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胰腺癌很难被及早发现,且患者生存期短,死亡率高,因此被称为“癌中之王”。以下关于胰腺癌疾病发展和诊断的10个事实,你都了解吗?1.胰腺癌患者中45岁以下患者比例低。依据监测、流行病学和最终结果数据库(2006-2010)的数据,全美胰腺癌患者中年龄45岁以下的不足3%。诊断时中位年龄为71岁。文献回顾显示全球胰腺癌更多见于老年患者,超过80%的病例年龄超过60岁。更重要的是,文献显示胰腺癌病死率约为99%。2.全球癌症病死率排名胰腺癌居高位全球肿瘤流行病统计数据显示:世界范围内胰腺癌是第13位常见的肿瘤,且在西方国家肿瘤相关死亡中排名第4. 其他肿瘤,如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尽管患病率高,但病死率低于胰腺癌。目前约99%的胰腺癌患者死亡。3.胰腺癌无早期报警征象。胰腺癌诊断困难。依据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尚无明确的胰腺癌早期报警征象,且缺少胰腺癌筛查流程,疾病诊断时往往处于进展期。研究显示胰腺癌患者的症状并不特异,可与其他不相关的疾病混淆,且通常在疾病已经局部扩散或远端转移时才出现症状。研究者估计诊断时约85%的患者存在局部进展或远端转移。4.CA19-9是胰腺癌目前最常用的血清标志物,但在诊断应用价值有限。CA19-9作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血清标记物,因其升高缺乏特异性,在胰腺癌诊断上应用价值有限。研究显示其作为筛查标记物阳性预测值低,因此作为筛查标记物缺少应用价值。但临床上仍检测CA19-9水平作为基线来监测疾病进展和指导治疗。例如NCCN指南建议在术前(胆红素水平正常)、辅助治疗前检测CA19-9水平,以用于监测。5.由于胰腺癌的临床表现,中位生存期取决于肿瘤部位。胰腺癌临床表现常取决于肿瘤在胰腺的位置。大多初始症状不明确且缺少特异性。此外,肿瘤在胰腺的位置可能与生存期相关。这一相关性独立于其他临床因素,如转移程度。某些症状,特别是黄疸,与胰头癌相关,且提示预后相对较好。黄疸发生一般早于胰腺癌其他症状,如背痛和疲劳。胰体癌或胰尾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明显短于胰头癌患者,这可能因为胰体癌或胰尾癌常缺少明确症状,导致诊断延迟。即使对于手术切除治疗且未发现转移的患者,胰体癌或胰尾癌患者生存期仍低于胰头癌患者。6. 尚未发现合适手段用于早期胰腺癌筛查文献综述显示需要进一步探究以建立有效的早期胰腺癌筛查工具。目前,许多国际性研究项目尝试在研究中使用标准化的筛查方法。这些研究均使用超声内镜作为首要的影像学方法来明确癌前病变。此外,这些研究中心也筛查KRAS, MIC-1, p53和p16等标记物突变。但这些标记物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未达到临床常规应用的要求。影像学进展促进胰腺癌诊断:断层现象PET:直到最近,PET在胰腺癌的应用有限。F-18标记的氟脱氧葡萄糖PET扫描(FDG-PET)这一新技术的出现改变了这一情况。一项研究显示FDG-PET可以区分肿瘤和良性肿块,如与胰腺炎相关的肿块,准确率约为90%。但其高昂的价格、特殊的设备和专业人员的要求限制了其应用。PET也与CT联合以提高肿瘤解剖和功能定位的精确性。腹腔镜分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支持在下列情况时选择性应用腹腔镜分期:位于胰腺颈部、胰体或胰尾的肿瘤;怀疑存在直径3cm以上的原发性肿瘤;影像学提示远处转移的可能。7. 晚期转移性胰腺癌的生存期取决于诊断时疾病进展程度晚期、转移性胰腺癌患者存活时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诊断时疾病进展程度。一项对于美国癌症患者数据库的分析显示接受胰腺切除的早期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9月左右。另一研究表明局部进展胰腺癌患者生存期为9-15月,远处转移患者生存期3-6月。8. 确定胰腺癌能否手术切除对于临床分期至关重要“从临床实践的角度,胰腺癌分为可切除、局部进展和转移性胰腺癌三类。尽管不同的胰腺癌专家对患者的分类可能存在些许差异,但治疗方案和预后是依据这一分类进行的。因为手术切除是唯一的可能治愈的方法,因此手术能否切除是临床分期最重要的因素。”NCCN指南提到当进展期患者存在其他临床因素,如CA 19-9升高,可能也需要腹腔镜分期。专家共识对腹腔镜分期应用价值意见存在分歧。支持者认为腹腔镜效率高,耐受性好。反对者认为对于大多数患者高质量的影像学检查可以获得与腹腔镜相同的结果。但两方均认为应避免无效的腹腔镜应用,保证进展期患者的舒适度和生活质量。
胰腺癌预后不佳,治疗有段有限,能得到准确病理者不多,导致许多病人带着疑问死去,由此而获得的“胰腺癌”知识广为流传,不仅不利于“胰腺癌”研究的深入,对患者也有极大的负面引导。误区一 胰腺癌多数活不过半年? 从生长方式讲,国外研究表明,胰腺癌有“慢癌”和“快癌”之分,“快癌”占大多数。根据我的随访,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尤其注意对致死性并发症),即使是“快癌”,延长生命1~2年也不少。至于“慢癌”,则多数是各种特殊类型胰腺炎和生长速度较慢的良性或恶性程度较低肿瘤(由于没有经过专门研究胰腺的影像科、病理科和临床多学科会诊,所谓“慢癌”者误诊多多),对这组病例,准确诊断后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多数患者可得到较好的结果。 目前的短期高死亡率与病人的心理负担大和医生的业务水平不无关系。误区二 CA19-9明显升高提示胰腺癌?胆系、胰腺的感染和肿瘤性病变时,CA19-9都可不同程度升高(文献报道多不超过100)。关于这一点,多数内科医生有切身体会,但落实到具体病人,尤其疑难、少见胰腺炎与“胰腺癌”鉴别时,往往又很难下决心。误区三 胰腺周围大血管受累则提示胰腺癌不能切除?胰腺后方结构复杂,间隙狭小,血管、神经密集分布。发生在该部位的不仅有肿瘤,还有炎症、腹膜后纤维化等许多疾病,其血管改变包括癌栓、血栓、血管炎、血管闭塞、血管狭窄等,仔细分析其血管受累和血管周围病变的形态、强化特征、病史和随访变化等方面信息,多少能找出一些鉴别要点。我本人就有诊断胰腺后方大血管侵犯,但不是胰腺癌,并长期存活的实际例子(详见wangjian1962.haodf.com),遗憾的是,仔细研究这些影像特征的影像科医生和提供这样研究机会的患者太少啦。误区四 PET-CT在胰腺癌鉴别诊断中价值高?在胰腺癌诊断疑难时,不少医生会选择PET-CT。根据本人经验和随访所见,作为同位素和中档CT平扫的结合,它所用的18GDF在胰腺炎、胰腺癌鉴别方面并不具优势,在形态学和循环特征等影像学信息方面,也没有CT、MRI平扫+增强扫描的优点,当然,医生CT、MRI知识积累较多也是重要原因。如果没有较高的CT、MRI知识,仅凭PET-CT表现,想提供比CT、MRI更多的诊断信息不容易,即使诊断正确,其CT、MRI表现已很典型。我认为,只有在已明确诊断为恶性肿瘤,要求了解有否远处转移时,才适合做PET-CT。误区五 短时间内体重减轻是胰腺癌的重要临床表现?几乎所有的教科书和专著都把这句话作为胰腺癌诊断的主要临床标准,不用解释,从字面上看缺乏针对性,之所以出现这种低级错误,也反证出胰腺癌临床表现缺乏特征性。需要强调的是,胰腺疾病中,急性胰腺炎、重症胰腺炎、反复发作的慢性胰腺炎和其他良性或低度恶性胰腺肿块性疾病,由于禁食、胃壁水肿、胰源性门脉高压甚至对胰腺癌的恐惧心理,都会导致患者在短时间内体重明显减轻。误区六 持续性腰背部束带样疼痛是胰腺癌终末期的临床表现?“腰背部束带样疼痛”确实是腹膜后神经丛受累的临床表现,但并不是胰腺癌的专利。还见于胰腺炎、手术、外伤等导致的腹膜后假性囊肿、腹膜后纤维化、腹膜后慢性血肿和感染等,如果仔细分析其CT、MRI表现特征,这些疾病是能够与胰腺癌转移鉴别的:腹膜后纤维化呈片状包绕大血管,动态增强扫描呈延迟强化,经过数月时间随访,不具备胰腺癌快速增大的生物学行为。误区七 吃不下饭(纳差)是胰腺癌终末期的临床表现?多数经典教科书认为,如果一个临床诊断“胰腺癌”患者吃不下饭啦,则表明胰腺癌已进入终末期。本人研究发现,许多重症或反复发作的胰腺炎,一旦出现程度较重的胰源性门脉高压,影响胃壁血液循环,导致胃壁水肿、麻痹、蠕动减弱,临床上也有纳差、胃出血等表现。CT、MRI检查能直观显示增厚的胃壁和胃壁周围明显扩张、扭曲的静脉,钡餐检查可显示胃蠕动减低、迟缓。
当前结直肠癌、肺癌等恶性肿瘤的多学科协作诊疗(MDT)模式在我国各大医院开展的如火如荼,为广大结直肠癌、肺癌患者带来了临床获益。早在2013年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分会胰腺癌学组就发布了《胰腺癌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专家共识》强调了胰腺癌MDT的必要性,但因为诸多原因,在临床上推行胰腺癌的MDT工作还是困难重重。1胰腺癌的MDT怎么样有效的开展?重要性:胰腺癌作为一类预后差的肿瘤,位于人体中央位置,解剖复杂,涉及器官多,个体差异性大。组织形式:肝胆胰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消化科等.适用患者:需有做新辅助治疗的胰腺癌?2早期胰腺癌是否都需要新辅助治疗?胰腺癌的新辅助治疗总体研究虽然较多,但证据级别都不高,基本都是回顾性、I/II期临床试验结果,尚未见大型III期临床试验结果。META分析表明:在初始能做到R0切除的早期胰腺癌,新辅助治疗未带来获益;但对初始不能切除的局部晚期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后可转化大约1/3的病例进行手术根治,提高生存时间(20.5m vs10.2m)。近期新辅助治疗的热点关注:Borderline resectable 临界可切除胰腺癌(BRPC),定义:无远处转移;肠系膜上静脉-门静脉有狭窄、扭曲或闭塞,但切除后可安全重建;胃十二指肠动脉侵犯达肝动脉水平,但未累及腹腔干;肿瘤侵犯肠系膜上动脉未超过周径的180度。3新辅助治疗的胰腺癌的选择关注热点。选择需要新辅助治疗的患者,不仅要考虑肿瘤的分期和血管的关系,还要充分考虑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比如:肿标水平(CA199、CEA、CA125);肿瘤侵犯动脉说明肿瘤的侵袭性极强,需要更强且时间更长的新辅助治疗来筛选;而肿瘤侵犯静脉,若侵犯程度很深出现癌栓,预后较差;PET/CT肿瘤的代谢总量。也有学者提出,BRPC分三类,A就是除了解剖学分类,还有生物学行为的B类(肝或淋巴结不确定的转移、CA199大于1000U/ml、证实有区域淋巴结转移)和体能状态的C类(大于等于80岁、不可逆转的伴随疾病;ECOG大于等于2等)。4新辅助化疗有哪些必要性?常用的新辅助化疗方案选择?必要性:1、评估化疗对肿瘤的有效性;2、提高R0/R1的切除率;3、尽可能减少远处微小转移灶;4、更多的时间评估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方案选择:FOLFIRINOX vs ABX+GEM;谈谈两者的优劣之处。SWOG 1505的II期临床试验正在进行:可切除的胰腺癌进行3周期的两者方案后,无进展的进行手术治疗,我们期待实验结果证实两者的优劣。4新辅助治疗中放疗是否有必要?有哪些新的技术可应用于胰腺癌新辅助放疗。JAMA surg 2016(MD Anderson) A021101临床试验(22例)先进行4周期FOLFIRINOX后5.5周同步放化疗(50.4Gy28F+ CAP),68%行根治术,93%切缘阴性,OS21.7m. IMRT和SBRT的优劣点。6新辅助治疗的时间,手术时机。目前胰腺癌新辅助治疗尚缺少大型临床试验,尚未形成标准的新辅助治疗模式。新辅助治疗方法选择、治疗时间等尚需进一步研究。比如:正在进行的A021501的II期临床试验,拟入组134例BRPC患者,随机选用两种新辅助治疗模式,一是8周期的mFOLFIRINOX,一是7周期mFOLFIRINOX后,序贯5天的短程放疗,主要对比两者的18月的生存率,还有病理反应率、R0切除率、毒副反应等。
最近,微信朋友圈等网络上有文章声称,美国科学家承认手术或放化疗后癌细胞反而加速扩散。有朋友转发给我,问文章中的观点是否可信,还说文章看起来说的挺有道理的,也有很多看起来很“科学”的论据。这里“科学”二字的引号是我写的时候加上去的,因为文章外行人乍一看是有理有据,甚至说是消息被《深圳特区报》和《参考消息》报道。其实,这篇网文就是有意混淆视听的谣言。为了确证,我还真的去查询了这两个报纸的电子版,很可惜,都没有查到,因为这个消息最早发出时间是2007年(网文中却别有用心地隐去了这个年份)。这个不是什么新闻,而是2007年5月在国外刊发的一篇学术论文,作者Carlos Arteaga乳腺癌专家 。(此论文全文参考http://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838926/)TGF-β(英文全称是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其中β拼音bei ta或英文beta对于文中be-ta我只能呵呵)中文译作“转化生长因子β” ,早在1990年代就已经被大量研究。那么,TGF-β究竟是个什么东东呢?TGF-β是一种在细胞生长、分化、凋亡以及免疫调节中起显著作用的多功能蛋白质。它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人体原本就存在的内源性物质。研究表明,TGF-β既有抑制肿瘤的作用,又有促进肿瘤的作用。在抗癌时,它可以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还能抑制炎症因子和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然而,它还会通过对细胞周期进行干涉,促进上皮细胞间叶化或是间叶细胞上皮化,诱导血管的生成,增加蛋白酶、细胞外基质沉积物的表达,进而促进癌症的发生。由此看来,TGF-β是墙头草,抗癌立场并不坚定。有研究表明,在癌前的病变时期,TGF-β还是很认真地执行着抑制癌前细胞增生的任务,但到了癌症中晚期阶段,它就开始助纣为虐,帮助肿瘤迁移。TGF-β是一个研究热点,很多研究试图分清它的影响机理,进而激发它的抑癌作用,屏蔽它的促癌作用。但是进展很缓慢,这些研究还只是见诸于理论,并没有应用于临床,在针对TGF-β的研究中,也并没有显示手术和化疗与癌症转移的关联。至于文中“此前有科学家提出,动物体内的原发性肿瘤可能会抑制其他肿瘤生长,但一旦原发性肿瘤被从体内清除,其他被抑制肿瘤可能会就此疯长。”这句话此论文中并未提及,怎么出现的这一句呢?再看看全文的倾向就明白了。文中“罗京之死固然跟癌症有关,但过度的放化疗也脱不了干系。”还请问哪儿就证明了罗京受到过度放化疗了?抓住大众的心理就可以这么无耻的引导?我猜那个所谓的济南某医院院长所倡导的疗法一定和全文的铺垫有关,百度推广也一定做得很好。这里我还是要强调,珍爱生命,看病请去正规医院。如果你相信广告,不妨再多搜搜看有没有网友的教训,此事点到为止。如果真如标题所说,早在2007年就被美国证实癌症手术或化疗会加速死亡,那这些治疗方案早就被美国以及各国卫生部门实施禁令了。事实是,从2007年到现在,国内外的主流医学界一直没有停止使用手术或是放化疗来治疗癌症。目前,癌症的治疗手段(手术、放疗、化疗等)是经过广泛的临床实验之后,在统计学上确实有效的治疗方案。无论化疗放疗方案是否能够引起TGF-β表达变化,该方案都已经被临床实验证实能够延长病人的生命。也就是说,和不进行放化疗的病人相比,进行放化疗的病人活得更久,有更好的预后。所以在没有更好的替代治疗方案(临床实验证明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之前,按照规定进行手术、放疗或化疗,一定会比不进行更好。至于文中最后的那几条,我不想再多说什么。最好,我还是呼吁,在接受无奈,积极规范综合个体化治疗肿瘤的同时,更要追求理想,积极预防肿瘤,送大家预防肿瘤32字箴言: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充足睡眠、定期体检、控制感染、疫苗优先。
恶心和呕吐是化疗最常见也是最突出的副作用。发生频率和严重性因不同的药物和不同的人而有所不同。恶心和呕吐可以发生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据估计,约有一半接受化学治疗的病人不是在用药后而是在用药前就出现恶心和呕吐,这也叫期望性恶心和呕吐。它通常会造成比化疗实际上引起的更严重的恶心和呕吐反应。这最终可能会成为一种固定的精神模式,从而影响临床化疗的实际用药量。而且一旦这种心理模式建立,就很难在治疗前后控制恶心和呕吐。对治疗前和治疗中恶心和呕吐可试用以下措施加以缓解:(1)治疗前做一些放松、冥想、音乐等训练和治疗,以抵抗因应激反应造成的恶心呕吐。(2)可以试用针灸和指压内关、足三里、中脘、合谷等穴位治疗恶心和呕吐。(3)避免食用过热、过辣及任何可能刺激胃肠道的食物。(4)尽量放慢进食速度,以免引起胀气或胃部不适。(5)特别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以免因感官性状问题引起恶心。(6)可通过与朋友或家人聊天、听音乐、看电影或电视来分散注意力。治疗后恶心和呕吐通常发生在用药后几小时,持续时间不长。持续几天的严重恶心和呕吐并不常见。对治疗后呕吐除采取以上措施意外,主要通过施用止吐药物加以治疗。庆幸的是,目前有很好的止吐类药物能够有效控制恶心和呕吐,使化疗得以顺利进行。
胰腺癌内科治疗原则:根据综合诊治的原则,应进行多学科讨论评估,包括患者体能状况、肿瘤分期及可获得的分子标记物检查结果,制定内科治疗计划。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的治疗对于不可切除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胰腺癌,积极的化学治疗有利于延长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对体能状况良好者,一线治疗推荐化疗方案:(1) 首选临床试验;(2) 吉西他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每周期的第1,8和15日,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 125mg/m2,吉西他滨1000 mg/m2 ,每4周重复一次;(Grade A)(3) FOLFIRINOX方案及其改良方案,每周期第1日,静脉注射奥沙利铂85 mg/m2,伊立替康180 mg/m2,亚叶酸400 mg/m2,第1日5-FU 400 mg/m2,之后46小时持续静脉输注5-FU 2,400 mg/m2,每2周重复 (Grade A);(4) 吉西他滨+厄洛替尼,第1,8,15,22,29,36和43日静脉给予吉西他滨1,000 mg/m2,休息1周,为第1周期,第2周期开始,第1,8,和15日给药,每4周重复,厄洛替尼每日口服100或150 mg/d(Grade A);(5) 吉西他滨,吉西他滨1000mg/m2,每周1次,连续给药7周,休息1周,之后连续3周,休息1周,每4周重复(Grade A);(6) 替吉奥胶囊(S-1),每周期第1日至28日,口服S-1 80-120mg/d,BID,每6周重复(Grade A);(7) 吉西他滨+S-1,每周期第1日和8日,静脉注射1000mg/m2吉西他滨,第1日至14日,口服S-1 60-100mg/d,BID,每3周重复(Grade A);(8) 其他方案:吉西他滨+卡培他滨(Grade B);吉西他滨+顺铂(特别是对于可能为遗传性肿瘤的患者)[28](Grade B);固定剂量率吉西他滨、多西他赛、卡培他滨(GTX方案);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例如:5-FU/LV/奥沙利铂或CapeOx);对体能状况较差者,一线治疗推荐化疗方案:(1) 吉西他滨单药,给药方法同上;(2) 氟尿嘧啶类单药, 替吉奥胶囊(S-1)(Grade A),卡培他滨(Grade B)或持续灌注5-FU(Grade B),给药方法同上。对体能状况良好者,二线治疗推荐化疗方案:(1) 首选临床试验;(2) 既往未接受吉西他滨化疗的患者首选吉西他滨为基础的化疗;(3) 对于一线接受以吉西他滨为基础化疗的患者,二线治疗可选择以氟尿嘧啶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包括S-1单药、卡培他滨单药、5-FU/LV/奥沙利铂、S-1/ 奥沙利铂或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对于术后发生远处转移者,若距离辅助治疗结束时间>6个月,除选择原方案全身化疗外,也可选择替代性化疗方案。对体能状况较差,或不能耐受或不适合化疗者,二线治疗推荐化疗方案:(1) 欧美开展的随机对照研究发现,二线化疗比BSC更有效,因此推荐进行二线化疗(Grade B);(2) 可选择吉西他滨或氟尿嘧啶类为基础的单药化疗。
【健康速读】皮肤痣是否可能恶变?如何快速判断?【健康导语】还记得几年前的热播电影《非诚勿扰2》吗?片中孙红雷扮演的主要人物李香山,因痣恶变为黑色素瘤而去世,使众多的观众谈“痣”而色变,纷纷关注痣和黑色素瘤。现实社会中,由于几乎每个人皮肤或多或少都存在有“黑痣”,因此自己身上的痣是否为恶性的,一时间成为大家热议和关心的话题。【好消息是:痣绝大多数都是良性的】从专业角度讲,虽然痣确实是一种最常见的皮肤肿瘤,不过大家不用担心。为什么?因为我们见到的痣绝大多数是良性的,终生不会恶变。其实,痣就是人们俗话说的“瘊子”、“痦子”等,通常是指专业上的色素痣,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先天性的,即出生时就有,并随身体发育逐渐变大;另一类是后天的,一般从几岁到一二十岁才逐渐出现,也可随着身体发育逐渐稍微变大。【坏消息是:极少数痣会发生恶变】虽然绝大多数痣痣是良性的,但也不排除极少数会发生恶变。掌握以下几点,即可大致判断痣是否存在恶变的可能。一 看痣是否呈对称性。如果痣能从其中间用一条直线一分为二,直线两侧的部分呈对称性提升良性,而恶性黑色素瘤则用一条直线不能分成对称的两部分,其形状常不规则、不对称。二 看痣的边缘。良性的痣边缘多整齐光滑,与周围皮肤界限清晰。恶性黑色素瘤边缘多有参差不齐、凹凸不平、呈锯齿样改变,与周围正常组织分界不清,周边皮肤常有色素沉着。三 看痣的颜色。良性痣的颜色多为单一的棕色或黑色。而恶性黑色素瘤则颜色多不均匀,可以是黑色、褐色或黄褐色夹杂有其他颜色,如白色、灰色、红色、粉红色或兰色。四 看痣的直径大小。如果直径小于5毫米多提示为良性的痣,而恶性黑色素瘤的直径则大多超过5毫米。五 看痣的变化。良性的痣常年不发生变化,并且没有不适感觉。而恶性黑色素瘤则常在短期内增大,或伴有痒痛等不适感觉,在其附近皮肤出现新发小的“黑痣”(即卫星灶),或出现出血、糜烂溃疡,并且破溃之后很难愈合。总之,通过以上几种方法综合判断,即可初步鉴别体表的“痣”是否出现恶变。当然,更严谨精确地判断痣的良恶性,还要到皮肤或肿瘤等专科进一步检查,明确病理诊断,确诊痣是否确实存在恶变,然后再考虑进一步个体化治疗。
【开篇导语】这篇辟谣类医学科普文章出自本微信号健康顾问、知名“科普达人”、肿瘤专家、医学博士陈小兵教授之手。昨天中午,应广大网友之约,陈博士利用休息时间撰写了此文,新浪微博@肿瘤专家陈小兵 发布3个小时后,超过8万阅读量;在“今日头条”发布后,阅读量目前已超过10万。我们微信号特选择这篇文章作为开篇。近日,一则消息在网上疯传,被朋友圈刷屏,一些朋友转发给我询问是否正确。这个消息大致意思就是“某女士,三年来每天早上喝自磨豆浆,竟查出乳房癌。”此类消息,对于医学专业人员,一看就知道是谣言,而从朋友圈里非医学专业朋友的反应上看,好多人竟信以为真,并且还在担心之前喝过豆浆该怎么办,眼看着谣言一时甚嚣尘上,有必要针对此事作出一些澄清:【事实真相:吃豆制品,与乳腺癌无关】2014年,中国抗癌协会就曾列出公众对癌症营养认知的误区,其中误区之一就是:豆制品含有大豆异黄酮(雌激素),乳腺癌或卵巢癌患者不能吃。要彻底理解这个问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作解释:首先,豆腐、豆浆等天然大豆食物确实含有雌激素,但是其所含的雌激素是植物类雌激素大豆异黄酮,且含量并不高,而且其作用仅为女性体内雌激素的1/1000~1/100而已,不足以改变体内雌激素总体水平,对乳腺癌、卵巢癌等激素相关肿瘤患者没有明显影响。更重要的是,有研究发现,植物雌激素与人体内的雌激素是不同的。植物雌激素对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发挥的是双向调节作用:当人体内雌激素水平较低时,大豆异黄酮表现为提高体内雌激素水平的功效;而当体内雌激素水平偏高时,大豆异黄酮表现出降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作用。许多研究表明,食用豆浆、豆腐等大豆制品,不但不会诱发乳腺癌,相反会降低其发病风险。所以,只要患者肾脏功能正常,适量喝豆浆不但没有坏处,相反确实还有好处。对于本身雌性激素就偏高的女性来说,也是可以适当摄入此类食品的。像那位女士那样连续喝3年,也不算过量,查出乳腺癌,和喝豆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另有原因:高脂肪饮食,与乳腺癌有关】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是由多种因素长期综合作用而产生的,绝非单一因素所致。饮食因素只是其中之一。我国有句成语“病从口入”,此话对许多疾病来说是正确的,包括某些癌症的发生。据调查,一些大城市居民的膳食结构中,脂肪已经超出总热量的30%,因而近十年来,大城市居民中的大肠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等发病率上升很快。其中乳腺癌的发病,在城市女性恶性肿瘤中已名列前茅了。为什么吃了过多的脂肪会促进某些癌的发生?以乳腺癌为例,乳腺癌的病因比较复杂,原因之一是乳腺癌的发生与女性内分泌的不平衡、雌激素的紊乱有关。乳腺的生长发育、分泌乳汁的功能受雌激素、孕激素等调节和影响,尤其以雌激素中的雌酮及雌二醇对乳腺癌的发病有直接关系。人吃了过多脂肪后,能促进体内形成较多的雌激素,加强雌激素对乳腺的刺激,刺激乳腺增生或癌变,增加乳腺癌的危险性。
【健康导语】是的,您没有看错!中国人在体检时,60-70%的人都能检查到甲状腺结节!面对甲状腺结节如此高的发病率,到底要不要治疗呢?先不要害怕,让我们面对现实,聊一聊下面的这个话题:体检中发现甲状腺结节时,我们应该怎么办?【了解常识,分析现实】我们知道,甲状腺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腺,能合成甲状腺激素,促进新陈代谢,对脑、骨骼及神经系统等的发育至关重要。俗话说“干活多了,就容易出问题”,特别是我们日常工作大多离不开电脑、手机等,这些辐射对甲状腺结节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诱导作用。一个不好的消息是,随着人们对健康体检的重视及超声诊断技术的发展提高,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确实越来越高。在平时工作中,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的话“我们单位体检一半以上都有甲状腺结节”或者“谁谁平时都好好的,一体检就发现甲状腺结节,还是恶性的,全切了”之类的话。这些话语,难免让不了解甲状腺结节医学知识的人谈之而色变。但是,一个不坏的消息是,虽然甲状腺结节发现率如此之高,但这些结节85-95%都是良性结节,而在剩下的5-15%甲状腺恶性结节中,又有90%以上是治疗效果极好、低度恶性的乳头状癌,这种类型的癌10年生存率在90%以上。因此,发现甲状腺结节并不可怕,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习知识,科学应对】1.若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应该做什么检查?在甲状腺所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中,以超声检查为最佳。因其操作简单、费用低、可重复性好、无创伤等优点,已成为甲状腺疾病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但是超声检查也有短板,就是有一定的主观性,受检查医生的操作经验及超声仪器的分辨率影响很大。因此我们建议,如果做甲状腺的超声检查,最好到大型医院找有经验的超声医生做。2.如何从超声图像上辨别“好人”与“坏人”?经常听人说“我的结节血流可丰富呀,是不是恶性的”,“我的结节有钙化,有人说有钙化就不好”,或者“我的结节是实性的,是不是不好呀”等之类的话。其实,超声对甲状腺结节好坏的评估,依据的是结节多项超声特征所做出的综合评估,不能单靠一项特征就把它定为“坏人”或者“好人”。超声主要看以下几点:甲状腺有没有弥漫性病变,结节的形态、边界、边缘、内部回声、钙化情况、血流、弹性、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等。可以记住的关键信息是,彩超检查中目前比较公认的恶性征象有:纵横比≥1,形态不规则、极低回声,微钙化(注意与胶纸团相鉴别),血流分布紊乱、颈部淋巴结转移。若你体检发现的结节不具有以上任何一点的话,那么就不用担心,定期复查就可以;若以上特征中有1点或2点,那么这个结节就要引起重视了,不放心就可以做个活检穿刺,穿刺标本一份送到病理科,看细胞学检查结果,另外一份可以送到分子病理室做基因检测,若细胞学检查结果为良性,基因检测显示B-Raf V600E基因阳性,那么就按照恶性结节来治疗,这样可以预防那些穿刺结果不可靠引起的恶性结节的漏诊;若不幸同时具有以上特征中的3点及以上,那么这个结节恶性的可能就很大了,需要住院进一步诊治。3.超声检查完了以后再做什么检查? 当然就是查甲状腺功能了,特别是那些甲状腺有弥漫性病变的患者,如有桥本甲状腺炎、结甲肿等,我们得明确我们的甲状腺功能是否正常,甲功正常与否与我们的情绪、多个器官的功能及治疗措施都有很大关系。4.如何对待甲状腺良性结节? 良性结节可以定期复查彩超,把每一次复查结果都保存起来,以便后续复查对照,要长的不快,就不要太在意。若结节长的比较快,可以选择甲状腺微创手术,以免结节过大造成压迫症状;抗体(TpoAb、TgAb、TRAb)阳性者,则要限制碘盐及海产品的摄入了。5.如何对待甲状腺恶性结节? 甲状腺恶性结节,其病理类型分为乳头状癌、滤泡癌、髓样癌、未分化癌。乳头状癌,若出现淋巴结转移的话还是建议手术治疗,若结节在1cm以下,淋巴结也没有问题,那么就有观察的余地,其在生物学行为上是惰性的,就算等出现淋巴结转移了再做手术也不迟;若超声报告上提示为滤泡性肿瘤,那么还是建议手术,其良恶性主要看是否突破包膜,穿刺是分辨不出来的;髓样癌和未分化癌恶性风险大,还是尽早手术为佳。
据媒体报道,44岁的央视前女主播方静11月18日因胃癌肝转移在台湾去世。你以为你离胃癌很远?其实并不然。如果你的饮食不规律,饥一顿饱一顿,不按时吃饭,或者大肆暴饮暴食,不注意防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那么胃癌可能就在你的身边。我们在为方静的逝去而感伤的同时,该事件也再次为青年人的健康敲响了警钟!在人们的传统意识里,癌症是一种“老年病”。但事实上,癌症已不再只是侵蚀老年人,在不经意间已悄悄地靠近了年轻人。防癌之心不可无,恐癌之心不可有,要科学认识癌症,防患于未然!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约为312万例,平均每天确诊8550人,每分钟就有6人被诊断为癌症,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达270万例。按照人均期望寿命计算,中国人一生罹患癌症的概率为22%。但是癌症的高发病率及年轻化并没有引起年轻人的重视,我们对一定区域内的40岁以下的健康人做了随机调查,其中80%的人不以为然,认为癌症是一种老年疾患,离他们很远,其实这种认识非常危险。青年人患癌三大主因(1)内因(自身因素):不健康的饮食,不规律的生活,精神压力大。年轻人步入社会,面临就业、结婚、住房等多方压力,加之社会竞争加剧,近些年在青年人中焦虑的人数逐渐增多。再加上年轻人应酬多,经常吸烟喝酒熬夜,这些都会扰乱人体免疫功能和内分泌功能。(2)外因(外在环境):外在环境分大的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的小环境,汽车尾气,工业污染等原因造成空气质量下降,水污染。有些不良商人为了眼前的利益,在食品中添加有害添加剂。如果一直处于这样的环境之中,人们的健康自然会受到威胁。小环境包括工作和家庭环境。70后、80后的年轻人,不少成了单位的骨干,由于社会竞争激励,往往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人与人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人际关系相对冷漠,紧张。(3)高科技提高了癌症的诊断率:与八九十年代相比,医疗技术提高,高科技辅助诊疗设备应用于临床,再加上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能够主动体检,这使得有些疾病在早期就能够被发现,提高了癌症的诊断率。在临床上发现的青年癌症患者,大都具有以下共性:工作狂、不善于调控情绪、不善于释放心情,长期熬夜,不锻炼,饮食不健康。因此我们特别提醒:一定要科学认识癌症、预防癌症,一旦确诊,以平常心正确面对,是非常重要的。青年人与老年人相比:癌肿生长快、恶性程度高、病程短从临床现象来看,青年人患癌常常比中老年人患癌症发展的更快。青年人一旦患上癌症,癌症细胞的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病情发展的快,容易发生转移与复发。以胃癌患者为例,青年患者确诊时70%以上已经发生转移,这些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在6个月至1年;而中老年胃癌患者,平均生存时间要长的多,即便是已经转移的患者,也不乏长期生存的患者。青年人患癌症虽然发展较快,但只要早诊断,及时治疗,治愈希望还是很大的。青年人各脏器功能者比较正常,能够耐受老年人难以承受的创伤性较大的治疗。青年人的组织修复也比老年人好,这些都为成功的治疗奠定了基础。身体的警讯 癌症的“五大报警信号”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所有癌症中,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治愈的,而另外三分之一的癌症通过恰当治疗是可以延长寿命的。癌症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治疗,可取得很好的疗效甚至治愈。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癌症患者至关重要。我们将癌症的早期报警信号总结成容易记忆的“癌症信号五字诀”,即:血、块、痛、烧、减。(1)血(出血):除了女性正常月经以外,任何一个脏器不明原因出血,并且迁延不愈,都有可能是癌症的早期报警信号。1)不明原因鼻出血(排除外伤、外力、天气干燥或高血压所造成的一过性鼻出血),可能是鼻咽癌、血液病等;2)咳血、痰中带血(排除天干或过劳引起的暂时性出血),可能是肺癌表现。3)尿血,特别是出现无痛性血尿,可能是膀胱癌、肾癌;4)大便带血,如果同时伴有排便习惯改变,里急后重(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可能是结直肠癌的早期表现;5)女性乳头出现血性分泌物,可能是乳腺癌或乳腺导管肿瘤;6)女性绝经后阴道出血,可能是宫颈癌的表现。(2)块(异常肿块):1)身体浅表部位出现经久不消或短时间内迅速增大的肿块。癌肿往往是不规则的肿块,有瘙痒、溃烂、渗出等;2)乳房双侧不对称,不规则肿块,出现橘皮样改变,可能是乳腺癌;甲状腺肿,突然发不出声音或者声音突然变得嘶哑,除了看甲状腺外,还要到肿瘤科看一下,以免甲状腺癌、喉癌漏诊。(3)痛(疼痛):长期持续加重的疼痛,都可能是癌症的早期信号。1)头痛进行性加剧,伴恶心、呕吐(喷射状呕吐更为危重),视物不清,这可能是脑瘤的表现,也可能是肺癌的脑转移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出现上述症状后,一些患者往往只是去神经内科就医,但是,一定要看过神经内科之后再到肿瘤科咨询一下,排查一下是否有脑部肿瘤,以免延误治疗时机。2)颈部疼痛、压迫感,紧缩感,发硬,出现颜面部水肿,这可能是肿瘤压迫上腔静脉造成血液回流受阻导致的;3)胸骨后灼烧感,咽东西不顺,疼痛,这些可能是食管癌和贲门癌,胃癌的表现。(4) 烧(发烧):持续发烧,尤其是低热,儿童要警惕血液系统肿瘤,成长人要肝癌、肾癌等肿瘤的可能。(5) 减(体重减轻):在刻意节食和控制体重的情况下,正常成人短期内体重不明原因减轻,并且呈进行性下降,在排除甲亢、糖尿病、结核后,有可能是患上了肿瘤;如果体重减轻伴肤色发黄和疼痛,要积极检查,排除胰腺癌等肿瘤的可能。当上述五个症状出现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相关检查,警惕肿瘤来袭。专家支招:预防肿瘤 认真践行28字箴言癌症的预防胜于治疗,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癌症的预防分为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一级预防主要是为了鉴别、消除危险因素和病因,提高防癌能力,防患于未然;预防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鉴定环境中致癌剂,疫苗接种,化学预防;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改善饮食营养。二级预防应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三早),防患于开端。方法主要有筛检普查,监测高危人群,提高早期诊断能力,根治癌前病患。三级预防主要是为了提高治疗率,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康复、止痛。 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研究合理治疗方案,进行康复指导,加强锻炼,合理饮食,止痛。结合多年来从事肿瘤防治工作的体会,我们总结了预防肿瘤的28字箴言:“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态平衡、充足睡眠、定期体检、控制感染”,简而言之,就是“管住嘴迈开腿,不吸烟好心态,积极控制感染”。只要做到了这些,至少能远离三分之一以上的癌症,包括青年胃癌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