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肿瘤医院消化内五病区目前正在进行临床研究:食管癌采用PD1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能够参加的患者有机会免费使用施贵宝公司和默沙东公司生产的PD1,也就是常说的O药和K药。晚期肠癌患者可以参加贝伐珠单抗联合化疗或者西妥昔单抗类似物联合化疗临床研究。也是免费获得靶向药联合化疗药物治疗机会。晚期胰腺癌可以参加吉西他滨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临床研究,研究药物免费晚期胃癌患者两个月后可以参加PD1联合化疗二线治疗临床研究,研究药物免费多次治疗肠癌患者可以参加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临床研究,研究药物有赠药政策
部分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大幅度提高 !PD-1长期随访数据公布! PD-1或PD-L1抑制剂在当下肺癌治疗中地位,正在走向主导地位。相对于国内正在用的抗肿瘤药物来说,虽然PD-1或PD-L1抑制剂目前在国内尚未上市,但是距离PD-1开展的第一个肺癌临床试验,已经过去9年了。 在2006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新药MDX1106静悄悄的开始了第一个临床试验,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肿瘤治疗多出了一种治疗效果很好的药物:纳武单抗,老百姓更愿意叫它“O药”,未来在国内上市后的名字叫“欧狄沃”。 而在此后的2009年,O药(Opdivo)正式开始招募第一批临床试验患者,开始了真正的临床一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最后于2012年刊登在世界顶级期刊《NEJM》上,风动全球。PD-1也就此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登上大舞台,开始了癌症的征途。 那么,第一批接受PD-1药物治疗的人群,现在怎么样了呢? 这一最新的药物随访结果刊登在了最新发布的JCO杂志上,4个字概括研究结果:不负期望! 2009年1月到2012年2月,PD-1抗体O药的一期临床试验共计入组129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其他治疗失败),最后一次随访时间结束于2016年11月,研究结果着实令人瞩目: 5年平均生存率高达16%!使用标准剂量的患者5年生存率更是高达26%! 这是什么概念呢? 在免疫治疗出现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仅为5%,如果按照标准剂量来治疗,5年生存率将翻5倍以上!要是某个医生告诉你,一种药物可以提高患者5年生存率达5倍,肯定被认为是骗子,但是现在,PD-1做到了。 在本次研究中,患者服用的PD-1药物的剂量分别为1mg/kg、3mg/kg、10mg/kg,每2周进行一次治疗。结果发现: 肿瘤药物一般都是根据体重来进行药物的给药,按照成人的体重60kg来计算,3mg/kg和10mg/kg之间的差距是420mg,按照两周一次的给药,那么1个月则是840mg,目前O药的价格大概是100mg在2万左右,也就是说按照标准剂量来安排患者用药的话,几乎每个月可以帮患者省上10几万的费用,这对于中国的癌症患者来说很有临床指导意义(在此之前并未有详细的证据证明用药剂量在什么位置最合理)。 另一个让我们为之振奋的数据则是:PD-L1表达强阳性的患者,5年生存率为43%,这意味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几乎有近一半的几率生存期超过5年!这是常规治疗不敢想象的治疗效果。 另外,在接受PD-1治疗的患者中,有22名癌症患者肿瘤明显缩小,12人接受治疗后效果长期维持,也就是说在接受完PD-1治疗之后,这12个人没有接受其他药物治疗,肿瘤也不会再长大扩散,达到临床治愈的目标。也就是说:响应PD-1疗法的患者,55%的患者可以达到长期生存的目标。 PD-1治疗并非需要一直用药,在16个长期生存的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因为种种原因停止用药,但是癌症依旧未有进展,这表明PD-1确实存在某种我们不知道的机制,可以刺激到我们的免疫系统,保持长期的疗效。当然坚持2年都接受治疗的患者生存期总体来说是优于只接受1年治疗的患者; 如今整体5年生存率达到了16%, 标准剂量的患者(3mg/kg)5年生存率高达26%; PD-L1高表达的患者,5年生存率43%。 最后,在接受治疗的患者中,生存期最久的1位已经有88.6个月,迈过了7年的门槛。 我院有部分肺癌的PD-1或PD-L1的临床1/2线研究,欢迎垂询参加。
4周 vs 12周:唑来膦酸治疗肿瘤骨转移的间隔或能大幅延长 骨转移常导致严重的骨骼病变,包括骨疼痛、高钙血症、病理性骨折、骨髓压迫等骨相关事件(skeletal related event,SRE),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时有效的治疗对于预防病理性骨折,缓解疼痛,改善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都有重要意义。 双膦酸盐是一种特异性作用于骨的化合物,能抑制因破骨活性增加而导致的骨吸收,是目前治疗高钙血症的标准治疗药物,并已经成为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主要药物。 唑来膦酸是第三代双膦酸盐类药物,可以减轻肿瘤患者的高钙血症和疼痛,减少病理性骨折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唑来膦酸在临床中静脉给药,每3~4周一次。 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总体耐受良好,但也不可避免存在一些副作用,比如颌骨坏死,肾毒性和低钙血症等。颌骨坏死的发生率与药物暴露累积有关,从治疗4~12个月的1.5%可升至37~48个月的7.7%;肾毒性主要表现为血清肌酐水平升高,而低钙血症临床少。 唑来膦酸的最佳给药间隔仍未确定,目前的标准每4周一次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选择,缺少令人信服的药代动力学比较数据。在ZOOM和OPTIMIZE-27研究中,分析了两种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唑来膦酸治疗方案,9~15个月每4周一次,随后分配进每4周一次或每12周一次,共12个月。这两项研究均未发现不同给药方案之间存在疗效和毒性差异。 那么,唑来膦酸12周方案持续2年是否在转移性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中均不差于4周方案?近期,医学顶级期刊JAMA杂志发表研究,在大样本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 研究内容 该研究在美国269家学术和社区医疗中心进行,自2009年至2012年共纳入1822例转移性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至少存在1处骨转移。其中转移性乳腺癌855例,转移性前列腺癌689例,多发性骨髓瘤278例。 患者随机分配进唑来膦酸4周方案(n=911)和12周方案(n=911),治疗两年。随访截至2014年4月。 主要终点是至少出现1次骨相关事件的患者比例,次要终点包括不同疾病中至少出现1次骨相关事件的患者比例,以及疼痛、颌骨坏死、肾功能障碍、骨骼疾病发生率和骨转换抑制。 研究将7%的绝对差异作为两种方案非劣效的阈值。 主要结果 从总体看,1822例患者的中位年龄65岁,其中795例在入组第2年完成了研究既定治疗。 随机化后的2年内,至少出现1次骨相关事件的患者在4周组为29.5%(n=260),12周组为28.6%(n=253);敏感性分析显示12周方案非劣效于4周方案。 两组间疼痛评分,身体状态评分,颌骨坏死发生率和肾功能障碍均无明显差异。骨骼疾病发生率两组也一致,但12周方案的骨转换更明显(羧基末端肽水平更高)。 结语 与传统的标准4周方案共2年相比,唑来膦酸12周一次治疗乳腺癌、前列腺癌和多发性骨髓瘤的骨转移并未增加骨事件风险。 对于患者来说,治疗间隔延长意味着减少了医院往返的奔波,尤其是外地患者;同时减少了静脉输液次数和住院天数,使花费降低。长间隔用药或是一种适合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