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 复兴医院普外科 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大、心理情绪紧张,加上生活饮食不规律,睡眠不好等不良的生活习惯所影响,乳腺癌已经成了女性疾病中的高发疾病了。其实乳腺癌也有迹可寻,有10类女性是比较容易出现乳腺癌症状的,属于乳腺癌的高发人群。 1.有乳腺癌家族史 英国科学家日前的研究表明,三分之一的乳腺癌患者都是因为基因遗传而致病的。剑桥大学的科学家近日在英国癌症研究所年会上发表报告称,他们发现如果人体的BRCA1和BRCA2两个基因发生变异,就会使罹患乳腺癌的几率提高到70%到80%。不过,他们发现,这两个基因变异的病例只占到所有乳腺癌患者的5%,其他因为遗传而患乳腺癌的妇女则是因为更复杂的基因组合而患病的。 2.13岁前月经初潮或绝经晚 女性月经初潮早(12岁前来月经),绝经较晚(50岁以后绝经),经期长(大于35年),都是公认的发病危险因素。 统计数据表明,月经初潮年龄每提前4-5岁,患乳腺癌的几率就增加1倍;初潮年龄在13-15岁以上者,患乳腺癌的机会要比12岁以下者少20%。绝经期在55岁以下者,乳腺癌的发病率则较低。绝经年龄大于55岁者比绝经年龄小于45岁者危险性增加1倍左右。 3.乳腺增生多年不愈 乳腺增生有四种怪脾气:一是乳房出现边缘不清的肿块;二是经前乳房胀痛,甚至放射至双肩或背部,有时还很难受;三是有发生癌变的可能,特别是属于囊性增生类型的,据说它的癌变率在0.35%;四是治疗时间长,增生组织对药物敏感性差,或者说,至今还缺乏特效药治疗。因此,乳腺增生在现代科学发达的今天还令众多医生感到棘手,更令许多妇女感到困惑。 4.肥胖或过多摄入脂肪 瑞典和美国科学家最近联合公布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患有厌食症的年轻女性患乳腺癌的危险性比较低。这说明女性早年的热卡摄入情况对后来乳腺癌的形成和发展可能有着较大的作用。研究人员同时告诫说,厌食症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可以导致一些威胁生命的并发症发生。因此,女性不要错误地将这一研究结果理解成:采取饥饿的办法可以避免患乳腺癌。他们的研究结果只解释了乳腺癌可能的形成机制。研究人员对1965年至1998年期间因患厌食症而住院的7303位瑞典女性患乳腺癌的情况进行了调查。这些被调查的女性年龄均在40岁以下,其中大多数在20岁以前就患有厌食症。 5.晚婚晚育 资料表明,从未生育妇女患该病的危险性比已生育妇女高30%;未哺乳妇女患该病的危险性比哺乳妇女高1.5倍以上!乳腺癌是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比较高的一种,在全球范围来说,它的发病率是最高的,中国的发病率相对来说比较低,但其每年正以2%-5%的速度增长。 据估算,中国现在每年大概有乳腺癌患者10万左右,死亡人数是4万-5万,所以死亡率相对来说是比较高的。中国乳腺癌的特点是上升比较快,年龄有提早的趋势。据了解,中国人乳腺癌发病高峰要比欧美的提早10-15年,欧美一般发病高峰是56岁,中国是45-49岁。其主要原因是人种的问题。但乳腺癌年轻化与我们生活水平提高也有一定关系,研究表明,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可使乳腺癌发病提高4倍以上;一个年轻妇女每周饮酒3-6次,每次按250毫升的啤酒或185毫升的烈性酒计算,其日后患乳腺癌的危险将增加30%-60%。 6.未哺乳或哺乳过长 发现:乳房“酒窝”当心乳腺癌:酒窝如果长在脸上,可能会使您更加妩媚动人,可如果乳房上突然长了“酒窝”,那可能就是得了乳腺癌。大多数乳腺癌并无明显疼痛,在发病早期,约5%的人可伴有乳头血性溢液,当肿瘤侵犯皮肤时,多出现不同程度的凹陷点,称为“酒窝征”。“酒窝征”更偏爱七种女性:一是有癌症家族史的人,特别是母亲或姐妹曾患过乳腺癌;二是月经初潮早(12岁以下)、绝经年龄晚(在55岁以上)的人;三是患有某些乳腺良性疾病的人;四是经常接受放射线胸透或拍胸片的人;五是从未哺乳、从未生育或生育过晚或流产次数多的人;六是乳腺密度高,质地较坚实的女性;七是腰部以上特别肥胖,腰围与臀围相近的女性。 乳房内肿块是乳腺癌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症状,肿块好发于乳房的外上方,大小一般在2厘米左右,为不规则的球形块。另外,乳房轮廓及弧度和乳头形状的改变,如双侧乳房不对称、乳头内陷等也是乳腺癌的表现。 7.常用激素类药品或化妆品 有些药物如降压药利血平、吩噻唑等及甾体类药物有增加乳腺癌患病率的作用。有些保健品、护肤品、化妆品中含有致癌成份。循证医学表明,妇女更年期激素替代治疗有增加乳腺癌的发病危险,因此妇女不能随便补充雌、孕激素。邻苯二甲酸酯是一类能起到软化作用的化学品。它被普遍应用于玩具、食品包装材料、医用血袋和胶管、乙烯地板和壁纸、清洁剂、润滑油、个人护理用品,如指甲油、头发喷雾剂、香皂和洗发液等数百种产品中。 在化妆品中,指甲油的邻苯二甲酸酯含量最高,很多化妆品的芳香成分也含有该物质。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成昌梅教授说,化妆品中的这种物质会通过女性的呼吸系统和皮肤进入体内,如果过多使用,会增加女性患乳腺癌的几率,还会危害到她们未来生育的男婴的生殖系统。 8.反复做人工流产手术 反复人工流产会使女性患乳腺癌症的可能性大增。一项研究表明,自然流产不增加患乳腺癌的危险性;而18岁以前做过人工流产的妇女,比没有做过人工流产者高110%。 这是因为怀孕妇女每次人工流产后,妊娠被突然中断,体内激素水平骤然下降,使刚刚发育的乳腺突然停止生长,使得腺泡变小以至消失,乳腺复原。而这种复原通常是不完全的,容易造成乳腺肿块和发生疼痛,可诱发乳腺疾病,反复多次的乳腺病变可成为乳腺癌的诱因。 9.精神抑郁,经常生气 心情抑郁可能当下高强度的生活压力有关。很多女性养成了饮食结构不合理、生活习惯不好、生活压力过大等不良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带来抑郁的精神,长此以往导致体质酸化,人体机能下降,造成气血不畅、内分泌激素失调、月经失调等现象从而引起乳腺疾病即乳腺增生。如果不加以干预治疗,有诱发乳腺癌的可能。 10.反复长期接触各种放射线 (多次放射线、电脑、手机等)电磁辐射。乳腺是对电磁辐射致癌活性较敏感的组织。年轻时为乳腺有丝分裂活动阶段,对电磁辐射致癌效应最敏感。
最新研究表明,基本建议4~6月龄间尝试添加辅食。 适时添加辅食的重要性? 味觉发育敏感期——4~6月龄婴儿的味觉发育敏感期,唾液分泌量增加,消化道酶分泌日渐成熟,该时期是咀嚼吞咽固体食物功能发展的关键期。延迟添加辅食会因错过味觉发育敏感期,导致BB更不容易接受辅食,辅食添加之路更曲折。 预防生理性贫血——4~6个月龄婴儿,极其容易出现生理性贫血;此阶段如未及时添加富含铁的辅食(比如强化铁米糊),造成体内铁的储存不足,将增加其患缺铁性贫血机率。因此强烈建议考虑添加强化铁米糊。 预防乳牙龋——适时添加辅食对于预防乳牙龋有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4-6月龄添加辅食幼儿龋齿患病率最低;超过8月龄添加辅食,幼儿龋齿率随辅食添加时间显著提高。 预防缺锌—母乳可以保证6个月内锌的供给量,之后辅食是锌的重要来源 。母乳供应不足了,就得考虑辅食补充了。 减少过敏反应——国外研究多表明4-6月龄早期接进行辅食尝试,反而会降低BB对于新食物过敏的风险;从免疫学机制讲早期少量的尝试使机体免疫耐受从而降低宝宝发生食物过敏概率。 促进语言发育——辅食的添加促进咀嚼功能的锻炼,可以促进语言发育 那具体咋加辅食啊? 循序渐进 反复尝试 从少到多 从细到粗 循序渐进如何理解? 最初4~6个月起添加米糊,尤其是强化铁的米糊; 其次引入食物根块茎蔬菜、水果,以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等营养; 依次逐渐引入蛋黄,河鱼等其他动物性食物; 如果添加顺利,7-8月龄可考虑添加肝脏,动物血等。 从细到粗具体咋操作? 添加辅食的食物状态一定要从细到粗:糊状—碎末状—块状; 比如满4个月起要学习用小勺饮食泥状食物如米糊,6~7个月可接受切细的软食,8~10个月可咀嚼各种煮软的蔬菜、切细的肉类,逐渐过渡到块状; 随着月龄增加,喂养辅食的粗糙度需要循序渐进随之增加;一方面训练BB咀嚼能力;另外一方面逐渐训练BB消化能力;反之良好的咀嚼能力也帮助BB增加自信心,促进对食物的兴趣。 从少到多的重要性——心急是吃不了热豆腐 添加辅食的量也需要循序渐进,从少到多慢慢增量; 推荐每一样新的辅食添加增量周期4~7天,具体因BB体质及个体情况而定; 以蛋黄添加为例,最初添加辅食可以1/8或1/4蛋黄去让宝宝尝试,如随着每天尝试宝宝逐渐接受了蛋黄,即使爱吃,也要控制喂养量(推荐1/8或1/4蛋黄);粑粑麻麻还要观察宝宝吃完辅食后状况,比如第二天大便怎么样,有没有出现湿疹等等;如果状况良好,可在此基础上慢慢添加,4-7天左右添加整个蛋黄量。如果在添加辅食过程中,BB出现大便异常或者湿疹等等异常状况,一般情况需要调整添加辅食的量,在之前基础上减量进行尝试。 添加辅食的进度因BB而异,不可攀比,不可急功心切;对于免疫机制发育不完善的宝宝可以考虑营养或儿保门诊咨询辅食添加的相关信息。 反复尝试——这个过程很重要 接受现实——0~6月龄期间,绝大部分宝宝对奶有着绝对亲和力;冷不丁地尝试接触新食物,抵触、拒绝是正常生理现象(当然也有容易接受辅食的宝宝,那就恭喜麻麻喽),所以首先宝爸宝妈们要接受宝宝的拒绝,不灰心不气馁! 想让宝宝接受新的食物,只有一条秘籍——坚持每天耐心少量尝试,直到宝宝接受的一种新食物为止。 选择尝试时机的重要性——尽量选择宝宝心情愉悦,处于饥饿临界状态进行尝试(比如做了大量被动操或主动操之后) 培养BB对于食物的兴趣——进食行为是靠学习获得的,可以让宝宝去用手先感觉食物, 培养宝宝对于食物的兴趣;增加宝宝对于食物的兴趣会增加辅食添加成功率 这些捷径走不得——切记避免用电视、视频分散BB注意力喂养辅食,边看电视边吃,长时间下去,会降低小儿对食物味觉的敏感性和饥饱能力的自控力,危害很深远。 总结:合理添加辅食为BB在婴儿期提供尝试和接受各种新食物的机会,除了对于BB体格和神经发育有着重要影响,还可以很好地预防儿童期挑食。儿童期挑食很大程度都是粑粑麻麻在BB婴儿期辅食添加不合理造成的;其实“儿童挑食”这口锅更应该粑粑麻麻去背。坚决抵制错误的喂养观诸如未能及时给BB在婴儿期尝试某种食物或者是尝试食物性状一直是糊状等等,因此建立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婴儿辅食添加观很重要!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很常见,绝大多数患者是不严重的。一般见于“感冒”后出现腹痛情况,腹痛以脐周为主,间断性。不痛时活动正常,精神良好。这是因为呼吸道病毒通过血液到达肠系膜淋巴结,引起它们增大,水肿,B超能看得到。调理下肠胃,过几天,“感冒”好了,它就好了。 但是,一定要到正规医院排除一些严重的以腹痛为主的疾病,如阑尾炎,如肠套叠,如肠扭转,如特殊的过敏性紫癜,如腹型癫痫等等……这么疾病并不常见,医生都可以分辨出来。 只要小孩的腹痛是一阵阵的,不痛时就如平常人一样,那多半是这个病。家长们就不用担心。
冬季了,腹泻患儿很多,很多患儿家属很紧张,希望马上能给患儿止泻,所以在这跟大家分享个人的肤浅经念,希望对大家有些许帮助。 1.婴幼儿(3岁内)秋冬季腹泻大部分是轮状病毒感染引起,这里就谈谈轮状病毒性肠炎,该病为自限性疾病,病程一周左右(病毒破坏肠粘膜,要那么久来修复)。 2.该病典型表现为先吐后泻,大便水样或蛋花汤样,无腥臭味(有腥臭味考虑细菌感染),前三天腹泻次数每天多达十几二十次。部分病人在腹泻初或腹泻前会有发热和感冒症状。绝大部分病人没有并发症,极少病人会有心肌炎或脑炎等并发症(所有病毒感染都有可能出现)。 3.腹泻最怕出现脱水。病人眼窝凹陷,哭时少泪,尿少,这些都是脱水的表现。 4.治疗主要是纠正脱水,能吃的就少量多次的吃米汤(每升米汤要加3克盐,最好是能买到口服补液盐加到米汤中),每次吃50至100毫升,一两个钟一次,(怕一次吃太多引起呕吐);吃不下的或脱水较严重的病人就要打吊针补充液体了(是补充液体,并不能止泻)。还有两种药物是一定要用的:一种是思密达,一种是活性菌类,能起到帮助肠粘膜修复,帮助肠功能恢复的作用。记住,思密达必须与其他药物分开服,隔一两个钟。 5.呕吐多在病程的一两天内可止住,病人刚开始呕吐时最好的止吐办法是禁食4个小时(包括不能喝水)。呕吐止住后不要禁食了(有些人认为有吃才有拉,不吃也要拉,而且更会脱水!)吃母乳的可继续吃母乳,吃牛奶的最好临时改吃止泻奶粉(又称无乳糖奶粉)。就吃盐粥小孩也不肯,但是,不要吃油腻的东西或中药(欢迎中医朋友批评指正)。 6.轮状病毒性肠炎有传染性,主要通过粪口传染,所以要注意卫生。腹泻后要注意清洁,避免继发尿道感染和臀部皮肤发炎。 本文系周镇光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嘴巴长疱疱,在入园检查时被幼儿园退学,你们会首先考虑到什么问题呢?没有错,疱疹性咽峡炎,它来了,它带着嘴巴疼痛,带着发热来了。一、什么是疱疹性咽峡炎呢?它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A型和肠道病毒71型。看到这两个病毒,有没有想到什么疾病呢?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其实是同一种病毒,在人体内的不同表现。该病发病率高,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6岁以下最常见,潜伏3~5d,表现为发热、咽痛、口痛、咽峡部疱疹,病程一般4~6d,预后良好。这个病初期即可从粪便和上呼吸道分泌物中分离出病毒,第1周病毒检出阳性率最高,以后逐渐降低,呼吸道排出病毒一般持续1~3周,粪便持续排出病毒可长达2~3个月,感染后持续排毒也易造成病毒广泛传播。所以这个病,至少需要居家隔离2周。二、它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呢?以发热和咽痛起病,可伴咳嗽、流涕、呕吐、腹泻,有时述头痛、腹痛或肌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严重的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症状轻的一般在1周左右自愈,个别重症患儿(多为EV-A71感染引起)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诊断、检查检验与治疗。诊断不用说,有咽痛、发热,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灰白色疱疹或溃疡。来到医院,有发热的建议还是完善血常规及超敏C反应蛋白,感觉发热症状相对厉害或者精神相对差的,有条件完善EV71和CA16检验,根据进食、尿量情况,看看有没有必要完善电解质等检验,如咳嗽频繁,痰较多,完善胸片检查。治疗:对症治疗:有高热的就控制高热,体温38.0℃以上并有惊厥病史,建议早期口服降温药,体温达38.5℃以上的,无惊厥史,视症状(精神不好、头痛等)给予退热药物降温。至于物理降温,退热贴其实很鸡肋,温水擦身、冰敷这些效果也是一般。常用的退热药物有:布洛芬(常用的商品名:美林,有口服液、栓剂、胶带、颗粒),5~10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常用的商品名:泰诺林、必理痛,有口服液、栓剂、片剂、颗粒等),10~15mg/(kg·次);PS: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4h,24h不超过4次。说明书上的用量经过换算以后,剂量是偏小的。有口腔疼痛的,口腔护理是首选治疗,有时候哪怕疼痛、少量出血,该做还是要做,否则继发性口腔感染,恢复时间需要延长,还可能增加抗生素的使用时间。而什么喷到口腔里面的药物,作用真的比较有限。抗感染治疗:为什么发热要查血常规呢,因为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性感染,但部分病人查出来的血常规白细胞是升高的,并且以中性粒细胞升高为主(这个是提示有细菌感染,需要用抗生素),有部分专家指出,白细胞升高者,次日能下降,可以不用抗生素治疗,我个人的看法,仅限于自己的看法(所以只是个普通医生),验血有异常尽量早期使用,避免加重后再来处理,作为家属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老跑医院,特别是大医院的号,难挂呀。最主要是病毒处理,没有针对性的抗病毒药物,不建议使用。四、注意事项。(1)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居家隔离2周。(2)注意休息,保持空气流通。(3)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4)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应适当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5)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警惕高热惊厥发生;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和饮食状态,如有无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女性预防骨质疏松要积极主动各位中年女性朋友,可能大家也有听说老年期骨质疏松症。其实它的主要病因雌激素下降后钙的丢失引起,那么女性在进入围绝经期卵巢功能就开始下降,激素水平不能维持正常的代谢,所以预防骨质疏松要从40岁左右开始,可以选择补充雌激素(中药或天然合成激素)及补充钙剂。等到高龄出现症状,那时疏松已形成,再补便没明显效果了。
新生儿出生后不久至3个月左右发现眼红、流泪、分泌物增多等,泪囊部挤压可有分泌物溢出,常误诊为结膜炎,有时可以引起急性泪囊炎。 主要是由于鼻泪管下端开口处的薄膜未破裂或上皮碎屑阻塞造成,少数患儿是由于泪道畸形或骨性闭锁引起。 初期采用泪囊局部压迫按摩,滴用抗生素眼液治疗,引起急性泪囊炎时需要全身使用抗生素,无效者4~6个月后给予泪道加压冲洗及泪道探通术。
新生儿灰白便 (1)宝宝从出生拉的就是灰白色或陶土色大便,一直没有黄色,但小便呈黄色。 (2)应对措施:很有可能是先天性胆道梗阻所致,尽快就诊。 豆腐渣便 (1)大便稀,呈黄绿色且带有黏液,有时呈豆腐渣样。 (2)应对措施:常见霉菌性肠炎,部分还会患有鹅口疮,需到医院就诊。 蛋花汤样大便 (1)每天大便3~6次,含有较多未消化的奶块,一般无黏液。 (2)应对措施:多见于吃牛奶或奶粉的小儿。如为母乳喂养则应继续,不必改变喂养方式。如时间过长,应请医生诊治。 血便 (1)血便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通常大便呈红色或黑褐色,或者夹带有血丝、血块、血黏膜等。 (2)应对措施:应该先区分是真血便,还是假血便。应该看看是否给孩子服用过铁剂或大量含铁的食物或者是部分带色素的食物,如动物肝、血所引起的假性便血。如果大便变稀,含较多黏液或混有血液,且排便时婴儿哭闹不安,应该考虑是不是因为细菌性痢疾或其他病原菌而引起的感染性腹泻,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大便呈赤豆汤样,颜色为暗红色并伴有恶臭,可能为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如果大便呈果酱色可能为肠套迭;如果大便呈柏油样黑,可能是上消化道出血;如果是鲜红色血便,大多表明血液来源于直肠或肛门。总之,血便不容忽视,以上状况均需立即到医院诊治。 便秘(羊便) (1)宝宝大便干燥呈颗粒状。一般来说,人工喂养的婴儿比母乳喂养的婴儿更容易发生便秘。 (2)应对措施便秘要视情况处理:对于母乳喂养的便秘宝宝,可给糖水(但母乳喂养的宝宝很少患便秘);如果孩子吃的是配方奶粉,在两次喂奶期间,适当多喂点白开水,可以加点果汁或者米汤,以刺激肠蠕动(选用含低聚糖的配方奶粉也有助于预防便秘发生);4个月大的婴儿可以增加膳食纤维,添加一些菜泥、果泥;对那些年龄更大点的便秘宝宝,应鼓励他们多吃富含纤维素的蔬菜、谷类食品。 绿色稀便 (1)粪便量少,次数多,呈绿色黏液状。 (2)应对措施:这种情况往往是因为喂养不足引起的,或者是胃肠消化不良所致。也有人叫这种大便为“饥饿性大便”。与肠道蠕动过快有关。
小孩口臭虽然是常见现象,但妈妈可不能大意,口臭除了由嘴里的食物残渣引起外,还可能是小孩出现疾病的信号。有什么常见原因呢? 1.宝宝口内有食物残渣,而食物残渣会被口腔内的微生物分解为蛋白质、肽和氨基酸,并产生有刺激气味的含硫气体,这种挥发性硫化物是导致口臭的重要原因。 2.宝宝消化不良。一般是由于宝宝胃里的食物难以消化导致的。含脂肪较多的肉类与含蛋白质较多的乳类食物都比较难消化。 3.宝宝患有口腔炎症。口腔炎症导致的口臭对宝宝危害最大,而且鼻炎、鼻窦炎,龋齿、牙龈炎,以及气管炎、肺炎、肺脓疡、支气管扩张等都会导致宝宝口臭。 4.有口腔溃疡,个别隐藏的小溃疡难以发现。 5.口腔干燥缺水。如果宝宝的口腔干燥,唾液分泌量减少,口腔自洁功能就会降低,口腔内的挥发性物质则随之增多,产生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