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钤法有一个好听的别名,叫做:黄帝玉甲金钥机要传病法。(见刘完素著巜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伤寒钤法》是汉代张仲景创作的中医书。汉张仲景撰。中医书,一卷。钤:原指锁,引申为关键。法,法则。名《伤寒钤法》,即治疗伤寒病关键法则。其中记载了一种根据患者的出生年干支和发病日干支推求六经病证、所对应伤寒论条文,相应经方和转归预后的医算术数。简单地说,伤寒钤法是伤寒论条文使用密码,是五运六气学说验天应人的具体应用法则,是一种辅助诊疗的算病方术。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军阀、豪强逐鹿中原干戈四起,黄巾起义的烽火更是呈燎原之势。由于战乱频仍,百姓相继逃亡,流离失所,都市田庄多成荒野,人民颠沛流离。伤寒钤法诞生于此等光景,可想而知它的命运:或为族人所秘,或付劫灰。伤寒钤法在中医历史上,或隐或现,传承不息。。。。。。中医历史上曾有一些精于伤寒钤法的名医出兴于世。刘温舒,宋代医家。尝官至朝散大夫,于《内经素问》之运气学说,最有研究,以为此乃治病之要义,但书中词义深奥古朴,难于理解,遂着《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一名《素问论奥》),另有《素问遗篇》,均有刊本行世。明熊宗立曾经作重编伤寒必用运气全书中采录了上书的图论部分。马宗素。元代医家,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清研医术,其学宗刘完素,或谓即刘完素之弟子。谓热病即伤寒之类也,喜用凉药。曾采集刘完素之说,撰成《伤寒医鉴》,又作《刘河间伤寒医鉴》,并参以朱肱《南阳活人书》之说,又著有《(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八卷行世。此外,与程德斋一起整理医圣张仲景遗著《伤寒钤法》。此书用五运六气理论对《伤寒论》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程德斋,元代医家。泰定(1324-1328年)年间整理《伤寒论》治法,撰成《伤寒钤法》(或云与马宗素同撰)。成无己金之聊摄人。家世儒医,《明理论》三卷,《论方》一卷。其著作《注解《伤寒论》》卷首有《图解运气钤》之图表,此图表即是伤寒钤法汗瘥棺墓诀。高昶明朝名医,(约1481~1556)字景辉,益都人。(今属山东临淄区金岭镇)明代著名医学家。精脉诊,无数垂危者被治活,一时人称“卢扁”。以医术在当地闻名。尤专伤寒钤法(按日时受病施治),病人求治者众,对穷苦诊治给药,不计报酬。着有《钤法书》一卷,已佚。李浩(13世纪) 金代医家。祖籍山东曲阜,五世祖官居藤县。世代以儒医学著名。精通医术,敬慕仓公为人,13世纪70年代,常往来于东平(今山东泰安),为人治病有显效。着有《素问钩玄》、《仲景或问》、《伤寒钤法》等。薛己(1487-1559),字新甫,号立斋,吴县人。自幼生长于医门之家,父铠,为太医院医士。薛已自幼继承医业,先习疡医,后又以内科著名。正德嘉靖间(1506~1566年),担任御医,官擢太医院判,嘉靖时迁太医院使,中年辞归,从事医书校着与临床。薛己著作甚丰,其著作收录有马宗素的《伤寒钤法》。薛己在《薛氏医案》中也有运用钤法诊断为少阳病小柴胡汤证的案例。熊宗立(1409--1482年),字道宗,号道轩,别号勿听子。明代著名医家。福建建阳崇化里熊屯人。其先祖熊秘在乡建鳌峰书院,为子孙肄业之所,故熊宗立自称“鳌峰后人”。熊宗立出生于医学世家,其祖熊鉴(彦明)精医。熊宗立自幼多病,喜读医书,从熊鉴学医,长大又随刘郯学习校书、刻书、阴阳、医卜之术,深得奥旨。熊宗立得家传师承,学术底蕴颇为厚实。壮年后,结合自己的祖传医术,从事医疗和医书的撰著、校注、刻印工作,从而成为一位整理出版医学书籍的刻书家和医学家。兼通阴阳医卜之术。注解《难经》、《脉诀》,撰《药性赋补遗》,集《妇人良方》。曾著《新增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一书。以图表格式记录了十二种属相之人,六十甲子日发病,其五运六气格局病机以及钤法归号。篇末还附录了重要的钤法口诀:伤寒钤法归号歌。清•曹乐斋(1800-1880)及其弟子胡干元应用伤寒钤法也是名贯一方。其著作《运气掌诀录》以掌诀形式记录了《伤寒钤法》的应用。其书太阴病篇记录了太阴病母乙证为大柴胡汤证等伤寒钤法所未载之钤法重要口诀。《伤寒钤法》多记录在中医古籍中。目前的版本有:1、《薛氏医案》:医学丛书。又名《薛氏医案二十四种》。明•薛己等撰,吴琯辑。初刊于明•万历年间。本书系薛己及其父亲薛铠所撰集校注的医书24种合刊而成。其中收录有马宗素的《伤寒钤法》。2、《普济方》:《普济方》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它载方竟达61739首。共一百六十八卷。明•朱棣(周定王)、滕硕、刘醇等编。刊于1406年。系明初编修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书中广泛辑集明以前的医籍和其他有关著作分类整理而成。原书今仅存残本,清初编《四库全书》时将本书改编四百二十六卷。人民卫生出版社在1959年以《四库全书》中所载《普济方》为主,并参考以前的一些残卷残本,一一进行校勘、重印出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这本《普济方》共分10册。第一册为方脉运气脏腑,第二册为身形,第三册到第六册为诸疾,第七册为谙疮肿,第八册为妇人,第九册为婴孩,第十册为针灸。这样使原书426卷亢繁的卷宗变得简明有章。其中第三册4--1诸疾卷123-125是伤寒钤法的相关资料。尤其是收录的伤寒钤法条文,以诗歌的形式编排了宋本《伤寒论》的所有条文和方药,标有序号,供推算检方所用。是研究《伤寒钤法》的重要资料。3、《素问图括定局立成》一卷。 明•熊宗立撰。宗立字道轩,建阳人,刘剡之门人也。(剡永乐中人,著有《四书通义》。)好讲阴阳医卜之术,是书以《素问》五运六气之说编为歌辞。又有天符岁会之说,以人生年之甲子,观其得病之日气运盛衰,决其生死。医家未有用其法者。盖本五运六气,以生克制化推其王相休囚……4、《运气掌诀录》一卷。清•曹乐斋撰。成书于清道光十八年(1838)。首录《素问》“六节藏象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至真要大论”以示运气之源,详考逐年司天在泉、大过不及、主运客运、天时民病,再将伤寒六经脉证治疗结合运气学说,阐述六经病证传变、吉凶与用药规律。本书以运气学说阐述《伤寒论》,是独辟踢径探析《伤寒论》之作,对研究《伤寒论》及临床诊治,足以启迪和借鉴。现存光绪二十年(1894)成都邓氏崇文斋刻《仲景全书五种》本,1916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5、《(新刊)图解素问要旨论》八卷行世。刘完素先生着。马宗素刊行。6《重编伤寒必用运气全书》,明熊宗立编辑发行。采用了宋太医学司业刘温舒的图论部分及程德斋的伤寒钤法集成一册。由郑金生主编的海外中医珍善本古籍丛刊(全403册)精装,其中第十六册载有《重编伤寒必用运气全书》十卷全。7鄢良先生在其著作巜人身小天地》一书中,对伤寒钤法进行了务实考证。总体观点认为伤寒钤法属于运气学说的流变!中医历史上对伤寒钤法的批判也不少。据〔李氏(中梓)运气考〕记载:黄仲理伤寒类证辨惑曰。夫运气应时交反脉者。谓取其加临时日。以诊平人。验其病不生死于将来。非伤寒已病脉之比也。盖伤寒有是证。则有是脉。如伤寒脉紧。伤风脉缓。是也。有是证。而不见是脉者。故云反之一字也。万全痘疹心法曰。运气之论。岐黄之秘旨。专论其年。非谓起病日也。伤寒钤法。以日起病。归号求方。不惟失轩岐之意。而且乱长沙之法矣。况主客之气。胜复之变。一岁之中。难以逆料。岂可以是料病吉凶也。信如其言。太乙天符日起病者凶。则太乙天符年有病者。皆不可治也。周礼医圣阶梯曰。运气治伤寒。以病者之所生。年月日时。合得病之日时。推算五运六气。与伤寒六经证候。无不吻合。谓某日当得某经。某经当用某药。而以张仲景一百一十有三方。按方施治。如太阳无汗麻黄汤。有汗桂枝汤之类。此无稽之术。杀人之方也。世之业医者。欺人罔天。动以五运六气为言。殊不知寒毒之气。入人腠理。相搏于营卫之间。怯者则着而成病矣。壮者气行。实时未病。或过一二日。或过三四日而始觉。则得病之日。无真正之日矣。以此不真正之日。而谓某日当得某经。某经当用某药。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祸不旋踵。况运气推算。假饶得真正之日。万无是理耶。予故曰。运气不可适从也。缪希雍本草经疏曰。原夫五运六气之说。其起于汉魏之后乎。何者。张仲景汉末人也。其书不载也。华元化三国人也。其书亦不载也。前之则越人无其文。后之叔和鲜其说。予是以知其为后世所撰。无益于治疗。而有误乎来学。学人宜深辨之。予见今之医师。学无原本。不明所自。侈口而谈。莫不动云五运六气。将以施之治病。譬之指算法之精微。谓事物之实有。岂不误哉。殊不知五运六气者。虚位也。岁有是气至则算。无是气至则不算。既无其气。焉得有其药乎。一言可竟已。其云必先岁气者。譬夫此年忽多淫雨。民病多湿。药宜类用二术。苦温以燥之。佐以风药。加防风羌活升麻葛根之属。风能胜湿故也。此必先岁气之谓也。其云毋伐天和者。即春夏禁用麻黄桂枝。秋冬禁用石膏知母芩连芍药之谓。即春夏养阴。秋冬养阳之义耳。乃所以遵养天和之道也。昔人谓不明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者。正指后人愚蒙。不明五运六气之所以。而误于方丹所载。根据而用之。动辄成过。则虽检遍方书。亦何益哉。予少检素问。中载有是说。既长游于四方,见天下医师。与学士大夫。在在谈说其义。于时心窃疑之。又见性理所载元儒草庐吴氏。于天之气运之中。亦备载之。予益信其为天运气数之法。而非医家治病之书也。后从敝邑。见赵少宰家藏宋板仲景伤寒论。皆北宋善板。始终详检。并未尝载有是说。六经治法之中。亦并无一字及之。予乃谛信予见之不谬。而断非治伤寒外感之说。何梦瑶医碥曰。运气之说。拘牵不通。固为有识者所不信。然其大指在详举六气。有许多变幻。寒中有热。热中有寒。邪正交错。蕃变纷纷。莫可纪极。一以明人之病源。一以例人之病情耳。明人之病源者。言人感六气而生病。欲人细推所感之气。其中有无夹杂他气。当兼治也。例人之病情者。天地之气。变幻无定。则人身之气。亦变幻无定。而病情不可以一律拘也。如冬月固属寒气司令。然亦有客热加临。故冬亦有温时。所谓非时之暖也。人于冬月。病外感。则未知为感寒而病欤,抑感非时之温而病欤。是其源所当察也。寒气在上。则阳伏地中。故土上凛烈。而井泉温暖。以验人身。则外感于寒。则内郁为热也。是其情之有可例也。此言运气者之大指。取其大者。略其烦碎。弃其纰缪。而实物理验于人身。是在善读书者耳。又曰。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曰。司天运气之说。黄帝不过言天人相应之理如此。其应验先候于脉。凡遇少阴司天。则两手寸口不应。厥阴司天。则右寸不应。太阴司天。则左寸不应。若在泉则尺脉不应。亦如之。若脉不当其位。则病相反者死。此诊脉之一法也。至于病。则必观是年岁气胜与不胜。如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心痛胁满等证。倘是年风淫虽胜。而民另生他病。则不得亦指为风淫之病也。若是年风淫不胜。则又不当从风治矣。又云。相火之下。水气乘之。水位之下。火气承之。五气之胜皆然。此乃亢则害。承乃制之理。即使果胜。亦有相克者乘之。更与司天之气相反矣。又云。初气终三气。天气主之。胜之常也。四气尽终气。地气主之。复之常也。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则岁半以前属司天。岁半以后。又属在泉。其中又有胜不胜之殊。其病更无定矣。又云。厥阴司天。左少阴右太阳。谓之左间右间。六气皆有左右间。每间主六十日。是一岁之中。复有六气。循环作主矣。其外又有南政北政之反。其位天符岁会。三合之不齐。太过不及之异气。欲辨明分晰。终年不能尽其蕴。当时圣人不过言天地之气营运旋转如此耳。至于人之得病。则岂能一一与之尽合。一岁之中。不许有一人生他病乎。故内经治岁气胜复。亦不分所以得病之因。总之见病治病。如风淫于内。则治以辛凉。六气皆有。简便易守之法。又云。治诸胜复。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无问其数。以平为期。何等划一。凡运气之道。言其深者。圣人有所不能知。及施之实用。则平正通达。人人易晓。但不若今之医者所云。何气司天。则生何病。正与内经圆机活法相背耳。张倬伤害兼证析义曰。谚云。不读五运六气。检遍方书何济。所以稍涉医理者。动以司运为务。曷知天元纪等篇。本非素问原文。王氏取阴阳大论。补入经中。后世以为古圣格言。孰敢非之。其实无关于医道也。况论中明言。时有常位。而气无必然。犹谆谆详论者。不过穷究其理而已。纵使胜复有常。而政分南北四方有高下之殊。四序有非时之化百步之内。晴雨不同。千里之外。寒暄各异。岂可以一定之法。而测非常之变耶。何瑭医学管见日。运气之说。起于素问。本为四时之变而设。盖以春为木。夏为火。秋为金。冬为水。夏秋之交为士。以此察天地之气候。辨人物之病证。以为治疗之主耳。素问六节脏象论。谓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又谓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且以一期三百六十日。分为六气。每气主六十日。则其意可见矣。纪以天干。则曰五运。纪以地支。则曰六气。其实一也。传久致讹。至天元纪大论等篇。则遂以年岁之干支。分管六气。盖以失先圣之指矣。盖年岁之干支。天下皆同。且通四时不变也。天气之温暑寒凉。民病之虚实衰旺。东西南北之殊方。春夏秋冬之异候。岂有皆同之理。此其妄诞。盖不待深论而可知也。近世伤寒钤法。则以得病日之支干为主。其源亦出于此。决不可用。盖金木水火土之气。各主一时。当时则为主气。为司天。非其时。而有其气。则为客气。其气与时正相反者。则为在泉。谓其气伏于黄泉之下而不见。治疗之法。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盖所谓必先岁气。勿伐天和者也。春时木气司天。则四方皆温。夏时火气司天。则四方皆热。夏秋之交。土气司天。则四方皆湿。秋则皆凉。冬则皆寒。民病往往因之。此则理之易见者也。其有气与时相反者。则所谓客气者也。故治疗之法。亦有假者反之之理。观此则运气之说。思过半矣。随着五运六气学说的兴起,日干支五运六气学说也渐渐的进入大家的视野。现代研究伤寒钤法的大家有:1、新浪名博:假如明天来临,姓氏不详,yongbin是其天机论坛网名。虽然假如明天来临先生不从事医学临床工作,但是自2016年04月30日---2016年06月13日期间,陆续在其新浪博客发表《伤寒钤法正名》系列文章28篇,并在中医许多重大基础理论研究上做了很多有益工作。且无私的面向广大中医爱好者分享自己的成果。在此,谨向假如明天来临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2、新浪名博:如意明月,路辉先生,博士毕业。出版有《无极之境》等书籍,创甲子书院。先生药学专业博士。2013年10月14日在其新浪博客发表文章:研究仲景《伤寒论》的一种思路伤寒钤法解密两篇。3、新浪名博:先贤追寻者先生。利用过去名医医案对照《伤寒钤法》进行了考证工作。对《伤寒钤法》的临床准确率做了对比。率先提出了:“应该为伤寒钤法正名”的呼唤。4、广东中医院博士吴新明有文章:《优化改造《伤寒钤法》建立健全针法体系》。并在某学术会议上分享。具体内容不详。5、新浪名博:象数中医,也非常关注伤寒钤法,其博文也有数篇关于《伤寒钤法》,可惜目前此博已关。6、天机论坛上有网名为:“青山挨星”的朋友,正在尝试着做《伤寒钤法》应用软件的开发和研究工作。并有一篇文章:《伤寒钤法起例方法之考证》发表在天机论坛。7、泰安王相钧,经多年研究伤寒钤法,参照伤寒钤法各版本之间的异同,在伤寒钤法原有构架基础上,进行了部分改良。并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了临床实践。于2018年5月出版发行天行医教一书,系伤寒钤法专著,并录有伤寒钤法六病医案。否定不结合四诊,而单独应用医算而进行处方。认为伤寒钤法是辅助中医师诊疗的一种医算方术。是1800年来对伤寒论的唯一正解。伤寒论是依据日干支五运六气学说而展开的辩证论治的方书。8、目前还有一位伤寒钤法实践者,是用病人出生的日干支和发病日干支来推演疾病。伤寒钤法各版本之间关于起例方法和汗瘥法及伤寒钤法条文,都不尽相同。《伤寒钤法》起例方法中的几个难点问题说明一下:1、经钤法推演出六气辨病结果后,再取证时,各版本方法不一致。薛氏医案载《伤寒钤法》中的运算方法是:以病人生年天干加于司人上,顺数至司天所得干,为六气辨病归证之号,这种方法的钤法要素为1病人出生年干支(六十甲子)2发病日(十二地支);而《普济方》《素问图括定局立成》《运气掌诀录》所载运算方法是:以病日天干加于病人属相上,顺数至司天所得干,为六气辨病归证之号,这种方法的钤法要素为1病人出生年支(十二属相)2发病日(六十甲子)。这两种方法得出的结论不同。是初学伤寒钤法者的一个难点。经过认真研究实践,破解了这一难题,应该以《普济方》《素问图括定局立成》《运气掌诀录》所载运算方法为确。2、按照上述版本所述《伤寒钤法》起例方法,太阳病、少阴病篇无法取到阴干条文;阳明病、厥阴病篇无法取到阳干条文。3、卯日发太阳病,一说为下太阳坎字号,一说为痉湿暍病。此两者取证重叠。令学人无法取舍。4、上太阳月字号只有六证,尚余四证;中太阳破字号只有六证,尚余四证;下太阳坎字号只有九证,尚余一证;阳明病水字号只有四证,尚余六证;少阴病地字号只有三证,尚余七证;厥阴病坤字号只有九证,尚余一证;劳复病只有六证,尚余四证;霍乱病只有六证,尚余四证;痉病只有五证,尚余五证;湿病只有六证,尚余四证等。以上所述的这些余证是伤寒钤法起例的难点。各版本对此问题的说明不一致。5、有些案例经过《伤寒钤法》六气辨病推演后,得到所对应《伤寒论》条文及所载方剂与病人实际病情不能相符。此时需要推演五运辩证。这种情形在《伤寒钤法》的临床实践中非常常见。如《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师曰:子知六气,不知五运,未尽其道。”根据五运辨证的推演结果及结合病情色脉,来判断病情属于伤风?伤暑?伤燥?抑或是温病?热病?湿病?寒病?有的需要用到脏腑虚实辨证法来判断病情。天机论坛名为“青山挨星”的网友曾作:《伤寒钤法起例方法之考证》一文发表在天机论坛上,讲述了他的疑惑。在此向他这种努力探索求真的精神表示敬意。全文如下:“伤寒分三派,经方、气化与钤法,考仲景序言,伤寒当尚方术,本于内经诸经。而今基于五运六气、干支历法的钤法,有普济方、马完素、指掌录三份主要资料,观其起例方法,有不妥之处:1、举的例子有矛盾,比如暍共3证,举例为7证:假如庚午生人,戊戌日得病,戌属火支,前进三辰到子,却将庚午二字,顺数到戌,见庚辰,即太阳暍症第七病也,白虎汤主之。这点可能是用法未写完整,比如将7取3的余数为1,未尝可知,然缺医学依据。2、钤法共237证,但按其记载的运算规则,很多证(超过120证)不可能出现,比如坎字号9证被痓、湿证所覆盖,两者只能取其一,逻辑上相互覆盖;日字、月字只能出现8证(一半),中太阳、下太阳也只能出现一半,还有木火等诸证无法出现火出现不全。如果伤寒流于经方、方证,必然会使中医走向经验学,从而失去准确率、增加主观性,探索真正的伤寒钤法之路尚漫长。”以上例举了伤寒钤法的来源,历代支持使用伤寒钤法的医家观点,反对伤寒钤法的观点,现代研究伤寒钤法的人物及观点,以及伤寒钤法研究的难点问题所在。伤寒钤法是一种特殊的中医诊疗方法。在历代名医的口碑中褒贬不一,在历代传承中多有错简之处。需要进行不断地修正改良,才能真正用于临床实践,造福于病患。鉴于伤寒钤法在目前少有人知,故发此文,以便使更多的人了解伤寒钤法的本末原委。更多的人参与到伤寒钤法的修正改良工作中来。转自泰山伤寒钤法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cXPJ1O3cBvLKMHK5yikqyQ
经方医学是中医的重要学派,因其简洁、高效和系统而学之者众,但又因其难学、难解和难用而行之者寡,然而两千年来,经方医学薪火相传,不绝如缕。清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是这样评价《伤寒论》的:得其一知半解,皆可以起死回生。有心向学者,得一家所论则经方有门径可入矣。近现代以来,涌现出一大批学验俱丰的经方派老中医,使得经方医学绽放异彩,福泽病患,本文撷取20世纪至今著名和非著名经方学人及其著作的截面,以期对爱好经方者有所助益。排序和记录原则1、地点:以学人出生、去世或活动主要所在地作为区划。特殊流派分类标注。2、时间:以学人生平活动主要在20世纪者为主。以1900年至今故去者为主,1949年之前出生仍健在者亦酌情列入。3、人物:以学习、传承、传播和运用经方者为主,否则不作记录。4、著作:有传承则记录传承,主要记录著作,没有著作传世的不作记录。5、顺序:地域以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为原则,人数少者几个地区合为一组。每组医家主要依据出生时间排列,不以贡献或影响大小排列。6、模式:姓名+生卒年月+主要学术著作/姓名-传承人姓名+生卒年月+主要学术著作(以此类推)。东北流派:胡星垣1866-1945(古方今病)张岫云1894-1974(张岫云医案百例)陈会心1898-1980(陈会心医案)孙允中1902-199?(孙允中临证实践录)桑景武1912-1993(桑景武真武汤治疗消渴经验)陈景河1917-2015(陈景河学术经验集、)张琪1922-2019(张琪临床经验辑要等)王德光1924-(王德光老中医临床应用乌头附子的经验)京津流派:袁鹤侪1879-1958(伤寒方义辑粹等)陈慎吾1897-1972(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等)胡希恕1898-1984(伤寒论讲座、金匮要略讲座等)胡希恕-冯世纶1938-(经方传真等)余无言1900-1963(伤寒论新义、金匮要略新义等)岳美中1900-1982(岳美中医学文集、岳美中论医集、岳美中医话集等)秦伯未1901-1970(中医入门、秦伯未医学全书等)赵锡武1902-1980(赵锡武医疗经验)章次公1903-1959(章次公医术经验集、章次公医案等)宋孝志1911-1994(中医十部经典分类汇编)宋孝志-高齐民1935-2018(高齐民先生经方临床经验集)任应秋1914-1984(伤寒论语译、金匮要略语译、中医各家学说等)王大经1915-1990(北京市老中医经验选编)刘渡舟1917-2001(伤寒论校注、伤寒论临证指要、伤寒论十四讲等)刘渡舟-杨维杰(见港台流派)方和谦1923-2009(方和谦医学全集)马继兴1925-2019(敦煌古医籍考释等)许润三1926-(妇科临床心悟等)李文瑞1927-(经方化裁等)聂惠民1935-2023(聂氏伤寒学)钱超尘1936-2022(伤寒论文献通考、伤寒论临证指要与文献通考、伤寒论文献新考等)赵寄凡1896-1962(研究伤寒论经验漫谈)邢锡波1905-1977(伤寒论临床实验录)赵思俭1926-(诊余集、伤寒论研究等)山东山西流派:刘惠民1900-1977(刘惠民医案等)刘季三1906-1975(伤寒论读法研究、松荫庐医话、刘季三治学经验)李克绍1910-1996(伤寒论语释、李克绍医学全集)费维光1929-2010(中医经方临床入门)白清佐1888-1967(中医精粹汇集)李翰卿1892-1972(伤寒论113方临床使用经验、李翰卿伤寒讲义集要、经方躬行医案集)李翰卿-朱进忠1933-2006(朱进忠中医临证五十年心得录、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难病奇治等)刘绍武1907-2004(刘绍武医案选、三部六病精义等)李可1930-2013(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伤寒论类方汇参批注等)李可-郭博信1943-(中医是无形的科学、明清临证医话精选等)河北河南流派:张锡纯1860-1933(医学衷中参西录)门纯德1917-1984(名方广用、门纯德中医临证要录)张大昌1926-1995(张大昌医论医案集)张大昌-衣之镖1948-(伤寒论阴阳图说等)周连三1889-1969(茯苓四逆汤的临床应用经验)周连三-唐祖宣1943-(伤寒论阐微、金匮要略阐微、唐祖宣医学集成等)江苏流派:曹颖甫1866-938(经方实验录、伤寒发微、金匮发微)曹颖甫-姜佐景(见港台流派)陈逊斋1889-1948(伤寒论改正并注、金匮要略改正并注、逊斋医案等)武简侯1892-1971(经方随证应用法、儿科外治备要)朱莘农1894-1962(朱莘农医案)时逸人1896-1966(中医伤寒与温病等)邹云翔1896-1988(邹云翔医案选等)叶橘泉1896-1989(古方临床运用、本草推陈等)承淡安1899-1957(伤寒论新注等)翟冷仙1900-1990(碧荫书屋主人珍藏伤寒杂病论集注疏)樊天徒1900-?(伤寒论方解、中药脞谈)吴考槃1903-1993(伤寒论百家注、金匮要略五十家注等)马云翔1911-2007(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选编)殷品之1914-1993(殷品之医案)朱良春1917-2015(朱良春用药经验集、朱良春论医集等)曹永康1917-(夹阴伤寒证治)颜德馨1920-2017(颜德馨用药经验集等)汪朋梅1923-2010(汪朋梅治疗脾胃病经验)陈树人1923-(中医辨治经验集萃)陈亦人1924-2004(伤寒论求是、伤寒论译释)王少华1929-(四逆散治痛证鳞爪)孙浩1929-(孙谨臣儿科集验录)上海流派:汪莲石1846-1924(伤寒论汇注精华)汪莲石-程门雪1902-1972(程门雪医案等)汪莲石-恽铁樵1878-1935(群经见智录、伤寒论研究等)包识生1874-1933(包识生医书合集)陆渊雷1894-1955(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张凤郊1894-1967(仲景方在急难重病中的运用)祝味菊-徐小圃1887-1959(徐小圃医案医论集、儿科名家徐小圃学术经验集)祝味菊、徐小圃-徐仲才1911-1991(徐仲才医案医论集)祝味菊-陈苏生1909-1999(伤寒质难、陈苏生医集纂要)夏仲方1895-1968(夏仲方医案)刘树农1895-1985(刘树农论内科、刘树农学术经验集等)陈耀堂1897-1980(陈耀堂医案)吴涵秋1900-1979(范氏方案)张伯臾1901-1987(张伯臾医案、张伯臾论心脑病等)董廷瑶1903-2000(幼科刍言)姜春华1908-1992(经方应用研究、姜春华医学全集等)顾丕荣1912-2009(疑难病诊治探幽)金寿山1921-1983(金匮诠释、金寿山医论集等)诸方受1926-(诸方受伤科医集)周康1931-(临床中医脑病学)陈妙峰1942-(治疗冠心病早搏78例临床观察)浙江安徽流派:范文甫1870-1936(范文甫专辑)范文甫-孙幼立1921-(老医秘验-范文虎传人孙幼立70年临证经验集)范文甫-吴涵秋1900-1979见上海流派曹炳章1878-1956(增订通俗伤寒论、中国医学大成等)李师昉1881-1963(李师昉治疗急症经验)傅梦商1895-1988(傅梦商医案)魏长春1898-1987(魏氏验案类编、魏长春临床经验选集、中医实践经验录等)潘澄濂1910-1993(伤寒论新解、潘澄濂医论集)金希聪1918-2012(医林仗义、杏林三唱、金希聪医案等)何任1920-2012(金匮要略通俗讲话、金匮要略校注、金匮要略语译等)娄绍昆1944-2023(中医人生等)胡翘武1915-2002(中医临证三字诀、壶天秉烛等)王乐匋1921-1998(老陶读医随笔等)江西流派:姚国美1893-1952(姚国美医学讲义)姚国美-姚荷生1911-1997(姚荷生中医内科学评讲)姚荷生-姚梅龄1944-2024(姚梅龄医学全集)赖良蒲1897-1966(蒲园医案)杨志一1905-1966(杨志一医论医案集等)杨志一-杨扶国1936-(经方临证精华)万友生1917-2003(寒温统一论、伤寒知要等)陈瑞春1936-2008(伤寒实践论、陈瑞春论伤寒)岭南流派:易巨荪?-1913(集思医案)黎庇留1846-1926?(伤寒论崇正、黎庇留医案)陈伯坛1863-1938(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要略)陈伯坛-谭述渠?(谭氏南游医案实录)方行维1886-1964(临床心得选集)刘赤选1897-1979(教学临证实用伤寒论、刘赤选医案医话等)林上卿1914-2000(上卿济生录)张志民1918-199?(伤寒论方运用法)俞长荣1919-2003(伤寒论汇要分析)何炎燊1921-2020(寒温融新)香港台湾流派:陈庆保?(伤寒类编)卢觉愚1897-1981(卢氏实用伤寒论讲义)姜佐景1904-1984(伤寒论精简读本)-倪海厦1954-2012(人纪)朱木通1905-1977(中医临床廿五年朱木通经方医案)恽子愉1927-2005(伤寒论之现代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金匮要略新论等)张步桃1941-(解读伤寒论、伤寒大论坛等)杨维杰1948-(伤寒论经方应用讲座等)湖南湖北流派:萧琢如1857-1927(遁园医案)冉雪峰1879-1963(冉氏伤寒论、八法效方举隅、冉雪峰医案等)朱卓夫1893-1969(临证心得)赵守真1900-1970?(治验回忆录1969年著)刘炳凡1910-2000(伤寒论类方辩证)夏度衡1912-1992(夏度衡医案)谭日强1913-1995(金匮要略浅述)李培生1914-2009(李培生伤寒论讲稿、李培生老中医经验集)洪子云1916-1986(伤寒论讲义)蒋洁尘1918-1982(金匮选注)云贵流派:彭子益1871-1949(圆运动的古中医学等)李继昌1879-1982(伤寒衣钵、李继昌医案)王希仲1885-1981(王希仲运用经方治疗疑难重症举隅)吴佩衡1886-1971(伤寒论讲义、吴佩衡医案)吴佩衡-来春茂1915-2011(来春茂医话、来春茂医镜)、吴生元1937-(扶阳心法与临证旨要)汪振华1889-1972(医林拔萃)陈真一1893-1973(陈真一老中医临证经验拾零、贵州中草药)王聘贤1897-1964(伤寒论考评、王聘贤医学文集)戴丽三1901-1968(戴丽三医疗经验选)程云深1901-1980(中医处方学等)李彦师1906-1978(伤寒金匮条释)姚贞白1910-1979(姚贞白医案)廖濬泉1915-(廖濬泉儿科医案、我的长寿之道等)川渝流派:郑钦安1824-1911(伤寒恒论、医理真传、医法圆通)郑钦安-卢铸之1876-1963(郑钦安先生医书集注、卢氏临证实验录等)郑钦安-祝味菊1884-1951(祝味菊医学五书、祝味菊医案经验集)廖平1852-1932(伤寒杂病论古本、六译馆医学丛书)廖平-刘民叔1897-1960(刘民叔医书七种校注等)田鹤鸣1883-1980(伤寒田曾流传习录)田鹤鸣-曾荣修1927-(伤寒田曾流传习录)陈鼎三1875-1960(医学探源)陈鼎三-江尔逊1917-1999(经方传教录)范中林1895-1989(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范中林-唐步祺1917-2004(郑钦安医书阐释、唐步祺医案、咳嗽的辨证论治)陈源生1897-1992(简便验方歌括、陈源生)陈达夫1905-1979(中医眼科六经法要)龚志贤1907-1984(龚志贤临床经验集、龚志贤论杂病等)彭履祥1909-1982(川派中医名家彭履祥)补晓岚1856-1950(补晓岚师徒行医秘方录)补晓岚-唐世丞-唐守国(补晓岚师徒行医秘方录)贺鼎言1916-1986(贺鼎言老中医临床经验体会、治咳喘十法)陈潮祖1929-2018(陈潮祖医案精解、中医治法与方剂、陈潮祖临证解惑等)西北流派:黄竹斋1886-1960(伤寒论集注、金匮要略方论集注等)权东园?(古方新用)权东园-权依经1926-2010(古方新用)麻瑞亭1903-1997(医林五十年、麻瑞亭医案医话)裴慎1917-1989(伤寒论新编、本草骈比、金匮新释、伤寒方证识、本草三言等)裴慎-裴正学1938-(裴正学医话医案集、裴正学医学经验集等)杜雨茂1934-(伤寒论释疑与经方实验等)李顺保1940-(伤寒论版本大全、金匮要略版本大全等)峨眉丹医流派:周潜川1907-1971(周潜川方药养生文集等)周潜川-廖厚泽1923-1998(伤寒金匮汇证诠解、金匮要略辑注、经方临证传心录等)海外流派:汤本求真1876-1941(皇汉医学)汤本求真-大塚敬节1900-1980(伤寒论解说、金匮要略解说、汉方诊疗三十年等)奥田谦藏1884-1961(伤寒论阶梯)龙野一雄1905-1976(中医临证处方入门)矢数道明1905-2002(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等)藤平健1914-1997(汉方腹诊讲座、伤寒论演习等)以上只是人物与著作的简单罗列,且非完备的资料。经方流派不下数百千家,传人各有万千,有家学者,有传承者,有私淑者,有独立自学者,本文主要罗列部分已故去的经方大师、学者,包括主要著作,对其传人尚健在亦酌情列入。更有很多不在庙堂、扎根民间、临证救人而无时间留下著作的经方派医家和学人,本文仅就所知录得部分学者及著作,必有疏忽遗漏和错误,如果没有列入,是笔者之失,望读者有以教我,先此谢过。现代信息流通发达,经方派百舸争流,各地经方学人不断涌现,有心者必将有所发现,找寻到更加适合自己学习的经方路径。最后愿喜欢经方的朋友能够各取所需、按图索骥,借助前辈医家学人的肩膀更上一层楼,让经方惠及家人朋友,将经方发扬光大。文后附录小部分学人小影,以观前辈大师风采(排名不分先后):曹颖甫先生田鹤鸣先生吴佩衡先生李翰卿先生陆渊雷先生胡希恕先生大塚敬节先生矢数道明先生朱木通先生来春茂先生门纯德先生李可先生钱超尘先生娄绍昆先生如另有您所知晓的,请留言记录你心目中的经方学人。转自颠覆医学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nJvM1816_Mg1fbwFjF4ipgq
I导读:竹皮大丸是《金匮要略》中治疗妇人产后虚热烦呕的方子,作者宗仲景之法,将这个方子运用在阳痿、遗精、早泄、不育等男科疾病。正如作者所说,平壮火即不食气,而不拘于补肾益精,实属临床巧思。(编辑/依伊)竹皮大丸在治疗男性病中的运用作者/黄道富,肖美珍竹皮大丸源于《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由甘草、竹茹、石膏、白薇、桂枝、大枣组成。功能清热安中,益气止呕。主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甘草竹茹石膏白薇桂枝大枣我们师仲景之法,揣摩方义,恒将其引伸为治疗男科病阳痿、遗精、早泄、男性不育证之用,亦常获效。今不揣谫陋,爰卤呈鄙见,谨举数案,胪列于下,以就正于同道。一、阳痿龙某,男,38岁。1984年6月13日初诊。患阳痿6年,逐渐加重,前妻离子去,续娶也因此而要求离异,曾先后服多种中西峻补药物无效。现阳痿,伴头晕目眩,恶心欲呕,身热,耳鸣腰痠,心烦意乱,梦多,小溲黄赤,大便燥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精液常规检查正常。此由过用温补,郁热内蕴,宗筋弛缓,不能作强。治宜清热安中,益气和胃。药用:竹茹、白薇各20克,生石膏(打碎,先煎)50克,桂枝5克,甘草10克,大枣5枚。水煎服5剂,病即减半。再略事增损服30剂,性生活正常,其续妻已怀孕。随访至今,病未复发。按:肝主筋,肾藏精,阳明总宗筋之会,故阳痿与肝、肾、阳明经关系密切。壮年多气血充实,治疗用温燥之品补益,往往导致火热内生。其发病多与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等因素有关。本例由热病过用温补,郁热内蕴所致,故方用竹皮大丸取效。二、早泄张某,男,26岁。1983年3月19日初诊。患者新婚早泄,前医曰属正常现象。现婚后年余,仍早泄,阴茎虽能勃起,但甫交即泄,头晕乏力,耳鸣咽干,心烦恚燥,干呕不止,身热(38.5℃)已七八天,偶有寒慓状。舌质红、苔薄黄,脉虚数。精液常规检查无异常。此为肝火灼阴,肝胃不和,精室被扰。治宜清热降火,和肝理胃。药用:竹茹10克,生石膏15克(打碎,先煎),桂枝5克,白薇、生甘草、制半夏各10克,大枣5枚。煎服2剂,热除寒解,烦乱平,干呕止。前方去半夏,继服14剂,早泄病愈。按:本例婚后年余出现早泄、干呕烦乱等症,为火盛而上逆所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竹皮大丸并非补益之品,乃由除烦平逆、清热益气之药组成,寓有平壮火即不食气之意。三、强中病孙某,男,25岁。1985年8月18日初诊。近月来阴茎强而不萎,精液自流,面红赤,心烦喜呕,咽干唇燥,微喘,小便短赤涩痛。有手淫史。舌质红无苔,脉数。此属肝热灼阴,精室火旺。治拟清热泻火,益气安中。药用:竹茹10克,白薇、生石膏各20克(先煎),柏子仁10克,桂枝5克,甘草10克,大枣5枚。水煎服用5剂后病愈。随访4年余,已结婚生子,此病未复发。按:本案因欲念时萌,阴虚火动而起,重用白薇滋阴降火,而轻用石膏清热和胃。顺其性为补,反其性为泻。肝气本喜辛散,而恶酸收,故佐以桂枝、甘草之辛甘以散肝郁,以制寒凉。四、男性不育唐某,男,30岁,1983年7月27日初诊。婚后5年不育,经某医院检查精子成活率40%。诊见其身体健康,夫妻感情很好。自述性生活正常,爱人经妇科检查生殖系统未发现病变。现自觉发热,心烦,晨起头晕,呃逆,噫气,喝一口冷开水可缓解。舌质红、苔薄黄,脉数。精液常规检查:外观灰白色,质粘稠,约2-4毫升,30分钟液化,精子活动不良,成活率40%,精子计数3000万/毫升,畸形精子5%。此为精室蕴热,精子被灼,致使精子活动不良,数目减少,成活率下降。治宜清热养精,益气生精。药用:竹茹、白薇各20克,生石膏50克(打碎,先煎),桂枝5克,甘草10克,大枣10枚。上方连服30剂后,精液常规检查:精子活动一般,成活率80%,精子计数6000万/毫升。50剂后,诸症消失。嘱其在妻子每月月经后连服10剂,直至妻子怀孕为止。次年其妻足月顺产一健康男婴。按:气血的盛衰及寒热是决定男性性功能和生育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精由气血所化,胃热则精血生化不足。气血热则精灼,阳亢而胎胞难受;气血寒则精冷,阴凝而胎胞不纳。《金匮要略》记载:“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这是指真阳不足而精冷,精子可不耐寒而亡;相反,精子被热所灼,不耐热亦可亡。机体阴阳失调,内环境发生改变,最终均导致精子成活率降低而不能生育。现代医学也认为,精子只有在体温状态下才能生存。前者用温补元阳之法,后者必用清热宣通之剂。竹皮大丸能解郁热,疏通气机,用之恰当,故获佳效。这正如张景岳所说:“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五、体会:仲景用竹皮大丸主治产后虚热烦呕。我们根据其病机,认为由阴血不足,中气亦虚,致虚火内扰,胃气上逆所引起的男性病和临床其他疾病都可使用。竹皮大丸以甘草为君,用量独重,又以枣肉和丸,旨在益气安中。气中求精;臣以石膏入胃解阳明之热,阳明热解,精室热自退;竹茹除烦止呕,白薇为凉血退热之良药,既能清实热,又能退虚热。佐以少量辛温的桂枝,降逆止呕,并可减缓石膏寒凉之性,反佐寒凉之品,从阴引阳;桂枝配甘草,取桂枝甘草汤之意以振奋心阳。诸药配伍,共奏清热安中,益气生精之效。近世之医多认为男以精为贵,失精必虚,治疗男性病多从虚入手。笔者却认为,不论是男性病,还是其他病,都有八纲之分,六经之别,脏腑之异。男性病,因男为阳,男性病也有因火热致病者。用本方治男性病,清热益气,清热中寓于通阳,祛邪兼顾扶正,既能疏肝,又能和胃健脾,调理气机,故能平冲逆、清邪热、除烦乱、止呕吐,从而达到清后天之胃腑,以益先天之肾精。用本方时,重用石膏、白薇、竹茹,意在加强清热之功。实热重用石膏、竹茹,虚热重用白薇。若素体虚弱者,可酌情加大甘草、大枣的用量。—版权声明—•文章来源《江苏中医药杂志(1990)》丨作者/黄道富,肖美珍丨荐稿/张春云丨编辑/十三丨校对/小贾。转自中医书友会微信公众号
经方,以其辨治务实,疗效显著,称雄于中医界。纵观当今经方界,可分四大学派:一,“燕京刘氏伤寒”学派。主要是继承发扬刘渡舟刘老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其学术特点是坚持传统脏腑辨证与方证辨证相结合,临床处方古方、时方兼收并蓄,典型的学院派风格。目前代表人物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王庆国、李宇航,他们深耕院校几十年,学术话语权大,官方影响力也大,所以“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算是“名门正宗”,相附者众,弟子广布全国中医科研院所。二,“胡希恕经方”学派。主要以胡希恕胡老的学术思想为核心。这个学派颇具传奇色彩,胡老在世时名气不算大,只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一名副教授级教师和普通医生,虽然其学术思想独具一格,但其在中医界影响力没法与当时的中医大佬相比。后来得益于其弟子冯世纶冯老网络授课,讲解传播胡老“抛开传统脏腑辨证,用八纲释六经”的学术思想,短短十几年,已在全国拥有大量学术追随者。今年三月份,“胡希恕经方工作室”已在沧州二医院设立。这个学派的特点是强调“方证辨证”,临床善用经方。三,“三部六病”学派。主要是传承山西已故名老中医刘绍武刘老的伤寒学术思想。刘老是自学成才,行医七十余年,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提出了“三部六病”学说。近三十年来,习用者益广。这个学派的大本营在山西,领军人物马文辉老师,临床以刘老“三部六病”学说为主线,分析病时,病位,病性,病势,强调整体协调理法,理论朴实,善于守方。四,“黄煌经方”学派。主要是以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老师的学术思想为核心。黄煌老师经历过中医学徒的磨练,又受过中医院校正规培训,还曾远赴东洋治学,一生致力于中医经方学术研究及临床,可以说学贯古今,汇通中西。目前更是致力于经方的普及推广工作,投身于“经方惠民”事业,可以说是当今经方界的一面旗帜,国际经方热的“点火者”!这个学派主要特点是注重体质辨证,强调方证相应,结合临床紧密,实用性强。下周黄煌老师将亲临沧州,参加京津冀首家“黄煌经方”工作室成立揭牌大会。以上四大学派皆宗经方医学,各有侧重,各具特色。四大掌门人医术皆是“九品上”水平!转自至道经方微信公众号
成立!珠海市医师协会医养结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正式成立!珠医养老 2024年03月09日19:59 广东珠海市养老中心(珠海市人民医院康养医院)珠海市医师协会医养结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正式成立 20243月9日,由珠海市医师协会主办、珠海市养老中心承办的“珠海市医师协会医养结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成立大会暨医养结合政策与实践进展讲座”在珠海市养老中心圆满召开。珠海市医师协会会长李朝晖,珠海市医师协会秘书长柯建厚,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副院长杨海瑄,珠海市养老中心(珠海市人民医院康养医院)院长、分会筹备负责人孙宇,全市医疗及养老行业的多位医师和专家出席本次大会。大会开始会议开始,首先由柯建厚秘书长宣读同意珠海市医师协会医养结合分会(下称医养结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成立的批复文件。接着,由医养结合分会筹备负责人孙宇介绍分会成立的筹备经过、分会成立的目的和意义、分会成员资格和条件、分会成员产生和选举办法,并详细介绍了分会第一届主委、副主委、秘书候选人情况及分会拟定组织构架。分会成立现场计票经过严格的投票程序,选举产生了分会主委、副主委以及秘书长等成员。当选主委签订尽职承诺书李朝晖会长为当选分会主委颁发牌匾、聘书为副主委颁发牌匾、聘书为分会秘书颁发聘书为分会常委颁发聘书展望未来分会主委孙宇在发表当选感言中表示,医养结合作为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有效整合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连续的健康养老服务。分会的成立不仅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待和承诺,下一步将带领分会积极履行职责,为推动珠海市医养结合事业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副院长杨海瑄对医养结合分会的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医养结合模式的推广与实施,对于广大老年人而言,无疑是一大福音。这不仅能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养老服务,更是对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升和健康老龄化实现的有力支撑。珠海市人民医院医疗集团将大力支持医养结合分会的工作,与分会紧密合作,积极组织医护人员参与活动,共同推动医养结合事业的发展。珠海市医师协会会长李朝晖高度评价了医养结合分会的成立,认为它将为协会带来新的发展动力,为全市医养结合工作提供更为专业、有力的支持。同时,他也期望分会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珠海市医养结合事业迈向新的高峰。附:医养结合医师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名单(排序不分先后)主任委员孙 宇副研究员珠海市养老中心(珠海市人民医院康养医院)院长副主任委员杜 娟 主任医师 珠海市人民医院老年病科主任 刘媛媛 主任医师 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传统疗法科主任 孟庆贺 主任中医师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主任 胡久军 主任医师 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医教部副主任 梁 粤 主任中医师 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副院长 汪志勇 高级养老评估师珠海金湾颐养园院长 孙保峰 副主任医师 珠海和园颐养副院长分会秘书叔太鹏菲 副主任医师 珠海市养老中心综合内科 蔺丽娟 副主任护师 珠海市养老中心护理部主任常务委员陈亮华 主治医师 珠海市人民医院干部保健老年病科李 眺 副主任医师珠海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郑咏仪 主任医师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冯敏坚 副主任医师珠海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苏 莹 主治医师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传统疗法科叔太鹏菲副主任医师 珠海市养老中心老年综合科黄金刚 主管护师 珠海市养老中心综合办公室主任黎崇裕 主治医师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袁小敏 主任医师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邱世明 副主任中医师珠海市斗门区侨立中医院骨科针灸康复科副主任何国栋 副主任医师 珠海市香洲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陈明莹 副主任护师 珠海和园颐养护理部主任王华俊 高级老年人能力评估师 金湾颐养园照护部总监孙苏萍 主治医师 珠海容永道长者护理院院长李 佳 副教授 遵义医科大学珠海校区护理学系副主任黄 容 讲师 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基地主任刘亚楠 副主任护师 珠海市卫生学校副校长医养结合政策与实践研究进展讲座此外,大会还设置了多个专题讲座论坛,邀请专家学者就医养结合的政策解读、实践经验、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与会人员纷纷表示,通过此次大会的交流与学习,不仅拓宽了视野,也增强了对医养结合工作的认识和理解。 老年骨质疏松的诊治策略 珠海市人民医院主任医师·杜鹃老年抑郁障碍的临床特点及整合针灸治疗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主任中医师·刘媛媛关于珠海市医养结合体系建设的思考珠海市养老中心副主任医师·叔太鹏菲★★★★★最后,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与会人员纷纷表示,珠海市医师协会医养结合分会的成立,将加速医养链条新发展,为珠海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End撰稿:邝静贤编辑:邝静贤校对:张丽施审核:黄金刚终审发布:孙宇转自珠医养老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aNVMgh6u3LIAQEs7Gp9ZHQw
医疗援藏30年,广东与林芝的“双向奔赴”是如何实现的?2024-05-3114:05:35广州日报新花城今年是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式确定“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援藏方针。广东与西藏林芝,是怎样一场持续30载的“双向奔赴”?近期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随广东医疗援藏采访团赴一线采访,深入了解广东医生坚持“支援”与“合作”结合、“输血”与“造血”并重、“硬件”与“软件”共建,全力帮助林芝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援藏故事。数说广东医疗援藏30年1300人:广东先后组织30多家三甲医院,选派1300余名医务人员、卫生管理人员赴藏帮扶;5.3476亿元:广东省援建医疗项目48个,累计投入5.3476亿元;五大中心:帮助林芝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胸痛、脑卒、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及新生儿救治共五大中心,全市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高到99.37%,孕产妇死亡率保持在0/10万;全覆盖:建设覆盖55个乡镇卫生院和142个边境村卫生室的广东远程抵边医疗站,实现乡镇卫生院和边境村远程医疗全覆盖;26人:累计培养林芝市、县两级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26名,当地医疗骨干达87名,中高级职称人员达133名,83名本地医生可独立掌握三、四级妇科腹腔镜检查、冠状动脉介入术、经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等171项新技术;第一:林芝市人民医院在2022年“国考”(国家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达到B级水平,在西藏地区七个地市中排名第一,相比2019年提升136位。“广东人说干就干,而且一干就要干好”援藏30年,广东援藏医疗组历任组长姚晓涛、李文俊、张立峰、刘宗爱、陈全、黄昊健,“一茬接着一茬干”,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帮扶,林芝市“小病不出镇、中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的医疗格局初步形成。林芝市卫生健康委主任王洪举说,广东全力帮助林芝市人民医院2017年成功创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市藏医院创建三级乙等医院、市妇幼保健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七家县(区、市)人民医院全部创建二级乙等医院,实现了林芝市医疗服务能力从量到质的华丽蜕变,医疗服务可及性得到有力保障。他认为,广东援藏医疗通过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将硬件与软件相结合,将支援与合作相统筹,实现从单点帮扶转向整体提升,从医疗援藏转向健康援藏,从技术援藏转向技术与管理并重,从现场帮扶转向现场与远程的“四个转变”,源源不断激发着林芝卫生健康事业内生动力。“广东人说干就干,而且一干就要干好。”王洪举说,“坚韧、开拓、爱心,就是广东援藏医生给我的印象。”广东医生成为家门口的“医”靠“谢谢您救了我!”4月11日,在西藏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工布江达镇卓木村,54岁的仁增曲珍紧紧握着上门做术后随访的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院长、中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任雒洪志的手,脸上都是笑,眼里都是感激。医患手相握,心相连数月前仁增曲珍一度觉得“生不如死”:持续的腹部剧痛折磨得她吃不下东西,身形枯瘦如柴,肚子却明显地膨鼓着,碰一下都痛。2023年12月,被家人送到工布江达县人民医院时,仁增曲珍的情况已经非常危急,雒洪志为她紧急主刀进行了腹腔粘连松解、乙状结肠扭转复位、乙状结肠部分切除、结肠造瘘口等系列手术,术中发现她结肠扩张达直径10厘米,乙状结肠病变段达20厘米;出院回家调理后,今年的3月,雒洪志又为她主刀微创行造口关闭术。闯过大关的仁增曲珍一天天好起来,吃得下,排便通,体重回升至51公斤。“每天在家忙来忙去”,她说,打理四口之家的卫生,洗衣烧水,喂猪养牦牛……重新过上平淡正常的生活,自己分外开心、满意。继出院那次后,仁增曲珍又一次向雒洪志敬献黄色哈达,敬祝她生命中最尊贵的人喜悦、好运,“不舍得你走啊,广东医生是我们的‘医’靠!”她拉着雒洪志的手说。雒洪志的回答让大家一起笑起来:“放心吧!我们的援藏医生还会一茬接一茬地来!”除了仁增曲珍,还有67岁的土旦巴桑,因为高原常见的骨关节病不能行走,在林芝市人民医院进行了膝关节翻修手术,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行走;不慎切断食指的川藏铁路波密段修路工人,在断指12小时后在巴宜区人民医院成功再植……故事数之不尽。广东支援建设的林芝市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援藏30年来,广东医生成为当地人民在家门口的“医”靠。据统计,从广东30多家三甲医生临床、病理、放射等20多科室选派援藏的1300多名广东医生、卫生管理人员,奔忙在藏地医疗一线,心血管病介入手术、3D打印骨关节置换术、动脉瘤介入栓塞术、儿童全脑血管造影术等新技术落地,粤医进藏,按照“林芝所有、林芝所需、广东所能”的原则,不断填补着医疗救治与服务的众多领域空白,帮助当地患者“小病不出镇、中病不出县、大病不出市”。炼当地“妙手”守护生命健康在西藏林芝市人民医院内一科走廊,一面“华佗在世,妙手回春”的锦旗很是醒目,林芝市人民医院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医务处处长吴粤提醒上面绣的是“赠给医生次仁罗布、黄晓忠”,而次仁罗布正是援藏练就的当地“妙手”之一。工作中的次仁罗布医生“我在这里跟着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研所黄晓忠老师学习了3年,还被带到省医学了1年,从做冠脉造影学起,再到支架植入治疗等,一步一步来。”在介入室熟练示范着操作仪器的次仁罗布说,现在电生理检查、射频消融、房颤左心封堵术、起搏器植入,甚至大动脉手术,自己都能熟练做了,每年完成300多台治疗及手术。林芝的心脏疾病患者再也不用转到成都求医,“确诊心梗后要等一至三天坐飞机到成都,太耽误了”,次仁罗布为自己能就地救治乡亲格外自豪。甚至有两次,他还参与成功救治突发急性心梗的广东援藏队员。在他看来,广东医生为林芝医疗“造血”,自己“妙手”为队员通血管,是一种奇妙的反哺缘分。像次仁罗布这样的当地医生很多。据广东省卫生健康委统计,广东全力为林芝打造一个“带不走的”医疗队伍,通过实施一对一、一对多传帮带,实施“粤林育才”专项,突出“请进来、送出去”模式,为林芝累计培养了市、县两级高级职称学科带头人26名、中高级职称人员达133名、当地医疗骨干达87名,当地医生独立开展手术近2000台次。米林市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医生巴玛德吉正在为一位患者做甲状腺超声检查广东医疗援藏对当地医疗人才的培养已经深入到县甚至边境村。在林芝米林市人民医院超声影像科,巴玛德吉在为一位患者做甲状腺超声检查,“我被送到广东珠海进修,那时才第一次见到心脏超声”,如今,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等等,统统难不倒她。巴玛德吉还记得有一次下乡做先心病筛查,亲手从300多人中筛出了2例十四、十五岁的先心病患者,如今她们已经及时手术,成功“排雷”后就跟正常姑娘一样了。工作中的米林市派镇索松村医生次仁拉珍广东医疗支援还抵达142个边境村。在米林市派镇索松村,次仁拉珍与洛桑卓玛经过培训后一起担任村医,她们学会操作远程诊疗系统,为村民量血压、测心电、验血尿,管理慢病用药等,“以前小病小痛也要跑县医院,路上就要花上一整天”,次仁拉珍说,现在她管理着村子里23位高血压病人,还曾经用学到的技术为游客急救,很有成就感。粤林医疗在“双向奔赴”5月21日,粤林中医藏医交往交流学术研讨会首次在广东召开,会上,“林芝市藏医院藏医工作室”正式揭牌,落户广东省中医院。这是广东开设首家藏医工作室,也是粤林医疗“双向奔赴”的一个成果。援藏30年,广东与林芝正从支援向合作转变,资源对接、文化交融,真诚拥抱。如今,中医进雪域,藏医进南粤。“符文彬教授名中医工作室”“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岭南传统天灸疗法林芝市藏医院传承基地”正式挂牌,推广天灸和针灸等中医适宜技术。林芝市藏医院院长、广东省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袁锋介绍,岭南传统天灸正在林芝为应对寒湿夹杂而发生的呼吸系统疾病、骨关节疾病、消化道疾病提供“冬病夏治”“夏病冬治”的中医方案;广东援建的“粤林中医藏医康养中心”,成为中藏医特色疗法交融体验地。袁锋不仅针对当地多发病、疑难杂病积极开展临床新技术,发挥针刀医学优势,形成重度面瘫、颈源性眩晕、强直性脊柱炎等特定病种的中医藏医融合方案,还带着当地徒弟红花,系统整理藏医药临床实践,将藏医头浴疗法带到广东省中医院第十五届“杏林寻宝”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据悉通过专家认证优化后,将在今年引进到广东,造福头晕症、脑供血不足、更年期综合征、失眠、脑梗恢复期及产后头痛等症状人群。藏医头浴疗法登上第十五届“杏林寻宝”中医药特色技术演示会在广东援藏医疗工作组组长、林芝市卫生健康委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黄昊健看来,很多项目的建设离不开“粤藏同心,共谋发展”八个字。以林芝市人民医院为例,2018年起由广东省人民医院牵头11家三甲医院作为包科医院,与林芝人民医院17个科室建立结对帮扶关系,签署院包科协议书,全力提升林芝重点专科服务能力;立足高原疾病救治和研究,联合广东省人民医院成立林芝高原心血管病研究所,联合南方三院成立林芝高原骨病临床研究中心,联合中山三院创建高原风湿免疫科,骨关节置换、心脏支架植入等一大批新技术、新项目得到推广和实施。在远程网络、5G+医疗健康应用的“加持”下,不仅建设了林芝市“5G+高原应急救治体系”,乡镇卫生院和边境村卫生室还对接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网络医院,实现检验、超声、心电、CT等林芝本地医生检查,广东后方远程诊断的模式,教学、查房、病例分析等线上交互跨越时间与空间,共同提供优质医疗服务。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何雪华 通讯员:粤卫信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津
药王孙思邈生平年谱张文顺这一套《药王生平年谱》,是在我1999年编撰完成的《药王年表》的基础上,去掉表格之后整理而成的。当时为了创作《药王孙思邈故事百图》,从1994年开始,我搜集了大量的史料,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在完成绘画作品的同时,完成了一套《药王年表》。 对于孙思邈生平和行迹的研究,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没有中断过。现在我手头的有关孙思邈的“生平年表”“年谱”等资料,就有六、七个版本,其作者都是名家,如:黄竹斋、干祖望、张厚墉、邓剑、田文棠、王明皋、张世英、宋珍民等。他们的这些资料,有的简略,有的详细,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于孙思邈一百多年生涯中的基本活动和行踪,有几个大的阶段,大的框架,都是十分清晰的,都是观点基本一致的,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认知。 在我以下的这份《年谱》中,孙思邈的所有“生平事迹”,都是经过反复而且严格的考证,才得出的定论。这些考证都是必须尊重历史尊重科学的极为严肃的事情,不能有半点马虎或不实。特别其中的文字,有严格的出处,有些史料几乎已经成为铁案。 近年来,随着孙思邈研究热的兴起,出现了许多版本的相关小说、戏曲剧本和影视剧本,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乱象。有些作者对于孙思邈的活动和事迹的描写,有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地方;更有甚者,也有胡编乱造的现象。这就给我们“陕西孙思邈研究会”提出了一个任务,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对孙思邈生平阅历的研究和宣传,需要我们完成一项具有现实意义的编撰《孙思邈年谱》的项目工程,以便以此为标准,起到纠错勘误的作用。 我的这份《年谱》,只是抛砖引玉。因我学识和精力均有限,这份《年谱》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真诚欢迎各位专家和热爱孙思邈研究的同志们参加讨论,提出宝贵的意见! (2021年8月18日)◎孙思邈诞生 西魏文帝(元宝炬)大统七年 公元541年(辛酉年)孙思邈生于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孙原村。注:这一年,隋文帝杨坚诞生。关于孙思邈生年的具体时间,史书无准确的记载,因而成为历来学者争议的焦点。但史书有明确记载:孙思邈“自谓生于开皇辛酉年”。只有公元541年是辛酉年,“开皇”应是代指隋文帝。若说“开皇”是指“开皇元年”,即581年,那么,581年则是辛丑年。显然此论不能成立。◎4岁 大统十一年 公元545年孙思邈幼年多病,自谓“吾幼遭风冷,屡造医门,汤药之资,磬尽家产”。◎7岁 大统十四年 公元548年孙思邈“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常在家乡的一颗槐树下刻苦读书。◎15岁 恭帝(拓跋廓)三年 公元556年朝廷拜独孤信为大司马,镇守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孙思邈得到西魏大将军独孤信的品评,独孤信称赞孙思邈为“圣童,但器大难为用也”。◎16岁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元年 公元557年孙思邈敢于冲破当时社会重仕途而轻医术的世俗,对医学“颇觉有悟”。注:这一年,大将军独孤信被大司马宇文护赐死。◎18岁 明帝(宇文毓)武成元年 公元559年孙思邈“十有八而志于医”,立志做一名品学兼优的“苍生大医”。◎19岁 武成二年 公元560年广泛地阅读古代医学典籍,“不舍昼夜”,研读各代名医的论著。注:这一年,明帝宇文毓被宇文护毒死,时年27岁。◎20岁 武帝(宇文邕)保定元年 公元561年孙思邈“弱冠,善言老庄及百家之说”。兼好佛学经典。著作《老子注》、《庄子注》。◎21岁 保定二年 公元562年上山采药,开辟药材种植园,深入研究中草药。开始以一个非专业的医生为周围群众治病,“亲邻中外有疾厄者,多所济医”。孝敬父母,自谓“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25岁 天和元年 公元566年对自己初学医的医误,“经吾手而死者不一”,深感痛惜。◎37岁 宣政元年 公元578年朝廷派员到孙原村请孙思邈做国子监博士,他以“王室多故”而辞绝不受。注:这一年,北周武帝颁布《诏制九条》,招揽天下人才。◎38岁 宣帝(宇文赟)大成元年 公元579年孙思邈告别家乡,告别亲人,去太白山隐居,行医采药。在太白山攀悬崖,修栈道,不畏艰险,采集名贵药材。孙思邈自云:“三十八、九岁常服五、六两乳(钟乳石)”。注:《旧唐书》载:“周宣帝时,孙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周宣帝在位不足一年,即579年。说明孙思邈没有接受朝廷征召,此时没有进过皇宫,而是隐居太白山。◎45岁 隋文帝(杨坚)开皇六年 公元586年治疗山民的肠道寄生虫病(蛟龙病),“开皇六年三月八日,令服寒食饧三斗,大验”。◎50岁 开皇十一年 公元591年(大约时间)在太白山期间,用羊肝、兔肝等“食物疗法”治雀目病(夜盲)。又以富含碘的药物治疗山区群众的瘿瘤病。◎63岁 仁寿四年 公元604年(大约时间)在太白山期间,写成养生的通俗读物《枕中记》;由静智道人处得到“三健散”方;得“西岳真人灵飞散”方,撰《华山石壁记》。注:这一年,隋文帝杨坚逝世。◎71岁 炀帝(杨广)大业八年 公元612年在并州起义的李渊对孙思邈“知其宏达,以礼待之,命为军头,任之四品”,但孙思邈“固辞不受”。游历太行山区,在此地“体察民情,寻方采药,沿途施诊,传授医术”。注:大旱灾,人多死,山东尤甚。农民纷纷起义。◎77岁 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 公元618年从太行山回到终南山。在终南山区,修炼气功,“呼吸吐纳,调气养形”,研究和总结养生长寿学说。由韦云起处得“治水气肿胀小便不利”之方。◎80岁 武德四年 公元621年在终南山深处隐居时,结识了净业寺佛教高僧道宣大师,结为“林下之交”,他们“互参宗旨,切磋学术。”◎83岁 武德七年 公元624年(大约时间)武德年间,他用葱叶导尿的技术,治愈尿道堵塞的疾病。“武德中,为彬州刺史成君绰治恶疾”;得龙赉《服水经》,研读“不舍昼夜”。武德中,以“百年不发丸”为著名尼姑静明治好霍乱病。注:这一年,唐完成统一,与突厥结盟。◎86岁 太宗(李世民)贞观元年 公元627年唐太宗召见孙思邈,惊其“容颜甚少”,欲授爵位,他“固辞不受”。注:这是孙思邈第一次在京城长安居住,这一次从贞观元年到贞观五年共居住了5年。◎87岁 贞观二年 公元628年在京城饱览大量的宫廷古籍珍藏,阅读大量的医学经典著作。在京城期间,同著名史学家、同邑友人令狐德棻交往甚密,时常相聚,谈古论今。◎88岁 贞观三年 公元629年“正观三年七月十二日”,孙思邈忽患热痢,“下黑血,五内绞痛”,后自处一方煎服,“入口既定”。魏征编撰南北朝历史,恐有遗漏,向孙思邈请教。孙思邈精通历史,“口以传授,犹如目睹”。◎89岁 贞观四年 公元630年孙思邈与朝臣司马德逸、谢季卿、甄立言等同修“名堂”,并向名医甄权请教。后来亲手绘成我国第一部彩色经络俞穴图——《名堂三人图》。◎90岁 贞观五年 公元631年“七月十五日”,在唐宫左手中指因“触庭树”而肿痛甚烈,他自调药散,自疗得愈。注:这一年是丰收年,斗米三、四钱。又,日本使者首次来唐。◎91岁 贞观六年 公元632年孙思邈告别长安,南下巴蜀,来到峨眉山隐居,常在这一带荷锄拄杖,行医采药;在峨眉山道士处得“仙人高子良服柏叶法”。 在玄武、飞鸟等地买到难得的雄黄和曾青,在蜀县魏家炼丹成功,合成一釜“太一精神丹”。 ◎92岁 贞观七年 公元633年“正观七年三月八日”,孙思邈在内江县患额部丹毒,县令为之请医,百药无效。后自处“治丹神验方”,“其验如神”。在江州,为前湘东王陈俶平用“谷白皮粥”和“肾沥汤”治好了脚气病,“大获神效”。◎93岁 贞观八年 公元634年从江州来到南岳衡山,在衡山深处采到“不见日月之松脂”,制成“衡山松脂膏”。◎94岁 贞观九年 公元635年为汉阳王李元昌治疗水肿病。服药后“日夜尿一、二斗,五、六日即痊愈”注:这一年里唐高祖李渊逝世,享年70岁。◎95岁 贞观十年 公元636年在梓州,为刺史李文渊治疗消渴病。该刺史后因犯房劳过度而丧命。◎96岁 贞观十一年 公元637年(大约时间)孙思邈在徐侠君处得治疗肿人的“玉山韩光方”。在吴蜀一带,创立“阿是穴”,丰富了针灸学的取穴范围。在常州屠苏庵,研制成功一种“屠苏药酒”,有效地控制了瘟疫的复发。◎99岁 贞观十四年 公元640年(大约时间)贞观年间,孙思邈不顾个人安危,到麻风病人隔离区,亲手治疗600余病人,“莫不一一抚养”。◎101岁 贞观十六年 公元642年孙思邈居青城山。注:这一年,魏征逝世,享年64岁。◎102岁 贞观十七年 公元643年从四川回到陇州,为陇州府君韩仲良用“马灌酒”等综合疗法治疗风疾,“治六十日,志气充盈,八十日,能夜读”。◎103岁 贞观十八年 公元644年(大约时间)雍州一带流行瘟疫。孙思邈在这里同百姓一起为战胜瘟疫而奔波。 孙思邈回到阔别几十年的故里孙原村,乡亲们在杏林迎接他的归来。孙思邈选择五台山(今耀州药王山)为理想的隐居地。◎107岁 贞观二十二年 公元648年三月,唐太宗去玉华宫,路经五台山,便上山看望孙思邈,并题评赞词。◎108岁 贞观二十三年 公元649年孙思邈在五台山精研医药,著书立说,并植柏栽梅,绿化造林。其“手植柏”至今仍生长在五台山。注:这一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享年52岁。立李治(高宗)继位。唐太宗比孙思邈早逝33年。◎111岁 高宗(李治)永徽三年 公元652年孙思邈完成巨著《备急千金要方》。这部巨著共30卷,首论医德,首列妇人方。被后世誉为“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114岁 永徽六年 公元655年孙思邈撰成《丹经》。◎117岁 显庆三年 公元658年注:本年内,尉迟敬德逝世,享年74岁。敬德比孙思邈早逝世24年。◎118岁 显庆四年 公元659年唐高宗李治请孙思邈进京,欲授予谏议大夫,“固辞不受”。后留孙思邈长居京城。注:孙思邈第二次到京城长安居住,从公元659年到674年,共居住了15年。孙思邈在京城居住期间,保留五台山隐居地,亦随时回五台山短期居住。◎119岁 显庆五年 公元660年首次随高宗李治到洛阳、嵩山、并州等地巡游。这次巡游从显庆4年10月开始,中经显庆5年全年,至龙溯元年正月回京,历时19个月。◎121岁 龙溯二年 公元662年朝廷举办盛大的佛、道、儒“三教大辩论”,孙思邈在会上演讲了他的学术论文《会三教论》,主张三教合一,取长补短,反对互相排斥。◎123岁 麟德元年 公元664年(大约时间)在京城广泛结识社会名流。交情最深的有孟诜、宋令文、卢照邻等人。他们拜孙思邈为师,常相往来。注:这一年,皇后武则天擅权日甚,杀宰相上官仪,天下人称高宗和武后为“二圣”。◎124岁 麟德二年 公元665年随高宗李治第二次巡游,先到洛阳,后到泰山,举行了盛大的“泰山封禅”活动。几个月后西归,途中去曲阜谒孔庙,去亳州拜老子故里,于第二年春天才回到京城长安。◎125岁 乾封元年 公元666年(大约时间)有幸得到一部散失于民间而秘不授人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欣喜若狂!注:本年内,令狐德棻逝世,享年84岁。◎128岁 总章二年 公元669年(大约时间)在京城,孙思邈长期居住在光德坊,把光德坊变成一所医院,广泛为各届人士及外国使节看病。注:《备急千金要方》被日本留学生抄录带到日本。◎132岁 咸享四年 公元673年随高宗李治前往麟游九成宫避暑。在此地度过一个夏天,入秋时回到京城。初唐著名文学家卢照邻患恶疾,向孙思邈请教“愈疾之道”,孙思邈发表了精辟的论述。◎133岁 上元元年 公元674年高龄的孙思邈向唐高宗提出辞呈,请求还乡。高宗择吉日为其践行。注:本年内,唐高宗李治被称为“天皇”,武后被称为“天后”。◎134岁 上元二年 公元675年回到故里,仍居于五台山。孙思邈不因年迈而停步,继续读书学习。“白首之年,未尝释卷”。◎135岁 仪风元年 公元676年(大约时间)他把常见病的土、单、验方刻在八棱碑柱上,立于大道旁,供百姓传抄,普及医学知识。百姓称之为“石大医”。◎139岁 永隆元年 公元680年又一部医学巨著《千金翼方》30卷完成。同其三十年前所著的《备急千金要方》一起,“共成一家之学”。◎140岁 开耀元年 公元681年关中一带发生大瘟疫和大旱灾。孙思邈目睹灾民的苦难,老泪纵横,嗟叹不已。此后一病不起。◎141岁 永涥元年 公元682年回到孙原村。孙思邈临终叮嘱“要薄葬,不陪葬冥器,祭祀不要牲畜”。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逝世,安葬于故里孙原村“孙氏先莹”。文字整理:张文顺绘画图片:张文顺转自东塬人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zZ7UZsY1mRluTXLSMFBk_Q
刘绍武治恶寒医案:2剂药花了3毛6太原市上马街内,住着一户人家,姓鲁,其子26岁完婚,小夫妻很是恩爱。一日,儿子外出,突遇暴雨,被冰冷的雨水浇得似落汤鸡,嗣后开始寒战、高热,服用退热剂,热仍不退,服用消炎剂,热亦不退,热势不退,恶寒不禁,持续月余,渐渐体力不支,面色晦滞,骨瘦如柴,渐至6月天穿棉衣,而仍恶寒。遍求名医,皆以新婚燕尔,纵欲过度伤精为由,给予滋阴清热,加以补肾填精之品。结果如火上加油,日甚一日,家财渐耗尽,无力支付药费。新媳妇眼见久治不愈,病成这般模样,也回到娘家,一去不返。父亲见儿子病成这样,实在不忍心看到儿子再受折磨,遂找到刚来上马街开诊所的刘绍武大夫(1958年,刘老在太原上马街创办刘绍武联合诊所),说出了心里话,请刘大夫要么治好,要么开帖药治死,不要儿子再受这罪了,活是救命,死是救人,让刘大夫想想办法。当时的刘老,听完诉说,笑而不答,见过患者,评脉时,见患者脉弦紧而数,喘息之气烫热,口中出气臭秽,遂点头答应一试。初予大承气汤1剂,方用:川大黄四两(酒洗),厚朴半斤,枳实五个,芒硝三两。令患者急煎后,分3次徐徐服下,以观其效。其父致谢,扶子回家。 次日复诊时,其父畅言。回家后,如法煎制,煎好后,先令其子饮一半药汁,片刻,其子在床上翻滚,大声呼叫:“痛死我了!”连喊数声,眼球上翻,一命呜呼(昏迷),其父虽然心痛彻骨,但终给了儿子一个解脱,心中暗自佩服刘大夫的药效,真是治好有效,治死有方。正在悲喜莫测之际,忽闻其子腹中雷鸣,轱辘作响,一会儿拉出如算盘珠样干屎13枚,恶臭无比,熏得人不能近前。此时儿子开始睁开眼睛,要求喝水,这时的父亲见儿子未死反生,不知该喜该忧,想到可能未尽剂,儿子出现回光返照,随即将所剩半剂,一股脑给儿子灌下。一会儿,儿子又喊腹痛,片刻又便7枚硬如棋子样大便。此时,其子反而比以前更加清醒,要求脱去棉袄,这时的父亲一片茫然,渐见儿子要吃要喝,这是几个月从没有的事。这可喜坏了他的父亲,晚上给予小米粥一碗,开始额头及背上出汗,患者自感轻松了许多,挨到天明,一大早就来到刘老的门诊等候,讲述了上述的经过。此时刘老复开调胃承气汤2剂,令其缓缓服用,伴以米粥自养。2剂药花去3角6分,倾家荡产未治之病,在刘绍武手中不足1元而活命,顿时在医界相传,刘老也由此名扬三晋。刘老在太原市首届西学中班讲述《伤寒论》三承气汤的用法时,讲到了此例。此系原由风寒束表,麻黄汤可解之证,而误用寒凉,使表部寒邪化热内陷;复用甘温补益之品,使内热愈炽,导致大便凝结;热源不除,损耗津液,致病者一病不起。但其脉弦紧而数,道出表寒未解而内热瘀积,本应先以小承气汤以试其可否有矢气,但终因事紧,需急下存阴,脉证确凿,可以免试,故直开大承气汤,以通关攻滞,泄实救阴,救命于当下……临床辨证,首分寒热虚实,判定寒热的真谛,就是看“两口子”:上看口鼻,出气寒热,因气从肺出,肺居胸中,胸腔是人体极热之地,以气判寒热,是其一;再是口渴、口不渴,真热者口渴,假热者口不渴,这是看上口也;三是看大便是否干硬,小便是否黄赤,如假热,小便白也,这是看下口。众学员听罢,皆佩服刘老的治学之道。……以下是广告时间……给大家推荐《经方三部六病应用》内容简介本书以刘绍武先生三部六病学术为主导,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方剂纳入三部六病体系内,对刘老的《仲景证治观》再次进行细致的整理,既原汁原味传承了刘老的三部六病学术思想,又融合了作者自己的学研体会而出新意。刘绍武先生曾提出寒热是整体的,虚实是局部的,但未结合三部对寒热再进一步细分。作者在书中提出:热虽为整体,表热时虽里亦热,但表实热时,恶寒发热而不渴、无便秘即为太阳病;太阳病热化后,若出现不恶寒而渴、发汗已身灼热、不便秘则为少阳病;少阳病进一步热化,出现便秘则为阳明病。并提出把“腹满”作为三阴是否入胃的标志,表寒时虽里亦寒,但表虚寒时,无热恶寒、手足逆冷而无气短心悸、无腹满则为厥阴病;厥阴病寒化后,若出现气短心悸、无腹满则为少阴病;少阴病进一步寒化,出现腹满,则为太阴病。作者在书中提出“《伤寒论》实为115方”“但虚而热者,反而为阳,是为少阳”“但实而寒者,反而为阴,乃为少阴”等学术观点,并以类方和类病的方式对经方进行分类,然后按四神法进行阴阳归类,对经方分类体系做了有益的实践与探索,于经方研究者和年轻中医颇有启发意义。作者简介黎崇裕(1985-),男,字小裕,号宗谷散人,网名黎小裕。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客家人。首批珠海科普讲师团专家,九三学社社员,《中国民间疗法》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特约编委,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师承指导老师。学会任职:珠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编写专著《小郎中习医手记》《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三年难得师承录》,合编《100首经方方证要点》,参编著作3部;近年来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中医科普文章90余篇。致力于经方医学和客家中医药的研究,提出“舌辨寒热,脉定虚实,腹诊补泻,证分三部,方归六病,屡用达药”的学术观点。现任职于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临证善用经方治疗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等。END中医出版好书从不会埋没版权声明本文作者黎崇裕,由中医出版编辑发送,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封面图片来自摄图网正版图片库。欢迎投稿唠嗑。
太阳病验案:《千金》苇茎汤合小柴胡汤化裁治疗急性支气管炎案黎某,女,52岁,2021年5月1日初诊。主诉:咳嗽有痰 3天。现病史:3天来咳嗽有痰色黄,咽痒欲咳,头晕,口周疱疹伴有疼痛,无口干口苦,大便黏滞,小便正常,无胸闷胸痛,无恶寒发热。咽部略红,舌红苔黄,脉浮。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溃疡史,无肝肾功能不良史,否认药物过敏史。主症:咳有微热(咳嗽有痰色黄),心烦胸闷(口周疱疹伴有疼痛),头晕。诊断:表热兼少阳。治则:清热解表和中。主方:《千金》苇茎汤合小柴胡汤化裁。芦根 15g,薏苡仁10g,桃仁6g,冬瓜子10g,苦杏仁10g,蝉蜕10g,北柴胡12g,黄芩6g,北沙参10g,法半夏6g,甘草5g,大枣10g。3剂,颗粒剂,一天1剂,一日2次,开水冲服。2021年5月5日复诊:服药后咳嗽明显减少,有痰色黄,少许咽痒,畏寒怕冷,接触冷水后头晕,耳鸣,大便黏滞。改用《千金》苇茎汤合二陈汤化裁。芦根 15g,薏苡仁10g,苦杏仁10g,冬瓜子10g,桃仁6g,蝉蜕10g,法半夏10g,茯苓10g,陈皮10g,炙甘草6g,瓜蒌 10g,诃子10g。5剂,颗粒剂,一天1剂,一日2次,开水冲服。后回访诸症愈。(摘自《经方三部六病应用———刘绍武《仲景证治观》钩玄》) 黎崇裕,主治中医师,《中国民间疗法》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特约编委,珠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会理事。编写专著《小郎中习医手记》《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三年难得师承录》,合编《100首经方方证要点》,参编著作3部;近年来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中医科普文章90余篇。致力于经方医学和客家中医药的研究,临证善用经方治疗内科、妇科、儿科、五官科、产后常见病、多发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等。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出诊时间:周一至周六。
“秃鸡散”是啥啊?很多人根本没有听过这个词,更别提怎么用了,其实中医大夫也未必有知道这个“秃鸡散”使用方法的。“秃鸡散”缘起一段故事:秃鸡散记载于中国古代房中术名著《洞玄子》:连服六十日,可御六十妇。相传蜀郡太守吕敬大,七十岁时纳一小妾,但其已无性能力,终日愁眉不展。一日外出游玩,见一小庙,随进。一老僧见其满脸愁容,问之。太守相告。老僧取一药方送之。太守按方服食后,居然接连生三个儿子。欣喜之际,却发现妻子的阴部长出疹子,疼痛难当,不能坐卧。吕氏认为是此药所害,难忍自责,遂将药弃之于庭院中。不料被公鸡啄食后,公鸡雄心大发。满院子追撵母鸡交尾。如此连续几天都不停息,最后竟将母鸡头上的毛给啄光了。人们惊讶于药力之强,遂名之为“秃鸡散”。这个“秃鸡散”出自《医心方》卷二十八引洞玄子方,具体处方配料如下:肉苁蓉3分,五味子3分,菟丝子3分,远志3分,蛇床子4分。重量单位解析:1分=0.3125克,古代是16两,每1两约等于31.25克,1两等于10钱,也就是1钱=3.125克,1分等于0.3125克。功能主治:男子五劳七伤,阴痿不起,为事不能。用法用量:每服方寸匕,空腹服下,每日2次。或以白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丸,日2次,以此为度。解析:方寸匕:古代量取药末的器具,1方寸匕约等于2.74毫升,盛金石药末约为2克,草木药末为1克左右。服用禁忌:无室勿服。秃鸡散还有一个《千金方》公布的另一个版本,也分享给大家做参考:蛇床子2两,菟丝子2两,远志2两,防风2两,巴戟天2两,五味子2两,杜仲2两,肉苁蓉2两。功效:轻身益气强骨,补髓不足。服用禁忌:无室勿用。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方子都是要求用散剂,而不宜汤剂、酒剂、丸剂、茶剂,具体原因如下:秃鸡散称为散,就是为散剂。根据实验结果表明,散剂为最优剂型。1.酒剂论:秃鸡散泡酒,其中肉苁蓉功效能大幅度提升,五味子功效大幅度提升。菟丝子功效几乎丧失,可能因为洒精中的某些原因,致菟丝子的药效损失。蛇床子功效经泡洒,性味更烈,可使口感变差,难以入口。使药效迅猛,不够温和。可能一些患者不太适宜。远志泡酒后,可产生一些马兜铃类毒素,这是中药最看重的。终上所诉,秃鸡散泡酒不太理想。2.汤剂论:秃鸡散熬煮成汤液后,肉苁蓉功效降低30%。可能是高温反复熬煮所致。五味子功效增强,远志较散剂差别不大。菟丝子差别不大,蛇床子功效几乎丧失殆尽。所以终上所诉,秃鸡散为汤剂并不理想。3.茶剂论:秃鸡散经100摄氏度水泡后,肉苁蓉功效降低20%.五味子功效无法全部发挥,而泡后两小时,功效才全部发挥。远志泡水,较散剂差别不大。蛇床子功效损失30%。4.丸剂论:秃鸡散方,倘若和蜜成丸,便叫秃鸡丸。口感与效果更好于于秃鸡散。也比茶剂、酒剂、汤剂要好。丸剂溶散、释药缓慢,降低了毒性、刺激性,也减少了不良反应,可以在人体内发挥更长时间药效。此方亦有加减味变换。若加续断杜仲两味药,便成了肉苁蓉丸。据称“年八十老公服之如卅时,数用有验。无妇人不可服”。又称“阴弱加蛇床子,不怒加远志,少精加五味子,欲令洪大加肉苁蓉,腰痛加杜仲,欲长加续断。所加者倍之”。此方若减去肉苁蓉、远志两味药,便成了著名起阳方“三子丹”。其用菟丝子、蛇床子、五味子等分为末,和蜜为丸。始于孙思邈之《千金方》。秃鸡散为何能有如此神效?概因其组方独到。肉苁蓉和菟丝子具有类似促性腺激素的作用。也就是说,不仅可以增加雄激素,还可以促进睾丸发育,促进精子的产生。这就是为什么当初服用秃鸡散的吕老先生过了七十大寿依然连生了好几个孩子的原因。五味子。现代医学并不乏对五味子的研究,实验表明五味子可以使成年小鼠睾丸增重明显。同时促进精子的产生。由此可见,五味子也具有一定的类似促性腺激素的作用。远志。远志这味药在一般补肾药方中使用比较少,但是这里远志的作用是什么?《神农本草经》中提到远志用了四个字:强志倍力。古房中术名著《医心方》中所记壮阳名方,苁蓉、钟乳、蛇床、远志、续断、薯蓣、鹿茸七味。其后附注:“欲坚,倍远志”。淫羊藿。现代医学以前列腺、精囊、提肛肌增加重量的方法(小鼠)证明淫羊藿提取液具有增加雄性激素的作用,其效力甚至强于蛤蚧及海马。蛇床子。台湾国立医药研究所证实了蛇床子的效力,研究员选取蛇床子,补骨脂,锁阳,肉苁蓉以及淫羊藿五种壮阳中药材,用酒精提取其中成分,然后测试白兔海绵体在这几种中药作用下的舒张情况。结果发现,蛇床子对阴茎海绵体的舒张效果最好。可见,蛇床子的壮阳作用,甚至高于传说中的淫羊藿。早在几千年前,《神农本草经》即把蛇床子列为上品。并注明久服益身。最新研究表明,蛇床子可以增加附性腺的重量,增加雄性激素的分泌,睾丸重量也略有增加,可见蛇床子绝然不同于动物性壮阳品。虽有益雄激素的产生,却没有动物类壮阳品靠激素影响人体的负面作用。明朝名医张景岳亦将其单独列出,作为治阳不起的要药。可见蛇床子,菟丝子,五味子这几味中药确有奇效。所谓壮阳,不能只补阳,不补阴。动了肾气,就要补肾精。倘若只壮阳不滋阴,身体便愈发亏得厉害。肾精一旦用完,人也就差不多了。所以,必须得阴阳双补。滋阴其实就是增加你的存款,让你有钱可花。既然上边阳已经壮好了,那阴咋办?换句话说,肾精怎么办?张景岳善用熟地,人称“张熟地”,作为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景岳全书》曰:“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热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阴虚而水邪泛滥者,舍熟地何以自制;阴虚而真气散失者,舍熟地何以归源;阴虚而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者,舍熟地何以厚肠胃。”又曰:“故凡诸经之阳气虚者,非人参不可;诸经之阴血虚者,非熟地不可。人参有健运之功,熟地禀静顺之德,此熟地之与人参,一阴一阳,相为表里,互主生成,性味中正,无逾於此,诚有不可假借而更代者矣。”张景岳将熟地与人参相提并论。可见熟地乃滋阴补精之第一要药。在张景岳保留下来的方子中,熟地的用量往往是没有上限的。少至二三钱,多至一二两,甚至用量等于其他药的总和。必得同时服用滋阴之熟地。多多益善。 临床具体应用:蛇床子,五味子,菟丝子,肉苁蓉,远志,五味药磨粉成散。有必要一提的是肉苁蓉和五味子。五味子分南北两种,以北五味子为佳。李时珍曾谓:“五味今有南北之分,南产者色红,北产者色黑,人滋补药必用北产者良”。中国药典2000年版将五味子和南五味子分别收载为两个品种。《本草会编》亦曰:五味子须分南北,生津液止渴,润肺,补肾,劳嗽,宜用北者;风寒在肺,宜用南者。故滋阴补肾,必选北五味子。北五味子产地以东北为优。肉苁蓉,又称大芸。因属于昂贵药材,市面假货甚多。最常见的是以低价锁阳来冒充肉苁蓉。锁阳外貌酷似肉苁蓉,不易分辨。肉苁蓉也分两种。一种是梭梭大芸,又叫软大芸,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的阿拉善旗等地。一种是红柳大芸,又叫硬大芸。学名叫管花肉苁蓉。主产于新疆。其中,前者梭梭大芸品质为上乘。而因为质地的区别,锁阳只能用来冒充质次的硬大芸。软大芸因为质软,难以仿冒,虽然价格略贵,但也是补肾益阳的首选。转自岐伯有道微信公众号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MDMxMjkyNQ==&mid=2650306329&idx=3&sn=2d513fb14c02cdc08875f01c1dc95a30&chksm=873261abb045e8bd107286d1c62c9c21fa7e3c0336f8aa28df7350a5291456ae943c79d12d2b&scene=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