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一旦被确诊为高血压,需要降压治疗。需要知道高血压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因此服用药物也是终生性的,必须天天吃药!同时监测血压变化,根据血压情况在心血管专科医师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当然也有部分人可能因为发生了心梗或者心肌炎导致心功能下降了,血压降低到很低或者正常范围,这时候可以减量或者停用降压药物,但是也得专科医师来评估。
RIPCORD2研究结果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FFR并不是全面取代影像学评估的技术,它应该有更严格更规范的适应证。未来的研究需要针对这种应用适应证有所侧重,让一项有前景的技术在临床效果、安全性以及经济性上都有不错的表现,让好钢用在刀刃上!
冠心病的常见症状是胸痛、胸闷、心悸、呼吸困难,少见症状比如上腹痛,牙痛,胳膊痛,后背痛,腹胀,手脚发麻,喉咙发紧,脖子发紧等等,有了上述症状,如果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吸烟,高血脂,高尿酸,需要警惕冠心病可能。
一、常用测量血压的工具:分直接和间接测量。直接¨ 是有创的动脉压测定,要穿刺动脉,连接压力检测设备。只在特殊的临床情况中使用,不用于高血压患者日常监测。间接:¨ 汞柱血压计:医院常用¨ 电子血压计:患者在家自测时常用¨ 动态血压监测仪:医生建议时使用二、汞柱血压计测量方法① 患者至少安静休息15分钟;在测量前 3 0分钟内禁止吸烟和饮咖啡;② 取坐位或平卧位,裸露右上臂,肘部置于与心脏同一水平 ;③ 使用大小合适的袖带,袖带内气囊至少应包裹80 %的上臂,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袖带,儿童用较小袖带;④ 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上臂,袖带下缘应在肘窝上2-5厘米,将听诊器置于肘窝肱动脉处;⑤ 在诊室,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式血压计进行测量,或符合国际标准(BHS和AAMI)的电子血压计,需与水银柱式血压计同时测值校正;⑥ 测量时快速充气,气囊内压力应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此时听诊器听不到脉搏声),并再升高 3 0毫米汞柱(简写作mmHg),然后以恒定速率 (2-6mmHg/秒)缓慢放气,心率较慢时放气速率也较慢,获取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⑦ 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脉搏声,同时观察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对应的mmHg数值。收缩压为放气过程中第一声脉搏声对应的mmHg数值,舒张压为脉搏声消失前的最后一个脉搏声对应的mmHg数值;⑧应相隔2分钟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2次测量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相差超过5mmHg,则需要再隔 2分钟后再次测量,然后取 3次读数的平均值。三、电子血压计的问题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体积小、方便携带数据、数值直观、监测无主观偏差,非常适合患者居家自测血压。目前绝大多数患者的自测血压均采用电子血压计。各种品牌型号的电子血压计在采用压力波震荡法测量原理确定收缩压与舒张压的标准各不相同,但近年来已经有一些通过国际性验证标准(BHS或AAMI)考核的新型号问世,准确性较满意。四、患者自测血压的注意事项自测血压的部位,目前仍主张在上臂肱动脉处(即袖带下缘在肘窝上2-5厘米处)。不推荐手腕和手指部位进行自测血压。自测血压的间期 ,要根据血压特点和药物控制不同而遵从医嘱。一般建议每周测3天,每天测2次 (晨起未活动时和晚上睡觉前,最好固定时间或定时测量 ),每次测3遍取平均值记录;当治疗方案变更或者血压不稳定者,需要每天测量2-3次,连续监测 2-4周。 要强调得是,患者测血压后一定要做记录,把血压、心率数值记在笔记本上,同时标注日期和时间。比如记录1月,门诊复查时给医生看,会提供丰富准确的信息,医生也更容易把握您近期的血压变化和对药物的反应。五、动态血压监测为临床长时间监测血压、观察降压疗效提供可靠的依据和资料。动态血压监测同时对正常和异常心血管调节机制研究、血压波动及夜间低血压的监测、降压药调整等临床情况,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作用。受测者处在日常生活状态下,不需要在医院进行。测压间隔时间 一般白天15分钟一次,夜间30分钟一次,一般监测24小时。
1.心房颤动是一种怎样的疾病呢?答: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是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可能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甚至死亡。临床上根据病程长短把房颤分为阵发性、持续性、长程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房颤往往会引起心慌、呼吸困难、眩晕、发汗、四肢无力、胸闷、精神障碍、体力减退以及急性或慢性心力衰竭。2.没有症状的房颤需要治疗吗?答:有些房颤患者甚至感觉不到症状,但无论何种类型的房颤,均会显著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因此都需要治疗。3.房颤分不同的类型,那么阵发性房颤会自己恢复正常,不再发作吗?是不是可以不需要治疗?答:房颤是一种渐进性的疾病,它会自我恶化,临床上的演变往往从阵发性房颤发展为持续性房颤、长期性房颤,最终成为永久性房颤。因此阵发性房颤虽然持续时间短,但它会反复发作,危害也同样很大。4.比如高血压、冠心病,老百姓耳熟能详,对于房颤就陌生多了。房颤是不是少见病?答:房颤绝非少见病,事实上是常见病。估计在全球有3350万房颤患者。我国现在患病人数达1000万以上,到2060年还将增加2倍。房颤随着年龄增长,它的总患病率还在持续上升。之所以大家对它陌生,是因为房颤不像急性心肌梗死,后者会造成剧烈的症状和短期的死亡率比较高,对接触到患者的人群或患者的朋友同事造成深刻甚至恐怖的印象,加上近年医务工作者和媒体的积极宣传、宣教,老百姓更熟悉一些。高血压患病率很高,周围可以见到很多高血压患者,加上血压测量容易做到,大家对它比较熟悉。而对于房颤,甚至包括部分医疗领域的从业者对房颤的危害也没有充分认识,没有充分地向患者传递积极防治的信息和知识。5.请具体说一说房颤具体有哪些危害?答:首先,房颤患者死亡率是非房颤患者的将近两倍,这个数据来自4,618名房颤患者,与健康人群配对,随访21年的结果。无症状的房颤与有症状的房颤具有相似的死亡率,这种升高的死亡风险与其它的心血管疾病无关。其次,房颤可能保持长期很快的心率,除了引起心慌、呼吸困难、劳动能力下降外,心脏的负担也显著增加,长期以往会诱发心力衰竭。最重要的是房颤会显著增加脑卒中、心肌梗塞的风险。尤其是脑卒中,是房颤的最大危害,是导致死亡和致残的罪魁祸首。房颤为什么会引起脑卒中,是因为房颤发作后,心房失去有效地机械活动,几乎没有有效地收缩和舒张,这样很容易在左心房的心耳位置形成血栓,一般房颤发作超过24h就可能在心脏内形成血栓。这种血栓脱落,随血液漂流到脑血管,造成脑缺血、坏死,就是我们说的脑中风、卒中或脑梗死。当然,血栓脱落可以随血流跑到全身各处的动脉血管,造成四肢、肠道、甚至心脏动脉等部位,导致这些脏器发生缺血性坏死。6.房颤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还是会合并心脏病的?答:房颤往往是和其它心脏病相伴的。房颤患者经常会合并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等,另外肥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和糖尿病患者发生房颤的几率要比正常人多。因此治疗房颤的同时,也要重视对这些疾病或危险因素的治疗和控制。还有一个问题需要重视,即房颤会自我恶化。比如高血压患者合并房颤,是不是血压控制好了,房颤自然也会好?临床上观察到血压得到良好控制的高血压患者,房颤并未消失,还需要进一步的治疗,这与房颤自我恶化的特点可能有关。7. 房颤这种疾病容易治疗吗?治疗的费用或患者的经济负担重吗?答: 房颤的治疗是目前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热点,也是难点。房颤的临床治疗也面临诸多挑战。药物治疗房颤效果欠佳,1年的有效率不到30%。而且,房颤是一种反复发作、渐进性的疾病,并且不及时治疗和干预,房颤会自我恶化最中成为慢性疾病,它造成的疾病负担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等同。在我国,由于房颤所导致的脑卒中等并发症带来了沉重的社会经济负担。8.目前我国的房颤治疗现状如何?您刚才提到房颤的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有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呢?答:房颤的治疗中也存在低知晓率、低治疗率和低有效率。很多患者患病多年以后才在体检中偶尔发现;发现后也不重视,认为不需要治疗,或没有到专科门诊求治的意识;不知道房颤的危害。这些都是知晓率低的表现。在中国,2004年的流行病学统计结果显示,约2/3的房颤患者没有得到过任何治疗。在1/3接受治疗的患者中,又有约一半的患者仅偶尔服药,未经过系统治疗。药物本身治疗效果不佳,再加上患者不知晓、不重视,导致目前房颤治疗的现状非常严峻。要知道房颤越晚治疗效果越差,并发症越多,致残致死率就越高。近20年的时间,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快速发展使得一些疾病可以得到良好的控制,甚至治愈。房颤的介入治疗-导管消融术正是一个典型代表。很多阵发性房颤、部分持续性房颤,通过微创的介入手术获得治愈。但目前由于前面说过的原因,如患病的低知晓率、基层医生对房颤的认识及治疗进展不了解等原因,接受更好疗效的射频消融治疗的患者并不多。2011年,全国仅有9856名房颤患者接受了射频消融手术,手术治疗率仅0.17%。这与我国的1000万房颤患者群相比,差距巨大。9. 您刚才讲到微创的介入手术目前是治疗房颤的最好方法,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给我们介绍一下这种手术怎样实施,是否和普通的外科手术一样?答:刚才说过房颤的射频消融手术,是一种微创的介入手术。不需要开刀,仅仅需要穿刺大腿根部的静脉血管,因此创伤很小,术后仅有2-3毫米大小的穿刺孔,压迫止血后贴创可贴即可,不需要缝针和拆线。麻醉也很简单,只在局部皮下进行浸润麻醉,患者术中是清醒的,麻醉的副作用极少。因为创伤小,一般不会有明显出血。手术的实施需要穿刺大腿静脉后把射频消融导管经血管送到心脏内操作,因此这种手术对术者的要求很高。一般术者至少是中高级职称,具备从事多年介入诊疗的经验,有熟练地的专业团队和工程师配合,房颤的射频消融手术要求在大的经验丰富的诊疗中心进行。而且,普通的心脏介入手术,如支架植入术、起搏器植入术是在X 线引导下进行。房颤的射频消融则要求更高,除了需要X线外,还需要特殊的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指导下完成。我们知道X线可呈现二维结构,显示立体解剖结构就有困难了。但心脏是立体结构,因此三位电解剖标测系统可以帮助我们。术者可以在三维标测系统的指导下重建心脏模型,这样我们就可以在重建的左心房和肺静脉之间进行射频消融,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并且减少了X线的辐射。10.射频消融治疗房颤的成功率有多高?答:目前阵发性房颤的手术成功率在70-90%,持续性房颤的成功率50-70%,部分患者需要两次或两次以上手术。
5年前,一位40岁出头的年轻女性因为患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收住入院,我给与了多种药物治疗,并进行了几次电击复律,但房颤都没有恢复正常。当我建议她接受更有效的介入手术-射频消融术时,她却拒绝了,理由是“我害怕”。尽管我做了详细的解释,希望她能理解房颤的危害,药物治疗的作用有限而微创的介入手术的治愈率更高,在有经验的心脏中心进行射频消融是很安全的。但这些依然没有解除她的顾虑。她拒绝了介入手术,出院后口服药物治疗。半年后在一次会诊途中,偶遇这位女患者的爱人。他告诉我,老婆得了脑梗塞,正住在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目前还在昏迷,右边的手脚也不能动了。尽管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因为房颤伴发的血栓脱落导致的脑梗塞患者,但我依然不愿相信一位年轻美丽的女性遽然遭受这样巨大的不幸。在厄运面前,我不能责怪他们当时没有听从我的治疗建议,我只能祝愿她能清醒过来并顺利地康复,不要下半生与轮椅为伴。2年前,一位43岁的男士从外地来到我的门诊。他身材健硕、面色红润,讲话时底气很足,怎么看都很健康。但当他讲起犯病的经历时,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到了当时他心中的恐惧。“当时我正在和朋友吃手抓羊肉,突然觉得伸出去的手非常沉重,手中的羊肉也掉在桌上,而且在凳子上也坐不住,感觉马上要摔倒。更吓人的是舌头也不听使唤,没法告诉桌上的朋友发生了啥事”。朋友很快把他送到了医院急诊科,心电图检查时发现了房颤。幸运的是,几个小时后他的手脚活动和说话就恢复正常了。来会诊的神经内科大夫告诉他是房颤引起的血栓脱落导致了脑中风,幸亏治疗及时没有留下后遗症。这位男士感到恐慌,后来不停地咨询了多位医生,查遍了各种网络搜索工具,了解到介入手术能治愈房颤的信息。后来我为他顺利地进行了微创介入手术-房颤导管消融术,术后几天他就正常上班,之后的随访中也没有房颤再发作。几个月前我到这位患者所在的城市去做学术交流,他特地跑来感谢,我看到他身体健康,心情愉快,于是很高兴地和他共享了当地的手抓羊肉大餐。在我的心内科行医生涯中遇到了很多印象深刻的病人,他们境遇不同,治疗结果各异。有的治愈康复,过上了健康幸福的生活,让我心中欣喜;有的却承受着病魔的残酷折磨,致残甚至致死,作为医生我感到的是爱莫能助的无奈,常常扼腕叹息。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这个名词在普通人眼里可能还很陌生,但是作为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它的发病率并不低。一般人群的房颤发生率约为0.4%,心血管病患者的房颤发生率为4%,而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房颤发生率高达40%,近年来房颤的发病率仍在不断攀升。医生对于房颤危害的认识,目前也日趋清晰和深入,房颤不单单会导致心跳过快、胸闷、心慌等不适症状,它还会使体力下降、心脏功能恶化。患房颤的病人死亡率是正常人的两倍。更为可怕的是房颤患者发生脑中风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7倍。“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这是生活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名言。它映射出医者人文关怀的光辉,也反映出当时医生面对复杂疾病爱莫能助的窘境。尽管医学是最年轻的科学,很多疾病依然不能治愈。但是毕竟时代在变迁,科技也不断进步。在当代,一方面,对房颤危害的认识更加全面科学;另一方面,房颤的介入治疗已经确定了一线治疗的地位,介入手术的工具和方法不断改进,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不服用药物一年内不发作房颤的比率超过70%。但是医疗现实中仍有不足,表现在医生对房颤患者的健康宣传和教育仍明显不足,患者对房颤的重视程度也尤其欠缺。需要强调的是,房颤患者一定要遵从专科医生的建议,对房颤加强早期防治。有介入手术指征时应尽早接受治疗,避免悲剧发生。
PCSK9抑制剂是一类新型降脂药物,能够结合PCSK9并抑制循环型PCSK9与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的结合,促进胆固醇降解而降低血脂。PCSK9抑制剂代表药物有依洛尤单抗(Evolocumab)、阿利西尤单抗(Alirocumab)。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类药物的降脂效果远超他汀,因此备受各大指南和共识的推崇,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日益增加。近日,JACC发表的一项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初步研究发现,对于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PCSK9抑制剂可降低死亡或气管插管的风险,可能是通过抗炎发挥作用。在该研究中,PCSK9抑制剂可显著降低重症新冠病毒感染患者的白介素-6水平。而且,与安慰剂相比,炎症较严重的患者接受PCSK9抑制剂后,有更好的生存率,说明炎症强度可能推动治疗获益。该研究纳入60例因重症新冠病毒感染住院患者(均有磨玻璃影肺炎、动脉血氧分压与吸入氧浓度之比≤300mmHg),以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给予140mg依洛尤单抗单次皮下注射(PCSK9抑制剂组),另一组注射安慰剂(安慰剂组)。30天时,PCSK9抑制剂组中死亡或需气管插管的比例明显低于安慰剂组(23.3%vs53.3%)。PCSK9抑制剂组的血清白介素-6水平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安慰剂组(–56%vs–21%)。在基线白介素-6高于中位数的患者中,PCSK9抑制剂组患者的死亡率较安慰剂组降低了37.5%。来源:PCSK9InhibitionDuringtheInflammatoryStageofSARS-CoV-2Infection.JAmCollCardiol,2023,81(3):224-234.转载: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