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临床上碰到一个胆囊结石的患者,因“右上腹痛4天”由急诊收入病房,患者体温比较高,但从腹部CT上看,结石引起的胆囊炎症处于水肿期,根据我的临床经验,胆囊结石并发急性炎症,3-5天内是可以考虑急诊行腹腔镜微创胆囊切除术的,但这个患者有一个冠心病病史,长期口服氯吡格雷(一种抗凝药物,会使手术中出血的风险增加), 这个药物的半衰期比较长,理论上必须停药并且由短效抗凝剂桥接过渡等待5-7天才能安全手术,而这个等待过程胆囊的炎症必然进一步加重导致患者失去了最佳的手术时机,如接下来再勉强予以手术,一方面是手术时间明显增加,对于高龄老年患者来说,心肺功能的打击更大,有时候术后就需要转到ICU(重症监护室);另一方面,术中胆漏甚至胆总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影响非常大。面对这类患者,医生常常感到很无奈。我们可以看出来,这位患者不能及时手术的原因是服用了抗凝药物,因此,在这里要向大家特别温馨提醒,对于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的胆囊结石(也包括胆管结石)的患者,尤其是老年人,即使平常一点痛也没有,也建议您尽早就医,尽早选择腹腔镜微创手术。
“医生治病,是把病人一个个背过河”。我国已故外科学大家裘法祖先生这样形容医患关系。一个“背”字,巧妙地道出医患关系的实质:面对湍急的河流,医生的责任是与水搏斗,病人的责任是挺住。 作为医生,面对每一个病人,我们要有仁爱之心,要重视病友的诉求,因为我们知道,简单的几句问候,耐心的几句解释,都可能成为医患之情的种子。此外,面对未知的疾病和不同的个体,还需要一些敢于尝试的勇气和智慧。其实,绝大多数患者都是非常善良和单纯的,他们理解和支持医生,看到医生忙忙碌碌,到了晚上七八点才做完手术,会用生硬但却温暖的话语表达谢意,情真意切的感慨医生的不容易。 现在,我总是特别的感恩在国外的访学经历,因为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习到国外医生“病人至上”的服务意识和体会到国外医患之间绝对的信任。也让我进一步明白我的老师对我的教诲,我总会想起年轻时当我临床工作中犯了错误时,我的老师总是会严厉的批评我:“如果这个病人是你的亲人,你应该怎么做对他才是最好的治疗?” 回国以后,我总是把我的每一个病人都当做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不仅仅是为他们解除病痛,同时更重要的是满足他们的诉求,给予真诚的关爱。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我得到了很多病人和家属的信任,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荣誉,让我倍感珍惜! 的确,日常工作中常常会碰到很多医患之间的争论和不愉快,我想绝大部分的原因在于医生。医生做为医疗工作的主体,理应做好解释和沟通。如果三言两语打发病友的诉求,就有可能引起医患之间的隔阂,而后当诊疗过程中出现即使是正常的并发症时,也会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我们能把一个个病人顺顺利利的背过河,我们真的比他们的家人还要高兴。
最近的门诊碰到好多胆囊结石的患者要求做保胆取石术,其中绝大多数是不适合保胆的,然而患者想保留胆囊的普遍意愿是目前社会客观存在的现状。作为医生,面对大体量这类患者群体,保胆取石术似乎可以作为能够吸引这一患者群体的好招牌。可面对每一个不同的患者,当我们设身处地的去思考这个问题:假如是我自己处在他的情况,我会选择做保胆取石术吗?我们给出的建议会更加客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失衡的饮食结构让胆囊结石的患病率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温州等沿海城市更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胆囊结石常见的症状分两种:一种是进食后的腹胀、消化不良等慢性消化道症状,另一种是油腻食物诱发的胆绞痛、发热、恶心、呕吐等急性表现,严重者甚至并发胆囊穿孔、急性胆管炎、胆源性胰腺炎等。而对于病程在十年以上的无症状胆囊结石,则需特别警惕胆囊癌变的风险。因此,对于胆囊结石的诊治,医生需要给予足够重视,另外还要强化对患者的正确科普。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目前全球公认的金标准手术方式,是绝大多数患者的最优治疗选择,这一点没有争议。但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们健康观念和思维境界的提升,尽可能保留器官功能的意识不断得到大家的重视,保胆取石术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开展起来。我们的胆囊究竟有什么功能呢?胆囊主要的功能有两方面,1.浓缩和储存胆汁的功能,胆囊切除患者,时常因为缺乏浓缩胆汁的协助,导致进食高脂饮食后,出现消化不良、脂肪泻等症状;2.调节胆管内压力平衡的功能,胆囊切除术后早期,胆管压力调节骤然失衡,引起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出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症。而长远看,胆管会因持续高压代偿性扩张,使得胆管开口相对狭窄,此处的胆汁形成涡流,这也是胆囊切除后胆总管易长结石的原因之一。可见,胆囊并非是一个完全可有可无的器官。因此,对于少部分胆囊功能良好且有强烈保胆意愿的患者,保胆取石术不失为一种比较人性化的治疗选择。保胆取石术因为不需要解剖胆囊三角,术中不会对肝门重要管道造成损伤,因此是非常安全的手术操作。目前临床上开展比较广泛的保胆术式主要有两种,1.腹腔镜辅助的小切口保胆取石术,它可以腹腔镜下探查腹腔,根据胆囊底位置,定位腹壁切口,通过硬质胆道镜及配套冲吸设备完成精细取石,而且可直视下确切缝合胆囊切口,缺点是腹壁切口仍然过大,一般需要3-4cm,此外一些肥胖的患者胆囊的外拉显露存在困难;2.完全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所有操作在腹腔内完成,胆囊无需拉出体外,更小切口,更加微创和美观,但要求术者具备娴熟的胆道镜技术和腹腔镜下缝合技术。保胆取石术后,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调整饮食结构,配合药物的治疗,尽可能的降低结石的复发机率。但理论上,由于结石成因复杂,目前还缺少特别有效的药物来预防结石复发,据文献报道,有7%-20%的患者术后三年内出现结石复发,这一点也是需要每一个选择保胆取石的患者能够充分理解和接受的。相信每一个胆囊结石的患者都会有非常强烈的保胆意愿,然而做为非主流术式,保胆取石术并没有统一公认的适应症,作为专科医生,必须要严格把握好保胆手术的指征。笔者认为选择保胆取石术理论上需同时满足以下五个基本条件:1.无反复急性胆囊炎发作史;2.年龄不超过40岁,病史不超过10年;3.胆囊形态质地正常、功能良好;4.结石质地不松软,大小适中,数量不超过3颗,性状最好为胆固醇性结石。5.有强烈保胆意愿,并能充分理解和接受结石复发的风险。凡事有利弊,万物分阴阳,保胆与否也是医生为患者权衡利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如果最专业的肝胆外科医生都能扪心自问一下:如果是我得了胆结石,要不要保胆取石?那么你心中给出的答案才能让患者能够获益最大。
肝内胆管结石是发生于肝内胆道系统的结石,结石成因跟反复的炎症,寄生虫,还有胆管开口的狭窄等因素有关系,会引起结石所在肝脏区域的反复的感染,萎缩,甚至硬化和癌变。 与单纯胆囊结石或者肝外胆管结石的治疗相比,肝内胆管结石的治疗存在着诸多难题,如结石无法彻底取净、肝内胆管开口狭窄易使胆汁引流不畅、术后结石极易复发等。目前,手术治疗肝内胆管结石的方式主要包括“胆管切开取石”和“肝部分切除”。前者手术难度不大,短期效果看似可以,但常常结石无法取净,也无法彻底去除结石的成因,大部分病例术后结石还会复发,继而会面临第二次、第三次重复性手术,患者苦不堪言;而后者不仅可以取净结石,同时切除了易长结石的病变肝段或肝叶,一次性解决问题,因此理论上治疗效果最佳,但肝叶或肝段切除对主刀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并非每一个专科医生都有能力胜任。这就造成临床上很多肝内胆管结石的患者最终接受了短期有效且风险较小的胆管切开取石手术。 随着外科技术和理念的进步和发展,我们团队在临床实践中将荧光导航技术和解剖性肝切除理念应用到肝内胆管结石的微创手术中,显示出非常好的治疗效果,并且手术变得越来越精准,越来越微创,越来越安全。
众所周知,我们国家是乙肝大国,根据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流行率估算,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数量已经超过1亿人。遗憾的是,权威杂志《柳叶刀》2018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乙肝的诊断率为19%,抗病毒治疗率为11%,都比较低。由于乙肝病毒目前无法彻底清除,如果得不到规范的诊治,随着时间的推移,病程可能会逐步往肝硬化的方向发展,进而由肝硬化发展为肝癌,这即是我们俗称的“乙肝-肝硬化-肝癌”三部曲。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的肝癌人数高达37万,其中90%患有乙肝,每年死亡约32.6万,居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可见肝癌的诊治工作形式非常严峻。1.为什么肝癌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不是很理想呢?在门诊常常会听到患者向我诉苦,“陈医生,我平时都没有不舒服,怎么一查出来就这么严重了?”可见,肝癌早期常常是很难被发现的,因为即使感染了乙肝病毒,甚至病程进展到轻度肝硬化,人体肝脏仍有很强的代偿能力,仅仅通过非特异的症状无法做出早期诊断,多数患者一经确诊就是癌症中晚期,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即使成功做了手术切除,也极易术后复发或转移,因此无法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2.那么如何让肝癌可以尽可能的早发现呢?肝癌早期筛查手段实际上已经较为成熟,然而最近碰到一件事情另我深思,一位医生朋友的家人,有乙肝病史,以往有定期体检,而这次体检时猝然发现肝癌,而且已是晚期,失去了手术切除的机会,经我仔细了解得知前次的体检已经是2年前。可见即使是有医学背景的人也可能会疏于对乙肝患者的正确规范的随访体检,更何况是普通的老百姓。同时这件事也令我意识到我们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对乙肝患者进行强化宣教的重要性,正如我在门诊接诊乙肝患者时总会习惯性的用纸笔罗列出需要严格定期复查的检查项目和间隔时间,并嘱咐患者拿手机拍下来保存好。其实只要患者朋友对自己的病情足够重视,严格按照我们的医嘱随访复查,那么乙肝并不可怕,即使不幸进展为肝癌,也可因早期发现而获得非常好的治疗效果。3.乙肝患者定期需要检查的项目有哪些呢?除了常规的专科体格检查以外,乙肝患者定期需要复查的项目包括:①乙肝病毒DNA:可以检测出患者身体中乙肝病毒的含量以及病毒复制的活跃程度。②甲胎蛋白(AFP)/异常凝血酶原:两者是肝癌筛查的重要指标,大约有60%的肝癌患者甲胎蛋白指标会升高,而异常凝血酶原是甲胎蛋白阴性肝癌较好的补充指标。③超声:是肝脏部位最常用的无创检查手段,费用低,可重复操作,一旦通过超声发现肝脏存在团块等问题,可以及时通过增强CT或磁共振等进一步明确病情。④乙肝三系/肝功能/血常规/肝纤维化谱等:协助综合评估病毒对肝脏造成损伤的程度,协助指导抗病毒治疗。4.乙肝患者生活上需要特别注意两件事情第一,一定不要饮酒,长期喝酒会诱发酒精性脂肪肝,甚至酒精性肝硬化,再加上乙肝病毒的持续损害,两种伤肝因素叠加在一起,肝脏更容易出问题。第二,一定不要熬夜,乙肝患者作息一定要规律,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给肝脏增加太多的负担。总而言之,从乙肝发展到肝硬化再恶变为肝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绝大多数人都要经历一段非常漫长的时期,也不是一定都演变成肝癌。只要平常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期,戒烟戒酒,尤其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务必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严格定期随访检查,乙肝患者完全可以像健康人一样愉快的工作和生活。
原发性肝癌(primary carcinoma of the liver)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从全球范围来看,它是世界最常见的第五大肿瘤,是导致肿瘤相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在我国,导致原发性肝癌最常见的原因是乙肝病毒感染后肝硬化,进入二十一世纪来,我国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这得益于原发性肝癌诊断及治疗水平的提高。然而即使是早期发现的肝癌,也面临着高复发率的问题,而对于病情已进入中晚期的患者而言,预后更不乐观。 在肝癌的临床工作中,常常碰到一种令人遗憾的状况,即不同的医生对待相类似的肿瘤患者,会采取完全不同的手术方案,这可能与医生本身的手术习惯、对疾病的认识深度和观念的更新程度等有关。而手术的效果短期是看不出来的,常常听到有的病人家属说某某医生手术做的又快,术后恢复又快,没几天就出院了,然而肿瘤手术绝不是以快来衡量手术的疗效,当然外行人只能看个热闹可以理解。而如果一些肝癌患者实际上并没有得到最好的治疗时,这的确令人深感惋惜。 因此,本人结合肝脏固有的解剖特征及肝癌肝内转移的内在特点,在去年的中国普通外科青年学者攀登计划先锋论坛肝脏专场会议上提出“根治效果最大化优先,剩余肝功能足够代偿”的手术理念,并告诫自己要严格按照解剖性肝切除的手术策略去实施每一例手术,提高肝癌手术的根治效果,降低肿瘤的复发风险,让患者得到最佳的肿瘤学预后。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与胆道)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按结石的成份,可分为胆红素结石、胆固醇结石和混合结石。胆石症常常表现为右上腹胆绞痛、黄疸和发热三联症,其疼痛往往于夜间、饱餐后或进食高脂肪食物后发作,疼痛可向右肩或右肩胛部放射。 胆囊结石的治疗相对简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效果确切,术后恢复快,临床应用广泛。对于一部分年龄轻、胆囊功能正常、结石易取净、有强烈保胆需求的患者,可以酌情考虑保胆取石手术。 而对于胆管结石,尤其是肝内胆管结石的的临床治疗目前普遍存在第一次手术不重视、不彻夜以及术后辅助预防措施不跟进等问题,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胆管结石的患者常常要经历第2次、第3次、第4次甚至第5次取石手术,给患者朋友带来一次又一次的生理和心理的创伤。我想每一个肝胆外科医师都应当要特别重视胆管结石患者的第一次手术。 对于胆石症患者有几点建议: 1.宜平卧或向右侧睡,如左侧睡时胆囊口朝下方,结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容易从胆囊落入胆囊颈部而发生嵌顿,引起胆绞痛发作。 2.平时要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蛋黄、鱼子等,以减少胆囊素的释放。发作期忌食油腻与辛辣之食品,饮食以少吃多餐为宜。 3.忌饮酒,少吃糖。 4.常吃能抑制胆结石的食物,如生姜、青菜头、菠菜、春笋、洋葱、番茄、莲花白、四季豆、大青椒、玉米、南瓜、白萝卜、藕等。 5.常吃含维生素A的食物。含维生素A较多的食物有黄绿色的蔬菜、西红柿、胡萝卜、玉米等。 6.要重视早餐。不进早餐,胆汁分泌减少,胆酸含量降低,与胆固醇的比例失调而易形成胆固醇结石。 7.既不要劳累过度,也要进行适当的体力劳动和锻炼,以减少胆汁淤滞而加重病情。 8.保持情志的舒畅,使胆汁分泌正常,不易淤滞。 9.肥胖者要注意减肥。 10.进餐后不宜立即睡眠或久坐不起,可以散步或轻轻按揉右上腹部,促使胆汁的分泌与排泄。 近日,一位胆总管下端结石嵌顿的患者来我这求医,术中发现结石又大又硬,紧紧的卡在下端,这种情况,开刀固然会轻松许多,但为了减轻患者的手术创伤,我仍然坚持原定微创方案不变,在腹腔镜和胆道镜双镜联合下,通过钬激光碎石技术和网篮取石技术将顽固的结石彻夜取出。 尽管目前的取石技术日臻完善,但在临床上,当面对每一个胆管结石的患者,我们还是应该在术前结合结石的部位、胆管开口解剖的特点、胆道扩张的程度等作详尽的规划,制定最佳的手术方案,因为我们的目的不仅仅是取净结石,还要彻底消除结石复发的密切相关因素,使患者得到最妥善的手术治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息肉等胆囊良性疾病的金标准术式,该手术非常成熟,术后恢复快速,一般术后2-3天都可达到出院标准,从2020年开始,在温州市科技局公益性项目的支持下,陈医生本人对该术式进行了技术优化,通过“进一步缩小切口,精细化手术操作,人性化疼痛干预”等方式,使得患者朋友在术后第一天即可放心出院回家休养,那么出院回家后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呢?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胆囊切除术后有哪些并发症出院后仍需予以关注,包括:1.消化功能紊乱;2.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疤痕增生;3.高碳酸血症;4.肝功能不全;5.胆漏;6.继发胆总管结石等。那么相应的注意事项如下:1. 胆囊切除后,人体对含脂肪的食物的消化能力下降,因此饮食以半流质饮食(粥)为主,少食多餐,2周后可开始逐步过渡到低脂饮食,像猪蹄汤,鸽子汤,老鸭煲,鱼胶,海参,粽子,糯米饭等类似食物一般在术后一个月内都还不能吃,以免出现腹泻,阵发性腹胀,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痉挛等消化功能紊乱的表现。2. 术后至少一周切口需保持清洁干燥,比如还不能淋浴,术后半月不可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切口愈合,像类似公园散步,打太极这样的运动是没问题的;有疤痕体质的朋友,可以在一周后开始涂抹防疤痕增生的药膏;切记如果出现切口红肿疼痛,需要及时来院复诊处理。3. 由于腹腔镜微创手术需要在腹腔内注入二氧化碳气体来建立气腹,手术过程中多多少少会有一部分二氧化碳被人体吸收,因此有一些患者,尤其是女性朋友,术后会出现腰肩背酸胀不适,这种情况属于正常现象,不必担心,一般经过数天时间的代谢,症状会自然消失,如果实在影响休息睡眠,可适当用点镇痛药物。4. 胆囊切除术后常常会出现轻微的肝功能异常,一般2周后都能自行恢复正常,因此手术后2周左右可以在当地医院就近验一下血常规和肝功能,并将化验结果通过微信发给我研判即可。5. 通常术中未放置腹腔引流管,而术后1-3天就医嘱出院的朋友,基本上不存在胆漏的风险,但是临床上也偶有碰到迟发性胆漏的病例,因此出院后需关注自己有没有出现发热,有没有持续的右上腹痛,因为这些表现都提示可能存在胆漏,是需要尽快来院复诊的,不可耽误。6. 对于一些术前考虑多发的细小的胆囊结石的患者朋友,因为术中存在结石滑入胆总管的可能性,需要特别注意回家后有没有反复出现进食后胀痛/背痛的症状,另外需关注自己的尿液颜色是否特别黄,这些都提示继发胆总管结石的可能,也是需要及时来院复诊处理的。最后,预祝您出院后早日康复!更多健康科普和医学资讯,请关注陈医生的公众号“茁攸医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体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随之而来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小毛病被筛查出来,有时候问题其实不大,可按照患者朋友的原话说就是“吓都被吓死!”。今天我们先来聊聊陈医生在行的器官——肝脏。在肝脏外科,体检中发现肝脏结节是非常多见的,肝结节一般是指肝脏上面长了一个肿块。这个结节有可能是良性的,也有可能是恶性的。普通人群里常见的良性结节包括肝血管瘤、肝脏囊肿、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肝钙化灶、肝脏炎性结节、肝脏腺瘤等等。当然一些特殊人群,发现肝脏结节需警惕恶性肿瘤,恶性的结节包括原发性肝癌,肝内胆管癌,肝脏转移癌等。由于大多数医院或体检机构都是一种筛查性质的体检,对肝脏的检查方式通常都是做B超,B超的敏感性很好,但特异性远远不够,在肝脏结节中,除了肝囊肿能够基本定性,其他类型结节,都无法明确性质,好比是用了一个网孔较小的筛网,于是体检的时候就筛出一大堆的肝脏结节。如果体检发现肝脏结节,该怎么办呢?从来门诊就诊的患者朋友的感受来看,大多数人体检发现肝脏结节都会表现的非常紧张和担心,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发现肝脏结节其实不必过分担忧,因为通常普通人群体检筛查发现的都是良性结节。首先,当体检发现肝脏结节后,通常需要来肝胆胰外科专科门诊,由医生协助判断结节的良恶性,临床上判断肝脏结节的性质,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是肝脏增强CT和肝脏增强MRI,所谓增强就是检查时需要静脉注射造影剂,对病灶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对比,来判断结节性质,有时候也会碰到一些特殊的结节,常规造影剂无法分辨性质,我们会选择“肝胆特异性造影剂”进行注射对比,这种造影剂对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断更加精准,不过费用也会高不少。如果一些肝脏结节,增强CT或者增强MRI也不能够最终排除恶性的话,一般需要做肝穿刺活检来明确。另外还需要和大家科普的是所谓的“肝癌高危人群”,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虽然其中多数人也不一定都会患上肝癌,但如果发现肝脏结节就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及时的通过上述深度的检查明确诊断。肝癌高危人群通常包括:1、有肝癌家族史,肝癌通常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患者的兄弟姐妹或者父辈或者是祖辈有肝癌病史,一般属于肝癌的高危人群。2、肝脏慢性疾病:一般患有慢性的乙肝、丙肝、酒精肝、肝内胆管结石、严重脂肪肝等以及与其相关的发展为肝硬化的情况都有可能会增加患肝癌的风险,因此也属于肝癌高危人群。3、不良饮食习惯:长期大量的饮酒、长期吃一些霉变的食物/含亚硝胺的食物,或者是长期饮用藻类毒素污染的水等,都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其次,当明确了肝脏结节的性质后,如果是恶性的,那毫无疑问,需要尽快就医治疗,如果是良性的,则不必过分担忧,因为常见的肝脏良性结节,比如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等,只要其最大径未超过5cm,多数都是不需要处理的,只需每年定期复查即可,如果复查随访过程中肝脏结节快速增大或者患者出现不适症状,则需要由专科医生权衡利弊来判断是否需要手术切除。肝脏作为一个“沉默”的器官,在恶性病变的早期常常是无任何症状的,而一旦出现症状往往都是四个字:“来不及了”,因此定期体检对肝脏疾病的筛查和监测特别重要,尤其是特殊人群更要按照专科医生的嘱咐,养成定期复查的好习惯,有时候真的可以保命的。更多科普请关注陈医生的“茁攸医学”公众号
在门诊坐诊时,碰到比较多的病种就是肝血管瘤,因为带一个“瘤”字,常常让患者朋友非常担心和不安,今天我们就讲讲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是一种肝脏内大量的动静脉血管畸形构成的团状结构,是最常见的肝脏原发性良性病变。由于肝血管瘤很少引起症状,大多是例行体检时发现,很多患者朋友都会询问自己为什么会得肝血管瘤,虽然肝血管瘤发病的确切机制尚未明确,但大体上和先天性的肝血管发育异常、雌/孕激素水平异常增高、以及肝毛细血管的感染等因素有关。患者朋友比较关心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肝血管瘤需不需要治疗,由于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疾病,多数生长缓慢,无恶变倾向,自发破裂者罕见。因此,大多数确诊而无症状的病例无需任何治疗,做好定期随访即可,这里讲的“无需任何治疗”尤其要强调两点,一个是切不可听信民间游医的什么偏方滥用中草药;第二个是也完全没必要采取射频、栓塞等局部治疗方式,既使是正规三甲医院的医生推荐。那么肝血管瘤什么时候需要手术治疗呢?临床工作中因为医患的各种主观因素,我们发现有不少的肝血管瘤都是没必要手术的,或者说这部分患者都是可以继续随访观察的,毕竟手术对患者朋友来说总会带来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因此肝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时机”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认为,如果血管瘤体积较大(直径超过5~8cm,注:仅为必要条件),短期明显增大或(和)产生明显临床症状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仍然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肝血管瘤的具体位置和生长趋势,精准的或者说个体化的为患者朋友提供合理的手术决策。我想最后一个比较关心的问题就是肝血管瘤如何手术?需要开大刀吗?我个人认为,在微创时代肝血管瘤采取开腹手术显然是不合适的,开大刀意味着太大的创伤,对于良性病变总归是划不来。只有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和创伤来彻底解决问题,当然肝血管瘤的腹腔镜微创手术并非简单手术,需要术者具备影像三维重建技术理念、娴熟且精细的微创技术,当然手术时间不短,充沛的体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患者朋友决定手术的同时还需要正确选择一个好的医生。病例分享:这是近期一例肝脏特殊部位的肝血管瘤病例,中年女性,瘤体直径约5~6cm,不算大,但患者有上腹不适症状,因为长在肝尾状叶,位置深在,空间狭小,临近大血管有包绕压迫,微创手术难度相对比较大,并非每个医生都能胜任,但好在经过术前充分评估和规划,为她顺利实施了腹腔镜尾状叶肝血管瘤切除术,手术和恢复都比较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