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疼痛科治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可视化超声引导技术上,这是一种利用超声波生成实时图像的医疗技术,被誉为医生的“第三只眼睛”。以下是对其应用的详细科普:一、工作原理可视化超声技术通过向人体内部发射高频声波,并捕捉返回的声波信号来生成身体内部结构的图像。医生通过呈现在屏幕上的清晰图像,可以准确诊断疾病,并引导进行治疗。二、应用优势 1.非侵入性:超声技术是一种无创的检查和治疗方法,无需侵入身体,避免了手术创伤和感染风险。 2.实时成像:超声能够实时显示身体内部结构的图像,帮助医生在动态下观察病变部位和穿刺针的位置,确保治疗的准确性。 3.安全性高:由于可以实时监控,超声引导下的治疗可以避免损伤血管、神经和脏器等重要结构,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 4.应用广泛:超声技术可用于多种疼痛的治疗,如颈肩腰腿痛、神经痛、关节炎等。三、主要治疗方法 1.神经阻滞:通过超声引导,将药物精确地送到神经周围,阻断神经信号传递,从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这种方法常用于治疗神经性疼痛、术后疼痛等。 2.关节腔注射:超声技术可用于引导药物注射到关节内,以减轻炎症、改善关节功能,缓解疼痛。常用于治疗关节炎、滑膜炎等。 3.软组织病变治疗:如肌肉拉伤、韧带撕裂等软组织损伤,超声引导下的针刀技术可以直达病灶核心,进行精准的切割、剥离、松解,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组织修复与再生。四、案例分析在实际应用中,许多患者因超声引导下的疼痛治疗而受益。例如,肩周炎患者通过超声引导下精准注射消炎镇痛液到病变组织周围,肩部疼痛明显减轻,肩关节功能得到改善。综上所述,超声在疼痛科治疗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优势和广泛的应用前景。它不仅能够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还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臭氧是一种不稳定的蓝色气体,为氧的同分异构体,具有特殊的刺激性草腥气味,它有极强的氧化能力与杀菌能力。在疼痛科领域,医用臭氧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适应症 1.椎间盘突出症:臭氧可以迅速氧化髓核内的蛋白多糖,导致髓核水分丢失而萎缩,从而降低椎间盘内压力,消除对神经根的压迫,达到治疗的目的。 2.软组织疼痛:如肩周炎、肌筋膜疼痛综合症、第3腰椎横突综合症、梨状肌综合征、急慢性腰肌劳损、肌腱炎、跟腱炎等。臭氧能促进局部损伤、坏死组织修复,减轻疼痛。 3.关节炎:包括风湿性疾病、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膝关节骨关节炎、退行性膝关节炎、骶髂关节炎、髋关节和膝关节腔的无菌性炎症等。注射臭氧可以灭活或抑制蛋白水解酶和炎性细胞因子,减轻炎症,并刺激软骨和纤维原细胞增殖,起到一定的修复作用。 4.神经病理性疼痛:如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等。臭氧能够修复受损的神经,改善神经供血,并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二、治疗原理 1.抗炎作用:臭氧能够拮抗炎症因子释放,降低局部渗出和水肿,改善局部氧浓度,有助于局部组织修复。 2.镇痛作用:臭氧可以清除氧自由基,刺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脑啡肽等物质,减轻炎性反应,从而达到镇痛的效果。 3.氧化作用:臭氧的强氧化性的治疗可以破坏突出的髓核组织,使其萎缩回纳,解除神经根的受压和炎症中。三、治疗方法医用臭氧的治疗方法通常包括关节腔注射、局部痛点注射,等。例如,在椎间盘突出症可以采用经皮穿刺椎间盘臭氧注射消融术,在影像设备监视下向突出椎间盘内注入臭氧。四、注意事项 1.医用臭氧治疗应在正规医疗机构进行,由专业医生操作。 2.治疗前应充分评估患者的适应症和禁忌症,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治疗后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如有异常应及时处理。总的来说,医用臭氧在疼痛科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显著的治疗效果。然而,它只是一种辅助治疗的手段,如果治疗效果不佳,还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一、定义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lateganglionblock,SGB)是一种疼痛科常用的微创治疗方法,是将局部麻醉药注射在含有星状神经节的疏松结缔组织内,通过阻滞颈交感神经,调节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扩张血管,缓解肌肉紧张,使交感-迷走神经功能重新恢复平衡,从而改善一系列的症状。二、星状神经节简介 •位置:星状神经节是颈段的神经节和胸段神经节的交汇处,位于第七颈椎的前外侧,斜角肌内侧,颈长肌、气管和食管的外侧,平行于脊柱方向走行。人体颈部两侧各有一处交感神经节,解剖上看似“星星”,所以叫星状神经节(简称SG)。 •构成:星状神经节由第6、7颈部神经节构成的颈下神经节和第1胸神经节(或第2胸神经节和颈中神经节)融合而成。 •功能:星状神经节主要支配头部和上肢,所有交感神经都必须通过交感神经节,才能达到相应的部位。它包含支配头部及颈部的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和支配上肢及心脏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它的相关神经纤维广泛分布在颈部和胸部的皮肤区域以及包括心脏在内的多个内脏器官上,其直接支配区有头、颈、肩、上肢、脑膜、眼、耳鼻咽喉、汗腺、泪腺、腮腺、舌下腺、心脏血管、肺、支气管及胸壁等。三、适应症星状神经节阻滞适应症非常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头面部疾病:头痛、面神经炎、面肌痉挛、美尼尔综合征、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非典型性面部疼痛、脑缺血性疾病等。 •颈肩及上肢疾病:颈肩臂综合征、胸廊出口综合征、肩关节周围炎、颈椎病、多汗症、雷诺病、上肢动脉栓塞、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幻肢痛、残肢痛等。 •其他疾病:过敏性鼻炎、突发性耳聋、失眠、哮喘、经前期综合征、围绝经期综合征、顽固性痛经、缺血性心肌病、创伤后疼痛(伴有皮肤水肿、冷汗、青紫)、复杂局部疼痛综合征等。四、操作方法星状神经节阻滞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 •前侧入路穿刺法(气管旁接近法):患者取仰卧肩下垫枕。常规皮肤消毒后,术者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将颈总动脉和胸锁乳突肌推向外侧,在食管旁和胸锁乳突肌前缘胸锁关节上方约两横指(环状软骨平面相当于第六颈椎横突)处用7号针头与皮肤垂直进针。一般的患者用食指尖可触及第七颈椎横突,引导进针,约穿刺2~3厘米触到骨质,表明针尖已经到达第七颈椎横突的前外侧。退针少许(0.2~0.4mm),回吸无血即可注入局麻药物。 •高位侧入穿刺法:患者仰卧,头转向对侧,皮肤常规消毒。术者位于左侧,穿刺点取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颈外静脉交叉处,相当于环状软骨或第六颈椎横突水平处。注入药物的浓度和剂量应视治疗需要而定。一般可注入0.5~1%利多卡因或0.25~0.375%布比卡因10ml。如欲同时阻滞颈上、颈中交感神经结和第1~4胸椎旁交感神经,可注入1%利多卡因20毫升,或0.5%利多卡因30毫升。药液沿筋膜间隙扩散,阻滞整个颈部和上胸部交感神经。五、阻滞成功的标志注射药物侧出现霍纳氏综合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眼球下陷、鼻塞、眼结膜充血、面微红、无汗、温暖感等。阻滞成功后头面部及上肢自觉发热,可致同侧上肢血管扩张,上肢温度可升高1~3℃。患者红外热成像与皮温检测可发现阻滞侧皮温升高。六、治疗周期临床上SGB治疗通常每天1次,左右交替,7~10次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隔1~2个月,治疗时间的长短根据治疗效果而定。七、疗效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疗效显著,例如,有研究发现超声引导下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失眠症的总体有效率可达95.83%,经治疗后患者的睡眠情况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临床效果确切,患者满意度高。八、并发症与注意事项 •并发症:星状神经节阻滞的并发症包括与局麻药有关的并发症和与操作有关的并发症。药物注入血管会出现局麻药反应;少数患者会出现对局麻药敏感的反应;在局麻药中加入激素或其他药物也可能引发并发症。多次注射后可能引起星状神经节的损伤。此外,若操作不当,还可能引起感染、出血、气胸、损伤臂丛等并发症,以及霍纳综合征、膈神经阻滞等并发症。 •注意事项: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疗法,因此治疗前需进行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检测。治疗后应观察20~30分钟,无不良反应者方可离院。总的来说,星状神经节阻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如有相关治疗需求,请前往正规医院就医。
肱骨外上髁炎,俗称网球肘,是一种常见的肘部疾病,因其好发于网球运动员而得名,但实际上,它并非仅限于网球运动员,而是可以发生在任何需要反复用力伸腕活动的人群中。以下是对肱骨外上髁炎的详细科普:一、定义与病因肱骨外上髁炎是指附着在肱骨外上髁的桡侧腕短伸肌起点发生劳损、退变或撕裂,进而引发的肘关节外侧疼痛。其病因主要包括:慢性损伤:这是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原因。由于长期反复进行伸腕、伸指及前臂旋后运动,导致伸肌腱止点处发生慢性损伤和无菌性炎症。急性损伤:如运动中突然的外力作用,如强力击球或防守动作,可能导致韧带撕裂和创伤性关节炎。肌肉骨骼系统异常:包括肌肉过度使用和疲劳,以及骨骼系统的异常或损伤,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二、症状表现肱骨外上髁炎的主要症状包括:疼痛:肘关节活动时,尤其是伸直手臂或旋转肘部时,会出现明显的疼痛。疼痛可能逐渐加重,甚至影响日常生活。肿胀:患处肘部周围可能出现红肿现象,并伴有触痛。力量下降:由于疼痛和炎症的影响,患者在握物或提重物时可能感到力量下降。运动受限:肘部炎症会影响肘关节的活动度,导致上肢活动受限。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肱骨外上髁炎通常基于患者的病史、症状、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在体格检查时,医生会在肱骨外上髁处找到明显的压痛点,并可能观察到患者在进行某些动作时疼痛加重。鉴别诊断方面,肱骨外上髁炎的症状与其他一些肘部疾病相似,如肘关节骨折、肘关节炎、神经根病变等。因此,医生需要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以排除这些可能的疾病。四、治疗方法肱骨外上髁炎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休息:减少患肢的活动,避免加重损伤。冰敷:在疼痛部位进行冰敷,有助于减轻肿胀和疼痛。药物治疗:口服或外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如布洛芬、塞来昔布等,以缓解疼痛和炎症。理疗:如超短波、磁疗、蜡疗等,有助于促进炎症消散和缓解疼痛。局部封闭治疗:在疼痛部位注射糖皮质激素和局麻药,以减轻炎症和疼痛。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或症状严重的患者,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包括切除桡肱滑囊、滑膜缘切除、部分切除环状韧带等。五、预防与注意事项预防肱骨外上髁炎的关键在于避免过度使用患肢和减少慢性损伤的风险。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进行伸腕、伸指及前臂旋后运动。加强前臂和肘关节的锻炼:通过适当的锻炼增强前臂和肘关节的肌肉力量,提高关节的稳定性。注意保暖:避免患肢受凉,以减少炎症的发生。正确使用工具:如使用正确的网球拍握法、避免过度用力等。总之,肱骨外上髁炎是一种常见的肘部疾病,但通过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发病率并缓解患者的症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护自己的肘关节,避免过度使用和损伤。
臀上皮神经卡压症,一个可能不为大众所熟知的病症,却在实际生活中影响着不少人的生活质量。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一、定义与病因臀上皮神经卡压症,顾名思义,是由于臀上皮神经在某种原因下受到压迫或损伤,导致其所支配的区域出现疼痛、麻木、感觉减退等症状的一种疾病。这种压迫或损伤可能源于劳损(如反复扭转腰部)、外伤(如猛烈向健侧弯曲腰部)或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等因素。二、症状表现臀上皮神经卡压症的症状主要集中在臀上部区域,患者可能会感到这一部位出现疼痛、麻木或感觉减退。少数情况下,这种不适感还可能向大腿后外侧放射,但一般不会超过膝关节。此外,在臀上皮神经经过髂骨嵴处,患者还可能触及到明显的压痛点,并向臀部放射疼痛,有时可触及髂周条索状结节。三、诊断与鉴别在诊断臀上皮神经卡压症时,医生通常会询问患者的病史、症状以及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特别是在查体时,医生会注意寻找臀上皮神经经过髂骨嵴处的压痛点,并观察是否有向臀部放射的疼痛。此外,X线、CT、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虽然多无明显异常,但有助于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腰臀部疼痛的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骨折、肿瘤等。需要注意的是,臀上皮神经卡压症的症状与一些其他腰腿痛疾病相似,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肌劳损等。因此,在诊断时需要进行仔细的鉴别,以确保准确治疗。四、治疗方法臀上皮神经卡压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保守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法,包括口服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理疗、针灸、按摩等。这些药物和方法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疼痛和麻木症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者患者的症状较为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和工作,那么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是通过松解受压的神经,以缓解患者的症状。五、预防与注意事项预防臀上皮神经卡压症的关键在于避免劳损和外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注意保持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弯腰或扭转腰部。此外,适当的体育锻炼也可以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和柔韧性,降低受伤的风险。对于已经患有臀上皮神经卡压症的患者来说,除了积极治疗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避免过度劳累和剧烈运动;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及时了解病情的变化。总之,臀上皮神经卡压症虽然不为大众所熟知,但它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通过了解它的定义、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这一疾病,从而恢复健康的生活。
肋间神经痛是一种沿肋间神经分布区域的疼痛综合征,其特点为疼痛常由后向前,沿相应的肋间隙放射呈半环形,多为单侧受累,也可以双侧同时受累。以下是对肋间神经痛的详细科普:一、定义与病因定义:肋间神经痛是指一个或几个肋间部位从背部沿肋间向胸腹前壁放射,呈半环状分布的疼痛。它属于患者的主观症状,多由胸神经根(即肋间神经)受损害所致。病因:肋间神经痛的病因多样,主要包括胸椎椎间盘退变性突出、关节囊和韧带增厚和骨化等导致神经通道狭窄变形,进而引起肋间神经炎症;此外,胸椎结核、胸椎骨折或脱位、脊椎或脊髓肿瘤、强直性脊柱炎以及肋骨、纵隔、胸膜病变等也可能导致肋间神经痛。带状疱疹性肋间神经痛常表现为剧烈疼痛。二、临床表现症状:肋间神经痛的主要症状为胸部疼痛,疼痛性质多为刺痛或灼痛,且疼痛常沿肋间神经放射。咳嗽、深呼吸或打喷嚏时,疼痛往往会加重。查体时,可发现胸椎棘突、棘突间或椎旁有压痛和叩痛,少数患者沿肋间有压痛,受累神经支配区可有感觉异常。分布区域:疼痛通常从胸背部沿肋间向斜向前下至胸腹前壁中线带状区放射,多为单侧受累,也可双侧同时受累。三、诊断与治疗诊断:肋间神经痛的诊断主要依据疼痛的特征分布及原发病灶的确定。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胸部CT、胸椎MRI等),可明确诊断并找出病因。治疗:治疗应针对引起肋间神经痛的病因进行。对于疼痛严重的患者,可使用止痛药物(如布洛芬、普瑞巴林等)缓解症状;同时,可采用局部热敷、贴敷膏药等理疗方法辅助治疗。此外,针对原发病灶的治疗也至关重要,如胸椎结核需进行抗结核治疗,胸椎骨折或脱位需进行复位固定等。四、日常注意事项避免诱发因素:肋间神经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避免剧烈运动、咳嗽、打喷嚏等可能诱发疼痛的因素。保持良好姿势:坐位工作者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不良姿势导致胸椎及肋骨受压。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暴躁和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有助于减轻疼痛。定期检查:对于长期患有肋间神经痛的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检查以评估病情并调整治疗方案。总之,肋间神经痛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疼痛综合征其病因多样且症状明显。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注意事项患者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并改善生活质量。
三叉神经痛,这一被誉为“天下第一痛”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其突发性、短暂性、反复性及剧烈性疼痛而著称。以下是一篇关于三叉神经痛的科普小文章:一、什么是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顾名思义,是发生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疼痛。三叉神经是面部最粗大的神经,由眼支、上颌支和下颌支汇合而成,分别支配面部的感觉和运动。当三叉神经受到某种刺激或损伤时,便会引起该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剧烈疼痛。二、三叉神经痛的症状特点疼痛性质:三叉神经痛以电击样、刀割样、烧灼样或针刺样疼痛为主要特征,疼痛程度剧烈,往往难以忍受。发病特点:疼痛具有突发性、短暂性和反复性。常常毫无征兆地突然起病,发病持续时间通常为数秒至数分钟,突发突止,疼痛部位固定且程度剧烈。诱发因素:说话、洗脸、刷牙、漱口、饮水、触摸甚至微风拂面等轻微刺激均可诱发疼痛。部分患者存在明确的“触发点”或“扳机点”,一旦触及这些区域,便会引发剧烈疼痛。三、三叉神经痛的病因三叉神经痛的具体病因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公认的主要病因是微血管压迫学说。即颅内微小动脉长期压迫三叉神经出脑干处,导致神经异常放电,从而引发疼痛。此外,还有过敏反应学说、骨性压迫学说及点燃学说等多种假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则常由颅内肿瘤、多发性硬化、带状疱疹、外伤等因素引起。四、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三叉神经痛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及体征。典型的疼痛特点、触发点及扳机点的存在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核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明确病因,如发现颅内肿瘤或血管压迫神经等。五、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刺治疗和外科治疗三种方式。药物治疗:对于大多数患者而言,药物治疗是首选。卡马西平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物,疗效肯定但有一定的副作用。奥卡西平作为卡马西平的衍生物,对治疗三叉神经痛也有较好的效果。针刺治疗:针刺治疗作为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部分三叉神经痛患者也具有一定的疗效。外科治疗: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患者,可考虑外科治疗。主要包括微血管减压术、三叉神经节射频消融术、三叉神经半月节微球囊压迫术等。其中微血管减压术疗效最好且缓解持续时间最长但创伤相对较大;而射频消融术和微球囊压迫术则属于微创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六、预防与护理避免诱发因素:患者应尽量避免触及触发点或扳机点以减少疼痛发作的频率和程度。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持心情轻松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冷风直接刺激面部等。规律饮食:宜选择质软、易咀嚼的食物避免刺激性、过酸过甜的食物以减少对三叉神经的刺激。总之三叉神经痛虽然疼痛剧烈但并非不治之症。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护理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
一、概述带状疱疹,俗称“蛇缠腰”、“缠腰龙”,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这种病毒与我们小时候得过的水痘为“同根同源”的亲兄弟。当我们的免疫功能下降时,潜伏在体内的病毒可能再次被激活,导致带状疱疹的发生。二、症状与并发症典型症状:患处皮肤出现簇集的小水泡或丘疱疹,沿某一周围神经区域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疼痛:是带状疱疹的主要症状,表现为烧灼感、针刺感、电击痛或钝痛。老年和体弱患者的疼痛程度可能更剧烈。并发症:头面部带状疱疹可并发病毒性眼炎、耳痛、听力受损、面瘫、病毒性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三、易感人群带状疱疹好发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老年人、孕妇、糖尿病患者、肿瘤患者、长期服用激素的人群等。此外,50岁以上的人群也是带状疱疹的易发人群。四、治疗方法带状疱疹的治疗目标是缓解急性期疼痛,缩短皮损持续时间,防止皮损扩散,预防或减轻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抗病毒治疗:常用药物包括阿昔洛韦、泛昔洛韦、伐昔洛韦等,应在发疹后24~72小时内开始使用,效果最佳。镇痛药物:常用药物有普瑞巴林、加巴喷丁等,用于减轻患者疼痛和不适。局部治疗:如使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等外用药物,有助于减轻瘙痒和不适感。五、预防与护理提高免疫力: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早睡早起,坚持锻炼,避免疲劳。预防感染:在人群聚集的地方或相对密闭的空间佩戴口罩,避免接触水痘患者及带状疱疹患者水疱的疱液。合理膳食:多吃高蛋白食物,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以提高抵抗力。疫苗接种:疫苗是有效可行的预防手段,年龄符合接种要求的人群可咨询当地预防接种门诊,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自费接种。六、注意事项在治疗期间,患者需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发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同时,保持患处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抓挠和刺激,以减少感染和加速愈合。带状疱疹虽然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但通过科学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患者完全有可能早日康复。
概述雷诺病(Raynaud'sdisease),又叫“凉手综合征”(coldhandssyndrome),是一种由寒冷或情感变化等因素诱发,以发作性指(趾)动脉痉挛所致皮肤苍白、发绀和潮红为特征的病理生理改变。本病首先由Raynaud于1862年报道。女性多发,约占80%。多数情况下是左右肢体对称性发病,且以上肢为主,但也可在下肢发生或四肢同时发病。本病确切病因仍未完全明了,多数认为与长期受凉、感染、中毒、内分泌改变有关,这些因素引起脊髓血管运动中枢功能失调,出现末梢小动脉功能性、间歇性收缩,导致周围血液循环障碍,本病也可能有一定的遗传因素。临床表现常见于青年女性,男:女约为5~10:1。发病年龄在20~40岁之间。手指发病多于足趾。寒冷是所有患者的诱发因素,一般是在受寒冷后,特别是手指接受低温后发作,故冬季和居住在寒冷地区的人多发,某些患者情感变化亦可诱发。经典发作的表现有三期:指(趾)动脉痉挛致血流停止,出现指(趾)苍白,有时变黄和麻木;血流缓慢恢复,因血氧饱和度低,指(趾)出现发绀;指(趾)动脉舒张,管腔完全再开放,因反应性充血指(趾)变为潮红,此期可伴有烧灼、跳痛感,然后变为正常颜色。发作结束后,指(趾)可有搏动感和麻木感。一般情况下发作自行终止,或因回到温暖环境,或将患处浸入温水中而终止,亦可通过揉擦、挥动患肢使发作终止。诊断要点(一)辅助检查1.血管无创性检查 如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应变计体积描记法测定手指寒冷刺激时手指收缩压等,可见血流及手指收缩压异常改变,但这些检查临床较少应用。2.激发试验(1)冷水试验:指(趾)浸入4℃冷水中1分钟,75%可诱发上述发作的颜色变化。(2)握拳试验:两手握拳1.5分钟后,于弯曲状态松开手指,部分患者可出现发作时的颜色改变;将全身暴露于寒冷环境,同时将手浸于10~15℃水中,发作的阳性率更高。3.指动脉造影分别在冷刺激前后做,如发现血管痉挛,可于动脉内注射盐酸妥拉苏林后再次造影,了解血管痉挛是否缓解。造影可以显示动脉管腔变小,严重者可见动脉内膜粗糙、管腔狭窄,偶见动脉闭塞。(二)诊断依据1.多发于青年女性。2.两侧对称的指或趾出现间歇性苍白、发绀和潮红,温暖后症状缓解。3.发作由寒冷或情感刺激诱发。4.肢端疼痛表现为灼痛、麻木、恢复过程可感胀痛。疼痛范围一般与神经支配无关。5.激发试验阳性。6.一般无坏疽,即使有仅限于指尖皮肤。7.发作间歇期,疼痛可完全消失,但仍存在手指或足趾麻木等循环障碍症状。8.无其他引起血管痉挛发作疾病的证据。9.病史2年以上。主要应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雷诺现象。因某些疾病(如结缔组织病)也可发生雷诺现象,故将原发性称为雷诺病,而将继发性称为雷诺现象。雷诺病也应与特发性手足发绀症、网状青斑、红斑性肢痛症相鉴别,另外,还应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下体表血管暂时痉挛的情况进行鉴别。治疗方案与原则(一)辅助检查1.血管无创性检查 如激光多普勒血流测定、应变计体积描记法测定手指寒冷刺激时手指收缩压等,可见血流及手指收缩压异常改变,但这些检查临床较少应用。2.激发试验(1)冷水试验:指(趾)浸入4℃冷水中1分钟,75%可诱发上述发作的颜色变化。(2)握拳试验:两手握拳1.5分钟后,于弯曲状态松开手指,部分患者可出现发作时的颜色改变;将全身暴露于寒冷环境,同时将手浸于10~15℃水中,发作的阳性率更高。3.指动脉造影分别在冷刺激前后做,如发现血管痉挛,可于动脉内注射盐酸妥拉苏林后再次造影,了解血管痉挛是否缓解。造影可以显示动脉管腔变小,严重者可见动脉内膜粗糙、管腔狭窄,偶见动脉闭塞。(二)诊断依据1.多发于青年女性。2.两侧对称的指或趾出现间歇性苍白、发绀和潮红,温暖后症状缓解。3.发作由寒冷或情感刺激诱发。4.肢端疼痛表现为灼痛、麻木、恢复过程可感胀痛。疼痛范围一般与神经支配无关。5.激发试验阳性。6.一般无坏疽,即使有仅限于指尖皮肤。7.发作间歇期,疼痛可完全消失,但仍存在手指或足趾麻木等循环障碍症状。8.无其他引起血管痉挛发作疾病的证据。9.病史2年以上。主要应鉴别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雷诺现象。因某些疾病(如结缔组织病)也可发生雷诺现象,故将原发性称为雷诺病,而将继发性称为雷诺现象。雷诺病也应与特发性手足发绀症、网状青斑、红斑性肢痛症相鉴别,另外,还应与正常人在寒冷环境下体表血管暂时痉挛的情况进行鉴别。
概述:下肢动脉栓塞是由于栓子随血流至远侧动脉,堵塞下肢动脉所造成下肢缺血,甚至坏死的急性疾病。形成动脉栓塞的栓子可为血栓、空气、脂肪、瘤细胞、异物等。绝大多数为血栓栓塞,其中约90%的血栓来自心脏,特别是心脏疾患伴有心房颤动时,易产生附壁血栓,栓子脱落即可引起动脉栓塞。栓塞部位最多见为股动脉。血管源性栓塞,如动脉硬化、动脉瘤、动脉炎症、创伤时血管壁形成的血栓、动脉硬化斑块或碎片脱落形成的栓子。此外,心脏及血管手术、导管介入治疗等极少数引起动脉栓塞。其他栓塞还有外伤后骨折引起脂肪栓塞、瘤栓、空气栓塞等。此外,约4%~5%的患者不能发现栓子来源。临床表现:动脉栓塞后,引起血流障碍、血管痉挛及继发性血栓形成,使肢体远端组织缺血、缺氧,很快出现麻木、感觉异常、疼痛、苍白等缺血症状,严重时可致组织坏死。本病诊断要点为:1.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且大多数有心血管疾病。2.患肢痉挛性或绞窄性剧痛,起于闭塞部位,渐向远端蔓延,活动后加重。3.患肢感觉异常,自觉麻木或针刺感,远端感觉丧失。4.患肢皮温降低,皮色苍白,也可有青紫色斑点及条纹,最后肢体坏死,呈紫黑色。5.栓塞以下动脉搏动明显减弱或消失。6.多普勒血管诊断仪在栓塞远端处测不到血流,无动脉搏动波形。7.动脉造影能明确显示栓塞部位。治疗原则及方案:(一)药物治疗1.抗凝治疗肝素100mg,静脉点滴,可按体重每6小时1.0~1.5mg/kg给予,但须反复测定凝血时间。2.溶栓治疗可用尿激酶100万~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中静脉滴注;也可动脉插管将尿激酶直接注人血栓处进行溶栓治疗,动脉溶栓用药量较静脉溶栓小,常用尿激酶50万~75万U。也可用r-tPA进行溶栓治疗。3.解痉止痛罂粟碱30~60mg或妥拉苏林25~75mg,注入患肢动脉;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点滴;酚苄明100mg,静脉注射;哌替啶50~75mg,肌内注射。(二)手术治疗诊断准确,定位清楚者,应及早进行手术取栓,这是当前最可靠和最好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