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体瘤又称为垂体腺瘤。垂体是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它分泌多种激素,如:生长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促性腺激素、催产素、泌乳素、黑色细胞刺激素等,还能够贮藏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这些激素对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有非常的重要作用。正常垂体位于脑的底部,垂体上方为负责视力的两侧视神经交叉,正常垂体大小一般直径不超过1cm。见下图(左侧为正常人磁共振,右侧为模式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夏成雨注意:文章里有多个链接,内有相关介绍,耐心仔细看看,对您就诊治疗肯定有帮助!下面这2张示意图,想像一下垂体的位置:垂体大致在我们两眼平视时,视线平行向后的交线上,自鼻根垂直向深部距离大约7cm。从鼻孔斜向上大约9.5cm。视频介绍:关于鞍区肿瘤的一些介绍(安徽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健康行天下?2021-4-7节目)一、垂体瘤最常见表现?1.停经、溢乳:生育年龄女性最常见表现为月经紊乱不规律,月经停止或不规则,乳头有乳汁溢出(非哺乳期)。2.视力下降,视野受损:肿瘤增大向上压迫视神经导致视力逐渐下降,配戴近视或老花眼镜不能改善。眼睛看前方范围缩小。3.头痛:肿瘤生长或出血压迫所致。头痛部位多在双侧太阳穴部位,额部、眼球后或鼻根部。二、垂体瘤分类以直径大小分类:微腺瘤(小于1cm),大腺瘤(1-4cm),巨大腺瘤(大于4cm)以肿瘤分泌激素的功能分类:a.无功能型:由于肿瘤不分泌激素,早期难以被发现,多生长较大压迫视神经后才被发现。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头痛。b.泌乳素型(英文简写PRL):女性表现为停经泌乳,不育;男性表现为阳痿,性功能下降,.不育。c.生长激素型(英文简写GH):在成人表现为手脚变粗大,鞋码变大,脸变丑,口唇肥厚,睡觉打呼严重等,由于变化缓慢,常常自己不能发觉,多被久未相逢的朋友、同学或家人发现。在儿童表现为巨人症。可以导致糖尿病,高血压;由于关节变形,可导致全身关节疼痛,易被误诊为关节炎,还可以导致心脏肥大,心衰猝死!d.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英文简写ACTH):满月脸,腰部以上肥胖,皮肤变黑,月经紊乱,容易乏力。详细见链接:库欣病(ACTH垂体腺瘤)的表现及治疗(附典型病例)e.促甲状腺激素型垂体瘤(英文简写TSH)不常见:导致甲亢,消瘦,心慌,怕热,易出汗,易情绪激动f.促性腺激素型垂体瘤:常见,表现和无功能垂体瘤类似侵犯周围结构分类:侵袭性(最常见为包绕颈内动脉,导致难以全切除,可以出现眼睑下垂,眼皮耷拉睁不开,视物重影),非侵袭性三、垂体瘤诊断鞍区磁共振平扫+增强:为必须检查,可了解肿瘤大小,是否侵犯周围结构等情况,并与其他肿瘤鉴别。内分泌激素化验:为必须检查,需抽血化验(GH,T3,T4,TSH,PRL等),了解肿瘤分泌哪种激素,以便于诊断,以及制定治疗方案鞍区ct平扫+三维重建:与颅咽管瘤、脑膜瘤等其他性质肿瘤鉴别诊断,了解手术入路骨质情况特别提示:1.该病诊断治疗必须由有经验的神经外科大夫做出!2.青少年及生育妇女垂体可以生理性增大,磁共振报告的“垂体瘤”但不一定是垂体瘤。切勿随便手术或放疗。3.垂体增生可以表现为“停经、泌乳,不育,垂体增大”,抽血化验泌乳素也可增高甚至明显增高,极容易被误诊为泌乳素腺瘤。我曾经遇到过数例,病人在好几家医院被误诊,差点手术治疗。有一例河南固始的病人经正确诊断已经怀孕生子。垂体增生最重要特征是:TSH增高,T3,T4正常或下降!点击链接:警惕!这个容易误诊的垂体疾病四、垂体瘤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适用于泌乳素型腺瘤,大多数有效(其他非泌乳素型垂体瘤不适合药物治疗)。90%以上的患者(无论是微腺瘤还是大腺瘤)都可以用溴隐亭,控制泌乳素水平,使肿瘤的体积缩小(下图)。溴隐亭无效的可选用卡麦角林(该药国内没有,可从香港或国外购买,最近国内京东平台有代购)生长激素型也可药物治疗,但药物昂贵,而且效果不如手术好,因此首选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除泌乳素腺瘤以外的各种垂体瘤。泌乳素垂体瘤如果是不包绕颈内动脉的、估计可以全切的,也可以首选手术切除(因为药物治疗一般需要长期甚至终生服药);或者服药效果不好,可以切除绝大部分肿瘤,再服药治疗,此时服药剂量减小。或者服药不耐受,副反应明显,也考虑手术切除。放疗:适用于术后少量肿瘤残留(肿瘤上方距离视神经大于4mm,否则容易引起视力损害)观察:不做手术,不服任何药物。主要适用于偶然发现的垂体无功能微腺瘤(肿瘤直径小于1cm)患者,但需定期复查磁共振了解肿瘤变化,在随诊过程中有肿瘤增大的表现时,需要考虑进行治疗。对于一些绝经期的女性泌乳素微腺瘤患者,也可以随诊观察,因为雌激素水平下降可以延缓肿瘤的生长。有高龄、恶性肿瘤、严重疾病等任何一个因素的,预期寿命不会太长的患者,如果发现垂体瘤,要权衡手术是否获益,再决定是否手术。比如一位85岁患者,或者一个患有晚期胃癌的患者,发现一个2cm无功能垂体瘤,这个瘤子短期内对患者构成的威胁不大,不会危及生命,可以观察。定期复查垂体磁共振。总结:1.哪些垂体瘤需要手术:非泌乳素型垂体瘤,预期寿命不是很短的患者。2.肿瘤大小不是决定是否手术的决定因素。3.何时手术:肿瘤引起患者视力几天内短时间急速下降,只能眼前数指或只有光感的,需要急诊住院手术。其他绝大多数垂体瘤患者都可以择期手术,在数月内甚至数年内接受手术都可以(有些患者被诊断为垂体瘤后过度担心,慌不择医,在有经验的医生那里不愿排队等手术,结果可能不理想,需要注意!),当然肿瘤越小,手术风险越小。因为垂体瘤为良性肿瘤,绝大多数生长缓慢。其实对我来说,3cm内肿瘤,手术难度差不多,没有本质区别。五、手术方法:经鼻入路手术:适用于绝大多数需要手术的垂体瘤。通过鼻孔切除垂体瘤,外表不留疤痕,创伤较小。技术成熟,一定要找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医生,请注意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对于垂体瘤必须由经验丰富的医师进行手术。对减少并发症及复发率尤其重要。在我这里时常要收治其他医生术后肿瘤没有全切的,残留肿瘤复发增大,需要再手术切除的垂体瘤病人。这些肿瘤中有不少比例第一次如果遇到有经验的医生,是完全可以全切的。具体病例看文章后面的案例。(特别说明:经鼻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本人一般只需自付2万元左右,其余住院费用由医保支付)下面是我手术的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患者48岁,肿瘤最大径已经6cm,双眼几乎失明才就诊,手术难度及风险极大,我予以显微镜下顺利全切,患者也逐渐恢复。(患者朋友可以把你的片子或报告显示的瘤子与这个对比一下,遗憾的是经常有患者在我这里看了,再去其他地方就诊手术,本该可以在我这全切的,结果未能全切或出现并发症回头再来咨询我,心情实在难以表达)2.经额部开颅肿瘤切除手术:适用于少数无法经鼻切除的巨大垂体瘤。创伤及手术风险显著增大。点击链接?面貌变丑、鞋码变大、糖尿病--术后残留增大的巨大生长激素垂体瘤(曾经昏迷,无人愿意接收)不明原因视力下降--警惕垂体瘤等颅内鞍区肿瘤(7CM垂体瘤)六、终身随访所有垂体瘤患者,都应该终身随访。定期检查(每3-6个月,可根据病情酌情延长)。检查内容:鞍区磁共振平扫+增强;所有患者必查内分泌激素化验:所有患者必查皮质醇,甲状腺功能激素(T3,T4,TSH)。根据病情加查泌乳素(PRL),生长激素(GH,IGF-1),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型(ACTH)等药物补充:垂体功能低下者,必须每日补充强的松,左旋甲状腺素(优甲乐)。不少垂体功能低下的患者由于担心激素药物的副作用,自行停药是不正确的,而且十分危险,激素的缺乏可导致患者抵抗力低下,普通的感冒、腹泻或小手术即可导致患者昏迷甚至死亡。垂体功能低下的患者由于自身不能生产足够的维持生理需要的激素,因此必须补充。下面是一位因巨大垂体瘤双眼几乎失明(右眼仅能眼前数手指,左眼失明)病人,在另一家医学院附属三甲医院接受经鼻蝶垂体瘤切除术,因肿瘤巨大仅切除部分,术后仅右眼视力略有改善,左眼仍然失明无光感,4个月后辗转经病友介绍来我门诊,我予以再次经鼻蝶手术,予以肿瘤全切,术后双眼视力立即有好转,左眼可有光感,并在继续恢复中。(上面一组图为2015年8月在外院第一次手术前后增强磁共振,显示肿瘤仅小部分切除)(上面一组图为2015年12月在我院手术前后增强磁共振,显示肿瘤全切除)下面是一位生长激素型垂体瘤病人,经鼻入路垂体瘤全切除,术后增强磁共振显示肿瘤全切,并且术后GH,IGF-1立即恢复正常,进一步证实肿瘤全切。下面是一位巨大生长激素型垂体瘤,因疾病发展缓慢未引起注意,直到肿瘤生长到6cm发生急性坏死,导致左眼失明才来就诊,夜间紧急予以手术,肿瘤经鼻入路全切,术后恢复良好,右眼视力恢复良好,但左眼视力已无法恢复。下面也是一位未注意视力变化的患者,因肿瘤生长缓慢,左眼失明,右眼仅能眼前数手指,还未引起重视,直到骑电动车摔倒才发现。肿瘤5.2cm已经引起脑积水,手术风险显著增加,经综合考虑利弊,予以经鼻蝶显微镜下肿瘤切除,术后顺利平稳,恢复良好。特别提示:垂体瘤为良性肿瘤,早期发现,积极正规治疗,预后良好。切勿拖延治疗,到肿瘤巨大,病入膏肓,神仙也难保证,就是赌生死。通过下方二维码,可以与我直接取得联系。网上挂号不成功的,可以到南区门诊3楼2号诊室找我当面加号。
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加,体检或其他原因进行检查发现脑膜瘤的患者越来越多,那么发现的脑膜瘤是否需要干预呢?是否需要手术?有无药物延缓或者缩小脑膜瘤?中药是否有效?日常生活有无注意的呢?…………等等问题困扰着大家,不少患者可能试图从多个渠道了解相关信息,众说纷纭,不知所从。我个人作为一位长期从事脑膜瘤手术诊疗的神经外科专业医生,现就有关常见问题从专业角度统一回答,供参考。1.什么是脑膜瘤?顾名思义,脑膜瘤为起源于脑膜的肿瘤,脑膜为脑表面的膜样结构,好比脑表面的一层衣服,保护脑组织,位于颅骨下面,脑组织的外面,少数脑膜瘤被脑组织包绕,位于脑室内。脊髓外面也有脑膜组织,与脑组织外面的脑膜相连,叫脊膜。因此脊膜瘤和脑膜瘤的性质一样,只是因为位于脊髓的外面,所以叫脊膜瘤。2.脑膜瘤是良性的吗?脑膜瘤根据病理分类分为三类:良性脑膜瘤(WHOI级);非典型脑膜瘤(WHOII级);恶性脑膜瘤(WHOIII级)。绝大多数脑膜瘤为良性脑膜瘤(WHOI级),全切后不易复发,可以治愈。恶性脑膜瘤生存期只有1-2年,非典型脑膜瘤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全切后5-10年存活也很常见,未全切的话则容易复发。3.如何诊断脑膜瘤?头颅磁共振平扫+增强基本可以确诊绝大多数脑膜瘤。共同特点:位于脑组织外的肿瘤,在T1增强磁共振上一般为比较均匀的白色信号,脑组织是灰色的信号,故对比显示明显。头颅CT显示肿瘤可以有不同程度的钙化,也可以无钙化。典型脑膜瘤磁共振如下图:4.如何确定影像发现的脑膜瘤是良性的?具有脑膜瘤典型影像表现的肿瘤,90%以上为良性脑膜瘤。最终确认需手术切除肿瘤后行病理切片化验确定,一般术后7-10天出结果。5.脑膜瘤生长速度?绝大多数脑膜瘤生长缓慢,每半年增长2-3mm不等。注意它是非匀速增长的,可以无法预测突然增大。就像地里的庄稼可以很快发生抽穗变化,在之前可一直变化不明显。下面是一位脑膜瘤发现后选择观察长大的例子。这位患者2019年65岁发现右额部脑膜瘤,直径约1cm,此时与周围重要血管及管理手脚活动的脑皮层功能区(中央区)距离比较远,彻底全切肿瘤的手术非常容易和安全。到2023年70岁时,肿瘤明显增大,直径超过3cm,此时肿瘤与周围重要的血管---矢状窦、管理手脚活动的脑皮层功能区密切,手术切除彻底性变差,术后发生瘫痪风险增加,出现癫痫风险也显著增加。当然在有经验的医生那里仍然可以获得全切!6.CT显示钙化的脑膜瘤不会生长?这是错误的。钙化的脑膜瘤照样生长,只是可能生长速度慢一些。7.脑膜瘤的病因,饮食需要注意吗?目前具体病因还不清楚,因此没有特殊的预防办法,也不需要什么特殊的忌口等等。8.脑膜瘤临床表现?脑膜瘤的临床症状复杂,因具体生长位置不同而压迫相应的脑组织或神经,出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因此不能根据症状诊断为脑膜瘤。常见的表现有慢性头痛、头晕、肢体抽搐、视物模糊、耳鸣、肢体麻木,肢体乏力等。易被当作颈椎病,错误诊断及治疗!9.已经做了CT,为什么还要做磁共振?确诊最好的检查方法是头颅磁共振平扫+增强检查。CT报告诊断的脑膜瘤不一定是脑膜瘤,因还有其他病变在CT上可以与脑膜瘤相似。一部分脑膜瘤仅做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平扫检查均不容易发现。因此对于有脑部相关症状的,症状长期不缓解甚至加重的病人,即使已作头颅CT和头颅磁共振平扫检查,检查报告正常的,一定要做头颅磁共振增强检查以防漏诊。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有慢性头痛、视物逐渐模糊的脑膜瘤病人,因为早期只做了头颅CT或头颅磁共振平扫,未能早期发现肿瘤,原因是由于未做磁共振增强检查而延误诊断。10.有药物可以治疗脑膜瘤吗?中药如何?特别强调,目前暂无任何药物可以有效治疗脑膜瘤。中药肯定无效。如有效,诺贝尔奖早就颁发给它了!我在门诊遇到不少曾经尝试中药治疗无效的患者。11.脑膜瘤什么情况下需要治疗?这个问题比较复杂,需要根据患者年龄及预期寿命、有无症状、肿瘤大小生长位置、手术难度等综合考虑。因此需要咨询专业的神经外科医生。12.脑膜瘤治疗方式有哪些?手术切除;放疗治疗(伽马刀、TOMO刀、射波刀、质子刀、普通放射等治疗);定期复查磁共振观察。A.手术切除:为最彻底的方法。多数脑膜瘤可以全切除,长期不复发获得治愈,如大脑凸面的脑膜瘤。少数脑膜瘤生长的部位特殊,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密切,不一定能做到全切除,但可以切除大部分,缓解症状,延长生命。如岩斜部脑膜瘤,海绵窦区脑膜瘤等。B.放射治疗(放疗)主要适用于下面3种情况术后残留肿瘤:如前面所讲的,一些特殊部位与重要神经血管关系密切,无法做到全切除的肿瘤,术后残留的需要放疗治疗,可以减慢或控制肿瘤的生长速度。位置深在,手术风险很大而难以切除,肿瘤有增大趋势者术后病理报告显示为WHO分级2-3级的脑膜瘤定期复查片子:对于偶然发现无症状或症状轻的年轻患者,位置深在,手术风险很大而难以切除,可以暂时不做任何处理,定期复查片子,肿瘤有增大趋势者再权衡利弊行手术治疗,术后结合放疗。C.不做任何处理:对于偶然发现无症状或症状轻的老年患者,由于肿瘤生长缓慢,可以不做任何处理。因为很多人脑膜瘤任其生长5年也不会对生活或者生命构成明显影响。但年轻患者(或者预期寿命大于5-10年的患者),绝大多数建议早期手术,以防长大后手术困难,风险增加!脑膜瘤肯定生长,即使是钙化型脑膜瘤(下文有案例),也会生长,只是生长速度可能较慢而已,请注意生长速度不是匀速的,因此选择保守治疗的患者,一定要定期复查,以便及时干预,降低风险。下面着位老年女性,发现后颅凹脑膜瘤时75岁(2021-5-19),当时患者家属因为风险,选择保守治疗,3年后肿瘤长大,出现脑积水导致行走不稳,开始家属还未意识到是肿瘤引起,多次检查腰椎ct和磁共振寻找原因,后症状加重,复查头颅ct和磁共振(2024-8-5),肿瘤增大导致脑积水,将危及生命,再找到我予以全切肿瘤(此时患者77岁以上),术后恢复顺利出院,后行走平稳。术后2周出院前行走尚可。13.为什么同样一个脑膜瘤咨询不同医生给出的意见不一致?由于神经外科医生经验不同,所以有不同意见很正常。小马过河的寓言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同样一条河流,小马询问老牛和松鼠,得到的答案迥然不同,老牛说完全可以过,松鼠说会被淹死。举例来说,一个复发的不大的矢状窦脑膜瘤,绝大多数医生可能建议放疗,而我会建议选择合适时机手术切除,因为绝大多数这样的肿瘤在我这里可以安全全切。(链接:矢状窦旁脑膜瘤及大脑镰旁脑膜瘤完全切除手术)矢状窦旁脑膜瘤是个特殊的情况,很多神经外科医生可以做,但能够做到彻底全切的医生凤毛麟角,尤其是在管理手脚活动的中央区附近的矢状窦旁脑膜瘤。14.如何选择擅长治疗脑膜瘤的医生:有的脑膜瘤位置特殊,患者寻医困难(链接:外省脑膜瘤患者的感谢信摘录(夏成雨手术)),这些患者都是在国内顶尖医院就诊过,因风险大,通过网络找到我手术的。擅长以下这三个部位脑膜瘤的医生,其他部位脑膜瘤就容易的多了,擅长这几个部位的一般都是颅底外科医生。脑膜瘤手术难度最高的三个部位是岩斜部(链接:岩斜坡脑膜瘤话题)、枕骨大孔腹侧(链接:枕骨大孔腹侧脑膜瘤话题)、松果体区(链接:山东一位松果体区肿瘤患者2年寻医路)这个患者儿子在2年内咨询了全国50多位专家,所有专家告诉他,手术是唯一的办法,但因为肿瘤位置特殊,没有专家愿意接手为其手术,患者儿子最后通过网络找到我,2021年3月予以顺利全切,术后现正常生活。2023年7月患者儿子反馈患者情况如下一般不建议由地市级医院医生手术,因为颅脑肿瘤相对发病率低,绝大多数当地医生经验非常有限。下面是一例大脑镰旁脑膜瘤,肿瘤位置、大小都还可以,综合考虑,难度不大,曾经网站咨询过我,后患者决定在当地市级医院手术,术后复查片子可见脑挫裂伤出血及水肿,将遗留记忆力明显减退的后遗症。当然任何医生不能保证不出现并发症,但在我这里,这种手术发生此类并发症的概率几乎为0.特别说明:谨慎选择伽马刀放疗脑膜瘤,因为有诱发恶变、脑水肿、癫痫可能。尤其是容易手术部位的脑膜瘤,比如大脑凸面脑膜瘤。伽马刀、射波刀有一定效果,但非首选,仔细看看这位患者的经历体会一下15.手术时机问题:因为绝大多数脑膜瘤生长缓慢(半年生长仅增大个2-3mm),所以脑膜瘤一般都是择期手术,手术并不是很着急,诊断后多3-6个月的等待时间并没有多大影响,只有少数人脑膜瘤发现时就很大,有明显的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需要尽早接受手术。不少患者刚查出脑膜瘤时非常紧张,想着尽快把肿瘤手术切除,没有充分了解自己肿瘤位置及擅长的手术医生等情况,就选择一个医生进行手术切除,这是比较盲目的,如果是比较简单的位置脑膜瘤,可能问题不大,如果是特殊位置的脑膜瘤,就可能遇到不少问题。特别提醒:颅底脑膜瘤因为部位特殊,一定要找最专业的颅底神经外科医生手术,才可能最大程度的切除,保存神经功能。(目前全国情况是,专门从事颅底神经外科的医生很少,因为培养周期长、需要大量实践、需要一定的天赋、颅底手术最辛苦、手术时间长、风险高、回报少。颅底神经外科的医生少+每天能做的颅底手术数量少(1-2台复杂的时间长的),因此在专业的颅底神经外科医生那里,需等床几个月手术是很常见的。)举几个例子a.下面这个患者鞍结节脑膜瘤曾来我的门诊就诊,告诉她在我这里手术需要等待1-3月,但是她不愿等,找其他非颅底专业医生手术,因未能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后肿瘤残留大部分,再回头来我这里寻求手术。(此时再手术,因为二次手术局部粘连,风险系数增加)该患者在咨询过国内多位神经外科专家之后,经过长期了解病情、犹豫及抉择之后,最后选择再次来我这里手术。肿瘤获得全切,术后恢复良好。b.枕骨大孔区脑干腹侧脑膜瘤,全国有足够经验胜任此部位脑膜瘤手术的医生极少,就是有这很少的有经验医生那里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也很高,国内外顶级颅底外科医生那里手术后并发症是:术后不能进食需要插胃管的41%,气管切开29.2%,用呼吸机的13%,康复后仍不能正常生活的36.6%。印象深刻的是其中3个枕骨大孔区脑干腹侧脑膜瘤的患者,在我这里手术顺利、完全康复回归正常生活的患者。1个患者曾在国内著名医院、著名神经外科医生那里住院2周(因床位紧张,住的特需床位,每天床位费就是1000元)后因手术风险太高而未予以手术,出院后肢体瘫痪继续加重,网上找到我,在我这手术闯关成功,恢复正常生活。具体查看我网站内文章??脑干腹侧(斜坡/枕骨大孔区)脑膜瘤切除手术另2个患者都曾到国内最著名医院、著名颅底神经外科医生那里,告诉需要等手术一年,其中一位男患者等待8个月,肢体瘫痪加重,小便不能解才辗转找到我。16.术后如何随访开始3-6月复查头颅磁共振平扫+增强,以后逐渐延长间隔,每1-2年。17.手术难度与风险问题:主要取决于肿瘤生长位置,是否包绕重要血管神经。凸面脑膜瘤:手术比较容易,容易切除彻底,不易复发,一般不留后遗症。越早切除,大脑皮层受影响越小。但下面的这位患者就错过了最佳手术时机,手术风险显著增加!2019年如果手术,非常容易,脑皮层可无任何损伤,术后不留任何后遗症,但到2022年肿瘤明显增大,与脑皮层分界不清,瘤周出现水肿,手术不可避免出现不同程度脑皮层损伤,术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语言障碍,癫痫等。矢状窦旁脑膜瘤:难度较大,如不侵犯矢状窦(主要的脑部回流血管),容易切除。如果侵犯矢状窦,不易彻底切除,术后有些人发生偏瘫,多数可好转。(参见我网站内文章:矢状窦旁脑膜瘤--易复发、残留--尽可能全切是唯一最佳治疗手段前颅底脑膜瘤:风险较高,术后容易发生脑水肿,出血,嗅觉减退或丧失。(参见我网站内文章:前颅底脑膜瘤的显微切除---无牵拉技术切除)岩斜坡及脑干腹侧脑膜瘤:风险最高,手术难度最大,因与大血管、重要颅神经关系密切,不易彻底。术后易发生面瘫,视物重影,听力下降等并发症。(参见我网站内文章:脑干腹侧脑膜瘤(颅颈交界区)切除手术)常见肿瘤位置见下图:下面为经我主刀手术的典型部位脑膜瘤手术前后对比下面为前额深部双侧大脑镰旁脑膜瘤,肿瘤表面为管理手脚活动的功能区大脑皮层。肿瘤全切(术后72小时内磁共振证实),术后一周肢体活动自如出院。颞下岩骨入路手术全切除岩斜脑膜瘤(58岁女性)中颅底完全钙化型脑膜瘤手术前后。患者术前已经浅昏迷,双下肢刺痛屈曲,经颧弓翼点入路,术中发现肿瘤极其坚韧,普通剪刀都难以剪动,手术十分困难,最终设法予以全切肿瘤。术后完全恢复正常。下面是一位73岁老年女性,合并糖尿病,肿瘤巨大,位于右额部大脑镰旁,脑组织受压明显,术后容易发生脑出血及水肿等并发症.幸运的是肿瘤顺利全切,术后顺利,恢复良好,第8天出院。下面是一个巨大的后颅凹脑膜瘤(桥小脑角脑膜瘤)(直径大于5cm)伴有脑积水,肿瘤顺利全切。术后无并发症,恢复良好。下面这位患者肿瘤巨大,肿瘤基底在脑重要回流静脉横窦和乙状窦,容易发生术后残留。患者经我手术全切后7年多检查,无复发表现,正常生活,状态良好。18.脑膜瘤手术必须开颅吗?目前只有少数位置的脑膜瘤如鞍结节脑膜瘤可以通过经鼻腔切除,但本质也是开颅,需要在颅底打开颅骨窗口才能切除(风险是脑脊液漏感染,嗅觉丧失,还不一定切除干净)。绝大多数脑膜瘤需要把颅骨打开一部分(即开颅),才能进入颅内彻底切除肿瘤。不少患者一提到手术要开颅就非常害怕,其实开颅本身在现代已经非常安全了。请点击:科普---开颅手术是怎么做的?掀开整个头盖骨吗?不少患者有个误区,认为切口越小就是微创!其实手术最重要的是:肿瘤尽可能全切除同时最大程度减少或避免神经功能损伤,而非切口大小!19.如何联系到我?如有问题,请来我门诊咨询,或通过本网站咨询,但不要在下面的评论里提出咨询,因为评论内容不能及时提醒给我。通过下方二维码,可以与我免费直接取得联系,获得专业指导意见。网上挂号不成功的,可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院区)门诊3楼外科诊室找我当面加号。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由中国著名神经外科教授—蔡昭明于20世纪60年代创建,是广州市最早成立的神经外科之一。现有医生12人,其中主任医师5人,副主任医师2人,主治医师3人,住院医师2人,拥有博士学位4人,硕士学位5人,是一支医疗技术过硬、科研教学实力雄厚、医德医风高尚的队伍。拥有一系列国际国内先进手术设备,包括德国莱卡显微镜、美敦力动力系统、美敦力导航系统、超声骨刀、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仪器、蛇牌神经内镜、瑞典LeKsell立体定向系统、DSA机器等。目前神经外科可以常规开展各种颅脑、椎管肿瘤显微镜/内镜下切除术(尤其复杂颅底脑干、脑深部肿瘤),脑缺血性疾病外科手术(烟雾病搭桥术、颈动脉斑块狭窄内膜剥脱术),神经系统出血性/缺血性疾病的血管内介入手术(如经导管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经导管颅内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经导管硬脑膜动静脉瘘栓塞术),立体定向脑深部电刺激术(DBS),神经导航脑深部病变定向活检术,三叉神经痛和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术,脑积水分流、三脑室底造瘘手术,颅脑外伤及脑出血内镜微创手术等。夏成雨教授于2024年9月开始担任广医附一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2024年11月担任广医附一院神经外科科主任,是国内顶尖神经外科颅底肿瘤专家,主任医师,临床医学博士(复旦大学华山医院5年制硕博连读毕业。临床技能与训练方向,非科研型),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医促会颅底外科学分会全国委员(广东省神经外科界仅2人),安徽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学医师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青年委员,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全国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全国委员,安徽省首届卫生健康杰出人才,安徽省第八届“省直十大杰出青年”,第十届“羊城好医生”,世界著名神经外科中心美国梅奥医院、美国凤凰城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BarrowNeurologicalInstitute)访问学者、以及德国鲁尔大学和德国Greifswald大学访问学者,2017-2024年连续8年获评好大夫在线全国“年度好大夫(神经外科)”(其他上榜专家都是国内神经外科第一梯队医院的专家)。主要擅长:1、脑膜瘤、垂体瘤、听神经瘤、胆脂瘤(表皮样囊肿)、三叉神经鞘瘤等各种颅脑及椎管肿瘤的微侵袭显微外科手术,尤其是疑难复杂颅脑手术,包括各部位颅底脑干及脑深部病变手术,如鞍区(颅咽管瘤、脊索瘤、鞍结节脑膜瘤)、岩斜坡脑膜瘤、颈静脉孔区神经鞘瘤、松果体区肿瘤、枕骨大孔区肿瘤、海绵窦区肿瘤等,脑干血管母细胞瘤等;2.侵犯矢状窦、横窦等大静脉窦的脑膜瘤;3、脑缺血性疾病外科手术:烟雾病直接+间接联合搭桥;4.颈动脉斑块狭窄内膜剥脱术;5.神经系统疑难复杂疾病诊断与鉴别诊断。夏成雨团队成功手术收治的患者来自福建、云南、山东、江西、上海、江苏、黑龙江、新疆、内蒙古、湖北、山西、河南、河北、重庆市、浙江、青海、天津等20个省或直辖市外省市(这些患者都曾当地大医院以及全国多家顶级医院就诊过)。不少患者曾辗转国内北京上海等顶级医院,因手术难度而求医无门(详细病例可以查看个人好大夫网站内感谢信,找到较长的感谢信,多数是辗转多地的,仔细阅读体会一下,也可以在自己微信里搜索“神经外科医生夏成雨”,进入我个人微信公众号,查看典型病例),可以说,专科水平居国内顶尖水平队列。也可查看这篇文章,部分感谢信摘录链接见下方:外省脑膜瘤患者的感谢信摘录(夏成雨手术)感谢信摘录(北京上海等地求医无果患者术后所发)【注意查看该摘录后的所有评价,仔细体会其中一个患者在国内顶尖专家那里求医无望的心情】下面这2篇文章提供一些就医选择的参考意见关于择医和等待手术的问题得了颅脑肿瘤,怎么选择医生或医院?特别提示:颅底神经外科是外科中金字塔尖手术。打个比方,颅底肿瘤手术好比登山的珠穆郎玛峰,其他神经肿瘤手术则是更低的山峰,也接收非颅底的其他颅脑和椎管肿瘤手术。切勿盲目就医,经验丰富医生那里等床是正常现象,因为手术时间长,每天仅1-2台复杂手术,一台复杂手术时间长达10小时是很常见的。不等床才是不正常现象(很快危及生命的肿瘤,医生肯定会酌情及时安排),颅底肿瘤绝大多数是良性肿瘤,生长缓慢,合理的等待时间是安全的!夏成雨主任医师门诊时间:周二、周三上午,地点: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大坦沙院区)(广州市荔湾区、桥中中路28号)附:手术的典型病例(疑难复杂手术病例,不清楚难度与风险的可以把下述病例咨询其他神经外科医师)更多典型病例:可以在微信里搜索公众号:神经外科医生夏成雨——1——巨大侵袭性垂体瘤(曾在国内某大医院手术部分切除)——2——颅咽管瘤——3——复发颅咽管瘤伴脑积水(外院行两次术后,又行伽玛刀放疗治疗术后,术前近昏迷)——4——鞍区下丘脑毛细胞星形细胞瘤——5——听神经瘤——6——巨大蝶骨嵴脑膜瘤——7——岩斜脑膜瘤——8——枕骨大孔腹侧脑膜瘤(曾在国内某著名医院神经外科住院2周,因风险高出院)——9——松果体区肿瘤——10——颈静脉球瘤(曾在国内某著名医院神经外科就诊,被告知死残率很高,一直未被收住入院)——11——?三叉神经鞘瘤——12——延髓颈髓内室管膜瘤(高颈髓被挤压菲薄,命悬一线)——13——鼻颅底沟通嗅神经母细胞瘤(曾在国内某著名医院神经外科被宣布为不治之症,无奈回当地医院接受放疗,无效继续恶化术前近昏迷)——14——延髓背侧血管母细胞瘤(曾就诊国内某著名医院神经外科,因风险太大,患者本人一度准备放弃求治)
椎管内肿瘤是指发生在脊髓、脊神经根、脊膜和椎管壁组织的原发或继发性肿瘤。根据肿瘤与脊髓、硬脊膜的位置关系可分为髓内肿瘤、髓外硬脊膜下肿瘤和硬脊膜外肿瘤。椎管内肿瘤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其中神经纤维瘤和神经鞘瘤约占27%,脊膜瘤占33%,室管膜瘤约占21%,可见于颈、胸、腰、骶各段部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中年人。大部分椎管内肿瘤目前还没有明确病因。椎管内肿瘤的分类:1、髓外硬膜下肿瘤(70%-80%):神经鞘瘤、脊膜瘤等。2、髓内肿瘤:室管膜瘤、星形细胞瘤、血管母细胞瘤等。3、硬脊膜外肿瘤:转移瘤、海绵状血管瘤等。椎管内肿瘤的典型症状是:1、神经根刺激症状,如阵发性疼痛,尤其夜间痛,打喷嚏、咳嗽、体位改变或用力排便时加重。2、脊髓损害症状,如一侧肢体无力、瘫痪、对侧肢体麻木,髓内肿瘤可表现四肢感觉、肌力异常或疼痛、发热烧灼或蚁走感。严重时甚至会出现截瘫、大小便失禁的情况。医学科普提醒:椎管内肿瘤和脊柱退变都可以引起颈肩腰腿疼痛或麻木,患者不要糊里糊涂地自行诊断为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需要及时检查甄别,早诊断早治疗,避免病情延误。疼痛或麻木感持续1个月以上,休息、理疗也难以缓解,尤其出现夜间症状加重,应该及时就医。一定要求首选磁共振检查,ct和普通X线拍片经常漏诊误诊!!!椎管内肿瘤治疗:多数椎管肿瘤是良性肿瘤,良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式,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疗效。恶性肿瘤患者可在手术后,或不能手术时进行放疗和化疗。虽然椎管内肿瘤相对颅底肿瘤手术难度略低,也需要一定经验积累和成熟的手术技术,建议咨询专业的神经外科团队。
脑转移瘤是人体其他器官、部位的恶性肿瘤细胞转移至颅内并生长的继发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颅内恶性肿瘤。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和肿瘤患者整体生存期的延长,脑转移瘤的发病率呈递增趋势。肺癌、乳腺癌、恶性黑色素瘤、肾细胞壁、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脑转移瘤来源,其中肺癌是最常见类型,占比高达40-60%。此外,甲状腺癌容易转移至颅盖骨,前列腺癌易转移至颅底骨质。肺癌多发脑转移肺癌单发脑转移肺癌单发脑转移黑色素瘤多发脑转移甲状腺癌颅骨转移18-61%的肺癌患者在病程中会发生脑转移,男性多于女性,以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rcinoma,NSCLC)较多见。脑转移瘤可分为脑实质转移和脑膜转移,都可以导致类似颅内原发肿瘤的高颅压表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脑积水表现,如:头痛头晕、呕吐、精神淡漠或躁狂、癫痫、反应迟钝、痴呆、语言障碍、肢体麻木、偏瘫、偏盲、步态不稳、甚至昏迷。MRI平扫加增强对颅内微小病灶、水肿和脑膜转移比较敏感,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头颅MRI检查禁忌症的患者,增强CT可作为补充检查。PET-CT用于肿瘤的定性诊断和寻找原发肿瘤。脑转移瘤的鉴别诊断:①多发性脑脓肿:脑脓肿多至环形较均匀的薄壁强化,常有感染病史,通过治疗随访可见病灶好转或消失。②多发性脑膜瘤:多居于脑外,与硬脑膜相连或位于脑室内,但有时脑膜瘤合并颅内转移瘤则鉴别较困难。③多发性脑梗死:根据其无或仅有轻微占位征象,强化不明显以及随访等可资鉴别。④多发性硬化和脑白质病:多发性硬化好发于脑室周围,两侧对称,侵犯胼胝体时颇有特征,病灶可在几周内自行消失,但常出现复发,对激素治疗效果较好;脑白质病往往与变态反应有关,好发于额枕部,常无强化。脑转移瘤总的治疗原则是多学科协作、个体化综合治疗,尽可能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脑转移瘤的手术目的:1)切除引发临床症状的责任病灶,快速缓解高颅压症状或神经功能障碍,为后续全身综合治疗创造条件。2)获取病理组织,明确病理诊断和分子病理诊断,为后续综合治疗指明方向。3)通过手术全切肿瘤,达到局部治愈。脑转移瘤的手术切除原则和技术要领,与颅内其他肿瘤手术技术大体相同,但也有一些特殊技巧和方法,建议选择经验丰富的神经外科中心就诊。一般遵循的脑转移瘤切除适应证包括:1)单发脑转移瘤,占位效应明显,位于颅内可切除的手术部位。2)病灶≤3个的多发脑转移瘤,占位效应明显且位于颅内可切除部位,可以通过1-2个骨窗切除所有病灶;3)病灶超过3个的,可以切除占位效应明显、引起高颅压症状的责任病灶。脑转移瘤活检适应证:1)原发病灶不明或取材困难,且颅内病灶较小无须手术或位于脑深部、功能区不适合开颅切除者。2)鉴别复发和放射性坏死。3)非典型转移瘤,需与原发脑肿瘤或颅底肿瘤鉴别者。姑息性手术适应证:1)全身情况较差、不能耐受全麻手术的囊性脑转移瘤可行Ommaya囊植入术释放囊液减压。例如此例囊性病灶为主的多发肺癌脑转移瘤,Ommaya泵“一箭双雕”穿刺双囊减压。患者术前偏瘫,术后第一天偏瘫症状即明显改善。2)脑膜转移者可脑室植入Ommaya囊进行鞘内化疗,避免反复腰穿给药并提高疗效。3)合并脑积水者可行脑室腹腔分流术或腰大池腹腔分流术,降低颅内压,但需考虑腹腔转移风险。
门诊经常有病友咨询泌乳素腺瘤/高泌乳素血症服药问题,由于门诊时间有限,不可能全面详细解答,特将常见问题归纳如下。(如有未说明的问题,请在文章下面的评论中提出,我将不断完善这个文章,如有具体问题不要在评论里提出,因不能及时看到,请直接在网站咨询)1.适应对象:所有经神经外科医师诊断为泌乳素腺瘤/高泌乳素血症的认为可以服药治疗的患者(有急性视力下降明显的或意识障碍的患者首选手术,不适合药物治疗)。a.一般泌乳素大于100ng/ml(但微腺瘤或高泌乳素血症者大于正常参考值即可考虑服药治疗)b.鞍区磁共振证实为垂体瘤(一定要经神经外科医师看过片子,不能仅根据磁共振报告),有的肿瘤很小,片子报高正常,则为高泌乳素血症c.有临床症状:男性性功能下降,女性停经泌乳,或月经不规律。必须注意:抽血化验T3,T4,TSH如果T3,T4都低于正常值,TSH异常增高,诊断为垂体增生,不能按垂体瘤治疗!垂体增生极易被误诊为垂体瘤,可以表现为停经溢乳,泌乳素高,磁共振报告为“垂体瘤”,但是T3,T4都低,TSH异常增高。病人可有阴毛、腋毛等体毛减少,乏力等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状。但早期症状不一定明显,尤其警惕!2。泌乳素化验值的单位问题:不同实验室化验的单位不同。最常见四种单位ng/ml=μg/L,μIU/ml=mIU/L。化验换算问题:1ng/ml=21.2mIU/L。比如一位患者化验结果为212mIU/L,换算就是10ng/ml泌乳素英文PRL(Prolactin的缩写)。有时化验报告为PRL.有的患者化验值超过实验室测量上限,化验报告为大于200ng/ml,应该重新抽血化验,请试验室稀释10倍或者更高倍数后化验,得出具体数值,以便于服药后随访对比化验结果,了解疗效。打个比方,现在有个体重秤,最大测量范围是200kg,那么所有的大于200kg体重的人使用此体重秤测量体重,得出的结果都是大于200kg,没有具体体重数。3.关于泌乳素化验值具体数值问题,化验值多少与病情轻重无直接关系,但与肿瘤大小成正相关,肿瘤越大,泌乳素值越高,反之则越小。不必过于担心。直径大于1cm的垂体泌乳素腺瘤,一般都大于200ng/ml。重要的是肿瘤对药物是否敏感,肿瘤对药物越敏感,口服药物的量就越少,数值下降的也越快。有的患者服用药物后,数值降得很低,那是好事,根本不必担心。说明肿瘤对药物敏感,减少药量后就可正常。如果超过1cm的垂体瘤,泌乳素值不超过150ng/ml,则很可能不是泌乳素型垂体瘤,服药有效的可能性小!当然可以服用,服用后泌乳素降到正常,但肿瘤不缩小,说明需要手术切除。4.泌乳素抽血化验时间问题:一天中可以随时抽血化验,可以进食饮水,相差不大。文献推荐上午10点抽血。5.服药总原则:为避免或降低药物副作用,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到泌乳素化验正常后,待肿瘤体积缩小后再逐渐减量,以最小有效量维持2-5年,根据泌乳素及磁共振复查结果决定能否试停药。绝大多数患者无法停药,停药后泌乳素值再次上升,出现临床症状,如停经泌乳、月经不规律等。6.服药方法:首选溴隐亭(每片2.5mg)(以下服用方法仅供参考,具体根据医师意见调整)1次1.25或2.5mg,每天1次;每周增加一片,增加到每天3片服用一周后复查泌乳素;如果不正常,继续增加,一般增加到每天6片可控制后维持,服用每天6片维持一周后复查泌乳素,如果正常,继续维持,服药3个月后复查磁共振及泌乳素,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服药。有些患者服用每天6片仍然不能控制,可以继续每周1片加量,可加到每天15片。如仍然不能控制,考虑换药,改用卡麦角林(该药国内没有引进,需要从香港、其他国家购买。药物现在可以从网上买到,有人提供代购服务),或者考虑手术治疗。卡麦角林起始剂量,可每周2次,每次0.5mg。服用后每月复查泌乳素,不达标,逐渐加量,最大一般可达每周7mg。如仍然无效,考虑手术及放疗治疗。刚开始服药有些病人会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反应,可从每天1/4片开始,一般几天后这些反应会消失。为减少副总用,需每天1片以上的剂量时,每天总剂量应该分次服用。比如需每天2片的患者,分2次服用,每次1片。7.怀孕有关问题希望怀孕的泌乳素控制在5-15ng/ml为宜,过低或过高均不易怀孕。垂体微腺瘤患者在证实怀孕后可直接停药。垂体大腺瘤患者也可继续原剂量服用,但需注意停药后垂体瘤有增大可能,因此需密切注意有无视力视野变化,如果有,应及时重新服药治疗。垂体微腺瘤患者,如果以前有流产病史,或者高龄怀孕,或者非常在意此次怀孕,在证实怀孕后,溴隐亭继续孕前剂量、服药到怀孕12周直接停药,否则易发生流产!怀孕期间不能根据泌乳素水平调整药物,因为怀孕本身会出现生理性的泌乳素增高,因此怀孕后没有必要复查泌乳素,检查出来的泌乳素增高没有意义。产后哺乳问题:正常生产后可以继续哺乳,不服溴隐亭。停止哺乳后1月重新检查泌乳素,垂体磁共振,评估后决定是否重新服药治疗。药物对胎儿影响:目前经过国内外大量临床经验证实未发现有不良影响!8.哪些患者可以考虑停药必须满足以下条件才可以考虑试停药:a.泌乳素在正常范围;b鞍区磁共振动态增强检查显示肿瘤消失;上述a,b情况控制至少达2年.停药后仍然需要定期复查泌乳素和鞍区增强磁共振,因停药后肿瘤复发比例较高。9.手术和服药相比,服药控制泌乳素之后的怀孕成功率更高,因此首选药物治疗。10.侵犯包绕周围结构的垂体泌乳素腺瘤首选药物治疗,因为手术无法做到全切,术后还需服药治疗。而单独药物治疗可使不少泌乳素腺瘤完全消失。下图为一侵袭性泌乳素腺瘤的病人,服溴隐亭药物1月后肿瘤完全消失,泌乳素正常,目前仅需每天半片药物维持,随访已经超过10年,如正常人一样生活。11。关于磁共振复查问题,泌乳素型垂体微腺瘤一般生长非常缓慢,甚至10多年无明显变化。因此如果泌乳素服药后正常,无视力下降头痛等明显不适,不需要频繁检查磁共振。泌乳素微腺瘤本身很小,不必纠结于每次磁共振检查测量数值的变化(测量角度的问题出现相差几个毫米误差)12.垂体大腺瘤患者,泌乳素高,泌乳素正常后继续服药后3月,复查肿瘤无明显缩小者,需要考虑手术,估计肿瘤不止一种成分,泌乳素型的细胞已经萎缩,非泌乳素型的肿瘤成分无变化。另一例侵袭性垂体瘤,包绕颈内动脉,在医生指导下服药,服药11月基本消失。13.关于手术与服药方案的选择问题巨大的,包绕血管明显的,首选服药治疗,因为手术风险大,不易切除干净,术后还需继续服药治疗。年轻未生育的微腺瘤,首选服药。肿瘤无明显包绕血管的,预计可以全切的,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因为术后如果泌乳素降到正常,磁共振显示肿瘤无明显残留,不需要服药治疗,更经济;如果术后泌乳素未降到正常,但术后服药剂量比不服药要减少。服药副作用大,无法耐受的,考虑手术治疗。本文系夏成雨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