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例45岁,男性,发作性眩晕3天就诊,表现为发作性眩晕,主要发生在翻身、起床或躺下时,伴有恶心、呕吐,无听力下降,无肢体无力,站立行走时感头昏,不稳不适,无眩晕。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控制可;查体:神经系统查体未见异常,双侧roll-test试验阳性,双侧向地眼震,左侧重,时间小于1min,双侧DIX-Hallpike阴性,双侧甩头试验阴性,闭目难立征阴性。体位试验阳性视频诊断:左侧水平半规管管石症治疗:给予Gufoni手法治疗2次后,体位试验阴性,眩晕消失;Gufoni手法复位治疗模式图如下二、Gufoni手法复位在临床的应用Gufoni法(GufoniLibratoryManuerver,GLM)最早在1998年由Gufoni等人报道,主要用于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的手法治疗,对于向地性或背地性HC-BPPV均有效。1.针对向地性眼震的Gufoni法患者坐在检查床中部,双脚自然下垂于床外,检查者面对患者,双手扶住患者双肩,双手用力快速将患者侧推至健侧侧躺位急停,保持体位1min,检查者双手转移至患者头部,快速向下转头45°,保持1min,然后坐起。Gufoni法耳石流动,以左侧为例,向地性眼震。1、坐位时由于外半规管前高后底,耳石位于左侧外半规管后臂。2、向健侧侧卧时,由于离心力和重力双重作用,耳石自后臂向单脚流动,离壶腹运动,左侧抑制性刺激,右侧相对兴奋,诱发向地性眼震。3、向下转头45°,耳石继续流动,并进入椭圆囊。2.针对背地性眼震的Gufoni法患者坐在检查床中部,双脚自然下垂于床外,检查者面对患者,双手扶住患者双肩,双手用力快速将患者侧推至患侧侧躺位急停,保持体位1min,检查者双手转移至患者头部,快速向上转头45°,保持1min,然后坐起。Gufoni法耳石流动,以左侧为例,a:坐位,耳石位于左侧外半规管前臂或者壶腹嵴。b:向患侧侧躺,耳石离壶腹运动,引起强烈的水平眼震,背地性。c:将头向上转动,耳石向着单脚流动,进入前庭,引起离壶腹运动,眼震向健侧。每个位置维持最少1分钟直到眼震消失。d:之后患者回到坐位。如果患者如果是嵴帽耳石,可以通过重力和离心力的作用将耳石从嵴帽管侧脱离,成为前臂耳石,进而进入后臂,成为向地性眼震,最终复位成功。
一、什么是梅尼尔氏病?梅尼尔氏病是一种以内耳功能紊乱为核心的疾病,其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与内耳液体(内淋巴液)的生成和吸收失衡密切相关。内淋巴液积聚会导致内耳压力升高,进而损害听觉和平衡功能。主要特点:1.慢性病程:症状可能持续数年甚至终身。2.波动性:听力和症状可能在一段时间内有所改善,但也可能逐渐恶化。3.不可逆性:部分患者的听力损失可能是永久性的。二、梅尼尔氏病的症状梅尼尔氏病的核心症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眩晕●突发性旋转感或摇晃感,通常持续数分钟到数小时。●严重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和跌倒。●眩晕发作后可能有疲劳感,持续数小时至数天。2.听力下降●早期多为低频听力损失,随病情发展可能波及高频。●听力下降可能在眩晕发作后暂时加重,也可能逐渐恶化。3.耳鸣●持续性或间歇性耳鸣,声音可能像嗡嗡声或流水声。●耳鸣可能在安静环境中更为明显。4.耳朵胀满感●患者常感到耳朵内有压迫感或肿胀感。●这种感觉可能与内淋巴液积聚有关。三、梅尼尔氏病的原因尽管梅尼尔氏病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研究表明以下因素可能与其发病有关:1.内淋巴液失衡●内淋巴液生成过多或吸收不足可能导致内耳压力升高。●这种失衡可能与内耳微循环障碍或免疫异常有关。2.免疫因素●某些研究表明,梅尼尔氏病可能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免疫系统可能错误地攻击内耳组织,导致炎症和损伤。3.遗传因素●家族中有梅尼尔氏病或其他内耳疾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遗传变异可能影响内耳结构或功能。4.环境因素●病毒感染(如流感病毒、疱疹病毒)可能诱发内耳炎症。●长期暴露于噪音、压力或不良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吸烟)可能加重病情。四、梅尼尔氏病的诊断由于梅尼尔氏病的症状与其他内耳疾病(如前庭神经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似,确诊需要综合多种检查手段:1.病史采集●医生会详细询问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伴随症状及家族病史。2.听力测试●通过纯音测听或言语测听评估听力损失的程度和类型。3.眼震电图(VNG)●检查眼球运动是否异常,以判断前庭功能是否受损。4.影像学检查●MRI或CT扫描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如听神经瘤)。5.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可以排除贫血、感染或其他系统性疾病。五、梅尼尔氏病的治疗梅尼尔氏病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并尽可能延缓病情进展。治疗方案通常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手术治疗。1.药物治疗●急性期治疗:●抗眩晕药物(如倍他司汀、甲氧氯普胺)用于控制眩晕发作。●利尿剂(如氢氯噻嗪)有助于减少内淋巴液积聚。●缓解期管理:●血管扩张剂(如尼莫地平)改善内耳血液循环。●神经保护药物(如维生素B12、甲钴胺)保护听觉和平衡神经。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可以考虑以下手术方式:●内淋巴囊减压术:通过手术减轻内淋巴液压力。●前庭神经切断术:适用于严重眩晕患者,但可能完全丧失患侧平衡功能。●人工耳蜗植入:对于听力损失严重的患者,可以通过人工耳蜗恢复部分听力。3.生活方式调整●低盐饮食:减少钠摄入有助于降低内淋巴液积聚风险。●戒烟限酒:避免加重内耳损伤。●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减压训练: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4.康复训练●前庭康复训练:通过特定的头部和身体运动训练大脑适应前庭功能异常。●听力康复训练:帮助患者适应听力损失,提高语言理解能力。六、梅尼尔氏病的预防与康复1.预防复发●避免诱发因素(如噪音、压力、高盐饮食)。●定期复查听力和前庭功能,监测病情变化。2.心理支持●梅尼尔氏病患者常因长期症状而产生焦虑或抑郁情绪。●心理咨询或加入患者互助小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3.康复训练●前庭康复训练和听力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最近,我在门诊接诊了一位眩晕反复发作的年轻女性患者,胡女士,35岁,痛苦地跟我诉说她的病史,以前在高中、大学期间,眩晕偶尔发作,平均1年发作2~3次;近几年来频发,每次发作时天旋地转,呕吐,站立不稳,感觉非常难受,影响工作及正常生活,每次需要3~5天才能完全缓解,期间做过核磁共振,前庭功能,听力检查,抽血等,都没发现明显问题;我详细追问病史后发现,胡女士特别在熬夜或身体劳累时容易发作,发作时有畏光、畏声;同时胡女士的母亲有严重偏头痛病史;结合辅助检查,最终考虑为前庭型偏头痛,给予相关药物及生活方式调整,胡女士的眩晕发作频率明显较少。一、什么是前庭型偏头痛?前庭型偏头痛是一种有偏头痛特征的眩晕症,患者有反复发作的前庭症状,发作时可伴或不伴有偏头痛发作表现。前庭型偏头痛是引起反复眩晕的第二大常见原因。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有研究显示可能是由遗传因素导致神经系统过度敏感化,进而对内部或外界环境的刺激因素产生不恰当的反应,表现为头晕、眩晕、恶心、视觉异常、畏光、怕吵、腹泻等症状。患者也可能出现短暂的听力下降、耳鸣症状。除此以外,前庭性偏头痛还与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的发生相关,且患者更容易受到晕动病的影响,多数患者有晕车史和家族史。二、如何判断是否为前庭型偏头痛?前庭型偏头痛的临床表现多变,有些患者可能从来没有头痛症状,只表现为旋转性眩晕或头动不耐受(即头部运动引起晕感)。随着病情进展,症状越来越典型,可以参考以下6点:1、没有先兆的突发眩晕,可以表现为天旋地转或左右摆动的眩晕,一般持续时间5min到72h,发病时间跨度大。2、可能的发作诱因:劳累、熬夜、精神压力大等。3、可伴有恶心、呕吐症状,有些患者会出现特异性腹泻。/4、眩晕发作的时候可伴有怕光、怕声音等表现。4、有晕车的病史,近亲属中可能也有类似的病人。6、部分患者平时有偏头痛的病史,偏头痛与眩晕无时间上的必然关系。三、如何预防及治疗前庭型偏头痛?前庭型偏头痛本身不会造成不可逆的损伤,但也没有“一劳永逸”的治疗方法,患者需要通过长期的生活习惯管理+适当的药物治疗进行控制。1、发作期的治疗:针对眩晕、呕吐等前庭症状进行对症治疗,包括选用曲坦类药物和前庭抑制剂(如苯海拉明),可酌情给予镇静剂,可改善患者眩晕、呕吐等不适的作用。2、预防性治疗:预防性药物是前庭型偏头痛治疗的关键,可参照偏头痛预防性治疗原则。目前常用的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氟桂利嗪)、抗癫痫药(丙戊酸钠、托吡酯等)等。3、日常生活习惯管理:避免一些诱发食物(咖啡、茶叶或巧克力等);保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坚持有氧运动;学习应对压力的方法,保持情绪稳定。4、心里干预:长期的前庭型偏头痛容易使患者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心理治疗能改善患者的情绪,减轻主观不适体验,是治疗前庭型偏头痛的重要环节。
你是否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早晨起床时突然天旋地转,天翻地覆,不敢动,不敢睁眼,仿佛置身失控的旋转木马?夜间翻身时突如其来的眩晕感让人瞬间清醒?这很可能是耳石症在作祟。一、什么是耳石症耳石症又称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外周前庭综合征中的一类疾病,其主要表现为反复短暂发作、相较于地心引力方位改变所发生的眩晕以及具有特征性的眼震,其具有自限性,容易反复发作。 二、耳石症临床表现 在头部运动时诱发短暂的天旋地转感,常在晨起、夜卧、翻身、低头屈身或抬头仰视时突发出现,伴有恶心、呕吐、心悸、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秒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个别病人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不稳感、振动幻视等。三、耳石症的诱因1.耳石器老化:随年龄增长,耳石明显退化,影响连接稳定性。2.头部外伤、耳朵受到震动:容易使耳石碎片脱落。3.女性更年期时,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缺钙,耳石就会疏松轻易脱落。4.劳累、熬夜、精神紧张、焦虑等心理因素。5.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导致的末梢循环供血障碍。四、耳石症的治疗一旦诊断为耳石症,耳石复位是目前治疗BPPV的主要方法,操作简便,可徒手或借助仪器完成,效果较好。复位时应根据不同的半规管类型选择相应的具体方法,如后半规管型建议选择Epley法,Semont法等;水平(外)半规管型可采用Barbecue法、Gufoni法等;上半规管可采用Yacovino法等。五、复位后的注意事项1.手法复位后2天内尽量保持健侧卧位睡觉,避免头部活动幅度太大。2.少部分患者出现2-3天内眩晕复发,可能是“耳石”未能粘附而再次脱落,重新复位治疗即可。3.保证良好睡眠,保持心情舒畅。4.中老年可以考虑适当补充钙质和维生素D,纠正骨质疏松等。5.注意加强身体锻炼,增强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