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是指在围产期窒息缺氧,导致脑的缺氧缺血性损害,生后出现一系列脑病的表现。围产期是指孕后28周至生后1周。我国活产婴儿每年1800-2000万。窒息发生率为13.6%,窒息儿中发生不同程度伤残率为15.6%。缺氧缺血性脑病大多数源于胎儿期的宫内窘迫和分娩时的新生儿窒息。缺氧缺血性脑病疾病的本质是缺氧。有资料表明,不同时间的新生儿缺氧发生比例生前20%,生前和产时并发35%,生时35%,生后10%。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诊断 诊断依据: 1 明确的宫内缺氧缺血的妊娠史。如孕妇患有高血压,妊高症,糖尿病,严重营养不良,严重贫血,心脏病,胎盘发育不良,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脐带发育发育不良(细扭曲等),脐绕颈,脐带脱垂等。 2 有严重的宫内窘迫表现,如胎动明显减少(正常胎动每小时3次以上),胎心减慢低于100次分钟或更低(正常胎心率120-160次分钟)。羊水3度污染。 3 分娩时有窒息改变。出生时阿氏评分1分钟小于3分,5分钟小于5分。 4 生后12小时内出现脑部缺氧缺血的表现。如过度兴奋,嗜睡,迟钝,肌张力改变,原始反射亢进,减弱或消失。严重者前囟张力升高,惊厥或频频发作。出现脑干症状。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情分度轻度 主要表现神经系统激惹表现。24小时内最明显,2-3天消失。CT低密度范围小于2个脑叶。预后良好。一般不会留有后遗症。中度脑病:表现为神经系统抑制症状为主。颅内压增高最早生后4小时出现,24小时增高明显,通常持续3-4天。惊厥一般12小时内发生,但频繁发作少见。CT检查,脑叶白质低密度范围大于2个脑叶,但不会波及全部脑叶。多数4-5天开始好转,7-8天明显好转。若10天仍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则可能留有后遗症。重度脑病:神经系统严重抑制,表现为昏迷,颅内压升高,惊厥或频频发作。且足量抗惊厥药难控制。约半数患儿2-3天出现脑干症状。多同时伴有多脏器衰竭。CT检查可以见到全部脑叶白质低密度,脑灰质也呈密度降低改变。并伴有脑实质或颅内出血现象。因脑病死亡者多在1周末,存活者神经症状可以持续数周或数月,且易存留后遗症。在新生儿期后继续治疗,或可减少减轻后遗症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早治,综合治疗,时效明确,足够疗程(中度脑病10-14天,重度20-28天),新生儿期后的严密观察与后续治疗。缺氧缺血性脑部新生儿满月后的治疗: 1对有脑损伤小儿的智能发育要有计划的进行早期干预。在当地儿保或儿科机构的业务指导下循序渐进。充分挖掘脑损伤小儿的发育潜力。2对有脑瘫早期表现的小儿及时开展体能康复训练,在3-4月内接受治疗,包括做预防性干预。3对有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或影像学及脑电检查表现脑结构脑发育明显异常者,6月龄内继续应用促进脑细胞代谢脑发育的药物。并定期监测脑发育情况。
红臀发生的原因:新生儿皮肤细嫩,角化层薄弱,因而容易遭到各种伤害,最常见的是大小便的侵蚀。可以这样讲,新生儿红臀的发生主要与大小便有关。小便含有相当多的代谢产物,尿不湿以及尿布等可以吸收尿中的水分,但不及时更换,就不能阻断尿布等表面的尿液中的排泄废物与皮肤的接触,而这些物质在潮湿的情况下,就容易发生对皮肤的侵害。大便对皮肤的损害主要发生在腹泻时,人体肠道的分泌物肠液呈现碱性,肠道发生损害时,肠液未经充分吸收,排泄出来,就是我们常说的拉肚子,腹泻。水样便可以造成皮肤伤害。成年人水样便是常常有这样的感受,肛门口附近的皮肤火辣辣的疼痛。其实这是碱性水样便以及其中的消化酶等对表面呈弱酸性的皮肤的伤害的结果。新生儿红臀最初是由大小便对于皮肤的损害引起,是理化因素起的作用,时间拖延可以继发细菌病毒等局部感染。此时皮肤大多由红臀演变为局部渗液,糜烂,疱疹等。 红臀的预防:根据上述机制,采取的措施就是保持皮肤表面的清洁,干燥。如有水样便就要防止水样便与皮肤接触。就可避免新生儿红臀的出现。方法:小儿水样便后,温水清洗局部,然后用柔软的卫生巾擦干(一定要做到),在大便可能侵蚀的范围,涂抹一层植物油,(豆油花生油均可,应该是加热沸腾后,凉透的)也可涂抹含有凡士林的软膏,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植物油或凡士林阻断水样便与皮肤的接触。在这同时要积极进行水样便的治疗。软便,成形便是不会造成红臀等皮肤损伤的。小便造成的,注意勤换尿布,温水清洗会阴部,防止尿液侵蚀皮肤即可。
新生儿或6月内小婴儿应喂啥?首先应母乳喂养。母乳的好处非常多。营养价值高,方便,实惠,卫生,加深母子感情。有利母子身心健康等等。但是除母乳喂养外,多少加点菜汁果汁。喂点维生素D。这里的菜汁果汁是自己做的。强调自己做的是因为市场上的果汁菜汁相当多的含有防腐剂,色素,矫味剂等。即便不含有,维生素含量也是变化的会越来越少。菜汁或果汁开始一次一调羹。或半调羹。每日1-2次。逐渐增加摄入量。至4-5调羹或在多些。维生素D每日400单位。直到2岁。关于其他食物就不要添加。否则小儿容易增加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因为小儿消化功能不健全,但是吸收功能到是不错。添加的其他食物在消化的过程中消化不完全,易产生过敏源,一旦吸收就发生皮肤过敏婴儿湿疹,脂溢性皮炎等疾患,而且还有资料认为以后的过敏性疾患也与此有关。小儿添加菜汁果汁,可以补充维生素B1维生素K等。防止发生相应维生素的缺乏。避免由此产生的腹泻,夜惊,夜啼,抽风,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所致颅内出血等疾患。小儿其他食物的添加时间是6月龄后。以下摘自2008年全国佝偻病防治协作组的关于佝偻病防治建议: 佝偻病的预防 婴幼儿预防 1 户外活动:指导家长携带婴儿尽早户外活动,逐渐达1-2小时/每日。尽量暴露婴儿身体部位如头面手足等。2 维生素D补充:婴儿(包括纯母乳喂养儿)生后2周摄入维生素D400单位/每日至2岁。维生素D补充应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D制剂,维生素D强化食品中的维生素D的含量。如婴儿每日摄入500毫升配方奶,可摄取维生素D200单位,加之适当的户外活动(尤其是夏季户外活动较多时),可不必另外补充维生素D制剂。3 高危人群补充:早产儿,低体重出生儿,双胎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800-1000单位每日。3个月后改为400单位每日。以下摘自 新生儿学手册(第五版) 2006年3月出版 新生儿生长发育每日所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生素D 400单位 维生素K 200微克 维生素 E 7单位 维生素 C 80毫克 维生素 B11.2毫克 维生素 B2 1.4毫克 烟酸 17毫克 维生素 B6 1毫克 叶酸 140微克 生物素 20微克 泛酸盐 5毫克 钙 250毫克 磷 150毫克 镁 20毫克 钠 23-46毫克/公斤/ 钾 80-120毫克/公斤/日 铁 1-2毫克公斤体重日/ 铜 20微克公斤体重/日 以下摘自实用新生儿学第三版 1000毫升 成熟母乳维生素与矿物质的含量 钠 500毫克 钾 746毫克 钙 480毫克 磷 160毫克 镁 40毫克 铁 1毫克 维生素B1 0.16毫克 维生素K 15微克 维生素B2 0.36毫克 维生素E 6单位 维生素B6 0.2毫克 维生素D 20单位 维生素C 43毫克 生物素 7微克 烟酸 1.47毫克 初乳 指孕妇分娩后开始的母乳为初乳。以后为过渡乳,3-7天后转为成熟乳。 母乳的热卡为1000毫升母乳有676热卡。新生儿每日所需的热卡为1公斤体重需100卡。换算为每1公斤体重每日所需要母乳量为100卡除以676卡乘以1000毫升即147.9毫升。由此我们可以换算出不同体重小儿的母乳摄入量。通过换算我们知道单纯母乳喂养的小儿可以出现某些维生素的不足。如维生素B1,维生素K等。这也就是我们鼓励小儿添加菜汁果汁补充维生素D的缘故。
腹泻定义: 大便比平时增多,并有性质的改变。(如大便水样,带脓,血,粘液)称为腹泻。腹泻的另一诊断标准:大便量每日大于200克/平方米,婴幼儿大于每日10克/公斤以上为腹泻。腹泻分类:急性腹泻:腹泻时间2周内。 迁延性腹泻:腹泻2周-2月之间。 慢性腹泻:时间大于2月。预后:急性腹泻易于治愈,慢性腹泻治愈较困难。迁延性腹泻国外教科书和文献多把腹泻大于2周统称为慢性腹泻,与此可知迁延性腹泻治愈较难。 慢性腹泻难治愈,与长期腹泻容易影响小儿营养的吸收,继发或易引起其他疾病如水电介质紊乱,营养不良,蛋白吸收不良等疾病,影响小儿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有关。慢性腹泻的常见病因: 肠道感染,肠道感染后消化不良,牛奶或豆类蛋白过敏,继发双糖酶缺乏,过敏性结肠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小儿慢性腹泻病因复杂,有时病因互为因果。如肠道感染所致慢性腹泻与营养不良,抵抗力低下之间。慢性腹泻的发病机制: 渗透性腹泻 肠腔内含有未消化吸收的高渗性,可溶性物质,将肠细胞内水分吸至肠腔内,使得肠道内含水量增多引起腹泻。大便特点:大便量多,含水多,钠含量不多,但渗透压高。 分泌性腹泻 肠腔内钠氯吸收减少,或者分泌过多,使得肠腔积蓄大量的电解质和水分,由此引起的腹泻称为分泌性腹泻。粪便特点:多为水样含钠高,为正常大便含钠的2-4倍。 渗出性腹泻 肠道受到病原体等损伤,导致肠粘膜组织损伤,脱落,出现血便,脓便,粘液便。 肠功能紊乱性 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肠蠕动过快,肠道内容物过快通过肠道,从而减少肠粘膜消化吸收的时间而发生的腹泻。粪便特点:水样便或稀软便,含未消化食物,没有炎性渗出物。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腹泻是上述发病机制的复合出现。慢性腹泻的病史与查体: 病史和查体 通过现病史了解腹泻的变化过程,大便次数演变,性质变化,尿量次数变化,进食情况,体重增加如何,伴随情况如发热,用药情况等。通过病史体检初步明确腹泻性质:炎症性?非炎症性?感染后。甚至具体病因。病变部位位于小肠,大肠及胃肠外。有无水电介质紊乱,营养不良,营养素缺乏。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大便检查 常规,酸碱度,病原体,大便培养。必要时还原物,渗透压检查等。小便检查,常规,比重高低,酮体含量变化,尿液比重升高,酮体阳性是肌体缺水的表现。血液检查:血常规,血电解质含量变化等。慢性腹泻的治疗: 1营养支持治疗:慢性腹泻与营养不良密切相关,有时互为因果。临床与实验研究都证实肌体营养状态的改善可以促进腹泻的痊愈。慢性腹泻并营养不良患儿,通常需要供给蛋白质2.29克/公斤体重/每日。热卡150卡/公斤体重/每日。如完全肠道进入有困难,可以采取部分静脉营养,注意,长期全静脉营养用于慢性腹泻是不可取的。关于饮食,继续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或断奶后婴幼儿,予以配方饮食。保证小儿能接受,足够的营养素,易于吸收,渗透压适度。有资料表明,慢性腹泻可以导致缺锌,缺钙,锌和钙的缺乏与慢性腹泻互为因果,有时锌钙的补充对于慢性腹泻患儿有时起到戏剧性的变化。 2 维持水电介质酸碱平衡。患儿进食少,易患有低钾,碱中毒。值得注意的是,腹泻患儿,脱水,血容量减少,易患酸中毒。酸中毒易伴随高血钾。慢性腹泻患儿多伴随营养不良。肌体消瘦,皮下脂肪少,皮肤弹性差,因而会加重评估肌体脱水的程度。慢性腹泻患儿的输液方案,需根据患儿的情况,检查结果,确定输液的方案,同时根据输液中的变化及时调整。 3 病因的治疗:慢性腹泻的病因很多,确诊难度大。需要有一定的设备,和医生的临床经验,治疗实践,才能明确诊断。如单纯母乳喂养的患儿,奶中维生素b1的含量为15微克100毫升母乳,小儿的生理需要量为400微克每日。这也是母乳喂养儿需要添加菜汁果汁的缘故,人体维生素b1缺乏可以导致消化道症状和心血管以及神经系统症状。对于此类腹泻患儿,补充菜汁果汁就可以达到治愈腹泻的目的。同样对于原发或继发乳糖不耐受的腹泻患儿,停止含乳糖高的食物摄入即可达到控制腹泻的目的。肠道感染性腹泻尤其是脓血便或全身感染严重的小婴儿及时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是必须的。一般细菌感染性腹泻有时用微生态制剂和微量元素也能达到治愈腹泻的目的。关于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以预防为主,不要长期乱用广谱抗生素,治疗应及早停用或调整抗生素,轻者可以单用微生态治疗,必要时可以加用抗厌氧菌治疗。并发霉菌感染应用抗真菌药物,同时并用微生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