剂,按照刘老对于六病的阐述,三阳病必实热,三阴病必虚寒。虚而热、实而寒之剂横跨阴阳,按照三部六病的理论无法归类到六病之内。笔者对此苦思不得其解,后阅读《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经方专家卷·胡希恕》中胡希恕先生讲述虚实时恍然大悟,包括此小节论述的内容乃融合了胡希恕先生和刘绍武先生两者的经验而成。胡希恕先生在文中提道:“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这里的“阴阳”,胡希恕先生并未进一步阐述是三阴三阳中的哪阴哪阳。笔者认为,“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是为少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乃为少阴”。“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是为少阳。”胡希恕先生认为反而为阳,笔者认为当更进一步,断此为少阳,因虚者补之,热者寒之,一补一寒谓之和,病为半表半里,未离表亦未离里,因此方证似阴似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乃为少阴。”胡希恕先生认为反而为阴,笔者认为当往前一步,判此为少阴,因实者攻之,寒者热之,一攻一热谓之和,病为半表半里,未离表亦未离里,因此方证似阴似阳,而太阴和厥阴明确了是不可以攻下的。如《伤寒论》原文太阴病提纲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伤寒论》原文厥阴病提纲证:“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唯有少阴可泄、可下、可攻、可散、可消,故而归实而寒为少阴。笔者就有关于“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是为少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乃为少阴”的问题,请教于三部六病传人李国栋先生时,李师给予肯定,认为笔者说的这个问题很深刻,李国栋先生赞同笔者的观点。他认为所谓阴阳,以血气划分,则血为阴,气为阳。少阳虚而热者,为半表半里之阴血虚而阳气热。血虚当补,气热当清。例如白虎加人参汤证,人参、甘草补益半表半里之阴血,石膏、知母清泄半表半里之阳热;再如小柴胡汤证,人参、甘草补益半表半里之阴血,柴胡、黄芩清泄半表半里之阳热。后世有医家所谓“人参补阳气”,似与《伤寒论》的论点不符。如第385条“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的“利止”,不是向愈,而是阴血亡脱之兆,所以加人参补血;第96条“若渴,去半夏,加人参”是补阴气,或者说是养血生津;第168条“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加人参也是为了养血生津。少阴实而寒者,为半表半里之阴血实而阳气寒。如第61条:“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伤寒下之后,里虚则脉沉,复发汗,表虚则脉微,此状态为血气集中在半表半里,半表半里之阳气寒,因而外气虚,所以昼日烦躁。烦躁一症,虚热和虚寒都能出现。如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第300条“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第69条和第300条的“烦躁”,都是虚寒烦躁,昼日烦躁为外虚,黑夜烦躁为内虚。烦是内部有邪气而心神不安,躁是外部有邪气而肢体躁动。第61条之“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是昼日内气寒、外气虚,内气寒则心烦,内寒则收敛,因而昼日内气不得出外,故昼日外气虚,所以肢体躁动;黑夜外气入内,内寒得减,所以夜而安静不烦。这就是半表半里之阴气实而阳气寒的表现,以干姜附子汤主之,干姜、附子祛寒温内,祛寒则心阳得暖,昼日心烦得解,温内则内气出外,外虚得补,躁动得解。半表半里之阴气实,所以不用甘草补阴气。另外,大青龙汤证之烦躁,是表部寒实而表邪入内。表部寒实,阻碍津液输布,则肢体失养,故躁动;表邪入内则心血郁滞而发热,故心烦。三部六病学说的理论和实践,都有待于丰富和深入。作者简介黎崇裕(1985-),男,字小裕,号宗谷散人,网名黎小裕。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客家人。首批珠海科普讲师团专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民间疗法》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特约编委,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承指导老师。学会任职:珠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编写专著《小郎中习医手记》《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三年难得师承录》,合编《100首经方方证要点》,参编著作3部;近年来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中医科普文章90余篇。致力于经方医学和客家中医药的研究,提出“舌辨寒热,脉定虚实,腹诊补泻,证分三部,方归六病,屡用达药”的学术观点。现任职于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临证善用经方治疗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等。
黎崇裕双手把脉吗?临床所见援藏医生黎崇裕是双手把脉的。黎崇裕双手把脉的临证经验源自民间,受民间中医的影响及私授,后自己逐渐进行探索,不但在妊娠脉中进行双手把脉进行对比,而且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等方面亦是双手把脉,逐渐形成了临床以双手把脉的习惯,他通过双手把脉对比心、肝、肾、肺、脾、命门六脉之间的大小异常等情况,尤其注重独脉主病,并结合喜用经方的习惯,通过双手把脉相当于将经方六病里面的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少阴病、太阴病大概地过一遍,从而形成独特的双手把脉个人临床特色,“以脉定虚实”的学术观点。黎崇裕曾于2022年11月13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上作《经方治疗皮肤病的个人体会》的学术报告中提出“经方治皮用方思路之四:对脉”的概念,他在学术报告中提到:“脉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有力可攻,无力可补。”并提出三阴脉的概念:“沉而无力,脉为三阴,方用温补。”并结合三部六病的思路,指出了脉诊结合证候进行三阴病的诊断原则:沉而无力+四肢厥冷=厥阴病(以温通血脉、通阳救逆、消除微循环障碍为主之剂:桂枝类方、当归类方)、沉而无力+腹满=太阴病(以改善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为主之剂:茯苓类方,白术类方)、沉而无力+心悸气短=少阴病(以提高心脏功能为主之剂:附子类方,人参类方)。黎崇裕双手把脉的经验源自民间,那中医民间的双手把脉又出自何处呢?援藏医生黎崇裕孜孜不倦进行了考证,得出双手把脉,左右齐诊的做法或许来源于藏医,最早得到其蛛丝马迹源自日本医家丹波元简《医賸》“左右齐诊”中的记载:“鲁华祝《卫藏图识》云:西藏医,名厄木气。其视脉,以左手执病者之右手,右手执病者之左手。一时齐诊。予向得本邦古医书一卷,其中载诊脉法云:左右齐诊,而脉动应于医之手。左右动数不齐者,死之兆也。此从前脉书,所未言及焉。”后黎崇裕详查有关藏医双手把脉的相关资料时发现清代松筠所著《西招图略西藏图考》不但述及双手把脉,还对藏医外治法有相关说明:“西藏医名厄木气。其药与内地异,产自藏地或购自西洋,不炮制,间用丸散。遇病亦先诊视,而后用药。其诊脉以左手执病者之右手,右手执病者之左手。一时并诊,疾重始然。若小疾,则以酥油遍体擦之,曝于日中,遇阴晦,则以绒单覆病者,以柏叶烧烟薰之。”此外,清代郑光祖所编《舟车所至》以及钱远铭主编《经史百家医录》转引自清佚名所著《西藏记·下卷》见《龙威秘书》石门马氏大酉山房刊本所述与此描述大同小异:“藏医:西藏医名厄木气,药不泡制,皆系丸散.一诊视而后用药。其视脉以左手执病者之右手,右手执病者之左手,一时齐诊,不分先后。但番人无论老少男女,小疾则以清油酥油遍体擦之,暴于日中;若天阴以绒单覆盖,用柏叶烧烟熏之。重者始诊脉服药或刺血。”相关参考文献:1.黎崇裕.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从经方庙堂到民间江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42.2.日·丹波元简.医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36.3.清·松筠.西招图略西藏图考[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2.194-195.4.清·郑光祖.舟车所至[M].新华书店,1991.5.钱远铭.经史百家医录[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86.313.6.黎崇裕.经方三部六病应用———刘绍武<仲景证治观>钩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本期专家介绍:黎崇裕黎崇裕,男,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主治医师、米林市藏医院住院部副主任。现任《中国民间疗法》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特约编委,珠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世界中联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出版专著《小郎中习医手记》《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三年难得师承录:跟师经方家刘志龙教授记》《三部六病应用:刘绍武〈仲景证治观〉钩玄》,合编《100首经方方证要点》,参编著作3部。致力于经方医学的研究,提出“舌辨寒热,脉定虚实,腹诊补泻,证分三部,方归六病,屡用达药”的学术观点。西藏米林市藏医院是“一级甲等”藏医医院,为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对口帮扶医院,位于西藏米林市南伊乡南伊村,医院目前开设有住院部、药浴科、中医康复科、综合门诊、检验科、超声科等14个科室。米林市藏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发挥特色为优势,以社会效益为主导,藏医药特色诊疗为主,中西药诊疗为辅。目前开展涂擦疗法、霍麦疗法、催泄疗法、蜡疗、药浴、足浴、头浴、火龙罐、金针、针灸、放血、拔罐、刮痧、按摩、火灸等特色疗法。文案:米林市藏医院院办审核:旦增达扎
用六病来划分经方,是有普适性的,不必分科导读:刘绍武先生是三部六病学说的开山祖师。《仲景证治观》是刘先生关于三部六病学说的集中概括。青年中医才俊黎崇裕先生多年研习《仲景证治观》所做的读书笔记,苦心创作《经方三部六病应用——刘绍武〈仲景证治观〉钩玄》。下文是本书的创作背景。“三部六病”学说的观点被1987年出版的《高等中医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伤寒论》所引用:“刘绍武氏认为,《伤寒论》辨证的‘六经’当称‘六病’。经络是组成人的一个部分,而‘病’是机体阴阳失调的结果。六经和六病概念不同,六经是生理的,其循行有固定的路线,无病也仍然存在。六病是人为划分证候类型的方法,无病则‘六病’不复存在。经络的病象只出现于其循行部位及其所络属之脏腑。六病之表现常是全身的。经络之阴阳是用以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之属性,由脏腑之不同及循行体表部位的区别所决定,而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 由病势、病位、病体所决定,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因此,六病和六经有本质的区别。” 鉴于此,用六病来划分经方是为了临床运用,六病辨证方剂学就是应用于“人为划分证候类型”,从而实现方证对应的辨证尖端。因为在划分六病的时候,此时“六病的阴阳是用以说明疾病的属性,由病势、病位、病体所决定,包括表、里、寒、热、虚、实的内容”。在辨六病之际,已经进行了中医的八纲辨证,如辨为太阳病,则说明病位在表,病性为实为热,方剂选用辛凉解表之剂,用于发汗驱邪即可。再根据病患的具体症状,选择六病方剂中太阳病方剂施治即可。而1989年出版的《中医现代化研究丛书·中医与多学科》中有如下评述:“按照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建立《内经》和《伤寒论》理论的‘三部六病说’。其思想基础是根据一般系统论的原则,把整体划分为表、半表半里、里三个不同的空间,每一部以阴阳不同的病性,划分为六类证候集合群,谓之六病。机体患病的空间位置虽广,但不超过三部;病情变化尽管多种多样,但不越六病。据此便可创立与此相应的理法方药体系,解决目前的中医分科重复多样的问题,充分体现了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将有利于中医的整理和提高。” 运用三部六病的理论对经方进行划分,具有普适性,不必分科。只要六病方与证候相对应,即可处方用药。综上所述,可把《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都归纳到六病之内。笔者认为有必要运用三部六病的理论,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方剂进行整理归纳。对此,笔者提出“以方类证,方归六病”的学术观点,即以类方和类病的方式进行分类。如首先把《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方剂中含有桂枝的方剂全部找出来,一共有88首,然后按四神法(汗法、清法、下或吐法、温补法)进行阴阳归类。其中汗法属于太阳病类方、清法属于少阳病类方、下或吐法属于阳明病类方、温补法属于三阴病类方。而温补法中,以改善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为主的属于太阴病类方,以提高心脏功能为主的属于少阴病类方,以温通血脉、通阳救逆、消除微循环障碍为主的,属于厥阴病类方。本书即为笔者阅读三部六病的方剂学笔记。内容简介本书以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学术为主导,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纳入三部六病体系内,对刘老的《仲景证治观》再次进行细致的整理,既原汁原味传承了刘老的三部六病学术思想,又融合了作者自己的学研体会而出新意。刘绍武先生曾提出寒热是整体的,虚实是局部的,但未结合三部对寒热再进一步细分。作者在书中提出:热虽为整体,表热时虽里亦热,但表实热时,恶寒发热而不渴、无便秘即为太阳病;太阳病热化后,若出现不恶寒而渴、发汗已身灼热、不便秘则为少阳病;少阳病进一步热化,出现便秘则为阳明病。并提出把“腹满”作为三阴是否入胃的标志,表寒时虽里亦寒,但表虚寒时,无热恶寒、手足逆冷而无气短心悸、无腹满则为厥阴病;厥阴病寒化后,若出现气短心悸、无腹满则为少阴病;少阴病进一步寒化,出现腹满,则为太阴病。作者在书中提出“《伤寒论》实为115方”“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是为少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乃为少阴”等学术观点,并以类方和类病的方式对经方进行分类,然后按四神法进行阴阳归类,对经方分类体系做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于经方研究者和年轻中医颇有启发意义。作者简介黎崇裕(1985-),男,字小裕,号宗谷散人,网名黎小裕。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客家人。首批珠海科普讲师团专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民间疗法》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特约编委,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承指导老师。学会任职:珠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编写专著《小郎中习医手记》《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三年难得师承录》,合编《100首经方方证要点》,参编著作3部;近年来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中医科普文章90余篇。致力于经方医学和客家中医药的研究,提出“舌辨寒热,脉定虚实,腹诊补泻,证分三部,方归六病,屡用达药”的学术观点。现任职于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临证善用经方治疗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等。END版权声明本文作者黎崇裕,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
中国睡眠研究会调查显示,我国成年人失眠率高达38.2%,超过3亿人有睡眠障碍,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失眠,属于心身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睡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睡,重则彻夜不眠,长此以往,会导致神经衰弱,内分泌紊乱,免疫力下降等,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中医叫失眠为“不寐”“不得眠”“目不瞑”“卧不安”等,是因为各种因素引起脏腑机能紊乱,气血不调,营卫失和,阴不纳阳,阳不入阴而发;病位主要责之于心,并且和肝、胆、脾、胃、肺、肾、三焦等脏腑密切相关。黎医生认为临床中失眠可以分为以下15种类型:1)入睡困难:不少失眠的人平躺一两个小时都没有睡着,这个情况多见于以下几个情况:一个是之前熬夜熬习惯了,生物钟没有调整过了。一个是之前用了提神的东西,比如咖啡等带有兴奋神经的食品,大脑已经习惯了亢奋状态。还有一个就是心火旺。2)睡眠浅:睡眠浅的情况多见于稍有声响就可以醒的状态,没有进入深度睡眠,中医认为这个情况多属于血虚,血不养神所致,平时可以多用枣仁四物汤煲汤。3)辗转难眠:指翻来覆去怎么都睡不着,大脑很清醒,这个情况数羊是没用的,还不如把白天学习工作的事情过一遍,反而有助于睡眠。4)彻夜未眠:常有病人和我讲,黎医生,我一晚上都没有睡觉,直接到天亮了,其实患者期间是有进入深睡眠的,只是自己不知道而已,这个多见于火热之症,平时可以多吃一些苦的东西,比如苦瓜、莴笋、菊苣、苦荞麦等,或者用莲子芯泡茶。5)早醒:还没有到天亮人已经醒了,有些还能入睡,有些就迷迷糊糊,再也没法进入深睡眠了,这个情况多见于心血不足的情况,平时可以多吃红颜色的东西,比如西红柿、山楂、草莓、红枣、红豆、红薯、樱桃、枸杞、石榴、莲雾、荔枝等。6)夜寐梦多:做梦一般是需要依据梦境来判断大体的情况,一般梦到丘山、烟火、喜悦的事情属心;梦见自己在飞或者高空,或者见到金铁之类的奇形怪状的东西,过世的人,梦里面哭等属肺;梦山林树木,奇花异草,或者心烦郁闷的事情属肝;梦见沼泽地,房屋漏风漏雨,找东西吃,解不开的心结,抹不去的人情等属脾;梦见深渊、害怕紧张的事情,在水中掩着等属肾。一般中医会根据梦境判断五脏六腑的情况,如果是梦境不记得大部分属于脑(髓海不足)。7)小儿睡眠差:小孩精力旺盛,折腾一两个小时还不能入睡,这个情况可以如下处理:一,让他精力发泄掉,玩疯了再睡;二,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不要一时晚一时早,固定时间,差不多到点就上床睡觉;三,睡前喝一杯热牛奶;四,找个善于治疗儿科的中医开中药调理。8)夜啼:半夜莫名其妙的起来哭或者哭醒了,多见于3岁以内小孩,常常是因为脾胃虚寒或者是蚊虫叮咬或者是心火亢盛,可以用中药来治疗,而且效果奇佳,我治疗很多这类的小孩,一般我都在方子里面加一味蝉蜕,蝉蜕就是知了的壳,你看知了白天叫个不停,但是一到晚上就毫无声息,这个符合中医治疗失眠需要引阳入阴的特性,《本草备要》说:蝉“昼鸣夜息,故止小儿夜啼”,临床试用,蝉蜕治疗小儿夜啼疗效确实不错。另外,民间有叫魂一法,在大门口喊小孩的名字:“某某某,快回来哦,夜了,回家了,回来乖乖了”的等之类的话术,宝妈们不妨尝试一下。9)青少年压力性失眠:现在中小学生压力大,加上家长的焦虑加持,不少小朋友一到上学或者是考试就紧张的睡不着,这个多见于血不归肝,中医认为卧则血归藏于肝,当紧张焦虑导致肝火旺时,或者是睡眠不足、休息不够所致肝血不足,都会引起血不归肝,平时可以用淮小麦、大枣、炙甘草来煮水当茶喝,这个是属于经方里面的甘麦大枣汤,可以养肝血、畅情志。10)中年睡眠障碍:中年人的睡眠障碍基本都是因为压力所致,上有老,下有小,中有房贷和车贷,要不就是加班加点,要不就是辅导娃作做作业鸡飞狗跳,压力山大,心肝之火自然旺盛,平时可以用百合莲子+冰糖煲糖水。11)老年性睡眠时间短:中医认为年过百半而衰,老年人精血不足,睡眠时间短,而且难于进入深睡眠,所以老年性的失眠多用滋补之品较多,不可大温大补,只可平补平调。12)顽固性失眠:顽固性失眠常常表现为慢性失眠,连续几个月甚至数年或更长时间,而且长期服用中西药物治疗效果不好的难治性失眠。往往会害怕睡不着而加重失眠,从而导致恶性循环,这个情况中医认为多见于寒热虚实错杂,一般都是需要运用几个方子一起合用来治疗。13)更年期失眠:是因为卵巢雌激素分泌减少、垂体促性腺激素增多造成的神经内分泌一时性失调,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常常伴随抑郁、焦虑等症,这个情况一般是需要平衡阴阳,调节情志为主,家人的陪伴和疏导佷重要,除了用中药比如二仙汤阴阳双补外,让其带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天天带娃累的半死,根本没有时间想自己的更年期。14)手术后睡不着:中医认为术后损伤气血,导致失血失和容易产生失眠,血虚用四物汤,气虚用四君子汤,气血两虚用八珍汤,同时手术容易在体内产生瘀血,气滞血瘀可用血府逐瘀汤等。15)肿瘤、高血压等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睡眠障碍:器质性病变导致的失眠,常常需要攻补兼施,扶正祛邪,我接诊过很多乳腺癌术或放化疗后导致睡不着的,多为气阴两虚,常用生脉饮加味而获效。好中医不分科,但中医专病有专治,专病有专方,专病有专药的情况长期存在,黎医生近来精研古籍,旁参百家,特开设睡眠专科,主治:入睡困难,睡眠浅,辗转难眠,彻夜未眠,早醒,夜寐梦多,小儿睡眠差、夜啼,青少年压力性失眠,中年睡眠障碍,老年性睡眠时间短,顽固性失眠,更年期失眠,手术后睡不着,肿瘤、高血压等器质性病变导致的睡眠障碍等。如需调理睡眠可来诊,在治疗的整个过程黎医生用的是中药汤剂、颗粒剂、中成药、沐足、穴位贴敷、耳穴压豆、刮痧、拔罐、针灸推拿、艾灸等中医传统疗法,治疗期间不用西药,因此,没有依赖性,没有戒断反应,安全有效,副作用小。黎崇裕,男,九三学社社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首批珠海科普讲师团专家,世界中联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临证善用经方治疗内儿科、妇科、皮肤科、男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黎崇裕医生出诊安排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工作室出诊时间:每周一、三下午(14:30-17:30)、周四、周六全天(8:00-12:00;14:30-17:30),地址:珠海市粤华路208号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四楼名医工作室名医诊室(二)。
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莲花路中医科黎崇裕【摘要】欧阳卫权老师为广东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师从“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及中医大家李可老中医,擅长运用经方用于皮肤科各种疾病的治疗,常获显著成效。笔者有幸跟随欧阳卫权老师侍诊抄方,将侍诊抄方期间所见所闻记录如下,以飨读者。【关键词】方证对应;皮肤病;名医经验;当归芍药散;带状疱疹;欧阳卫权老师是副主任医师,医学硕士。师从“国医大师”李振华教授及中医大家李可老中医。学术上主张遵循中医自身规律发展中医,回归中医传统,用中医思维指导中医临床。临床致力于《伤寒论》经方及六经辨证方法在皮肤病中的应用研究,强调以六经为纲,方证为核心,“见病知机”,活用经方,重视发挥中医整体调理及个体化治疗的优势,临床上擅长运用经方治疗各类皮肤病,以及内科外感发热、咳喘、胃病、痹证、妇儿等各科疑难杂病。笔者有幸跟欧阳卫权老师侍诊抄方,此杂记凭记忆记录及间有自我发挥,若有差错,是笔者个人问题,还请各位方家斧正:特色一:“心狠手辣”欧阳卫权老师是李可老的徒弟,开方用药传承了很多李可老的风格,用药该重时绝不手软,真是“心狠手辣”,如一个腰椎间盘脱出的中年患者,形体肥胖,有腰酸软、怕冷等症,欧阳老师处方:制黑附子60g白术30g杜仲30g肉桂10g干姜30g细辛30g鹿角粉2包威灵仙15g牛膝30g制川乌30g骨碎补30g独活30g土鳖虫10g防风20g,而此方乃是巩固之用,之前患者发作期间疼痛剧烈,此方用量更重,细辛用至60g,附子用至75g。欧阳老师临床半夏喜欢用生半夏,时常生半夏开至60g,欧阳老师说半夏散结效果很好,上次有个鼻咽癌患者下颚及颈部肿块有鸭蛋大,用小柴胡汤加减,服药9剂,肿块即消至花生米大小,效果出人意料之外,方中生半夏功不可没。而且半夏散及汤治疗感冒初起咽痛效果甚佳,一般1剂即愈,同时欧阳老师还强调此方必须用生半夏效果才好。特色二:循循善诱欧阳老师一天一百多的门诊量已经够累了,但是他在看病的同时经常还要点拨我们,经常问完患者轮到问我们说这个属什么方证,要用什么方子,为什么?有异议时还给我们讲解其中的细微之处。如柴胡桂枝干姜汤与乌梅丸的运用区别,临床辨证使用时同一个病患时有伤寒医家甲则辨为当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乙则辨为当用乌梅丸,不易鉴别使用。欧阳老师说:“它们方证之间还是有区别的,柴桂姜汤尚算不上厥阴方证,应属少阳、太阴合病方证;乌梅丸属厥阴方证,厥阴病其实是少阳(甚或阳明)与少阴的合病。柴桂姜汤加附子方属厥阴病方证,临床亦多见。此外,柴桂姜汤中柴胡用量大小不同,可以适应于便干、便溏。便干者用量可大,便溏者用量可小。朱良春用药经验集中亦谈到柴胡30g以上通便。”笔者记得刘渡舟先生在柴胡桂枝干姜汤的运用中提到此方病机是胆热脾寒,是刘渡舟先生从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第一任主任陈慎吾先生“少阳病有阴证机转”悟而得之。当时刘渡舟先生问何谓“阴证机转”,陈老左顾而言他,不予明言。我们思维逆转过来考虑,如果从厥阴病方来理解柴胡桂枝干姜汤则另有一番滋味:柴胡桂枝干姜汤是有阳证转机,从阴(厥阴)出阳(少阳),而乌梅丸则是有阴枢转机,从阴(厥阴)出枢(枢指少阴,“少阴为枢”出自《素问阴阳离合论》:“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倪海厦先生在讲解五运六气中提到说治病从阴出阳为顺,少阴少阳同为枢纽,少阳为阳枢,少阴为阴枢,若能调动厥阴病情往枢纽上转,不管是阴枢还是阳枢,都有从阴出阳的机遇,故此二方在治疗疑难杂症方面当大有用武之地,当多多探索之。特色三:极重正气《大话西游》中有句经典台词是“邪气存内,正不可干”。疾病残留,缠绵难愈,多有正虚的一面,而欧阳老师临证则很注重这一点,比如带状疱疹后遗症,常规用法则多用滋阴养血熄风止痉。欧阳老师则别开生面,从正气不足,阳气不够,不足以透发带状疱疹故而遗留后遗症为辨证之基,临床多以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理中汤等温阳之方作为底方合用瓜蒌甘草红花汤,或结合活血之桃仁丹参等;或结合通络之蜈蚣全蝎等;或结合祛湿之薏苡仁泽泻茯苓等。振奋机体使之有能力透尽其毒,毒尽则愈速,临床再结合治疗带状疱疹专病专方瓜蒌甘草红花汤使用使之功专力大,又能监制温阳燥阴之弊。笔者对此专方治疗带状疱疹效验是从何绍奇先生《瓜蒌红花治带状疱疹》一文中学得:“明代名医孙一奎《医旨绪余》载:其弟性多暴躁,于夏季途行过劳,又受热,突发左胁痛,‘皮肤上一片红如碗大,发水疱疮三五点’,脉弦数,其痛夜甚于昼。医作肝经郁火治之,用黄连、青皮、香附、川芎、柴胡之类,愈甚。又加青黛、胆草,‘其夜痛苦不已,叫号之声,彻于四邻,胁中痛如钩摘之状,次早观之,其红已及半身矣,水疱疮又增至百数。’从他记述的病情看,当为带状疱疹无疑。孙一奎乃求教于他的老师黄古潭先生,黄哂曰:‘切脉认证则审矣,制药订方则未也。’改用大瓜蒌一枚,重一、二两,连皮捣烂,加甘草二钱,红花五分,一剂而愈。这张处方,我定名为‘瓜蒌甘草红花汤’,多年以来,用以治疗带状疱疹,多在一、二周之内见效。带状疱疹多见于胁、肋,这正是足厥阴肝经部位,患处焮红灼热,痛如针刺刀割,‘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更因其人‘性多暴躁’,更兼受热,因此从肝经郁火治,本来应该是不错的,但五脏之火以肝火为最横,肝阴肝血不亏者,用之固无不可,反之,则因苦药皆燥,苦寒直折其火,便是以燥治火,则肝火愈炽,至于升散、香燥之品,更无异于火上加油了,所以黄古潭说认证不错,方药则欠妥。瓜蒌甘草红花汤乃以瓜蒌一枚(约合今30~50克)为主药,瓜蒌性味甘寒,不唯以清化热痰、通腑开结见长,且能‘舒肝郁,润肝燥,平肝逆,缓肝急’(《重庆堂随笔》),《药性类明》更说‘甘合于寒,能和、能降、能润,故郁热自通。’因瓜蒌用大量易滑肠而引起腹泻,故用甘草甘缓和中,虽说‘痛随利减’,但毕竟泄多伤正,故乃重用甘草;些许红花,则取其入络行瘀。药虽寥寥三味,而用意颇为周到,所以取效甚捷。于此可证:疗效欠佳,由于辨证不确者固多,由于方药使用不当者亦复不少。此外,虽确属肝经郁火,但在用药上却有苦寒、甘寒之分,说明名医既洞悉病理,用药亦精细入微,诚非偶尔幸中者。学者当于此用心体味,其所获者当不止此一有效成方而已。最近读到余瀛鳌先生一篇回忆其师秦伯未先生的文章(《古医籍各家证治抉微》),文章说:1959年仲夏某日,一人因缠腰火丹(带状疱疹)来诊,发病已三日,已用过中药,无效,左胁下、腰部疱疹继续增多,痛甚,索阅前医处方,与龙胆泻肝汤相近。秦用瓜蒌一枚、红花一钱半,生甘草三钱,过了几天,患者电话告知:服药后当天晚上疼痛已然减轻,得以安眠,共服四剂而愈。秦先生用的方,就是孙一奎此方。附录于此,以供临证者参考。”何绍奇先生常以此为基础方,酌加大青叶、板蓝根、僵蚕、桑寄生、银花清热解毒,赤、白芍,延胡索,丹参,七厘散(吞)活血止痛,多年以来,经治数十例患者,多能在几服药内止痛,疱疹亦随之消失。病延日久者,则要从久痛入络考虑,酌加桃仁、当归须、全蝎、蜈蚣。但何绍奇先生同时也告诫我们经验方不是万能的,如他有一例案例则说明了此情况:“郭某女,52岁。患带状疱疹7天,位置在左眼,痛不可忍,想撞墙,口苦,心烦,舌红,舌边齿痕明显,脉弦滑数。用全栝楼30g,黄芩15g,板蓝根30g,银花15g,僵蚕10g,赤、白芍各15g,延胡索15g,龙胆草6g,红花10g,丹参30g,蒲公英30g。七厘散10支,1日3次,每次1支吞服。2~3剂后疼即减轻,但药后腹泻,左眼视力下降到0.5,医院诊为继发病毒性角膜炎。治拟清热解毒,活血祛瘀,予白花蛇舌草、板蓝根、七叶一枝花、黄芩、栀子、野菊花、僵蚕、桂枝、延胡索、赤芍、红花、丹参、白芷、白蒺藜。三诊,停用栝楼后腹泻仍不止,此脾胃气虚故也;眼眶周围夜痛又甚,甚则痛如针扎,眶黑,拟肝脾分治之法,健脾燥湿,疏肝活血,少用苦寒。苍、白术各10g,陈皮6g,炙甘草3克,车前子10g,柴胡6g,赤芍12g,延胡索15g,川芎30g,丹参30g,珍珠母30g,石决明30g,白芷12g,桃仁10g,红花10g,僵蚕10g,白蒺藜10g,蒲公英30g。四诊,痛止,其面始有笑容矣,视力恢复到0.8,易方调理而安。(何绍奇先生自)按:用孙氏栝楼方加味治疗带状疱疹疼痛有卓效,此例初用亦效,但服后腹泻不止,不得不停用,改用其他清热活血剂痛不止,腹仍泻,察患者有明显齿痕舌,脾胃本虚,于是改用健脾燥湿合活血化瘀法,少用苦寒,果收捷效,不仅痛止,病毒性角膜炎亦在短时间内治愈。此棘手之案说明经验方也不是万能的,还是要辨证论治,对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和处理。”何绍奇先生用此方偶有导致腹泻不止之状况,乃是因患者本身为阳虚之体,湿热乃其标,如若加上真武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理中汤等则可避免此副作用。特色四:与黄师用方之比较欧阳卫权老师和黄煌老师都是当代经方名家,笔者有幸都曾经跟随两位名家侍诊抄方,如若此比较有何不当之处,罪责在笔者,是笔者个人问题。黄煌老师临床喜用柴归汤、荆防柴归汤、柴苓汤、小柴朴汤、八味解郁汤、八味除烦汤等,而黄煌老师的弟子柴程芝博士则喜用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欧阳老师则喜欢用荆防桂枝汤、荆防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当归芍药散、真武汤合当归芍药散、肾四味合当归芍药散等。有趣的是两位老师都是有荆防方,及荆防方与当归芍药散合用,两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小柴胡汤和桂枝汤是伤寒论之一阴一阳方,桂枝汤乃阳旦方,小柴胡汤乃阴旦方,学会运用桂枝汤及小柴胡汤,伤寒论思过半矣。桂枝汤之病机血虚有热,当归芍药散病机血虚水盛,桂枝汤合当归芍药散则血虚有湿热,若再加点驱寒祛风之品,只怕针对皮肤病外因用药思路基本可全包,这里面自有乾坤在,观欧阳老师合方原则亦可知这里别有洞天,是个宝藏,还有待挖掘!黄煌老师临床喜欢运用经方体质辨证,常曰此桂枝汤人、此大柴胡人、此半夏体质、此麻黄体质、此葛根汤体质;欧阳老师则因一天一百多的门诊量,故而文字书写寥寥数语,以求快速,所以很少有关患者体型、外貌、形态等描述,基本就是主诉,症状体征及舌脉之象。黄煌老师细在经方体质之间的鉴别,欧阳老师细在经方方证之间的鉴别。观黄煌老师的医案则患者形态外貌呼之欲出,而笔者经常不能见到患者或者是无证可辨之时也喜用经方体质辨别之法,如2012年6月4日网友提供初诊资料:男,39岁:国字脸,脾酒肚,体型中等偏胖,有痛风史,一月前腹痛及尿路刺激征做B超右输尿管上段结石经碎石处理后服中成药证减,现B超又查到左肾0.3右肾0.6,0.8大小不同结石,病人面白有光,腰酸。大小便可,腹诊有底抗舌润苔白。脉弦。辩证大柴胡体质、金匮肾气丸证,笔者开方如下:柴胡10g黄芩3g姜半夏10g生姜5片红枣3枚制大黄3g枳实10g白芍10g炙甘草10g茯苓15g泽泻15g熟地10g山茱萸15g山药20g丹皮10g制黑附子(先煎)10g肉桂6g土茯苓30g细辛3g,后反馈用药十剂之后,结石已消,无不适,遂停药;经方之效,确实大出我们意料之外;体质之用,往往可以无证处可出方。观欧阳老师医案则寥寥数语,主证彰显,若能抓住主证,则方证对应亦可明了,但此需要详细思索方证之间的细微差异,若非对伤寒论滚瓜烂熟及方证之间的详细鉴别有所参悟,则常有跟不上其思路之感,故而欧阳老师写了《伤寒论六经辨证及方证新探——经方辨治皮肤病心法》(即将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一书,意在阐明其用方思路,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是近现代继陈达夫先生(著有《眼科六经法要》用六经来辨治眼病而被人所熟知),杨志一先生(用六经理论为指导对血吸虫病进行治疗取得佳效)之后运用伤寒六经辨证在自己擅长的专科领域扩宽之用,使得仲景之活法更活,善莫大焉。(此论文被收录在2013年《第三届国际经方学术会议暨第四届全国经方论坛论文集》。)
笔者临床运用云南白药糊剂治疗反流性食管炎效果不错,不过就是解说使用方法稍显麻烦,云南白药糊剂使用方法基本大同小异,这边我转摘网上一则较为详细的使用方法解说:一、方药:云南白药粉、纯藕粉。二、用法:取纯藕粉2~4匙,加温水少许,和匀后冉加冷水适量,充分调匀,在小火上加热,边热边搅,待呈薄糊状已熟,加入云南白药粉1克(亦可根据口感需要加入白糖少许),拌匀。病人卧床(低枕),含一口,仰卧咽下,再含一口,左侧卧咽;再含一口,右侧卧咽;再含一口,俯卧咽下;剩余者,仰卧咽毕。漱口后仍卧床勿起,1小时后饮水进食。每日服2次,以午餐后及晚间睡前服为好,使药物充分作用于患处。三、注意事项:云南白药里面的红色小药丸扔掉不要,因为这个小药丸是跌打损伤时才服用的,云南白药糊剂只要里面的云南白药粉即可,一般一瓶云南白药是4克,因此,每次用1/4瓶即可。四、说明:本方适用于胃阴不足、兼夹瘀滞者,临床常见饮食减少、剑突下疼痛、食管烧灼感、背部发热感等症者。藕粉功能养胃,并可消瘀;云南白药擅消炎止痛,为活血镇痛之良药。二味作糊,寓药物治疗于饮食之中,不失为慢性食管、反流性食管炎、贲门炎等调理之良法。。黎崇裕,男,九三学社社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首批珠海科普讲师团专家,世界中联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临证善用经方治疗内儿科、妇科、产后常见病多发病以及疑难杂症。黎崇裕医生出诊安排①莲花路门诊部出诊时间:每周一、五下午(14:30-17:30)、六全天(8:00-12:00;14:30-17:30),地址:珠海市拱北莲花路289号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莲花路门诊部中医科(老拱北医院)。②名医工作室出诊时间:每周四全天(8:00-12:00;14:30-17:30),地址:珠海市粤华路208号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四楼名医工作室。
黎崇裕:践行“立德”“立功”“立言”的青年中医 通讯员 时乐 在广东省珠海市有这么一位中医青年才俊,在临床、学术、科普这三个领域皆小有名气。每逢其门诊,诊室外面总是排满了等待的患者。他叫黎崇裕,是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一名主治中医师,致力于经方医学以及客家中医药的研究。 《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在黎崇裕看来,这是对一名中医药工作者的最好诠释,在工作中,他也是一直在通过实际行动来践行着这一座右铭。 立德 在黎崇裕眼中,“立德”即热爱本职工作,具有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自2008年参加工作以来,黎崇裕不管在哪个岗位,工作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待患者态度和蔼、耐心细致,与同事相处融洽,多次被评为医院优秀员工,深受患者的好评。 在黎崇裕的诊桌上,贴着他的微信二维码,桌面有他留有电话的名片,他常对患者说:“用药期间有什么疑问,可以随时给我打电话或者微信联系。”门诊患者中有些老年人不会用微信,出门时偶尔又忘带现金,黎崇裕经常会先帮患者垫上钱,让患者安心看病拿药,患者着急还钱,他常对患者说:“不用着急,等下次有空过来再还也不迟。” 前不久,黎崇裕用中药治疗好了一位10个月大的便血男孩,药费总共才不到50元。该患儿最初因感冒发热在基层医院就诊,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布洛芬悬浮液等药后烧退,之后出现便血,大便常规显示黏液血样,隐血试验阳性,白细胞、红细胞均高于正常值。黎崇裕接诊时发现患儿大便带血,一天三四次,干呕,食欲不振,鼻塞清鼻涕,声音嘶哑,小便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沉。他根据《伤寒论》“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认为此即《伤寒论》记载的强发汗导致的“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此患儿因而出现便血的情况。于是他给予参苓白术散加减,滋补脾阴为主,3剂后患儿诸症明显减轻,复诊时再予以原方7剂继续巩固,后回访诸症痊愈,未再复发。 立功 “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黎崇裕说作为中医人,最大的贡献就是学好中医,解除病患的痛苦,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他在学生时代即对中医经方情有独钟,那时还没有微信,上网主要是以浏览网站为主,当年网络BBS论坛流行,学生时代的他曾先后担任黄煌经方沙龙——中国经方医学学术论坛“皮外五官与经方”及“网上咨询”版块版主、学苑出版社旗下笔砚耕论坛“中医中药”版块版主、岭南经方沙龙“岭南经方”版块版主等。他通过网络不断充实自己对经方的认识,经常和网友交流学习经方的心得。 大学毕业后,黎崇裕通过广拜名师的方式充电。他先后拜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志龙为师,跟随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黄煌、广东省皮肤病专家欧阳卫权、国医大师刘敏如、国医大师熊继柏等名家临证学习,学习各位名家的长处继而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临床特色。 在黎崇裕的患者群中,儿童不在少数,所以在他诊室的抽屉里总有小孩子喜欢的小玩具。他为小粉丝们准备了他们喜爱的气球、彩色橡皮擦、帖纸等,每当小朋友配合查体或者挑疳积,黎崇裕总会当作小奖品送给他们,小朋友们于是送给黎崇裕一个外号叫“贴纸医生”。小朋友们都喜欢他,生病了就和爸爸妈妈说:“我不要打针,我要喝中药,我要去看‘贴纸医生’。” 同时,黎崇裕也是一个爱钻研的人,他知道小儿不喜药,于是总结了一套小儿用药经验: 1.如果能选择食疗或是推拿,则尽量不用内服之药。2.3岁以内小儿可以通过泡脚来辅助治疗,特别是患有感冒或是腹泻的小儿;小儿风寒感冒发烧,只要发烧不是特别严重,可以泡个热水澡,让其发汗,亦可达到汗出热退的效果。3.选用免煎剂或者中成药颗粒剂,这样可以严格控制水量,服药时可适量加冰糖、麦芽糖、蜂蜜等,易于小儿接受。4.内服汤药尽量少用苦寒之品,如果确实需要清热,尽量考虑用甘寒、甘淡或是药食两用之品。5.内服汤药可加大调味之品的用量,如炙甘草、生甘草、大枣、蜜枣、甜叶菊、北沙参、无花果、罗汉果等。6.经方组方严谨,口感清纯,尽量不要随意加减,以免破坏原有药效。 立言 “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对于做学问,黎崇裕认为,要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自2014年起,他陆续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中医科普文章70余篇,先后两次被评为《中国中医药报》优秀通讯员。除了撰写科普文章外,黎崇裕经常利用休息时间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进行中医药科普讲座,并成为首批珠海市科普志愿讲师团成员、九三学社珠海市委“九三专家讲坛”成员,在宣传中医、推广中医、科普中医的路上,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方式,向大众诠释中医的魅力。 除了做好科普,黎崇裕在中医学术方面的研究也未曾松懈,不仅合编出版了《100首经方方证要点》,近年来还出版了《小郎中习医手记》《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三年难得师承录》3本个人专著。其中《小郎中习医手记》以质朴的文字,生动的语言,记录了自己的习医心路;《一个青年中医之路》则通过师承与经方、临证与博采、读书与思考、客家与中医四个方面,较好地展现了一位当代青年中医的心路历程,全书语言生动,形式活泼,颇接地气,获得了珠海市科学技术协会2016年度优秀科普作品资助奖,后入选2017年第四届全国悦读中医活动推荐阅读精选作品目录;《三年难得师承录》是其三年跟师学习的收获和成果,内容丰富,资料详实,是难得的师承之作。转自中国中医药报2021年12月17日第6版人物版块。
诊治肾结石的几点体会黎崇裕,指导老师:刘志龙(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名医工作室,广东珠海 519020)摘要:肾结石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属于高发病种,一般而言结石小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易于排出,而结石大者则难于排出留滞体内而致病,成为继发性病因。临床运用清热祛湿、解毒排石之法治疗肾结石疗效常差强人意。疗效不理想的影响因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对肾结石的病因病机认识局限;诊治未联系他脏;只抓湿热之标忽视肾虚之本;极少运用温阳药物以及化石药。有鉴于此,笔者临床运用补肾温阳之治则,方取济生肾气丸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化裁治疗肾结石,取得了良好效果。关键词:肾结石;济生肾气丸;麻黄细辛附子汤;排石;肾结石是泌尿系统常见病,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且多发于青壮年。临床依结石的部位可分为上尿路结石包括肾结石、输尿管结石;下尿路结石,其中包括膀胱结石、尿道结石。肾结石的临床表现常见肾绞痛与血尿,在结石引起绞痛发作以前,病人可没有任何感觉,但由于某种诱因,如剧烈运动、劳作等常腰腹绞痛难忍,并向下腹及会阴部放射,或小便排出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肉眼可见血尿,同时可伴有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珠江三角洲地区气候湿热,肾结石属于高发病种,临床治疗肾结石多以清热祛湿、解毒排石的治则为主,习用金钱草、海金沙、萹蓄、瞿麦、木通、石苇、车前子、滑石等药物,往往疗效不佳。笔者在临床中通过辨证论治发现,采用补肾温阳之法治疗肾结石大多取得良好效果。笔者一得之见,不敢自秘,现简述如下。1 肾结石的病因病机肾结石多因湿热蕴结、日渐煎熬且沉积于肾而成。肾结石形成过程缓慢,小者临床症状不明显且易于排出,大者沉留体内较难排除且易反复发作。《素问·刺法论》[1]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广东地区的水质容易形成结石且气候湿热,故而凉茶风行,但只有少部分人患肾结石。足见气候、环境、饮食、水质等外因只是促进因素,肾虚内因才是患病主因。诚如《灵枢·口问》[2]所云:“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不少肾结石患者多在久治无效时才求助于中医,此时湿热症状往往不显或全无。如再用清热祛湿、解毒排石无异于雪上加霜,难以取效。结石排出须借助身体阳气的推动,一味苦寒利尿、排石重伤阳气,气化无力推动结石外排而致疗效不佳。若医者囿于湿热乃成结石之说,不敢放胆使用温阳药,以致排石效果缓慢。2 肾结石的综合治疗肾结石可涉及其他脏腑,均需综合考虑方可万全。2.1 肾与膀胱《灵枢·本输》[3]云:“肾合膀胱,膀胱者,津液之腑也。”肾与膀胱相为表里,共同完成“藏津液”与“气化则能出”的过程[4],且一表一里,相互影响。肾经有湿热尤易及膀胱,影响膀胱气化,阻碍其升降气机,湿热蕴久可成结石。《素问·五常政大论》[5]云:“肾其畏湿,其主二阴”,故通过补肾温阳可助膀胱气化而利于结石外排。2.2 肾与肝《素问·阴阳应象大论》[6]云:“肾生骨髓,髓生肝。”肾藏精,肝藏血,精血同生,故肾阴和肝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故而肝和肾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亦多兼顾二脏。《医宗必读》[7]云:“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若肝失疏泄影响及肾,亦可产生结石。2.3 肾与脾(胃)肾与脾(胃)除存在土克水的相胜关系外,还表现在先天和后天的相互资助和水液代谢等方面[8]。前人常有“先天生后天,后天济先天”的说法,肾主水液输布代谢,须赖脾气及脾阳的协助,即“土能制水”。如若脾胃皆弱,水湿内蕴,经久不愈,排泄障碍,浊阴与水湿、热邪相结合而易形成结石。如《素问·水热穴论》[9]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因而肾结石发作时可表现为腹胀、恶心、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由上所述,对肾结石的诊治应从整体着眼,重视脏腑间的联系,不可只见湿热不及其余,方能提高防治效果。3 温阳药物在排石中的重要作用湿热蕴结,久而成石,因而治疗肾结石多用清热祛湿、解毒排石之品已属常法,但其病理的发展绝非截然不变。湿热日久其可损肾阳,亦可导致膀胱气化不利,或肝失所养疏泄不足,抑或关门不利聚水而从其类,在病程中可以出现湿从寒化。且随着冰箱、凉茶、空调的普及,肾结石寒化有不断上升之势。笔者之经验乃常用麻黄细辛附子汤为排石汤药。生麻黄、制黑附子、北细辛三药均具有温通作用,其性善走,每药用量一般为3~10 g。关于配伍用药,大致有如下要点。一是制黑附子配山茱萸以入肾(膀胱)经,痛甚者配以芍药甘草汤解痉止痛。二是大便不畅或秘结者,生麻黄改酒大黄,则变为大黄附子汤温里通便。三是预防血尿可用麻黄细辛附子汤配猪苓、白茯苓、泽泻、党参,乃仿猪苓汤之意。四是内寒之源主要在于命门火衰,故麻黄细辛附子汤常配肉桂等温补命门之品,一则温补肾中元阳助膀胱气化,二则阳药可推动结石下行,促进结石外排,缩短疗程。舌苔较白腻者配苍、白术健脾祛湿、温阳化饮。五是结石只要不超过1 cm即可通过小便排出,结石较大者需麻黄细辛附子汤配化石药效果才好。笔者临床常用的化石药有鸡内金、郁金、威灵仙等,其中鸡内金量大方有功,笔者一般30 g起步多至90 g,也可将结石化小再排石,常达事半功倍之效。4 肾结石首选济生肾气丸基于以上认识,笔者治疗肾结石一般用济生肾气丸合麻黄细辛附子汤加减。济生肾气丸出自《济生方》[10],书中原名称之为加味肾气丸,后人称之为济生肾气丸,由炮附子、白茯苓、泽泻、山茱萸、炒山药、车前子、牡丹皮、官桂、川牛膝、熟地黄组成。此方阴阳双补、补中有泻、寓泻于补,另有清热祛湿之效。此方正与结石的湿热病机、正虚邪实之态相合,故见效快速而效果稳定。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11],本用于太少两感伤寒证,与济生肾气丸合用后解表之力减弱,转而温补肾中元阳,推动结石外排。5 典型病案胡某,男,31岁,2015年1月28日初诊:诉本月1日因双肾结石行体外碎石后腰痛且伴有血尿,但服用金钱草、海金沙等清热祛湿中药反增恶心呕吐、食欲不振。B超示有双肾积水、双肾多发结石。现恶心欲呕,饭后饱胀,嗳气,口干,纳呆,腰痛,无法憋尿,小便短频色淡黄且有灼热感,大便稀溏,食后即泻。舌淡苔黄腻水滑边有白涎,脉沉,左关顶指。处方:姜半夏25 g,白茯苓20 g,紫苏梗10 g,紫苏子10 g,鸡内金30 g,生甘草6 g,红参片5 g,大腹皮15 g,川厚朴25 g,北柴胡10 g,生姜片5片,3剂水煎服。2015年1月31日复诊:前药后恶心呕吐、饭后饱胀、嗳气等症已除,昨日开始尿频尿急,无法憋尿,小便颜色淡黄。性情急躁,舌淡苔黄腻水滑有白涎,脉滑。处方:生地黄12 g,熟地黄12 g,炒山药12 g,山茱萸12 g,白茯苓9 g,泽泻9 g,牡丹皮9 g,制黑附子10 g,肉桂6 g,怀牛膝15 g,鸡内金60 g,苍术15 g,猪苓9 g,威灵仙10 g,北细辛6 g,生麻黄3 g,党参30 g,7剂水煎服。2015年2月8日三诊:患者欣喜来告前药2 d后小便疼痛甚,排尿中断,尿道憋胀,后排出一个如半个花生米大小的结石,小便沉淀有泥沙样结石,无血尿,后复查B超双肾积水已消失,右肾见一0.3 cm×0.5cm结石,左肾见一0.8 cm×0.5 cm结石,左侧腰部隐痛,饮一溲一。患者诉有胆汁反流性胃炎病史,现偶有胃痛,舌淡苔黄腻有白涎,脉沉。处方:生地黄12 g,熟地黄12 g,炒山药12 g,山茱萸15 g,白茯苓9 g,泽泻9 g,牡丹皮9 g,制黑附子10 g,肉桂6 g,怀牛膝15 g,鸡内金60 g,苍术15 g,猪苓9 g,威灵仙10 g,北细辛6 g,生麻黄3 g,党参30 g,新会陈皮6 g,芡实15 g,7剂水煎服。2015年3月6日四诊:其妻前来抓药,诉其腰痛已经痊愈。嘱咐本次用药后复查B超,如结石已排净则服用济生肾气丸继续调理一段时间以防复发。守三诊时的处方,鸡内金加至90 g,续进10剂。参考文献:[1]林慧光.中医九大经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89.[2]林慧光.中医九大经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300.[3]林慧光.中医九大经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239.[4]王琦,吴承玉.中医藏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725.[5]林慧光.中医九大经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56.[6]林慧光.中医九大经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7.[7]李中梓.李中梓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5.[8]王琦,吴承玉.中医藏象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409.[9]林慧光.中医九大经典[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 123.[10]严用和.重辑严氏济生方[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01.[11]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8.作者简介:黎崇裕(1985-),男,江西寻乌人,从事经方医学以及客家中医药的临床与研究。转自《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第9期 P1273-12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