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治疗的中,每一位患者都要面对着未知的风浪与挑战。对于晚期肿瘤患者而言,这些挑战尤为严峻。其中,癌性肠梗阻作为肿瘤侵犯、压迫肠道的直接后果,不仅给患者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疼痛和不适,还极大地限制了治疗方案的选择,特别是化疗这一重要治疗手段的应用。本文将深入探讨化疗药物与癌性肠梗阻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制定出最佳的治疗决策,以期为晚期肿瘤癌性肠梗阻患者带来希望之光。一、癌性肠梗阻:肿瘤晚期的威胁癌性肠梗阻与普通的机械性肠梗阻或动力性肠梗阻不同,癌性肠梗阻的发生机制更为复杂,治疗难度也显著增加。随着肿瘤细胞的不断增殖和扩散,随着病情进展,肿瘤一步步侵犯肠道壁层,导致肠道逐渐狭窄甚至闭塞。此外,肿瘤还可能通过外部压迫的方式,进一步加剧肠梗阻的症状,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急剧下降。癌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腹痛、呕吐、便秘、腹胀等。这些症状不仅让患者饱受折磨,还常常掩盖了肿瘤本身的病情进展,使得治疗变得更加棘手。因此,对于晚期肿瘤患者而言,及时发现并有效治疗癌性肠梗阻显得尤为重要。化疗对于肿瘤晚期癌性肠梗阻患者有一定的作用,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如给药方式受限:口服化疗药物因肠梗阻无法顺利通过肠道,需考虑静脉给药或经皮给药等其他途径;疗效评估困难:肠梗阻症状与化疗副作用可能重叠,准确评估化疗效果变得复杂;并发症风险增加:化疗可能加重肠道炎症、水肿,增加肠穿孔、瘘管形成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营养支持挑战:肠梗阻导致患者进食困难,营养状况恶化,而化疗又可能进一步影响食欲和消化功能,形成恶性循环。二、化疗药物与癌性肠梗阻的“双刃剑”关系癌性肠梗阻作为晚期肿瘤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不仅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和不适,还极大地限制了其他治疗手段的应用。化疗作为全身性治疗手段,能够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扩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肿瘤对肠道的压迫和狭窄,改善肠梗阻的症状。然而,在癌性肠梗阻的背景下,化疗药物的作用却显得尤为复杂,仿佛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希望也伴随着风险。1.化疗药物的积极作用控制肿瘤生长:化疗药物的首要作用便是通过其细胞毒性作用,直接杀灭或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在癌性肠梗阻患者中,这意味着可以通过化疗来减小肿瘤体积,从而减轻肿瘤对肠道的压迫和狭窄。随着肿瘤体积的缩小,肠道的通畅性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肠梗阻的症状也会相应减轻。间接改善梗阻:除了直接作用于肿瘤本身外,化疗还可能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增强机体免疫力等方式间接改善肠梗阻的症状。例如,化疗可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释放相关因子,这些因子可能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和减轻肠道水肿等炎症反应。2.化疗药物的潜在风险胃肠道反应:化疗药物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往往伴随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反应是最为常见且严重的一类。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在肠梗阻患者中可能尤为严重,因为它们可能进一步加剧肠道的炎症反应和水肿程度,从而加重肠梗阻的病情。肠道损伤:化疗药物还可能对肠道黏膜造成直接损伤。这种损伤可能表现为肠道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甚至溃疡等病理改变。在肠梗阻的背景下,这些损伤可能进一步加剧肠道的狭窄和梗阻症状,使得患者的病情更加复杂和严重。药物吸收问题:肠梗阻可能导致肠道吸收功能受损,从而影响化疗药物的吸收和代谢。这可能导致药物在体内的浓度波动较大,难以维持稳定的治疗效果。同时,由于肠道吸收功能的下降,化疗药物的毒性反应也可能增加,进一步加剧患者的痛苦和不适。三、癌性肠梗阻病理特点对化疗的限制肠道水肿和渗出:癌性肠梗阻患者的肠道可能已经出现水肿和渗出等病理改变。此时使用化疗药物可能会加剧这些病理变化,从而加重肠梗阻的症状,如腹痛、腹胀等。肿瘤压迫和浸润:肠梗阻往往由肿瘤压迫或浸润肠道引起。在这种情况下,化疗药物可能难以穿透肿瘤组织到达深层肿瘤细胞,从而影响治疗效果。营养状况差:肠梗阻患者由于进食受限和消化吸收障碍,往往存在营养不良的情况。而化疗药物的使用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食欲和营养吸收,从而加重营养不良的状况。发症风险增加:在肠梗阻的情况下进行化疗可能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如感染、出血等。这些并发症可能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四、癌性肠梗阻时禁用及慎用的化疗药物在癌性肠梗阻的治疗中,化疗药物的应用受到严格限制,因为肠梗阻的病理特点、药物的毒性反应以及患者的整体状况都可能影响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以下是一些在癌性肠梗阻中通常被限制或禁用的化疗药物及其原因:1.禁用的化疗药物伊立替康:禁用原因:伊立替康是一种常用的抗肿瘤药物,但在癌性肠梗阻患者中应谨慎使用或禁用。因为伊立替康可能引起严重的腹泻和腹部不适,这在肠梗阻患者中可能加剧肠道水肿和渗出,从而加重肠梗阻的症状。拓扑替康同样是一种拓扑异构酶抑制剂,适用于治疗小细胞肺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等疾病。与伊立替康相比,拓扑替康在某些方面可能具有更好的安全性。拓扑替康对多种肿瘤具有疗效,且其毒性作用相对较轻。尽管毒性较轻,但拓扑替康仍可能引起一定的胃肠道反应和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在肠梗阻患者中,这些副作用可能加重患者的痛苦和不适。在癌性肠梗阻患者中,拓扑替康的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评估。若患者能够耐受药物的毒性作用且肿瘤对拓扑替康敏感,可考虑使用该药物进行化疗。同时,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和不良反应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奥沙利铂(虽然通常不绝对禁用,但使用需谨慎)谨慎使用原因:奥沙利铂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但在肠梗阻患者中应谨慎使用。虽然其直接毒性可能不直接加重肠梗阻,但考虑到患者的整体状况和药物可能引起的其他不良反应(如神经毒性),使用时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耐受性和风险。2.限制应用的化疗药物(非绝对禁用,但使用需谨慎)紫杉醇限制原因:紫杉醇可能引起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影响患者的治疗耐受性。在肠梗阻患者中,由于肠道吸收功能受损和营养状况差,这些不良反应可能更为严重。氟尿嘧啶限制原因:氟尿嘧啶对骨髓储备功能差、体质虚弱的患者应慎用。肠梗阻患者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和肿瘤消耗,往往体质虚弱,骨髓储备功能可能下降。其他化疗药物大多数化疗药物在肠梗阻患者中的使用都需要谨慎评估,因为它们可能引起胃肠道反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从而加重患者的病情。五、化疗在癌性肠梗阻中的应用策略面对化疗药物与癌性肠梗阻之间的复杂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化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一些在癌性肠梗阻治疗中应用化疗的具体策略:1.选择适宜的病人:1)化疗的适用条件在肿瘤晚期出现癌性肠梗阻的情况下,化疗的适用性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考虑。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适用条件:肠梗阻程度较轻:若肠梗阻为不完全性,且未对患者造成严重的生命威胁,化疗可能仍可考虑。此时,需通过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评估肠梗阻的严重程度和范围。患者整体状况良好:患者的心肺功能、肝肾功能等器官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能够耐受化疗的副作用。这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评估,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肿瘤对化疗敏感:若患者的肿瘤类型对化疗药物敏感,化疗可能带来显著的治疗效益。这需要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和既往治疗史进行评估。2)化疗的慎用与禁用情况尽管化疗在肿瘤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在癌性肠梗阻的背景下,其应用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和禁忌。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慎用和禁用情况:肠梗阻症状明显:若患者存在严重的腹痛、呕吐、便秘等症状,且经保守治疗无效,此时化疗可能加重肠道负担,导致肠梗阻症状进一步恶化。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应慎用或禁用化疗。患者年龄较大或体质虚弱:这类患者对化疗的耐受性较差,化疗风险较高。在决定是否进行化疗时,需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体质和预期寿命等因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如心脏病、肺病、严重感染等,这些疾病可能增加化疗的风险和复杂性。在合并这些疾病的情况下,需权衡化疗的利弊并谨慎决策。完全性肠梗阻:在完全性肠梗阻的情况下,化疗药物可能无法有效吸收并发挥作用,且可能加重肠梗阻症状。因此,这种情况下应禁用化疗。2.合理选择化疗药物低毒性药物优先:在选择化疗药物时,应优先考虑那些毒性较小、对肠道刺激较小的药物。这类药物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减少对患者肠道的损伤和不良反应的发生。例如,某些新型的靶向治疗药物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可能具有更好的选择性和安全性。靶向与免疫药物的探索:针对特定肿瘤类型的靶向治疗药物在癌性肠梗阻的治疗中也具有潜在的优势。这些药物能够精准地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而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通过基因检测等手段筛选出适合靶向治疗的患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有望提高治疗效果并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3.优化给药方式静脉输注为主:鉴于肠梗阻可能导致肠道吸收功能受损以及化疗药物对肠道的潜在损伤风险较大,应采用静脉输注等不依赖肠道吸收的途径给药。这样既可以避免药物在肠道内的滞留和蓄积又可以减少对肠道的刺激和损伤。分次给药策略:将化疗药物分次给药也是一种有效的优化给药方式。通过减少单次给药的剂量和增加给药次数可以降低药物的毒性反应并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同时这种给药方式也有助于维持药物在体内的稳定浓度从而确保治疗效果的持续性。柔性肿瘤控制技术:是邓运宗医生团队实施的特色肿瘤控制技术。它是在精确评估病人全身状况、病理类型、肿瘤侵犯范围、分子生物学状况、对机体功能影响程度、疾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依据疾病病理生理学变化规律和既往肿瘤治疗疗效评估,合理、有计划制订针对病灶、靶区域及全身的温和治疗计划,并应用多种手段,在可及、可行的部位、通道,输送经特殊处理或具备缓释作用的活性治疗因子,使其作用范围尽可能覆盖病灶及影响区域,作用时间更持久,达到控制、稳定病情,提高治疗效率,同时消除或降低治疗毒副作用之目标。4.加强监测和评估病情监测: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通过影像学检查等手段评估肠梗阻的严重程度和范围以及肿瘤对化疗的响应情况。这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并避免病情恶化或治疗失败的情况发生。毒性反应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胃肠道反应和药物毒性反应情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应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和治疗以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或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综合治疗模式多学科协作:癌性肠梗阻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合作与协调。肿瘤内科、外科、放疗科、营养科等多个科室的专家应共同参与制定个性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大化和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和心理干预措施。通过合理的饮食指导和营养补充方案可以维持患者的营养状态和免疫功能;同时给予患者充分的心理支持和疏导可以帮助他们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6.患者的意愿和期望患者的意愿和期望也是影响治疗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如果患者对化疗有较高的期望,愿意承受化疗的副作用,那么可以考虑进行化疗。但如果患者对化疗的副作用感到恐惧,或者希望采取更加保守的治疗方法,那么可以选择其他治疗方式。六、化疗的抉择与未来展望对于癌性肠梗阻患者而言,化疗的抉择并非易事。一方面,化疗可能带来一定的治疗效果;另一方面,其潜在的风险和不良反应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制定化疗方案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化疗药物的毒性特点以及患者的耐受性等因素。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型治疗方法的不断涌现,我们有理由相信癌性肠梗阻的治疗将会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例如,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型治疗手段可能会为癌性肠梗阻患者带来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同时,多学科协作和综合治疗模式的推广也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癌性肠梗阻作为肿瘤晚期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给患者的治疗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然而通过合理的化疗方案制定和综合治疗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帮助患者减轻痛苦、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携手并进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为肿瘤患者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保持对科学研究的敬畏之心不断探索和发现新的治疗策略和手段;同时也需要关注患者的身心健康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关爱和支持。
当肿瘤患者被癌性肠梗阻的阴影笼罩,不要恐慌!本指南为患者诊治的全过程步步引领,从症状识别到医院选择,从医疗决策到疗效评价随访等,及时了解每一个关键点,精准把握治疗时机。让患者少走弯路,更快地走向康复。癌性肠梗阻多数不是早期的原发性肿瘤引发,而是由于肿瘤压迫、浸润或转移至腹膜、肠道,导致肠道狭窄或闭塞,进而引发肠梗阻。这种情况在晚期肿瘤患者中尤为常见,且往往因为初期症状不典型而被忽视。这一并发症之所以被称为“隐形杀手”,正是因为其初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容易被患者和医生忽视。 一、就诊医院选择:对于症状明显且严重的癌性肠梗阻患者而言,临床诊断并不困难。此种情况下,时间就是生命。当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等症状时,肠梗阻的病情发展已比较充分,应立即警觉,这可能是身体发出的紧急信号。此时,选择合适的医疗机构至关重要。鉴于癌性肠梗阻的病情的严重性和复杂性,建议优先考虑三甲医院,这些医院通常具备先进的医疗设备、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全面、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建议您寻找专业的癌性肠梗阻医疗团队。他们拥有丰富的专科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根据您的具体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就诊资料的准备:在就诊过程中,详细准确地向医生陈述病情是关键。患者及家属要清晰地告知医生癌症的类型、治疗经过、症状出现的时间和频率、既往病史等信息。同时,携带好以往的病历、检查报告和治疗记录,这将有助于医生快速了解病情,做出准确判断。 三、完善检查:在就医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安排一系列的检查,如腹部X线、消化道碘水造影、CT扫描、肠镜等,以明确肠梗阻的部位、程度和原因。在等待检查结果的过程中,患者要保持耐心和信心,焦虑和紧张无济于事,相信医生的专业能力,相信现代医学的力量,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安排。 四、医疗决策的选择:一旦确诊为癌性肠梗阻,治疗方案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有条件,要积极参与肿瘤多学科团队的讨论,通过不同领域专家的共同评估,获得全面而个性化的治疗策略。1.对于病情较轻、梗阻不完全的患者,可能会先采取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静脉补液、营养支持等。此时,患者和家属要严格遵循医嘱,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向医生反馈。2.对于病情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选择。但手术风险较高,需要医生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在决定手术前,患者和家属应与医生充分沟通,了解手术的风险和收益,权衡利弊后做出明智的决策。3.癌性肠梗阻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20%的肿瘤最终发展为癌性肠梗阻。卵巢癌发生风险最高、胃肠肿瘤次之;晚期肿瘤患者出现的癌性肠梗阻预后差,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措施,多不具备手术治疗机会和清晰的诊疗路径、治疗策略、手术适应证和禁忌证、手术获益等。4.晚期肿瘤患者出现的癌性肠梗阻系肿瘤转移浸润引起,且发生肠梗阻的位点同时存在多处,需要用肿瘤控制药物治疗病灶的方式来疏通梗阻,这是成功疏通肠道的根本。但因患者体质差,抗肿瘤药物治疗耐受性差,治疗方案的选择应审慎,要兼顾患者耐受性和疗效间的平衡。癌性肠梗阻患者也特别需要根据肿瘤的基因、代谢、免疫等表型方面的资料,来进行精准治疗。5.柔性肿瘤控制是一种温和、精准、可总体获益的治疗策略,它强调在控制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同时有效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结合一些新型的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手段与治疗途径,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这种治疗策略在保护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总体治疗效果。6.值得注意的是,对癌性肠梗阻患者使用抗血管生成药物需谨慎,有增加肠穿孔的风险。对于感染使用抗生素的癌性肠梗阻患者,免疫治疗疗效会受影响。7.另一方面,别忘了了解中西医结合疗法的可能性。传统中医与现代医疗技术的结合可能为您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中医内治、外治如中药穴位外敷、中药保留灌肠、针灸等对改善癌性肠梗阻患者肠功能作用明显。五、营养与运动:合理的营养支持和适度的运动有助于提升身体状态。1.营养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纠正或者防止因不能进食导致的营养不良及全身代谢紊乱状况,尽早地给予积极有效的抗肿瘤治疗,从根本上减轻或解决癌性肠梗阻,继而将肠外营养转为肠内营养治疗,甚至自主进食。代谢调节治疗常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支链氨基酸、烟酰胺、谷氨酰胺、胰岛素、糖皮质激素、孕激素、沙利度胺等。谷氨酰胺是肠黏膜上皮细胞等的主要能量来源,维持肠屏障功能有重要作用,癌性肠梗阻患者恢复之始推荐常规使用。2.能够经口进食的患者,饮食方面一定要谨遵医嘱,遵循少食多餐、易消化的原则,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口服营养补充推荐使用全营养素联合乳清蛋白、益生菌、膳食纤维等。3.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胃肠蠕动,但要注意运动量和方式,避免过度劳累。六、心理支持:在治疗期间,患者的心理支持同样不容忽视。癌性肠梗阻带来的身体痛苦和心理压力往往让患者感到绝望和无助。家属要给予患者足够的关爱和陪伴,鼓励他们积极面对疾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七、疗效追踪与随访:疗效评估与随访是癌性肠梗阻诊疗计划的重要内容。1.在完成治疗计划后,要将从多个维度对治疗效果进行全面评估。首先是肠梗阻相关症状的观察,如肛门排便排气是否恢复正常,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是否减轻。同时,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稳定至关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身体的正常代谢。营养状态评估也不容忽视,进食能力的改善以及肠屏障功能的恢复,都是身体逐步康复的重要标志。对肿瘤病灶的影像学评估能清晰了解肿瘤的变化情况,各重要脏器功能评估则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依据。 2.疗效评估只是开始,精心制定的随访计划,才是这场持久战的致胜法宝和有力保障。在随访过程中,密切观察肛门排便排气、腹痛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和体征,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每周检测1次电解质和炎症因子水平,肝和肾功能以及三大常规,保障身体内部环境的稳定。每两个治疗周期进行1次肿瘤病灶的影像学全面评估,掌控肿瘤的动态。每周1次营养代谢状态评估,每个治疗周期肿瘤标志物检测,能提前洞察身体的变化。八、突破困境,重获生机!1.当癌性肠梗阻悄然降临,身体的痛楚,内心的恐惧与无助,如影随形,不知道未来的路在何方。然而,在这艰难的时刻,有了求医路上的清晰指引,才能把握最佳治疗时机,少走弯路,朝着康复的方向稳步前行。2.每一位癌性肠梗阻患者都有着独特的病情,而每一个专业的医疗团队也凭借各自的实践经验给出不同的应对策略。在此,高度个体化的专业医疗建议、精心定制的方案以及诊疗过程的完美实施,显得至关重要。3.康复之路布满荆棘,癌性肠梗阻的凶险让人忧心!这份就医指南就是患者的专属导航仪。它会清晰呈现医疗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给予贴心提示,并让患者精准了解每一个关键决策点。无论是初诊时的判断,还是治疗中的选择,亦或是康复期的注意事项,都能心中有数。癌性肠梗阻专科在肿瘤治疗领域创新不断、新型抗癌手段层出不穷的当下,癌性肠梗阻患者迎来了新的曙光。针对这一病症的高发病率、治疗难度大、预后效果差等临床难题,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凭借前沿的医学理念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国内率先成立了【癌性肠梗阻专科】,以柔性肿瘤控制技术的精准治疗为核心,为患者搭建起了一个高效、专业的诊疗服务平台。【癌性肠梗阻专科】坚持多维度融合诊疗的原则,以控制肿瘤生长为基础,同时注重改善患者整体状况,实现标本兼治。专科强调不同医学体系、不同学科、不同治疗方法之间的优势互补,通过全面实施的舒适医疗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更为合理、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作为该专科的核心力量,邓运宗医生团队专注于无手术适应症癌性肠梗阻的治疗。他们凭借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癌性肠梗阻专科】门诊位于1号门诊楼2楼201-3室,主诊医生邓运宗医生周一、周三上午坐诊。患者可以通过网上挂号预约,也可直接到医院门诊进行挂号。病房位于5号楼5楼。医院地址: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东明路北63(近金水路)(燕庄地铁站D口步行170米)
面对癌性肠梗阻这一复杂的医疗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多维度治疗策略,包括精准评估基础上的多学科会诊、多策并举、柔性肿瘤控制以及精准治疗等,以确保治疗过程的高效和精确,同时提升治疗效果。1、精准评估分型论治的基础是导致癌性肠梗阻原发肿瘤的分期和癌性肠梗阻疾病严重程度分级。分期治疗是一种在医学领域广泛应用的治疗策略,它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发展趋势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将治疗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或时期。通过分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疾病的范围、严重程度和进展情况,可以根据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可以通过分阶段的个性化治疗,提高疾病的治愈率、缓解率,降低死亡率。在肿瘤领域广泛采用的是TNM分期法。分级治疗是一种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治疗的难易程度以及患者的具体情况,将治疗过程分为不同级别或阶段的方法。癌性肠梗阻患者诊断中原发肿瘤(部位、范围、腹膜癌指数)、肠梗阻(性质、部位、原因)、肠功能(Ⅰ、Ⅱ、Ⅲ级)、营养状态(轻、中、重、恶液质)、腹腔高压和肿瘤分子诊断等内容,都是分级的依据。根据癌性肠梗阻的严重程度、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病情发展情况,我们需要进行分级治疗。轻度梗阻的患者可能只需要接受基础治疗,如胃肠减压、药物保守治疗和营养支持等,而重度梗阻的患者则可能需要手术等更多的治疗措施来解除梗阻。分级治疗能够确保患者在适当的治疗阶段接受最恰当的治疗,避免过度治疗或治疗不足的情况发生。2、多学科会诊癌性肠梗阻的治疗涉及多个学科领域,如影像科、病理科、胃肠外科、肿瘤科、放疗科、微创治疗科、中医科、营养科等。多学科会诊能够汇聚各领域的专家,共同评估患者的病情,从多角度出发为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案。通过分享和交流专业知识,医生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求,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3、多策并举整合多种治疗措施,在时间、空间维度上的有机配合,是癌性肠梗阻多维度治疗的关键环节。这就需要强调将手术、化疗、放疗、微创介入、免疫治疗、靶向治疗、体腔内治疗、营养治疗、并发症预防与控制、中医等多种治疗手段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治疗方案。这种整合方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种治疗手段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例如,在手术切除肿瘤后,可以通过化疗或放疗来清除残留的癌细胞;同时,中医的辅助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体力,提高生活质量等等。4、柔性肿瘤控制柔性肿瘤控制是一种温和而有效的治疗策略,它强调在控制肿瘤的同时,尽可能减少对患者身体的伤害,同时有效提高肿瘤局部控制率。结合一些新型的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手段,我们能够更加精准地控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期。这种治疗策略在保护患者生活质量的同时,也提高了总体治疗效果。5、精准治疗精准治疗基于患者的基因、分子标志物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通过基因检测和其他先进技术,能够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疾病特征和治疗需求,从而选择最适合患者的药物和治疗手段。这种治疗策略能够确保药物直接作用于肿瘤组织,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副作用。另一个方面,精准治疗我们还要重视和规划治疗靶区,以求治疗的精准。综上,对于癌性肠梗阻的治疗,需要采取多学科会诊、分型治疗、多策并举、柔性肿瘤控制以及精准治疗等多维度策略。这些策略能够确保治疗过程的高效和精确,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和生活质量。同时,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技术,为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和希望。
癌性肠梗阻多学科诊疗团队(MDT)平台的核心优势在于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在这里,汇聚了肿瘤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他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智慧,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最佳的治疗方案。而这一模式也得到了国内外肿瘤治疗实践的证实,它能帮助患者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优化的治疗。▲癌性肠梗阻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难治性并发症!癌性肠梗阻,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医学名词,背后是无数患者与病魔斗争的艰辛历程。面对这一棘手难题,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束手无策,而我们在肿瘤MDT平台却为患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诊疗之门。晚期肿瘤患者出现的癌性肠梗阻,多由腹膜原发及转移性肿瘤引起,让许多患者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结直肠癌、卵巢癌和胃癌等都是常见的病因,而晚期患者或体质虚弱者,更是面临着巨大的治疗挑战。在传统的治疗观念中,对晚期肿瘤出现的癌性肠梗阻治疗认识差异大,方案难以统一,治疗涉及的学科跨度大,需要医生具备深厚的肿瘤专业知识、多学科协作诊疗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心。正是这样的挑战,促使我们创立了癌性肠梗阻MDT平台。04:▲癌性肠梗阻多学科专家会诊,开启诊疗新模式!精准的病情评估是成功治疗的前提!癌性肠梗阻MDT平台的运作始于这个基础。其核心优势在于它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在这里,我们汇聚了肿瘤各专业领域的专家,他们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每一位患者量身定制最佳的治疗方案。而这一模式也得到了国内外先进肿瘤治疗实践经验的证实,它能帮助患者以最高的效率获得最优化的治疗。当然,MDT平台不仅仅是一个多学科的联合,它更是一个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平台。随着肿瘤药物学、肿瘤外科、微创医学、影像技术、中医药等诊疗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升。我们坚信,随着多学科医师技能与知识的不断更新,癌性肠梗阻的治疗获益将会越来越大。在癌性肠梗阻MDT平台上,我们告别了单枪匹马战肿瘤的“过去式”,用优质的专业智慧为患者定制最适合的个体化诊疗方案。我们希望每一个患者都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最大的获益,享受到肿瘤舒适医疗带来的生活质量提升。如今,我们已经在临床探索的道路上耕耘了十余年,建立了癌性肠梗阻诊疗体系和学科架构等技术成果。其核心技术为柔性肿瘤控制技术。这项技术汇集了肠梗阻基础治疗、中医药特色治疗以及肿瘤控制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形成了一套全面而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方案。通过这一技术,我们不仅能够有效地解除局部梗阻,改善患者的生理功能,更能够纠正全身代谢紊乱的状态,降低体内肿瘤负荷。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技术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提高他们的生存质量。它不仅是一种治疗手段,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关爱。在癌性肠梗阻MDT平台的推动下,“柔性肿瘤控制技术”已经成为许多癌性肠梗阻患者的有效治疗路径。它让许多患者重新燃起了生的希望。对未来,我们将继续致力于癌性肠梗阻的诊疗研究,推动癌性肠梗阻MDT平台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如何参加癌性肠梗阻多学科专家会诊?地点:郑州市农业路71号,河南省职工医院一号楼20楼;时间:每周三下午14:30-17:30;患者资料收集:患者可与多学科会诊工作人员联系、预约,进行初诊,收集并整理患者资料,做出初步判断;若资料不齐全或需要完善检查者,在会诊前需补充相关检查,多学科会诊工作人员可以帮患者优先预约应补充的检查。▲参加癌性肠梗阻多学科会诊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医生需要参考以往的诊断、治疗、患者对治疗的反应、近期的病情的变化,来评估患者目前的情况,给出下一步治疗的意见,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治疗。所以,参加肿瘤多学科会诊的病人就需要携带完整的病史资料,以保障会诊的顺利进行,这些资料包括:1.既往每次住院的复印病历,特别是其中的手术记录、相关检查报告、出院小结、医嘱等;出院小结或门诊病历记录了患者的既往的诊治情况,对后续的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部分肿瘤患者病史长,诊治过程复杂,出院小结或门诊病历就是诊治情况的最好说明。如果能够携带每次住院的大病历、长临医嘱、相关检查报告单则更好。2.既往治疗经过:包括手术记录、放疗、化疗方案等各种治疗的记录;对放疗来讲,如果病人之前放疗的部位需要第二次放疗,那么没有之前详细的放疗范围和剂量的记录,再次确定靶区和正常组织的耐受剂量就会非常困难。造成的后果就是要么肿瘤不能很好控制,要么是正常组织损伤增大,造成原本可以避免的损失。3.病理报告:手术、活检的病理报告,基因检测报告等;肿瘤确诊的依据是病理报告,根据病理报告,基本可以确定得了哪种肿瘤,严重程度如何,对后续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病理报告极其重要。如果没有病理报告,诊断往往不会肯定,医生通常会建议用各种检查手段获得病理。如果病理报告诊断不明确,有可能需要进行病理会诊,或再次检查获得病理。4.近期化验报告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检查、肿瘤标志物等;5.近期各种影像学检查结果及胶片、检查结果光盘;特别是腹部CT检查、全消化道造影检查、PET-CT、ECT检查等;这些检查可以显示疾病的位置、范围和程度,是病情判断的重要依据。就诊时应当携带时间最近的影像学片子,既往的片子也应当携带,便于前后对比。6.病人近三个月体重变化情况及近期病人体力状况;7.如病人无法参加会诊,可就病人状态录制1分钟左右视频,供会诊专家参考。▲癌性肠梗阻患者入院后会做那些方面的病情评估?
癌性肠梗阻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腹腔肿瘤约有10%、盆腔肿瘤约有25%患者最终发展成为肠梗阻。肿瘤所致肠梗阻患者的治疗成功与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梗阻程度、病变类型、肿瘤临床分期及总体预后、之前和未来可能进行的治疗方法及患者的体力状况等。须根据患者的预后、肿瘤的生物学以及最重要的方面--生活质量,权衡各种治疗方案的利弊,推荐个体化治疗方案。早期手术为主要手段,但对手术治疗后可能预后不良的患者,如肿瘤腹腔内广泛播散者、一般状况差者和大量腹水者则不应常规实施手术治疗。对于无法接受手术的癌性肠梗阻患者,治疗方式选择复杂,临床中需量体裁衣制订个体化方案并进行合理的临床探索。中医药在肠梗阻的治疗中有疗效,但在MBO的姑息治疗中如何应用,如何规范地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报道并不多见。目前,在临床上常见的问题有:(1)手术的风险与获益如何;(2)可否行内镜及放射线引导下的介入治疗;(3)如何有效实施肠腔减压;(4)用什么方法可以实施肿瘤控制并疏通梗阻;(5)癌性肠梗阻并发症治疗、营养治疗、重要器官功能维护及中医药治疗该如何应用。经过近十年的探索,我们对癌性肠梗阻的临床实践与路径进行了归纳、整理,报告如下:
手术后常常出现肠蠕动暂时停止,妨碍肠道内容物的有效运输,该过程常发生在术后3 ~ 4天,肛门出现排气或排便以后结束。一般认为患者腹腔镜手术术后超过3天、开腹手术后超过5天未恢复肠蠕动者,即可诊断为术后肠梗阻。术后肠梗阻分为原发型术后肠梗阻:不伴有任何并发症;继发型术后肠梗阻:出现诱发性并发症(如感染、吻合口瘘)后发生术后肠梗阻;复发型术后肠梗阻:患者肠梗阻明显缓解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停止排气、胀气、恶心或呕吐等症状。手术后肠梗阻最常见的部位是小肠,也称术后小肠梗阻,是腹部和盆腔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普外科最常见的急症。肠梗阻诊治最大的难题不在于有无梗阻,而在于妥善制定治疗方案,准确预测梗阻的发展趋势,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同时防止因为非手术治疗贻误手术时机,造成肠缺血坏死。术后肠梗阻发生机制: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是由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本病除因机械性因素(如肠扭转、肠麻痹、内疝、肠套叠、吻合口狭窄等)造成外,更可能与腹腔内炎性病变的广泛黏连密切相关。从病理生理学角度看,术后肠梗阻的发生机制主要包括神经源性机制、炎症机制、炎症神经元相互作用机制、药理学机制、药理 - 免疫机制、术后应激等。按照发生的时间顺序,术后肠梗阻病理生理分相包括神经相、炎症相、消退相 - 迷走神经系统的激活。术后肠梗阻的诊断与评估术后肠梗阻处理不当往往会造成严重后果,出现肠瘘、肠坏死或短肠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很高。因此,对术后出现腹痛、腹胀等异常症状的病人要高度重视,结合病史、临床症状、体征、手术过程细节等信息,分析产生症状的原因。切口下方、腹腔镜穿刺孔、肠切除后的系膜断面和系膜床、直肠切除术后的小骨盆腔,都是术后肠梗阻的常见部位。引流管走行区也可能出现肠梗阻,质地较硬的导管可能对肠管造成直接压迫,引起术后肠梗阻。此外,还应注意寻找其他原因,比如有无腹股沟疝发作、有无便秘引起的肠梗阻等。有些病人肠梗阻症状不典型,比如不全性肠梗阻病人因为梗阻以上积气积液间歇性通过狭窄部位,可表现为阵发性腹泻;高位肠梗阻时,梗阻以下肠腔内仍可有气体甚至粪便排出。对梗阻程度的判断要结合症状考虑,腹痛提示躯体神经受刺激、平滑肌痉挛或内脏缺血;发热往往提示存在感染或肠坏死等。腹腔积液或引流液的量、性质(血性、肠液、乳糜)分布范围(手术野、肝周、盆腔、切口下方)对肠梗阻程度的判定具有参考价值。严重的内稳态失衡往往提示病情危重,要注意肠坏死的可能。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压积、前降钙素原和IL-6水平等指标明显升高要考虑可能存在感染或吻合口漏,血气分析如提示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要注意合并严重感染或肠坏死。当然,如果病人已进行内稳态干预(如持续血液滤过),可能会掩盖血液检查的异常。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术后肠梗阻最重要的手段。最简单的是腹平片,但其诊断敏感度只有66%左右。静脉增强CT是首选的检查手段,不但能够显示肠壁水肿,而且通过显示不同程度的肠黏膜强化,能够区分梗阻的程度和血供情况,对预测肠绞窄和急诊手术的准确性可达90%,判断病因的准确率可达85%~90%。术后肠梗阻的典型CT特征包括见到狭窄移行区、结肠空虚、小肠积粪、小肠造影剂下行受阻、肠壁强化减弱、系膜血管走行异常改变、腹腔积液、浆膜增厚、系膜水肿、系膜静脉淤血、肠壁积气、闭袢,门静脉积气提示肠缺血或坏死。美国外科与创伤协会(AAST)于2015年提出了术后肠梗阻严重度的4级分级方案(表1),其中Ⅲ级和Ⅳ级是病死率和非手术治疗失败率的独立预测因素,CT影像学特征是重要的分级依据之一。肠梗阻的病理生理改变包括肠膨胀、内稳态失衡和感染,其中肠膨胀是造成肠缺血及坏死穿孔的主要原因。采用小肠减压管缓解术后肠梗阻是近年来肠梗阻非手术治疗的重要措施,也是手术前评估、稳定病情的重要手段,应用日益广泛。通过内镜将小肠减压管的导管尖端送达梗阻部位,排空肠腔积气积液,能够缓解腹胀腹痛症状,避免肠膨胀和由此造成的肠缺血改变。有研究表明,应用小肠减压管治疗肠梗阻成功率可达89.6%,而普通胃管减压成功率只有46.7%。在放置胃管或小肠减压管的同时要吸尽胃肠道气体和液体(完全吸空至少需要6 h),之后应评估误吸风险(如食管裂孔疝、慢性阻塞性肺病、体弱需要吸氧、年龄>65岁等)。对于不具有误吸风险者,可通过胃肠减压管注射50~100 mL水溶性造影剂,并注入等量生理盐水稀释造影剂后夹管,然后每4~6 h透视下观察造影剂下行情况。经小肠减压管注入的造影剂一般在4~6 h进入结肠,经胃管注入的造影剂一般在8~24 h内进入结肠,如果造影剂能够在这个时间范围内进入结肠,表明肠梗阻为不完全性梗阻,非手术治疗成功率可达90%,超过这个时间限度则考虑为完全性肠梗阻,非手术治疗很难成功,需要手术治疗。有研究证实,如果造影剂24h不能进入结肠,有87.5%的病人为完全性肠梗阻,需要急诊手术。这一方法也称为Gastrografin challenge(GC),其作用机制是利用Gasrografin渗透压高(2200 mOsm/L,是细胞外液的6倍)的特点,能够将肠壁组织中的水分拉向肠腔,减轻肠壁水肿,刺激肠蠕动,稀释肠内容物,促进肠梗阻缓解。该方法能够提高非手术治疗成功率,降低手术率和肠切除率,缩短住院时间,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Mori根据GC结果将术后肠梗阻病人分成2类:完全梗阻和不完全梗阻,完全梗阻又分为能够显示梗阻部位的I型和未显示出梗阻部位的Ⅱ型;不完全梗阻(即在结肠里能够见到造影剂)又分为肠管扩张(ⅢA型)和肠管不扩张(ⅢB型),不完全梗阻的病人采用非手术治疗,成功率98.2%,ⅢA组手术率3.4%,ⅢB组100%非手术治疗成功,且恢复口服饮食时间早于ⅢA组,住院时间短。前降钙素原(PCT)是评估感染的常用指标。有研究对比了PCT和GC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价值,将PCT≤0.17 μg/L作为非手术治疗的标准,≥0.57 μg/L 者手术,介于0.17~0.57μg/L 者24 h 复查,如果24 h 复查PCT 仍≤0.25 μg/L继续非手术治疗,>0.25 μg/L行手术。在监测PCT的同时密切观察全身症状和腹部体征,全身症状和腹部体征的改变对决定手术的提示作用高于PCT。结果表明,采用PCT比GC能够提前24 h预测手术,PCT组误判率为14%,GC组为26%,PCT能够缩短住院时间和术前观察时间,不增加手术率。术后肠梗阻的治疗虽然GC 降低了手术率和由此带来的相关并发症风险,但手术能降低肠梗阻的复发率。研究证实,术后肠梗阻手术治疗的复发率为21.3% ,非手术治疗复发率为34.9%。肠梗阻反复发作者应予非手术治疗,避免急诊手术,再选择最佳时机进行择期手术,去除梗阻原因,避免复发。由于很难准确判断术后肠梗阻病人肠道血供状况及其程度,在非手术治疗期间要密切关注病人症状、体征和检验指标的变化,避免错过最佳手术时机。严重的腹胀、腹痛、发热、白细胞升高、内稳态紊乱、胃肠引流液量大等现象均提示病情严重,要高度警惕,延误处理会极大地增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研究证实,入院7天后手术者病死率明显高于7天内手术的病人。对于明确诊断为术后肠梗阻的病人,早期手术能够提高存活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发病后16 h内是非手术治疗的黄金时间,超过这段时间后,继续非手术治疗成功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加上入院前的时间,非手术治疗不应>2 天;如果非手术治疗3~5 天梗阻仍不能自行缓解(胃肠引流液>500mL/24 h,或伴发热,或WBC>15×109/L),继续非手术治疗会增加并发症发病率,延长不必要的住院时间。1. 营养支持:治疗肠梗阻病人由于进食受限,应根据病人既往营养状况、预计禁食时间、消化液丢失量等情况合理制定营养治疗方案:对于没有或仅有轻度营养不良、或预计禁食时间短于1周者,肠外营养(PN)治疗使病人的获益有限;而对于既往有中、重度营养不良或预计禁食时间在1周以上者,营养摄入不足会使病人身体状况持续恶化,并对临床结局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对于中、重度营养不良或预计禁食时间在1周以上者,应立即放置中心静脉导管,在积极纠正内稳态后及时开始PN治疗。部分广泛浆膜或腹膜损伤的病人(比如弥漫性腹膜炎、小肠缺血-再灌注损伤、腹腔开放、广泛粘连分离等)在手术后早期(4~6周内)可能会出现以肠管广泛致密粘连为特征的术后早期小肠梗阻,也称为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其治疗原则是非手术治疗,包括胃肠减压,有小肠扩张者放置小肠减压管减压,同时给予PN和糖皮质激素等治疗,绝大多数病人肠梗阻能自行缓解。这类病人再手术风险极大,并发症多,应予避免。2. 手术治疗:术后肠梗阻并非腹腔镜手术的禁忌证。在选择开放或腹腔镜手术前,应通过病史、体检及影像学检查评估腹腔粘连程度及范围。腹腔镜肠粘连松解适用于:具充分腹腔镜手术经验、既往手术史<2次、梗阻原因可能为纤维索带压迫,或继发于阑尾切除的简单肠梗阻。腹胀和肠管明显扩张本身不是腹腔镜手术的绝对禁忌证,但要避免放置穿刺器和手术操作时误伤肠管,以及由于显露困难的原因造成粘连松解不完全。可以选择在肠管不扩张处或远离原手术切口瘢痕处放入第一个穿刺器,或采用切开法置入穿刺器。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及时中转开腹:腹腔广泛粘连、显露困难,造成肠管、系膜等内脏损伤。腔镜手术如果发生肠损伤,其预后还不如开放手术没有出现肠损伤的病人。如果需要进行肠切除吻合,也应开腹进行,不主张在腹腔镜下操作。3. 药物治疗:临床研究及Meta分析发现莫沙必利、甲基纳曲酮、新斯的明及利多卡因的临床作用还存在争议,需要大样本RCT研究进一步证实。非甾体类抗炎药( 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 drugs,NSAIDs) 可减少手术后炎症反应,理论上应有效,但由于非选择性COX-2拮抗药可能增加吻合口瘘的风险,因此,高选择性COX-2拮抗药值得深入研究。目前仅有爱维莫潘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 FDA) 批准用于术后肠梗阻的治疗。爱维莫潘(Alvimopan)是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批准的唯一可加速机体大肠和小肠切除术后肠功能恢复的药物。其是一种外周μ阿片受体的竞争性拮抗剂,难以透过血-脑屏障,不影响阿片类药物的镇痛作用,且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以恶心、呕吐、低血压最常见。一项回顾性研究表明,Alvimopan可以减少开放性手术术后肠梗阻的发病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在美国,只有经“爱维莫潘应用支持及教育计划”注册并符合其要求的医院才可获准处方爱维莫潘,且仅限住院患者短期使用。国内暂未批准爱维莫潘进入市场。中医将术后肠梗阻归属为“肠痹”,认为手术后气血瘀滞、结于肠腑,腑气运行不畅,导致腑气不通,引起手术后诸多不适。因此,中医对术后肠梗阻的治疗以机体六腑通畅为原则,常用中药包括攻下通腑(复方大承气汤和矢气汤等) 、益气通腑(益气通腑汤) 、补气行气(四磨汤和厚朴排气合剂等)等均报道对手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有帮助。研究发现,大建中汤通过烟碱乙酰胆碱受体起到抗炎作用,从而减少术后肠梗阻的发生。大建中汤可加速胃切除及结直肠手术后肠道运动功能的恢复。泛影葡胺的主要成分是泛影酸,具有造影作用,能为早期诊断术后肠梗阻提供确切证据,并对术后肠梗阻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泛影葡胺利用其具有高渗透性及不可吸收性治疗术后性肠梗。腹部手术后肠梗阻应用泛影葡胺的优点:①物品易得,价格低廉,操作执行简单,除对泛影葡胺过敏者外可以不皮试使用;②显影明确,可以进行连续动态观察,医师可以得到明确直观的肠道造影结果,有利于治疗方案的制定;③为高渗水溶性造影剂,有利于减轻肠壁水肿,刺激增加小肠蠕动,促进肠梗阻缓解,可用于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有效治疗;④可用于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部位,为手术提供客观依据,对手术时机选择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消化道是盆腹腔放射最易损伤的部位,有约50%的盆腔放疗病人存在明显的影响生活质量的消化道症状,即放射性肠炎。放射性肠炎是由于盆腹腔恶性肿瘤接受放疗而引起的肠道损伤,以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粘液便、粪便持续性带血、里急后重、肛周疼痛、严重可伴有肠穿孔为主要症状。放射性肠炎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依据病理学分期、特征和临床表现分为急性放射性肠炎和慢性放射性肠炎,一般以3~6个月为界,急性放射性肠炎更多表现为肠黏膜炎性反应,而慢性放射性肠炎的病理学表现是进行性肠壁缺血和纤维化。急性放射性肠炎的临床表现几乎涵盖所有可能出现的消化道症状和体征,慢性放射性肠损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肠梗阻、肠瘘、腹泻、消化道出血、贫血和营养不良。肠梗阻是慢性放射性肠炎最常见的临床表现,约占74.26%。在所有需要手术的放射性肠炎病人中,70%的手术指征为小肠梗阻。不同部位的肠管出现放射性肠损伤发生几率不同:直肠>乙状结肠>横结肠>回肠>空肠>十二指肠。因妇科及膀胱肿瘤常需要放射治疗,且直肠紧贴宫颈和膀胱,故放射性直肠炎的发生率较高。此外,末端回肠及远端结肠离盆底较近,故放疗损伤发生率也较高。当腹腔内有炎症或者有腹腔手术史时,部分小肠常粘连于盆底,故这部分肠管发生放射性损伤的概率也较大。放射性肠炎主要是由电离产生的自由基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损伤所致,典型的病理学改变可分为3个阶段:(1)急性期:主要影响黏膜层,多表现为上皮细胞变性脱落,肠黏膜变薄、绒毛缩短,毛细血管扩张,肠壁黏膜充血水肿、局部或弥漫性溃疡。(2)亚急性期:主要表现在黏膜下层。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再生和愈合,但黏膜下小动脉内皮细胞肿胀形成闭塞性脉管炎,血管的闭塞导致肠壁进行性缺血,黏膜下层纤维增生伴有大量纤维母细胞,并可见平滑肌的透明变性,胶原含量减少。(3)慢性期:可影响肠壁全层,进行性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间质纤维化是其主要病理学特征。这些病理学变化最终导致肠管缺血,使小肠黏膜萎缩变薄,黏膜下层致密纤维化,浆膜纤维化增厚,小肠无规则粘连和萎缩狭窄,以至于出现肠道梗阻,这显著增加了放射性肠炎的手术难度。放射性肠损伤重在预防。精确放疗对正常组织的保护比常规放疗具有较大的优势,可以相对减少肠道所接受的放射剂量。但即使在精确放疗时代,临床上仍需要面对疗效和损伤取舍平衡点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复杂、复发或晚期的肿瘤而言。总体而言,治疗决策时应以放疗效果和延长患者生存为重,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减少放疗损伤,需要多学科会诊,并与患者及其家属共同商定。由于放射性肠损伤治疗的困难性和复杂性,放射性肠损伤的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包括采用精确放疗,避免给予肠道过多的剂量、避免照射全周的黏膜;在放疗期间和放疗后还需要注意预防便秘,避免肠道被干硬粪便损伤;并教育患者注意饮食,不要吃剩菜、凉菜、咸菜等容易造成肠道感染的食物。约1/3的慢性放射性肠炎病人需要手术治疗,放射性肠炎继发肠梗阻的手术目的是解除梗阻、恢复肠道功能、防止复发。由于肠管慢性缺血和纤维化具有不可逆性,所以外科手术切除病变肠管是治疗慢性放射性肠炎最理想的措施,但由于考虑到术后吻合口漏等高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早期曾提出了各种短路和姑息手术。短路吻合术的优点在于其操作简单,术中发生意外损伤及术后发生吻合口漏的风险较小。但由于短路手术没有切除病变肠管,因此,存在病变肠管出血、瘘、梗阻、感染及盲袢综合征的危险,往往需要再次手术治疗,而再次手术的风险将明显增高。肠切除病人的术后生存期长于短路手术病人,且术后肠道出血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因此,放射性肠炎合并肠梗阻治疗的总体原则已经过渡至确定性的病变肠管切除和消化道重建手术,姑息性手术仅适用于部分特殊病人,如急诊手术、急性放射性肠损伤手术,或重度营养不良、腹腔感染、肠管广泛放射损伤、腹腔粘连无法分离的病人。这部分病人或腹腔条件复杂导致手术困难、或面临严重术后并发症的风险、或处于严重应激及休克状态,不适合完成确定性切除手术,应按照损伤控制原则,先行造口或短路手术而不进行广泛肠切除,使病人能够恢复肠内营养,待感染和炎症消退后再考虑确定性手术。在内科治疗中,放射性肠炎的基础治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营养治疗:大部分放射性肠炎患者机体处于高消耗状态,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较差,大量营养物质经肠道流失,营养治疗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治疗措施。过耗纳较差便血等多项临床研究证明适当营养支持可使放射性肠炎患者获益。近期有学者提出早期开始肠内营养有利于辐射后肠粘膜绒毛生长、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和提高机体免疫反应。(2)益生菌:放射性肠炎的患者肠道粘膜屏障被破坏以及不恰当的肠外营养,可导致肠道微生态紊乱及细菌感染,并可促进细胞因子(如AIM2、ASC、Caspse-1)的表达,促进放射性肠炎的发展。有报道嗜酸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对放射性肠炎患者肠道粘膜修复及缓解腹泻等症状有积极作用。临床上可单菌株或多菌株联合使用,但还未证实多菌株联合使用疗效高于单菌株。(3)抗氧化剂:放射性肠炎的发病机制中,辐射可直接损伤dsDNA,也可诱导细胞内氧自由基的生成而损伤dsDNA。目前临床使用较多的抗氧化剂是还原型谷胱甘肽及维生素,临床证实有效的维生素主要包括维生素C、维生素E及胡萝卜素。实验证实1,4-二氢吡啶(1,4-dihydropyridine,1,4-DHPs)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可防止细胞受辐射损害,但是它在线粒体内难于达到有效的浓度。(4)粘膜保护剂:临床上将粘膜保护剂用于放射性肠炎的治疗已有很长的历史,主要药物有:蒙脱石散、硫糖铝、铝镁加等,它们可通过口服或保留灌肠的方式使用,保留灌肠较口服疗效更佳。(5)谷氨酰胺:谷氨酰胺(Glutamine,Glu)是快速分裂细胞(如肠道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等)的主要能源物质,过去有多项研究认为GLu有利于RE的肠道粘膜修复和(或)减轻腹泻、腹痛等症状。但是近来有研究认为是否服用Glu并没有明显改善放射性肠炎患者肠道粘膜损伤和症状。(6)高压氧受到辐射的肠管,粘膜及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内皮肿胀管腔变窄及血栓形成引起肠管缺血缺氧。近年来高压氧被用于治疗放射性相关疾病如:放射性膀胱炎、放射性肠炎等。(7)抗炎类药物:水杨酸类药物:如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治疗放射性肠炎在国内有十余年时间,相关报道多认为水杨酸类抗炎药是有效的,但缺乏客观系统的临床数据。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放射性肠炎主要有:如曲安奈德、布地奈德等,临床试验中都取得不错的疗效,但大多处于临床探索阶段。2018 年,美国结直肠外科医师学会发布了全球首部《放射性直肠炎诊治指南》;随后,我国也发布了《中国放射性直肠炎诊治专家共识(2018 版)》和《慢性放射性肠损伤外科治疗专家共识(2019 版)》。这些指南对规范临床诊治放射性肠炎起到了积极作用。在美国指南中,推荐用于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措施主要包括福尔马林局部治疗、硫糖铝保留灌肠、内镜治疗和高压氧治疗,不推荐短链脂肪酸灌肠剂、臭氧疗法、甲硝唑治疗;然而,这些推荐的证据质量一般。相比之下,在我国指南中,放射性肠炎的治疗部分增加了心理治疗和外科治疗,药物治疗部分增加了NSAID、糖皮质激素、抗生素、益生菌、抗氧化剂、生长抑素等。其中,我国指南推荐类固醇激素灌肠治疗出血性放射性直肠炎(推荐等级:1A),但美国指南并未作出相关推荐。国内外指南推荐意见不同,主要是因为糖皮质激素治疗放射性肠炎的机制尚不明确,且缺乏高质量研究证据。放射性肠炎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并无明确记载,但其临床症状与古代中医的肠澼、泄泻、痢疾十分相似。《素问·太阴阳明论》认为:“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满闭塞, 下为飱泄, 久为肠澼。”《证治汇补·痢疾》曰:“滞下者, 湿气滞于下焦, 肠澼者, 谓湿热积于肠中, 即今之痢疾也。故曰无积不成痢, 痢乃湿、热、食积三者”。近年来中医治疗放射性肠炎的临床研究, 虽然医家们在治疗放射性肠炎上所使用的方剂、用药有所不同, 但在病因病机、治疗原则上还是不谋而合:即认为其病机本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治疗应当补泻兼施、寒温并用。目前对放射性肠炎的中医外治法研究多集中于中药保留灌肠, 但中药保留灌肠中具体操作的标准, 如插管深度、速度以及药剂温度等仍无统一标准。放射性肠炎的中药内治法研究相对较少, 且多未进行证型辨证分析, 仅为单纯验方或古方的临床试验,故今后研究中应加强对本病的证型研究,统计临床证型分布,研究不同证型用药的敏感性等。
大多数人都去过医院看病,通常向医生描述自己身体的不适,做过相应的检查后,医生会做出诊断和开处方。而癌性肠梗阻病人看病,却和大多数科室的这一模式有所区别。癌性肠梗阻病人可能曾经有较长时间的治疗导致病史复杂,也可能多处求医做过很多检查而无法确诊或无法得到治疗,为了更好地与医生交流,就诊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1、实名制:医院实行实名制挂号制度,患者必须出示本人身份证以真实姓名挂号,严禁使用非患者姓名挂号就诊。计算机录入登记的患者基本信息一律不能更改,由此所引发的全部不良后果院方不承担任何责任。2、要携带病理报告:肿瘤确诊的依据是病理报告,根据病理报告,基本可以确定得了哪种肿瘤,严重程度如何,对后续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病理报告极其重要,如果做了手术或穿刺、纤维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检查,一般均会有从人体取下的组织化验而有病理报告。如果没有病理报告,那么诊断往往不会肯定,医生通常会建议行各种检查手段获得病理。如果病理报告诊断不明确,有可能需要进行病理会诊,或再次检查获得病理。3、要携带出院小结或门诊病历:出院小结或门诊病历记录了患者的既往的诊治情况,对后续的治疗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部分肿瘤患者病史长,诊治过程复杂,出院小结或门诊病历就是诊治情况的最好说明。如果携带每次住院的大病历、长临医嘱、相关检查报告单则更好。4、疾病确诊的时间,手术的时间,手术中所见的情况,所使用的口服或静脉的各种化疗药物的名称及使用的次数或周期数,病情的加重或减轻,是病史中十分重要的几点,就诊时一定要心中有数并有相关资料。5、要携带影像片子:CT、MR磁共振、PET-CT可以显示疾病的位置、范围和程度,是病情判断的重要依据。就诊时应当携带时间最近的影像学片子,既往的片子也应当携带,便于前后对比。6、要准备好疾病治疗经过的资料:手术记录、放疗、化疗方案等各种治疗的记录,近期化验报告如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等;7、如因病情较重病人无法亲自面诊,可就病人的一般状态录制三分钟左右的视频,供接诊医生参考。8、病人近三个月体重变化情况。9、向医生描述病情时尽量表示现象,不要用判断。如应该说''我喉咙痛'',而不是说''我咽炎''10、如果病人就诊时有严重的疼痛,就要明确告诉医生以下问题:最疼痛的地方在哪里?疼痛的时间如何?这个时间包括疼痛每次发作的时间点、持续时间,以及疼痛症状从最初出现到现在一共持续了多久等等,包含了患病时间与疼痛发作规律在内。疼痛有多强烈?医生有时候会给你一个标准,从1分-10分,让你给疼痛进行评分,这有助于医生评估你的疼痛强度。疼痛是否影响睡眠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信息。疼痛是什么性质的?是尖锐疼痛还是闷闷的钝痛?如果是针刺、火烤、电击、刀割样痛,那么这种疼痛很可能是一个神经病理性疼痛;如果是闷闷的钝痛,很多与内脏疾病有关。你用什么手段来止痛?如果服用了什么止痛药物,请告诉医生,并告诉医生服药后效果如何,这有助于医生的进一步判断。11、癌性肠梗阻患者一般求治心切,但在治疗之前一定要选择好就诊科室和专业,多了解一些,不要因为某些原因走不必要的弯路,那样即浪费金钱又贻误治疗良机。肿瘤治疗没有捷径,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不要听信谣传,相信科学和正规治疗。
癌性肠梗阻是指胃肠道原发肿瘤堵塞或由肿瘤复发转移灶压迫或侵犯肠道所致的肠道梗阻。简言之:肿瘤病人发生的肠梗阻,可能就是癌性肠梗阻哦···癌性肠梗阻是晚期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腹腔肿瘤约有10%、盆腔肿瘤约有25%患者最终发展成为肠梗阻。【癌性肠梗阻】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胀、排便排气消失等。传统的观点仍然认为癌性肠梗阻是晚期肿瘤患者频发的终末期事件;且常常伴随全身功能状态下降、肿瘤持续进展、梗阻部位多发、腹腔解剖结构破坏或恶性腹水、严重全身感染、肿瘤及治疗所致的纤维化、恶液质或电解质紊乱等因素,从而失去手术治疗机会。不能手术的癌性肠梗阻多预后不良,疾病进展迅速,生存期通常较短。今天,学科的发展及癌性肠梗阻专科的建立改变了现状,越来越多的病人临床获益明显,无法手术癌性肠梗阻患者也有了诊疗之地,康复正在从这里开始······案 例58岁男性,2年余前罹患“结肠癌”,属肿瘤晚期,无法手术治疗,在多家医院多次化疗后,效果不佳,很快出现腹胀、腹痛,并伴停止排气排便,诊断为多节段癌性肠梗阻。给予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等治疗,效果不明显。多方了解,来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癌性肠梗阻专科治疗。经过柔性肿瘤控制技术的实施、营养治疗、针灸、艾灸、穴位贴敷,中药直肠滴注、肠道支架置入等方法,患者逐渐可以慢慢进食流质,慢慢少量排气排便,腹胀腹痛逐渐减轻。近2个月的治疗,患者吃饭、排便、排气、腹胀、腹痛的症状比以前明显好转,现在面色红润,生活如常人,CT复查:梗阻解除。目前已从肠梗阻治疗转化为全身抗肿瘤治疗。治疗前检查:治疗后疗效评价:由此可见,癌性肠梗阻患者面临的不再是一条绝路。那么,用什么治疗方法来疏通无手术适应症的癌性肠梗阻呢?【邓运宗医生团队】提出并长期实施针对癌性肠梗阻特色诊疗技术--【柔性肿瘤控制技术】,以达成多维度诊疗策略支持下的肿瘤控制,从而疏通肠道,解除肠道梗阻。其主要内容为:以肿瘤控制为核心,采取适宜、适度、合理的技术路线,联合应用营养及调理、对症处理等一整套综合性治疗方案,有效解除局部梗阻、纠正全身代谢紊乱、有效降低肿瘤负荷,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柔性肿瘤控制技术】是在精确评估病人全身状况、病理类型、肿瘤侵犯范围、分子生物学状况、对机体功能影响程度、疾病发展趋势的基础上,依据疾病病理生理学变化规律和既往肿瘤治疗疗效评估,合理、有计划制订针对病灶、靶区域及全身的温和治疗计划,应用多种手段,在可及、可行的部位、通道,输送经特殊处理或具备缓释作用的活性治疗因子,使其作用范围尽可能覆盖病灶及影响区域,作用时间更持久,达到控制、稳定病情,提高治疗效率,同时消除或降低治疗毒副作用之目标。肿瘤治疗的活性因子可以是化学性的、也可以是物理性的。实践柔性肿瘤控制技术,重视的是病情、病理生理过程评估精准性、治疗方案的温和性、治疗靶区的合理性与可及性、治疗过程的微创性、活性因子可得性、治疗效果的客观性。
约3%-15%癌症患者受到癌性肠梗阻(MBO)的困扰,且需要住院治疗。MBO的治疗需要多学科间的协调参与,手术或介入是首选的治疗方式,当无外科治疗机会时,药物治疗成为主要治疗方式。生长抑素类似物、类固醇、H-2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有效缓解梗阻症状甚至争取到治愈机会。系统了解治疗MBO不同药物特点,能更好的为临床诊治MBO提供依据。癌性肠梗阻(MBO)是肿瘤患者的一种恶性并发症,此类患者的治疗多需要血液科、肿瘤科、外科、姑息治疗科和介入放射学专科间的合作,因此提倡此类患者住院同时行多学科综合治疗。MBO的初期的治疗主要包括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肠道休息和胃肠减压,争取手术切除或者或内镜下支架植入术。然而,由于MBO患者多处于肿瘤晚期,其全身功能状态下降、梗阻多发、腹腔解剖结构破坏或恶性腹水,多失去手术治疗机会。不能手术的MBO多预后不良,疾病进展迅速,其生存期通常以周为单位。MBO患者的晚期姑息治疗中临床医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熟悉无手术机会的MBO的治疗至关重要的。MBO患者的姑息性药物治疗可以明确缓解此类晚期患者的症状,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一、癌性肠梗阻(MBO)的定义和病理生理学癌性肠梗阻在肿瘤患者中的发病率约3%-15%,其诊断依据包括以下3点:(1)明确的肠梗阻的临床证据;(2)Treitz韧带远端梗阻;(3)原发腹腔内或腹腔外肿瘤累及腹膜。MBO相关的腹腔内恶性肿瘤最常见于胃癌、结肠直肠癌和卵巢癌,最常见的腹腔外恶性肿瘤包括乳腺、黑色素瘤和肺癌。梗阻多出现在肿瘤晚期,梗阻部位可包括小肠或大肠的部分或全部阻塞,可发生在同一水平或涉及多个区域,可分为内源性梗阻和外源性梗阻,同时肠壁、肠神经系统、腹腔神经丛受肿瘤直接或间接浸润也可以使肠蠕动受到影响引起梗阻。腹膜癌和放疗引起的腹膜纤维化也是引起MBO的原因。MBO的初期症状多不典型,病情进展至数周才可能出现恶心、呕吐、便秘、腹痛和腹胀,且症状多由最初的间歇性发作演变为连续发作,部分患者可间断缓解,进行性再发加重。其主要病理基础为梗阻部位近端扩张,同时伴有胃肠道和胰道分泌物的增加。肠道扩张导致肠道内高压状态,肠嗜铬细胞释放5 -羟色胺,5 -羟色胺激活肠神经系统及其效应物,包括E物质、一氧化氮、乙酰胆碱、生长抑素和血管活性肠肽(VIP)。这些神经递质刺激分泌运动,引起肠隐窝细胞分泌粘液过多。同时扩张导致肠表面积增加,水和钠的分泌物进一步增多。肠道梗阻、肠道内容物过多都会引起肠道应激性蠕动收缩,产生腹痛,同时肿瘤负荷也可损伤肠上皮,引起持续性疼痛。大量胃肠分泌物可产生腹水、肠缺血、肠穿孔或严重腹腔感染;无法进食、胃肠液体流失可导致严重脱水。二、初步管理补液、维持电解质平衡和胃肠减压是MBO初步管理的主要方式。研究表明,适量的静脉补液可以减轻恶心和嗜睡,但过多的液体可能加重肠水肿和呕吐;胃肠减压对近端梗阻的患者最有效,同时可以减少结肠梗阻患者的呕吐。CT影像检查可以确定肿瘤的范围、梗阻部位和远处转移情况,及早请外科、消化科、介入科会诊以评估有无胃肠减压机会,必要时可转诊至肿瘤科、介入科以争取积极的治疗机会,对于肠穿孔或肠缺血坏死患者需要行紧急探查手术;对于孤立的可切除的病变,排除手术禁忌,应考虑切除。结肠或十二指肠支架可作为不适合手术、手术过渡期的治疗方式。由于肠梗阻通常是晚期恶性肿瘤的一种表现形式,许多患者合并营养不良、多发转移等因素,无手术或介入治疗机会,此类患者的药物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手段,是晚期患者姑息治疗的主要方式。下面介绍相关的治疗药物分类及特点。三、药物管理鉴于MBO的病理生理学特点,药物治疗的重点是控制恶心和疼痛,同时减少肠水肿和胃肠分泌。1、止吐药的作用机制及常用药物:恶心、呕吐的发生是由于胃壁迷走神经纤维的激活和化学感受器触发区(CTZ)的刺激引起,止吐药物的作用机理围绕此机理展开。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与更常用的止吐剂如5 -羟色胺拮抗剂相比,在MBO患者中更受青睐。氟哌啶醇强效的D-2受体拮抗作用阻断了CTZ中的受体,被认为是MBO患者的一线止吐药。该药物仅对D-2受体具有高亲和力,因此比同类药物如氯丙嗪更可取;同时与组胺能受体和乙酰胆碱受体的影响较小,使该药物具有较少的镇静和不良的抗胆碱能副作用。但氟哌啶醇可能引起或加重QT延长,在帕金森病患者中应避免使用。氟哌啶醇在过去已被证明对术后恶心有效,在肿瘤患者中尽管没有随机对照试验,但根据可获得的系统评价,最近的共识指南推荐氟哌啶醇作为MBO患者恶心的初始治疗。其他种类的多巴胺受体拮抗剂也可作为选用药,但多数可能由于对其他受体类型的作用而引起额外的副作用。另一种D-2受体拮抗剂甲氧氯普胺已被证明对治疗晚期癌症引起的恶心和呕吐有效,但作为促动力药,完全MBO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奥氮平,一种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在控制MBO患者恶心方面也有一定作用。作为5-HT2A和D-2两种受体的拮抗剂,可以针对两个在恶心和呕吐中起作用的关键受体起止吐作用,相较而言,奥氮平与5-HT2A受体的亲和力更强;一项对不完全性肠梗阻患者的研究发现,对类固醇和氟哌啶醇等其他治疗无效的患者,添加奥氮平可显著减少恶心和呕吐。昂丹司琼,可通过静脉、舌下给药的5-HT3受体竞争性拮抗剂,是住院患者常用的止吐药物,是强效的止吐剂。托品司琼是5-HT3受体变构抑制剂在单独使用或与甲氧氯普胺联合使用时也有明显疗效;格拉司琼在MBO中的作用需要更具体的研究。虽然氟哌啶醇仍然是首选,但联合用药可减轻锥体外系副作用的发生。2、止痛剂的作用机制及常用药物疼痛控制是MBO姑息性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肠道扩张、分泌物刺激、肠道水肿可导致疼痛的急性发作。MBO患者因为口服受限,非肠道阿片类药物是最佳的初始选择。短效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或氢吗啡酮,可以根据患者疼痛情况进行滴定来确定用量;患者自控镇痛(PCA)泵给予也是可选方式之一。疼痛控制需要个体化应用,对于初始治疗的患者多从低剂量开始逐渐过渡至合适剂量。在肠梗阻得到缓解的患者中,可根据每日吗啡当量剂量向口服阿片类药物过渡;对于疼痛缓解患者要并进一步调整剂量,合理减量。对于梗阻未缓解的患者还可选择经皮和舌下给药,以及持续的PCA持。芬太尼透皮贴剂是可选的经皮给药之一,但其在含有脂肪组织的区域使用效果最好,此类MBO患者多表现为恶病质,脂肪组织菲薄,限制了其使用。美沙酮的作用时间较长限制了快速剂量滴定,不是阿片类药物的首选,在用于疼痛无法控制的MBO患者时可能导致QT间期延长,使用期间应进行心电图监测。在使用长效阿片类药物时,要与姑息治疗药物相结合以加强疗效,减轻副作用。3、抗分泌药的作用机制及常用药物抗分泌药物是不可手术的 MBO 的主要药物。其主要机理为:减少分泌物和肠水肿,主要包括包括:生长抑素类似物、H-2 受体阻滞剂、质子泵抑制剂(PPIs)、 类固醇和抗胆碱能药。生长抑素类似物奥曲肽越来越多地用于MBO的姑息性治疗。其作用机制包括收缩内脏血管,减少肠和胰腺分泌(通过抑制 VIP),减 缓胃排空,减慢平滑肌收缩。奥曲肽为即时释放制剂,初始皮下剂量 为 100pg,每天三至四次,大多数患者需要 300-800 pg/天,最大剂量 为 1 mg/天。在出现持续症状时,应考虑开始使用奥曲肽。研究表明,奥曲肽 的疗效在治疗的前三天(1-5 天)最为明显,如果临床无改善,如 NG 管 输出量减少,应停止用药。奥曲肽已被证明在减少分泌物以及恶心和 呕吐的频率方面比抗胆碱能药更有效。奥曲肽加快 NG 管的移除,肠 功能的恢复,提高生活质量。此药有效也考虑 MBO 病情的复发。 奥曲肽被认为是 MBO 姑息性治疗的一线药物,但其价格昂贵限制了其应用。最近的研究表明,与类固醇和 H-2 阻滞剂或 PPIs 联合治疗可能是一个有效和经济的选择。在 MBO 中使用类固醇的基本原理是它们能够减少瘤周水肿,促进肠道对盐和水的吸收;PPIs 和H-2 受体阻滞剂通过减少胃分泌物的量来减少胃胀、疼痛和呕吐。最近一项三期试验的荟萃分析发现,PPIs 和H2 -受体阻滞剂均有效,雷尼替丁疗效略优于PPIs 和 H2 -受体阻滞剂。对类固醇在MBO中的作用的初步研究得到了不同的结果:与类固 醇和 PPI 或 H2 受体阻滞剂可能是一个较便宜的初步管理 MBO 的选择;类固醇可能让使用奥曲肽和H2 受体阻滞剂后症状持续的患者得到缓解。在 27 名患者的研究表明,与奥曲肽相比,类固醇加奥曲肽联合地塞米松疗效明确;对日本晚期 MBO 管理实践模式的回顾发现,与单独使用奥 曲肽相比,联合使用类固醇的患者更有可能更早拔除 NG 管。1999 年,一项对皮质类固醇类药物治疗 MBO 的系统综述得出结论:MBO 的发病率较低,且药物治疗的获益趋势不明显。Currow 在 2015 年的 一项研究表明,在已经使用地塞米松和雷尼替丁的患者中添加奥曲肽并没有改善无呕吐的天数,但减少了有最难治性的呕吐发作次数。研究表明,联合治疗减轻钠水潴留时,地塞米松的剂量应为每天一次,每次8 毫克。抗胆碱能药也能减少分泌物,被认为是二线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案相比,它们的疗效较低,而且它们有恶化认知功能的副作用,但对那些不能忍受其他治疗副作用的持续症状患者有益。东莨菪碱,在美国也被称为氢溴酸氢莨菪碱,因为其可以过血脑屏障引 起相关副作用故应避免使用。丁溴东莨菪碱(hyoscine butylbromide) 的季铵盐制剂无法通过血脑屏障,是可以使用的,甘氨酸也被认为是 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的季铵盐化合物。几个病例报告描述了它与氟哌啶 醇和氢吗啡酮联合用于控制的难治性恶心和呕吐。在使用使用抗胆碱能药时要加强口腔护理,以防止口干等不良反应的出现。四、随后的支持性护理虽然MBO的初始治疗通常需要放置NG管,但延长放置时间会增加粘膜损伤、误吸和感染的风险。当分泌物很少时,可以考虑拔除NG管,但对于梗阻症状持续存在、药物无法控制症状的患者,可选择保留NG管。胃造瘘管可以考虑作为NG管的替代治疗,其在缓解患者症状、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意义;但大多数病人因恶病质、解剖异常等因素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而无胃造瘘机会。考虑到整体预后,在恶心、呕吐症状缓解前提下,晚期MBO不能手术的患者应尽量避免全肠外营养,尽量经口少量摄入,以预防感染的风险、再喂养综合症等因素。结论恶性肿瘤中MBO患者的初诊多由临床医生参与。当无法通过手术或介入来直接缓解梗阻时,药物治疗对控制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姑息治疗推荐结合症状管理,情感支持,针对性护理,并过渡到门诊治疗。虽然无法手术的MBO患者预后较差,但在肿瘤患者的这种恶性并发症的治疗方面,临床医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