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之后你最关心哪些问题?”曾经问过不少人这个问题。有人回答“最关心有没有肿瘤”;有人回答“最关心有没有大病”;也有人回答“最关心自己还健康吗”。这些回答基本上都是大多数人的关注点。然而有一个问题容易被忽视。那就是健康危险因素。为什么要关注健康危险因素?在健康管理的“防大病、管慢病、促健康”的宗旨中,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促健康就需要关注健康危险因素,并且需要进行积极干预,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以促进健康。什么是健康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就是与疾病有一定的因果关系,能增加疾病或死亡可能性的因素。或者是能增加健康不良后果发生概率的因素。虽然尚无可靠的证据能够证明该因素的致病效应,但是当消除这些因素时,疾病的发生概率也随之下降,我们将这些因素称之为健康危险因素。健康危险因素有哪些健康危险因素有很多,主要包括个人行为生活习惯、遗传因素,职业暴露等。1.个人行为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喜热食、烫食、腌制食物)、吸烟、酗酒、体力活动减少、饮食结构(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2.先天因素。基因缺陷、肿瘤易感基因携带者(肿瘤家族史)。3.环境因素。大气污染,装修污染(室内甲醛、苯超标),饮水污染等,职业暴露(石棉、辐射等)。4.睡眠方面。良好的睡眠是免疫系统进行修复的根本。睡眠不足,睡眠障碍容易导致身体出现一些问题。5.心理方面。精神紧张,压力过大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猝死。心理障碍、情绪异常也容易导致身体出现异常。预防疾病,怎么改变健康危险因素当体检报告发现了健康危险因素的时候,需要积极进行干预,通过干预健康危险因素,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维护健康。1.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是健康的主要威胁,戒烟限酒是维护健康的基础。戒烟的最佳方法包括寻求专业帮助、制定明确的戒烟计划、寻找替代品以减少烟草依赖,以及避免与吸烟人群的接触。限酒意味着适量饮酒,男性每天不超过两杯,女性每天不超过一杯。2.合理膳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对整体健康至关重要。平衡饮食、少食多餐,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适量摄入蛋白质,以及减少盐和糖的摄入,都是健康饮食的原则。3.控制体重。肥胖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包括心脏病、糖尿病、关节炎等。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坚持适当的运动,以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有助于控制体重。4.规律运动。定期运动对身体健康至关重要。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者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同时也可以适当进行力量训练,以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同时减少久坐时间,让身体多处于活跃状态。5.心理干预。心理健康同样重要。认知行为疗法、弹性心理干预、家庭医生服务等都是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是很重要的,他们可以提供适合个人情况的心理干预策略。6.预防接种。接种疫苗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方式。根据当地的疫苗接种规定和医生的建议,及时接种流感疫苗、肺炎疫苗、乙肝疫苗等常见疫苗。7.积极治疗和控制已有的疾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控制。药物控制、饮食调整、定期监测,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都有助于控制这些疾病的发展。8.对于有疾病家族史的人群除了通过饮食和运动积极预防外,也需要积极定期进行筛查。如对于有肠道肿瘤家族史的人群,除了干预肠道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外,也应该积极进行肠镜的筛查,对于发现的肠道息肉,需要积极切除。9.减少接触污染的环境。比如新装修的房子,尽量多通风,放置一段时间再入住更安全一些。有职业暴露的,建议做好职业防护。10.健康知识普及。了解健康知识是预防疾病的关键。通过阅读健康书籍、参加健康活动、分享健康经验,以及关注健康讲座和科学进展,可以获取最新的健康知识和信息。同时,也可以将这些知识传播给家人和朋友,共同提高大家的健康水平。总之,健康危险因素干预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多个方面付出努力。通过戒烟限酒、合理膳食、控制体重、规律运动、心理干预、预防接种、控制高血压和糖尿病,以及健康知识普及,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引自:文/潘伊枝王保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皮肤美容科《健康世界》
闫加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全球约9~15%的成年人患有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应用至今,胆囊切除术已有130余年的历史。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凭借其微创、安全等优点,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已成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治疗的金标准。美国每年进行胆囊切除的病人超过700万例,在中国,虽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是数字想必更加庞大。在临床上,经常有病人会问医生:胆囊切除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短期内会不会有消化不良?时间长了会不会导致癌症?通常医生在门诊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向病人做深入的阐明。下面,我们就详细了解一下胆囊切除术对于人体的影响。胆囊是一个位于肝脏下方的囊性器官。胆汁,主要由肝细胞分泌,经过肝内外胆管沿胆囊管进入胆囊,经过浓缩储存于胆囊中。当人体进食尤其是富含脂肪的食物时,胆囊收缩排出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简而言之,胆囊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了脂肪的消化和吸收。既然胆囊有其正常的生理作用,那么胆囊切除后短期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呢?有学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切除胆囊后的日子照样过,但以后的日子就会像长江没有洞庭湖和鄱阳湖一样,经常会‘洪水泛滥’。”尽管目前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已经十分成熟,但其手术合并症如肝胆管损伤、血管损伤等也时有发生;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多于胆囊切除术后数周或数月发生,常表现为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症状没有消失或在此基础之上出现新的症状如腹痛、发热、黄疸、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胆囊切除后,体内无“富余胆汁”相助,影响了食物尤其是脂肪的消化吸收,容易诱发脂肪泻、脂溶性维生素的缺乏等;胆囊切除也可能会引起胆汁返流性胃炎和食道炎等;胆总管结石发生率也会提高。国外有不少研究表明,胆囊切除术后长期会增加消化系统肿瘤如肝癌、结直肠癌的发生风险。胆囊切除后,胆汁的持续分泌代替了正常的进食分泌为主,因此造成了胆汁池肝胆循环次数增加,加大了胆汁与肠道细菌接触的机会,从而引起了次级胆汁酸尤其是石胆酸的生成增加中,而次级胆汁酸具有致癌或者协同致癌的作用。随着人们对于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胰腺癌认识的增加以及基于胆囊、胰腺解剖关系的理解,胆囊切除是否会增加胰腺癌发生风险的疑问随之而来。国外开展过不少这方面的研究,包括荟萃分析,前瞻性队列研究等。从临床研究的统计学意义上来说,胆囊切除的确增加胰腺癌的发生风险,但是研究也表明长期胆囊结石的存在也会增加胰腺的发生风险。不过大家无须过度担忧,这两种风险上的存在只是从统计学角度来衡量的,其实这两种风险的概率是都十分微小的。虽说胆囊切除术对正常人体有着一些不利的影响,但符合手术指征的胆囊切除术还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胆囊症状比较轻微,药物控制良好,比较小的胆囊结石、息肉,我们建议定期随访,暂时不行胆囊切除术;胆囊存在一定大小的结石(2.5~3cm以上)或息肉(1.0cm以上)、胆囊症状反复发作且药物治疗无效、胆囊失去其正常功能、怀疑胆囊癌变等条件下,我们建议行胆囊切除术。每个人都是一个拥有自身独特性的个体,是否需行胆囊切除术,不仅仅依据以上的标准,同时也基于每个人的健康状况综合考虑而言。比如合并有其他消化道肿瘤病史的病人,即使没有严格达到以上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指征,胆囊结石可能并没有达到3cm,但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我们也可能建议其行胆囊切除术。21世纪的医学不仅仅是对于疾病的精准治疗,也是基于个体化的综合治疗。那么对于胆囊切除术后的病人有没有办法减少胰腺癌的发生风险?首先我们应该知道胰腺癌的发生与遗传有密切的关系,胆囊切除术对于胰腺癌发生风险的影响是十分微小的,更没有十分针对性的预防方法。其次,接受过胆囊切除的患者需要放松心态,毕竟胆囊切除术130年的历史证明,其并不会对人类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要不然,早就会被淘汰了。戒烟是许多癌症最基本最有效的预防方法,当然胰腺癌也不例外。避免长期饮酒,避免慢性胰腺炎,纠正肥胖,健康的饮食方式等等也可以降低胰腺癌的发生风险。对于有胆囊癌、胆道肿瘤病史的患者,本身就有癌症高发的危险因素,并且手术对人体正常的消化系统也有影响,也会影响胰腺癌的发生,建议术后定期随访。有胰腺癌家族史的病人,更应当注重定期体检,尽量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胰腺癌是临床上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发展迅速,难以早期诊断成为了制约胰腺癌诊治的重大难题。胆囊切除对于胰腺癌发生风险有影响,但是影响很小,也没有什么十分针对有效的预防方法。健康的饮食方式、规律适度的体育锻炼、放松愉快的心情是预防许多疾病万能法宝。
闫加艳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众所周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胆囊结石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全球约9~15%的成年人患有胆囊结石,胆囊切除术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应用至今,胆囊切除术已有130余年的历史。近3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凭借其微创、安全等优点,也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已成为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治疗的金标准。不过,在临床上,即使外科医生给予了胆囊切除的建议,许多生了胆囊结石的人还是在胆囊切除与否的选择上犹豫不决。毋庸置疑,胆囊结石的存在及胆囊切除对人体的影响已经成为许多人最为关心的问题之一。胆囊结石形成的原因尚不清楚,影响因素很多。目前认为和高脂饮食摄入量的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不过这也只是一种诱因,还有许多成因有待探究。胆囊结石分为没有症状和有症状的胆囊结石。对于没有症状的胆囊结石,我们不建议行胆囊切除术,因为这部分患者没有疼痛和不适,对工作生活也没有任何影响,并不需要马上进行手术。但是要注意定期随访,每三个月或者半年做一次B超是有必要的。因为胆囊结石可能由一颗变成几颗,体积增大,也有可能掉入并堵塞胆总管并引起胆源性胰腺炎,同时也要看胆囊壁有没有增厚,胆囊有没有萎缩,因为在胆囊结石存在下有部分胆囊会发生胆囊癌变。这部分病人要注意清淡饮食,不要暴饮暴食,过分油腻的饮食会刺激胆囊的收缩,会使无症状变成有症状。部分胆囊结石的病人会有明显的症状,经常发生急性胆囊炎,表现为右上腹剧烈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有时候还伴有发烧、黄疸。一般临床上,我们建议在胆囊结石达到一定大小(直径2.5~3cm以上)时,应行胆囊切除术。胆囊切除后短期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呢?总体来说,胆囊切除对于人体的影响并不大。胆囊具有储存和浓缩胆汁的作用,胆囊切除后,体内由肝脏分泌的胆汁排出并不受阻碍。胆囊切除前,胆汁排出就像三峡大坝定期开闸放水,但这只存在于胆囊功能正常并且无胆道梗阻的情况下,胆囊切除后,胆汁排出就像长江江水一直顺流而下。但胆囊切除后,人体对富含脂肪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在短期内可能下降,也可能会发生腹胀、腹泻等情况。有学者提出胆囊切除后长期也会增加肝癌、胰腺癌等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生风险,许多人对此表示极为担忧。其实,胆囊切除增加消化道肿瘤的发生风险目前还缺乏大量循证医学的依据,因此这种观点目前也没有被证实。在某些情况下生了胆囊结石,保留胆囊的风险会更大。一般来说,慢性胆囊炎病人,除了选择手术,还可以吃些消炎利胆的药,但是这些药只是起到消炎利胆的作用,暂时缓解症状,却不能真正地消除结石的存在。在某些情况下如存在直径大于2.5cm的胆囊结石等,胆囊癌的发生风险会明显增加。出现下列情况,应及时行胆囊切除术:(一)胆囊丧失功能、(二)胆囊炎频繁发作、(三)胆囊萎缩、(四)胆囊壁钙化、(五)胆囊结石引起胆源性胰腺炎、(六)胆囊结石引起继发胆总管结石、(七)胆囊结石合并胆管炎、(八)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九)怀疑胆囊癌变等情况时。值得一提的是,对于糖尿病病人,胆囊炎不容易控制,容易引起胆囊穿孔,炎症也会加剧糖尿病,因此这类病人也要积极手术。同时,对于不确定是否有功能的胆囊,我们建议做胆囊收缩功能试验,如果胆囊收缩功能差,建议行胆囊切除术。对于保胆取石是否可行,学术界存在较大争议。首先,既然体内存在了胆囊结石,便说明了体内存在代谢异常等导致胆囊结石发生的高危因素,即使保胆取石,也往往只是治标不治本,胆囊结石复发率很高;其次,临床研究发现,胆囊癌中70%的病人与胆囊结石有关,与胆囊结石引起的长期物理刺激有关。胆囊结石的存在引起胆囊癌的发生风险显然大于胆囊切除。更为常见的是,胆囊结石如果掉入胆总管可能会引起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梗阻性胆管炎等严重可危及生命。简而言之,胆囊切除与否的选择,不仅仅是针对胆囊结石的复发问题,更是出于对一个人的整体健康的考虑。胆囊切除术是外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目前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已十分成熟。胆囊切除术130余年的历史证明了其对人类健康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为了尽量避免胆囊切除对于我们生活质量的影响,术后我们应该保持健康的饮食方式,饮食宜于清淡,禁忌暴饮暴食。总而言之,胆囊切除对于大部分人来讲,是安全和有效的,只有极少数人术后会产生腹泻、腹胀、慢性疼痛等即所谓的胆囊切除综合征。即使如此,经治疗后也能缓解,不必担心。因此,对于存在结石的胆囊,既不能一切了之,也不能一保了之,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胆囊,应该坚决切除,对于没有达到手术指征、功能良好的胆囊,应该定期随访,密切观察。胆囊切除与否的选择,是基于一个人的整体健康而言的,目的也是为了达到更高的生活质量。
闫加艳,杨欣荣,周俭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肝肿瘤外科&肝移植科;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上海200032许多患者在体检时,在腹部超声检查中发现了肝血管瘤,听“瘤”色变,焦虑无比,查阅网上资料,越查越怕。实际上,肝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因为它是良性肿物,患者不必过于担心,但也应该重视其存在,定期复查,必要时也需接受手术治疗。在这里我们基于临床经验结合相关研究证据,对肝血管瘤的来龙去脉、临床症状和潜在危害及未来就诊建议等逐一介绍,以期增加广大患者对肝血管瘤的了解,对减轻心理负担和正规就诊有帮助作用。什么是肝血管瘤?它是癌吗?患者大多通过体检超声发现了肝血管瘤,看到这个“瘤”字心惊胆战。其实大家并不用过于担心。临床经验和研究数据告诉我们,肝血管瘤,是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物,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过度发育或分化异常导致的血管畸形,从病理学上其中绝大多数(96%)是海绵状血管瘤,其实它是一种血管增生。大多数肝血管瘤生长缓慢,很少出现破裂出血。体检发现肝血管瘤,是个罕见疾病吗?肝血管瘤并不罕见,人群中发生率可达0.35%~2%。肝血管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段,年龄多见于30~50岁,患者以成年女性居多。肝血管瘤是如何形成的?目前肝血管瘤形成的原因并不明确,潜在的遗传学病因可能发挥重要作用。已有研究显示,激素刺激下包括女性青春期、怀孕、口服避孕药等都有可能会促进肝血管瘤的增生。我们可以通俗易懂地将其理解为:部分人在出生时肝脏上就已经播种了一些肝血管瘤种子,在一些刺激因素比如使用雌激素、避孕药、怀孕等影响下,种子就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体积不断增大。肝血管瘤会导致不舒服吗?肝血管瘤生长较慢,病程较长,大多数患者无明显不适感觉,大部分人肝功能也保持正常。若肝血管瘤不断长大,直径大于5cm,可能会压迫邻近肝组织或其他脏器产生以下临床症状:上腹隐痛或不适,食欲不振、恶性、呕吐、反酸等;少数病人因肝血管瘤巨大或其处于肝门部压迫胆道引起皮肤和巩膜黄染、发热、肝功能损害;少数病人肝血管瘤压迫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导致肝脏静脉回流困难,可能出现腹痛、腹胀、腹水和肝脏肿大等症状或体征;极少病人会由于肿瘤巨大导致破裂出血,引起腹痛,但是肝血管瘤破裂临床并不常见。通过哪些检查确定有没有肝血管瘤?肝血管瘤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检查、磁共振检查(MRI)和肝动脉造影等。腹部超声因检查方便、价格低廉且对身体无辐射影响是肝血管瘤检查的首选方法,超声下肝血管瘤多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结节,较大的肝血管瘤的表现为边界清晰、内部回声杂乱和强弱不均的占位,超声造影对较小病灶的发现更有优势。增强CT检查显示肿块的造影剂“快进慢出”征表现,即注入造影剂后肿块边缘先增强,随着时间推移造影剂逐步向肿块内充填;增强MRI对于肝血管瘤有特殊的诊断价值,诊断的准确率可高达92%,通过造影也显示出“快进慢出”征表现,T2加权表现为“灯泡征”样的高信号影;如果利用上述手段仍难明确时,肝动脉造影、肝活检也是非常重要的检查方式。肝血管瘤会不会癌变?如何随访?肝血管瘤是一种良性肿瘤,无恶变倾向,原则上以长期随访观察为主。当然,患者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口服避孕药和激素等可能诱发肝血管瘤增大的因素。可定期如半年或行一次腹部超声检查观察肝血管瘤是否增大,同时如果病人存在腹痛、恶心或呕吐等症状,应排除其他胃肠道疾病。哪些肝血管瘤患者为高危患者?肝血管瘤本身并不可怕,但如果患者有慢性肝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酒精性肝炎、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肝硬化等,需要重点排除肝癌,因为这类人群也是原发性肝癌的高危人群,要避免把肝癌误诊为肝血管瘤而延误治疗。通常门诊医生会依据肿瘤标志物如甲胎蛋白(AFP)等结合腹部超声、CT或MRI影像来进一步排除肝癌的可能。肝血管瘤在哪些情况下需要手术切除?一般来说,直径小于5cm且无明显症状的肝血管瘤病人是不需要治疗的。如果发现肝血管瘤体积较大且合并以下危险因素时,可考虑治疗:肝血管瘤直径大于5cm且有明显的增大倾向,或肝血管瘤引起症状明显;并发血管瘤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肝血管瘤直径虽小于5cm,但具有明显的生长倾向,且位置与肝内的血管、胆管关系密切,未来增大会明显损伤肝功能或增加治疗难度的。手术切除肝血管瘤是目前疗效最好的治疗方法,可根据患者情况和医院的技术熟练程度选择开腹或微创手术,具体手术方法包括肝血管瘤剥除、肝切除术等。局部消融术和肝动脉介入栓塞术也是治疗肝血管瘤的重要方法。手术切除肝血管瘤术后康复如何?手术切除是肝血管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可在有必要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其对身体的损害程度有限。肝切除手术是目前较为成熟的外科手段,并且肝脏具有较强的再生能力,在肝切除后可迅速再生,术后恢复快,对生活影响较小。手术切除肝血管瘤尽管效果明确,但一部分多发的肝血管瘤病人手术切除后的残留小血管瘤也可能会进一步增大,因而术后的定期随访也很重要。相关链接:体检发现肝血管瘤,就是肝癌先兆?到底该留不该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