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便以它独特的方式产生了颇具特色的保养身体、抗拒病毒和治疗疾病的方法。古人云:“病因之始溃于肠,沸水能治矣。”藏族地区数千年前,在同各种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时,经过长期的经验积累,便开始用开水来治疗肠胃系统的病,用熬化了的酥油来止血。有的人认为,藏医理论是从外地传来的,他们说藏医学是从公元七世纪印度的《阿耶本达》和汉地的中医而创作产生出来的一种学科。为了消除这种误传,在这里需要讲讲藏医真正的起源和发展。敦巴辛饶是最早的藏医,象雄是藏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也是雍仲本教创始人辛饶弥沃如来佛祖的诞生地。他撰写了《藏医九显论》等一些理论著作。雍仲本教的第一本“医典”记载,杰布楚西后来成为敦巴辛饶的医学继承人,并将敦巴辛饶的医学论著编纂命名为《多个梦移》,此书就是我们使用的《四部医典》中的宗源书之一。另据《象雄大藏经》记载:当时已经发明了外科手术术后愈合无需拆线的方法,即在手术中使用动物的筋作为缝合线。很难想象,古象雄就有了这样先进的手术方法。《象雄大藏经》中的《甘露宝藏四本目》,即《根本医典蓝本目》、《养生药典白本目》、《疗方花本目》、《治病黑本目》中记录了大量的常见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药用植物的性状和疗效等。据介绍,藏医体系的形成与《象雄大藏经》中所展示的内容密不可分。至今,藏语中的warura(橄榄)、sletres(苦参)等药名仍然沿用象雄词语基本信息中文名藏医外文名TibetanMedicine起源古象雄雍仲本教最早的藏医敦巴辛饶藏医起源敦巴辛饶敦巴辛饶是最早的藏医,象雄是藏族文化最早的发源地,也是藏族原始本教的发源地。象雄位于今天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一带。这个地方是雍仲本教创始人幸饶弥沃如来佛祖的诞生地。根据本教的传说,他诞生有一万多年。他从小就开始学习本教等文化知识并长期精心从事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任何事物都包含着4种元素:即土、水、火、风这4种最小的分子。他认为世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由于这4种元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后来他写出了《宇宙从蛋生》、《藏医九显论》、《五行历算》、《天文历算》等一些理论著作。雍仲本教的第一本“医典”记载敦巴辛饶一生娶了9个部落主的女儿做妻子,并生有8个子女。其中一个姓翟的妃子为他在藏历木猴年生了杰布楚西。杰布楚西后来成为敦巴辛饶的医学继承人,并将他父亲的医学论著编纂命名为《多个梦移》。这部书就是我们使用的《四部医典》中的宗源书之一。它的后记记载了从杰布楚西到公元七世纪所有继承人的历史。敦巴辛饶将《干酪药九显论》传承给了本教主要继承人杰布楚西,后来由姆扎扎嘿、色拖杰江、东青吐青、杰察马琼依次相传下来。《象雄大藏经》中记载有关藏医学的内容时说:象雄时代已经发明了外科手术术后愈合无需拆线,即在手术中使用动物的筋作为缝合线这样先进的手术方法。。主要理论藏医理论认为,人体内存在着“隆”(气)(树图中蓝色)、“赤巴”(火)(树图中红色)、“培根”(土和水)(树图中黄色)三大因素;饮食精微、肉、血、脂肪、骨、骨髓、精七种物质基础;大便、小便、汗液三种排泄物。三大因素支配七种物质基础和三种排泄物的运行变化。“隆”主气血、肢体活动、五官感觉、食物的输送分解和生殖机能等;“赤巴”可生发热能、调解体温气色、管饥渴消化、胆识智慧等;“培根”输送液体、调解肥瘦、主管味觉、睡眠和性格等。认为人生病的原因在于环境、气候和饮食起居的影响及体内三大因素的失调。其诊断方法亦采用望闻问切,尤其重视舌苔与早晨首次小便的变化。将疾病分为热症与寒症两大类,并将病人分为“隆”型、“赤巴”型和“培根”型。药物治疗分内服和外治两种。内服药物采取“热者寒之”、“寒者温之”的原则。外治有灸疗、放血、拔罐、热酥油止血、青稞酒糟贴敷外伤患处等。常用药是由多种药物配制的成药,共有1400多种,其中一部分为青藏高原特产。诊治方法诊断藏医的诊断方法与中医有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自己的特色。中医的望、闻、问、切,藏医都有。但藏医更注重尿诊,要求收集清晨起床后的第一次尿做标本,把尿放置在银碗中加以搅拌,然后观察尿液的颜色、泡沫、气味、漂浮物、沉淀物以及外加其他物质后的变化,来判断疾病。治疗5张治疗藏医采用的治疗手段也有多种形式,除了服药外,还有穴位放血、穿刺术治疗腹水,冷暖敷针拔白内障、导尿、熏蒸治疗、油脂疗法等。这些方法至今仍有临床应用价值。藏医药学诠释藏医药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为藏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过巨大贡献。藏医药学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得到重视。各级藏医机构积极开展藏医药科学研究,搜集整理近百部藏医学文献、专著,在继承前辈藏医学家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精华的基础上,在藏医史、藏医药文献、医药学理论、医德与师承、藏医本草等方面的研究都有新的成果问世。《四部医典》(藏汉文版)、《蓝琉璃》、《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藏医诊断学》、《藏医新剂学》、《藏医名医列传》等32部专著已付梓出版。西藏藏医学院历年来共输送各级各类藏医药人才615名。藏医药正在走向世界,引起国际医学界的关注。每年有大批外国专家、学者到西藏考察藏医学,美、英、德等国还引进了藏医藏药,一些国家派出留学生到西藏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藏医药学这门古老的科学,正在焕发出勃勃生机,为提高西藏人民的身体健康水平,造福人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医药的涵义比较明确,没有歧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21条规定,要"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这里的传统医药就是指中国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多种医学体系和医药知识。四部医典藏医学的主要医典是《居悉》(即《四部医典》),相传为宇妥·元丹贡布编著。但据《玉妥·云登贡布》记载,又说此医典是译师白若杂纳翻译的作品,云登贡布对它进行了补充和注释。见到的几种版本,已不是原来版本了。相传了十一世纪时,云登贡布的后裔玉妥.萨玛吸收《月王药珍》的精华,对《四部医典》的内容作了进一步充实。五世达赖喇嘛时期,著名学者第司.桑嘉措对《四部医典》进行了校对和修订;十三世达赖喇嘛时,又组织人员对《四部医典》的文字进行修订。《四部医典》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各种疾病的分类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药物配方等等。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正在研究藏医学。前苏联艺术家出版社曾出版《藏医图集》,他们认为《四部医典》和《藏医图集》是举世无双的藏医文献,对它所引起的兴趣远远超出了医学范围。藏医的原理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指气、风)、“赤巴”(指火)、“培根”(指粘液)三大因素。“隆”在人体中的功能是维持生命、气血运行、肢体的活动和分解食物等等。“隆”基本分为五种;即:“持命隆”、“下泄隆”、“上行隆”、“平住隆”和“通行隆”。“赤巴”就是胆汁,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产生和调节体温、保持气色,生智慧、助消化等等。“赤巴”基本分为五种,即,消化赤巴、容光赤巴、行动赤巴、视力赤巴和增色赤巴。“培根”即诞液,在人体内的功能是供营养、长脂肪、调皮肤、正常睡眠等。“培根”也基本分为五种,即:根基培根、研磨培根、尝味培根、餍足培根和粘合培根。藏医认为,以上三种因素的机能如果在人体内维持了平衡,就出现正常的生理现象。反之,就会产生各种疾病。藏医还认为,人体是由七种物质组成的,即:饮食的精微及血、肉、脂、骨、髓、精。人体的五脏六腑,不是孤立的存在物,通过经络与其他器官联系。重要著作红黄蓝分别代表'藏医理论系统、完整,医学典籍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公元8世纪宇脱·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该书共分四个部分,内容从基础理论到各科临床实践,包括人体解剖、胚胎发育、病因病理、治疗原则、临床各科、方剂药物、诊断与治疗器械等等,内容极为丰富。后经历代藏族医师的修订、增补,特别是经11世纪宇脱的14世后代、新宇脱·云丹贡布的全面修订,成为现今流行的版本。宇脱·云丹贡布对藏医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也因此受到代代藏医和藏族人民群众的普遍尊敬,被列为“吐蕃九名医”之首,被称为“雪域医圣宇脱王”。藏医大师措如·才郎现为西藏藏医学院院长,中国高级佛学院教授,中国佛教协会理事,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干事,中国气功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西藏医学科委委员,西藏佛教协会副会长,是当今藏医药的一代宗师,对继承和发展藏医药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措如.才郎在他的人生旅程中走过了七十多个春秋在仍然在藏医药学领域耕耘着。措如.才郎青少年时期刻苦学成的藏医之术,为藏族同胞解除疾病痛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藏族人民都敬称他是藏医始祖玉妥·云丹贡布的真正传人!措如·才郎在藏药上的重大贡献首推挖掘开发出“水银洗炼‘坐台法’”。当时,这门绝技已失传五十余年。措如·才郎虽然自幼学医的,但由于西藏特定的历史文化背境,他同时对佛学也很有研究。最近几年,他所著《宁玛教派史略》、《噶巴教派史略》、《堆龙粗朴寺简史》、《菩提行注疏》、《十相自在注疏》、《菩提道灯注释》等,对阐述藏传佛教教义均有很深的见解,能使人从中受到许多有益的启迪。
黎崇裕双手把脉吗?临床所见援藏医生黎崇裕是双手把脉的。据悉,早年,援藏医生黎崇裕就在他的著作《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从经方庙堂到民间江湖》“脉诊妊娠是可以掌握的技术”一文中提出“判断妊娠脉要点有二:一是肺脉和肝脉之间的比较。若肺脉大于肝脉,说明不是怀孕,是闭经;若肝脉大于肺脉,则是怀孕。二是尺脉(肾脉)和寸关脉之间脉形的比较。尺脉比寸关脉脉形弱说明是怀孕,不弱即非孕。······肺脉和肝脉之间的比较,此法得之于民间中医梁知行先生。女子以肝为先天,故怀孕停约之初,正是胚胎之始,为足厥阴肝脉养胎之时,气血并无大动,唯女子以血为本,此时血归肝以养胎,故肝脉比肺脉大可断为有子。”由此可见,黎崇裕双手把脉的临证经验源自民间,受民间中医的影响及私授,后自己逐渐进行探索,不但在妊娠脉中进行双手把脉进行对比,而且在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等方面亦是双手把脉,逐渐形成了临床以双手把脉的习惯,他通过双手把脉对比心、肝、肾、肺、脾、命门六脉之间的大小异常等情况,尤其注重独脉主病,并结合喜用经方的习惯,通过双手把脉相当于将经方六病里面的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少阴病、太阴病大概地过一遍,从而形成独特的双手把脉个人临床特色,“以脉定虚实”的学术观点。黎崇裕曾于2022年11月13日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分会第十九次学术年会上作《经方治疗皮肤病的个人体会》的学术报告中提出“经方治皮用方思路之四:对脉”的概念,他在学术报告中提到:“脉有力为实,无力为虚,有力可攻,无力可补。”并提出三阴脉的概念:“沉而无力,脉为三阴,方用温补。”并结合三部六病的思路,指出了脉诊结合证候进行三阴病的诊断原则:沉而无力+四肢厥冷=厥阴病(以温通血脉、通阳救逆、消除微循环障碍为主之剂:桂枝类方、当归类方)、沉而无力+腹满=太阴病(以改善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障碍为主之剂:茯苓类方,白术类方)、沉而无力+心悸气短=少阴病(以提高心脏功能为主之剂:附子类方,人参类方)。黎崇裕双手把脉的经验源自民间,那中医民间的双手把脉又出自何处呢?援藏医生黎崇裕孜孜不倦进行了考证,得出双手把脉,左右齐诊的做法或许来源于藏医,最早得到其蛛丝马迹源自日本医家丹波元简《医賸》“左右齐诊”中的记载:“鲁华祝《卫藏图识》云:西藏医,名厄木气。其视脉,以左手执病者之右手,右手执病者之左手。一时齐诊。予向得本邦古医书一卷,其中载诊脉法云:左右齐诊,而脉动应于医之手。左右动数不齐者,死之兆也。此从前脉书,所未言及焉。”后黎崇裕详查有关藏医双手把脉的相关资料时发现清代松筠所著《西招图略西藏图考》不但述及双手把脉,还对藏医外治法有相关说明:“西藏医名厄木气。其药与内地异,产自藏地或购自西洋,不炮制,间用丸散。遇病亦先诊视,而后用药。其诊脉以左手执病者之右手,右手执病者之左手。一时并诊,疾重始然。若小疾,则以酥油遍体擦之,曝于日中,遇阴晦,则以绒单覆病者,以柏叶烧烟薰之。”此外,清代郑光祖所编《舟车所至》以及钱远铭主编《经史百家医录》转引自清佚名所著《西藏记·下卷》见《龙威秘书》石门马氏大酉山房刊本所述与此描述大同小异:“藏医:西藏医名厄木气,药不泡制,皆系丸散.一诊视而后用药。其视脉以左手执病者之右手,右手执病者之左手,一时齐诊,不分先后。但番人无论老少男女,小疾则以清油酥油遍体擦之,暴于日中;若天阴以绒单覆盖,用柏叶烧烟熏之。重者始诊脉服药或刺血。”相关参考文献:1.黎崇裕. 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从经方庙堂到民间江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242.2.日·丹波元简. 医賸[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36.3.清·松筠.西招图略西藏图考[M]. 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2.194-195.4.清·郑光祖.舟车所至[M]. 新华书店,1991.5.钱远铭. 经史百家医录[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6.313.6.黎崇裕. 经方三部六病应用———刘绍武<仲景证治观>钩玄[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 本期专家介绍:黎崇裕 黎崇裕,男,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科主治医师、米林市藏医院住院部副主任。现任《中国民间疗法》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当代医药》杂志特约编委,珠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岭南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骨干、世界中联古代经典名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出版专著《小郎中习医手记》《一个青年中医之路》《三年难得师承录:跟师经方家刘志龙教授记》《三部六病应用:刘绍武〈仲景证治观〉钩玄》,合编《100首经方方证要点》,参编著作3部。致力于经方医学的研究,提出“舌辨寒热,脉定虚实,腹诊补泻,证分三部,方归六病,屡用达药”的学术观点。 为进一步提升米林市藏医院医疗技术综合水平能力,打造一批技术过硬的医疗团队,我院于2024年3月迎来了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第八批援藏医疗队,此次医疗队共有3名专家,分别是康复医学科主治中医师文舒宁,医学检验科技师林晓敏,中医治未病科主治医师黎崇裕。如果您需要咨询病症或者就诊看中医等,请到米林市藏医院。西藏米林市藏医院是“一级甲等”藏医医院,为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对口帮扶医院,位于西藏米林市南伊乡南伊村,医院目前开设有住院部、药浴科、中医康复科、综合门诊、检验科、超声科等14个科室。米林市藏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发挥特色为优势,以社会效益为主导,藏医药特色诊疗为主,中西药诊疗为辅。目前开展涂擦疗法、霍麦疗法、催泄疗法、蜡疗、药浴、足浴、头浴、火龙罐、金针、针灸、放血、拔罐、刮痧、按摩、火灸等特色疗法。
今年是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米林融媒推出系列特别报道,讲述在米林的珠海援藏干部们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来自各行各业,正为米林的民生、产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高质量发展作出贡献。敬请垂注!01 2024年3月,黎崇裕响应国家号召,踏上了前往米林市的援藏之路。初到高原,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语言沟通的障碍,他并没有退缩。自踏入西藏米林市藏医院的那一刻起,黎崇裕便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与责任。面对高原缺氧、气候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藏族同胞独特的医疗需求和信任,他迅速调整状态,将多年积累的中医知识与藏医知识相融合,探索出一条中医和藏医相结合的新路径。黎崇裕深知,自己肩负的不仅是医疗援助的重任,更是民族团结的使命。02 在米林市藏医院,黎崇裕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积极参与临床诊疗、教学查房、中医示教等工作。除了日常诊疗工作外,黎崇裕还注重培养当地医疗人才。他利用业余时间组织学术讲座、病例讨论等活动,向年轻医生传授医疗知识和临床经验。在他的悉心指导下,一批批年轻医生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医院的中坚力量。黎崇裕深知,只有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才能真正造福当地群众。03 “援藏后,门诊接诊患者都是以中医和藏医相结合为主了。我尝试用中医舌诊指导藏成药的运用,比如用桂枝舌指导石榴健胃散、石榴日轮丸、杰阿散的应用,用干姜舌指导十五味黑药丸、素麦久巴丸、十三味青兰丸的应用,大黄舌指导十味黑冰片卡擦丸的应用,人参舌指导康乐养心丸的应用等,桂枝舌、干姜舌、大黄舌、人参舌等是全国名中医黄煌教授传授的,我创新性地把它和藏成药进行结合,也算是中医的传承和创新吧,这个就是中医师承的魅力所在。”黎崇裕说。 目前,正值全国对口支援西藏30周年,黎崇裕表示将继续发扬“老西藏精神”和援藏精神,为米林市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相信,在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米林市的医疗卫生条件将会不断改善,各族群众的健康水平将会不断提高。
随着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加之不良的饮食习惯与作息时间,越来越多的男性朋友开始出现肾虚肾亏的现象。肾病经常都没有明显症状,但是,一旦有下列十项症状,请提高警觉,从速求医。十项症状包括∶(一)眼皮和足踝浮肿;(二)血压高;(三)腰腹疼痛;(四)血尿;(五)蛋白尿;(六)尿路感染;(七)小便刺痛;(八)小便不顺;(九)尿量增多减少及夜尿;(十)小便排出小沙石。那么,造成肾亏虚的主要原因有哪些?1、滥用镇痛药长期服用或大剂量服用一些消炎镇痛药物,如去痛片、消炎痛、扑热息痛、阿司匹林等,容易引起肾损害。2、过量服用某些中草药临床发现会“伤肾”的中草药有:雷公藤、关木通、牵牛子、苍耳子、罂粟壳、生草乌、使君子、青木香、广防己等。其中雷公藤导致的肾损害最大,其次是关木通。3、过度喝饮料软饮料和运动饮料的过度摄取会间接损伤肾,人体内的酸碱度为7.2,这些饮料普遍为高度酸性,饮用后体内酸碱度明显改变。4、吃过于松软的面包面包和糕点中有一种食品添加剂溴酸钾,吃起来口感松软,但过量食用会损害人的中枢神经、血液及肾脏。5、暴饮暴食现代人聚餐机会增多,常会吃下过量的“美味”,这些废物大多经过肾脏排出,饮食无度无疑会增加肾脏的负担。6、酒后喝浓茶有的人认为酒后喝浓茶能解酒,其实这非但无效,还会伤肾。专家表示,茶叶中的茶碱可以较快地影响肾脏而发挥利尿作用,此时酒精尚未来得及再分解便从肾脏排出,使肾脏受到大量乙醇的刺激,从而损伤肾功能。7、饮食太咸饮食偏咸,导致血压升高,肾脏血液不能维持正常流量,从而诱发肾病。8、经常憋尿有些人因工作忙而长时间憋尿。专家提醒憋尿会导致尿路感染和肾盂肾炎。这类感染一旦反复发作,能引发慢性感染,不易治愈。9、饮水过少如果长时间不喝水,尿量就会减少,尿液中携带的废物和毒素的浓度就会增加。临床常见的肾结石、肾积水等都和长时间不喝水密切相关。【藏药古宇补肾丸有锁阳固精,调和阴阳,温阳补肾,扶正固本,增强体质,抗衰延年的功效,可助您调理肾虚肾亏,拥有强健体魄。1藏药补肾丸主要成分马睾丸 鹿鞭 驴鞭 鹿茸 手掌参 雪蚧 仁庆坐台等2藏药补肾丸功能主治延生补肾 添精壮阳 阳痿不举 腰腿酸痛 强身益精 肾功能减退 早泄 神袁倦怠 头晕心悸 阳痿少精等
科普藏红花的功效与作用想要身体比较健康,可以将藏红花泡水喝。但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藏红花的功效与作用,对它最直接的印象就是红色的草本植物。藏红花又叫番红花,下面为大家科普一下藏红花的功效与作用。1、保护心脏减缓氧化的重要作用保护心脏可谓是藏红花的重要功效之一。它可以调节细胞中的氧化代谢功能,在缺氧的状态下,或者剧烈运动后,藏红花可提高氧化代谢能力,由此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2、美容养颜纯天然的美颜佳品藏红花可以起到很好的养血活血效果。若坚持服用,可以有效地改善精神状态,还可以缓解皮肤生斑等肌肤问题,使女性身体各方面调整至最佳,以达到美容养颜的目的。3、调节月经调血理血的保健神器除美容之外,月经不调的问题也是女性所关注的重点,很多女性受到月经不调的困扰,使得工作或学习都不能正常进行。藏红花具有的凉血、养血、全面理血功效,可以通过饮用藏红花茶来逐步调理,改善月经不调等症状。但是建议女性在月经期间不要服用。4、预防栓塞阻挡疾病的健康使者中老年人也可适量饮用一些藏红花,可以起到预防心肌梗塞或脑血栓的作用。5、免疫功能抗菌消炎的整体调节经常饮用藏红花,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抗菌消炎的效果,当有效物质进入身体之后,对于人体的整体调节自然有十分良好的效果。中医学认为,其可令人体内的阴阳调节至一个平衡状态,若阴阳平衡自然可增强免疫力。6、对肝胆的作用番红花具有利胆作用,番红花酸能降低胆固醇和增加脂肪代谢,可配合山楂、草决明、泽泻等传统中药,用于脂肪肝的治疗。番红花通过改善微循环,促进胆汁的分泌和排泄,从而降低异常增高的球蛋白和总胆红素,可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的治疗。番红花酸对有毒物质引起的早期急性肝损害有化学预防作用,有希望用于慢性胆囊炎的治疗。7、抗肿瘤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番红花制剂具有明显的抑癌抗癌能力。8、对肾脏的作用认为肾小球肾炎发病机理与血小板及其释放的炎性介质有密切关系,番红花用于干扰肾炎动物模型已取得了明显的疗效。番红花可使肾毛细血管保持通畅,增加肾血流量,促进炎症损伤的修复。补血,补气最好还是服用番红花,虽有副作用,但只要不过量,还是没有多大的关系,同时它对月经不调,内分泌失调等效果很好,还有抗衰老,美容养颜的功效。9、对血液系统的作用番红花热水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血凝作用。能延长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抑制ADP和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加速尿激酶及纤维蛋白溶酶的纤溶作用。以合成基质分解法研究番红花提取物对纤维蛋白溶酶所致青绿色的发色性合成基质(PS-944)的分解呈浓度依赖性抑制,IC50为24.5mg/ml,抑制形式为非竞争性抑制。因为藏火花有养血活血的作用,所以能够祛瘀,对活跃经络有极大的效果,摔倒的化瘀止痛有不错的效果。对女性月经有调理作用。拿来泡脚,有解毒凉血的作用,能让你睡个好觉。10、补血养血藏红花可以用来养血,当血气不足时可以使用,增强体质,还兼具美容的效果。调神静气、调理内分泌。对血液系统有很大的帮助,比较适合女性。最后,藏红花被广大女性所看重的作用就是对子宫的好处,能有效调节子宫,让女人越活越年轻。11、促进呼吸系统作用藏红花是生长在高寒地区的植物,在里面提取的物质对呼吸系统有兴奋促进作用,能增加细胞内氧气新陈代谢的功能,提高心脏应对缺氧的能力,适合缺氧的时候服用。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剧烈运动带来的对心肌细胞的损害,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清晨的阳光洒在米林市藏医药博物馆的门前,智惠藏行同心队在队长钟丽琼的带领下,满怀期待地步入这片文化圣地。在讲解员生动而深情的讲解下,队员们仿佛穿越时空,被那股浓郁的藏文化气息紧紧包裹,回到了那个藏医药文化萌芽与繁荣的古老年代。藏医学,作为独具藏族特色的医学体系,其发展历程不仅是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见证,更是藏族人民智慧与勇气的结晶。随着历史的推进,藏医药不断吸收其他民族医学的精髓,逐步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探秘草药世界,感受自然之恩赐步入博物馆的草药展厅,琳琅满目的草药标本瞬间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从珍贵的冬虫夏草到艳丽的藏红花,再到具有神奇功效的红景天等等,每一种草药都承载着藏医药文化的深厚底蕴。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这些草药的药用价值,以及它们在藏医治疗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一幅描绘人类胚胎发育全过程的巨幅壁画,更是让队员们惊叹不藏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古。致敬在博物馆的深处,一座庄严的雕像巍然矗立,那是藏医学的鼻祖——宇妥·云丹贡布。讲解员深情地讲述了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对藏医药学的巨大贡献。宇妥·云丹贡布撰写的《四部医典》等医学著作,为藏医药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队员们围聚在雕像周围,仔细观看那些展示藏医诊疗方式的树状图,对“治未病”的医学理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种强调预防为主的医学思想,不仅与现代医学理念相契合,更在当下社会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最后,队员们来到了藏医药博物馆的器械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锋利的放血刀,它们的设计既体现了藏医对于血液流通与身体平衡的独特理解,也展示了古代工匠们高超的锻造技艺。独特的烧灼器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用于特定的治疗过程,如针灸前的穴位消毒或是某些特殊疗法的辅助,更在藏医文化中承载着驱邪避害、祈福安康的象征意义。那件形似挖耳勺却刻有花纹的器械,无疑是展厅中的一大亮点。讲解员的耐心讲解,让队员们恍然大悟,原来这件看似不起眼的器械,在藏区婴儿的出生仪式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清洁新生儿耳道的工具,更被赋予了保佑孩子健康成长、驱邪避灾的美好寓意。器械上的花纹,往往蕴含着吉祥的图案和深刻的寓意,寄托了家人对孩子未来的美好祝愿。
摘要本文概述藏医学对预防医学的了解和认识,运用藏医学的理论介绍了饮食与季节、行为起居、传染病等方面的预防疾病和保健方法。一、藏医学对预防医学的认识 藏医学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的生存实践中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远古时期,在与大自然搏斗的漫长岁月里,藏民族的祖先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和积累了不少医药知识。据藏医典籍记载①:“人类最初的病是消化不良,最早治病的药是开水。”公元前246年藏聂尺赞布时期,就发现“有毒就有药”的科学论断,并懂得用植物、动物、矿石、食物等治病预防、解毒。至此,藏医药学已有了预防疾病的理论。公元8世纪藏医始祖宇妥·云丹贡布著《四部医典》,该著作中详细介绍了保健与预防疾病的章节内容。在论述续中;王宫中设护理膳食,可使国王从饮食毒物中解脱。为此藏医学具有悠久的预防医学理论体系。 藏医学认为所有疾病内因通过外因诱导才能发生疾病,没有外因则内因不能单独成病,要使身体保持健康而长寿就要严防一切疾病的外因,无缘之因何以能有结果。因此,时刻正确掌握饮食、起居及药物三者的合理享用,才能防止疾病的发生。季节、官窍、起居、药食性味等的过甚,不足或相反,则将引起疾病的发生。与此相反,有规律的正常生活,则会使人健康无病。雪丨域丨药丨王丨二、藏医学论饮食的预防 相传在几千年前藏族人民就认识到饮食与疾病的关系,到藏医学发展到达日年塞与朗日松赞时代,人们对饮食不当所致的疾病、以及对疾病的表里传递和遗传疾病等有了新的认识,十分讲究饮食利弊及预防保健方法。公元8世纪著成的《四部医典》中,就有了相当内容的关于饮食养生的方法,并将饮食作为一门科学,就有依据“隆、赤巴、培根”三因素,人们必须选择合适的饮食,讲究饮食的性味,才能获得健康,争取长寿。《四部医典》认为人们摄取饮食的调养,并详细介绍了饮食与人体的关系,饮食的种类、性味、饮食禁忌、适量等。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方法,善于适量享用,则有健身益寿之功,随意乱食乱饮、过量、过少或相反,则必发生疾病而危及生命,因此,必须善于调养饮食。藏医学发现胃病及有关机体内科疾病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当、不良的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所引起,所以藏医《四部医典》总结论中特别提出:体腔内部疾病,应先以培育胃火或胃气为主。适量饮食中指出:如果不掌握食量而食之过少,则体力精光都不增生,一切“隆”病则随之而生,或者不加控制而食之过量,则将引起不消化而产生粘液,“隆”运行之脉道阻塞使以致形成胃火式微,素患皆发。最佳食量方法为,胃容量的四分之二为食物所占,四分之一为饮料所居,其余四分之一留作“隆”的部位。因此我们必须研究根据食物的性味与胃火之具体情况而进食,才能达到预防各类疾病和健康的目的。古人曰:“民以食为天”,饮食与人体的生命息息相关,人们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方法,并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适当的饮食进行补充,更有效地发挥对疾病的预防,从而健康长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专丨注丨疑丨难丨病丨三、藏医学论季节谈预防藏医学非常注重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它与天文星算学密切相连,不可分离,认为不同季节的自然环境变化直接影响人的机体,提倡根据不同季节进行服食补养。在古代,藏医《四部医典》中就有了较科学的认识,为了长寿而幸福的生活,预防疾病,每个人均要按季节调整自己的起居和饮食。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藏医按藏历一年分六季(春季、暑季、夏季、秋季、冬季、严冬)。在这六个季节里,人体内隆、赤巴和培根三大因素各有其潜伏期,发作期和痊愈期的不同。藏医《四部医典》论述续中指出;一年分为太阳北、南运行时节,六个月向北,六个月向南运行,太阳北运行时节里,人们之机体功能每日受到削夺而减弱,太阳向南运行时节里人们体力逐渐恢复,每日逐渐强壮。因为季节的自然气候变化产生人们机体影响,所以以上六个季节的气候饮食和起居的选择也应有所不同。同时也应了解饮食的性味,才能选择适合的食物,有利于预防。在《四部医典》中还认为;冬、夏季节里饮食起居要温暖,署季和秋季住处要凉爽。春季要吃粗性食物,冬夏要进食甘、酸、咸三上味的食物,春季里则须吃苦、辛、涩三下味的食物,秋季要吃甘、苦、涩味的食物。治疗方面,春、秋两季里应进行下泻与催吐,夏季里须用温和导剂的疗法,使疾病不再复发以除根,以便能更好地预防。弘丨扬丨藏丨医丨药丨三、藏医学从行为起居谈预防 藏医学认为行为起居是身、语、意(身体、语言、思维)三者的活动,在这三者各自的活动范围不能过小,不能过大,也不能相反;如大小便时着力憋气时硬压、猛挤,便会立即引发机体“隆”的紊乱,发生各种疾病。因此要服用治疗“隆”的药物和饮食。饮食和起居是诱导疾病的主要病因,行为起居,身、语、意三者的活动应用不能过度而应适当进行。在《四部医典》论述续第十三章日常起居中指出,要时刻注意行动举止、睡眠方法、性生活、散步活动、突发病的预防等内容,大量做了预防和治疗的方法。其中“处世之道论”和 “正法之道论”主要阐述的是一切众生为了长久平安达到自己的健康和安乐,从身心、环境、心理等方面进行疾病预防的内容。在《总结论》中指出:起居总结亦分两类,强、缓两个方面。所以过度的体力活动会引发“赤巴”病,而过少的活动引起“培根”病。那怎样的起居活动既能不引发疾病又能预防疾病呢?在《总结论》中指出:活动以不出汗为限是最佳,如此配合是除病的良方。以上充分说明起居(运动)对于健康是有着密切关系的,为了健康而长寿必须经常做到依照起居行为度日,才能预防各类疾病。造丨福丨全丨人丨类丨四、藏医学对传染病的预防 据藏医典籍记载②:公元394年藏王迟聂埭额得了传染疾病(麻风病),为了防止传染后代及他人,决定活埋葬。这虽然体现了当时的医疗条件差而不能治疗藏王的传染病,但这也说明了重视预防疾病的必要性。后来藏医创始宇妥·云丹贡布、南北两派藏医学者、第司·桑杰嘉措等藏医学家对传染病的预防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贡献,尤其是近代著名藏医学家,拉萨门孜康(藏医院)第一任院长钦若罗布非常重视传染病的治疗与预防,并专门研究传染病的新药配方,从而达到了控制和预防效果。藏医理论对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比较全面,由于藏区的自然条件、生态、人口增多及社会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等种种因素使传染疾病种类繁多,病情错综复杂,疾病容易发展和蔓延,甚至危及生命。在《四部医典》密诀续中,对最常见的五种瘟疫等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等在相关章节中有更为翔实地叙述。在第司.桑杰嘉措著的《藏医医诀补遗》中介绍了十八种常见传染病的临床表现、治疗法与预防。在《四部医典》总结论中,对预防传染病,分总预防和具体预防两种,总预防又分诵咒预防和药物预防两种。药物预防、如用乌头、没药、麝香、硫磺、水菖蒲、黑安息香、白安息香、大蒜配伍,用布做成药包系于颈部,或者在鼻孔处烟熏,可以预防各种传染病。这样的预防方法,传染病虽如劫尽之火炽燃则自身犹如金刚石,任何疾病都无法侵入。尤其在非典型性肺炎实虐期间藏区广大人民群众用此类药物有效地防止SARS传染。空腹和恐惧时要防护病气,饱腹防病生雄心,因遇急诊而来不及防护时,用两种甘露封闭九窍;如防病不严,犹如不穿甲胄而赤身上战场。通过以上预防方法,可防止传染病的蔓延,为此藏医学形成了独特的治疗和预防的体系。 总之,在21世纪的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预防与健康的意识不断提高,藏医学对预防医学的越来越突现。因此,藏医预防医学更值得探讨和研究,以促进人类健康,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西藏,索朗夏姆第一节 读行米林1.地理坐标米林,市名;邮政编码:850500,长话区号:0894。米林,地处西藏自治区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之间。东部与墨脱县接壤,西部与朗县毗邻,北部与林芝巴宜区相接,西北部与工布江达县相连,南部与印度临近。边境线长180公里。位于北纬28.39度~29.50度,东经93.07度~95.12度。东西长约239公里,南北跨度158公里。米林(sman-gling),藏语意为“药洲”。一是药材种类多,高达3500余种,占西藏中草药的80%,有“天然药材博物馆”之称;二是藏医药的发祥地,藏医药始祖宇妥云丹贡布(g.yu-thog-yon-tan-mgon-po)曾在这里讲学授徒,并创建了西藏第一所藏医药学校。1959年8月建县,隶属林芝地区管辖。1964年划归拉萨市管辖。1986年又复归林芝地区。面积9490平方公里。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26176人。至2023年4月,市辖3个镇、5个乡(包括一个民族乡)、6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市政府驻米林镇福州东路1号。米林市的前身为则拉岗宗,1959年8月起属林芝地区。2023年4月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县设立县级米林市;由西藏自治区直辖,林芝市代管。2018年退出贫困县。2020年,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县)。距八一镇72公里,距拉萨486公里。县城厦门新区文化广场属音乐灯光喷泉广场,由福建投资650万元修建,是人们休闲娱乐的活动场所。2.地势气候米林县属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多宽谷,平均海拔3700米,相对高差较小。县界上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与佳拉白垒峰(海拔7294米)隔江相望。河流众多,雅鲁藏布江横贯县境(长250公里),县境内有5大支流,总长1077公里,水利资源和渔业资源丰富。气候属高原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均气温8.2℃,年无霜期为170天,年降水量640毫米,6月~9月为雨季。多有地震、冰雹、泥石流等自然灾害。3.名优特产米林属农林县。主要有青稞、小麦、豌豆、油菜等农作物。主要饲养牦牛、犏牛、黄牛、绵羊、山羊、马等。矿产资源有砂金、铬、铁、石灰石等。为了促进米林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县里建有立定岛良种繁育基地、热嘎藏鸡养殖基地、多卡特色种植基地、沿江核桃种植基地等。名特产品有苹果、苹果梨、核桃和桃等果品以及麝香、熊胆、灵芝、天麻、雪莲、贝母、秦艽和三七、手掌参等珍贵药材。▼特产贴士①熊胆:即熊的苦胆。熊,藏语称“折蒙”(dom),亦称“傻大哥”。属熊科哺乳动物,通体呈棕色或黑色。体形大,长约1.5米~2米,高约1米。尾短,具5趾,前足爪较后足为长。多白天活动,能爬树,善游泳,视力差,嗅觉灵敏。熊胆具有镇痛、镇静、怯痰、消炎、解毒的功能,对清热解毒、清胆明目、小儿高烧、胃热消泻、烦满腹泻、伤寒热盛、缓解痉挛等症有良效。在西药中,熊去氧胆酸也被认为能促进胆固醇的转化和排泄,常用于治疗胆结石、胆汁性肝硬化、硬化性胆管炎、病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肝癌等。2002年,美国的医学研究表明,熊去氧胆酸还有助于医治帕金森氏综合症、亨廷顿综合性和老年痴呆症等疾病。②贝母:藏语称“阿毕卡”。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高20厘米~35厘米。春生夏萎。鳞茎卵圆形。叶在下部对生,上部轮生,茎顶的叶片呈线状披针形,长5厘米~7厘米,宽4毫米~6毫米,先端卷曲如卷须。春季开花,花呈钟状,淡黄绿色,下垂。花期5月~6月,果期6月~7月。贝母对镇咳祛痰有奇效。性微寒、味甘苦,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补血调经的功能。主治肺热咳嗽、虚痨吐血、痈疡肿毒、气管炎、月经过多等症。茎、叶有干黄水的功效,可治骨节积黄水。花、果实有清热、止痛的功能,主治头痛、高烧引起的神经痛、咳吐脓血等症。③手掌参:又称“佛手参”,藏语称“忘保拉巴”。属兰科多年生草本,高20厘米~50厘米。块茎肉质,4裂~6裂,形似手掌,通常2枚。茎直立,叶4枚~7枚,叶片长圆形尖,基部抱基。夏季开花,穗状花序顶生,花淡红色或淡红紫色。蒴果长圆形。种子小。藏医以块茎入药,性温、味甘、微苦,具有滋补强壮、补脾润肺、安神镇惊、益气止痛等功能;主治身体虚弱、神经衰弱、慢性肝炎、阳痿遗精、劳伤、咳嗽、气喘等症。藏医用手参100克,配豆蔲100克、桂皮100克、刀豆50克、荜拨50克、红花50克、天门冬50克,共研细粉,再加入麝香粉5克、熊胆粉5克,混勻;一次2克,一日3次;对治疗肾虚腰痛、阳痿、遗精有奇效。4.旅游景观米林县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众多的山川河流,复杂的地形地貌,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孤峰揽胜的南迦巴瓦峰和江心的沙洲以及山脚下的沙丘链等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观,形成了及其丰富、可供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其中海拔7782米的南迦巴瓦峰尚待人们探索。著名的雅鲁藏布江绕山形成的大拐弯,致使海拔2800米的江面层层波浪,水流湍急,并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江水倒流”。被列为西藏重点旅游区的还有尼洋河与雅鲁藏布江汇流处的南伊珞巴新村和南伊沟茂密的原始森林。
བོད་ལུགས་གསོ་རིག་བདེ་སྲུང་ལུས་སྦྱོང་།24节藏医养生保健视频
不了解藏医学的人常常认为藏医学是古老而神秘的,对它“敬而远之”。其实,藏医学并非看上去那样晦涩艰深,也并非年代久远的”老古董“,特别是当你了解了藏医学理论体系的根本思想和基本原则——“三因五源”后,你会发现藏医学处处闪烁着智慧与哲思的光芒。三因五源:健康与疾病之源藏医典籍《四部医典》论述“三因”是人体的“隆”、“赤巴”、“培根”三者的合称,是人体生理特性的三大组成部分。藏医以“三因”解释病因、病理以及治病方法。“三因”在体内维持各自的动态平衡和运行正常时,身体处于健康的状态;但当三因发生量的增减,功能紊乱时,又成为损害身体、引起病痛之因,发挥着病理作用,此时的“三因”在藏医学中被称为“三病”或“三害”,身体想要恢复到健康状态,就需要从调和三因平衡出发。“五源”指土、水、火、风、空五种源素,即万物发源之要素,是身体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促使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构成人体的物质、组织、器官及视觉均可归入五源范畴。五源的状态代表身体健康或疾病状态,如《四部医典》所云,“人体五源不增、不损、不紊乱谓无病,反之谓有病”,“众生身由四源成,疾病缘由四源起,药物性味四源定,身病药皆四源生”。备注:“五源”中空源的结构和功能可被分解到土、水、火、风等四源之中,作为四者的共有结构和功能参与万物形成及其功能发挥,因此,藏医学有时会将“五源”缩略为“四源”。三因五源:藏医辩证施治之依据“五源”与“三因”的关系是对应的,“三因学说”由“五源学说”演变而来的,是五源学说的一种表现形式。藏医通过望、闻、切三种诊法搜集病性和体证,并以五源学说理论进行归纳分析,判断疾病发生部位、疾病性质、转归及预后。“三因”的隆对应“五源”的风,以“风源”为物质基础,是一种推动生命运动的能量,生命中呼吸、肢体活动、血液循环、食物消化吸收和输送等各项活动,都需要靠能量的支持。“隆”在身体无病变时为气,身体发生病变时则为风,其特性是粗糙、轻浮、寒冷、细微、坚硬和动摇。“三因”的赤巴对应“五源”的火,以“火源”为物质基础,为生命提供所需的火和热量,维持体温、滋润气色、增长智慧等都少不了它。“赤巴”在身体无病变时为胆阳,身体发生病变时为火,其特性是滋润、锐利、湿热、轻浮、恶臭、下泻和潮湿。“三因”的培根对应“五源”的水、土,以“水源”、“土源”为物质基础,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津液、粘液、胃液、唾液、鼻涕、眼泪等)的总称,具有保持人体水分平衡,滋润肌肤、调节睡眠、稳定情绪等作用。“培根”身体无病变时有着吸收营养素、感觉饱满、结合关节等作用,身体发生病变时则成寒病病源,其特性是润滑、清凉、沉重、迟钝及形成粘糊状。“五源”的土、水、火、风与“三因”的隆、赤巴、培根的存在和变化都需要空间,因而“空”是共同的。综上,“五源”和“三因”是藏医学认识生命、疾病和药物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理论,是藏医辨证施治的根本思想和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