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时间:2021年08月13日19:29主讲人:王岩副主任医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北部)神经内科问题及答案:问题:太阳穴两侧阵痛,脑部磁共振做了没问题,腔隙灶梗塞。有高血压,但控制中,针灸一个月了。颈脑动脉都没问题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孩子12周岁半,颠痫病6年了,偶尔失张吃左左乙拉西坦片,丙戍酸钠颗粒粒,后来换口口服液那种种好好多了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王主任好!69岁眼动脉特特别细,颈动脉有斑块,视力下降,怎么办?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太阳穴处已经痛了1个多月。手脚麻。63岁。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接上面问题问题:同型半胱氨酸17.8,其他血脂等暂时未发现异常问题:37男,空腹血糖正常范围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13公斤,搓泥沙胺最大量是多少问题:孩子吃了搓泥沙胺,没有精神问题:体重13公斤婴儿痉挛症,搓泥沙胺服用方法,和最大量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我也一侧视力低于另一侧有一年了,左眼5.2右眼5.0有视朦,眼底检查无异常,有点眼干,怎么办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吃德巴金,记忆力差反应迟钝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接上面的,现在仍然没有好转,怎么办呢?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您好!我小时候眼前就有一个黑点,前几年眼前黑点有十多个,去年做过脑部动脉瘤支架手术和烟雾病搭桥手术。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医生,我的问题还没有回答问题:王医生,记忆力下降,精力经常没法长时间集中,请问这个用去医院看一下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外地过来看门诊需要测核酸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问一下一只眼睛视力一直下降,归我可能是脑血管疾病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问题:腔梗会发展成脑梗吗?视频解答:点击这里查看详情>>>
如果已经确诊或者高度怀疑罹患此病,请阅读如下参考意见:眼器官:无论年龄大小,推荐进行眼底荧光造影检查(排出造影剂过敏或家族过敏史)。早期发现眼底病变(视网膜脱离、眼底出血、血管增生),尽早接受激光或者手术治疗,可以避免因此损伤引起的失明。注意!任何撞击或头部外伤后,不要忽略眼部检查,因为IP患者是视网膜脱离高危人群。妊娠或分娩期间,请咨询眼科医师意见,避免视网膜脱离发生。如果初诊患者眼部检查正常,那么推荐按如下时间复诊:出生-4月 每月1次;4月-1岁 每三月1次;1-3岁 每六月1次;3岁以后 每年1次神经系统:无创的头部MRI+MRA检查推荐尽早完成,尽早发现发育及智力问题,可早期进行神经心理康复训练。皮肤:保持皮肤干燥,避免继发感染情况发生。牙齿:定期检查牙齿,保持口腔卫生。基因及染色体分析:如有条件,建议进行基因及染色体分析,以便给出遗传学建议,指导优生优育。推荐患者及父母均进行基因检查分析。备注:如需咨询基因检测相关问题,请加微信wyneurology 留言咨询病变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如果发现严重的视网膜损伤,头颅MRI+MRA是首要推荐检查项目。一部分患者将获益于尽早诊断眼底病变(视网膜脱离、眼底出血、血管增生等等),并接受手术或激光治疗研究发现严重的视网膜病变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因此,如果发现严重的视网膜损伤,头颅MRI+MRA是首要推荐检查项目。一部分患者将获益于尽早诊断眼底病变(视网膜脱离、眼底出血、血管增生等等),并接受手术或激光治疗。
色素失禁症(incontinentia pigmenti,IP)又称Bloch-Sulzberger综合征、真皮变性黑变病(melanosis coria degenerarativa)。是一种X染色体连锁显性遗传疾病。病因目前研究发现系NEMO基因发生突变,影响胚胎外胚层发育进程,导致由外层成发育形成的器官(表皮、毛发、牙齿、中枢神经系统、眼器官)受损,进而出现临床症状。IP临床表现存在较大差异。轻症患者仅表现在皮肤疱疹、色素沉着及牙齿、毛发发育异常,约占IP患者90%~100%;重症患者可出现眼和(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其中,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包括癫痫、脑发育迟缓、脑室扩大、先天性脑积水、小脑共济性失调、脑脊髓炎、胼胝体发育不良、脑血管性疾病、痉挛性偏瘫等等,约占40%;眼器官损伤分为视网膜和非视网膜的病变,非视网膜表现主要包括斜视,眼球震颤,视神经萎缩,眼结膜色素沉着,虹膜发育不全和葡萄膜炎。视网膜的表现包括中央凹发育不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异常,视网膜血管无灌注,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和视网膜脱离等等,约占35%。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为三类:第一类:可被改变和控制的危险因素,包括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吸烟、糖尿病、房颤、血脂异常、饮食因素、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等;第二类:为有可能被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代谢综合征、酗酒、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毒、高凝状态、口服避孕药、炎症、偏头痛、高脂蛋白、睡眠呼吸异常等;第三类:为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低出生体重、家族史。在脑卒中预防中,大家最关注的是第一类和第二类危险因素因素,因为通过改变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以避免或延缓大多数高危人群脑卒中的发病。目前公认的脑卒中十大危险因素如下:1. 高血压 多种心脏疾病可导致脑卒中的发病,如冠心病、心房颤动、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等。有效治疗和控制心血管病,可有效降低卒中的发病风险。3. 糖尿病 血脂异常一直被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血脂异常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更为密切,如高胆固醇血症可使脑梗死的风险明显增加,但与出血性中风(脑出血)的关系并不明显。将血脂水平维持在正常范围,可防止或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降低中风发病的风险。5. 超重或肥胖 颈动脉血管壁的厚度增加和动脉硬化斑块形成均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研究发现,颈动脉狭窄的病人与脑卒中的风险密切相关,风险升高的幅度与狭窄的程度、部位以及动脉粥样斑块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卒中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即具有脑卒中家族史的人群更容易发生卒中。家族遗传的作用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因为基因遗传,即父母将卒中的易感基因直接传给子女,使其后代也容易发生脑卒中;另一方面是生活习惯遗传,即家族中的某些不良生活习惯传承,使得卒中风险增加。因此,改变家族传承的不健康生活习惯,是有效控制家族遗传的重要措施。8. 高同型半管氨酸血症 人体血液中有一种氨基酸被称为同型半胱氨酸(Hcy)。近年来的研究发现,代谢异常可导致血液中同型半胱氨酸的浓度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可使脑梗死的风险增加,是卒中发病的一个新的独立危险因素。9. 吸烟 吸烟是中风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者中风的风险随着吸烟量增加、吸烟年限延长而上升。研究表明,吸烟增加中风风险的作用机理是通过影响血脂以及导致血管内膜损伤。戒烟可以降低中风发病风险。10. 饮酒 研究发现,饮酒与中风的关系呈“U”字型,即不饮酒者和饮酒过量者中风的风险明显高于适量饮酒者。因此,过量饮酒增加中风发病风险,而适量饮酒有助于降低中风发病风险。本文系王岩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是危害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我国每年新发脑卒中约270万人(65岁以下人群约占50%),且每年仍以13%的速度上升。依据我国住院患者统计资料,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病1月内后死亡或残疾率为34.5%~37.1%;1年病死率11.4%~15.4%,死亡/残疾率33.4%~44.6%。每年死于脑血管病患者超过150万人,存活的600~700万患者中,约有四分之三不同程度地丧失劳动能力,其中重度致残者约占40%。更为严峻的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发病年轻化趋势的发展,此类疾病的发病率及其所造成的相应负担将进一步上升。脑卒中一旦发病,可迅速进展,脑神经快速坏死使得很多救治措施显得作用不大。数据显示,约20%的患者在急性期死亡,幸存者约75%遗留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如偏瘫、言语障碍、感觉失常,偏盲等等,其中半数生活不能自理;而且,脑卒中有较高的复发率,在首次发病后1~5年内月约25%以上的患者会再次发生中风,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根据人群监测资料显示,男性的发病风险略高于女性;总体上,64%病例发生在55~75岁年龄段,其中55~65岁年龄段所占比例最高,为34.6%;45岁以下发病的比例占4.4%。但随着近年来,中风的发病有年轻化的趋势不断提高,防治年龄也逐渐前移,目前建议如存在明显的心脑血管因素或者有明确脑中风家族史的个体,年龄超过45岁就应该开始进行相关的体检并建议到脑血管病专科进行中风风险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