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是罹患率较高的一种疾病,虽然病不大,但是发作起来却让人坐立不安,提心吊胆。那平常我们有什么方法来预防和控制这种疾病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帮助到各位。不要太用力排便。借助地心引力,不过主要还得靠直肠蠕动。如果排不出,一两个小时后才再次尝试。最重要的是,不要太用力排便,就让它自然发生。排便时争取专心尽快解决,不要坐在马桶上玩手机或者看书、看报纸。保持水分充足。增加喝水量,每天至少喝1900到2400毫升水,就是我们经常会说的每日八杯水,粪便含有大量水分。水分越多,粪便越软,更容易排出体外。从饮食中摄取更多纤维。纤维保留粪便水分,增加粪便容量,让它更轻易地通过直肠和肛门。如果你有痔疮,多吃纤维也能减轻排便时的痛苦。富含纤维的食物有:全谷类,包括糙米、大麦、玉米、黑麦、布格麦、荞麦和燕麦;水果,尤其是有壳或外皮的水果;蔬菜(特别是绿叶蔬菜,比如菠菜、芹菜、韭菜等)别吃泻药。经常吃泻药会形成依赖,并使直肠变弱,可能引起慢性便秘。如果你觉得自己真的需要吃泻药,不妨吃有轻泻作用的的草药(比如番泻叶或车前草)。经常运动(可以是有氧运动、耐力运动、心肺运动,或者只是散散步也行)。当中的理念是身体动作可以按摩内部器官,促进肠道蠕动。我们通常不会想到这一点,不过当身体在动的时候,器官也会移动及被按摩。留意自然的呼唤。一旦你感到肠道蠕动,不要忍耐,尽快去上厕所,不要坐着或等太久。坐着太久也会增加患痔疮的风险。培养固定的作息。看看是否可以安排一个固定的排便时间,每天同一时间排便,不会受到打扰。这样排便更轻松。排便正常意味着整体健康状况良好。
结直肠癌是美国致死率排名第三的癌症。由于化疗药物、转移灶切除手术的进步,以及靶向于血管生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通路的单克隆抗体等药物的发展,结直肠癌成为了近20年来世界上疗效进展最大的肿瘤之一(排名第四)。2000年之前,基于氟尿嘧啶的疗法一直是治疗III期(淋巴结阳性)和IV期(转移性)结直肠癌的主导疗法。然而在此后的12年中,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法不断涌现,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在此类疾病中表现出色。伊立替康,奥沙利铂,贝伐单抗,西妥昔单抗,帕尼单抗,以及ziv-aflibercept均可延长IV期患者的总生存期。然而仅有奥沙利铂可用于手术后的辅助疗法并使III期患者有生存期受益。许多设计完善,方法得当的研究发现,手术切除后的III期结肠癌患者人群并不能从伊立替康,贝伐单抗,以及最近的西妥昔单抗治疗中得到生存期受益。这强烈预示着对于转移性肿瘤的治疗效果并不等同于辅助治疗的效果。因此,对于那些手术切除后,但仍可能有转移灶存在的III期结直肠癌患者而言,需要选择附加的有效的辅助疗法,这面临着重重困难。2009年,Chan等人报道了结直肠癌患者诊断后有规律地服用阿司匹林可以减少21%的总死亡率以及29%的结直肠癌特异性死亡率,该项前瞻性研究纳入了1239例诊断为I,II,或III期结直肠癌的患者。亚组分析显示阿司匹林对总死亡率和结直肠癌特异性死亡率的减少仅仅发生于原发肿瘤过表达前列腺素-过氧化物合酶2(PTGS2,此前称为环加氧酶2)的患者人群中,PTGS2是一种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的限速酶。近来,这些富有争议的发现被荷兰一项大型回顾性研究分析所证实并拓展,该研究纳入了4481例诊断为结直肠癌的患者,观察到与不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相比,持续服用或诊断后开始服用者的总死亡率下降了23%,与前文所述相似。一项来自于英国的meta分析研究丰富了目前我们对阿司匹林抗癌效果的理解,该项研究纳入了17285例患者,包括5项评估日常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事件的随机研究。他们发现阿司匹林减少了35%的致命性腺癌风险以及31%的转移性腺癌风险,并减少了当前和随访期中74%的转移风险。因此,相当有说服力的流行病学证据显示,使用阿司匹林可减少结直肠癌的进展和复发。在今年10月25日的NEJM杂志中,Liao等人报道了2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964例结直肠癌患者的分子调查结果数据。他们假设后天获得的磷脂酰肌醇3激酶(PIK3CA)基因突变会影响到辅助治疗中阿司匹林的疗效,PIK3CA在肿瘤中编码磷脂酰肌醇激酶催化亚基。该研究的机理是结直肠癌中PIK3CA突变频率的证据与通过PTGS2激活从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凋亡。作者发现存在PIK3CA突变的的结直肠癌与总死亡率下降46%及结直肠癌特异性死亡率下降82%相关。作为对照,野生型PIK3CA的结直肠癌患者服用阿司匹林总死亡率和结直肠癌特异性死亡率均无变化。虽然数据令人兴奋并充满诱惑,但考虑到纳入研究中的患者人数少,他们仍只能作为初步研究供参考,且需要进行前瞻性的试验以证实他们的结论。毕竟,仅有66例肿瘤PIK3CA突变的患者于诊断为结直肠癌后服用阿司匹林,仅有3例患者在随访期中死于结直肠癌。一旦这些发现在大型前瞻性研究中被证实,结直肠癌肿瘤组织中PIK3CA的突变状态即可被作为有效的生物标志物对辅助治疗产生指导作用。只要有超过六分之一的结直肠癌原发灶有PIK3CA突变,即可利用阿司匹林辅助治疗结直肠癌,并可产生可观的受益。阿司匹林可藉此成为应用于21世纪靶向治疗的古老药物之一。
减肥手术能降低肥胖者发展成糖尿病的长期风险,且降幅可达80%以上。这一研究结果已经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发表。该研究是由瑞典哥德堡大学萨赫尔格伦斯卡学院组织实施的。由瑞典哥德堡大学萨赫尔格伦斯卡学院的Sj猀琀爀洀夀补、Lena Carlsson教授和他们的团队实施的该项研究已经发现,在预防肥胖者罹患糖尿病方面,减肥手术较传统的保健措施和改变生活方式等方法更为有效是非常明显的。该研究的治疗组由接受了减肥手术的1658位受试者组成,而对照组则由1771位肥胖程度相当、且仅接受传统保健措施的受试者组成。在15年的随访期中,对照组有392人发展成为糖尿病,而治疗组只有110人发展成糖尿病。“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减肥手术可以减少肥胖者超过80%的患糖尿病风险,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数字”。 Sj猀琀爀洀夀补说道。这项研究是在一个名为瑞典肥胖者研究(SOS)的外延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瑞典肥胖者研究已经提交了90多篇科学论文,并证明了减肥手术对于减少癌症、心血管疾病、总死亡率和提高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等也非常有益。Sj猀琀爀洀夀补说:“在预防糖尿病方面,无论男、女均能从减肥手术中获益,但基线时的肥胖程度对结果没有影响。”
每日服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降低结肠癌(CRC)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最新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对结肠癌的预防作用主要体现在近端结肠。相比结肠镜在远端结肠的效果,结肠镜对近端结肠的作用要小或者无。作者通过评估了用结肠镜或者乙状结肠镜模拟筛查添加小剂量阿司匹林的成本效益。研究建立了Markov模型,此模型比较了100000名50岁的患者中仅用10年结肠镜或者乙状结肠镜筛查的患者和在两中检查之一的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的患者。筛查和阿司匹林预防模拟在80岁时终止。阿司匹林花费、阿司匹林相关并发症以及阿司匹林相关死亡都被包括进来。计算两组不同策略组的增加成本效益率。并进行灵敏度和概率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结肠镜和乙状结肠镜筛查中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使结肠癌死亡预防率增加:分别从68%升至81%、39%升至69%。终生阿司匹林相关死亡率为0.1%。因为结肠癌治疗的大量减少,结肠镜和乙状结肠镜筛查中加用阿司匹林各自具有成本效益(增加成本效益率:每个生命年节省5413美元)且节约花费(每人278美元)。当应用结肠镜使近段结肠癌预防率从基线升至56-73%时,加用阿司匹林不再具有成本效益。在52%和94%的概率分析场景中结肠镜和乙状结肠镜加用阿司匹林策略具有成本效益。因此,当假定内镜在预防结肠癌的效果欠佳时,加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是有效及有成本效益的策略,主要是因为其在预防近段结肠癌的高功效。
便血与潜血便血是一个消化道癌症的主要表现。开始可能没有引起注意,但是,如果每次大便都发现便血,我们一定要警惕!癌症的细胞破坏了肠道的粘膜,侵蚀到肠壁的血管,就会引起便血。当然最常见的是和痔疮鉴别.乳头溢液与乳腺肿物女性乳头非哺乳期的不正常的溢液,应该警惕。特别是血性的溢液。还有就是乳腺的包块。发现乳腺包块应当到医院进行检查。大便次数增加或排便习惯的改变我们统计的资料中看出,老年人,排便习惯的增加是直肠癌最常见的症状。应该引起重视。不明原因的消瘦现在的人都流行减肥,但是,如果出现原因不明的消瘦,可能不是好事。要到医院进行检查。否则会误认为减肥的效果,会耽误病情。不明原因的咳血咳嗽是我们常见的症状。比如感冒。大家都有咳嗽的经历。但是,如果只是普通感冒,出现咳血,而且是鲜血,或痰中带血丝,千万不要忽视,应该到医院进行检查。乏力和贫血我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出现乏力和亚健康状态是常有的事,但是,如果我们出现显著的乏力,面色苍白,应该引起重视。苍白的面色并不都是“美白”的结果,可能是贫血,原因可能是癌症造成的慢性失血。
荷兰莱顿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员在英国癌症杂志上发表报道称结肠癌患者定期服用阿司匹林一段时间以后可延长生存的时间。这个作者解释非类固醇抗炎药可以预防结肠直肠癌是众所周知的,特别是阿司匹林。最近一些研究和专家已经提出定期服用阿司匹林也可以起到治疗作用。然而,目前这些研究还没有最后的定论。Gerrit-Jan Liefers博士和他的研究组着手开始测定阿司匹林等非类固醇抗炎药作为辅助治疗对结肠直肠癌患者的治疗作用。他们用的是基于人口观察的研究方法。他们从医药联锁系统搜集药方数据,这些都是1988到2007年之间被诊断出结肠直肠癌的病人的数据。这些病人被分组为:诊断前和诊断后使用阿司匹林/非类固醇抗炎药的人,诊断前和诊断后没有使用阿司匹林/非类固醇抗炎药的人,仅仅诊断后使用阿司匹林/非类固醇抗炎药的人和仅仅诊断后没有使用阿司匹林/非类固醇抗炎药的人。4481个人参加了这个研究:他们中的26%没有使用阿司匹林/非类固醇抗炎药,47%在诊断前和诊断后使用了阿司匹林/非类固醇抗炎药,27%仅仅诊断后使用了阿司匹林/非类固醇抗炎药。那些连续9个月每天服用日剂量的或者诊断后服用更多的阿司匹林的人比那些没有使用的有30%的更低癌症死亡风险。甚至定期服用任何时间段都可使死亡的风险降低到23%。这个作者得出结论:“结肠癌诊断前期或后期服用阿司匹林大体上可降低死亡率。这个发现强有力的支持了最初的安慰剂的对照试验,这个试验是研究阿司匹林作为辅助治疗对结肠癌患者的作用。”
来自意大利罗马天主教大学杰米里联合诊所和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纽约长老会医院的研究人员首次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减肥手术治疗2型糖尿病显著优于临床标准方法。这些发现于3月27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提前版上。这份这份研究指出,在为期2年的研究期间,绝大多数经历减肥手术的患者都能停止糖尿病药物治疗,而维持疾病缓解状态。而且他们其中没有人被随机指定接受标准药物治疗。“虽然减肥手术最初被用作一种减肥方法,但现在这种手术明显是一个治疗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病的很好的方法。”资深作者 Francesco Rubino博士说。对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人的治疗是极富挑战性的,因为胰岛素疗法和其他降血糖药物往往导致体重的增加。在这次研究中,绝大部分受术者都得到了血糖水平的改善,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浓度的上升。这提示减肥手术治疗糖尿病可能降低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减肥手术的特殊作用在于改善血糖及胆固醇水平的同时还能减轻体重,这使手术成为治疗肥胖型II型糖尿病的理想方法”主要作者Geltrude Mingrone博士说。这个针对30-60岁病人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评价了60个严重肥胖(体质指数大于35)的晚期糖尿病患者的缓解情况。患者被随机分为三组:一组为 Roux-en-Y胃旁路手术,第二组行胆胰分流术,第三组接受传统个体化治疗并严格监控饮食及生活方式的变化。实验开始后,药物治疗组没有病人病情缓解。对照下,95%经BPD术,以及75%经RYGB术的病人病情持续缓解。缓解标准定为空腹血糖低于100mg,糖化血红蛋白低于6.5%至少一年。作者发现年龄,性别,术前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年限,术后体重减轻程度都不能作为糖尿病缓解的预测因素。“这些发现证实了减肥手术对于II型糖尿病的作用可能在于外科手术的机理,而并不是体重减轻的结果。”Mingrone博士说。“研究手术改善糖尿病的真实机制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目前全球减肥手术的运用还是参照199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指南,限定这种手术只能运用于体质指数大于35的II型糖尿病患者。“体质指数在广大人群中与糖尿病的患病风险存在联系,但是,就个体而言体质指数并不能说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以及潜在的并发症可能,及疾病的机理。”Rubino博士。“这个研究证实了严格运用体质指数界定糖尿病人的手术可行性是不适宜的,急需新的标准来进行筛选”之前,Rubino博士的试验研究表明胃肠旁路手术(如RYGB和BPD)触发了一种直接的,不依赖体重的机制来控制糖尿病,这支持了手术可以成为一种治疗 糖尿病的方法,在并不十分肥胖的病人身上也同样适用。在康奈尔医学中心纽约长老会医院,进行了一项随机研究对比了体质指数在26-35之间进行胃旁路手术 与使用最好药物治疗的病人。目前研究的所有病人都在罗马接受治疗。Dr. Mingrone和她的糖尿病专家团队负责实验病人的药物治疗。在罗马天主教大学有着附属学术头衔的Dr. Rubino,开展腹腔镜RYGB手术,还有一个来自天主教大学的外科团队进行BPD手术。目前的研究是罗马天主教大学与纽约威尔康奈尔医学院广泛进行的研究合作的一部分。2007年3月,天主教大学举办了“糖尿病外科治疗峰会”会上一群国际顶尖 学者首次建议考虑使用胃肠手术治疗II型糖尿病(“糖尿病手术”)。同年,纽约长老会医院威尔康奈尔医学中心成立糖尿病外科中心,是此类研究的第一个学术 项目,致力于建立临床模型,及针对糖尿病的手术治疗进行教育和研究。该中心已经组织了头两期“世界II型糖尿病介入治疗代表会”引起了国际上对于糖尿病外 科治疗的关注。全球已有8.3%的人口患有II型糖尿病,按照世界卫生组织2010年的统计数据,到2030年患病人数将增加到 9.9%。23%的病态肥胖人群也患有II型糖尿病。糖尿病相关的医疗费用给卫生系统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先前的研究说明了,减肥手术可能会成为肥胖型II 型糖尿病患者的划算的治疗方案。尽管存在潜在的利益,但是,手术的适宜人群十分有限,而且存在本质上的障碍。美国只有少于2%的手术适宜者进行减肥/代谢手术,这个数字甚至比世界其他地区的还要低。作者希望他们的研究能够帮助改变大家对减肥手术的理解,基于这些发现,内科医师将考虑糖尿病的外科治疗。
近年来,关于痔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的研究颇多,随着人们对痔的本质及发生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痔的治疗在理念上和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将其临床治疗进展综述如下。l痔的发病机理l.l静脉曲张学说 静脉曲张学说主要是由痔组织内观察到扩张的静脉这一事实而来的,认为痔的基本病理改变是不连续的静脉扩张,人的直立姿势、便秘,静脉压力增加,加之重力作用和超限度的腹压增加,血液回流受阻使静脉丛扩张形成痔。Parks(1956年)认硬粪块阻塞近端的静脉回流而引起肛管静脉的瘀血扩张。Graham-Stewart(1963年)[1]修改了Parks的理沦,认为努挣导致腹压增加而阻止了静脉的回流。1.2 洞状静脉学说 1976年日本解剖学者宫崎治男对直肠肛门血管作了深入的研究,发现直肠上动脉、直肠下动脉和肛门动静脉的终末支走行都集中在齿线附近。这些细小的动脉在齿线的黏膜下层与相应的小静脉以直接吻合的方式相连接。他把这种动静脉直接沟通的血管,称为洞状静脉,洞状血管的肌层较薄弱,弹力纤维少,胶原纤维多,在排便等压力作用下,可造成洞状静脉扩张生痔。1.3 血管增生学说 该学说是基于痔核组织和海绵体组织结构相似而提出来的。1963年Stelzne修改了血管增生理论,提出直肠海绵体的概念,认为痔是直肠海绵体增生引起的。又有人通过组织学研究,认为痔属血管增生形成的血管瘤。1.4肛垫下移学说 1975年Thomson[2]提出肛垫下移理论,认为肛垫是肛管的正常解剖结构,位于左侧、右前侧和右后侧,由扩张的静脉丛、平滑肌(Treitz’s肌)和弹性及结组织构成,主要功能是协助括约肌关闭肛门。当Treitz’s肌逐渐变性和断裂,肛垫会失去支持而下移形成痔或痔病。1.5 痔疝形成学说 有学者观察痔核切除标本,发现痔核中结缔组织断裂,把痔核与松弛的肛门联系起来。提出痔核为肛管皮肤和直肠黏膜伴有或黏膜下血管丛,通过肌肉筋膜组成的肛直肠孔道向外突出形成,认为痔核是一种疝气。只要肛门的肌肉、筋膜等支持结构和功能完整就不会有异常组织从肛门内脱出,也就不可能发生痔核。1.6细菌感染学说 有人抽取外痔和内痔的血液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手术中发现痔核内血栓身上延伸至较高位置,也有细菌存在。认为静脉壁反复受到炎症刺激,增生并失去弹性,造成静脉回流差而成痔。2痔的非手术治疗2.1膳食纤维疗法 膳食纤维在胃和小肠内不能被消化液所消化、吸收,但能通过回盲瓣到达结肠后,它可以保存相当的水分,从而增加结肠内容物的量,即增加了粪便中水分的含量,达到刺激结肠的运动、传输功能,并且还可以使粪便软化。主要药物有乳果糖、杜秘克、洋车前子等渗透性或膨胀性泻剂。Moesgaard对排便时出血并伴有疼痛的痔患者中进行一项有关渗透性泻剂与安慰剂的前瞻、双盲试验中发现6周内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两者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25),因此他推荐使用高膳食纤维和渗透性泻剂作为痔的初期治疗[3] [4]。2.2口服药物 包括微循环调节剂和非特异性药物两类。近年来,以肛垫学说为理论依据,针对痔的血管病理生理改变,一些微循环调节剂在缓解或消除痔的症状方面取得了满意疗效。常用药物有香叶木甙(爱脉朗)、复方银杏叶萃取物胶囊(静可福)、草木犀流浸液片(消脱止-M)、羟基芦丁(可用于妊娠妇女)、复方芦丁、马栗树提取物(七叶素)(迈之灵)、痔血胶囊。非特异性药物有止痛剂、大便软化剂、止血药物、消炎药物[3] [4]。2.3局部用药 中药熏洗坐浴法、外敷法、塞药法、枯痔法。2.4硬化剂注射方法 1813年Terrell首先应用奎宁与盐酸尿素注射疗内痔,并取得显著效果。Mitchell被认为是注射疗法的先驱,1871年使用1/3的石炭酸加入2/3橄榄油中治疗内痔,取得很好效果。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特别是注射枯痔法,是在中医枯痔散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目前最有影响的是消痔灵。 硬化注射疗法简便易行,费用低,治疗I期内痔和结扎术后出血,还可用于抗凝治疗后的内痔病人。2.5扩肛 1968年Lord[5]推广应用扩肛治疗内痔,方法是用一手的2指和另一手的食指插入肛门,轻柔地扩肛并撕断纤维带(Ⅲ期内痔常用),扩肛至肛门能容纳4指以上。Greve和Hubens研究显示扩肛后肛内压下降,但有肛门失禁的危险性,尤其是老年病人,所以在美国已很少应用,但英国仍在用。Konsten[6]报告扩肛治疗(Lord’s roocdure)17年后有近一半病人发生肛门失禁,并认为扩肛治疗内痔应该放弃。2.6套扎 1954年Blaisdell首先报告内痔结扎疗法(丝线)。1962年Barron对该技术进行了改进,应用胶圈套扎,是世界上治疗内痔方法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文献报告胶圈套扎术后出血发生率1%,脓肿发生率l%,肛门狭窄发生率0.5%,Salvati报告5~15年随访治愈率80%。[7]2.7冷冻 1969年Lewis首先报告应用液氮(-196度)同时冷冻内、外痔。其缺点是消除外痔困难,愈合时间长,而且伴有疼痛和分泌物。该方法现在已淘汰[7]。2.8红外凝固治疗 1979年Neiger第一个报告应用红外凝固治疗内痔。Leicester等通过随机研究比较了红外治疗和结扎疗法,认为红外治疗对Ⅰ,Ⅱ期内痔是有效的。由Johanson和Rimm进行的一项研究红外治疗、胶圈套扎和硬化注射疗法的荟萃分析认为胶圈套扎的远期效果比其它两种方法更有效,但由于疼痛和其它少见的并发症,他们认为治疗Ⅰ,Ⅱ期痔应选择红外治疗。而Salvati等学者的经验是主张套扎而不是红外治疗[7]。2.9激光 1987年Sanker和Jaffe应用激光治疗Ⅰ,Ⅱ期痔,使痔核凝固,方法与红外凝固治疗相似[7]。2.10 电疗 1987年一些胃肠病专家介绍了电疗治疗内痔的方法,所有各期内痔都可作电疗. l991年Wright等在一项前瞻性对比研究中发现近期随访结果电疗要优于药物治疗,但远期随访结果尚不能肯定[7]。2.11双极热凝冶疗 1987年Griffith应用该技术治疗I.Ⅱ期痔,目的是通过加热使痔组织坏死。1996年Dennison等应用该方法治疗内痔愈千例,并认为优于胶圈套扎或红外凝固治疗,但无长期随访结果[7]。2.12 微波热凝疗法 利用微波产生高频热量,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并可使痔血管丛细胞变性而纤维化,达到止血硬化的效果。一、二度内痔,炎性内痔,血栓性外痔效果最好,三度内痔和环行痔严重脱垂者效果较差。临床报道,微波治疗内痔有效率93.02%,外痔为78.43%。闫炳安等联合治疗300例患者,一次治愈率98%[7]。2.13 射频疗法 射频也属高频电范畴,作用于组织时能产生60-80度高温,可使痔组织表面凝固坏死,血管内血栓形成,止血效果好。仅用于内痔治疗[7]。2.14 磁场疗法 其原理是在病灶周围形成磁场,加速病灶部血液循环,使组织恢复生理状态。对出血和炎性内痔有显著疗效。复发率高[7]。2.15 ZZ肛肠综合治疗仪 系利用高频电容场对生物体产生内源性热作用和直流电在生物体产生的电解以利于直流电药物离子导入等原理,而研制成功的多功能治疗仪。使用该仪器电极钳夹住痔基底部,可达到200度高温,作用3-5秒,可使血管闭合,组织干结凝固,但不发生组织炭化,凝固的痔组织在3-5天后脱落,达到治疗目的。适用于各度内痔、外痔、混合痔,对于较大的混合痔根据情况分次间断治疗,外痔部分每次不宜超过3个。此疗法治疗内外痔无需结扎,再发出血的可能性极小。临床报道,用该治疗仪治疗各类痔的有效率为68-87%,方法简单,痛苦少,愈合快[8]。2.16铜离子电化学法治疗 1998年,国内多家医院将铜针留置结合通电疗法(铜离子电化学法)用于痔的出血和脱出。临床应用的结果,铜离子电化学疗法有效的治疗痔的出血和脱出,手术方法简单、创伤小,可在门诊完成操作和治疗,无严重并发症之虞,因此也被认为是治疗痔的一种新方法[9]。 1995年MacRae和Mcleod对非手术治疗方法作了一项荟萃分析,认为应推荐胶圈套扎作为I,Ⅱ期痔的首选治疗方法,因为应用胶圈套扎治疗的病人与应用硬化注射或红外治疗相比,很少需要作进一步治疗[7]。3痔的手术治疗 痔切除术是目前治疗Ⅲ,Ⅳ期痔最常用的方法,手术原则包括切除脱垂的血管垫或结合肛管上皮的复位和重建。 目前最常用的是1937年Milligan-Morgan的开放式切除术,这是许多改进的手术方式的基础。1956年Parks介绍了一种黏膜下痔切除术(半开放术式),重建肛管,被认为更好地保留了感觉性控便功能,减少了术后疼痛。方法:用血管钳夹住皮肤黏膜交界处,沿血管钳周围切开,再向上作垂直切口约3~5cm.切口在末端分开像Y形,用剪刀在黏膜下潜行分离痔丛,并沿内括约肌表面剥离舍痔丛的黏膜下组织,在靠近肛肠环平面贯穿缝扎其蒂部,切除痔丛和黏膜下组织,缝合齿线上黏膜,覆盏内括约肌表面切口。目的是尽可能保留齿线部和齿线上黏膜,保护感觉性控便功能。1959年Ferguson和Heaton报道了闭合式痔切除术。该术式的优点是疼痛轻,愈合快,保留了肛管的感觉功能,但易发生切口裂开和感染,在美国应用最普遍。 Hosch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比较了Parks痔切除术和Milligan-Morgan手术,认为Parks手术减轻了术后不适,住院时间短,恢复工作快,同时又比较经济[10]。 Arbman和Seow-choen的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分别比较了开放式和闭合式痔切除术,认为闭合式手术切口容易裂开(50%)和感染,愈合时间长,在减轻术后疼痛方面与开放式手术相比无任何优点。所以Milligan-Morgan手术仍然是有价值的治疗方法,目前在欧洲应用最普遍[11] [12]。 1998年Longo[13]基于Thomson的肛垫下移理论介绍了一种新技术PPH(procedure for prolapsed hemorrhoids),即痔上黏膜环切术。根据肛垫下移理论,Treitz肌变性断裂肛垫失去支持而下移形成痔。Longo手术在Whitehead手术的理论基础上,进行痔上黏膜环切术,不切除痔核本体,从而克服了Whitebead手术的缺点,达到悬吊和固定肛垫的作用,多项前瞻性随机对比研究比较了Longo手术和传统的Milligan-Morgan手术,认为Longo手术的短期效果要优于传统手术,其优点是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恢复工作时间快,还可以在门诊进行,目前随访尚未发现严重并发症,有报告术后出血发生率14%,术后疼痛1.6%~31%,长期随访结果有待证实。应严格掌握适应症(Ⅲ,Ⅳ期脱垂性痔)。目前在欧洲应用较普遍[14]。最新的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的痔动脉结扎术(DG-HAL)。这一手术的本质要点是供应痔的动脉的高位、准确以及选择性结扎。为此,特别研制了一种肛门镜,它可以安装一侧视的多普勒超声探头side-viewing doppler head,通过多普勒超声的引导,便可以确定出来自肛门上方的靠近肛管的粘膜下动脉,同时,通过位于多普勒超声探头上方的窗口,还可对这些动脉进行缝合或结扎。动脉缝合的成功与否可以通过动脉多普勒超声显示进行判断,由于没有损及静脉回流,所以流入/流出比将会同时降低。这样,痔将会脱落,同时出血和疼痛也将消失。并且,随着张力的降低,结缔组织也将再生,从而促进痔疮的收缩,并最终导致痔疮的最后脱落。Attila Bursics等2003年报道DG-HAL术的一年随访结果和常规的闭合性痔剪切术并无差异,而其更短的住院时间、更低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更轻的术后疼痛使其更适合作为为期一天的外科手术(1-day surgery),同时,也符合最低侵袭性外科手术的要求[15]。
痔疮的预防要从其成因入手,主要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主要有:⑴尽量避免辛辣刺激的饮食,减少饮酒;⑵避免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比如久蹲、久坐、久站;⑶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不久蹲厕所;⑷防止便秘及腹泻;⑸保持肛门部清洁卫生,可以便后坐浴;⑹如果出现肛门部不适,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学术界对阿司匹林的抗癌效果多有争议。牛津大学的最新研究结果为阿司匹林的抗癌效果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日常服用阿司匹林可长期减低腺癌发病率,同时,几年后其降低死亡率的作用也显现出来,表明阿司匹林能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研究结果已在线发表《柳叶刀》3月刊上。该研究包括5项大的随机对照实验,针对英国本土的心血管患者,试验组每天服用阿司匹林(≥75mg),记录所有患者癌症发生率。随后观察阿司匹林抗转移的作用,癌症患者根据组织和临床特点分类,腺癌vs其它。共有17825位患者参与实验,987位患者在平均6.5年(SD 2.0)的随访期中被诊断有实体瘤。与对照组相比,阿司匹林试验组降低癌症远端转移率(所有癌症,危险比[HR]0.64,95%Cl 0.48-0.84,p=0.001;腺癌,HR 0.54,95%Cl0.38-0.77,p=0.0007,其它实体瘤,HR 0.82,95%Cl 0.53-1.28,p=0.39),这主要是阿司匹林降低最初诊断((HR 0.69,95% CI 0.50-0.95,p=0.02)和随访期间(HR 0.45, 95% CI 0.28-0.72, p=0.0009)的转移性腺癌发生几率,特别是结肠直肠癌(HR 0.26, 95% CI 0.11-0.57, p=0.0008)。从绝对数字来看,这意味着每5位癌症患者中,阿司匹林辅助治疗可防止1位癌细胞转移。同时,阿司匹林降低晚期腺癌的死亡率(HR 0.65, 95% CI 0.53-0.82, p=0.0002),但对其他癌症却无效(HR 1.06, 95% CI 0.84-1.32, p=0.64)。实验对象不分性别,观察发现吸烟者受益最大。低剂量、缓释的阿司匹林制剂能抗血小板凝集,但却影响了生物利用度。显然,阿司匹林降低癌症患者的死亡率,主要是因为其抑制转移的作用。本研究表明阿司匹林有助于治疗某些癌症,特别是腺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