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一些病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几个月了,甚至一年多了,手术的关节还是伸不直。是手术没做好吗?翻开手术记录去查找原因,发现出院时是好好的,手术的关节是能伸直的。那原因在哪里?及时充分的康复是关键。术后6周、12周回医院复查非常重要,在这个时间内,如果关节伸不直,还是可以通过按摩、松解等康复办法恢复关节的伸直能力。
同时换,好处是一次住院,一次麻醉,一次手术,对家里人来说也是方便陪护。缺点,注意了!缺点是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出血多,术后容易感染,并发症也高。有人说,双侧同时做,省钱。实际上,省不了,双膝同时做的病人,为了安全,术后很多需要去监护室住上一天,这一天花费可实在不小。所以,林大夫的意见:如果不是两个膝关节都严重畸形,伸不直,我建议一个一个做,最大的好处是,治疗过程安全,康复快,并发症少。绝大多数病人不需要去监护。注意:对医生来说,单纯手术技术考虑,双侧还是单侧,技术上难度一样。对病人的承受力,可是冰火两重天。
选择什么的关节,哪种关节最好,最耐磨,是陶瓷对陶瓷?陶瓷对聚乙烯?还是金属对金属?很多患者来人民医院关节科就诊,总是会问到这个问题。现在信息来源很多,但良莠不齐。有些甚至是产生误导作用。在此向提供几点意见供大家参考:1、新产品不一定就是好产品。 很多新产品刚投入市场,厂家或有些医生会极力宣传推广,但这种假体往往没有经历过长时间的临床考验,现阶段只是理论上有优势,比如陶瓷对陶瓷很耐磨等等,实际效果到底会怎样,真的如厂家宣传的那么耐磨,一辈子都没有问题?现在没有证据。所以我建议对老人,可以选择一些更成熟的,已经经过长时间临床考验的人工关节。据个简单例子,最近5~10年,金属对金属的人工假体曾经风靡一时,但最近医生们逐渐发现装入这种假体的病人可能有麻烦。磨损下来的金属离子对身体有伤害,所以今年年初美国NIH已建议对装入这种假体的病人需要密切观察。2、贵的也不一定比普通价位假体更耐用 有些人工关节贵的原因,不是因为假体性能好,可能是由于商业操作,流通领域的因素造成。同样一种产品,不同公司生产的成本不一样,最后的零售价也会有区别。所以不要迷信贵的一定好。3、找你信得过的医生 如何选择人工关节,这方面需要很专业的知识,一定不要被网上、媒体某些不良宣传所误导。最简单的办法是找你信得过的医院,信得过的医生。医生好坏很重要,同样一块布料,不同裁缝做出来的衣物肯定是不一样的。手术也一样,好的医生,即使是国产关节,都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4、各家大医院之间的实力差不多,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医院只会换陶瓷对聚乙烯,不会换陶瓷对陶瓷等等,就像用手机,会用诺基亚的客户,一定也会用摩托罗拉,这种转变可能只需要几分钟的熟悉即可。病人选医院时,最关键是要看来自病人的口碑,而不是宣传。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中心将计算机模拟导航系统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大大缩小了手术误差率,可延长假体使用寿命,提高手术成功率。传统的TKR手术中,医生是在自己的大脑中进行三维成像和术前的手术模拟,以确定手术方案,手术质量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医生个体的外科临床经验和技能。而计算机导航系统是将术前和术中获得的影像学资料经过计算机处理后形成三维可视影像,术前即可自动选出最合适尺寸关节零件,模拟开刀,手术中,在骨头上放置感应器,导航系统上有红外线摄像头动态追踪手术器械相对患者解剖结构的实时空间位置关系,手术医生据此可精确地放置人工关节。最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关节病诊疗中心以此系统已经为三位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实施了全膝关节置换术,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满意度高。计算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是一个新兴学科, 具有潜在的优势,随着该技术应用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导航系统的改进, 作为一种术中辅助工具, 必将成为膝关节重建手术的标准方法,亦可应用于膝、髋关节二次置换、脊柱手术骨折手术等。
背景疫情管控逐渐放开,国人经历第一波感染潮,在所有的相关症状当中,发热、咽痛、头痛等症状高居前列,其中很多人反应咽痛症状在体温恢复后仍会存在较长时间,对患者形成困扰。高频电疗从其作用原理方面看,可能对于奥密克戎导致的咽部疼痛具有改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合理使用,可缩短病程,并减少痛苦,同时降低恐惧、焦虑等心理障碍。高频电疗通常将频率3-30MHz的高频电磁波称为短波,30-300MHz的高频电磁波称为超短波,短波与超短波疗法是利用短波与超短波治疗仪进行的常见物理治疗方法。因频段不同,作用方式、作用深度和刺激强度也有不同。《关于“短波”治疗的方方面面》短波和超短波同为高频电疗,作用原理类似,大体上都具备如下功能1.使血管扩张,改善循环,改善供氧,促进代谢;2.促进免疫细胞活性,强化局部免疫反应;3.缓解骨骼肌及平滑肌痉挛,控制痉挛性疼痛以及相关功能障碍;4.提高痛阈;5.其它使用风险1.奥密克戎病毒的高传播性导致的物理治疗人员的职业暴露;2.设备及使用环境污染导致患者交叉感染;3.高频电疗对于各临床分期、症状、基础病、合并症的使用禁忌;4.不当剂量可能加重症状及病情;5.理疗设备工艺质量;6.其它风险。回顾我自己常患上呼吸道感染,痊愈后往往残留咳痰、咽痛等症状许久,因康复科工作之便,在症状严重发作时,会利用颌面部小型超短波治疗仪,针对局部进行处理,使用数次后即感到咽部疼痛缓解、咳痰相对容易且痰色较轻,主观感觉舒适度有所提高。各种感染造成的咽喉部疼痛表现大体类似,推测合理使用高频电疗似有类似效果,待验证。建议1.在高热期或咽部疼痛特别剧烈的时候,采用无温热感或脉冲型电磁波,尽量避免局部过度温热刺激,预防水肿等急性炎症反应加重。2.当体温趋于正常,可适度增加强度剂量及温热感,具体水平可以根据患者主观感觉,控制在明显且舒适的微温热范围。3.因现阶段奥密克戎病毒更多侵袭上呼吸道,因此在使用超短波或短波治疗仪时,可将小型电极板或感应线圈放置于颈部,无需对胸部进行大范围透热,尽可能减少干预的范围。4.随时对患者主观感觉进行沟通,评估理疗效果。注意事项1.严格消毒,控制院感。2.仍要注意一切高频电疗的基本禁忌症。3.随时评估,必要时及时终止治疗。4.不建议患者自行采购设备居家自行治疗。本文仅进行疫情下普遍症状一种治疗方案的探讨,并非推荐治疗方式,也强烈不建议患者自行采购相关设备居家治疗。
很多朋友讨论在运动时要使用什么样的护膝,来保养那个娇贵而又不可再生的膝关节不受运动损伤的困扰。作为一个康复师,可能得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看法了。那么我的看法是:一般人不需要护膝!为什么这么说呢?理由如下:1.用于稳定关节的护膝约束感都会很强,虽然它的存在确确实实让膝关节显得更加稳定,不再松旷,但是额外增加的关节活动阻力会导致肌肉发力方式出现变化,在驱动肢体完成动作的同时,还需要额外付出一部分力量去驱动护膝,也导致了提前出现疲劳感。2.结构越复杂的,尤其是带有硬质支撑物的护膝,对于关节活动性越会造成影响。要知道下肢的任何一个发力动作都需要在所有关节的共同参与下才能协调完成,一个环节受到明显约束,其余环节会背负更多的压力,不协调的动作,很难讲是一种积极的保护因素。3.无约束感的护膝只适合用于保暖,保护效果基本上可以忽略。4.髌腱带那种工具,确实会增加髌股关节应力,让伸膝更加有力,但是压力增加也意味着损耗增大,这种应力变化究竟对于关节是好是坏,要视具体情况而言,应该说至少具有推进关节退变进程的风险。5.过度使用保护性支具会导致下肢肌肉功能下降,抑制了自身运动功能的健康发展。6.既然喜欢运动,无运动不欢,又不想过度消耗膝关节,有精挑细选护膝的那个功夫,不如好好进行一番合理的基础运动康复训练。毕竟,自己的强大运动功能才是预防运动损伤最可倚赖的保护神。功能长在自己身上,是再好再贵的护具也无法取代的。7.在重伤后恢复运动,首先要经过完善的运动功能康复训练,待功能完全满足需求再行恢复运动,尤其是对于业余爱好者,坚决反对佩戴护具强行恢复体育活动。8.期待具有良好保护效果,同时对于运动更少约束感的产品,但现阶段我个人还没有发现太好的选择。综上,给大家提出一些思路,观点不同,立场不同,视角不同,见仁见智,欢迎讨论。希望每一位运动爱好者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运动节奏,并坚持终身。
这两天看到一篇论文摘要的手机截图,论文内容来自于核心期刊——《美国运动医学杂志》,题目为”与保守治疗后再行手术治疗相比,早期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效果更好:来自瑞典国家膝关节韧带注册中心的研究“。跳过对于研究方法的描述,文章的结论是:与决定从保守治疗转向ACL重建的患者相比,更多的早期ACL重建患者报告了可接受的膝关节功能状态和优越的整体膝关节功能。也就是说,“早期”ACL重建手术更有利于维护膝关节整体功能,效果优于保守治疗或经保守治疗(无效?)后最终接受手术。(追踪时间从伤后1年至10年)对于这个结果与分析过程,我想结合自己二十年的工作经验,进行一些解读。一前交叉韧带断裂后,“早期”接受重建手术和“尽早”接受重建手术并不是一个概念。日本骨科学会(JOA)提出的前交叉韧带损伤管理指南(2020)建议:早期(伤后3-6个月内)接受重建手术。二伤后3-6个月,并不是躺平休养期。这段时间也可以进一步细化分期:急性创伤期、慢性创伤及维护期(个人意见)。急性创伤期一般出现在伤后即刻至3天左右,这段时间应该严格按照运动损伤发生的处理原则(PLOICE原则)进行处置,尽可能避免损伤程度扩大,控制炎症反应水平,简单说就是不要让关节更肿、更疼。到了慢性创伤期,根据损伤实际情况可以进一步进行制动(至伤后2-4周)并逐渐开放关节运动,进一步控制炎症反应,为合并损伤提供愈合机会。在本阶段可分级进行损伤关节及其他非损伤涉及部位的康复训练,为手术创造良好的组织条件。三理想的术前状态应该是:关节不肿不疼,除变速变向运动因关节失稳无法正常完成或心存恐惧以外,日常基本活动可如常进行。当然,这是通过一系列完善合理的训练过程实现的。四根据我个人多年的工作经历,不同种族、国籍的人群对于损伤的耐受程度不同。在我的职业生涯中,曾经为比利时白人,挪威白人,美国白人,葡萄牙黑人,非洲不明国家黑人,以及日本人等外族提供过康复治疗,我的主观感觉是:不同种族群体在损伤耐受性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这可能和基因、生存环境、生活方式、运动习惯、民族文化等诸多方面有关。对于相当多的研究结果,是否能够完全套用到国人身上,我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基于国人的各种医学生物学研究,是否还应该有更多投入,避免过多的“拿来主义”。五伤后早期,韧带断裂造成的大量出血形成关节积液,导致关节内高压,严重影响关节活动。此时(伤后1个月内)如叠加手术创伤,会大大增加关节纤维性黏连的可能。事实上很多患者正是因着急手术,反而在术后落入关节僵硬的泥潭无法自拔,不仅大大延长了整个病程,还让康复过程充满了痛苦与焦虑,以及其他各种成本的失控。六如果有其他合并损伤,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治疗方案。有些合并损伤可以在制动一段时间后自然痊愈,让后期治疗简单化。也有的合并损伤必须尽早接受手术,此时,将合并损伤与前交叉韧带损伤分期进行手术也是一种可行方案。分期手术不一定比一期手术整体病程更长,可能更有利于最终的整体功能恢复。七理想状态下,治疗方案应在骨科\运动医学医生——有经验的康复师——患者三方共同商议下确定,尤其是康复师的意见应该得到更大的尊重。八作为一个对口专业的朋友,我会给求助我的朋友们确定最优的建议,这个建议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最佳、最快、最经济、痛苦最小的康复目标。而不是托关系去帮助朋友“尽早”安排手术,这是我对朋友最大的负责。九前交叉韧带损伤的诊疗过程在正常状态下原本就应该是从容的,疼痛绝不应该成为主流现象,但这要从损伤发生那一刻开始,进行有效的管理。有很多因为伤后关节功能障碍,找我“掰腿”而和我成为至交的好朋友,而朋友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但是我真心希望大家不是因这样一个充满了痛苦的过程而和我结交。还是那句老话:宁愿天下无疾苦,何惜架上药生尘。唠叨半天,希望能给所有的“叉友”带来有益的启示,愿天下无伤!
“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热泪,因为我爱脚下的这方水土太过深沉!”重庆灭火,泸定抗震,无数平凡人用不平凡的担当,将最朴素的爱国主义和献身精神体现的淋漓尽致,英雄,应该是属于他们每个人的共同的光环。坚守电站大坝,力战天灾不退,舍生忘死失联17天的英雄甘宇获救,无疑是这两天最好的消息!被发现时,甘宇肋骨骨折,腓骨骨折,全身多处软组织挫伤及大面积感染,万幸,经初诊状态稳定,相信接下来在医疗专家的精心救治下,英雄必将很快痊愈!在这里,我就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同大家分享一下肋骨骨折这个话题。我是个调皮的老男孩,在一次飚滑板车时,因拐弯角度过大,速度过快,车头瞬间抱死,我被重重甩出,摔在地上。摔倒时双臂护胸,手臂充当了躯干和地面之间的缓冲体。这个突如其来的压力瞬间让胸廓出现几声碎响,紧跟着就是一阵闷痛。到此时我并没有意识到身体出现了什么情况,仍在疼痛稍缓解后又走上足球场,和队友进行长传球训练。队友的传球很有力道,让我几次胸停球时都感到剧烈的震动感且格外不适,我随即停止了训练。第二天,胸肋部愈发的刺痛让我感到不安,但除了疼痛暂时还没有别的感觉,所以我仅仅是怀疑,近期的活动是不是诱发了“肋软骨炎”,或者因为工作压力导致的肋间神经痛。去超声诊断科协助检查的时候,主任轻描淡写一句“肋骨断了”,直让我堕入五里雾中——“这就断了!?”超声头下我的肋骨,具体来说,左侧第二肋,右侧第五肋双双断裂,但是幸运的是,肋骨断裂后断端并未出现明显移位,也未伤及肺脏而出现气胸,可能这就是我没有第一时间引起警觉的原因吧,我确实也算是个皮实的人。其实肋骨骨折还是相对好判断的,可以去医学影像学科通过拍X光甚至胸廓的CT平扫即可判断,也可以去超声诊断科探查,常规查体方面,双手从腋下发力从两侧向中间挤压胸廓、一手顶住背部,一手挤压胸骨柄处,这样的胸廓挤压实验都可以做出准确诊断。主观症状方面当然就是疼痛,局部压痛,特别是在咳嗽、打喷嚏、快速深呼吸、大笑时,呼吸肌发力带动胸肋部做出剧烈动作时,都会体验到“中枪”一般的剧烈疼痛感(别问我是怎么知道的,那阵子刚好还犯咽炎,咳嗽不止)。严重的骨折端移位可能导致气胸,窒息、休克等,高龄或体弱患者还可能面临咳痰无力,痰潴留,那可是真正的危重症,甚至危及生命。虽然恢复过程很痛苦,但肋骨总体来说血供充足,一个月左右骨折愈合较稳定后,疼痛感可大幅缓解。在愈合过程中,避免特别剧烈的活动,如果出现咳嗽等类似情况,可以轻轻含胸,尽可能缓和的控制好胸廓活动后,再轻轻咳出。如果确实很难控制,也可以使用专门的束胸带,干预胸廓的运动。回到眼下,很难想象,在受困之时,舍生忘死后的甘宇需要忍受何等的痛苦。他既要和一身伤痛斗争,又要和严酷的环境斗争,顽强的活下来,坚持到救援的到来。万幸,故事的结局有惊无险,英雄的事迹还将继续流传,就祝他余生平安顺遂,身体健康吧!
某天,在足球场同时偶遇腰旗橄榄球和飞盘的两个时尚运动团队展开训练,本文不说别的,咱就说说穿鞋这回事。大家应该知道,运动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不同专项对应不同的场地。篮球就要在篮球场,羽毛球就要在羽毛球场,网球场草地硬地红土地则各有不同。面对不同的场地特点和运动技术,应该有不同的运动装备加持,一来确保最佳运动表现,更重要的是确保安全。比如说前几天我穿个慢跑鞋在塑胶羽毛球场地活动,刚一登场就差点扭伤脚踝倒地,让我马上重新认识到,专鞋专用,力量再好也没有特权,意外总会在无知或盲目自信的人身上高发。回到今天的话题,在人工草坪足球场上进行的腰旗橄榄球或飞盘活动,都需要强大的下肢力量去驱动身体跑跳变向,脚下还不能打滑,这时,一双合适的运动鞋是必不可少的。根据我的观察,橄榄球训练团队中有约12人(约8名女士),其中至少一半人穿着足球鞋登场,其余人穿着慢跑鞋或时尚休闲鞋。在足球鞋中,约4双为TF大底的碎钉足球鞋,1双AG大底的短钉鞋,另有一位女士装备了专业橄榄球鞋(也被称为美式足球鞋)。简单分析一下几种运动鞋的特点并根据个人看法打分(满分5颗星):1. 时尚小白鞋\休闲潮鞋:怎么说呢......这根本不应该被划分到运动鞋的范畴,这一大类鞋子往往空有一副运动鞋的外表,其鞋底却几乎没有任何支撑及稳定性能,过于宽松的鞋帮也无法有效包裹足部,穿着这样的鞋子无论走上哪种运动场,都像是在枪林弹雨中裸奔。推荐度:0星。2. 慢跑鞋:专业稳定系跑鞋的足底常有支撑结构,防止足踝扭伤,鞋帮结构轻软,利于在长距离慢跑过程中节省体力。无任何支撑结构的慢跑鞋就需要更强大的下肢力量才能驾驭。总体来说,慢跑鞋更适用于在公路或跑道等硬质地面进行变向变速较少的匀速跑,在人草足球场进行频繁变速变向跑动则很容易因抓地不牢而滑倒,大大增加了受伤尤其是关节扭伤的几率。推荐度,1星。3. TF大底足球鞋:TF大底足球鞋,是一种高密度短橡胶钉鞋,也被称作碎钉足球鞋,适用于多种硬质场地或短草人工足球场,在长草人工\天然球场,及有橡胶颗粒铺垫的人工草坪足球场上,就不具备很好的抓地力,变速变向时非常容易打滑,进而导致损伤,需要一定的力量才能驾驭。推荐度:3星。4. AG大底足球鞋:这是一种半硬质中短钉足球鞋,AG是英文人工草坪的缩写简称,这种鞋子鞋底有硬质支撑结构,鞋钉长度硬度适中,正是在人工草坪上运动最适合穿着的运动鞋。但对于从未有过穿着经历的人来说,往往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适应不好的话可能会磨脚,此外草坪对鞋钉的强力制约力也有导致意外发生的可能。推荐度:4星。5. 美式足球鞋(橄榄球鞋):类似于硬质长钉足球鞋,除了鞋底硬以外,前掌还多两个鞋钉,利于快速变速变向。这种鞋子在过短的人工草坪上穿着比较考验足部的耐受力,整体相对比较沉重,同样需要强大的下肢力量才能够控制自如。推荐度:4星。上面仅仅简单介绍了一些关于鞋子的选用原则,其实这都还远远不够,运动袜及其他服装配饰的选用也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篇幅有限就不再赘述。其实不管是什么运动,橄榄球也好,飞盘也罢,既然走上了足球场,就要尊重足球场的环境。运动是时尚的,也是残酷的,运动损伤并不会绕着那些空有一身时尚精致穿着的人而行。说一千道一万,不管穿什么,既然来运动,就先要让自己有一个专业的态度,以及对基础运动功能的高度重视。无论追求休闲娱乐,还是更高更快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敬畏心都是远离意外伤害最重要的保障因素,否则,为广大患友耳熟能详的诸如“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副韧带损伤”、“崴脚”、以及在身体失控过程中出现的其他骨与关节损伤就在前面不远处虎视眈眈的等着——那可绝不会是一个令人愉快的经历。让我很欣慰的是,眼前的这群橄榄球爱好者们在准备活动、跑动技术训练、攻防战术训练的过程中,普遍表现出了非常专注的态度和优秀的运动技能,相信这些朋友可以真正在足球场上享受到时尚运动带来的快乐,同时尽可能确保安全,我想这也就是体育运动的本质吧!
受跟腱疼痛困扰,久治不愈的患者,经朋友介绍求助我,发给我这样一张片子:请关注红色圆圈圈出,并由红色剪头指出的部位。患者为50余岁足球爱好者,主诉为:一年前曾在足球运动中被踢中足跟部,之后足跟周围日常不适,其中前脚掌蹬地发力模式疼痛明显,足跟着地时显著缓解。在X片报告中影像学表现描述为:“右足诸骨性结构完整,跟骨后缘骨质不连续,其他未见明显异常,请结合临床。”综合主诉及影像学表现,我个人认为患者并不存在骨折\骨质不连续,其征象高度符合“跟腱末端病”的诊断,箭头所示骨性高密度影,应为跟腱止点处的钙化灶——这是一个比较典型的止点型跟腱炎的后期表现。有意思的事情来了,患者因被踢中足跟而导致的急性跟周疼痛,怎么和一个慢性跟腱末端病联系起来了呢?事情大概是这样婶儿的:患者为高龄足球爱好者(相对项目而言),常年在球场运动,会大量用到急变速变向动作,这些动作高度依赖小腿肌肉发力并通过跟腱带动足踝。跟腱作为这种巨大应力的传导装置,在跑跳中,身体每一次被推离地面,都要承受几百公斤的牵拉力(参考牛顿第二运动定律)。随着岁月对身体的侵蚀,腱组织的退化日趋明显:胶原纤维变性、弹性下降让跟腱不再强韧耐用。腱骨结合部反复承受暴力牵扯产生微损伤积累了瘢痕组织,也让骨出现了应激性的异常增殖,形成“骨刺”。各种慢性致伤因素不断发展叠加,在跟腱末端周围持续形成炎症环境,长期的微炎症状态也就给钙化灶的形成提供了温床。该过程初起时,疼痛感大都并不强烈且持续,也无法足以引起当事人的重视,直到被踢伤后就医时,隐匿已久的问题才“无意间”被发现。这个案例颇有代表性,其实不仅仅是跟腱末端病,很多其他运动环节的常见慢性损伤,诸如足底筋膜炎、髌骨软化症、肩袖撕裂等,在其发生发展的过程中,都不会像崴脚、骨折这类急性损伤一样具有强烈刺激感。退变往往悄然发生并发展,就像温水煮蛤蟆,症状一旦出现,损伤就已难以逆转了。面对这种风险,我想提醒有运动诉求的人们,一定要多多关注自己的运动健康,无论爱好哪种体育运动的爱好者,在开展训练之前,都要了解自己的伤史与病史、要评估自己的运动功能、要给予评定结果制定符合自己需求且能够从容耐受的运动训练方案并坚持执行。充分了解自己还不够,任何体育活动都是对于身体的利用,所以还要掌握身体的“使用说明书”。体育运动不是随便的玩玩乐乐,要求既会跑、又会跳,动作敏捷又协调,保平衡,够稳定,还有俯仰自如的柔韧性。只有具备上述条件的身体,才是真正能够确保安全合理运动的好身体。作为普通人,如果并没有很好的专业背景,又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做,也没有防治伤病的职业敏感性,可以定期求助各方面专业人士,相信无论是职业康复师、医学专家还是体能教练,都可以从不同角度提供专业的意见,形成运动健康保障的合力。最后总结本文的中心思想:体育运动必然带来对于身体的损耗,面对慢性退行性损伤,不要让表面的风平浪静遮挡了双眼,要“积极预防、尽早发现、尽早处置”,将其尽可能控制在合理水平。至于“跟腱末端病”如何治疗,抽空另起一文,详细描述,欢迎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