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主要通过图文给患者朋友们展示显微血管减压术手术步骤,打消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患者对手术的恐惧。通常情况下手术持续时间1-2小时,术后3天下地,7天拆线出院。1.体位及头皮切口:体位取侧卧位,头部下垂15度,并向健侧旋转10度,乳突居于最高位置;头皮切口一般取发际内0.5cm与发际平行的斜竖切口,长约4-5cm。2.开颅阶段:逐层切开肌肉至骨膜,颅骨钻孔后开骨窗1.5—2.0cm,前缘必须至乙状窦,乳突气房开放必须用骨蜡严密缝合,然后切开硬膜,完成开颅暴露。3.血管减压,此步骤是在显微镜下进行操作,首先要进行脑脊液的释放,然后探查桥小脑角区,判定责任血管,应用Telfon(聚四氟乙烯)垫棉进行减压。本例是一例面肌痉挛的患者,术中探查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责任血管,面神经(VII)出脑干区(REZ)受压,垫棉将血管垫开。4.关颅阶段:严密缝合硬膜,应用小钛板修补颅骨缺损,逐层缝合肌肉、皮肤。
近期我科完成一例纵隔巨大肿瘤切除手术,肿瘤巨大,较为少见,过去我们已经完成许多类似的胸腔巨大肿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本例患者术后效果尤为显著,术前本已生命垂危,病情严重,手术后转危为安,并且获得了良好的生活质量。特选取该案例分享给广大病患,希望能够带来帮助。患者老年女性,胸闷气短3月就诊我科,伴吞咽困难,咳嗽、憋喘进行性加重。查体一般状态差,端坐呼吸,双肺叩诊浊音,呼吸音减低。胸部CT提示前纵隔可见巨大肿块,大小约13.3cm×21.2cm×13.2cm(前后×左右×上下),强化不均。肿瘤向后压迫心脏、大血管及双肺。肿瘤向上侵及左侧无名静脉及锁骨下静脉。超声引导下肿瘤穿刺,病理提示“考虑肉瘤”,使用免疫治疗、抗血管靶向治疗等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为求手术辗转多家医院,寻医未果。术前胸部CT影像:前纵隔占位,考虑恶性,压迫周围结构并左无名静脉及锁骨下静脉腔内瘤栓形成。双肺膨胀不全就诊我院,收入我科后,科室内组织多次讨论,预期手术难度极大,围手术期也存在很大风险。瘤体巨大,手术中出血风险极高,手术台上可能生命危险,术后也存在再次出血二次手术可能;巨大肿瘤切除后肺复张后易出现肺水肿,可能加重心衰甚至危及生命;同时患者老年女性,本身心肺功能受损,以及肿瘤的巨大消耗导致抵抗力减低,致围手术期患者心脏衰竭,肺部感染等风险明显增加。患者症状还可能继续加重,病人及家属也迫切地希望得到治疗。经周密考虑后决定尽快实施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我院麻醉科团队克服因肿瘤压迫气道气管插管的困难,成功置入双腔气管插管,保证了术中有效通气。纵劈胸骨开胸后,肿瘤几乎占满整个胸腔,分离肿瘤与双肺、胸壁、膈肌粘连后予以剥离,切除部分侵犯的心包;上腔静脉、左无名静脉等大血管与肿瘤关系密切,仔细分离血管,沿着肿瘤分叶间隙逐步切除肿瘤。术中在麻醉医师的配合下,有效地保证了循环稳定。手术过程争分夺秒,着实不易,最终有惊无险地成功完成。切除的肿瘤为实质性,质韧,称重约2.5kg。病理考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未分化肉瘤。术中照片:纵劈胸骨,肿瘤巨大,质韧,有分隔。沿分隔逐步切除后称重共2.5kg患者营养差,创伤大,术中出血多,存在肺部感染、呼吸、循环衰竭以及伤口感染、愈合不良等风险。术后积极改善营养、抗感染等跟进治疗,于ICU协助下,促进心肺功能的恢复,VSD促使伤口愈合,预防感染。患者呼吸、饮食等方面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精神、身体状态得到逐步地恢复,可以自主下地活动,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患者及家属对手术效果非常满意,最后顺利出院。术前与术后胸片对比患者从起初病情危重,肿瘤巨大压迫心肺,造成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等,既是急症又是重症,无论是术中巨大肿瘤的显露及切除、肿瘤相关血管的处理,还是术后患者的支持治疗,凭借着我科丰富的临床经验,还有我院科室间团队的通力协助,度过重重难关,最终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得以顺利康复出院,同时也使我科在此类患者的治疗上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85岁的刘奶奶因血压波动入院,她因为近期失眠、头晕,测量血压多次高达180/90mmHg,休息半小时后测量血压逐渐下降至130/70mmHg,她为此十分苦恼。 临床上经常可见某些患者血压不断波动,其特征为反复、突然或短暂的血压显著升高。这些发作性血压升高使医生和患者难以判断有无高血压、高血压的严重程度、血压急性升高原因、是否需要治疗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让人心烦的“不稳定性高血压”。 01 发病机制是什么? 大多数针对血压变化的研究聚焦于与血压不稳定性有关的现象,包括血压变异性和血压反应性,这些研究表明交感神经系统起到一定作用(1)。交感神经激活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程度、应激大小、对应激的情绪反应及其他许多因素参与其中。压力感受器功能通常随年龄增长而减弱,这也是相关因素。 02 临床表现有什么? 不稳定性高血压患者会反复出现短暂性血压升高,有时血压升高很明显。血压升高通常没有症状,但一些患者伴有头痛、心悸或潮红等症状。血压升高往往见于应激时,患者和医生都易将其归咎于应激,但其也见于没有明显应激的情况下。许多患者常在焦虑或应激时测量血压,记录这些正常的生理性血压升高。另一些患者对自测血压感到焦虑而导致读数升高。 03 如何诊断: 不稳定性高血压泛指一种临床诊断,我们一般认为不稳定性高血压是反复且显著的血压短暂升高(收缩压往往超过160mmHg)。患者常将血压升高与应激及情绪联系起来,但也可出现血压无故升高。血压升高通常没有症状,但也可引起心悸、潮红或头痛等症状。 04 鉴别诊断: 患者出现明显的发作性血压升高时,除不稳定性高血压外还应考虑以下诊断。 1、嗜铬细胞瘤:发作性血压升高患者都应行筛查试验来排除嗜铬细胞瘤,尤其是无诱因的血压升高者。95%的有症状患者可通过检测血浆或尿液儿茶酚胺或其代谢物做出诊断。 2、惊恐障碍:惊恐障碍的特征为恐惧或惊恐发作,通常伴有一定程度血压升高和躯体症状,例如胸痛、头痛、心悸、潮红和头晕(2)。与不稳定性高血压不同,惊恐障碍的情绪困扰更严重且躯体症状明显。血压升高往往较轻。患者主诉焦虑或惊恐,而不是更偶然发生的血压升高。治疗应主要针对惊恐障碍。 3、其他原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丛集性头痛或偏头痛等等。 05 不稳定性高血压的治疗 关于治疗不稳定性高血压的研究相当缺乏,尚无随机试验来指导治疗决策。治疗需要考虑两个方面: 1、长期治疗:对于不稳定性高血压患者,医生必须决定是否需要长期降压治疗。如果需要,再决定是使用ACEI、ARB、利尿剂和钙通道阻滞剂还是针对交感神经介导机制的药物,如β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3)。 2、发作性血压升高的急性期治疗:不稳定性高血压患者的发作性血压升高一般不是“高血压亚急症”。但若血压显著升高,例如收缩压≥180mmHg或20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或120mmHg,我们通常建议治疗。我们一般给予少量药物,让患者按需使用。然后根据多种因素个体化决定发作的治疗,例如血压水平、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症引起并发症的风险,这些合并症包括已知动脉瘤、既往主动脉夹层、症状性冠状动脉疾病等。相反,非重度、无症状且未造成严重心理困扰的发作性血压升高无需治疗。 06 对患者进行哪些宣教知识? 虽然不稳定性高血压有时需要药物治疗,但应告知所有患者以下几点: 1、无高危合并症的情况下,短暂的非极端血压升高几乎不可能引起脑卒中或其他心血管突发事件。 2、在焦虑时血压升高是正常现象。 3、不鼓励在焦虑时反复检测血压。 07 总结 不稳定性高血压泛指一种临床诊断,一般认为不稳定性高血压是反复且显著的血压短暂升高(收缩压往往超过160mmHg)。临床不稳定性高血压与交感神经系统密切相关。不稳定性高血压通常没有症状,但一些患者伴有头痛、心悸或潮红等症状。患者出现明显的发作性血压升高时,除不稳定性高血压外,还应考虑嗜铬细胞瘤和惊恐障碍等。不稳定性高血压的治疗应考虑两个方面,即基础慢性高血压的治疗选择和血压升高急性发作的治疗。临床医生需要安慰患者,无高危合并症的情况下,短暂的非极端血压升高几乎不可能引起脑卒中或其他心血管突发事件;在焦虑时血压升高是正常现象;不鼓励在焦虑时反复检测血压。
85岁的刘奶奶因血压波动入院,她因为近期失眠、头晕,测量血压多次高达180/90mmHg,休息半小时后测量血压逐渐下降至130/70mmHg,她为此十分苦恼。 临床上经常可见某些患者血压不断波动,其特征为反复、突然或短暂的血压显著升高。这些发作性血压升高使医生和患者难以判断有无高血压、高血压的严重程度、血压急性升高原因、是否需要治疗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药物治疗方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让人心烦的“不稳定性高血压”。 01 发病机制是什么? 大多数针对血压变化的研究聚焦于与血压不稳定性有关的现象,包括血压变异性和血压反应性,这些研究表明交感神经系统起到一定作用(1)。交感神经激活的血流动力学反应程度、应激大小、对应激的情绪反应及其他许多因素参与其中。压力感受器功能通常随年龄增长而减弱,这也是相关因素。 02 临床表现有什么? 不稳定性高血压患者会反复出现短暂性血压升高,有时血压升高很明显。血压升高通常没有症状,但一些患者伴有头痛、心悸或潮红等症状。血压升高往往见于应激时,患者和医生都易将其归咎于应激,但其也见于没有明显应激的情况下。许多患者常在焦虑或应激时测量血压,记录这些正常的生理性血压升高。另一些患者对自测血压感到焦虑而导致读数升高。 03 如何诊断: 不稳定性高血压泛指一种临床诊断,我们一般认为不稳定性高血压是反复且显著的血压短暂升高(收缩压往往超过160mmHg)。患者常将血压升高与应激及情绪联系起来,但也可出现血压无故升高。血压升高通常没有症状,但也可引起心悸、潮红或头痛等症状。 04 鉴别诊断: 患者出现明显的发作性血压升高时,除不稳定性高血压外还应考虑以下诊断。 1、嗜铬细胞瘤:发作性血压升高患者都应行筛查试验来排除嗜铬细胞瘤,尤其是无诱因的血压升高者。95%的有症状患者可通过检测血浆或尿液儿茶酚胺或其代谢物做出诊断。 2、惊恐障碍:惊恐障碍的特征为恐惧或惊恐发作,通常伴有一定程度血压升高和躯体症状,例如胸痛、头痛、心悸、潮红和头晕(2)。与不稳定性高血压不同,惊恐障碍的情绪困扰更严重且躯体症状明显。血压升高往往较轻。患者主诉焦虑或惊恐,而不是更偶然发生的血压升高。治疗应主要针对惊恐障碍。 3、其他原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丛集性头痛或偏头痛等等。 05 不稳定性高血压的治疗 关于治疗不稳定性高血压的研究相当缺乏,尚无随机试验来指导治疗决策。治疗需要考虑两个方面: 1、长期治疗:对于不稳定性高血压患者,医生必须决定是否需要长期降压治疗。如果需要,再决定是使用ACEI、ARB、利尿剂和钙通道阻滞剂还是针对交感神经介导机制的药物,如β和α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3)。 2、发作性血压升高的急性期治疗:不稳定性高血压患者的发作性血压升高一般不是“高血压亚急症”。但若血压显著升高,例如收缩压≥180mmHg或200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或120mmHg,我们通常建议治疗。我们一般给予少量药物,让患者按需使用。然后根据多种因素个体化决定发作的治疗,例如血压水平、年龄、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合并症引起并发症的风险,这些合并症包括已知动脉瘤、既往主动脉夹层、症状性冠状动脉疾病等。相反,非重度、无症状且未造成严重心理困扰的发作性血压升高无需治疗。 06 对患者进行哪些宣教知识? 虽然不稳定性高血压有时需要药物治疗,但应告知所有患者以下几点: 1、无高危合并症的情况下,短暂的非极端血压升高几乎不可能引起脑卒中或其他心血管突发事件。 2、在焦虑时血压升高是正常现象。 3、不鼓励在焦虑时反复检测血压。 07 总结 不稳定性高血压泛指一种临床诊断,一般认为不稳定性高血压是反复且显著的血压短暂升高(收缩压往往超过160mmHg)。临床不稳定性高血压与交感神经系统密切相关。不稳定性高血压通常没有症状,但一些患者伴有头痛、心悸或潮红等症状。患者出现明显的发作性血压升高时,除不稳定性高血压外,还应考虑嗜铬细胞瘤和惊恐障碍等。不稳定性高血压的治疗应考虑两个方面,即基础慢性高血压的治疗选择和血压升高急性发作的治疗。临床医生需要安慰患者,无高危合并症的情况下,短暂的非极端血压升高几乎不可能引起脑卒中或其他心血管突发事件;在焦虑时血压升高是正常现象;不鼓励在焦虑时反复检测血压。
白内障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种。后天性白内障中以老年性白内障最为常见,这类白内障不涉及遗传,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增加,晶状体发生的年龄相关性改变,是一种正常改变。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少见类型的白内障,其和基因异常相关,这种类型有可能遗传。最常见的就是白瞳症。对于曾经生过先天性白内障的群体,如果想要再生孩子,最好去做遗传咨询,以区分先天性白内障是不是由基因异常造成,可能遗传的概率有多大。
王鹏飞著 王蕾校 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 随着通讯的繁荣,越来越多的生活现象在网上反映出来。比如你可能在刷手机时经常看到过这样的新闻:“女子地铁内突发晕厥 警民合力救助,一系列遭遇暖心了”、“男孩晕厥 交警紧急护送就医”、“妇女因悲伤过度晕厥在车厢过道 列车上医护紧急施救”。你可能看到过有人在你面前突然摔倒,甚至可能自己还亲身经历过那种“晕乎乎”的感觉。那么这种晕的背后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晕倒在医学专业称呼上其实叫“晕厥”它有着明确的定义,根据我国最新《晕厥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特点为发生迅速、一过性、自限性并能够完全恢复。解释一下就是晕厥是短时间内快速出现的意识丧失,并且这种意识丧失能自行好转,而引起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是因为给脑供给的血液少了。 那么有哪些原因可能出现给脑供血减少的情况呢?或者说引起晕厥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常见的有三大类 一、神经的事儿。官称“血管迷走性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原因,你能听说过XX人献血的时候晕倒了,指的就是这种晕厥。 二、直立位低血压晕厥。这种晕厥呢在生活中也比较常见,由于人是直立行走的生物,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有个压差,当人体由平躺着、或蹲坐或半卧转变体位为直立的时候,血液由于重力的原因大量分布在下半身导致脑部供血减少而发生晕厥。 三、心源性晕厥。心脏是支持全身血液流动的泵,大家都知道当小区的水泵不工作的时候,家里的自来水管往往就断流了,一样的道理,当心脏不能有效足量地给泵血时给脑部的血液供应也就少了,大河没水小河干啊。 晕厥有哪些危害呢?面对晕厥我们该怎么做呢? 通过上文我们知道晕厥是一过性的意识丧失,身体能很快恢复过来。有些人认为既然自己能好那是不是就不用担心了?当然不是了。你都没意识了吓不吓人啊?晕厥患者当没意识的那短暂的一下可能是最危险的,因为没意识以后人会摔倒,可能会骨折,可能会摔伤,可能会磕在墙角,可能会晕倒在茅坑。轻点的挂蹭点儿皮,严重的是可以影响生命危险的。尤其是遇到心源性晕厥的时候,那可能不仅仅是晕厥,可能还会是恶性心律失常的。 那该怎么办呢?上文说道晕厥的原因是因为脑血液灌注不足,对应的呢有三种办法来预防晕厥。1是当你感到晕的时候不妨蹲下来或躺下来,让血液重新分布流向大脑,2是让胳膊和大腿用力做肢体加压动作(如图),促使肌肉挤压血管让血管里的血液更多地流向心、脑等重要器官3是多饮水保持足够的血容量。 最后请谨记:如果没有摔倒只是偶尔晕一下可能无妨大碍,但是如果晕厥经常发生还是建议去医院请专业医师评估一下,北京大学航天中心医院(721医院)是中国晕厥中心建设单位,在这里晕厥患者可以找到专业的医疗队伍,接受一流的诊治服务。我们服务永恒追求卓越。
目前心脏外科开展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数量日渐增多,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家庭护理及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保证手术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饮食干预 术后3个月内是创伤复原、体力恢复的重要阶段,因此患者出院后充足、适宜的营养支持对维持和改善机体重要脏器功能有重要意义。 可以给予患者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和含钾丰富的饮食,限制富含维生素K食物摄入,如绿茶、菠菜、白菜、豌豆、胡萝卜、猪肝和奶酪等,维生素K高会影响抗凝效果;低盐饮食,应限制在6g/d以下;减少脂肪多的肉类、黄油等食物的摄入;每天的食量要保持相对稳定。 二、生活干预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比较适宜。陪护人员不能过多,要经常通风换气,预防呼吸道疾病;勤更衣,预防皮肤伤口感染。 日常活动以不引起心慌、气短为宜。患者回家初期应继续保持住院后的每日活动量,回到家中可以自行料理生活起居和一般家务劳动,但应避免过度劳累。术后6-8周内不要推拉或拎提超过4kg的物品,减少胸骨的牵拉,促进胸骨的愈合。 三、用药干预 1.抗凝药 了解进行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危险因素和预防知识,常用药物及原理,服用药物的名称、剂量和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理想值及检测意义 出院后需要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患者INR值控制在2.0-3.0之间;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患者INR值控制在1.8-2.5之间;生物瓣置换患者INR控制目标值与机械瓣相同,但抗凝药只需要服用6个月。出院后第1个月每2周化验1次凝血功能;2-6个月每月化验1次凝血功能;6个月后可以2-3个月化验1次凝血功能。若INR值低于1.5或者高于3.5,应增减华法林1/4片(3mg/片),并于3-5日后复查凝血功能,直至INR值符合要求;如果INR值高于4.0,则需要咨询医生。 抗凝治疗期间应避免外伤,防止出血;若出现牙龈出血、皮肤淤青、黑便、血尿、咯血、头昏、晕厥、突发性胸闷、偏瘫、失语等症状,应携带保健手册立即到医院就诊,以便及时诊断、及时处理。 掌握干扰抗凝治疗的药物因素,如广谱抗生素、氯霉素等药物能够增强抗凝作用;苯妥英钠、巴比妥类等则削弱抗凝作用。上述药物必须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多次化验凝血功能以调整抗凝药的剂量。 已婚育龄妇女应避孕,妊娠和分娩对抗凝病人都是不利的。如果有生育需求,应向医生咨询,以取得保健指导。抗凝治疗期间病人如果月经量异常增多,可于月经前3天减少抗凝药的剂量,改为平时服用药量1/2-3/4,月经结束前3天即恢复原剂量服用,如仍不改善,则咨询医生处理。 如果病人需要做其他手术,应咨询心血管外科医生如何调整抗凝药的使用。 2.强心药 瓣膜手术后大多数患者要用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服用强心药的剂量和时间,一般为1-3个月,服用时患者要自己学会观察其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者心率减慢低于正常的情况,如有出现,及时医院就诊。 四、心理干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愉快,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总结 多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因为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往往会出现心理压力较大、不知所措的情况,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长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因此居家护理干预和自我健康管理至关重要。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如果一次性向患者进行出院后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健康教育,患者常常不能完全掌握其内容,而通过使用保健手册的形式,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及其陪护人员能够随时阅读,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和目标,最大程度的从手术中获益,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
49岁的潘女士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已经困扰她多年的顽疾被完全治愈了!她又重新回归到正常的生活中,全家人欢欣鼓舞,感激不已。发生的这一切还要从7年前说起。2013年3月的某一天,潘女士突然感觉到脖子后半边撕裂样疼痛,这种疼痛的发作没有固定的时间规律,每次也只是发作几分钟后便可自行缓解。她自己以为是最近农活太忙太累而导致的身体不适,认为休息一下也许就好了。可是事与愿违,潘女士的症状反复发作,逐渐出现头部持续性不自主后仰,伴左旋,严重影响了她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地医院诊断为痉挛性斜颈,给予肉毒素注射治疗,但效果不理想。她也曾经尝试了中医方法进行治疗,疗效也令人失望,此时她和家人感到了一丝绝望。经过多方打听,潘女士找到了尹丰主任。尹主任认真耐心地向潘女士一家人介绍了痉挛性斜颈是由于脑内基底节区的功能出现问题,导致原发性颈部肌肉不随意收缩引起的扭转和转动而产生症状,具体病因未知,女性多发。该病诊断后可首选肉毒素注射,但通常只能缓解3~6个月,且需要反复注射,一部分患者无效。也可以选择性颈部肌肉切断或神经离断手术,但这类手术属于破坏性手术,创伤大,如果累及肌肉选择不全,则效果不佳。目前,国内外推荐采用脑深部电刺激手术(DBS),该手术是微创非破坏性手术,直接作用于脑内基底节区,可有效的缓解症状。带着热切的期盼,潘女士完成了DBS手术。术后刺激器一开机,潘女士立刻感觉颈部紧张的肌肉明显松弛下来。术后60天,痉挛的颈部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她不仅生活上一切如常,下地劳动也不在话下。一家人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希望,同时也对尹主任的医疗团队充满了感激!在今年的5月份,即手术后5年,潘女士关闭了刺激器,症状未再复发,顽疾已经得到彻底治愈。尹丰主任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DBS手术治疗肌张力障碍的团队之一,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痉挛性斜颈的治疗,手术成功率达到100%,手术改善率达到98%,绝大部分患者在术后均回归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在目送一个个痉挛性斜颈患者带着灿烂的笑容出院的时候,尹主任和他的医疗团队都会深感安慰,不仅仅是为手术成功而开心,更多地是因为看到那些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如今能够像从前一样对生活充满了信心、脸上再次露出灿烂的笑容。这些才是全体医护人员们最大的期盼啊!DBS手术适应证:(1) 帕金森病(2) 特发性震颤(3) 痉挛性斜颈(4) 梅杰综合征(5) 扭转痉挛(6) 难治性抑郁症、强迫症(7) 抽动秽语综合征(8) 药物难治性癫痫
目前心脏外科开展的心脏瓣膜置换术数量日渐增多,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家庭护理及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对保证手术效果、延长患者生存期和提高术后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饮食干预 术后3个月内是创伤复原、体力恢复的重要阶段,因此患者出院后充足、适宜的营养支持对维持和改善机体重要脏器功能有重要意义。 可以给予患者高热能、高蛋白、高维生素和含钾丰富的饮食,限制富含维生素K食物摄入,如绿茶、菠菜、白菜、豌豆、胡萝卜、猪肝和奶酪等,维生素K高会影响抗凝效果;低盐饮食,应限制在6g/d以下;减少脂肪多的肉类、黄油等食物的摄入;每天的食量要保持相对稳定。 二、生活干预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比较适宜。陪护人员不能过多,要经常通风换气,预防呼吸道疾病;勤更衣,预防皮肤伤口感染。 日常活动以不引起心慌、气短为宜。患者回家初期应继续保持住院后的每日活动量,回到家中可以自行料理生活起居和一般家务劳动,但应避免过度劳累。术后6-8周内不要推拉或拎提超过4kg的物品,减少胸骨的牵拉,促进胸骨的愈合。 三、用药干预 1.抗凝药 了解进行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危险因素和预防知识,常用药物及原理,服用药物的名称、剂量和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理想值及检测意义 出院后需要定期复查凝血功能,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患者INR值控制在2.0-3.0之间;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患者INR值控制在1.8-2.5之间;生物瓣置换患者INR控制目标值与机械瓣相同,但抗凝药只需要服用6个月。出院后第1个月每2周化验1次凝血功能;2-6个月每月化验1次凝血功能;6个月后可以2-3个月化验1次凝血功能。若INR值低于1.5或者高于3.5,应增减华法林1/4片(3mg/片),并于3-5日后复查凝血功能,直至INR值符合要求;如果INR值高于4.0,则需要咨询医生。 抗凝治疗期间应避免外伤,防止出血;若出现牙龈出血、皮肤淤青、黑便、血尿、咯血、头昏、晕厥、突发性胸闷、偏瘫、失语等症状,应携带保健手册立即到医院就诊,以便及时诊断、及时处理。 掌握干扰抗凝治疗的药物因素,如广谱抗生素、氯霉素等药物能够增强抗凝作用;苯妥英钠、巴比妥类等则削弱抗凝作用。上述药物必须使用时,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多次化验凝血功能以调整抗凝药的剂量。 已婚育龄妇女应避孕,妊娠和分娩对抗凝病人都是不利的。如果有生育需求,应向医生咨询,以取得保健指导。抗凝治疗期间病人如果月经量异常增多,可于月经前3天减少抗凝药的剂量,改为平时服用药量1/2-3/4,月经结束前3天即恢复原剂量服用,如仍不改善,则咨询医生处理。 如果病人需要做其他手术,应咨询心血管外科医生如何调整抗凝药的使用。 2.强心药 瓣膜手术后大多数患者要用洋地黄制剂,如地高辛,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服用强心药的剂量和时间,一般为1-3个月,服用时患者要自己学会观察其副作用,如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或者心率减慢低于正常的情况,如有出现,及时医院就诊。 四、心理干预 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愉快,避免情绪过于激动。 总结 多数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患者因为缺乏对疾病相关知识的了解,往往会出现心理压力较大、不知所措的情况,影响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和长期抗凝治疗的安全有效性,因此居家护理干预和自我健康管理至关重要。在实际护理工作中,如果一次性向患者进行出院后疾病相关知识的讲解和健康教育,患者常常不能完全掌握其内容,而通过使用保健手册的形式,心脏瓣膜术后患者及其陪护人员能够随时阅读,了解自己的护理计划和目标,最大程度的从手术中获益,提高生活质量和自我管理能力。
王大爷体检时发现血脂升高,他听别人说高血脂容易得心梗,需要吃阿司匹林预防。但是他又担心“是药三分毒”,因此很纠结自己到底该不该吃。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阿司匹林到底该不该吃。 阿司匹林是一种什么药? 阿司匹林的历史已经有上百年了,它是水杨酸的衍生物,和我们常说的“止痛药”属于同一类药物。它的主要作用包括缓解轻度或中度疼痛,如牙痛、头痛、神经痛、肌肉酸痛,亦用于感冒、流感等发热疾病的退热,治疗风湿痛等。早期主要用于上述疾病。 1971年,英国药理学家约翰·范恩首次揭示阿司匹林通过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发挥抗血小板作用,并因此于1982年获得了诺贝尔医学奖。这个发现意义巨大,为人类面对越来越多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打开了一扇大门。 参与血栓形成的主要成分有血小板,激活的血小板释放血栓烷A2,促使血管收缩和血小板聚集,从而促使血栓形成。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合成减少血栓烷A2的生成,进而抑制血小板激活、聚集,切断血栓形成的主要步骤,达到预防急性血栓性心脑血管疾病的目的。 哪些人需要服用阿司匹林呢? 阿司匹林用于防治心脑血管性疾病的历史其实并不长,其间随着临床应用和越来越多的循证医学证据,其使用范围也越来越明确。 要回答上述问题,先要谈到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概念。 一级预防:是指对于未患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如冠心病、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等)的人群,采用各种措施(如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首次血栓事件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指对已经发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患者,通过有效的干预手段(如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防止病情进展,降低病死、病残率,预防复发。阿司匹林在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二级预防的作用已经比较明确,地位稳固,无可争议。近年来对于要不要服用阿司匹林的疑问主要集中在一级预防上。 阿司匹林对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栓塞性疾病的一级预防经历了一个逐步认知的过程,起初,由于阿司匹林的抗血栓作用被点燃,阿司匹林的一级预防可能被扩大化,比如在1985年的美国阿司匹林可能会被当做“神药”向大众推荐。而随着后来越来越多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的浮出,其一级预防的范围也经历了一个逐步改变的过程。 最近的荟萃研究认为,年龄>70 岁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