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亦称原发性或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其特点是外周血小板显著减少,骨髓巨核细胞发育成熟障碍,临床以皮肤黏膜或内脏出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有其他部位出血如鼻出血、牙龈渗血、妇女月经量过多或严重吐血、咯血、便血、尿血等症状,并发颅内出血是本病的致死病因。本病的病因不明。急性型多发生于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痊愈之后,提示血小板减少与对原发感染的免疫反应间有关。慢性型患者中约半数可测出血清中有抗血小板抗体。临床分型:1.急性型ITP起病前1~2周常有病毒感染史。起病急骤,可伴发热、畏寒、怕冷,突然发生广泛严重的皮肤黏膜出血。皮肤出血表现为全身瘀点或瘀斑,密集色红,以四肢及易于碰撞部位多见,严重者可融合成片甚或形成血肿,鼻、齿龈出血也较为常见,还可伴有胃肠道、泌尿系出血等,颅内、脊髓及脑膜出血较少见,但如见有口腔、舌大片紫斑或血疱,又伴见头痛或呕吐,往往为颅内出血先兆,要特别警惕。一般出血程度与血小板减少程度成正比。其病程多为4~6周,最长半年可自愈。本病肝及淋巴结一般不肿大,10%~20%患者可有轻度脾肿大。颅内出血时可出现相应神经系统症状。2.慢性型ITP一般起病隐袭,多数在确诊前数月甚至数年已有易发紫癜、鼻衄、牙龈渗血、月经过多、小手术或外伤后出血时间延长等病史,出血程度不一,一般较轻,紫癜散在色淡,多发生在下肢,很少出现血肿或血疱,泌尿系出血,甚至颅内出血或失血性休克,其病死率<1%,多因上呼吸道感染或过劳诱发急性发作,每次发作可延续数周甚至数月。缓解期出血不明显,仅有血小板计数减少。< div="">
一:不要特别劳累。孩子的自我约束能力差,从医院回到家会感到很新鲜,容易玩得过累,睡眠不足,家长要特别注意安排好孩子的作息时间,尽量得到充分的休息。二:不要多吃含盐食物。饮食要注意少盐,但饭菜无盐又会影响食欲,宜用低盐饮食,即正常饮食偏淡即可。在浮肿和高血压消失后,才可改进普通饮食,但也要清淡,不可过咸。需注意馒头和苏打饼干中也含有钠,可以让孩子吃一些新鲜蔬菜和水果,以补充体内维生素。三:衣服不要久穿不换。感染常是诱使肾病复发的原因。经常洗澡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可防止皮肤感染。四:尽量不要去公共场所。要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量不带孩子去商店、影院等公共场所。注意根据气候变化增减衣服,预防感冒。
过敏性紫癜是一种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疾病。多发生于2~ 8岁儿童, 男孩多于女孩, 一年四季均有发病, 以春秋季居多。近年来,过敏性紫癜的发病率有增高的趋势。一般认为,引起毛细血管变态反应的致敏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①患儿发生了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②患儿食用了牛奶、鸡蛋、鱼虾等食物。③患儿使用了抗生素、磺胺类药物、解热镇痛剂、镇静剂等药物。④患儿接触了花粉、被蚊虫叮咬或接种了疫苗等。这些原因均可使某些人的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导致抗原抗体的复合物在其血管壁上沉积,造成血管壁的通透性增高,使大量的红细胞向血管外游移而发病。过敏性紫癜患儿一般发病较急,大部分该病患儿在发病前的1~3 周内可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该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是患者的小腿、胫前、腓肠肌及踝关节等部位会对称性地出现针尖样的小红点,小红点会逐步扩大且互相融合患儿在发病的初期其出血点密集且稍高于皮肤表面,压之不褪色,有微痒或胀感,一般不痛。此外,过敏性紫癜还可累及患者的皮肤、胃肠、关节和肾脏等,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严重时还可引起消化道出血甚至慢性肾炎或肾病综合征。因此,该病患儿一旦得到确诊必须及时进行治疗,定期检查血、尿常规。中医药治疗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对于治疗皮肤紫癜,降低肾脏发病有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