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起搏器术后应该如何护理?起搏器手术仅需局部麻醉,术后恢复快,术后一般仅需一人护理;在实施无陪护的病房,不需要家属陪护。术后在普通病房观察,除非有其他需要监护的因素存在。2. 起搏器术后伤口怎样观察?术后无需家属观察伤口,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伤口疼痛,须及时报告给医生或护士。术后局部伤口沙袋压迫4-6小时,24小时后可换药并观察伤口的情况。3. 起搏器术后怎样活动?起搏器术后一般不影响患者运动,仅在术后4-6小时内,因为沙袋压迫伤口止血,需卧床。以后即可恢复下床活动,植入起搏器一侧的前臂应小幅度进行活动,或给予上肢按摩。不过度牵拉植入起搏器一侧的手臂。需要注意的是,术后不要过多限制植入侧上肢活动,以免后期血栓形成或关节僵硬疼痛。 4. 起搏器术后饮食?不需要特殊限制,以健康、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宜。5. 起搏器术后何时拆线?术中使用可吸收线缝合皮肤的患者,不需要拆线。患者观察2-3天,无明显出血即可出院。普通线缝合的伤口,拆线后可出院;也可在术后2-3天出院,一周后返回医院拆线。6. 术后其它的注意事项有哪些?不要压迫起搏器的部位或摆弄起搏器;检查切口的部位,如果有局部发热,疼痛,有分泌物等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如果出现下述症状,应立即与医生联系:呼吸困难;眩晕或晕厥;持续乏力等;胸痛;持续呃逆;手腕和足腕以及腿、手臂和踝部的水肿。7. 术后何时来复查? 如无不适,请按照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之后每年复查这样的频率进行门诊随访。8. 术后与起搏器相关的资料有哪些?(1)担保卡: 植入起搏器后程控工程师或医生会给您一个临时的纸质保险卡片,就像你的另一个身份证,应当保存好。一般在3月后可在复查时换为塑料卡。保险卡上会登记您的起搏器的主要信息,起搏器工作的保险年限,植入起搏器医院和医生的姓名等。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只要携带此卡,各个医院的起搏器随访医生都会明白你安装的起搏器的类型和主要信息,可通过遥测了解你机器的情况;你也可从卡上了解起搏器大致的寿命,以便在机器没电之前及时更换;在乘坐飞机或动车时应携带此卡,因为你体内的机器在通过安全检查的时候会报警,因此之前应当出示此卡片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起搏器患者最好随身携带记录其疾病状况的卡片或起搏器担保卡,以便在紧急情况下其他人可了解其机器的情况。(2)随访本 术后医生会给您一个起搏器随访本,植入时的情况医生已经填写完成。以后每次复查时要携带随访本,以便记录每次复查的结果,标注下次复查的时间,有时还会记录治疗方案的变化。因此复查时携带随访本特别重要。
1.心房颤动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答: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是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甚至死亡。临床上根据病程长短把房颤分为阵发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房颤往往会引起心慌、呼吸困难、眩晕、发汗、四肢无力、胸闷、精神障碍、体力减退以及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2.没有症状的房颤需要治疗吗?答:有些房颤患者甚至感觉不到症状,但无论何种类型的房颤,均会显著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因此都需要治疗。3.房颤分不同的类型,那么阵发性房颤会自己恢复正常,不再发作吗?是不是可以不需要治疗?答:房颤是一种渐进性的疾病,它会自我恶化,临床上的演变往往从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性房颤、长期性房颤,最终成为永久性房颤。因此阵发性房颤虽然持续时间短,但它会反复发作,危害也同样很大。4.比如高血压、冠心病,老百姓耳熟能详,对于房颤就陌生多了。房颤是不是少见病?答:房颤绝非少见病,事实上是常见病。估计在全球有3350万房颤患者。我国现在患病人数达1000万以上,到2060年还将增加2倍。房颤随着年龄增长,它的总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之所以大家对它陌生,是因为房颤不像急性心肌梗死,后者会造成剧烈的症状和短期的死亡率比较高,对接触到患者的人群或患者的朋友同事造成深刻甚至恐怖的印象,加上近年医务工作者和媒体的积极宣传、宣教,老百姓更熟悉一些。高血压患病率很高,周围可以见到很多高血压患者,加上血压测量容易做到,大家对它比较熟悉。而对于房颤,甚至包括部分医疗领域的从业者对房颤的危害也没有充分认识,没有充分地向患者传递积极防治的信息和知识。5.请具体说一说房颤具体有哪些危害?答:首先,房颤患者死亡率是非房颤患者的将近两倍,这个数据来自4,618名房颤患者,与健康人群配对,随访21年的结果。无症状的房颤与有症状的房颤具有相似的死亡率,这种升高的死亡风险与其它的心血管疾病无关。其次,房颤可能保持长期很快的心率,除了引起心慌、呼吸困难、劳动能力下降外,心脏的负担也显著增加,长期以往会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是房颤会显著增加脑卒中、心肌梗塞的风险。尤其是脑卒中,是房颤的最大危害,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罪魁祸首。房颤为什么会引起脑卒中,是因为房颤发作后,心房失去有效地机械活动,几乎没有有效地收缩和舒张,这样很容易在左心房的心耳位置形成血栓,一般房颤发作超过24h就可能在心脏内形成血栓。这种血栓脱落,随血液漂流到脑血管,造成脑缺血、坏死,就是我们说的脑中风、卒中或脑梗死。当然,血栓脱落可以随血流跑到全身各处的动脉血管,造成四肢、肠道、甚至心脏动脉等部位,导致这些脏器发生缺血性坏死。6.房颤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还是会合并心脏病的?答:房颤往往是和其它心脏病相伴的。房颤患者经常会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另外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和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几率要比正常人多。因此治疗房颤的同时,也要重视对这些疾病或危险因素的治疗和控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重视,即房颤会自我恶化。比如高血压患者合并房颤,是不是血压控制好了,房颤自然也会好?临床上观察到血压得到良好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房颤并未消失,还需要进一步的治疗,这与房颤自我恶化的特点可能有关。7. 房颤这种疾病容易治疗吗?治疗的费用或患者的经济负担重吗?答: 房颤的治疗是目前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热点,也是难点。房颤的临床治疗也面临诸多挑战。药物治疗房颤效果欠佳,1年的有效率不到30%。而且,房颤是一种反复发作、渐进性的疾病,并且不及时治疗和干预,房颤会自我恶化最中成为慢性疾病,它造成的疾病负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等同。在我国,由于房颤所导致的脑卒中等并发症带来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8.目前我国的房颤治疗现状如何?您刚才提到房颤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有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呢?答:房颤的治疗中也存在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有效率。很多患者患病多年以后才在体检中偶尔发现;发现后也不重视,认为不需要治疗,或没有到专科门诊求治的意识;不知道房颤的危害。这些都是知晓率低的表现。在中国,2004年的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约2/3的房颤患者没有得到过任何治疗。在1/3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又有约一半的患者仅偶尔服药,未经过系统治疗。药物本身治疗效果不佳,再加上患者不知晓、不重视,导致目前房颤治疗的现状非常严峻。要知道房颤越晚治疗效果越差,并发症越多,致残致死率就越高。近20年的时间,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疾病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甚至治愈。房颤的介入治疗-导管消融术正是一个典型代表。很多阵发性房颤、部分持续性房颤,通过微创的介入手术获得治愈。但目前由于前面说过的原因,如患病的低知晓率、基层医生对房颤的认识及治疗进展不了解等原因,接受更好疗效的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并不多。2011年,全国仅有9856名房颤患者接受了射频消融手术,手术治疗率仅0.17%。这与我国的1000万房颤患者群相比,差距巨大。9. 您刚才讲到微创的介入手术目前是治疗房颤的最好方法,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一下这种手术怎样实施,是否和普通的外科手术一样?答:刚才说过房颤的射频消融手术,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手术。不需要开刀,仅仅需要穿刺大腿根部的静脉血管,因此创伤很小,术后仅有2-3毫米大小的穿刺孔,压迫止血后贴创可贴即可,不需要缝针和拆线。麻醉也很简单,只在局部皮下进行浸润麻醉,患者术中是清醒的,麻醉的副作用极少。因为创伤小,一般不会有明显出血。手术的实施需要穿刺大腿静脉后把射频消融导管经血管送到心脏内操作,因此这种手术对术者的要求很高。一般术者至少是中高级职称,具备从事多年介入诊疗的经验,有熟练地的专业团队和工程师配合,房颤的射频消融手术要求在大的经验丰富的诊疗中心进行。而且,普通的心脏介入手术,如支架植入术、起搏器植入术是在X 线引导下进行。房颤的射频消融则要求更高,除了需要X线外,还需要特殊的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完成。我们知道X线可呈现二维结构,显示立体解剖结构就有困难了。但心脏是立体结构,因此三位电解剖标测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术者可以在三维标测系统的指导下重建心脏模型,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重建的左心房和肺静脉之间进行射频消融,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并且减少了X线的辐射。10.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有多高?答:目前阵发性房颤的手术成功率在70-90%,持续性房颤的成功率50-70%,部分患者需要两次或两次以上手术。
年轻人的心脏病问答【问】心血管疾病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真的不需要担心心血管疾病吗?(答):随着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类预期寿命普遍延长。年轻人是家庭的支柱、社会的栋梁、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关系着中国的命运。尽管心血管疾病老年人发病较多,但伴随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运动减少、饮食不节的状况加重;同时大气污染、工作压力等外在环境的变化也增加了“年轻人”罹患心脏病的风险。近期,美国心脏协会(AHA)总结了心血管疾病认识的十大误区。其中三条和年轻人有关:误区一、年轻人无需担忧心血管病。当下若不注意,未来一定会出问题。解答:要想远离心血管病,现在就要养成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误区二、我的父母有心血管病,我一定也会得病,预防无用。解答:有家族病史仅仅表明,自己未来的危险高于其他人,但若及早预防,如多运动、健康饮食、控制糖摄取,对预防心血管病仍有效;误区三、我还年轻,无需担心胆固醇过高,也不用查。解答:指南建议,20岁就应该查血脂,之后每5年查1次;若家人肥胖或胆固醇过高,开始查血脂的时间还应更早。【问】年轻人容易沾上哪些心血管疾病?(答):心血管病分为两大类:先天性和后天获得性心血管病。先天性心血管病在出生时就存在,大多数在婴幼儿期和青少年期被发现。大家可能听说过常见的先心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在常规的体检或偶尔的就诊时,听诊即可发现心脏杂音,心脏超声可明确先心病类型。此类病人应该及时在心血管专科就诊,有治疗指征的应及时接受外科手术或内科介入治疗。后天性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很大一部分与下列不健康生活方式相关。年轻人获得性心血管病中,有几种严重类型尤其要重点关注,主要包括:1. 冠心病 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供应心脏本身的动脉血管发生了严重狭窄或堵塞导致心脏血供不足或中断,从而影响心脏功能的一类危重疾病。2000年以前,冠心病大部分在50~60岁以上的老年病人。但在近年,年轻人冠心病(30岁,甚至20多岁)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猝死的情况屡见报道。这些年轻患者一般都具有上述介绍的高危因素。2.主动脉夹层 该病被称为“人体炸弹”,是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其病理特征是人体最大的血管——主动脉,发生破裂。 年轻人发生主动脉夹层主要有两种人群:①先天性疾病,如马凡综合征,先天性血管缺乏弹力中膜导致血管壁薄弱而发生破裂;②一般极度肥胖,生活习惯非常不好。临床上常见30岁刚出头,体重200多斤的主动脉夹层青年患者。 3 暴发性心肌炎 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炎性损伤所导致的心脏功能受损,疾病进展迅速,导致心力衰竭进而全身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发病初期通常表现为发热感冒,没引起病人和家属的重视,等疾病迅速进展后往往已经来不及治疗就导致死亡。 4 其它心血管病 还包括恶性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危象、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等等,也是危害年轻人健康的心血管疾病。【问】有什么原因导致年轻人也可能患上严重的心血管疾病的呢?(答):其中最大的一个原因我们叫不良的生活方式,它是导致年轻人患心血管疾病的罪魁祸首。包括:不健康的饮食和肥胖,吸烟饮酒,运动不足,熬夜,精神紧张和工作压力过大。是目前导致年轻人患上心脏病的最常见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又都是可逆的,即它可以被改变,我们称为改善生活方式。减肥、控制体重,戒烟酒,适当体育锻炼,保证充分的睡眠,心理疏导等可以减少患心血管疾病的机会。【问】年轻人的心血管疾病,如何早期发现,有没有预防办法?(答):年轻人心血管疾病预防的重点之一是危险因素的控制。危险因素中有一些是完全可控,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曾提出16字方针“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希望大家记取。另外一个重点是定期体检,识别危险信号、及时就医。(注:本文该自李强医生接受的媒体采访)
呕吐怎么就室颤了?---关于电解质或离子失衡病案1市民李先生前不久在呕吐后出现意识丧失,抽搐,紧急送医才保住性命,心电图检查发现是恶性心律失常-心室颤动,简称室颤。室颤这种心律失常通常见于严重的心脏病和心脏病终末期患者,一旦发生危险性极高,如不及时抢救可能危及生命。李先生平素身体健康,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后来检查发现他体内的血钾水平低于标准值,原来是由于近期吃坏了肚子,反复呕吐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后来医生为也打了点滴,补充了钾。李先生在未出现心律失常,逐渐恢复了健康。病案2 “医生,我爸爸为什么突然不认识我了?”小云和母亲一起跟着120急救车,将40多岁的父亲阿铭(化名)送到了医院,被诊断为心肌梗死,且同时伴有肺炎,已经发烧了3天了。医生在同家属的交流中得知,因为发烧,阿铭这几天胃口不是很好,吃得也不多。因为这个原因出现低钠血症,导致脑水肿,紧接着出现了意识障碍,所以才会出现连女儿都不认识了的情况。医生给阿铭用氯化钠点滴,补充了钠之后,他又重新认出了家人。 l 电解质失衡患者几乎每天有 钠钾失衡最常见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李强主任说,水和电解质是体液的主要成分,呕吐、腹泻、大量流汗之后,体液大量损失,就有可能出现电解质紊乱。 这些患者中,除了某种电解质缺失,也有因为某种电解质过高的。就医的患者症状轻重不同,较轻的患者可能仅仅是四肢乏力等,严重者可能会出现意识障碍、昏迷、心跳骤停、呼吸停止、肾衰竭等后果。“较为常见的紊乱的电解质是钠和钾,也有少数有慢性酗酒史的患者会出现了镁的紊乱。” l 上文中的李先生因为呕吐,随后出现了心室颤动。一开始,家属并不理解,在家属看来,只是普通的肠胃问题而已,怎么就出现了危及生命的心脏问题呢?李强医生解释,电解质与心律失常关系密切,其中以钾离子对心肌细胞影响最明显,其次为钙离子,然后是镁离子和钠离子。电解质紊乱后,容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事件,尤其是本身就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比如心功能和肾功能不好的市民就会有尿少的情况,可能出现高钾血症。如心衰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利尿药、地高辛(强心苷类药物)等药物,服用利尿药的患者尿液排泄量大也容易出现低钾状况,导致地高辛中毒,如果进食的时候没有注意补充钾、钠等,就很容易导致血液中钾、钠含量低,出现心律失常、室颤等心血管问题。 李强医生说,电解质对心电及心律的影响临床特点有以下三个方面,经常出现多种电解质紊乱,如低钾常伴随低镁;常伴有酸碱失衡,比如高钾常导致酸中毒,低钾导致碱中毒;影响因素多,受自身疾病和药物影响。l 提醒:虽然大部分电解质紊乱的患者,都是有基础性疾病的人,但偶尔也能在健康人群出现,由于吃饭不多、摄入电解质过少时出现低钾血症,可能诱发室颤,危及生命。李强医生提醒,在夏天炎热季节,尤其是有心脏疾病的患者,‘0盐’的概念是错误的,还是需要适当摄入盐分,补充钠等电解质,除了盐之外,还需要补充富含丰富电解质的蔬菜。电解质紊乱会不会很难发现?李强医生告诉记者,并不会。医生很容易通过心电图进行判断,再通过简单的抽血检查很快就能明确。 (注:本文改自李强医生接受的媒体报道)
一、常用测量血压的工具:分直接和间接测量。直接¨ 是有创的动脉压测定,要穿刺动脉,连接压力检测设备。只在特殊的临床情况中使用,不用于高血压患者日常监测。间接:¨ 汞柱血压计:医院常用¨ 电子血压计:患者在家自测时常用¨ 动态血压监测仪:医生建议时使用二、汞柱血压计测量方法① 患者至少安静休息15分钟;在测量前 3 0分钟内禁止吸烟和饮咖啡;② 取坐位或平卧位,裸露右上臂,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 ;③ 使用大小合适的袖带,袖带内气囊至少应包裹80 %的上臂,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袖带,儿童用较小袖带;④ 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2-5厘米,将听诊器置于肘窝肱动脉处;⑤ 在诊室,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进行测量,或符合国际标准(BHS和AAMI)的电子血压计,需与水银柱式血压计同时测值校正;⑥ 测量时快速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此时听诊器听不到脉搏声),并再升高 3 0毫米汞柱(简写作mmHg),然后以恒定速率 (2-6mmHg/秒)缓慢放气,心率较慢时放气速率也较慢,获取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⑦ 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脉搏声,同时观察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对应的mmHg数值。收缩压为放气过程中第一声脉搏声对应的mmHg数值,舒张压为脉搏声消失前的最后一个脉搏声对应的mmHg数值;⑧应相隔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2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超过5mmHg,则需要再隔 2分钟后再次测量,然后取 3次读数的平均值。三、电子血压计的问题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体积小、方便携带数据、数值直观、监测无主观偏差,非常适合患者居家自测血压。目前绝大多数患者的自测血压均采用电子血压计。各种品牌型号的电子血压计在采用压力波震荡法测量原理确定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标准各不相同,但近年来已经有一些通过国际性验证标准(BHS或AAMI)考核的新型号问世,准确性较满意。四、患者自测血压的注意事项自测血压的部位,目前仍主张在上臂肱动脉处(即袖带下缘在肘窝上2-5厘米处)。不推荐手腕和手指部位进行自测血压。自测血压的间期 ,要根据血压特点和药物控制不同而遵从医嘱。一般建议每周测3天,每天测2次 (晨起未活动时和晚上睡觉前,最好固定时间或定时测量 ),每次测3遍取平均值记录;当治疗方案变更或者血压不稳定者,需要每天测量2-3次,连续监测 2-4周。 要强调得是,患者测血压后一定要做记录,把血压、心率数值记在笔记本上,同时标注日期和时间。比如记录1月,门诊复查时给医生看,会提供丰富准确的信息,医生也更容易把握您近期的血压变化和对药物的反应。五、动态血压监测为临床长时间监测血压、观察降压疗效提供可靠的依据和资料。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对正常和异常心血管调节机制研究、血压波动及夜间低血压的监测、降压药调整等临床情况,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受测者处在日常生活状态下,不需要在医院进行。测压间隔时间 一般白天15分钟一次,夜间30分钟一次,一般监测24小时。
住院患者的无陪护管理无陪护管理是与现代医学模式相适应的一种以患者为中心,注重生活护理及强化健康指导的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在发达国家已十分普遍。近来,我国高度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护理服务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卫医发〔2018〕20号),对护理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无陪护管理的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持政策支持和人员培训规范。“无陪护”管理即实行无家属陪护,患者住院期间的生活护理,全部由护士及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承担,将家属从既要护理患者,又要顾家忙工作的状态中解脱出来,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社会现状。无陪护管理提供整洁的住院环境,专业的生活照护,规范的治疗饮食,对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降低平均住院日,减少医疗纠纷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对开展扫除医院黑护工专项治理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无陪护的好处降低患者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几率有利于患者规范化治疗改善病区秩序,营造安静环境减轻家属照护患者的压力提供专业化照护,促进患者康复为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打造与国际接轨的护理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就医获得感,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为深化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在前期试运行的基础上,全院推行无陪护管理,作为福建省第一家无陪护试点医院,全院推行无陪护管理。我院目前住院部全面实行无陪护管理,收费标准参考《厦门市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开展规范医院护理员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厦卫医政〔2018〕583号),普通病房一级护理150元/人/日,二级护理100元/人/日,无陪护期间医院每日免费提供三餐。
一、食盐的限制: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天食盐摄入量以<6 g为宜。因此,含盐份高的食物应尽量避免如: 1.调味品—食盐、酱油、味精、黑醋、蕃茄酱等。2.盐腌制品—咸肉、咸菜、泡菜、酱菜、豆腐乳、卤味等。3.腊味—香肠、火腿、腊肉等。4.罐头—蔬菜罐、肉罐等,都添加盐制剂。5.其他—方便面、咸面包等。二、一餐之进食量宜少,一天之总热量应限制。每餐求七分饱即可,一天之三餐饮食量,应求平均为宜。 或少量多餐亦可。或少量多餐亦可。 热量之摄取量,应以维持标准体重为准,不宜过量。三、油脂[尤其是动物性脂肪]之限制。肉类尽量用瘦肉部份,肥肉、猪蹄、鸡皮、鸭皮等含胆固醇很高,热量高,造成动脉硬化。 避免麻花、油煎饼或油酥等油炸食物。 烹调宜采用植物油,避免动物油。 四、摄取均衡的饮食。如蔬菜、水果、油脂类[植物油]、五谷类、鱼肉[瘦]、蛋、奶、豆类。五、避免摄取过多的糖类及淀粉预防肥胖。如砂糖、糖果、馒头、面包、蕃薯、芋头、玉米等。六、多摄取含高纤维的食物以防便秘。如新鲜水果、蔬菜、含乳酸菌的食物。七、避免摄取高胆固醇食物。俗称头蹄下水的内脏类[脑、心、肝、肠]、卵黄类[蛋黄、鱼籽]、海产类[牡蛎、龙虾]。八、经常食用降低血脂的食物 如香菇、大蒜、豆角、芸豆、毛豆、黄豆、红小豆、淡菜、核桃仁、大葱、扇贝、对虾、甲鱼、豌豆、花生仁、木耳、洋葱、海带、紫菜、蚕豆等。研究表明,这些食物能降低血脂,改善血管功能。九、多吃鱼、大豆及其制品 鱼类蛋白可使高血压和脑卒中的发生率降低,鱼类油脂所含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改善血液凝固机制和血小板功能的作用,可预防血栓的形成。最近研究还发现,鱼体内(尤其是深海鱼)含有大量ω-3脂肪酸,在不限制脂肪食物时,其可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进而降低高血压导致的脑血管意外的发生率。大豆中的谷固醇可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故高血压患者常食有益。10、多食富含钾镁碘锌的食物 这类无机盐具有降低血压和保护心脏的功能。钾含量较高的食物有柑橘、杏子、红枣、无花果、葡萄、花椰菜、大豆、菠菜、草头(金花菜)、马铃薯等;此外,家禽、鱼类、瘦肉钾含量也较高。镁含量较高的食物有各种干豆、鲜豆、香菇、菠菜、桂圆、豆芽等;碘含量较高的食物多见于牡蛎、瘦牛肉、瘦猪肉、黄鱼、海带、紫菜、花生、燕麦、杏仁、荔枝等,故高血压患者可适当摄食上述食物。
5年前,一位40岁出头的年轻女性因为患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收住入院,我给与了多种药物治疗,并进行了几次电击复律,但房颤都没有恢复正常。当我建议她接受更有效的介入手术-射频消融术时,她却拒绝了,理由是“我害怕”。尽管我做了详细的解释,希望她能理解房颤的危害,药物治疗的作用有限而微创的介入手术的治愈率更高,在有经验的心脏中心进行射频消融是很安全的。但这些依然没有解除她的顾虑。她拒绝了介入手术,出院后口服药物治疗。半年后在一次会诊途中,偶遇这位女患者的爱人。他告诉我,老婆得了脑梗塞,正住在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目前还在昏迷,右边的手脚也不能动了。尽管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因为房颤伴发的血栓脱落导致的脑梗塞患者,但我依然不愿相信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性遽然遭受这样巨大的不幸。在厄运面前,我不能责怪他们当时没有听从我的治疗建议,我只能祝愿她能清醒过来并顺利地康复,不要下半生与轮椅为伴。2年前,一位43岁的男士从外地来到我的门诊。他身材健硕、面色红润,讲话时底气很足,怎么看都很健康。但当他讲起犯病的经历时,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当时他心中的恐惧。“当时我正在和朋友吃手抓羊肉,突然觉得伸出去的手非常沉重,手中的羊肉也掉在桌上,而且在凳子上也坐不住,感觉马上要摔倒。更吓人的是舌头也不听使唤,没法告诉桌上的朋友发生了啥事”。朋友很快把他送到了医院急诊科,心电图检查时发现了房颤。幸运的是,几个小时后他的手脚活动和说话就恢复正常了。来会诊的神经内科大夫告诉他是房颤引起的血栓脱落导致了脑中风,幸亏治疗及时没有留下后遗症。这位男士感到恐慌,后来不停地咨询了多位医生,查遍了各种网络搜索工具,了解到介入手术能治愈房颤的信息。后来我为他顺利地进行了微创介入手术-房颤导管消融术,术后几天他就正常上班,之后的随访中也没有房颤再发作。几个月前我到这位患者所在的城市去做学术交流,他特地跑来感谢,我看到他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于是很高兴地和他共享了当地的手抓羊肉大餐。在我的心内科行医生涯中遇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病人,他们境遇不同,治疗结果各异。有的治愈康复,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让我心中欣喜;有的却承受着病魔的残酷折磨,致残甚至致死,作为医生我感到的是爱莫能助的无奈,常常扼腕叹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这个名词在普通人眼里可能还很陌生,但是作为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它的发病率并不低。一般人群的房颤发生率约为0.4%,心血管病患者的房颤发生率为4%,而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房颤发生率高达40%,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仍在不断攀升。医生对于房颤危害的认识,目前也日趋清晰和深入,房颤不单单会导致心跳过快、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它还会使体力下降、心脏功能恶化。患房颤的病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两倍。更为可怕的是房颤患者发生脑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7倍。“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名言。它映射出医者人文关怀的光辉,也反映出当时医生面对复杂疾病爱莫能助的窘境。尽管医学是最年轻的科学,很多疾病依然不能治愈。但是毕竟时代在变迁,科技也不断进步。在当代,一方面,对房颤危害的认识更加全面科学;另一方面,房颤的介入治疗已经确定了一线治疗的地位,介入手术的工具和方法不断改进,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不服用药物一年内不发作房颤的比率超过70%。但是医疗现实中仍有不足,表现在医生对房颤患者的健康宣传和教育仍明显不足,患者对房颤的重视程度也尤其欠缺。需要强调的是,房颤患者一定要遵从专科医生的建议,对房颤加强早期防治。有介入手术指征时应尽早接受治疗,避免悲剧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