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由红细胞膜先天性代谢缺陷所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是儿童常见的几个先天性溶血性贫血病中的一个。近几年,随着相关疾病基因检测的普遍开展,认识到患儿本病的发生既有遗传父母中一方的疾病基因(罕见遗传父母双方的疾病基因);也存在患儿本身相关基因的变异,导致疾病发生。因此目前称之为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更恰当。该病如系遗传父母一方的疾病基因所致,称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在临床,父母中的一方有疾病基因存在,往往也有疾病表现,但极少情况,父母中的一方有疾病基因存在,但没有疾病表现。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很像我们平时所吃的圆大饼的形状。但在红细胞膜出现代谢异常,这些细胞就会呈球形,而这些球形红细胞就会在脾脏,肝脏被破坏。其中脾脏是球形红细胞被破坏的主要场所。临床表现有此病的患儿,一般都有三个症状。症状1-贫血 这些不正常的球形红细胞在脾脏等脏器被破坏,当被破坏的红细胞不能得到及时补充时,就会出现贫血,表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症状2-黄疸 被破坏的红细胞所产生的胆红素如不被及时处理,就会出现黄疸,表现眼睛的巩膜黄染,肤色黄染,尿黄等。症状3-脾肿大 红细胞在脾脏被破坏,及其它因素,造成脾肿大,在左肋下可触摸到。因此贫血,黄疸,脾肿大这三个症状,被称之为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三联症。在临床上,患该病的小儿,根据贫血轻重,一般有二种类型。中至重度贫血 这部分小儿,往往在出生1~2天后(新生儿早期),即出现红细胞被严重破坏,表现程度不等的贫血,有时贫血严重,需要输血。因红细胞被破坏多,胆红素升高,再加上新生儿早期本身伴有黄疸,因此这类新生儿,黄疸严重,往往需要照蓝光等,进行退黄治疗。这类患儿往往在新生儿后,存在中至重度贫血,在婴儿期就要开始适时输血,纠正严重贫血。轻至中度贫血 这部分小儿,新生儿期贫血轻,不出现严重黄疸。家长有时会忽略。有时在婴儿后期,或幼儿期,或学龄前期才发现此病。这类患儿往往呈轻至中度贫血,一般不需要输血。这二类小儿在成长过程中,一般都伴有轻重不等的黄疸,贫血不严重小儿,可呈间歇性黄疸。他们随年龄增长,脾脏也逐渐肿大。但在新生儿即出现较重贫血,高黄疸的小儿,平时贫血也较严重,黄疸也较明显,脾肿大也明显。另这些患儿在慢性病程中,有时常因感染、疲劳或情绪紧张等因素,诱发“溶血危象”,此时,贫血和黄疸突然加重。也可出现“再生障碍危象”,此时,不仅红细胞,血红蛋白下降明显,贫血加重,还会出现白细胞,血小板降低。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见红细胞,血红蛋白降低。肝功能检查,可见间接胆红素升高。尿常规检查,可见尿胆原阳性。另外可见其它相关检查异常,如网织红细胞增高,结合珠蛋白降低,血乳酸脱氢酶增高,游离血红蛋白增高等。另外该病还有2个比较特别的检查,即显微镜下红细胞形态观察和红细胞渗透脆性试验。该病的部分患儿显微镜下可见一些球形红细胞,部分患儿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诊断该病的诊断,以往主要依据是显微镜下观察到球形红细胞10%以上,及结合上述的临床表现和一些实验室检查,及比较特别的红细胞渗透脆性增加。但少部分患儿球形红细胞数量不足10%,或球形红细胞形态不明显,以至于不能描写在显微镜下见到球形红细胞,使该病的诊断不易明确。在临床实践中,有时会遇到这类小儿,尤其在婴幼儿阶段,球形红细胞形态不明显。但这些小儿往往在年龄增大后,球形红细胞形态会逐步呈现出来。现在该病相关异常基因能够被检测,使得该病的明确诊断率明显提高。尤其是那些有着明显的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临床表现,及相关实验室检查支持,但显微镜下见不到典型的球形红细胞增多的患儿。基因检测这是一个新的该病的检查方法,以了解患儿是否存在该病的致病基因,并有助于疾病诊断。如通过检测发现患儿该病基因存在,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发现球形红细胞>10%等,可进一步明确该病诊断。也可以对那些患儿,存在该病的临床表现,及有关实验室检查阳性,但球形红细胞数量发现不足10%,或没有见到典型的球形红细胞,通过该病相关致病基因的发现,可用以协助诊断。目前该病的相关基因检测,技术复杂,科技含量极高,约需45天出报告,所以一般在专业的基因检测机构进行检测。一般在检测患儿的致病基因时,建议同时检测其父母的相关基因,以明确患儿异常基因与父母相关基因的关系。如患儿有兄弟姐妹,建议同时也检测兄弟姐妹的相关基因。治疗一旦确诊该病,平时要注意防治感染,避免疲劳,避免情绪激动。适当补充叶酸。贫血重者,适时输红细胞。脾切除治疗,对纠正贫血有益。但切脾应于5岁后进行,因过早切脾,与脾有关的免疫力会降低,对某些感染源,可能会导致严重感染。但若反复发生“再生障碍危象”或重度贫血致生长发育迟缓时,则手术年龄可提早。本文系李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红细胞的血红蛋白(Hb)有二种肽链构成,α肽链和β肽链。在α肽链合成时,受4个基因控制,其中2个来源于父亲,2个来源于母亲。 α地中海贫血是α肽链的合成受到影响。 既然α肽链的合成受4个基因控制,那么在这些基因出现异常时,就会导致α肽链合成受到影响,出现α地中海贫血。 在α地中海贫血中,4个控制α肽链合成的基因,会有1个,2个,或3个出现异常,甚至4个基因都出现异常,导致α肽链合成受影响。 一般而言: 1个基因异常(静止型) 在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不会出现异常,无贫血。受累儿童无症状出现。 2个基因异常(轻型) 在血常规检查中,红细胞数在部分受累儿童在正常范围,在另部分儿童往往见轻度升高,略高于正常值;而血红蛋白,在受累儿童往往低于正常,为轻度贫血。另在血常规检查中,可见红细胞平均体积和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降低,红细胞呈小细胞形态。这类患者往往也无症状出现。如有轻度贫血,一般无需治疗。但平时不要太累,注意预防感染。如有感染,及时治疗。因有时太累,有时感染,会加重贫血。 3个基因异常(中间型)(又称血红蛋白H病) 受累儿童可见血红蛋白降低,出现贫血。贫血的程度差异很大,少数呈轻度,多数为中度,另少数可呈重度。在血常规检查中,可见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降低,呈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另这类患儿与患静止型或轻型的患儿在相关血红蛋白检测中存在不同,这类患儿在相关血红蛋白检测中,可见异常血红蛋白(血红蛋白H)存在,在血红蛋白稳定性试验中,测得不稳定性血红蛋白存在,表现为异丙醇试验阳性。另红细胞包涵体试验也为阳性。 3个基因异常的α地贫患儿,出生时无明显症状,往往在出生后4~6个月时发现贫血。平时面色可见苍白,如伴有黄疸,面色可见白中见黄。脾脏逐渐增大,在左上腹可触到。中,重度贫血患儿,平时耐力较差。另外中,重度贫血患儿,会影响到体格发育。这些患儿有时感染,或服用氧化性药物,抗疟药物可诱发急性溶血而加重贫血,甚至发生溶血危象。因此平时要注意预防感染,有感染及时治疗。 3个基因异常导致的α地贫,如血红蛋白低于90g/L,建议输血,使血红蛋白在90g/L以上,使患儿有一个较好的生活能力。但要注意多次输血后,及地贫本身疾病导致的铁在体内增多。必要时,要祛铁治疗。如贫血较严重,在儿童5~10岁后,可切脾,使贫血程度有所缓解。但要知道,切脾后,一些与脾有关的免疫力会降低。 4个基因异常(重型)(又称 Hb Bart 胎儿水肿综合征) 有4个基因异常,在怀孕期间,胎儿就缺氧,往往死胎,或出生后不久即死亡。 α地中海贫血的基因检测,目前在多个医疗机构都能进行。本文系李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的病程分期依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血液学组和《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发表在《中华儿科杂志》2013年5月第5期的《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疗建议》。新诊断ITP:病程﹤3个月。持续性ITP:病程3~12个月。慢性ITP: 病程﹥12个月。成人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ITP)的病程分期依据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止血与血栓学组发表在《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年2月第2期的《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6年版)》。新诊断ITP:确诊后3个月以内的ITP患者。持续性ITP:确诊后3~12个月血小板持续减少的ITP患者,包括没有自发缓解和停止治疗后不能持续完全缓解的患者。慢性ITP:指血小板持续减少超过12个月的ITP患者。重症ITP:血小板﹤10×109/L且就诊时存在需要治疗的出血症状,或常规治疗中发生新的出血而需要加用其他升血小板药物治疗或增加现有治疗药物剂量。难治性ITP:指满足以下所有条件的患者:①进行诊断再评估仍确诊为ITP;②脾切除无效或术后复发。
APTT中文名称是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检测异常是APTT时间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大于正常范围值。当患者有下列异常因素时,APTT时间值就会出现延长,在检查单上就会见到检测出的APTT时间值大于正常范围。1.当下列其中一个或多个凝血因子减少到低于正常值时,APTT就会相应延长。如它们中的一个或多个凝血因子有减少,但不显著,会出现损伤后易出血,APTT时间值会相应延长;但如凝血因子显著减少,就有可能出现自发性出血,APTT时间值会明显延长。这些凝血因子包括凝血因子Ⅷ、凝血因子Ⅸ、凝血因子Ⅺ。在临床,血友病甲就是先天性的凝血因子Ⅷ降低,血友病乙就是先天性的凝血因子Ⅸ降低,血友病丙就是先天性的凝血因子Ⅺ降低。在我国,先天性血友病中,血友病甲占80%,血友病乙占20%,血友病丙罕见。2.当下列任何一种在凝血过程中的接触性活化因子不足,也会引起APTT延长,但它们的不足,不会导致出血。它们是凝血因子Ⅻ、前激肽释放酶(PK)、高分子激肽原(HK)。在临床,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降低罕见。3.一些异常的自身抗凝物质也会引起APTT延长。目前易见的是凝血因子Ⅷ抑制物、狼疮抗凝物(狼疮抗体)、抗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和抗核抗体。如存在凝血因子Ⅷ抑制物,则会导致凝血因子Ⅷ降低,APTT必定延长。其临床表现类似于凝血因子Ⅷ降低。如凝血因子Ⅷ降低明显,则有自发性出血可能,类似于血友病甲的病情。而身体内存在其它的自身抗凝物质,如狼疮抗凝物、抗磷脂抗体、抗β2-糖蛋白Ⅰ抗体和抗核抗体,大部分情况下,不会引起APTT延长,少部分情况下,会引起APTT延长。而这些自身抗凝物质引起APTT延长,可能会引起严重出血。4.肝素,或类肝素药物存在体内,可引起APTT延长,可引起出血。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儿童贫血诊断标准:6月~<5岁,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 5岁~11岁,血红蛋白<115g/L,为贫血。 12岁~14岁,血红蛋白<120g/L,为贫血。另我国小儿血液会议(1998年)建议: 新生儿期,血红蛋白<145g/L,为贫血。 1月~4月,血红蛋白<90g/L,为贫血。 4月~6月,血红蛋白<100g/L,为贫血。按世界卫生组织的成人贫血诊断标准: 成人男性,血红蛋白<130g/L,为贫血。 成人女性,血红蛋白<120g/L,为贫血。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孕妇贫血诊断标准: 孕妇,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
1.血友病A的临床分型血友病A患者的出血往往与血液中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多少有关。如FⅧ:C 水平﹤1%,往往会有反复自发性出血,而FⅧ:C 水平>25%~45%,则不会出现自发性出血,常在创伤、手术后有异常出血。因此临床根据患者血液FⅧ:C 水平与出血的倾向,分为4型。重型:FⅧ:C ﹤1%,有自发性反复出血,常见于皮肤、关节、肌肉、黏膜、内脏等。中型:FⅧ:C 1%~5%,有自发性出血,多在创伤,手术后有严重出血。轻型:FⅧ:C ﹥5%~25%,无自发性出血,但在创伤、手术后出血明显,在掉牙、拔牙后常出血不止。亚临床型:FⅧ:C ﹥25%~45%,常在创伤、手术后有异常出血。2.血友病A的病情分度血友病A患者根据其出血部位,分以下3类。如躯体重要部位的出血,可能造成重度危险,为重度出血,而皮肤瘀斑,皮下血肿则为轻度出血。轻度出血:包括皮肤瘀斑,皮下血肿,鼻出血等。中度出血:包括关节出血,肌肉出血,口腔出血,软组织出血等。重度出血:包括特殊部位出血,如中枢神经系统 (颅内) 和软气道 (咽喉,颈部) 出血;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出血,腹膜内∕腹膜后出血及眼底出血等。3. 血友病A替代治疗剂量血友病A患者在出血,需要止血治疗时,先要根据出血部位,即根据上述的病情分度,确定是重度出血,或是中度出血,还是轻度出血。根据病情分度,确定要达到的血液FⅧ:C 水平(%),以有效止血。如婴幼儿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 (颅内) 出血,属重度出血,血液FⅨ:C 水平(%)需达到至少40%~50%,才能达到治疗效果。由于FⅧ:C 代谢半减期为8~12小时,故血友病A患者开始时需8~12小时输注1次,以后酌情延长间隙时间,直至出血停止。下述是根据不同的出血程度,需达到的血液FⅧ:C 水平(%),及疗程等。轻度出血:目标血FⅧ:C 水平20%~30%,即FⅧ剂量15~20U/kg·次,每天2次 (每12小时一次),建议疗程3~4天。中度出血:目标血FⅧ:C 水平30%~40%,即FⅧ剂量20~30U/kg·次,每天2次 (每12小时一次),建议疗程5~7天。重度出血:目标血FⅧ:C 水平40%~50%,即FⅧ剂量30~40U/kg·次,每天3次 (每8小时一次),建议疗程7~10天。另重要的特殊部位出血可将FⅧ:C 水平提高至﹥50%,即FⅧ剂量﹥40U/kg·次,每天3次(每8小时一次)。一般以APTT 和FⅧ:C 测定作为调节剂量的参考。一般情况下,需将出血治疗的血友病A患者血浆FⅧ:C 水平维持在止血水平 (FⅧ:C 20%~30%)以上,APTT维持在50~60s (参考范围31~43s)以下。4. 血友病A替代治疗药物⑴ 重组人活化FⅧ (rhFⅧ)制品,⑵ 血浆源性FⅧ浓缩物 (抗血友病球蛋白,AHG),⑶ 冷沉淀物 (含Ⅷ、ⅩⅢ、vWF、纤维蛋白原等;每袋含FⅧ 80~120U),⑷ 新鲜冷冻血浆 (FFP)(FⅧ:1U/ml),⑸ 鲜血 (6小时内采集)。5. 血友病A替代治疗剂量计算在无FⅧ抑制物时,输入FⅧ 制品1单位(U)∕kg·次,提高FⅧ(FⅧ:C)2%。计算:患者每次所需FⅧ(U)﹦患者体重(kg)×(目标FⅧ:C止血水平%-实测患者FⅧ:C水平% )×0.5。举例:患者50kg,目标FⅧ:C 50%,实测FⅧ:C 1%,1次所需FⅧ(U)﹦50×(50-1)×0.5 ﹦1 225U∕次。本文系李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1.血友病B的临床分型 血友病B患者的出血往往与血液中凝血因子Ⅸ活性(FⅨ:C)多少有关。如FⅨ:C水平<1%,往往会有反复自发性出血,而FⅨ:C水平>25%~45%,则不会出现自发性出血,常在创伤、手术后有异常出血。因此临床根据患者血液FⅨ:C 水平与出血的倾向,分为4型。重型:FⅨ:C <1%,有自发性反复出血,见于皮肤、关节、肌肉、黏膜、内脏等。< span="">中型:FⅨ:C 1%~5%,有自发性出血,多在创伤,手术后有严重出血。轻型:FⅨ:C >5%~25%,无自发性出血,但在创伤、手术后出血明显,常常掉牙、拔牙后出血不止。亚临床型:FⅨ:C >25%~45%,常在创伤、手术后有异常出血。2.血友病B的病情分度血友病B患者根据其出血部位,分以下3类。如躯体中重要部位的出血,可能造成重度危险,为重度出血,而皮肤瘀斑,血肿则为轻度出血。轻度出血:包括皮肤瘀斑,皮下血肿,鼻出血等。中度出血:包括关节出血,肌肉出血,口腔出血,软组织出血等。重度出血:包括特殊部位出血,如中枢神经系统(颅内)和软气道(咽喉,颈部)出血;消化道,泌尿道,呼吸道出血,腹膜内∕腹膜后出血及眼底出血等。 3. 血友病B替代治疗剂量血友病B患者在出血,需要止血治疗时,先要根据出血部位,即根据上述的病情分度,确定是重度出血,或是中度出血,还是轻度出血。根据病情分度,确定要达到的血液FⅨ:C 水平(%),以有效止血。如婴幼儿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 (颅内) 出血,属重度出血,血液FⅨ:C 水平需达到至少40%~50%,才能达到治疗效果。由于FⅨ代谢半减期为18~24小时,故血友病B患者开始时需12小时输注1次,以后酌情延长间隙时间,直至出血停止。下述是根据不同的出血程度,需达到的血液FⅨ:C水平(%),及疗程。轻度出血:目标血FⅨ:C 20%~30%,即FⅨ剂量15~20U/kg·次,每天2次(每12小时一次),建议疗程3~4天。中度出血:目标血FⅨ:C 30%~40%,即FⅨ剂量20~30U/kg·次,每天2次(每12小时一次),建议疗程5~7天。重度出血:目标血FⅨ:C 40%~50%,即FⅨ剂量30~40U/kg·次,每天2次(每12小时一次),建议疗程7~10天。特殊部位出血可将FⅨ:C 水平提高至>50%。以APTT 和FⅨ:C 测定作为调节剂量的参考。一般情况下,需将患者血浆FⅨ:C 水平维持在止血水平(20%~30%)以上,APTT 维持在50~60秒(参考范围31~43秒)以下。4. 血友病B替代治疗药物凝血酶原复合物 (PCC) (含凝血因子Ⅱ、Ⅶ、Ⅸ、Ⅹ), 基因重组凝血因子Ⅸ新鲜冷冻血浆 (FFP),鲜血 (3天内采集)。5. 血友病B替代治疗剂量计算以输入PCC 制品为例,输入1单位(U)∕kg·次,提高FⅨ(FⅨ:C)1%。计算方法:患者每次所需FⅨ(U)﹦患者体重(kg)×(目标FⅨ:C 止血水平% -实测患者FⅨ:C 水平%)×1.0举例:患者50kg,目标FⅨ:C 50%,实测FⅨ:C 1%,1次所需FⅨ(U)﹦50×(50‐1)×1.0﹦2 450U∕次本文系李卫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人的一生中,其骨骼,牙齿是身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钙在骨骼,牙齿的健康维护中起着重要作用。要维护骨与牙齿健康,人类必须每天保证有钙的摄入,且要保证其钙的摄入量与年龄相符合。只有保证了钙的摄入及摄入量,才能使骨骼,牙齿健康。 在人的一生中的不同年龄段,其需要的钙摄入量是不同的,随年龄增加,钙的需要量也增加。有时我们又用钙元素的称呼来表明我们需要的钙。 下面分二个段落介绍每天钙的需要量。 在儿童,青少年时期: 出生~6 月,需要钙300mg/天; 7月~12月,需要钙400mg/天; 1岁~ 3岁,需要钙600mg/天; 4岁~ 9岁,需要钙800mg/天; 10岁~18岁,需要钙1000mg/天。 在成年,老年期: 女:19岁~50岁,需要钙1000mg/天;>50岁,需要钙1200mg/天; 男:19岁~70岁,需要钙1000mg/天;>70岁,需要钙1200mg/天。 钙的来源是食物。含钙丰富的食物主要有三类。牛奶,豆类或其豆制品,蔬菜。 在牛奶中,钙含量丰富,且钙含量恒定,1毫升(ml) 牛奶含1毫克(mg) 钙。而不同的豆类及不同的蔬菜其钙含量是不同的。 在欧美国家,养牛业发达,牛奶多,那儿的人一般也适应牛奶饮入。故欧美国家建议每日钙需要量的2/3来源于牛奶。另1/3通过豆类和蔬菜等食物补给。例如成年人,需要钙1000mg/天,那么每天摄入650ml牛奶,即可达到每天所需的650mg钙量,约为每日需要钙量的2/3。 在我国如牛奶能充分得到,建议每日钙的需要量2/3来源于牛奶,其余部分通过豆类或其豆制品和蔬菜等其它食物补给。如牛奶不能充分得到;或对牛奶过敏等,而不适宜饮用牛奶,建议钙需要量的2/3通过钙片,钙粉等钙制剂得到,余1/3可通过豆类或其豆制品和蔬菜等其它食物补给。
儿童,青少年处在生长发育期,其骨骼,牙齿是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钙在骨骼,牙齿的生长发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要保证骨与牙齿健康生长,儿童,青少年必须保证每天有钙的摄入,且要保证其钙的摄入量与年龄相符合。只有保证了钙的摄入及摄入量,才能使骨骼,牙齿健康生长。在儿童,青少年的不同年龄段,其需要的钙摄入量是不同的,随年龄增加,钙的需要量也增加。有时我们又用钙元素的称呼来表明我们需要的钙。出生~6月, 需要钙300mg/天;7月~12月, 需要钙400mg/天;1岁~ 3岁, 需要钙600mg/天;4岁~ 9岁, 需要钙800mg/天;10岁~18岁,需要钙1000mg/天。钙的来源是食物。含钙丰富的食物主要有三类。牛奶,豆类或其豆制品,蔬菜。在牛奶中,钙含量丰富,且钙含量恒定,1毫升(ml) 牛奶含1毫克(mg) 钙。而不同的豆类及不同的蔬菜其钙含量是不同的。在欧美国家,养牛业发达,牛奶多,那儿的人一般也适应牛奶饮入。故欧美国家建议每日钙需要量的2/3来源于牛奶。另1/3通过豆类和蔬菜等食物补给。如儿童在1岁~3岁时,需要钙600mg/天,那么每天摄入400ml牛奶,即可达到每天所需的400mg钙量,为每日需要钙量的2/3。在我国如牛奶能充分得到,建议儿童每日的钙需要量2/3来源于牛奶,其余部分通过豆类或其豆制品和蔬菜等其它食物补给。如牛奶不能充分得到;或对牛奶过敏等,而不适宜饮用牛奶,建议钙需要量的2/3通过钙片,钙粉等钙制剂得到,余1/3可通过豆类或其豆制品和蔬菜等其它食物补给。
按世界卫生组织的儿童贫血诊断标准: 6月~<5岁,血红蛋白<110g/L,为贫血。 5 岁~ 11岁,血红蛋白<115g/L,为贫血。 12岁~14岁,血红蛋白<120g/L,为贫血。另我国小儿血液会议(1998年)建议:新生儿期,血红蛋白<145g/L,为贫血。 1月~4月,血红蛋白<90g/L,为贫血。 4月~6月,血红蛋白<100g/L,为贫血。儿童贫血轻重的分度: 轻度贫血:血红蛋白<正常下限~90g/L。 中度贫血:血红蛋白<90g/L~60g/L。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30g/L。 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30g/L。新生儿贫血轻重的分度:轻度贫血:血红蛋白120g/L~144g/L。 中度贫血:血红蛋白<120g/L~90g/L。 重度贫血:血红蛋白<90g/L~60g/L。 极重度贫血:血红蛋白<60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