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门诊上,经常会看到一些严重便秘的小婴儿同时伴有严重的湿疹、皮炎、甚至哮喘,而这些婴儿膳食中去掉牛奶之后便秘症状会有所改善。因此,这些儿童的便秘可能是对“牛奶蛋白不耐受”的表现。 食物蛋白诱导的过敏性直肠结肠炎几乎仅见于小婴儿,牛奶是最常见的触发因素。通常于出生后数月发病,可以是每日多次的肉眼血便,也可以是偶有带血的黄色软便,也可以表现为干硬的粪块,有时以便秘为主要症状。但一般不会有发热、严重的呕吐、腹泻、生长发育延迟、体重不增等情况,明显区别于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后者急性发病时,在摄入过敏原后数小时出现严重的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间断发病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 如果便秘患儿同时有湿疹、皮炎等表现,应考虑到“对牛奶蛋白不耐受”。如患儿为母乳喂养,应评估母亲的膳食情况,如有无摄入牛奶、奶制品、大豆等,母亲停止摄入这些食物后,患儿症状明显改善,可确定诊断。如患儿为配方奶喂养,应详细询问配方奶类型,更换部分水解或深度水解奶粉后便秘明显缓解,可确定诊断。对于这部分患儿,一般不推荐初诊时进行皮肤点刺实验和食物特异性IgE抗体等过敏原测定。 母亲的饮食中剔除牛奶或其他变应原后,患儿皮疹、便秘等症状消失,可在婴儿1岁时患儿母亲重新摄入牛奶等,一般不会再引起相关症状。对于通过水解配方奶治疗成功的患儿,可在1岁时重新摄入标准配方奶,大部分可获得成功。
婴儿腹泻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观察大便情况、婴儿的行为变化、体温波动以及脱水症状。以下是具体的诊断标准:大便次数增多:腹泻的婴儿通常大便次数会比平时显著增加,可能一天内达到5次或更多。大便性状改变:腹泻时,婴儿的大便可能变得稀薄、水样,有时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或粘液。大便可能呈绿色或黄色,且有酸臭味。行为观察:婴儿可能表现出哭闹与烦躁,因为腹泻可能伴随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食欲可能减少,甚至不想吃东西。体温变化:腹泻可能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这些病原体可能导致婴儿体温升高,出现轻度发烧的症状。脱水症状:腹泻导致体液丢失,婴儿可能出现脱水症状。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尿量、尿色、口唇干燥程度、皮肤弹性以及眼睛是否凹陷等来判断脱水情况。婴儿腹泻的诊断主要依赖于观察大便情况、婴儿的行为变化、体温波动以及脱水症状。以下是具体的诊断标准:大便次数增多:腹泻的婴儿通常大便次数会比平时显著增加,可能一天内达到5次或更多。大便性状改变:腹泻时,婴儿的大便可能变得稀薄、水样,有时含有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或粘液。大便可能呈绿色或黄色,且有酸臭味。行为观察:婴儿可能表现出哭闹与烦躁,因为腹泻可能伴随腹痛、腹胀等不适症状。食欲可能减少,甚至不想吃东西。体温变化:腹泻可能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这些病原体可能导致婴儿体温升高,出现轻度发烧的症状。脱水症状:腹泻导致体液丢失,婴儿可能出现脱水症状。家长可以通过观察婴儿的尿量、尿色、口唇干燥程度、皮肤弹性以及眼睛是否凹陷等来判断脱水情况。治疗婴儿出现腹泻时,需调整饮食,可选择易消化的辅食,如米粥、果泥,少量多餐。对于感染所致的腹泻,需及时遵医嘱应用药物进行治疗,如头孢克肟、万古霉素等,同时酌情给予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药物调节婴儿肠道菌群,必要时也可配合应用蒙脱石散保护婴儿肠道黏膜。婴儿出现腹泻时,需调整饮食,可选择易消化的辅食,如米粥、果泥,少量多餐。对于感染所致的腹泻,需及时遵医嘱应用药物进行治疗,如头孢克肟、万古霉素等,同时酌情给予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药物调节婴儿肠道菌群,必要时也可配合应用蒙脱石散保护婴儿肠道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