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管畸形的临床症状多比较典型,结合超声诊断性穿刺CT及磁共振检查,必要时依据情况辅以活检,基本可以确诊。 淋巴管畸形可以发生在全身任何部位,其中以主要淋巴系统所在区域最为常见,因此颈部及腋下发病率最高,腹股沟、纵膈、腹膜后次之,躯干及四肢最低。 根据淋巴管囊腔的大小,可将淋巴管畸形(淋巴管瘤)分为巨囊型、微囊型和混合型等三种类型。巨囊型淋巴管畸形(淋巴管瘤)由1个或多个体积≥2cm3的囊腔构成(即以往所称的囊肿型或囊性水瘤),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淋巴管瘤)则由多个体积<2cm3的囊腔构成(即以往的毛细管型和海绵型),二者兼而有之的则称为混合型淋巴管畸形(淋巴管瘤)。 巨囊型淋巴管畸形通常由不止一个囊腔组成,囊腔之间可相通或不相通。囊腔中含有水样的透明液体,有波动感,有时不透光或呈琥珀色。而微囊型淋巴管畸形的病灶相对较实质性。淋巴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受病变的类型、范围和深度的影响而差异很大。有些表现为皮肤黏膜上充满液体的小泡,有些则表现为巨大的肿物。巨囊型 微囊型混合型结合病史和体检怀疑为淋巴管畸形时,应常规先行超声检查,明确瘤体的部位、性质、大小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为手术或药物注射治疗提供依据,并可用于监测预后情况。 MRI(血管增强)检查可提供比较可靠的客观图像并区分淋巴管和血管。深入了解瘤体的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颈腋部较复杂位置以及腹盆腔较深位置的瘤体,在超声不能明确诊断时可用于鉴别诊断,也可辅助诊断性穿刺,若穿刺抽出淡黄色清亮淋巴液即可诊断为淋巴管畸形,若抽出陈旧性血液结合细胞学检查可诊断为淋巴管瘤伴出血。
静脉畸形(Venousmalformation,VM),以前被称为海绵状血管瘤,是静脉异常发育产生的静脉血管结构畸形。静脉畸形的危害性是比较大的,并且发展具有弥漫性的特点,如果病灶不能及时控制,还可能继续蔓延。而且静脉畸形发生部位的不同,危害也是各不相同的。位于眼睑、口唇、舌、口底、咽壁等部位的瘤体,常影响外观,并可引起相应的视力、吞咽、语音、呼吸等功能障碍;侵及关节腔可引起局部酸痛、屈伸异常。静脉畸形也可只发生于肌肉而不侵入皮肤,如常见的咬肌内静脉畸形。皮下静脉畸形可影响邻近的骨骼变化,在面部多表现为骨骼变形及肥大,而在四肢者多表现为骨骼脱钙和萎缩。淋巴静脉畸形多表现为肥大和变形。病发在口腔周围发生于口腔周围的静脉畸形,随着瘤体的不断增长,可以对周围健康的组织及器官造成侵犯,从而导致面部严重畸形。而且瘤体还会向颊部粘膜下扩张,口腔粘膜充血肿胀,口腔内形成高低不平的肿块,造成饮食困难,瘤体易破裂出血。并且可挤压颌骨和其它组织造成颌骨发育畸形,肌肉萎缩。 病发在眼部周围如果静脉畸形生长在患者的眼周,将会导致眼睑充血增厚,视力明显下降,严重者可致失明。如果侵入鼻腔则鼻翼变形,鼻粘膜充血增厚,有时可导致呼吸不畅等一系列影响。 病发在腿部周围静脉畸形如果生长在患者的腿部,当患者直立行走时间过长,或者是长时间站立的时候,由于静脉被挤压受阻而引起血液回流障碍使瘤体鼓大,有明显肿胀感,长久会导致相应部位功能障碍甚至畸形。严重者可致肢体肌肉坏死,导致截肢。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静脉畸形一旦形成不及时治疗,还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其主要并发症有溃疡、出血、感染、重要器官功能损害及骨骼肌肉损害而造成的肢畸形等。早发现、早治疗,切不可轻易忽视!静脉畸形,尤其是发生于深部组织的,可能症状不太明显,不容易被肉眼发现。等到瘤体开始表现为突出皮肤表面时,其实皮下的静脉畸形已经非常严重了。因此,家长平时一定要多加注意,一旦发现孩子有类似静脉畸形的症状,切不可忽视,应及早带孩子到正规专业医院给孩子做好检查,早做治疗。参考文献:[1]中华医学会整形外科分会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学组.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9(15):5.[2]Benoiton LA,KennethC,etal.ManagementofOrbitalandPeriorbitalVenousMalformation[J].OriginalResearch,doi:10.3389/fsurg.2017.00027[3]血管瘤论坛.静脉畸形在这些部位要重视![EB/OL].[2022.06.25].https://www.xueguanliu120.com/article-2613-1.html.[4]UihleinLC,LiangMG,etal.PediatrDermatol.2013Sep-Oct;30(5):541-8.doi:10.1111/pde.12186.Epub2013Jul7.
“小孩血管瘤不用管,怎样长出来的就等它自己原样消退。”“就等它自己消退就好了,吃药、打针净瞎折腾小孩。”这是许多父母从老人那里听来的“真理”,但是宝宝的表现却与这些所谓的真理相悖而驰。九个多月大的宝宝,右半边面部、头皮处以及双侧颈部、骶尾部有大面积的血管瘤病变,瘤体呈现溃烂出血的状态。而且患儿的头围明显增大,右侧眼睛对光反射弱。 借助超声、核磁共振等检查确认这个小宝宝患有PHACE综合征。一、什么是PHACE综合征? PHACE综合征主要包括颅后窝畸形、面部血管瘤、动脉异常、心脏缺陷和缩窄及眼部异常和腹侧异常,主要包括胸骨发育缺陷或脐上裂。通常,畸形与面部血管瘤位于同侧。有研究表明,头面部节段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大约有1/3者可以伴发PHACE综合征,女性患儿更多见。 PHACE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是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关于这方面的假说,常提到的假说有哪些? 二、关于PHACE综合征发病机制的几种假说缺氧是常被提到的假说之一,外国学者Hess等提出一系列证据,可以证明缺氧与PHACE综合征的发生存在密切联系。主要的证据是葡萄糖转运蛋白1表达的上调。葡萄糖转运蛋白1既是婴幼儿血管瘤细胞的表面标志物,同样也是缺氧的介质。 多系统的病变,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基因异常的问题,基因可以发生重复、缺失、错配等类型的畸形改变,已经有研究证实PHACE患者可出现RNF213基因变异型。另外,基因遗传学异常同样会导致母体的自发性流产。 有学者提出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生与一种具有神经细胞表型的造血干细胞在胚胎时期的异常增殖分化有关。PHACE综合征的发生是由于中胚层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克隆导致。提到干细胞的方面,有部分学者认为婴幼儿血管瘤来源于胎盘绒毛膜绒毛间质干细胞,还有人认为此种疾病的发生与胚胎时期胎盘异常有关,像胎盘后血肿、梗塞等。 三、关于PHACE综合征的诊断?目前关于PHACE综合征的诊断可以分为两个类型,即确诊患者和疑诊患者。 因为PHACE综合征情况复杂需要,除了进行常规的检查之外,还要单独进行心脏、眼科、神经系统的检查。进行筛查时,常选用超声心动图、头部MRI、头颈部MRA、心脏大血管MRA和全面的眼科检查。 需要与Sturge-Weber综合征(SWS,脑面或脑三叉神经血管瘤病)相鉴别,PHACE综合征患儿在疾病的初期易与之相混淆。Sturge-Weber综合征特征病变是面部葡萄酒色斑,伴有软脑膜血管瘤病和青光眼,癫痫为最常见的神经系统表现。结合患者的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对比上述诊断标准,可以判定出PHACE患者。针对这种复杂的血管瘤相关的综合征,我们应该给予什么样的治疗方案呢? 四、PHACE综合征的治疗作为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综合征,在选择治疗方案的时候,要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多科室协同制定相对应的治疗方案。 位于脸面部的血管瘤,倘若病变范围很大,除了会直接影响美观之外,还会影响器官的功能作用。像累及眼睛,常会造成斜视、弱视等。部分患者可能累及到气道结构,出现喘鸣、甚至呼吸窘迫的反应。针对PHACE综合征患者的治疗,就拿血管瘤这方面来说,可以使用药物进行治疗。普萘洛尔就常被使用,不过在使用普萘洛尔治疗PHACE综合征的患者时,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就是要特别注意,谨防脑卒中的发生。 普萘洛尔具有降压作用,理论上,对合并有血管缺失、梗阻或狭窄等的患者,使用普萘洛尔会导致血流量减少,从而增加PHACE综合征患者脑卒中的风险。对于面部节段性婴幼儿血管瘤的患者,由于其存在PHACE综合征风险,在考虑应用普萘洛尔时,可选择对头部和颈部进行MRI或MRA检查,同时包括主动脉弓的心脏成像,以此确定是否属于卒中的高风险人群。 当PHACE综合征的患者存在脑血管异常时,局部使用噻吗洛尔是除外系统性使用普萘洛尔的另一种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噻吗洛尔凝胶具有使用方便、起效快、不需要接受入院治疗等优点。 对于血管瘤瘤体面积直径<5cm的患者,有研究显示:病灶内局部使用糖皮质激素,对于95.7%的患者来说疗效都是很明显的。因此,对于PHACE综合征患者存在使用普萘洛尔禁忌时,可以选择使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除了使用药物治疗还可以选用冷冻治疗、激光治疗、外科手术等治疗方法来解决巨大的血管瘤病变。其他的症状可以结合相对应科室的建议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 医生寄语PHACE综合征患者影响多个系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以及生活质量会产生巨大的不良影响。针对可疑人群选择检查方法的时候,要注重除了全身常规检查之外的专科检查,像心脏、眼科、神经系统的检查,可以明显提高检查率。PHACE作为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综合征,无论是发病机制还是治疗方案,都还存在很多的疑点,等待解决。不过医学在不断的进步,虽然PHACE综合征病情复杂,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对未来的医疗技术抱有最大的期待,因为有一代又一代的人群在不断奋斗着。参考文献【1】彭素华,杨开颖,陈思源,吉毅.婴儿血管瘤合并PHACE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诊治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7,19(12):1291-1296.【2】血管瘤和脉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指南(2019版)[J].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2019,15(05):277-317.
20世纪80年代以前,国内外对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命名及分类非常混乱,甚至至今仍将血管瘤与血管畸形混为一谈。1982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儿童医学中心整形外科的Mulliken和Glowacki教授,根据多年临床与基础研究,澄清了长期以来对两类疾病的模糊认识,明确提出脉管性疾病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包括血管畸形及淋巴管畸形)。 血管瘤是具有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的肿瘤或类肿瘤性疾病,脉管畸形则是无内皮细胞异常增生的非肿瘤性先天性发育畸形,两者的生物学行为和自然病史有着本质的区别。旧称的海绵状血管瘤也并不是血管瘤,而是脉管畸形中的静脉畸形。 什么是静脉畸形?静脉畸形(Venousmalformation,VM)旧称海绵状血管瘤,是静脉异常发育产生的静脉血管结构。畸形由大小不等的扩张静脉构成,是一种低流速的脉管畸形,随身体的发育呈一定速度的生长,无自愈性,不会自行消退。静脉畸形通常以单一静脉结构存在,也可与其他血管结构混合,形成毛细血管静脉畸形或淋巴静脉畸形等混合畸形。 临床表现 静脉畸形临床表现不一,从独立的皮肤静脉扩张,或局部海绵状肿块,到累及多组织和器官的混合型。出生时即存在,大部分可以被发现,少部分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才被发现。头、颈、颌面为好发部位,四肢、躯干次之。其生长速度与身体生长基本同步,不会自行退化,发病无性别差异。 覆盖在静脉畸形上的皮肤可以正常,如累及皮肤真皮层则表现为蓝色或深蓝色;毛细血管静脉畸形的皮肤为深红色或紫色;淋巴静脉畸形混合型表现为皮肤淋巴小滤泡(常伴有过度角化)。 局部为柔软、压缩性、无搏动的包块,包块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或静脉回流快慢而发生变化。如静脉畸形在面颈部者,在低头、屏气或压迫颈浅静脉时充盈增大;小儿表现为哭闹或用力挣扎时膨大;病灶位于四肢者,肢体抬高时病灶缩小,低垂或上止血带时则充盈增大。 有时可触及瘤体内有颗粒状静脉石。静脉血栓形成,表现为反复的局部疼痛和触痛,也可因血液淤滞于扩张静脉腔内造成消耗性凝血病。瘤体逐渐生长增大后,可引起沉重感和隐痛。 位于眼睑、口唇、舌、口底、咽壁等部位的瘤体,常影响外观,并可引起相应的视力、吞咽、语音、呼吸等功能障碍;侵及关节腔可引起局部酸痛、屈伸异常。静脉畸形也可只发生于肌肉而不侵入皮肤,如常见的咬肌内静脉畸形。皮下静脉畸形可影响邻近的骨骼变化,在面部多表现为骨骼变形及肥大,而在四肢者多表现为骨骼脱钙和萎缩。淋巴静脉畸形多表现为肥大和变形。
墩墩刚满百天,并没有在酒店大摆宴席庆祝墩墩百天,各位亲友单单是在病房匆匆看了一眼。这是怎么了呢?墩墩妈妈描述“在墩墩二十几天的时候发现,墩墩脖子左侧看着有一个小凸起,用手去触摸软软的。”“墩墩和往常一样,也没有因为这个小包块有过哭闹的现象。就没有太过在意,打算过几天再看看,如果没有消下去,再带着墩墩去医院看病,毕竟二十几天的小孩子实在不想来回折腾他。” “但是事与愿违,又过了半个月左右,墩墩脖子上的那个包块明显增大了,而且墩墩最近老是张口呼吸,能感觉到墩墩呼吸不顺。就赶紧带着墩墩往儿童医院赶,但是在到医院前的一小段距离时,墩墩出现了呼吸困难的症状。”在医院及时给予基本生命支持治疗,才拯救了墩墩一命。经过一系列的检查,确定墩墩患有“淋巴管畸形”。墩墩妈妈很疑惑,“什么是淋巴管畸形?为什么我的孩子会得这个疾病呢?” 一、我们所讲的淋巴管畸形到底是什么?淋巴管畸形属于先天性脉管畸形的一种,发病率约为1/4000~1/2000。可以发生在全身包含淋巴管网的任何位置,头颈部常见,约占淋巴管畸形患儿的七成。其次可以见于腋下部位,少数可以发生在纵隔和腹股沟及四肢。淋巴管畸形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约有90%的患儿在2岁以内发病。淋巴管畸形是怎么产生的呢?淋巴管的生成,刚开始是在胚胎期由静脉丛内部的中胚层产生原始淋巴囊,并发育成有功能的毛细淋巴管。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出现了淋巴干的缺失,就会使淋巴液发生集聚,并继发炎症现象,由此使得淋巴管出现非恶性异常生长,并出现扩张,也就导致了淋巴管畸形的产生。倘若病灶内伴有囊内出血,或感染以及创伤时,病灶体积可迅速增长,对临近的结构组织产生压迫。淋巴管畸形的管壁主要可以分为三层:内膜、中膜以及外膜。内膜主要是由薄层结缔组织以及内皮细胞所组成。外膜大部分也是由结缔组织构成的。中膜比较特殊,组成部分主要是环形平滑肌。 在淋巴管畸形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内皮细胞数量的增加,或者内皮细胞功能和形态的改变。只是淋巴管管腔直径会产生一定的改变,基于这个改变可以将淋巴管畸形分为三个类型。首先是主要由多个体积<2cm3的囊腔组成的微囊型淋巴管畸形。其次是主要由1个或多个体积≥2cm3的囊腔组成的巨囊型淋巴管畸形。通过上述两个类型兼而有之称为混合型淋巴管畸形。大部分学者认为,淋巴管畸形发病主要是由于体细胞PIK3CA基因突变所致。淋巴管畸形属于低流量或者是静止性病变,其增长一般是因为继发炎症以及乳糜积聚而产生的。 另有一部分学者支持肿瘤学说的观点,认为大部分小儿颈部淋巴管瘤的病因是由于染色体异常而产生的,具有恶变的可能。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发病机制。熟悉了淋巴管畸形是如何产生的以及它的基本特点和分类,那么,为了诊断出患儿是否患有淋巴管畸形,我们应该如何做?二、如何诊断淋巴管畸形? 想要诊断淋巴管畸形,首先要观察患儿是不是符合淋巴管畸形的一些临床表现。患儿的临床表现主要受病灶深度和范围及淋巴管畸形分类的影响,浅表的微囊型淋巴管畸形患儿常表现为一个类似实心的包块。巨囊型淋巴管畸形为巨大的囊性肿物,因为囊腔内含类似于水密度的液性内容物,常表现为有波动感的包块。淋巴管畸形患儿还可以表现为皮肤黏膜上大小不一的类圆形小泡。值得一提的是,病变部位比较大的患儿容易出现反复的感染,全身或者病变的局部组织可以出现发热,病变组织可以出现疼痛以及功能障碍等表现。 超声、核磁等辅助检查也是我们去诊断淋巴管畸形的一个依据。最为常用的检查方式就是经济实用超声,尤其是位于体表且范围体积小的病灶。不同类型的淋巴管畸形,超声表现有所不同。典型的超声表现为单纯的无回声区,边界较清晰,内有多个分隔,病灶外壁及分隔厚薄比较均匀光滑,厚度大约0.15~0.30cm。 在软组织显影方面,核磁共振比超声比更具有优势性,能够更好地明确病变侵及范围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但是,相对的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时对患儿的要求更多,需要保持一定的姿势这是患儿难以配合的,也就限制了核磁共振在临床上的应用。 CT也是我们能够选择的一项检查方式,但是CT检查有一定的电离辐射,会给患儿带来不同程度的伤害。因此,在小儿淋巴管畸形诊断检查中除部分累及骨性结构的病灶外,开具CT检查单需要慎重。另外,当淋巴管畸形内积聚囊液时,也可以进行诊断性穿刺。不过这属于一种有创的检查,在无创检查并不能得出明确的检查结果时,才考虑选用。结合患儿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的结果,我们可以明确诊断出淋巴管畸形。诊断出来之后,为了让患儿能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我们能做些什么? 三、对于淋巴管畸形,应该采取何种治疗? 针对淋巴管畸形患儿的治疗,要遵循的原则就是:修复或者保留患者的功能及外观美学的完整性。何时治疗这个问题现在的说辞不一,大部分的学者认为,除了有生命危险的功能障碍需要早期治疗外,大部分的淋巴管畸形患儿可以推迟到至青少年时期再进行治疗。像大面积的颈面部淋巴管畸形,因为存在上呼吸道压迫的风险,同时也可导致下颌骨畸形、咬合不正和发音障碍等,而且儿童期严重的外观畸形严重影响患儿心理健康,要早期及时治疗。 淋巴管畸形的治疗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传统的手术治疗、如今广泛应用的硬化治疗、药物治疗及激光治疗等。针对复杂性的淋巴管畸形,常常需要综合多种治疗方联合治疗。手术切除是过去治疗淋巴管畸形最为直接也是最常用的方法,甚至现在也有很多医生首选手术治疗。目前认为淋巴管畸形的患儿适合进行手术治疗的情况有:①病灶较小且位置较好可完全切除;②出现症状的微囊型淋巴管畸形;③进行硬化、介入等非手术治疗后仍有症状的巨囊型和混合型淋巴管畸形;④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存在;⑤对外观影响较大的病变。 再来说一下现在也很常用的硬化治疗,其实就是利用化学制剂去破坏淋巴管畸形的囊腔内皮细胞,促进病灶内的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殖形成瘢痕组织,从而填充病灶达到治疗效果。这种方法相较传统手术治疗而言,具有创伤小、疗效好的优势,尤其是对巨囊型淋巴管畸形的治疗效果非常突出。药物如近年来研究热门的西罗莫司等对淋巴管畸形患儿也能起到良好的疗效。对于应用了手术、硬化治疗等治疗方法无效的复杂型淋巴管畸形患儿带来了新的希望。 总之,治疗淋巴管畸形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没有哪一种治疗方法适用于所有的患儿。在LM治疗方法的选择上,我们不应再局限于某种单一的治疗方法,应根据患儿具体的临床表现、不同的病情发展以及目前医院医疗技术条件制定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医生寄语淋巴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脉管畸形,不会自己消失,当发现之后,要积极去求医治疗。现在针对淋巴管畸形,我们有多种方法可以消灭它,所以一定要积极治疗,不要让畸形影响患儿日后的正常生活。
前几天,有一位何女士,发现她的宝宝刚出生没多久,大腿外侧长了一个类似“红色的胎记”。一开始以为只是一个普通的红色胎记,没有特别在意,以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那块“红色的胎记”可以慢慢地消失掉,并不需要特别治疗。结果,等到几个月过去以后,发现那块“红色的胎记”不仅没有消失掉,面积反而越来越大了,并且手摸上去有凸出感。当时,第一反应就去跟家里人商量这事。在老公的陪同下,女士带着孩子急匆匆地去了医院检查。去到医院,医生开了一张B超检查单检查。等了一个小时左右,最后检查单结果出来,确诊那个“红色的胎记”便是婴幼儿血管瘤。医生根据宝宝的实际病情,制定了适宜的治疗方案,在女士和家人们的积极配合治疗之下,孩子病情有所好转。想必大家对于上述宝宝身上的红胎记有所疑惑,婴幼儿身上长胎记很正常,为什么会是血管瘤呢?它到底是什么? 一、什么是血管瘤? 婴幼儿血管瘤是较为常见的良性血管肿瘤,它属于一种血管内皮细胞增生的良性疾病,可能对患者的外观、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导致功能有一定的障碍。在临床实际中,它的发病率占比为4%。通常在出生几周内,即可能很容易出现病变的状况,但是先天性发病的情况就比较少见。根据《硬化注射治疗血管瘤专家共识》显示,在血管瘤病例中,约有67%的比例是为单一病灶,4%为多发病灶,13%为节段型。发病部位常出现在皮肤以及皮下组织,例如患者的头颌面部、颈部、躯干和四肢等部位。 根据调查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4月-2019年10月接诊的因各种疾病入院治疗的婴幼儿作为研究对象数据显示,婴儿出生三个月左右,男婴血管瘤患者的数量比女婴血管瘤患者数量少两倍以上,女性与男性的发病率之比约为3∶4,说明女婴儿比男婴儿患上血管瘤的几率高。同时,数据排名在前三名的患病部位显示,血管瘤患病部位常发生在面部、四肢、背部,而较为少数的患病部位发生于颈部、臀部等部位。初期症状表现为毛细血管扩张性、充血性或擦伤样斑片,严重的话可能会影响到患者美观。 此外,有极少数案例中显示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因瘤体长的位置特殊或者瘤体生长速度过快,压迫到周围神经而导致患者发生溃疡、感染、视力受损、气道阻塞或癌变等,从而对患儿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并对患儿家庭带来严重心理负担。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也许对血管瘤不是很了解,难免会存在一些误区,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常见的4个误区有哪些呢? 二、血管瘤治疗有这4个误区! 1、认为“红胎记”跟“血管瘤”一样 在1982年,Mulliken等首次提出基于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分类法,将传统的“血管瘤”一般分为血管瘤和脉管畸形两大类。这一分类观点,在业界内得到了广泛人士的认同。血管瘤一般又细分为浅表血管瘤、深部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这三类。浅表血管瘤,在过去中被称为“草莓状血管瘤”,它会呈现成一种皮肤血管瘤。深部血管瘤的组织成分跟浅表血管瘤是一样,但是比浅表血管瘤的位置深。混合型血管瘤起源于真皮浅层和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是浅表(皮肤)血管瘤和皮下的深部血管瘤并存的混合血管瘤。 而脉管畸形分为微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微囊型淋巴管畸形、大囊型淋巴管畸形、动静脉畸形、混合性脉管畸形、静脉-淋巴管畸形、静脉-微静脉畸形这八类。有些家长认为所有的“红胎记”跟“血管瘤”都是一样的,这种观点其实是一种误区来的。“红胎记”跟“血管瘤”所呈现出来的症状是有区别,其次血管瘤也细分为好多种类的,不同种类的血管瘤症状也是有所不一样的。 2、认为所有的血管瘤都能自行消退,不需要特别治疗。 根据《硬化注射治疗血管瘤专家共识》显示,虽然血管瘤自然消退的概率很高,概率达到60%到90%,但是由于其瘤体体积比较大、生长比较迅速,可能在消退后留下色素沉着、血管扩张、脂肪组织堆积和瘢痕等,从而影响美观。部分血管瘤可能出现破溃、出血、感染及疼痛,从而影响到患儿的生活质量;有些患者瘤体发生于特殊部位,可能出现造成器官功能障碍等更严重的并发症。 由此可见,在生活中,有些婴幼儿血管瘤是可以自行消退的,但并非所有的婴幼儿血管瘤都可以自行消退。对于那些可以自行消退的婴幼儿血管瘤,是不需要进行特别治疗的。但是有些时候,如果瘤体已经会影响到患者的美观、生活质量、甚至引起严重的并发症特殊情况下,那么就很容易对患儿及其亲属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因此就需要积极的处理。 3.孩子年龄太小,不用特别治疗,长大自然会好,结果导致拖延治疗。 对于患儿血管瘤体较小且病发的位置并且不处于重要部位,不影响组织器官功能及外表容貌的情况下,可以定期监测等待观察,等待其自然消退。如果存在严重影响患儿身心健康等问题,家长们需要积极进行对症下药治疗,保护皮肤美观。像具有些特殊情况下,婴幼儿血管瘤患者应该得到及时治疗。例如威胁到患儿生命,婴幼儿血管瘤体发生于气道,使气道受到压迫影响呼吸。或者患者感觉有明显疼痛或伴有溃疡者。 对患者邻近器官的功能造成影响者,比如婴幼儿血管瘤患儿病发的部位在面部眼周,那么就很可能导致斜视,并引发散光等并发症。如果病发的部位在于唇部,那么就有可能对患儿上颌及牙齿的发育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患者的面部婴幼儿血管瘤合并溃疡,皮损消退后可能产生永久性瘢痕,导致严重损害到患儿的容貌者,影响到患者外貌美观。 4、血管瘤只能通过手术才能治好 生活中,医生通常会根据每个病人的血管瘤病变部位、大小、范围、回流速度和技术条件,制定适应不同病情的病人治疗方案。治疗血管瘤的方式不仅仅只能通过手术才能治好。血管瘤治疗方法常见的有口服或外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局部注射治疗、激光治疗、冷冻治疗等方式。不同的治疗方法,也有它不同的优缺点,也有可能产生不同的不良反应。口服或外用药物治疗,常见于口服普萘洛尔、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普萘洛尔常见的副作用有低血糖、低血压、心率减慢、睡眠改变、哮喘发作等。而皮质类固醇激素的不良反应常见于会发生皮肤萎缩、潮红、干燥、毛细血管扩张的情况。 对于瘤体较少以及表浅患儿,应当结合自身病患的实际情况采用手术治疗。如果术后恢复不好的话,可能导致术后感染、出血、瘢痕形成的不良反应。局部注射治疗包括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硬化剂注射(如聚桂醇、平阳霉素等)。与手术切除相比,局部注射治疗的优点在于它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局部注射治疗,对于部分血管瘤患者已经成为首选治疗方法。 激光治疗通常适用于早期及浅表婴幼儿血管瘤患儿。可能会引起皮肤质地改变、毛发脱落,无紫癜、萎缩性瘢痕等不良反应。一般婴幼儿较少使用血管栓塞的治疗手段,因为对医疗设备的要求比较高,手术前需要进行影像学及血管造影检查,并且同时对医生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医师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尽管如此繁琐的要求,但血管栓塞的治疗效果还是令人较为满意,不过有可能会引起存在不同程度发热的不良反应。 三、影响婴幼儿血管瘤的保护以及危险因素 根据《杭州市婴幼儿血管瘤发病情况相关因素及治疗现状》文献数据分析显示,影响血管瘤的因素可以大致分为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两大类。调查结果显示,说明导致新生儿患上婴幼儿血管瘤的因素与母亲的饮食习惯、生活环境、习惯、健康情况、内分泌等息息相关。其中如果存在胎儿是女性性别、早产婴儿、母亲是高龄产妇、母亲在怀孕期间孩子的胎盘是异常、母亲在怀孕期间喜欢食用反季节的蔬菜或水果、母亲在怀孕期间经常接触不良生活环境或有害物质、母亲本身在怀孕期间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等情况是提高婴幼儿血管瘤病发的常见危险因素。 而母亲是第一胎怀孕生产、单胎怀孕,在怀孕期间食用补品、维生素等是可以降低婴幼儿血管瘤发生的保护因素。由此可见,影响血管瘤的因素是有分为保护以及危险的性质。那么,根据因素的不同性质,宝妈们在怀孕期间是否可以降低宝宝婴幼儿血管瘤的病发率呢?又可以做出哪些降低婴幼儿血管瘤病发率的预防方法呢? 四、如何降低婴幼儿血管瘤患病率?宝妈们注意了 根据调查区分血管瘤的不同因素,医生对宝妈们做出建议在怀孕期间应当注意日常饮食习惯,食用当季水果蔬菜,避免食用反季节蔬菜以及水果。注意加强营养,根据孕期实际情况,适当补充孕期所需的叶酸、多种维生素、大豆异黄酮等补品。并且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抽烟、饮酒、染发、熬夜等不良的习惯。同时,也应当注意避免接触皮革、塑料、油漆、涂料、汽油、柴油、重金属、医源性放射线等有害生活物质。因为如果经常接触到这些带有环境刺激类的化学有害物质,那么宝妈可以通过呼吸道吸入有毒物质进入血液循环流通,从而影响到婴儿健康发育,那么在无形中就增加了婴儿患婴幼儿血管瘤的风险。 像一些加油站、化工厂、燃料印刷厂这种环境空气中,同样也是存在着一种化学环境污染物,这种化学环境污染物属于环境雌激素。环境雌激素是具有性质稳定、难降解、强亲脂的特点,因此孕妇宝妈们应当注意避免居住在这种不良的生活环境下。如果最近家里的房子新装修没多久,又或者新添置了一些家具的话,那么同样也是属于不适宜孕妇居住的环境。 总结:最后,在实际生活中,应当结合患者的病情情况慎重选择治疗方法。必要时,应当跟医生商讨治疗方案,结合多种治疗手段治疗,以求达到减少不良反应的效果。在选择治疗手段方案的同时,应当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原则下适度治疗,以达到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婴幼儿血管瘤复发率。宝妈在怀孕期间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居住环境的情况下,也应当注意宝妈自身的健康情况,如有不适,应当采取恰当的治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效果。
小女孩佳佳(化名)刚出生时肚子有一片红色印记,老一辈人说这是胎记,所以佳佳妈妈也没在意。佳佳三个月大的时候,有一次妈妈给她洗澡时候突然摸到孩子肚子右侧有点硬,心里不仅咯噔了一下:“不会是肿瘤吧。”越想越害怕的佳佳妈妈赶紧带着孩子去了附近医院做检查,彩超结果提示佳佳右侧腹腔有巨大占位,高度怀疑是肿瘤。听到这个结果,虽然早有预感,但佳佳妈妈还是觉得难以接受,面对肿瘤,一种难言的恐惧感在佳佳妈妈的心头蔓延。在医生的建议下,佳佳妈妈准备带孩子前往上级医院做进一步的检查,可是还没等着去医院,意外却发生了。佳佳的眼球结膜突然出血,病情急转直下,120救护者紧急把孩子送至急诊科。入院后经过常规检查发现,佳佳血小板只有10(正常值100-300)109L,凝血酶原时间大于100(正常值4-12)s,情况不容乐观。结合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综合考虑佳佳得的可能是卡波西血管内皮细胞瘤,需要行介入治疗。由于孩子目前病情危重,当务之急就是先进行内科治疗,等生命体征平稳之后再去安排介入手术。什么是卡波西血管内皮瘤,是血管瘤吗?卡波西血管内皮瘤(KHE)属于交界性血管肿瘤,无远处转移,但具有局部侵袭性,可累及体表多个部位或深部脏器,不是普通的婴幼儿血管瘤。新生儿中发病率约0.7/1000万,在血管肿瘤中约占2%。绝大多数KHE病例在1岁之内发病(90%),其中1月龄内发病占60%。临床表现体表KHE病灶通常表现为皮肤或皮下坚韧肿物,外观呈紫红色结节或斑块,色泽常深浅不一,边缘因淤斑或毛细血管扩张而界限不清。自然病程中,婴儿期发病的KHE常有快速增长期,之后虽有不同程度的缓慢缩小,但不能完全消退。残留病灶性状不一,常呈葡萄酒色斑样改变,皮肤表面散布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伴有肿胀和纤维化的质地改变。 什么是卡-梅现象KHE可引起卡梅现象(Kasabach-Merrittphenomenon,KMP),这是在脉管性疾病基础上伴发血小板减少、微血管溶血性贫血和消耗性凝血功能障碍的一类临床表现,其病程凶险,患者往往因凝血功能紊乱、败血症以及重要器官的损害而预后不佳。胸腹腔、纵膈、腹膜后的KHE病灶常累及重要脏器,血流量较高而极易引发KMP,且发病隐匿,病程凶险,常因呼吸窘迫、腹部膨隆、肌张力减退或便血而就诊。此外,累及肌肉的KHE病灶同样因为血流丰富而比单纯的皮肤、骨骼病灶更易引发KMP。KMP是KHE和丛状血管瘤(TA)特有的重症临床表现。KMP的自然病程始于KHE/TA病灶对血小板的捕获,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病灶微血管内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致使红细胞流经狭窄管腔时被压碎、割裂发生血管内溶血。活化的血小板释放促血管新生介质,且纤溶系统的相应亢进可造成瘤内出血,病灶因此快速增大并引起新一轮的凝血物质消耗,最终诱发DIC,重症患儿常因颅内、消化道出血或重要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治疗费尽力气,准确识别卡—梅综合征患儿的最终目的就是:尽最大的努力,给孩子一个能够正常生活的身体。卡—梅综合征患儿的治疗包括内科治疗阶段和介入手术治疗阶段。之所以需要两个阶段是因为,患儿就诊时,一般血小板已经降至较低水平,多数已经出现了出血倾向,不具备立即进行介入手术的条件。对于血小板显著下降的患儿,可以应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进行冲击治疗,对激素敏感的患儿在使用激素治疗第二天就能够检测到血小板计数的上升。不敏感的患儿可以适当加大剂量或者改为给予直接输注血小板。血液低凝的患儿也要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当凝血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超过参考值者,可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冷沉淀以补充凝血因子。当血小板上升至10010^9/L以上,凝血时间纠正到正常范围后,应立即进行介入手术。因为不进行手术治疗,一旦停止以上的对症支持治疗,大部分的患儿会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介入手术治疗,能减少瘤体容积甚至完全消除瘤体,达到根治的效果。医生提醒发生在浅表部位的卡—梅综合征患儿很好诊断,但是病灶发生在内脏的患儿诊断并不容易,出现无法解释的凝血障碍的患儿要想到这种可能。即使卡—梅综合征患儿的病死率很高,但是通过及时的治疗,还是有痊愈的可能的,各位家长朋友,要心怀希望。
第一问:什么是脉管畸形?脉管畸形指的是在胚胎发育时期多种因素造成原始脉管生成、发育错误所导致的一大类先天性疾病。脉管畸形可以单独累及动脉、静脉及淋巴系统,也可以同时累及多个脉管系统。脉管畸形病变在皮肤软组织多见,但是也有往深部的组织器官涉及的可能性。脉管畸形病变的临床症状可以仅仅与脉管畸形有关,也可包涵在合并其他症状的复杂的疾病综合征之中。根据最新的分类方法,脉管畸形主要分为单纯性脉管畸形与混合性脉管畸形。单纯性脉管畸形又分为:毛细血管畸形、静脉畸形、淋巴管畸形、动静脉畸形。混合性脉管畸形指的是2种或2种以上脉管畸形共存于同一部位。接下来我们细数一下单纯性脉管畸形的特点,毛细血管畸形是最常见的脉管畸形。皮肤的损伤部位由皮肤、黏膜“毛细血管样”血管所构成。葡萄酒色斑,皮肤损害为先天性的,表现出来是色泽鲜红的皮肤色斑。葡萄酒色斑在头颈部多发生,一般按着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去分布,常累及单侧,也可双侧分布,累及多个皮区。皮肤损害常累及到牙龈、舌、上颚和口腔黏膜等部位;并可造成深部的软组织甚至骨骼肥大,可以因为继发性的改变造成严重后果。葡萄酒色斑的皮肤红色斑块不会凸出皮肤,和周围正常的皮肤组织分界清楚。红色斑块会随着孩子哭闹或者环境温度的升高而加深;可以因为孩子贫血的发生而短暂的褪色;伴随年龄的增长,红色斑块可以渐渐增厚、变毛糙、且高于皮面,形成鹅卵石样的外观。说完毛细血管畸形,再来说一下静脉畸形。静脉畸形,旧称海绵状血管瘤,是静脉异常发育产生的静脉血管结构畸形。静脉畸形临床表现不一,从独立的皮肤静脉扩张,或局部海绵状肿块,到累及多组织和器官的混合型。出生时即存在,大部分可以被发现,少部分在幼年或青少年时才被发现。头、颈、颌面为好发部位,四肢、躯干次之。其生长速度与身体生长基本同步,不会自行退化,发病无性别差异。局部为柔软、压缩性、无搏动的包块。包块体积大小可随体位改变或静脉回流快慢而发生变化。覆盖在静脉畸形上的皮肤可以正常,如累及皮肤真皮层则表现为蓝色或深蓝色。单纯性脉管畸形第三种就是淋巴管畸形,淋巴管畸形是一种先天性的淋巴管发育异常引起的低流量脉管畸形。淋巴管畸形是一种病情发展较慢的良性病变,然而它在青春期期间发展很快,可能与青春期的激素水平有关。淋巴管畸形的临床表现受病变的类型、范围和深度的影响差异很大。浅表的局限性皮损可仅表现为皮肤黏膜上的小囊泡,而一些范围较大的皮损则可表现为巨大软组织肿物。单纯性脉管畸形还有一种称为动静脉畸形,动静脉畸形是一种高流量的先天性脉管畸形,动静脉畸形缺乏正常毛细血管床,病损区域的动脉和静脉的沟通是通过异常的动静脉瘘所达到的。动静脉畸形好发于中枢神经系统,它的外周动静脉畸形的发生率在所有脉管畸形中最低。动静脉畸形的皮肤损害区域皮肤颜色发红,皮肤的温度高于周围正常的皮肤,病变区域可触摸到搏动。局部可出现疼痛、溃疡或反复出血,严重者因长期血流动力学异常可致心力衰竭。想必看完上述内容的大家对于脉管畸形有了一个大概的认知,如果想要把它和血管瘤区分开来,我们势必要先来了解一波血管瘤。第二问:血管瘤是何许“人”也?据《婴幼儿血管瘤皮肤镜下特征》所示:婴幼儿血管瘤是的发病率约4%~10%,婴幼儿血管瘤主要是由胚胎期间的血管组织增生而形成的发生在皮肤和软组织的良性肿瘤,血管瘤以血管内皮细胞异常增生为特点。根据血管瘤发生部位累及的深浅程度分为浅表性、深在性和混合性血管瘤三类。如果病变损害部位位于真皮层及以上组织称为浅表性血管瘤,病变损害部位位于皮下组织的血管瘤为深在性血管瘤,二者皆有则为混合性血管瘤。根据血管瘤的形态特征可以分为局灶型、节段型、中间型和多发型血管瘤四型。如果血管瘤的瘤体生长增殖围绕一个中心向四周发散,表现为结节性、圆形或椭圆形称之为局灶型血管瘤,是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接下来谈一下节段型血管瘤,节段型血管瘤沿着特定皮肤结构所分布。但是这个皮肤结构与皮节、神经分布等无关,而是与残留的胚胎动脉及其变异血管的分布有很大关联。当全身有5个及以上的血管瘤瘤体,且各个瘤体之间没有任何联系称之为多发型血管瘤。如若并不能明确的分别出它到底是局灶型或多发型血管瘤就称之为中间型婴儿血管瘤。血管瘤一般在出生时或者出生后几周之内,病变都可以表现出来。皮肤损害的表现主要为:充血性、擦伤样或毛细血管扩张性的斑片组织。 血管瘤的生长发育有增殖期的存在,在生后6个月内的增殖期叫做早期增殖期,瘤体的大小可以在此期间达到最终面积的80%左右。早期增殖期过后增殖会变的缓慢,进入晚期增殖期。血管瘤瘤体增殖期后,会进入到长达数月至数年的相对稳定期,最终在几年后逐渐消退。大部分的血管瘤患儿在4岁左右时瘤体可以完全消退,瘤体处于较深区域的血管瘤患儿可能7~8岁以后才能消退。但是也不排除部分患儿的血管瘤瘤体并不会消退。分别了解完脉管畸形和血管瘤,我想大家对二者的区别也有了一个揣测。那么我们究竟如何区别二者呢? 第三问:区分脉管畸形和血管瘤的几处要点1、从发病时间来看 脉管畸形发病时间较早,在出生时病变即已存在。而血管瘤发病时间相对多变,不仅可以在出生时发病,还可以在出生后不久的一小段时间内发病。2、从发展情况来看 脉管畸形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缓慢的扩张,并不存在快速增生的时期,也从不会消退。而血管瘤在一岁之内有快速增长的时期,也有一段时间不会怎么变化的静止期,最主要的是部分血管瘤发展到最后会消退。3、从病损部位颜色来看 脉管畸形的病损部位颜色要视畸形的脉管结构而定,像静脉畸形典型的浅表皮肤损害表现为蓝紫色,而葡萄酒色斑,皮肤损害部位的色泽鲜红多姿。血管瘤的话常表现为鲜红色。4、从体位试验来看 血管瘤一般并不会随体位或者时孩子突然哭闹的变化而改变。但对于大多数的脉管畸形患儿的病变特征会随之改变。5、从有无搏动感来看 血管瘤的瘤体结构并不会产生搏动的感觉,但是一部分的脉管畸形,像动静脉畸形发生时可以触摸到搏动的感觉。
淋巴管瘤是由于淋巴管增生和扩张而生成的一种先天性畸形,也称为淋巴管畸形。可分为两类(1)大囊型:是临床最多见的类型,好发于头颈部,其余可见于腋下、躯干、四肢、纵膈、腹腔和盆腔。有间隔,单囊或多囊,且大小不一,病灶增长缓慢,易并发感染,当发生囊内出血时,瘤体骤然增大,张力增高,呈青紫色,压迫周围器官可造成严重后果。(2)微囊型:常呈弥漫性浸润性生长,使脏器呈弥散性肿胀。如:巨舌症、巨唇症等。涉及肢体者可使整个肢体肥大、畸形,酷似象皮肿样变化,可伴有骨骼肥大。治疗方案(1)硬化治疗(首选)(2)手术治疗淋巴管瘤畸形介入硬化治疗的疗效判断:(1)治愈:注射治疗瘤体后完全消失,表面色泽正常,无功能障碍,随访无复发。(2)基本治愈:注射后瘤体基本消失(缩小80%以上),皮肤色泽接近正常或有轻度色素沉着,无功能障碍,但外观尚未完全恢复正常,尚需随访、治疗。(3)有效(好转):瘤体明显缩小,但缩小不足80%,需继续治疗。(4)无效:瘤体无缩小,保持不变或继续增大。就诊须知:(1)淋巴管瘤畸形为良性疾病,大多数早期不用处理,但瘤体进一步增大造成局部血栓形成、疼痛及功能障碍,因占位而压迫周围脏器出现脏器功能减退,甚至衰竭时需要积极处理。住院目的是行影像引导经皮硬化术,缩小瘤体,控制瘤体生长,减轻疼痛、压迫、占位等引起的不适。住院时间一般为3天。(2)需要做的相关检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血凝、心电图、B超等常规检查,有必要还要进行磁共振检查。(3)影像引导经皮硬化术作为治疗淋巴管瘤畸形首选方案,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提供相应治疗方案,并告知优缺点,家长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治疗方案,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3岁的佳佳因为面部有一个小红包,自己不小心弄破后,出血不止,佳佳的妈妈用了各种方法止血,仍出血不止,因此紧急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肉芽肿性血管瘤,为佳佳在小红包处打了一针,不仅不出血了,过了一段时间,小红包自己结痂脱落了,皮肤也恢复了正常,这个小红包是什么?这个小红包就是医生诊断的肉芽肿性血管瘤,什么是肉芽肿性血管瘤?肉芽肿性血管瘤又称化脓性肉芽肿,是发生于皮肤和黏膜面的一种息肉状血管瘤,为一种特殊类型的血管瘤。可发生于各年龄。发病原因不明,多认为与外伤、感染及激素水平等有关,其中与外伤关系密切,多为皮肤损伤后所形成新生血管形成的损害。好发于头面部、足等。肉芽肿性血管瘤临床表现?1、早期损害为鲜红或棕红色丘疹,缓慢或迅速增大,表面光滑或疣状,一般直径5~10mm,质软,无自觉痛或压痛。2、多发生于外伤之后,碰破后容易出血,出血难以止住。反复出血其表面易出现溃疡,每次破溃后瘤体会较前增大,造成底部有蒂与皮肤或黏膜相连,与正常组织形成衣领状改变。肉芽肿性血管瘤破了怎么办?很多小朋友不知道自己长的是什么,不经意间就容易把血管瘤抓破,各位家长也无需太过紧张。如血管瘤出现破溃、出血,请以无菌棉签压迫止血、碘伏消毒后涂擦百多邦软膏,并注意保持伤口干燥,以利愈合,或就近至医院处理。肉芽肿性血管瘤破溃时出血较多,且不易止血,故家长平时要注意不要擦破。肉芽肿性血管瘤如何治疗?目前其临床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治疗(冷冻、微波、电灼、刮除、射频、手术等)、激光治疗和药物治疗(硬化剂注射等)。手术治疗对于化脓性肉芽肿的治愈率较高,但其皮损累及直径越长,遗留的手术瘢痕便越长。冷冻治疗对冷冻剂量和深度的掌控难度较高,容易出现由于冷冻深度过于浅表而导致的病变组织复发,患者往往需要多次就诊治疗。激光治疗中的CO2点阵激光尚缺乏对富含血液的病变组织的凝固作用,导致治疗性出血较多,常常由于治疗深度控制不当而损伤正常组织,导致术后遗留疤痕问题较为显现。介入医学&血管瘤科一般选择药物治疗,即局部注射硬化剂。硬化治疗是利用硬化剂进入血管后,迅速剥脱内皮细胞使血管纤维化并永久闭塞达到治疗目的。无需麻醉(门诊即可治疗,除特殊部位及患儿不能配合的肉芽肿性血管瘤),无术中出血等风险,但可能需多次治疗。局部注射后,注射部位周围会出现局部红肿情况。若注射后结痂,需待痂皮自然脱落后,视瘤体情况再行注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