胖友们经常说,白天不想动,一动就流汗,喘气,晚上总算可以休息了,但睡觉总打呼噜,而且呼吸不畅,常常会被自己憋醒。 在医学上,人在夜间睡眠时,呼吸停止持续的时间超过10秒即被认为呼吸暂停,如果这种症状经常发生,可能会演变成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呼吸暂停频繁发生,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而肥胖人群,常常是这一症状的重灾区。 快跟着减重君,看看减重手术是如何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胃癌手术是胃肠道恶性肿瘤手术中较为复杂的手术,因为胃周比邻脏器较多,周围动静脉血管复杂,以及淋巴结清扫范围广泛等原因,胃癌的微创手术,也就是腹腔镜手术,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相比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发展较晚。但随着各种腹腔镜器械和胃癌临床应用解剖的发展,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目前也已经逐步推广应用。胃癌也可以做微创了!那么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怎么做呢?首先需要一套腹腔镜器械,包括显示系统、气腹系统、镜头光纤等设备。手术时在病人腹壁上打几个小孔,通过小孔放入套管(操作通道),往腹腔内注入CO2气体,这样就可以提供一个手术操作的空间;再把一个特制的摄像镜头通过一个套管放入腹腔,通过摄像头拍摄的影像传导手术室的显示器上,就可以观察到腹腔内脏器;再把特制的长柄状的操作器械从其他套管放入腹腔,这样就可以手术了。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的胃癌根治术手术比较,虽然手术步骤和入路有所不同,但它们的手术范围和根治的标准都是一样的。通俗的说,一个好的腹腔镜胃癌根治术要和开腹手术切的一样干净,这样才能保证手术的根治效果。当然腹腔镜手术虽然微创,但因为腹腔镜操作的一些限制,有些特殊情况可能无法在腔镜下完成手术,比如:肿瘤很大,侵犯周围脏器,涉及多脏器切除;术中出现大量出血的并发症,为保证手术安全,需要转为开腹手术; 一些特殊情况患者不能耐受CO2气腹; 以前做过腹部手术,腹腔内黏连严重; 淋巴结融合,腔镜下清扫困难;胃癌的急诊手术(如上消化道大出血);术中不能确定肿瘤是否切除干净的,需要转为开腹手术。
在谈“癌”色变的今天,一提到胃肠肿瘤,很多人往往会感到恐惧和绝望。然而,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胃肠肿瘤已经不再是不可战胜的病魔。事实上,只要能够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康复措施,胃肠肿瘤是完全有可能治愈的。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胃肠肿瘤的发生机制。胃肠肿瘤的形成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它与遗传因素、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盐、高脂、低纤维饮食)、吸烟酗酒、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肠道疾病(如胃溃疡、胃炎、肠息肉等)以及环境因素等密切相关。早期发现是治愈胃肠肿瘤的关键。由于胃肠肿瘤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因此,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对于早期发现肿瘤至关重要。对于高危人群(如有家族遗传史、长期患有胃肠道疾病、年龄在40岁以上等),更应提高警惕,增加检查的频率。一旦在检查中发现可疑病变,如息肉、溃疡等,应及时进行病理活检,以明确诊断。当确诊为胃肠肿瘤后,也不必过于惊慌。目前,治疗胃肠肿瘤的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治疗、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对于早期胃肠肿瘤,手术切除往往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且效果显著。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不断发展,如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等,不仅大大减少了手术创伤,加快了患者的术后恢复,还提高了手术的精度和治疗效果。对于中晚期胃肠肿瘤,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化疗和放疗可以杀死肿瘤细胞,缩小肿瘤体积,为手术创造条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则是近年来新兴的治疗方法,它们通过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靶点或激活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来对抗肿瘤,具有副作用小、疗效显著等优点。除了规范的治疗,患者的术后康复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也对治愈胃肠肿瘤起着重要作用。在术后康复期间,患者应注意饮食营养的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参加康复锻炼,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此外,定期复查也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复查,可以及时了解肿瘤的治疗效果,发现可能存在的复发或转移迹象,以便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总之,胃肠肿瘤并非不治之症。只要我们重视预防,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并做好术后康复和定期复查,就有很大的机会战胜胃肠肿瘤,重获健康。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科学的力量驱散胃肠肿瘤的阴霾,迎接美好的未来!
痔疮,是一种常见的肛肠疾病,很多人“谈痔色变”,但其实,绝大部分痔疮是不需要药物和手术治疗的。痔疮的形成通常与不良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长时间久坐、久站,导致肛门部位的血液循环不畅;饮食中缺乏膳食纤维,使得粪便干结、排便困难;经常腹泻,或者排便时过度用力、时间过长等,都可能诱发痔疮。对于轻度的痔疮,如偶尔出现的便血、肛门轻微的坠胀感等,我们首先应该从改善生活方式入手。饮食调整是关键的一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有助于软化粪便,使其更容易排出,减少对肛门的刺激。同时,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每天至少喝1500-2000毫升的水,这样可以防止粪便干燥。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也非常重要。尽量每天定时排便,不要憋便,排便时不要玩手机、看书报等,将排便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适度的运动对于预防和缓解痔疮也大有裨益。比如经常进行提肛运动,有规律地往上提收肛门,然后放松,每次做30-50次,能够促进肛门局部的血液循环,增强肛门括约肌的功能。此外,保持肛门部位的清洁也不容忽视。便后用温水清洗肛门,避免使用刺激性的清洁剂。很多人在发现痔疮后,第一反应就是用药或者寻求手术治疗。然而,药物治疗往往只能暂时缓解症状,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长期使用药物还可能产生副作用。手术治疗虽然效果较为直接,但毕竟是有创的,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术后出血、感染、肛门狭窄等。只有在痔疮症状严重,如大量出血、内痔脱出不能回纳、疼痛剧烈影响生活等情况下,才需要考虑药物和手术治疗。总之,对于绝大部分痔疮患者来说,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就能够有效地控制和缓解症状。所以,不要过度恐慌痔疮,只要我们重视日常的预防和护理,就能够让痔疮“安分守己”,不影响我们的生活质量。希望大家都能关注肛肠健康,远离痔疮的困扰。记住,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预防和治疗痔疮的“良药”!
肥胖患者90%都伴有呼吸暂停综合征,打鼾是很明显的症状,很多人觉得这是睡得香的表现,其实是一种病态的,到底怎么回事,这条视频告诉你
减重个案管理师安徽减重糖尿病代谢外科手术中心 从我们认识的第一次开始,我们彷佛就开始了漫长的“恋爱”过程。开始是我们追着你,劝你为了健康一定要瘦下去,然后你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我们正式确认了“关系”。我们就一直互相支持、鼓励和信任。 2019年我们的第一位对象,陈某某,一位医疗器械师。准备手术之前看了汪泳主任的手术视频十几遍,被汪主任行云流水般的操作深深憾服。做了充分的准备后就与我们展开深深的恋情了。术前的陈某某是一位300斤的胖胖,BMI高达46.2(kg/m2),我们正常人的BMI是18—23.9,而肥胖也给陈某某带来了诸多的苦恼,比如高脂血症,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然而术后三个月他瘦下来了,181cm的身高,体重是170斤了,减下去整整130斤!瘦下来的陈某某还是我们追着他,因为他太帅,太励志了! 接下来是我们汪主任的嫂子,其实嫂子体重指数还可以,不是特别吓人的那种类型。但是嫂子觉得自己都50多岁的人了,应该过不一样的生活了,往后余生应该有品质的生活下去。就这样,嫂子大变活人了,原来真的像50几岁的阿姨,现在30出头,不信你看。 胖友们瘦身后曾经不理解的朋友、亲戚、同事纷纷表示太不可思议了,那么多年,那个大胖子竟然真的蜕变了。其实小杨想说的是,不光光是身体瘦下来了,最主要是身体健康了,不会再是那个给人添麻烦的人了。还有很多这样的励志故事,今天时间有限,“恋爱”故事就说到这里吧,最近手术的小伙伴们都要努力的鸭!~也欢迎小伙伴们积极来稿来照片,和小杨医生说说你的故事,分享你的励志,传播你的正能量吧! 安医二附院代谢减重中心汪泳主任及其团队所有成员会全心全力为胖友定制专属的瘦身方案,助力胖友在减重的路上越走越轻松、健康和幸福!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 安徽减重糖尿病代谢外科手术中心微信公众号
“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可预防癌症”,相信这类圣母式的关怀已是老生常谈,大家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吧。界哥和你一样,听到这种消息已是不痛不痒,无非是炒冷饭,把以前的大多还是国外的数据编一编,再甩出来,甚至无图无证据就强行灌鸡汤。 这波我不服。不就一周熬五天夜刷个剧、隔半小时抽根烟、只吃鸡鸭鱼肉嘛,多大点事儿。我感觉我身体倍儿棒啊。那些国外的数据能唬住我?有本事你拿中国本土大数据给我看,我就信你一次! 好的,还真有。 接下来,界哥就为大家摆事实讲道理,给国人顽固的“陋习”以及“不会发生在我身上”的侥幸心理松松土~ 1中国本土大样本数据:癌症真的可预防! 2017年,由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副主任陈万青教授、美国癌症协会Farhad Islami教授牵头的生活方式和感染对中国癌症发病和死亡影响的研究,发表在Annals of Oncology上[1,2]。 该研究由美国癌症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等八家机构联合参与,使用了2013年的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肿瘤数据[3],结合2002年及2006年的中国居民营养和健康状况调查[4]、2010年全球成人烟草调查数据[5],数据覆盖了全国约17%的人口,近2.26亿人! 可以说是相当厉害了! 借助大样本数据,研究人员计算了研究中关注到的危险因素在各类癌症死亡和发病重所占人群中的归因分数(population attributable fraction,PAF)、相应的人数以及风险比(RR) ,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 2013年,在30岁以上的被调查人群中,大约718000例(95%CI 702100-732200)男性癌症死亡以及大约283100例(95%CI 278800-28800)女性的癌症死亡与生活方式和感染有关,相当于男性52%、女性35%,全人群45%的癌症死亡可以被预防。 与之类似,大约有952500例(95%CI 934200-971400)男性癌症发病和大约442700例(95%CI 437200-447900)女性的癌症发病被认为与生活方式和感染有关,相当于男性47%、女性28%的癌症发病可以被避免。 2防癌三座大山:烟草、感染、饮食 研究发现,在所有生活方式和感染的各类因素中,综合癌症死亡最相关的三大因素是吸烟(18.1%)、HBV感染(10.3%)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6.9%); 与男性癌症死亡最相关的三大因素是吸烟(26.4%)、HBV感染(12.1%)和蔬菜水果摄入不足(7.3%); 而与女性癌症死亡最相关的三大因素是HBV感染(7.3%)、蔬菜水果摄入不足(6.3%)和二手烟(4.9%)。 而根据癌症部位分类: 由于生活方式或感染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癌症依次为肺癌(男性235040人、女性66470人),肝癌(男性194760人、女性66210人)和胃癌(男性111180人、女性45300人)。 在男性中,与生活方式或感染相关性最高的癌症死亡是肝癌(84%),关系最小的是淋巴瘤(8%); 在女性相应的数据则是宫颈癌(99%)和卵巢癌(3%) 吸烟:还需要更严格的控制 本次研究发现,58%的我国30岁以上男性有吸烟史。25%的男性及2%的女性癌症发病与吸烟相关,与既往研究[6]结果类似。 与吸烟最相关的癌种包括:肺癌(因吸烟死亡251470人)、肝癌(41600人)、胃癌(39690人)和食道癌(31740人)。 由于吸烟导致的肺癌死亡占所有肺癌的43%,其中男性57%、女性13%。值得注意的是,在二手烟导致的肺癌死亡中,女性明显多于男性(40000人 vs 12140人)。 研究指出,由于相关的公共政策力度尚有不足,如烟草税率低[7],未出台全国性的禁烟条例等因素,目前公共场所吸烟的情况并未显著减少[8],预计到2050年将会有1000万人因吸烟而死亡! 感染:可以改变的中国特色 在既往的研究中[9,10],感染相关的癌症死亡占到了20%~30%,而这次研究的结果则显示各类感染所导致的癌症死亡约占20%,包括HBV感染(10.3%)、H. Pylori感染(5.4%)、HCV感染(1.6%)、HPV感染(1.3%)和EBV感染(1.0%)。 许多癌症死亡均与感染相关,包括宫颈癌(99%)、鼻咽癌(99%)、肝癌(78%)、霍奇金氏淋巴瘤(50%)、胃癌(40%)以及口咽部肿瘤和非霍奇金氏淋巴瘤(~14%)。 研究指出,由于接近100%的新生儿都接种了HBV疫苗,年轻人肝癌的死亡率降低了95%[11],肝癌的发生可能在未来继续下降[12];不过目前中国尚有大量HBV感染者,因此肝癌的发生还会维持一段时间,对于全年龄的肝癌发病率的影响尚不明显。 而宫颈癌筛查和HPV疫苗作为有效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措施[13],已经在全国逐渐开展,但宫颈癌筛查的覆盖面尚显不足[14],并且HPV疫苗在2016年7月刚刚获得批准,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广泛得到应用[15],其效果显现也需要时间。 饮食:学会管住嘴巴很重要 6.9%的癌症死亡与我们的一日三餐有关,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是男性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更是女性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讲真,无肉不欢的朋友们,是时候考虑下佛系饮食了。 无论如何,饮酒都致癌[16],而中国人酗酒的现象逐渐增加,加之没有像吸烟一样得到重视,故也贡献了3.1%的癌症死亡。 此外,高BMI引起的癌症死亡占到了3.5%,而高BMI显然也和饮食或运动不足密不可分,同样需要更多促进体育锻炼和健康饮食的措施[17]。 关于运动防癌,JAMA已有研究报道,既往文章参见: JAMA重磅!超143万人、18年研究证明运动可抗26种癌症! 3行动起来,避免每年126万癌症死亡! 癌症给中国人群带来了极大负担,不仅目前是中国人的首要死因,癌症负担还可能因为癌症相关的生活方式和感染因素而进一步加重[18,19]。 根据2016年发表在顶尖杂志CA上的“中国数据”,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高达430万,癌症死亡病例高达280万[19]。而本文研究显示,45%的癌症死亡与生活方式及感染相关。也就是说,通过避免这些生活方式和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暴露,或可以避免126万人因癌症死亡 作者在文内指出,尽管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因为酒精(4.0% vs 3.1%)、高BMI(6.5% vs 3.5%)、运动不足(2.2% vs 1.2%)等因素所造成的癌症死亡相对较少[2,20]。然而不可否认,我们在未来很可能也要面对与他们类似的问题。 因此,为了预防癌症,我们需要做到:戒烟,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以平衡膳食,保持健康的体重,尽量不饮酒,积极注射疫苗,加强癌症筛查等 虽然存在外在的不可抗因素,但改变生活方式和防止感染相关的癌症这些事情我们马上就能做起来。我们相信,随着类似的研究不断为公共政策提供建议,终将导致相应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David J. Kerr, CBE, MD, DSc, FRCP, FMedSci. (2017). Clear Path to Reducing Cancer Risk in China. 2017-12-21. Available at https://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90058. Lsat assessed on 2017-12-26. [2] Islami, F., Chen, W., Yu, X. Q., Lortet-Tieulent, J.,
对于那些肥胖甚至已经是重度肥胖的朋友来说,手术减肥是唯一的出路(不是那些抽脂之类)看看。 对于重度肥胖的人来说,减重手术是唯一能够减重并且能长期维持的方法,减重手术是指通过腹腔镜在胃肠上动手术,目前开展的手术主要有: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手术,胃折叠术,袖状胃切除术加空肠旁路术,袖状胃切除加十二指肠旁路,以及各式修正手术。 许多BMI超过35的甚至已经糖尿病,月经不调,多囊卵巢,睡眠呼吸暂停,窒息等等还在节食运动减肥,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肥胖朋友接受减重手术,治疗肥胖症,同时治疗糖尿病,多囊卵巢不孕症等等,但是有许多家人和身边的朋友会有许多的误区,有许多想法,劝阻甚至反对子女接受减重手术,视减重手术如洪水猛兽,有许多的言论只要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是多么的无根据,甚至伪科学。 一,你吃的不多,减肥手术对你没有用 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想法,有许多的肥胖的朋友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父母亲友说:你平时吃的还没有我多,你吃的不多,手术不就是让你吃的少吗,所以不要做手术。这里面有两个问题:1,为什么会发胖?2,手术就是少吃。 吃的不多照样会发胖,在肥胖刚发生的时候,应该说大多数都有摄食过多的问题,在长期的摄食过多的情况下,每天摄入的热量超过消耗量,就会逐渐积累储存脂肪。当你已经是肥胖,特别是重度肥胖的时候,你吃的东西的绝对量可能确实没有周围的人量大,但是吃饭的多少还是要看相对量,就是要看你的消耗量特别是你的基础代谢量,相对你的低水平的基础代谢率大多数的额胖子的基础代谢率都是很低的。吃东西的多少要和自己比,而不是和他人比,基因不同,决定你的肥胖的可能性不同,在摄入相同的热量后结果相差很大。 手术是否就是让你少吃?减重手术之后确实会吃的少,不管是胃折叠手术,以及袖状胃切除术,胃旁路术等等都缩小胃,让你一吃就饱。但是你看到的是表面现象,你在手术前能吃30个水饺,手术以后你可能只能吃5个水饺,就饱了,确实是减少了。如果说你减重手术以后还能吃30,50个水饺,那么这个手术肯定是有问题,肯定会反弹的。但是这不是主要的,你之所以能减重主要还在于胃肠道激素的改变,比如切除胃底后的饥饿素分泌减少,使你的饱腹感来的快早。你的肠道吸收减少,你的GLP1,GYY等激素发生改变,肠道菌群的改变,胆汁酸的改变,这一系列的改变才是你减重的主要原因,也是为什么能维持正常体重的原因。你吃的不多只是相对的,对于你自己还是多的,几乎是肯定的。减重手术看到的吃的少只是表象。 二,减重手术之后不能吃,还不饿死? 有肥胖患者的亲友看到减重手术以后的人每天都在减重,而进食很少,于是问题从对减重效果的怀疑又转到对体重的担心,这样一直减下去人不就减没有了吗?你们让她吃的这么少岂不会营养不良? 减重手术后在开始会减的较多,有的在第一周每天一公斤的体重下降,也就是在第一个月减几十斤的大有人在,减重的多少,主要根据术前体重以及手术方式不同决定的,大体重人的所减少的体重绝对值肯定比小体重的大,随后减少体重会逐渐缓慢,中间还会有平台期。大多数的减重手术会在术后1年左右体重稳定,而不会一直下降,目前在临床上这么多的减重手术只要手术规范是不会比正常人瘦,不会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的,而且术后会根据你的手术方式要求你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蛋白粉的摄入,就是按时补充。大多数按要求去做的是不会有严重的营养不良的。 减重手术以后的朋友是不会BMI
肥胖和2性糖尿病患者与日俱增。近些年来,关于肥胖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人们发现肥胖带来的危害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在11月28日,《Lancent》上面刊登了全球肥胖和2型糖尿病对于癌症负担的风险分析。 近些年来,肥胖和2型糖尿病正在不断成为困扰人们健康的一大重要隐患。不同的国家,部分男女,这两个问题都是一大困扰。而最关键的是:肥胖和2型糖尿病还会增加某些癌症的发病率。 在11月28日,顶级期刊《Lancent》发表了“Worldwide burden of cancer attributable to diabetes andhigh body-mass index: a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系统的评估了全球范围内,肥胖和2型糖尿病对于癌症负担的风险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研究人员一共分析了2012年发布的175个国家的癌症数据,并根据年龄和性别进行归因分析,研究人员根据肥胖和2型糖尿病可能存在滞后性的特性,将此后10年的数据同肥胖和2型糖尿病进行归因分析。 在本次研究中,BMI指数超过25被定义为肥胖。 1.不同地区由于肥胖和2型糖尿病引起的癌症病例 2012年,糖尿病和高BMI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约792600件新增癌症新增,约占2012年全年新增癌症新增的5.6%(n=14067894,GLOBOCAN数据)。 其中,280100(2%)件癌症新增与糖尿病直接相关,544300(3.9%)件癌症新增与高BMI直接相关。 保守估计,高BMI和糖尿病作为主要风险因素合计在2012年造成了626900例新增癌症病例。在由糖尿病和BMI引起的新增癌症病例中,女性人数(496 700例)几乎是男性人数的两倍(295 900例)。 在男性中,由糖尿病和BMI的新增癌症中肝癌126700例,占总病例的42.8%,(95%UI 95 900-159 400),结直肠癌63200例,占总病例的21.4%。在女性中,由糖尿病和高BMI引起的乳腺癌共147400例,占总病例的29.7%,子宫内膜癌121700,占总病例的24.5%。 2.具体地区肥胖和2型糖尿病造成的癌症负担 在与糖尿病有关的6种癌症和与高BMI有关的12种癌症中,15.0%的男性和13.3%的女性受到这些风险因素的综合影响。在所有的糖尿病和高BMI相关肝癌患者中,23.3%(17.6–29.3)的男性和27.3%(20.9–33.9)女性的发病归因于糖尿病和高BMI。在女性癌症患者中,2012年所有子宫内膜癌病例中有38·4%(34.3-42.6)的病例受到糖尿病和高BMI的影响,而在卵巢癌中这一数字则为3.9%(0.9-6.7)。 糖尿病引起的癌症病例比例与单独的高BMI存在显着差异。 与糖尿病相比,高BMI在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患者中的普及度大约是糖尿病的3倍(5.9%/2.2%;31%/10.8%)。 相比之下,男性因糖尿病导致的肝癌(14.5%)和胰腺癌(12.8%)的比例则显着大于高BMI(肝癌为10.1%,胰腺癌为5.8%)。在西方高收入国家2012年的数据中,792600例癌症中有303000(38.2%)例可以归咎于糖尿病和高BMI所带来的综合风险。东亚和东南亚是糖尿病和高BMI综合风险以及单独糖尿病风险所影响的第二大主要地区,大于190900 (24.1%)例和105500例癌症发病与糖尿病和高BMI综合风险以及单独糖尿病风险息息相关。 3.全球肥胖和2型糖尿病造成的癌症负担 在糖尿病和高BMI相结合导致的癌症总负担中,亚太高收入地区肝癌占30.7%,东亚和东南亚占53.8%,中欧和东欧仅占7.0%。 相比之下,在东亚和东南亚,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共占癌症总量的18.5%,在高收入亚太地区,这一数字则为15.6%,而在西方高收入国家,中欧,东欧以及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这一数字则为40.9%。 参考资料:Worldwide burden of cancer attributable to diabetes and high body-mass index: a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