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被确诊为先心病,治疗的方式当然是选择“微创”治疗,于是多数宝妈都会选择介入治疗。那么你了解先心病介入吗?什么是先心病的介入治疗?一般通过穿刺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股静脉,插入特制的导管,将特制的封堵器经此途径送入达到需要治疗的病变部位,将封堵器释放并固定在病变部位,以达到治愈的目的。先心病介入封堵治疗的出现,使先心病的治疗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目前已成为大多数先心病的首选治疗方案。所有先心病都能做介入治疗吗?目前常见能做介入治疗的先心病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等。另外一些少见的先心病如瓦氏窦瘤破裂、冠状动脉瘘等也可以做介入治疗。
普通散步法;适合不同的年龄层,没有什么动作要求,既简便又放松。锻炼者可在早晨、晚上练习,练习的时间和步行速度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合理安排。一般慢速散步在每分钟60步左右,中速散步在每分钟80步左右。练习时间每次15分钟,每天1~2次就可获得较好的锻炼效果。 快速步行法;此方法是在普通散步的基础上加快步行速度,配合手臂摆动,每小时步行5000米左右。这种步行方法,加大了运动强度,身体健康者可多练习。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周2~3次就可达到满意效果。 定量步行法;此法就是每次规定时间或距离、规定数量,从而提高练习质量来健身的方法。如步行的时间不变,逐步提高走路的距离。这种方法对检查评价自身锻炼的效果有一定意义,可适用于中年人。 摆臂散步法 ;此法是在散步时两臂有意用力向前后大幅度摆动的练习方法。可增加锻炼者肩部和胸廓的活动,配合呼吸动作,有利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散步时间和速度可因人而异。 摩腹散步法;散步时将两手掌重叠放于腹脐部位,做顺、逆时针旋转按摩各36次。这种方法有利于防治肠胃病,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有增进健康作用。 拍打散步法;散步时利用两臂自然摆动,手掌拍打肩、胸、腹、腰、背等各部位。这是一种传统保健方法,可按摩穴位,有舒筋活络、缓解紧张、消除疲劳的作用。 倒走散步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人体步行方向和习惯,有利于锻炼人体的感觉器官的平衡。倒走时从脚尖先着地过渡到脚跟,对按摩脚尖穴位、经络有良好作用。练习的时间和量一般在5分钟左右,也可以向前走与后退走交替进行。
走路是我们从小就会的小运动,如何让行走起到锻炼心脏的做用呢?还是需要一些小办法。步行能增强人的心血管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坚持步行锻炼,有益于防治肥胖病。特别在空气清新的户外散步,能改善人体神经功能,使大脑放松、精神愉快、陶冶情操,有助于消除疲劳,可提高工作效率。普通散步法;适合不同的年龄层,没有什么动作要求,既简便又放松。锻炼者可在早晨、晚上练习,练习的时间和步行速度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合理安排。一般慢速散步在每分钟60步左右,中速散步在每分钟80步左右。练习时间每次15分钟,每天1~2次就可获得较好的锻炼效果。快速步行法;此方法是在普通散步的基础上加快步行速度,配合手臂摆动,每小时步行5000米左右。这种步行方法,加大了运动强度,身体健康者可多练习。一般每次20~30分钟,每周2~3次就可达到满意效果。定量步行法;此法就是每次规定时间或距离、规定数量,从而提高练习质量来健身的方法。如步行的时间不变,逐步提高走路的距离。这种方法对检查评价自身锻炼的效果有一定意义,可适用于中年人。摆臂散步法 ;此法是在散步时两臂有意用力向前后大幅度摆动的练习方法。可增加锻炼者肩部和胸廓的活动,配合呼吸动作,有利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散步时间和速度可因人而异。摩腹散步法;散步时将两手掌重叠放于腹脐部位,做顺、逆时针旋转按摩各36次。这种方法有利于防治肠胃病,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消化,有增进健康作用。拍打散步法;散步时利用两臂自然摆动,手掌拍打肩、胸、腹、腰、背等各部位。这是一种传统保健方法,可按摩穴位,有舒筋活络、缓解紧张、消除疲劳的作用。倒走散步法;这种方法改变了人体步行方向和习惯,有利于锻炼人体的感觉器官的平衡。倒走时从脚尖先着地过渡到脚跟,对按摩脚尖穴位、经络有良好作用。练习的时间和量一般在5分钟左右,也可以向前走与后退走交替进行。
心力衰竭患者需要静养,所谓的静养并不是禁止一切活动!而是禁止“突发”以及“暴力”活动,而适当锻炼还是对心脏有好处的。 锻炼时我们要注意,首先从小量活动开始。如患者开始只是在家人或医护人员陪同和监护下做些室内活动,能耐受后再移至室外,漫步的距离逐渐递增,并适当地逐渐做一些四肢及关节的活动。活动时间不宜过长。 其次。就是运动时间的选择;一般情况下每天参加运动两次,一次20~30分钟,宜在饭后2~3小时或饭前1小时进行。天气炎热时,可选在早晨或晚间进行。冬天宜在有太阳时进行,总之应选择不太寒冷或不太热的温度下运动。 严格禁止暴发性的运动或活动;如突然跳跃、转体、提重物、抱小孩、启酒瓶盖、抱东西等。 还要随时注意运动或活动时对症状的监测;运动中若出现过度疲劳、胸闷、气短、心前区疼痛、头痛、恶心、面色苍白等症状时,说明心脏无法承受此运动量,应立即停止,并要充分休息,观察症状是否缓解,若不能缓解则应进行治疗。 最后就是运动后的观察;通过适量的运动或活动,患者心情舒畅,感到精力较前充沛,夜间睡眠好,无其他不适症状,说明运动量适度;若出现不适症状或睡眠差,说明运动或活动量大,需要减少或调整。 何种形式运动,运动量大小,要在日常生活中自我感知。不能“逞强”,当然也不必向疾病“示弱”,好的心态。积极向上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患者康复。
老年人心律失常者极为多见,不少老年人常年坚持体育锻炼。对心律失常者来说,运动可以有正面作用,但也有负面影响,因此有些类型心律失常者应避免运动。 窦性心搏缓慢、窦房性传导阻滞等如有眩晕、晕厥等症状者应禁止运动并应积极进行治疗。 房室传导阻滞:Ⅰ度可根据平时所能承受的运动,原则上仍可适当进行;Ⅱ、Ⅲ度通过运动负荷试验如改善可适当运动,如加重则禁止运动。 期前收缩:室上性期前收缩原则上可以适当运动;心室性期前收缩如运动后减少或消失可以继续运动;如加重或患有器质性心脏病,则禁止运动。 应激综合征: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或扑动者禁止运动。 Q-T间期综合征:运动后有出现室性心动过速者禁止运动。 除上述列举几种类型外,其他类型心律失常者可与主治医生研究能否运动或适宜的运动量; 冬季老年室外运动可因突然接触寒冷刺激而引起血压升高,要注意保温; 有常年坚持体育运动习惯的老年人,如遇身体不适或心律失常,不要强行坚持; 过去人们习惯于清晨锻炼,目前认为意外猝死多发生在清晨或午前,因此清晨空腹时应避免运动,特别是有冠状动脉危险因素者更应注意。
患儿妈妈常说: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不好养”,指的不仅仅是先心病患儿的治疗过程的心酸路,更指的是日常患儿的一日三餐顿顿担心!今天我们就给患儿妈妈一些简单提示吧;首先;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的患儿的饮食一定要偏淡些,腌腊制品、咸蛋、咸鱼等含盐量过高的食品尽量不要食用。其次;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手术后饮食以高蛋白、高热量、易消化的均衡饮食为主,先天性心脏病手术后切忌暴饮暴食。尽量避免摄取过多的盐分以及味精。关于术后;心脏手术之后,当患儿不愿意吃饭时,不少家长喜欢给孩子吃巧克力。巧克力的主要成分是脂肪和糖,热量很高,但所含的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与患儿的正常需要量相差很大。多吃巧克力易造成消化不良、大便秘结、食欲减退。同时巧克力含有咖啡因等成分,食用过多不仅会使患儿过度兴奋、影响休息,而且会对患儿的大脑发育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不能给孩子“大补”人参,服用不当反会引起食欲减退、鼻子出血、烦躁不安等症状。另有一些补品对生长发育期间的孩子并不适宜。平日多食用含钾量较高的食物,如菠菜、苦瓜、木瓜、香蕉等,预防低钾血症。如无医生指导,不需要单独服用钾剂。少吃过凉过热实物;过冷的食物进入胃内会刺激胃黏膜血管收缩、胃液分泌减少,影响食物在胃肠道内的消化过程;同时也会减弱消化道的杀菌能力,导致胃肠道发生感染性疾病。先天性心脏病小儿手术后饮食注意事项包括家长应学会记录出入量,维持每天出入量的均衡。饮食要新鲜,以防腹泻加重病情。小儿要控制零食、饮料,不要食用不清洁、过期或含色素及添加剂较多的零食。宝宝自己对食物没有选择的能力,先心病患儿的饮食需要家长做出合理,因此需要全家进行配合完成。
很多患者到诊室来都是坐着轮椅,问及肢体是否有异?回答是:怕走路影响心脏,所以连步行都由轮椅代替了......得了心脏病是否应该“寸步不行”?尤其是对老年人来说,关于这个问题,大家常有误区,认为得了心脏病就得减少运动,免得刺激心脏,诱发疾病。实际上,适度运动反而有助于预防心脏病发作。维持经常性、适当的运动,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提高全身各脏器功能,防止血栓形成。而血栓的形成正是冠心病患者发生脑中风的重要诱因之一。到底什么运动适合心脏病患者呢?看看下面的准则:1.散步;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增强,外周血管扩张,具有增强心功能、降低血压、预防冠心病的效果。对于参加运动时会引起心绞痛的人来说,可以改善病情。每次散步可坚持20~60分钟,每日1~2次,身体状况允许者可适当提高步行速度。2.慢跑;慢跑或原地跑步都可改善心功能。至于慢跑的路程及原地跑步的时间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以不引起头晕、劳累为准则。3.太极拳;对于高血压病、心脏病等都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一般而言,体力较好的患者可练老式太极拳,体力较差者可练简化式太极拳。不能打全套的,可以打半套,体弱和记忆力差的可以只练个别动作,分节练习,不必连贯进行。通过以上推荐的运动,我们能更很好地活动身心,但是在选择的同时,要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孱弱,应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量力而行,这样才能达到运动身心的最佳效果。
“我患有心肌炎,吃不能吃好、睡不能睡晚、跑不能跑.....哎......生无可恋哦!悲伤!”患者如是说;那么这是真的吗?心肌炎患者生活不应该一团糟。心肌炎不是“心机婊”,也要重视。 这里来给大家就聊聊预防与日常,生活应该美好滴继续! 预防感染;心肌炎的发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病毒的感染所导致的,所以最关键的就是要防止病毒的侵入,特别是注意呼吸道和肠道的感染。若患者平时容易感冒,要避免操劳过度,应加强营养,选择一些适当的运动增强身体的免疫力。 适当休息;对于急性心肌炎患者来说充足的休息是非常重要的,休息的时间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考虑。一般都是直到症状消失,心境恢复正常。心肌炎后遗症者,可尽量与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但不宜长时间看书、工作甚至熬夜。 饮食调节;心肌炎患者的饮食要注意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高,多吃一些富含营养的水果和蔬菜。辛辣刺激食物要少吃。另外,烟酒中的一些东西都会影响到心肌的正常功能。食疗方面可服用菊花粥、人参粥等,可按医嘱服用生晒参、西洋参等,有利于心肌炎的恢复。 体育锻炼;患者在平时的恢复期内要注意根据自身的体力给自己制订合适的锻炼计划,可以参加一些一般性的体育锻炼,如慢跑、跳舞等等,但是要注意持之以恒才能对疾病的康复有一定的帮助。 加强营养;心肌炎患者要注意多进食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物,要保证蛋白质的充分吸收,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利于心肌修复,病情也会逐渐恢复。 预防感冒;心肌炎的发生在很多时候也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感冒加重病情,所以患者要注意避免感冒,多注意预防感冒,如果不慎染上风寒,患者应及时治疗,以免对心肌造成严重的侵害。 配合治疗;患者要注意积极地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切记不可悲观消沉。患者还要按时服药,不可盲目滥用药物,应该遵照医嘱,合理用药。 定期复诊;心肌炎患者要定期回医院复查,以便于对病情发展的掌握,方便以后的治疗。
高血压性心脏病在医生看来并不难诊断,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心律失常患者是否可以参加运动及适合什么样的运动是由患者的心脏代偿功能来决定的。应动静结合。适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神经和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对心脏有加快心率、加强传导的作用,并能促使心肌的侧支循环增加,改善心肌供血。参加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对心律失常是有益的。但较重的心律失常,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则要卧床治疗,严禁活动。一般来说,患有心律失常的心脏病患者适合做的运动有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保健操等。运动中应保证自我感觉良好,不伴有胸闷、胸痛、心慌、气短和咳嗽、疲劳等,若有上述不适出现,则应立即停止运动。不适合做剧烈运动,因为剧烈运动时心脏负担会大大加重,致使有病的心脏不能承受,加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甚至会引起脑血管病变或突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