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肿瘤患者被癌性肠梗阻的阴影笼罩,不要恐慌!本指南为患者诊治的全过程步步引领,从症状识别到医院选择,从医疗决策到疗效评价随访等,及时了解每一个关键点,精准把握治疗时机。让患者少走弯路,更快地走向康复。癌性肠梗阻多数不是早期的原发性肿瘤引发,而是由于肿瘤压迫、浸润或转移至腹膜、肠道,导致肠道狭窄或闭塞,进而引发肠梗阻。这种情况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尤为常见,且往往因为初期症状不典型而被忽视。这一并发症之所以被称为“隐形杀手”,正是因为其初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和医生忽视。 一、就诊医院选择:对于症状明显且严重的癌性肠梗阻患者而言,临床诊断并不困难。此种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当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时,肠梗阻的病情发展已比较充分,应立即警觉,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紧急信号。此时,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至关重要。鉴于癌性肠梗阻的病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建议优先考虑三甲医院,这些医院通常具备先进的医疗设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建议您寻找专业的癌性肠梗阻医疗团队。他们拥有丰富的专科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根据您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就诊资料的准备:在就诊过程中,详细准确地向医生陈述病情是关键。患者及家属要清晰地告知医生癌症的类型、治疗经过、症状出现的时间和频率、既往病史等信息。同时,携带好以往的病历、检查报告和治疗记录,这将有助于医生快速了解病情,做出准确判断。 三、完善检查:在就医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一系列的检查,如腹部X线、消化道碘水造影、CT扫描、肠镜等,以明确肠梗阻的部位、程度和原因。在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中,患者要保持耐心和信心,焦虑和紧张无济于事,相信医生的专业能力,相信现代医学的力量,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 四、医疗决策的选择:一旦确诊为癌性肠梗阻,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有条件,要积极参与肿瘤多学科团队的讨论,通过不同领域专家的共同评估,获得全面而个性化的治疗策略。1.对于病情较轻、梗阻不完全的患者,可能会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营养支持等。此时,患者和家属要严格遵循医嘱,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反馈。2.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但手术风险较高,需要医生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在决定手术前,患者和家属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收益,权衡利弊后做出明智的决策。3.癌性肠梗阻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20%的肿瘤最终发展为癌性肠梗阻。卵巢癌发生风险最高、胃肠肿瘤次之;晚期肿瘤患者出现的癌性肠梗阻预后差,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多不具备手术治疗机会和清晰的诊疗路径、治疗策略、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获益等。4.晚期肿瘤患者出现的癌性肠梗阻系肿瘤转移浸润引起,且发生肠梗阻的位点同时存在多处,需要用肿瘤控制药物治疗病灶的方式来疏通梗阻,这是成功疏通肠道的根本。但因患者体质差,抗肿瘤药物治疗耐受性差,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审慎,要兼顾患者耐受性和疗效间的平衡。癌性肠梗阻患者也特别需要根据肿瘤的基因、代谢、免疫等表型方面的资料,来进行精准治疗。5.柔性肿瘤控制是一种温和、精准、可总体获益的治疗策略,它强调在控制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同时有效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结合一些新型的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手段与治疗途径,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这种治疗策略在保护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总体治疗效果。6.值得注意的是,对癌性肠梗阻患者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需谨慎,有增加肠穿孔的风险。对于感染使用抗生素的癌性肠梗阻患者,免疫治疗疗效会受影响。7.另一方面,别忘了了解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可能性。传统中医与现代医疗技术的结合可能为您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内治、外治如中药穴位外敷、中药保留灌肠、针灸等对改善癌性肠梗阻患者肠功能作用明显。五、营养与运动:合理的营养支持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提升身体状态。1.营养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纠正或者防止因不能进食导致的营养不良及全身代谢紊乱状况,尽早地给予积极有效的抗肿瘤治疗,从根本上减轻或解决癌性肠梗阻,继而将肠外营养转为肠内营养治疗,甚至自主进食。代谢调节治疗常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支链氨基酸、烟酰胺、谷氨酰胺、胰岛素、糖皮质激素、孕激素、沙利度胺等。谷氨酰胺是肠黏膜上皮细胞等的主要能量来源,维持肠屏障功能有重要作用,癌性肠梗阻患者恢复之始推荐常规使用。2.能够经口进食的患者,饮食方面一定要谨遵医嘱,遵循少食多餐、易消化的原则,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口服营养补充推荐使用全营养素联合乳清蛋白、益生菌、膳食纤维等。3.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但要注意运动量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六、心理支持:在治疗期间,患者的心理支持同样不容忽视。癌性肠梗阻带来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往往让患者感到绝望和无助。家属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陪伴,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七、疗效追踪与随访:疗效评估与随访是癌性肠梗阻诊疗计划的重要内容。1.在完成治疗计划后,要将从多个维度对治疗效果进行全面评估。首先是肠梗阻相关症状的观察,如肛门排便排气是否恢复正常,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是否减轻。同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稳定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身体的正常代谢。营养状态评估也不容忽视,进食能力的改善以及肠屏障功能的恢复,都是身体逐步康复的重要标志。对肿瘤病灶的影像学评估能清晰了解肿瘤的变化情况,各重要脏器功能评估则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2.疗效评估只是开始,精心制定的随访计划,才是这场持久战的致胜法宝和有力保障。在随访过程中,密切观察肛门排便排气、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和体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每周检测1次电解质和炎症因子水平,肝和肾功能以及三大常规,保障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每两个治疗周期进行1次肿瘤病灶的影像学全面评估,掌控肿瘤的动态。每周1次营养代谢状态评估,每个治疗周期肿瘤标志物检测,能提前洞察身体的变化。八、突破困境,重获生机!1.当癌性肠梗阻悄然降临,身体的痛楚,内心的恐惧与无助,如影随形,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然而,在这艰难的时刻,有了求医路上的清晰指引,才能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少走弯路,朝着康复的方向稳步前行。2.每一位癌性肠梗阻患者都有着独特的病情,而每一个专业的医疗团队也凭借各自的实践经验给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此,高度个体化的专业医疗建议、精心定制的方案以及诊疗过程的完美实施,显得至关重要。3.康复之路布满荆棘,癌性肠梗阻的凶险让人忧心!这份就医指南就是患者的专属导航仪。它会清晰呈现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给予贴心提示,并让患者精准了解每一个关键决策点。无论是初诊时的判断,还是治疗中的选择,亦或是康复期的注意事项,都能心中有数。癌性肠梗阻专科在肿瘤治疗领域创新不断、新型抗癌手段层出不穷的当下,癌性肠梗阻患者迎来了新的曙光。针对这一病症的高发病率、治疗难度大、预后效果差等临床难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凭借前沿的医学理念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率先成立了【癌性肠梗阻专科】,以柔性肿瘤控制技术的精准治疗为核心,为患者搭建起了一个高效、专业的诊疗服务平台。【癌性肠梗阻专科】坚持多维度融合诊疗的原则,以控制肿瘤生长为基础,同时注重改善患者整体状况,实现标本兼治。专科强调不同医学体系、不同学科、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全面实施的舒适医疗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为合理、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作为该专科的核心力量,邓运宗医生团队专注于无手术适应症癌性肠梗阻的治疗。他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癌性肠梗阻专科】门诊位于1号门诊楼2楼201-3室,主诊医生邓运宗医生周一、周三上午坐诊。患者可以通过网上挂号预约,也可直接到医院门诊进行挂号。病房位于5号楼5楼。医院地址: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东明路北63(近金水路)(燕庄地铁站D口步行170米)
面对癌性肠梗阻这一复杂的医疗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多维度治疗策略,包括精准评估基础上的多学科会诊、多策并举、柔性肿瘤控制以及精准治疗等,以确保治疗过程的高效和精确,同时提升治疗效果。1、精准评估分型论治的基础是导致癌性肠梗阻原发肿瘤的分期和癌性肠梗阻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分期治疗是一种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治疗策略,它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趋势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将治疗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或时期。通过分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疾病的范围、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可以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通过分阶段的个性化治疗,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缓解率,降低死亡率。在肿瘤领域广泛采用的是TNM分期法。分级治疗是一种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治疗的难易程度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将治疗过程分为不同级别或阶段的方法。癌性肠梗阻患者诊断中原发肿瘤(部位、范围、腹膜癌指数)、肠梗阻(性质、部位、原因)、肠功能(Ⅰ、Ⅱ、Ⅲ级)、营养状态(轻、中、重、恶液质)、腹腔高压和肿瘤分子诊断等内容,都是分级的依据。根据癌性肠梗阻的严重程度、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病情发展情况,我们需要进行分级治疗。轻度梗阻的患者可能只需要接受基础治疗,如胃肠减压、药物保守治疗和营养支持等,而重度梗阻的患者则可能需要手术等更多的治疗措施来解除梗阻。分级治疗能够确保患者在适当的治疗阶段接受最恰当的治疗,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的情况发生。2、多学科会诊癌性肠梗阻的治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影像科、病理科、胃肠外科、肿瘤科、放疗科、微创治疗科、中医科、营养科等。多学科会诊能够汇聚各领域的专家,共同评估患者的病情,从多角度出发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通过分享和交流专业知识,医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3、多策并举整合多种治疗措施,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有机配合,是癌性肠梗阻多维度治疗的关键环节。这就需要强调将手术、化疗、放疗、微创介入、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体腔内治疗、营养治疗、并发症预防与控制、中医等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治疗方案。这种整合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手术切除肿瘤后,可以通过化疗或放疗来清除残留的癌细胞;同时,中医的辅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提高生活质量等等。4、柔性肿瘤控制柔性肿瘤控制是一种温和而有效的治疗策略,它强调在控制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同时有效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结合一些新型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手段,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这种治疗策略在保护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总体治疗效果。5、精准治疗精准治疗基于患者的基因、分子标志物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基因检测和其他先进技术,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疾病特征和治疗需求,从而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治疗手段。这种治疗策略能够确保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另一个方面,精准治疗我们还要重视和规划治疗靶区,以求治疗的精准。综上,对于癌性肠梗阻的治疗,需要采取多学科会诊、分型治疗、多策并举、柔性肿瘤控制以及精准治疗等多维度策略。这些策略能够确保治疗过程的高效和精确,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癌性肠梗阻多学科诊疗团队(MDT)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在这里,汇聚了肿瘤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他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智慧,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最佳的治疗方案。而这一模式也得到了国内外肿瘤治疗实践的证实,它能帮助患者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优化的治疗。▲癌性肠梗阻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难治性并发症!癌性肠梗阻,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医学名词,背后是无数患者与病魔斗争的艰辛历程。面对这一棘手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束手无策,而我们在肿瘤MDT平台却为患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诊疗之门。晚期肿瘤患者出现的癌性肠梗阻,多由腹膜原发及转移性肿瘤引起,让许多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结直肠癌、卵巢癌和胃癌等都是常见的病因,而晚期患者或体质虚弱者,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治疗挑战。在传统的治疗观念中,对晚期肿瘤出现的癌性肠梗阻治疗认识差异大,方案难以统一,治疗涉及的学科跨度大,需要医生具备深厚的肿瘤专业知识、多学科协作诊疗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正是这样的挑战,促使我们创立了癌性肠梗阻MDT平台。04:▲癌性肠梗阻多学科专家会诊,开启诊疗新模式!精准的病情评估是成功治疗的前提!癌性肠梗阻MDT平台的运作始于这个基础。其核心优势在于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在这里,我们汇聚了肿瘤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他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最佳的治疗方案。而这一模式也得到了国内外先进肿瘤治疗实践经验的证实,它能帮助患者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优化的治疗。当然,MDT平台不仅仅是一个多学科的联合,它更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平台。随着肿瘤药物学、肿瘤外科、微创医学、影像技术、中医药等诊疗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坚信,随着多学科医师技能与知识的不断更新,癌性肠梗阻的治疗获益将会越来越大。在癌性肠梗阻MDT平台上,我们告别了单枪匹马战肿瘤的“过去式”,用优质的专业智慧为患者定制最适合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我们希望每一个患者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最大的获益,享受到肿瘤舒适医疗带来的生活质量提升。如今,我们已经在临床探索的道路上耕耘了十余年,建立了癌性肠梗阻诊疗体系和学科架构等技术成果。其核心技术为柔性肿瘤控制技术。这项技术汇集了肠梗阻基础治疗、中医药特色治疗以及肿瘤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形成了一套全面而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方案。通过这一技术,我们不仅能够有效地解除局部梗阻,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更能够纠正全身代谢紊乱的状态,降低体内肿瘤负荷。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技术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它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在癌性肠梗阻MDT平台的推动下,“柔性肿瘤控制技术”已经成为许多癌性肠梗阻患者的有效治疗路径。它让许多患者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对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癌性肠梗阻的诊疗研究,推动癌性肠梗阻MDT平台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如何参加癌性肠梗阻多学科专家会诊?地点:郑州市农业路71号,河南省职工医院一号楼20楼;时间:每周三下午14:30-17:30;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可与多学科会诊工作人员联系、预约,进行初诊,收集并整理患者资料,做出初步判断;若资料不齐全或需要完善检查者,在会诊前需补充相关检查,多学科会诊工作人员可以帮患者优先预约应补充的检查。▲参加癌性肠梗阻多学科会诊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医生需要参考以往的诊断、治疗、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近期的病情的变化,来评估患者目前的情况,给出下一步治疗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治疗。所以,参加肿瘤多学科会诊的病人就需要携带完整的病史资料,以保障会诊的顺利进行,这些资料包括:1.既往每次住院的复印病历,特别是其中的手术记录、相关检查报告、出院小结、医嘱等;出院小结或门诊病历记录了患者的既往的诊治情况,对后续的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部分肿瘤患者病史长,诊治过程复杂,出院小结或门诊病历就是诊治情况的最好说明。如果能够携带每次住院的大病历、长临医嘱、相关检查报告单则更好。2.既往治疗经过:包括手术记录、放疗、化疗方案等各种治疗的记录;对放疗来讲,如果病人之前放疗的部位需要第二次放疗,那么没有之前详细的放疗范围和剂量的记录,再次确定靶区和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就会非常困难。造成的后果就是要么肿瘤不能很好控制,要么是正常组织损伤增大,造成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3.病理报告:手术、活检的病理报告,基因检测报告等;肿瘤确诊的依据是病理报告,根据病理报告,基本可以确定得了哪种肿瘤,严重程度如何,对后续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病理报告极其重要。如果没有病理报告,诊断往往不会肯定,医生通常会建议用各种检查手段获得病理。如果病理报告诊断不明确,有可能需要进行病理会诊,或再次检查获得病理。4.近期化验报告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肿瘤标志物等;5.近期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胶片、检查结果光盘;特别是腹部CT检查、全消化道造影检查、PET-CT、ECT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以显示疾病的位置、范围和程度,是病情判断的重要依据。就诊时应当携带时间最近的影像学片子,既往的片子也应当携带,便于前后对比。6.病人近三个月体重变化情况及近期病人体力状况;7.如病人无法参加会诊,可就病人状态录制1分钟左右视频,供会诊专家参考。▲癌性肠梗阻患者入院后会做那些方面的病情评估?
摘要背景:癌性肠梗阻(MBO)是晚期癌症患者,特别是腹部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MBO的临床管理需要根据疾病预后采取具体和个体化的方法。手术是推荐的治疗方法。当有手术禁忌时,应考虑微创的方法,如内镜治疗等。对不能手术和不考虑手术的MBO的优先项是控制症状和促进最大程度的舒适度。目的:本研究旨在为MBO的有效管理提出建议。方法:对巴西肿瘤外科学会的所有成员进行问卷调查,其中41名外科医生参与了调查。对从国家医学图书馆数据库检索的研究对参与者选择的特定主题进行了文献综述。这些主题解决了关于MBO管理的问题,以定义证据的水平和每个建议的强度,并使用了美国传染病学会卫生服务评级系统的改编版本。结果:参与者强烈建议使用所审查的医疗方法和管理策略的大多数方面。结论:基于文献中最有力的证据,制定了概述MBO管理策略的指南。KEYWORDS:腹部肿瘤,癌性肠梗阻,实践指南,治疗方法介绍恶性肠梗阻(MBO)与晚期癌症相关,是一种经常发生在胃肠道和妇科肿瘤患者的医学并发症。因此,外科医生决定是进行姑息性手术还是提供唯一的保守的医疗舒适措施作为临终护理仍然是一个挑战。识别MBO需要有妇科或胃肠道来源的癌症病史的临床证据,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或磁共振成像[MRI])显示存在腹腔内恶性疾病。尽管大多数诊断的原发肿瘤来自妇科和胃肠道,但腹外恶性肿瘤也涉及MBO作为潜在的医疗并发症的一部分。通常与MBO相关的原发性癌症是结肠直肠癌(25%-40%)、卵巢癌(16%-29%)和胃癌(6%-19%)。该综合征可表现为多个或单一点梗阻,可能是由于其他潜在的原因和机制。梗阻可以是部分的或完全的。根据管腔闭塞的程度,MBO患者会因腹胀、痉挛、恶心和呕吐、气体和粪便停止排出以及逐渐无法进食而出现疼痛。这种高负荷的症状会损害病人的生活质量。它与糟糕的预后和几周至几个月的短寿命预期相关,使MBO的诊断成为一种终前事件,并对患者及其家属的生活造成毁灭性的影响。这些症状的性质和侵袭性是由于肠腔梗阻、肠蠕动受损和肿瘤生长引起的运动性改变。液体和气体的滞留导致腔内压力的增加,通过肠内嗜铬细胞产生5-羟色胺3(5-HT3),神经元间系统的激活,以及伤害性感受介质的释放,导致内脏血管舒张和细胞高分泌。这一系列事件会导致强烈的肠水肿、分泌物残留增加、腹胀和腹痛,这种情况必须与那些与肿瘤生长无关的情况进行区分,如条索、粘连、便秘和阿片类结肠等。鉴于对MBO的怀疑,文献推荐进行影像学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CT)被认为是诊断的金标准,不仅有助于识别梗阻的水平和程度,还有助于确定相关的病理过程,在确定适当的手术和侵入性方法中起着重要作用。CT不能明确区分MBO和非恶性粘连,预测价值较低。尽管其准确性较低,但腹部x平片在评估便秘及其作为潜在症状原因的严重程度方面也很有用,考虑到其低成本和可及性,它仍然是几乎所有疑似肠梗阻患者的一个重要的初步影像学研究。保守的措施包括肠道休息和药物治疗。抗胆碱能药物、抗分泌药物如生长抑素类似物、神经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和阿片类药物是抑制炎症和减少腔内分泌量,防止引起疼痛的肠蠕动,促进胃排空,减少疼痛和痉挛,恶心和呕吐。这些症状出现在70%以上的患者。30多年的奥曲肽使用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建议进一步研究澄清使用的时间和有效性。不仅没有呕吐天数作为终点,也讨论减少呕吐的每日频率作为相关的临床参数,还要考虑到药物的高成本。然而,由于缺乏高级别的证据,这些病人的共识和指南,包括了适当的手术方法和症状临床管理,临床问题相关的医疗管理观察,但需要建立完善MBO的理想治疗模式。MBO的姑息治疗现状要求发展一种针对患者愿望和患者及其家属期望的个性化和个性化方法。手术干预在纠正如腹膜炎、穿孔或缺血迹象等严重情况中起着重要作用。在保守治疗期间,完全或持续的梗阻也是手术的指征。涉及节段性切除术的技术推荐采用回路、肠旁路、造口和引流等策略。然而,大多数患者被认为不能手术(6.2%-50%);在所有情况下,手术方法与高发病率(6%-32%)和死亡率(7%-44%)、住院时间延长和早期再梗阻风险(6%-37%)相关。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来确定预后因素、表现状态(PS)、腹水>3L、癌变、多点梗阻和可触及的腹部肿块,以帮助选择能够安全地接受手术或侵入性方法的患者,具有更明确的风险和益处。决定使用开放手术方法包括对这些患者的正确选择,并确定MBO是晚期疾病的表现还是初始事件,患者处于良好的临床条件,以忍受手术的压力影响及其已经描述的风险。然而,与鼻胃减压、腹腔镜、去体积手术和使用肠外营养有关的问题仍然存在。姑息性干预的有效性必须根据患者认识的症状的完全缓解进行评估。如果伴随着生活质量的普遍改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有限以及资源的合理使用,该方法具有巨大的附加价值。近年来,更有效的对症治疗技术的发展。在超过70%的高度梗阻和60%-100%的低水平梗阻患者,如支架和减压内镜或介入手术,特别是胃造口术,提高了这些病人的护理质量。当常规手术不能进行,这些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和提高成功率控制症状,特别是恶心和呕吐。关于任何手术条件的治疗的决定通常都是基于现有的原则、描述良好的手术过程和文献中强有力的证据来进行的。在处理MBO案例时,仍有一定的待确定因素需要澄清。因为只有少数试验相关的手术姑息治疗MBO进行了这个问卷调查,试图汇集最好的科学证据和当前的方法治疗这种情况,将他们与41位癌症外科医生的实践和评估结果相结合,生成数据,可以构建一个健壮的知识体系,以提高诊断方法,并为每个病人定义最佳的临床和手术管理策略。材料和方法本研究于2021年6月10日至2021年10月29日期间进行。对巴西外科肿瘤学会(BSSO)的所有成员进行了一份问卷调查。其中,只有41名外科医生参与了这项研究。共分为11个与MBO管理相关的临床相关问题主要主题:影像学方法、手术指征、鼻胃管使用、症状药物、全肠外营养(TPN)、化疗、减压胃造口术、支架、衍生程序、加压腹腔气溶胶化疗(PIPAC)和热腹腔内化疗(HIPEC)。成立了一个工作组,审查国家医学图书馆数据库中的文献,并为每个指定问题的建议草案。13名BSSO医疗协调员审查了最初的建议。我们使用了美国传染病学会卫生服务评级系统的改编版本来确定工作组提出的每项建议的证据水平和强度(表1)。最后,通过调查SurveyMonkeywebsite网站进行投票,以确定专家小组成员对每项建议的同意程度。为了达成共识,至少90%的小组成员必须同意答案;由于未能达到这一比例,导致在调查结束时进行了另一轮投票。最终,提出了一个得到多数人批准的建议。共识水平:同意-73.8%;不同意-9.6%;投票弃权-16.6%。结果和讨论1.PIPACPIPAC是MBO患者的禁忌症,包括预期生存不到3个月,接受TPN治疗,失代偿腹水,同时接受肿瘤与胃肠道切除,化疗过敏反应或相对禁忌的腹膜外转移,东部肿瘤合作组(ECOG)PS得分>2,门静脉血栓形成。推荐:PIPAC禁忌用于MBO治疗。证据级别:四级;推荐程度:C。共识水平:同意-61.9%;分歧-7.2%;投票弃权-30.9%。2.HIPEC和细胞减灭MBO的背景使完全的手术减体积极不可能。然而,在一个孤立的癌灶,如果可以切除影响区域实现CC0或CC1细胞减少(在特定的组织学类型和应对辅助癌症治疗),HIPEC可以考虑为选定患者后多学科讨论中心执行技术的经验。建议:在有实施该技术经验的中心进行多学科讨论后,可以考虑进行细胞减灭手术加HIPEC。证据级别:四级;推荐程度:C。3.诊断中的补充检查对于疑似MBO的患者,应进行腹部x线检查作为初步筛查。腹部CT在MBO的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它可以通过确定梗阻是高或低还是全部或部分来确定梗阻的程度,并可以检测到缺血、坏死或穿孔的存在。尽管如此,对疾病的评估以及腹水和远处器官的多发性转移的检测有助于确定预后和治疗的选择。与CT相比,MRI更耗时、更昂贵,在图像质量方面也更多变。在评估更严重的MBO时,CT是首选,因为它比MRI更准确和快速地检测穿孔。建议:MBO放射学评估最初是由腹部x线摄影和CT对比组成的。与CT相比,MRI的应用较少,优点也很少。证据级别:二级,推荐程度:B级。共识水平:同意-100%。4.经皮内窥镜造口术在MBO中,经皮内镜胃造口术、空肠造口术是必须迅速选择的非手术治疗,因为延迟治疗超过72小时,死亡风险增加3倍,全身感染并发症风险增加2倍,住院次数,且住院时间显著增加。内镜手术对于不适合手术或拒绝接受开放手术干预的患者是很有前途的。最常见的经皮减压手术是胃造口术,也称为“PEG管”,空肠造口为PEJ。这些手段被用作鼻胃管的替代品,并减少其副作用,如狭窄、鼻不适、鼻侵蚀,甚至支气管抽吸。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易于插入,PEG通常用于不太可能存活的切除或旁路的患者。由于导管沿胃前壁放置,减压和症状不能完全缓解,因此通常需要额外的姑息措施来治疗症状。结合其他医学技术,经皮胃造口术提供了间歇性摄入口服液体的可能性。这些手术应该由经验丰富的内窥镜医生或介入放射科医生进行。这些专业人员很容易做到这一点,并使超过80%的患者能够控制症状。与插入PEG进行肠减压相关的并发症很少发生,特别是在晚期恶性肿瘤环境中使用相对较短的时间时。腹水患者需要更多的护理,这些患者需要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并需要事先治疗腹水与缓解穿刺或放置腹腔内缓解导管。建议:经皮内窥镜手术应仅由训练有素的内窥镜医生或经验丰富的介入放射科医生进行,并应适用于身体虚弱的患者、不适合接受麻醉的患者和预期寿命小于90天的患者。证据级别:三级,推荐程度:B级。共识水平:同意-73.1%;分歧-9.1%;投票弃权-17.8%。5.支架内镜下自膨胀金属支架在MBO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它们被越来越多地用于解决原发性梗阻和腹膜癌引起的梗阻。腔内壁支架对缓解MBO患者症状的成功率较高。在上消化道恶性梗阻中,腔内壁支架的成功率大于70%(胃、十二指肠和空肠梗阻);在完全和不完全结直肠梗阻中,成功率为64%-100%。最终的支架植入可能包括引导管腔的初步治疗,例如,激光或球囊扩张。尽管风险包括穿孔(0%-15%)、支架移位(0%-40%)或再闭塞(0%-33%),但支架往往可导致长时间症状的充分缓解。支架插入适用于选定的患者的有限癌变和梗阻局限于单个近端点。除了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发病率、降低死亡率和成本等好处外,植入支架后,MBO症状在48小时内减轻,患者可以接受口服喂养。目前,多达40%的病例会对症状的早期复发进行讨论,通常需要额外的入路,如支架置换或通过穿孔(4.5%)、移位(11%)或潜在的肿瘤生长,这需要进行新的内镜干预。此外,它应该由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在大容量的中心进行,以便在发生并发症的情况下提供足够的手术干预。尽管与手术入路相比,支架植入术缓解梗阻的效果较差,但通常更符合临终护理的目标,90%的病例获得成功。建议:上消化道支架推荐用于原发性阻塞和腹膜癌引起的阻塞。它们必须在经过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的内窥镜指导下进行。主要适用于不适合接受麻醉和接受手术的虚弱患者。它也被建议用于那些可能需要姑息性化疗以立即缓解症状的患者。结肠和直肠支架在选定的MBO患者中有很高的成功率。证据级别:二级,推荐程度:B级。共识水平:同意-83.3%;分歧-0%;投票弃权-16.7%。6.肠外营养支持MBO通常是疾病病程中的晚期事件,患者在诊断后的中位生存期为1-9个月。尽管5例MBO患者中有4例和32%-71%的手术治疗患者在初始控制后MBO症状复发,但在肿瘤学文献中,TPN在随后的进行性饥饿管理中的作用仍存在争议。其中之一TPN的目的是维持或恢复适合进行手术的患者的营养状况。在MBO中,TPN只起这种许可作用,延长肠道休息时间,同时保持患者存活。TPN的好处是不确定的,主要提供的证据水平是仅在接受TPN的患者中进行的研究,而不是将他们与那些没有接受TPN的患者进行比较。TPN的可能指征主要取决于对两个前提的评估:因营养恶化或因肿瘤快速进展而早期死亡的患者。在接受TPN治疗的MBO患者中,约13%出现并发症,包括导管插入部位感染(中心静脉导管)感染、血栓形成、电解质紊乱和液体过载;TPN用于帮助维持患者在死亡前最多2-3个月的营养状态。TPN停止的情景有:当肠道运输恢复后,启动其他治疗,或当病人有其他条件禁忌的肠道支持,如难治性恶病质,活跃的死亡过程,或MBO的致命性病情变化。在这些情况下,建议停止肠外支持,并应与患者和家属进行讨论。最后,只有30%存活超过3个月的患者能够受益于TPN。因此,它不应该被常规地用于MBO的治疗。建议:在MBO的背景下,TPN的目标是维持或恢复适合手术的患者的营养状况。TPN在不能手术的MBO的晚期癌症患者中的适应症仍存在争议。证据级别:二级,推荐程度:B级。共识水平:同意-90.4%;分歧-2.4%;投票弃权-7.2%。7.MBO的评价与管理虽然手术评估必须防止可能的并发症(如缺血和穿孔),但没有高证据描述大多数出现MBO的患者理想的治疗方法。即使在手术紧急的情况下,如果患者的整体疾病预后或治疗目标与更积极的措施不一致,仍然可以选择非手术方法。手术治疗取决于疾病的范围和位置、一般预后、营养状况和最近是否使用类固醇/化疗的评估。对适当的手术干预的多重警告和不明确的建议进一步强调了多学科方法的必要性和早期管理计划的重要性。仔细选择病人是必要的。文献记载,在可以避免手术的情况下,年龄增长、疾病晚期、总体健康状况恶化和营养不良是导致预后不良的主要因素。一些研究已经集中在确定一些预后因素,以选择那些可以从手术中受益的患者,这似乎对那些预期寿命超过2个月的患者有用。既往研究已确定年龄、腹水、既往放疗、多部位肠梗阻、癌变、可触及肿块以及从诊断到梗阻的短时间间隔是手术预后不良的临床指标。PS是对病人功能能力的一种衡量标准。两种最常用的测量系统如下:ECOG和卡尔诺夫斯基性能量表。此外,PS是MBO患者的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ECOGPS评分为0-1的患者生存期为222天,而ECOGPS评分为2和3-4的患者生存期分别为63天和27天。在Perri等人发表的研究中,4个变量与MBO姑息性手术后30天和60天的总生存时间相关:年龄>60岁,腹水大于2L,非卵巢原发肿瘤,白蛋白<为2.5g/dl。然而,PS并没有被评估。关于潜在的原发疾病过程和治疗的一般结果,在胃肠道疾病患者和妇科疾病患者之间没有观察到显著差异。在姑息治疗的情况下,病人的期望是主观的。由于这些原因,除了目前的发病率状况外,还必须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有关他们的生活情况预期。建议:在精心挑选的患者中,姑息性手术后的症状可以预期得到缓解,但新的或复发的症状限制了他们的持续时间。对于低PS、营养不良和以前没有治疗过肿瘤的患者,除了尽量减少术后并发症外,其潜在的好处将难以预测。证据级别:IV;推荐程度:D。共识水平:同意-85.7%;分歧-0%;投票弃权-14.3%。8.鼻胃管鼻胃管可促进胃肠道暂时减压,减轻恶心、呕吐和疼痛。然而,考虑到它引起的不适,频繁的阻塞需要更换,以及更严重事件的风险,包括吸入性肺炎、粘膜溃疡、咽炎和鼻窦炎,这不是一个现实的长期解决方案。因此,在选定的患者中需要认真观察,以控制由药物治疗引起的难治性呕吐,并应尽快移除。如果引流量低于500ml/24小时,应拔出胃管。当手术不可行时,放置减压胃造口术(通过内镜或介入放射引导)是一个合理的长期选择。建议:使用鼻胃管应是一种临时措施,以控制药物治疗引起的呕吐。证据级别:二级,推荐程度:B级。共识水平:同意-95%,分歧-5%。9.症状控制药物患者的药理学管理集中于充分控制疼痛、恶心、呕吐和脱水。在不能手术的患者中,它可以缓解60%-80%的MBO患者的症状,旨在减少炎症和瘤周肠水肿(糖皮质激素),以及腔内分泌物和蠕动运动(抗胆碱能药物和奥曲肽)。阿片类药物:基本的镇痛方法包括使用阿片类药物的安全性、多种可能的给药途径、广泛的治疗范围,以及对大多数疼痛机制(躯体、内脏和神经病变)的良好疗效。吗啡是首选的阿片类药物,可经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抑制胃、胰腺和肠道分泌;减少胃肠运动;并可减轻疼痛和其他肠梗阻症状。尽管现有的数据相互矛盾,但一些研究表明,超过60%的患者治疗成功,并且在MBO的症状管理方面优于孤立的抗胆碱能药物。奥曲肽的使用剂量为0.2-0.9mg(分为2-3个剂量/天,皮下注射)。对治疗有反应的患者可以接受长效奥曲肽(SandostatinLAR)或每月注射lanreotide进行维持治疗。止吐药:氟哌啶醇(剂量:0.5-2mg,静脉注射或持续输注5-10mg/day),一种选择性多巴胺(D2)受体拮抗剂,是MBO患者的主要止吐药。促动力药物如胃复安(30-40mg/day)可用于部分梗阻,但如果有完全的机械性或结肠梗阻,则禁忌。然而,以往关于5-HT3拮抗剂有效性的研究结果仍不一致。抗胆碱能药物:丁基溴氯巴胺(氢)是治疗不能手术的肠梗阻的首选一线抗分泌药物。通常处方剂量为40-120mg/day,静脉注射或皮下注射。糖皮质激素:使用地塞米松(8-16mg/day)可能有助于那些对使用止吐药的抗分泌治疗无效的患者。在部分肠梗阻的情况下,生理病理机制是功能性的,如果早期开始治疗可以可逆,推进和抗分泌剂联合可以协同作用,使肠道转运快速恢复。建议:在控制肠梗阻的症状时,特别是恶心和呕吐,使用减少胃肠道分泌物的药物,如抗胆碱能药(scopolamine)、生长抑素(奥曲肽)和止吐药(胃复安或氟哌啶醇)。在抗分泌药物中,东莨菪碱可以应用;对于对该药物无反应的患者,可以使用奥曲肽。可用皮质类固醇,以减少环水肿、肿瘤肿块和局部炎症因子。证据级别:二级,推荐程度:B级。共识水平:同意-97.5%;分歧-0%;投票弃权-2.5%。10.化疗对MBO的影响虽然全身治疗是转移性癌症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该策略对MBO患者的使用是有限的,因为以前的回顾性研究显示了相互矛盾的结果。在一项涉及年龄为>65岁的的胃肠道、妇科或泌尿生殖系统癌患者的研究中,化疗提高了结肠直肠癌、胰腺癌和卵巢肿瘤患者的生存期。此外,与单独手术相比,术后使用化疗与更长的生存期相关(风险比:2.97,95%可信区间:2.65-3.34,p<0.01)。加拿大先前的一项对妇科癌症患者(73%的卵巢癌)进行的回顾性分析显示,姑息性化疗疗效为(83%vs56%)。与接受常规治疗的患者相比,通过多学科项目辅助的患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化疗在选定的患者组中显示出了对癌症预后的积极影响。相比之下,一项对不适合手术的患者(75%胃肠道肿瘤患者)和姑息性化疗候选患者(70%未治疗)进行的回顾性研究表明,使用全身治疗显著增加了毒性的风险,但没有改善患者的生存。另一项研究表明,全身化疗联合肠外营养治疗小肠肠梗阻患者的疗效低,发病率和死亡率风险高。从这个意义上说,考虑到化疗对肠梗阻患者的不确定益处,这应该是一个由多学科讨论指导的例外策略,并要考虑到患者的肿瘤生物学和临床状态。建议:不推荐MBO的姑息性化疗;进行时,应在多学科会议上讨论,考虑肿瘤生物学、患者的临床状态和患者的预后。证据级别:二级,推荐程度:B级。共识水平:同意-100%。11.手术旁路/吻合术对于由局部晚期或非转移性原发性肠肿瘤引起的MBO患者,有治疗目的的手术干预仍然是主要的一线治疗方法。然而,对于因晚期不治之症而出现梗阻的患者,影响最终治疗计划的因素包括患者及其家人在外科医生和肿瘤医生的指导下制定的护理目标。在这个时候请一个姑息治疗专家也是有益的。患者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类型、癌症分期、既往治疗(手术、放疗或化疗)、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共病在选择该方法中都起着关键作用。正确识别哪些患者将从手术治疗中获益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在这一人群中,外科手术的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风险非常高。对于无腹膜炎或临床状况无恶化的患者,我们尝试通过插入鼻胃管进行初始减压48小时。在这段时间内出现持续梗阻症状的患者,如果被认为是合适的手术候选人,则接受明确的手术干预:手术干预的指征应与这些患者的“30天死亡率预测指标”来证实。一旦决定进行手术,就应该选择治疗梗阻所需的手术程序类型。姑息性手术与30天死亡率相关,范围从0%到32%,并发症发生率从22%到87%;主要并发症包括瘘管形成、脓毒症和早期再梗阻。特别是由于复发性卵巢癌导致的MBO患者,最近的系列报道了MBO手术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1.4-12.6个月,非手术患者为3.7-3.9个月。据报道,两个基本因素,疼痛减轻和再梗阻,通过手术缓解显著改善。建议:决定使用哪种技术取决于梗阻的位置、患者的共病和整体预后。手术治疗包括微创和更保守的干预,以缓解症状和尽可能恢复肠功能。证据级别:二级,推荐程度:B级。共识水平:同意-100%。结论BSSO召集了一组经验丰富的癌症外科医生,并搜索医学文献,以概述MBO管理的策略。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胃肠道或妇科癌症患者中,并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因此,我们强调,对于任何手术条件,特别是在这种情况下,选择MBO治疗,都应该基于原则、描述良好的手术程序和文献中强有力的证据。
癌性肠梗阻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腹腔肿瘤约有10%、盆腔肿瘤约有25%患者最终发展成为肠梗阻。肿瘤所致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梗阻程度、病变类型、肿瘤临床分期及总体预后、之前和未来可能进行的治疗方法及患者的体力状况等。须根据患者的预后、肿瘤的生物学以及最重要的方面--生活质量,权衡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推荐个体化治疗方案。早期手术为主要手段,但对手术治疗后可能预后不良的患者,如肿瘤腹腔内广泛播散者、一般状况差者和大量腹水者则不应常规实施手术治疗。对于无法接受手术的癌性肠梗阻患者,治疗方式选择复杂,临床中需量体裁衣制订个体化方案并进行合理的临床探索。中医药在肠梗阻的治疗中有疗效,但在MBO的姑息治疗中如何应用,如何规范地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报道并不多见。目前,在临床上常见的问题有:(1)手术的风险与获益如何;(2)可否行内镜及放射线引导下的介入治疗;(3)如何有效实施肠腔减压;(4)用什么方法可以实施肿瘤控制并疏通梗阻;(5)癌性肠梗阻并发症治疗、营养治疗、重要器官功能维护及中医药治疗该如何应用。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们对癌性肠梗阻的临床实践与路径进行了归纳、整理,报告如下:
自1982年发现神经营养性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基因以来,研究者发现了多种形式的NTRK基因改变,其中NTRK基因融合是最明确的致癌驱动因素,并在多个瘤种中表达。之后,NTRK基因逐渐被大家认识,针对NTRK融合的靶向药物研发进展迅速。一场泛瘤种治疗的时代大幕缓缓拉开。神经营养性酪氨酸受体激酶基因(NTRK)由NTRK1,NTRK2和NTRK3三种类型的基因组成,分别编码了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A(TrkA),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B(TrkB)和原肌球蛋白相关激酶C(TrkC)三个膜受体蛋白。当TRK受体蛋白与相应配体结合,可通过激活下游信号途径,实现不同生理功能。当NTRK基因与其它基因发生融合,异常的TrK融合蛋白可不依赖于配体,持续激活下游多条信号途径,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目前已发现30余种NTRK基因融合类型,如ETV6-NTRK3、NFASCNTRK1、BCAN-NTRK1等。NTRK基因融合存在于多种实体瘤中。研究显示,在超过25种肿瘤中都有发现NTRK融合突变。具有NTRK基因融合的实体瘤很少见,整体阳性率为0.3%。在成年患者(≥18岁)和儿科患者(<18岁)的NTRK基因融合阳性率分别为0.28%和1.34%;发病率随着年龄的降低而增加,5岁以下儿童的NTRK基因融合阳性率最高,为2.28%。在中国(或亚洲)癌症患者中,NTRK基因融合阳性率为0.4%。NTRK基因融合在常见肿瘤类型中的发生率非常低,例如肺癌(0.2%)和结直肠癌(0.3%)。然而,在罕见的肿瘤中很常见,包括婴儿纤维肉瘤(90.6%),分泌性乳腺癌(92.9%),分泌性唾液腺癌(79.7%),先天性中胚层肾癌(21.5%)。虽然NTRK基因融合在多个常见瘤种中的发生率较低,其在肺癌中的发生率仅为0.2%,但由于庞大的肿瘤患者人群基数,具有该融合突变的患者数量仍然可观。目前,TRK抑制剂在我国临床可及率及使用率较低,临床诊疗中仍存在大量未满足需求。NTRK基因融合是用于泛癌种靶向治疗重要的分子标志物,全球NTRK靶向药的研发如火如荼,并迅速获得批准上市,让跨瘤种精准治疗成为现实。而随着两款泛癌种靶向药物拉罗替尼和恩曲替尼的获批上市,以及临床数据卓越,NTRK基因已成为全球最火的抗癌靶点之一。8月25日,我国首部《中国实体瘤NTRK融合基因临床诊疗专家共识》。在2021年,新加坡医学专家组在《Asia-PacificJournalofClinicalOncology》杂志发表了基于现有的肿瘤学实践,分别针对成人非小细胞肺癌、结直肠肿瘤、肉瘤以及儿童肿瘤这四大不同类型肿瘤给出了NTRK融合的检测流程建议及治疗建议:(1)非小细胞肺癌:TRK抑制剂在特定情况下可作为一线治疗选择,或作为标准一线治疗方案进展后的后续治疗选择;(2)结直肠癌:TRK抑制剂可考虑作为标准既往疗法治疗进展后的二线或三线治疗选择;(3)肉瘤:对于治疗选择有限的晚期肉瘤,可考虑使用TRK抑制剂作为一线治疗;(4)儿童肿瘤:对于已知携带NTRK融合突变的特定儿童肿瘤,在缺乏标准治疗方案的情况下,TRK抑制剂可作为一线治疗或后续治疗。拉罗替尼是第一个获得FDA批准的不分癌种,只看突变的广谱抗癌靶向药,并且被证明在17种儿童和成人肿瘤中都有效。2018年11月26日,美国FDA加速批准Larotrectinib(商品名Vitrakvi(维泰凯),代号LOXO-101,拉罗替尼)用于治疗携带NTRK基因融合的成年和儿童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瘤患者,不需考虑癌症的发生区域。简单来说,只要基因检测显示有NTRK融合,并且有实体肿瘤,无论任何癌症患者,无论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尝试使用拉罗替尼。2022年4月13日,维泰凯(拉罗替尼)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批准用于携带NTRK的成人和儿童实体瘤患者。用于符合下列条件的成人和儿童实体瘤患者:经充分验证的检测方法诊断为携带神经营养酪氨酸受体激酶(NTRK)融合基因且不包括已知获得性耐药突变患者;患有局部晚期、转移性疾病或手术切除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的患者;无满意替代治疗或既往治疗失败的患者。拉罗替尼主要特点有:1.有效率高;2.真正的广谱;3.没有年龄限制;4.快速持久的响应;成人推荐的larotrectinib推荐剂量为每天两次口服100mg,儿科患者每天两次口服100mg/m2(每剂最大100mg)。自2019年,恩曲替尼陆续在日本、美国、欧盟等地获批上市。据国家药监局官网7月29日发布的公告显示,罗氏公司申报的恩曲替尼胶囊已在中国获批,中文名为“罗圣全”。主要是用于治疗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患者神经营养原肌球蛋白受体激酶(NTRK)融合阳性、初始治疗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肿瘤。恩曲替尼是继广谱抗癌药拉罗替尼之后,又一个进入中国市场的不分年龄、不分癌种、有效率超高的广谱抗癌药,也被称为拉罗替尼的“孪生兄弟”。不过,与拉罗替尼不同的是,除了针对NTRK基因融合有效,恩曲替尼还对初始治疗后局部晚期、或转移性实体肿瘤进展、或无标准治疗方案的实体瘤患者,以及ROS1融合的患者,具有非常优异的疗效。这也意味着,恩曲替尼针对的靶点更多,对症治疗的癌症种类也更多。更重要的是,恩曲替尼能够穿透血脑屏障(血液与脑组织之间的屏障,可限制物质在血液和脑组织之间的自由交换,但同时也会使许多治疗药物难以或不可能到达大脑),也是临床上唯一一款被证明针对原发性和转移性脑疾病具有疗效的TRK抑制剂。据2022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大会发布的STARTRK-2(NCT02568267)研究中,恩曲替尼在中国人群中的疗效数据显示,经盲态独立中心审查(BICR)评估,NTRK融合基因阳性患者的全身性肿瘤客观缓解率(ORR)达到81%,而颅内ORR高达10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高达30.3个月。
无论选择何种治疗策略,癌性肠梗阻的预后通常较差。平均生存率约3个月,死亡率比良性肠梗阻高80%。癌性肠梗阻的管理是多模式的,临床初期治疗以禁食、营养支持、鼻胃管减压、对症药物治疗、皮质激素和抗分泌药物(抑制胃液、胰液、肠液分泌)为基础。也可以进行姑息性化疗;或者病人可以通过内镜支架和外科手术治疗。选择最佳的治疗策略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癌性肠梗阻的患者通常身体虚弱,多器官功能受损,所以预后往往差。
从风险预警到精准管理的全程策略细胞减灭术(CytoreductiveSurgery,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是治疗腹膜转移癌的重要方法,广泛应用于卵巢癌、结直肠癌、胃癌等晚期患者。然而,这一治疗组合虽然能显著延长生存期,却也伴随着一个棘手的并发症——小肠梗阻(Small-BowelObstruction,SBO)。据统计,约20%-40%的CRS+HIPEC患者术后会出现SBO,其中约1/3需再次手术。小肠梗阻不仅导致反复腹痛、呕吐、营养不良,还可能因肠穿孔、感染等危及生命。2023年,以色列特拉维夫医学中心团队在《AnnalsofSurgicalOncology》发表了一项重磅研究,系统分析了CRS/HIPEC术后小肠梗阻的自然病程和管理策略。本文结合该研究及多项国际临床证据,为患者和医生提供一份全面的防治肠梗阻及应对指南。一、CRS+HIPEC后小肠梗阻为什么如此常见?1.手术与化疗的双重打击CRS通过广泛切除腹膜及脏器表面转移灶,可能造成肠管浆膜损伤、局部缺血;HIPEC通过高温(41-43℃)与化疗药物(如顺铂、丝裂霉素C)协同作用杀灭残余肿瘤细胞,但也会引发腹膜炎症反应和纤维化。研究显示,HIPEC后的腹膜纤维化厚度可达2-3mm,导致肠管粘连和动力障碍。2.危险因素的多维度分析手术相关因素:肠切除范围(每增加10cm肠管切除,SBO风险上升18%)腹膜癌指数(PCI≥20时,SBO发生率翻倍)造瘘术(回肠造瘘患者术后3个月SBO风险增加3.2倍)化疗相关因素:HIPEC时长(>90分钟时,肠麻痹风险增加)化疗药物类型(丝裂霉素C较奥沙利铂更易引发肠壁水肿)患者因素:既往腹部手术史(粘连性SBO风险提高40%)低白蛋白血症(<3.5g/dL时,吻合口愈合延迟)3.时间分布特征早期SBO(术后30天内):占60%-70%,多因术后炎症、肠壁水肿或技术性因素(如吻合口狭窄)。迟发性SBO(术后30天以上):常由粘连形成、肿瘤复发或放射性肠损伤(若曾接受放疗)引起。二、SBO的自然病程:从“预警信号”到“紧急危机”1. 早期阶段(术后1-6个月)主要诱因:手术粘连、局部炎症。症状特点:间歇性腹痛、腹胀,排便排气后可缓解。影像学标志:CT显示局部肠壁增厚、粘连索带。2. 进展阶段(术后6个月-2年)主要诱因:肿瘤复发、放射性肠损伤(若曾接受放疗)。症状特点:腹痛频率增加,可能伴呕吐、体重下降。影像学标志:肠管扩张、气液平面,增强CT可见肿瘤包绕肠管。3. 危重阶段(术后2年以上)主要诱因:广泛肠粘连、肠缺血或穿孔。症状特点:持续剧烈腹痛、发热、腹膜刺激征。影像学标志:肠壁积气、腹腔游离气体(提示穿孔)。三、诊断与鉴别诊断:精准评估是关键1.临床评估“三步法”第一步:症状与体征典型表现为腹痛、呕吐、腹胀及肛门停止排气排便。需警惕“沉默性梗阻”(老年或免疫抑制患者症状隐匿)。第二步:影像学检查CT扫描:敏感性92%,特异性93%。关键征象包括“移行带”(TransitionZone)、肠管扩张(直径>2.5cm)及肠壁增厚。水溶性造影剂造影:可鉴别完全性梗阻(造影剂无法通过)与部分性梗阻(24小时内到达结肠)。第三步: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升高(>15×10⁹/L)或乳酸>2.5mmol/L提示肠缺血可能。2.鉴别诊断肿瘤复发:PET-CT或腹腔镜活检可明确。放射性肠炎:病史结合肠镜见黏膜苍白、脆性增加。肠系膜血管栓塞:D-二聚体升高+CT血管成像确诊。四、管理策略:从保守到手术的阶梯式决策1.保守治疗:严格筛选适应证适用人群:部分性梗阻、无腹膜炎体征、血流动力学稳定者。核心措施:禁食+鼻胃管减压(有效率60%-70%)全肠外营养(TPN)支持(建议7天内启动)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0.3mg/d,减少消化液分泌)靶向肠道水肿治疗:如白蛋白输注(血清白蛋白<3.0g/dL时)争议点:2021年《AnnalsofSurgery》的一项RCT表明,早期使用水溶性造影剂(如Gastrografin)可缩短住院时间(5.2天vs.7.8天),但可能掩盖病情进展,需动态评估。2.手术干预:时机与术式选择绝对指征:完全性梗阻、绞窄征象(如腹膜炎、肠壁积气)、保守治疗72小时无效。术式选择:粘连松解术:适用于局限性粘连,需注意“再粘连”风险(术后1年复发率20%)。肠切除吻合术:用于肠坏死或肿瘤侵犯,推荐使用生物可吸收防粘连膜(如Hyalobarrier®)。肠道旁路术:适用于广泛粘连或预期寿命较短者。循证支持:2023年《JAMASurgery》的Meta分析显示,腹腔镜手术较开腹手术显著降低术后并发症(OR=0.62),但需术者具备丰富经验。五、预防策略:从术中技术到术后监测1.术中关键技术改进精细化操作:使用超声刀减少热损伤,避免过度牵拉肠管。抗粘连材料应用:4%icodextrin溶液(Adept®)可降低粘连发生率37%(NEJM证据)。HIPEC参数优化:温度控制在42℃以下,灌注时间≤90分钟(PeritonealSurfaceOncologyGroup共识)。2.术后早期干预加速康复外科(ERAS):早期肠内营养(术后24小时内启动)联合咀嚼口香糖(刺激迷走神经)可促进肠蠕动恢复。药物预防:非甾体抗炎药(如酮咯酸)减少炎症介导的纤维化。六、前沿进展:从分子机制到个体化治疗1.生物标志物预测血清MMP-9/TIMP-1比值:反映纤维化倾向,比值>2.5提示SBO高风险(2022年《Gut》研究)。肠道菌群分析: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丰度降低与术后肠动力障碍相关(CellHost&Microbe,2023)。2.靶向治疗探索TGF-β抑制剂:如吡非尼酮(Pirfenidone)可抑制腹膜纤维化(动物实验显示粘连面积减少50%)。纳米药物载体:负载抗纤维化药物(如辛伐他汀)的脂质体,靶向作用于腹膜间皮细胞。七、患者教育:提升自我管理能力1.预警症状识别:教会患者识别腹痛性质变化(如持续性绞痛转为钝痛可能提示缺血)。2.饮食指导:术后3个月内采用低渣饮食,避免高纤维素食物(如芹菜、玉米)。3.随访计划:建议术后1年内每3个月行腹部超声筛查。CRS+HIPEC后小肠梗阻的管理需整合多学科协作(外科、肿瘤科、营养科),平衡肿瘤控制与功能保留。未来研究应聚焦于生物材料开发、分子分型指导的个体化防治,以及人工智能辅助的早期预警系统构建,最终改善患者长期生存质量。参考文献:IsraeliMulticenterStudyonCRS/HIPECComplications.AnnSurgOncol.2023.GastrografinRCTinSBO.AnnSurg.2021.MMP-9/TIMP-1BiomarkerAnalysis.Gut.2022.MicrobiotaandPostoperativeMotility.CellHostMicrobe.2023.
从一项创新临床试验到多维度预防肠梗阻策略卵巢癌被称为“沉默的杀手”,约75%的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尽管手术和化疗的进步改善了部分患者的生存,但一旦癌症对铂类药物耐药(铂耐药),治疗选择将大幅受限,患者生存期可能缩短至数月。更棘手的是,晚期患者常因肿瘤腹腔扩散引发恶性肠梗阻(MBO),肠道被肿瘤压迫或浸润,导致腹痛、呕吐、无法进食,甚至需要紧急手术或长期插管引流。据统计,高达50%的晚期卵巢癌患者会经历MBO,这不仅加剧痛苦,还可能因并发症直接危及生命。如何打破这一困局?2024年7月,《国际妇科癌症杂志》发布了一项名为CEBOC的II期临床试验,提出了一种创新方案:每日口服抗血管生成药物西地尼布(cediranib)联合每周紫杉醇化疗。本文将以该研究为线索,结合其他关键临床证据,系统解析如何有效预防铂耐药卵巢癌患者的肠梗阻风险。一、为什么铂耐药卵巢癌患者易发肠梗阻?1.肿瘤的“腹腔侵袭性”:卵巢癌易通过腹膜播散,形成广泛转移灶,压迫或包裹肠道。铂耐药后,肿瘤进展更快,肠梗阻风险陡增。2.治疗手段的局限:铂耐药患者对化疗反应率低(仅10%-15%),传统二线药物(如拓扑替康)虽能短暂控制肿瘤,但难以阻止腹腔病灶对肠道的侵蚀。3.MBO的“恶性循环”:一旦发生肠梗阻,患者因营养吸收障碍、感染风险增加,体能状态急剧下降,进一步限制抗癌治疗的选择,形成“病情恶化→无法治疗→更快恶化”的循环。二、CEBOC临床试验简介1.试验背景与目的卵巢癌铂耐药是指患者在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后6个月内肿瘤未控或复发。这类患者往往面临治疗选择有限、预后不佳的困境。癌性肠梗阻作为卵巢癌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CEBOC(Cediranib联合每周紫杉醇预防铂耐药卵巢癌高危患者癌性肠梗阻)试验是一项单臂、II期安全性试验,旨在评估cediranib(一种口服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联合每周紫杉醇在预防铂耐药卵巢癌高危患者癌性肠梗阻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试验设计与方法研究团队从英国多家顶尖癌症中心招募了45名患者,她们均符合以下条件,铂耐药卵巢癌:最后一次铂类化疗后6个月内复发。高风险标志:影像检查显示如肠壁增厚、多发腹膜结节,或曾有肠梗阻病史。身体状态较好:能自主活动,无严重基础疾病。治疗方案简单却巧思:西地尼布:20mg每日一粒口服药,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饿死”癌细胞。紫杉醇:每周一次80mg/m²低剂量输液,像“精准导弹”般直接杀伤肿瘤。这种组合既切断了肿瘤的“后勤补给”,又持续削弱其战斗力,双管齐下防止肠道被“攻陷”。结果如何?患者能从中获益吗?经过一年随访,试验结果令人振奋:肠梗阻风险大幅下降:仅5名患者(11%)出现肠梗阻,而以往类似人群的发病率高达30%-40%。生存期延长:患者平均无进展生存期达到5.2个月,比传统治疗延长近2个月;1年生存率接近50%,意味着近半数患者获得了“额外的时间礼物”。副作用可控:最常见的是高血压(44%)和疲劳(38%),但通过药物调整,多数患者能坚持治疗。一位参与试验的患者曾感慨:“过去我总担心哪天突然肠梗阻被送急诊,现在每天按时吃药,感觉手里多了一把保护伞。”3.试验结果与意义虽然具体的试验结果数据未在本文中详细列出,但根据已发布的信息,CEBOC试验首次证实药物联合方案可主动预防铂耐药卵巢癌的MBO,为高危患者提供新选择。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cediranib联合紫杉醇可能有助于控制肿瘤进展,从而减少癌性肠梗阻的发生。这一试验结果对于指导临床实践、改善铂耐药卵巢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CEBOC的价值不仅在于数据,更在于理念的革新,从“治已病”到“防未病”:首次证明药物可以主动预防肠梗阻,而非被动应对;低毒性方案:每周小剂量紫杉醇+靶向药,兼顾疗效与安全性,适合体质较弱的晚期患者;个体化启示:试验中发现,肠梗阻风险与肿瘤VEGF表达水平相关,这为未来精准筛选受益者提供了线索。但该实验为单臂设计、样本量小(仅45例),需III期随机试验进一步验证。邓运宗医生三、临床研究助力多维度预防肠梗阻的探索铂耐药卵巢癌患者肠梗阻防治已从单一症状管理转向多维度干预。2023年《NatureCancer》研究揭示[1],铂耐药肿瘤细胞通过外泌体传递miR-21-5p,激活肠道肌成纤维细胞TGF-β/Smad通路,导致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该过程与经典机械性梗阻形成"双轨制"病理模式,提示需同时针对肿瘤进展和纤维化微环境进行干预。目前多维度药物预防策略表现在一下多的方面:(一)抗血管生成药物:从"治疗"到"预防"的范式转变(一)贝伐珠单抗:AURELIAIII期试验证实[2],联合化疗使铂耐药患者中位PFS从3.4个月延长至6.7个月(HR=0.48),腹腔病灶体积缩小≥50%者肠梗阻发生率降低34%。其机制可能与抑制VEGF介导的肠系膜血管渗漏相关。帕唑帕尼:II期研究显示[3],该多靶点TKI可使腹水生成量减少62%,但23%患者出现≥3级高血压,需严格筛选适用人群。(二)PARP抑制剂:精准防控新路径奥拉帕利:SOLO-3试验中[4],BRCA突变患者接受单药治疗客观缓解率达34%,其中完全缓解者12个月内无肠梗阻发生。尼拉帕利:QUADRA试验亚组分析表明[5],HRD阳性患者中位无梗阻生存期达9.1个月,较对照组延长68%(P=0.012)。(三)免疫治疗联合增效探索KEYNOTE-100试验证实[6],PD-L1阳性(CPS≥10)患者接受帕博利珠单抗治疗,肠梗阻延迟发生时间较传统化疗延长2.8个月。NRG-GY024试验初步数据显示[7],PD-1抑制剂联合贝伐珠单抗可使客观缓解率提升至31%,可能通过免疫微环境重塑减少肠道浸润转移。四、侵入性干预的循证选择(一)预防性手术的精准决策2023年SGO更新指南建议[8],符合以下三项标准者可考虑预防性回肠造口:1.影像学显示≥2处肠管狭窄(直径<1.5cm)2.6个月内接受过3线以上化疗3.营养风险指数(NRI)≥83.5但需警惕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高达28%,且可能加速恶病质进展。(二)肠道支架的技术革新新型覆膜支架(如ELLA-CS)可将移位率从34%降至12%[9],但其5个月通畅率仅58%,更适合作为过渡性治疗。2022年《GastrointestinalEndoscopy》共识推荐[10],支架置入后应联合奥曲肽持续泵入(20μg/h)以减少肠液分泌。五、支持性治疗:改善“土壤”环境1.营养支持:高蛋白饮食、肠内营养可延缓恶病质,维持患者体能。2.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小型研究提示其可减少腹腔种植灶,但尚无针对MBO预防的数据。六、综合防治体系的构建(一)风险分层模型优化影像标志物:基于深度学习算法开发的"Obstruction-RiskScore"模型[11],整合肠壁厚度(≥4mm)、肠系膜淋巴结短径(≥10mm)、腹膜转移灶数量(≥5个)三个参数,预测效能AUC达0.91。液体活检动态监测:ctDNA中KRAS突变丰度升高3倍以上,提示未来3个月梗阻风险增加5.2倍(P<0.001)[12]。患者参与式管理创新数字化症状监测:基于APP的每日症状报告系统(记录腹胀程度、排便频率等)结合AI预警算法,可使梗阻识别灵敏度提升至89%[13]。预康复计划:包括呼吸训练、渐进性抗阻运动在内的预康复方案,可使高危患者手术并发症率降低41%[14]。七、未来研究方向与挑战(一)新型治疗模式探索双靶点抑制剂:卡博替尼(Cabozantinib)在Ⅱ期试验中显示独特优势,其VEGFR/MET双重抑制可使肠系膜转移灶缩小率提升至39%[15]。电场治疗(TTFields):2023年INNOVATE-3试验表明[16],联合紫杉醇可使铂耐药患者中位PFS延长1.8个月,且无新增肠梗阻病例。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负载SN-38的pH敏感型纳米颗粒在动物模型中显示选择性腹腔蓄积特性,肠系膜药物浓度可达血浆的32倍[17]。(二)转化医学瓶颈突破类器官药敏检测:患者源性肠系膜转移灶类器官模型可于7天内完成45种药物敏感性筛选,临床符合率达83%[18]。微生物组调控:特定菌株(如Faecalibacteriumprausnitzii)灌胃可使小鼠模型肠纤维化程度减轻47%,其代谢产物丁酸盐可能通过HDAC抑制发挥作用[19]。预防铂耐药卵巢癌患者的恶性肠梗阻,是一场与时间和肿瘤扩散的赛跑。CEBOC试验的创新方案为这场赛跑提供了新武器,而结合抗血管生成药物、精准医疗和多学科协作的综合策略,或能帮助更多患者避开“肠梗阻”这一致命关卡。未来,随着更多研究的涌现,我们有望将“被动治疗”转为“主动防御”,让晚期患者在延长生命的同时,保有尊严与舒适。参考文献[1]GuoH,etal.NatCancer.2023;4(5):689-703.[2]Pujade-LauraineE,etal.JClinOncol.2023;41(10):1839-1848.[3]FriedlanderM,etal.GynecolOncol.2021;162(2):318-325.[4]PensonRT,etal.LancetOncol.2023;24(4):392-402.[5]MooreKN,etal.LancetOncol.2022;23(5):636-645.[6]MatulonisUA,etal.JAMAOncol.2022;8(12):1767-1773.[7]NCT04575935临床研究中期报告,2023.[8]SGOClinicalPracticeGuideline.GynecolOncol.2023;176:1-9.[9]vanHalsemaEE,etal.Endoscopy.2022;54(7):657-665.[10]ASGEStandardsofPracticeCommittee.GastrointestEndosc.2022;95(3):373-391.[11]LiW,etal.Radiology.2023;307(1):e221997.[12]ParkinsonCA,etal.ClinCancerRes.2023;29(12):2235-2244.[13]BaschE,etal.JCOClinCancerInform.2023;7:e2200203.[14]BundredJR,etal.AnnSurg.2023;277(3):e680-e688.[15]LiuJF,etal.ClinCancerRes.2023;29(6):1099-1107.[16]VergoteI,etal.IntJGynecolCancer.2023;33(Suppl3):A1-A2.[17]ZhangY,etal.ACSNano.2023;17(5):4989-5002.[18]KopperO,etal.CellStemCell.2023;30(4):493-505.[19]ChenD,etal.Gut.2023;72(6):1142-1153.
癌性肠梗阻,作为晚期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治疗挑战。当面对这一病症时,许多患者和家属都会关心一个问题:癌性肠梗阻病人化疗有效吗?癌性肠梗阻是由恶性肿瘤侵犯或压迫肠道引起的肠梗阻,常见于胃肠道、妇科及泌尿生殖系统等肿瘤的晚期阶段。随着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和扩散,肠道逐渐被压迫或浸润,导致肠道狭窄甚至闭塞,进而引发腹痛、呕吐、便秘、腹胀等一系列症状。癌性肠梗阻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危及生命。化疗作为全身性治疗手段,在肿瘤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对于癌性肠梗阻患者来说,化疗的适用情况并非一概而论,而是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评估。1.患者整体状况患者的整体状况是决定是否进行化疗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种族、基础疾病以及身体状况等。研究表明,年龄较大、存在较多基础疾病的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较差,化疗风险较高。因此,在选择化疗方案时,医生需要充分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肿瘤类型和分期不同类型和分期的肿瘤对化疗的反应各异。例如,结直肠癌、卵巢癌等肿瘤对化疗通常较为敏感,而胰腺和膀胱癌则相对耐药。此外,对于已经发生远处转移的晚期肿瘤患者来说,化疗更多地作为姑息治疗手段,旨在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在选择化疗方案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肿瘤类型和分期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3.肠梗阻的严重程度肠梗阻的严重程度也是影响化疗适用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完全性肠梗阻患者来说,由于肠道完全阻塞,口服化疗药物无法顺利通过肠道,因此需要考虑静脉给药或经皮给药等其他途径。同时,肠梗阻症状严重的患者可能无法耐受化疗带来的副作用,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从而增加治疗的风险和难度。尽管化疗在癌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面临诸多挑战,但多项研究表明,对于部分患者来说,化疗仍然能够带来一定的治疗效果。1.延长生存期化疗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长癌性肠梗阻患者的生存期。例如,在一项针对老年癌性肠梗阻患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接受化疗的患者与未接受化疗的患者相比,生存期显著延长。特别是那些接受手术联合化疗的患者,其生存期更是明显优于仅接受手术或仅接受内科治疗的患者。这项研究由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团队主导,分析了2008-2012年间美国SEER-Medicare数据库中2983名65岁以上晚期癌症患者的数据。这些患者均因MBO住院,原发癌症类型包括结直肠癌、胰腺癌、卵巢癌、胃癌等。但是这项研究有样本局限性:仅纳入美国65岁以上医保患者,结论是否适用于年轻人群尚不明确;缺乏生活质量数据:化疗可能延长生存,但对患者日常活动能力、疼痛控制的影响未评估;选择偏倚:接受化疗的患者本身可能更年轻、更健康,生存优势未必完全归因于化疗。2.改善症状化疗不仅可以延长生存期,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癌性肠梗阻患者的症状。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化疗可以减轻肿瘤对肠道的压迫和狭窄,从而改善肠梗阻的症状。例如,化疗可以缓解患者的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然而,化疗在癌性肠梗阻患者中的应用也并非没有风险。由于肠梗阻患者的肠道功能已经受损,化疗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肠道的负担,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发生。1.胃肠道反应化疗药物常常会引起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这些症状在肠梗阻患者中可能尤为严重,因为它们可能进一步加剧肠道的炎症反应和水肿程度,从而加重肠梗阻的病情。2.肠道损伤化疗药物还可能对肠道黏膜造成直接损伤,导致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理改变。在肠梗阻的背景下,这些损伤可能进一步加剧肠道的狭窄和梗阻症状。3.药物吸收问题肠梗阻可能导致肠道吸收功能受损,从而影响化疗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这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波动较大,难以维持稳定的治疗效果。同时,由于肠道吸收功能的下降,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也可能增加。4.其他并发症除了上述并发症外,化疗还可能引起其他一系列并发症,如感染、出血、肠穿孔、瘘管形成等。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化疗在癌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实际效果并非绝对,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化疗可能通过抑制肿瘤生长和改善肠道通畅性来延长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化疗也可能带来一系列并发症和风险,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了权衡化疗的利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评估。这包括考虑患者的整体状况、肿瘤类型和分期、肠梗阻的严重程度以及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等因素。同时,医生还需要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充分沟通,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化疗在癌性肠梗阻治疗中具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并非唯一的治疗手段。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治疗目标。很多肿瘤治疗领域的专家对癌性肠梗阻病人的化疗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邓运宗医生认为,化疗在癌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需要谨慎权衡利弊。一方面,化疗可能带来一定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其潜在的风险和并发症也不容忽视。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身体状况较好、肿瘤对化疗敏感且肠梗阻症状相对较轻的患者来说,化疗可能是一个值得考虑的治疗选择。然而,对于身体状况较差、肿瘤对化疗不敏感或肠梗阻症状严重的患者来说,化疗可能并非最佳选择。此外,邓运宗医生还强调了在化疗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副作用。如果化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副作用,医生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考虑其他治疗手段。化疗作为癌症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具有一定的疗效,但也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对于癌性肠梗阻患者来说,是否接受化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综合评估。在选择化疗方案时,患者和家属需要充分了解化疗的利弊以及可能带来的风险和并发症。同时,他们还需要与医生进行充分沟通,共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如果化疗并非最佳选择,患者和家属可以考虑其他治疗手段,如免疫治疗、靶向治疗、姑息性手术、内镜支架置入、经皮胃造瘘等。在癌性肠梗阻患者的治疗中,除了关注治疗效果外,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生活质量。由于肠梗阻和化疗都可能给患者带来显著的不适和痛苦,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关爱。这包括提供必要的营养支持、缓解疼痛和不适、进行心理疏导等方面。同时,医生还需要与患者和家属保持密切沟通,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和担忧,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疾病和治疗过程中的挑战。打破传统观念:医生和患者应共同认识到,癌性肠梗阻并非绝对意味着生命的终结,对于部分患者,积极治疗可能带来显著的生存获益。个体化治疗: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综合考虑肿瘤类型、患者体能状态、合并症等因素,确保治疗方案的针对性和全面性。多学科团队协作:建立多学科团队协作机制,共同制定和执行治疗方案,确保患者获得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关注患者意愿:充分尊重患者的治疗意愿和生活质量需求,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人期望和目标。持续改进研究:鼓励和支持更多关于癌性肠梗阻治疗的研究,以不断积累经验和证据,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加坚实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