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经常艾灸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所以足三里有很好地调理脾胃的作用。大肠和小肠都归属于胃,所以足三里又有调理胃肠的作用。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胃肠功能正常,提供给身体足够的气血,维持人体正常机能。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气血充盈的表现。如果脾胃功能不好,排便不正常,食欲不好,或者胃脘胀满不舒,面色就会缺少光泽,萎黄,或有暗沉。都可以经常艾灸足三里。健脾胃,调胃肠。所以有很多人觉得,足三里有美容的效果。艾灸足三里时间久了,面色红润有光泽了。足三里有大补的作用。大学老师经常开玩笑地说扎一次足三里,相当于吃一只老母鸡。胃主收纳,脾主运化,如果脾胃功能不好,也会有水湿产生,腿困重,乏力,甚至有出现下肢浮肿,足藓,也可以艾灸足三里,健脾利湿。可配合艾灸丰隆穴,丰隆穴是化痰祛湿的要穴,和足三里配合效果会更好。平常也可以配合食疗,比如用开水泡饮薏苡仁,茯苓等。老年人更应该时时艾灸足三里,因为老年人脾胃功能弱,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年轻时晚上多吃点没什么,岁数大了,晚饭多吃一口胃就不舒服。这说明脾胃功能运化能力减弱,还有就是人老先老腿,老年人逐渐步履蹒跚,下肢气力不足。也要经常艾灸足三里,健脾胃,益气力。最近有些年老患者感觉走路腿没劲,温针灸足三里后,感觉轻松了许多。还有就是平日胃肠胀气,或做完手术不排气的,如果条件允许,都可以艾灸足三里。增加胃肠蠕动,帮助身体恢复。因为艾灸足三里,调脾胃,补益气血,所以足三里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即使身体康健,也可时时艾灸保养,增加正气,提升人体免疫力。平常可以根据身体情况,配合其他腧穴,气血不足的,可以配合关元,气海;体内有瘀血的,可以配合三阴交,血海;腰膝酸软肾虚的,可以配合太溪,涌泉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温度一定要控制好,不要烫伤。特别是对于皮肤感觉差的人。
耳穴神门,是调理失眠的常用穴,多用王不留行籽压豆,揿针,或者用按压耳穴磁珠,可单用或配合其他耳穴调理疾病。神门穴是调理失眠的要穴,它还有降压,止痛,止痒,止泻,止晕等作用。特别是对妇科炎症有良效。神门穴为什么作用这么广泛呢?因为:心主神明,又是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寂则痛微;诸痛痒瘡皆属于心;…神门能安神定志,一个人神安了,心安了,身心气血和畅了,各种疾病就能减轻。
1、缓解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胀痛朋友的妈妈因血压高导致头晕、头痛,因是深夜联系不到医生,当她感觉束手无策时,忽然想起可以用耳尖放血缓解。她在网上找到视频,按照视频一步步操作后,她妈妈真的好多了,当时她觉得特别神奇!2、牙痛李某因事业发展不顺,着急上火牙痛,数日不愈,因痛扰眠,服用清热泻火的药,效果不明显,于是在耳尖放出30多滴暗紫色血后,牙痛立刻缓解。3、咽喉肿痛、退烧在耳尖放血的同时,最好配合商阳穴和少商穴,效果会更好。一小伙爱吃肉,体内湿热蕴结,扁桃体时肿大。有一次咽痛难忍来治疗,当时在耳尖和商阳穴放血后,他当时就感觉扁桃体缩小了很多,咽痛缓解。耳尖放血看起来简单,但要注意不要贸然操作,最好在其他地方先练练,找找感觉,锻炼操作的稳定性,否则扎不准,甚至有时还会扎到自己手上。在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放血前,先揉按耳尖一会儿,这样可以使局部充血,使恶血易出。第二:放血前用酒精棉球消毒,放血后用干棉球按压几分钟,当天不要着水。在点刺放血时,用两手的拇、食指配合,这样更容易挤出恶血。第三:掌握好出血量。一定要达到有效出血量,就是把恶血全部挤出,判断标准是血液从暗紫色到鲜红色为止,出血量不够,则无效。在80年代语文高考作文题,是一则挖井找水的漫画,那时参加高考的朋友肯定会记得,漫画旨意是做事不要半途而废。其实万事同理,放血疗法也是这样。因为很多人说,放血疗法那有那么神奇,其实不见效的主要原因是恶血未出尽。耳尖放血主要用于实火引起的症状。最常见的引起实火的原因有两个:第一、饮食不节食量增加,脾胃运化不了,导致食积化热,过食辛辣、肥甘、油腻的食物,饮酒过量等,所以节日的饮食结构最容易导致上火。第二、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平常心里有不愉快的事,郁久化火。因为火为阳邪,火性炎上,也就是火的特点是升腾向上,如我们常说“上火”、“火腾一下就起来了”。火邪导致的疾病多表现在人体上部。如心火上炎,则见舌尖红赤疼痛;肝火上亢,就会导致目赤肿痛、头晕、头胀痛等;胃火盛导致牙痛等。所以耳尖放血,有很好的清热泻火的作用,能很好的缓解因实火引起的诸症。况且简单易学,适合在家操作。
四缝穴有健脾胃,消食积,止咳嗽,清热解毒等功效,且操作简单安全,以前家里的长辈常用四缝穴调理孩子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腹泻和食积等。因为四缝穴健脾消食的功效显著,所以民间又称这个方法为“扎食气”。大三时我在某中医院实习,连续几天都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排着队来点刺四缝穴。带教老师说每年春秋两季,幼儿园孩子都要过来针刺,这种方法对儿童常见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至今还记得当时场景:孩子怯生生地伸出小手,哭声此起彼伏,结束后还不忘流着泪说一声“谢谢大夫”!多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那个医院还有没有延续运用这个方法,那些含泪道谢的孩子,现在还记得儿时的经历吗?现在他们的孩子还用这个方法调理身体吗?四缝穴在第2~5指掌侧,仰掌伸指,当手第二至五指第一指关节处取穴。针刺四缝穴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治疗小孩食积中焦导致的消化不良、顽固咳嗽、腹泻、胃痛等;对成年人食欲不振,胃痛、胃脘胀满、哮喘亦有良效。为什么针刺四缝穴有这么多功效?因为每个手指都和身体有紧密联系,可以调治相关疾病。如手阳明大肠经经过食指,所以食指四缝与消化吸收的功能有直接关系;手厥阴心包经经过中指,所以中指四缝穴与心脏、心包络相关联的;无名指有手少阳三焦经通过,与肝、胆的关系密切;小指有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经过,与心、小肠、等部位联系密切。另外在手诊中,十指对应身体各个内脏。拇指对应的是肺,食指对应的是胃肠,中指对应的是心脑,无名指对应的是肝胆,小拇指对应的是肾脏。所以针刺四缝穴,就能刺激疏通多条经络及脏器,对身体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操作时先用75%酒精消毒,用普通一次性采血针、注射器针头或细三棱针都可以,点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血水,操作完毕用干棉球压住针孔。注意当天不要着水,保持手的清洁。如果四缝穴附近有比较明显的血管(络脉),也会点刺这些青筋。一般取双手四缝穴。如果症状轻,可轻刺四缝穴,没有出血或出水,效果也很明显。操作要快而轻,如蜻蜓点水,减少痛感。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挤出的白粘液物质变成了血水,是病情好转的现象。下面分享几位针灸前辈治疗案例和运用四缝穴的体会:小儿疳积:彭静山《针灸秘验与绝招》患儿面黄肌瘦,头发打缕,食欲不振,视其腹部微胀而扪之有青筋或硬块,是为疳积。一般针一次即食欲旺盛,数次痊愈。用该法治小儿疳积,效果极好。小儿腹泻:任义 河北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曾治高某,男,3个月。自出生10余天以后即患腹泻,日20余次,便时多有肠鸣,大便色绿黄,伴有未消化的乳汁,经多次查治,疗效不巩固。近日泻下更甚,前来就诊。见患儿面色苍白,消瘦,哭声低,腹部柔软,肠鸣频频,指纹色淡红,透过气关之上,诊为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之腹泻。针刺四缝。针后10分钟,患儿即入睡,肠鸣显著减轻,掌心微出汗,约2小时醒来,当天排便5次。续针4次,泻止病愈。他还特别提出,如果针刺后小孩睡觉,并且掌心微有汗出,疗效会更好。小儿发热 :喻嘉春 安徽中医药医院附属针灸医院四缝穴,用28号毫针点刺手指掌侧中央,挤出黄色粘稠液体各3~5滴,或点刺手指两侧络脉各出血5~10滴,八穴应全部刺到才能有较为可靠的退热作用。如只用1~2处则难引动热邪外出。百日咳 :喻嘉春 安徽中医药医院附属针灸医院四缝用28号短毫针点刺八个指头掌侧两旁之络脉,各挤血5~10滴,每穴必刺,才有止咳之功。曾治任某,男,5岁,1987年11月12日就诊。母诉顿咳已近一个月,服中西药无效,其兄6岁亦患此病刚愈。患儿呈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毕吸气时有鸡鸣状回声,有时伴呕吐,不烧,舌苔白,脉细,治以宣肺止咳。用细三棱针点刺双手四缝,共挤血4毫升,未给任何药物。第2天复诊时,母诉当夜安睡未咳(往顿咳3~5次),每天针1次,又刺4次不再咳。特别提醒,要每穴必刺,才能有很好的止咳退热之功。
有的人平常痰多,吃了不少化痰的药还是有痰,为什么?中医讲“治病必求其本”,所以要想祛痰,就得先了解痰的来源,再消除生成痰的原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的主要作用是主水,主运化,主升清。就是脾能够把饮食,化成营养身体的精微物质,然后通过脾“主升清”的作用上注于肺,再通过肺“朝百脉”的功能,运化到全身。如果"脾"运化水湿不利,不能把人体的水谷精微运化开,就生出痰来。那么脾在往肺里输送水谷精微的同时,也会把痰往肺里输送。肺把水谷精微这些好东西分发输配到全身,但输送上来的痰却留在肺里面,这样痰就会越积越多。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里有痰,就会咳嗽,肺被痰壅塞,就会觉得胸闷不舒。所以这种情况下,单纯吃化痰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把调理的重点放在健脾上。当然平常也应该注意饮食调整,主要是甜食和油腻的食物少吃。还要注意痰的生成还和情志郁结,外感邪气,脾肾阳虚等因素有关。最需要提醒的是:平常有肺的疾病,一定要结合调理脾、胃、肠,不能单独针对肺来治疗,特别是有胃胀满,胃痛,嗳气,打嗝,腹泻,便秘等这些胃肠功能下降的症状时,更应该注意。
酸梅汤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等作用,是消暑最佳饮品。制作方法:原料:乌梅20g、生山楂15g、玫瑰茄6g、陈皮5g、乌枣25g、生甘草2g乌梅:味酸涩、性温。有生津止渴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乌梅果肉中含有较多的钾,对防止夏天汗出太多引起的低钾现象,如倦怠、乏力、嗜睡等症状有一定的作用。所以酸梅汤以乌梅为君药。山楂:味酸、甘、微温。健脾行气,消食磨积,散瘀化痰,对改善食欲有作用。陈皮:夏季多湿困脾,食欲不振。陈皮有理气健脾,和胃止呕,燥湿化痰的效果。陈皮以陈者为贵,所谓“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陈皮有一个很有烟火气的“炮制”方法:将晾干的橘皮用线穿好,吊放在炉灶之上。这样经年累月,橘皮经火气之焙烘,炊烟之熏染,脱去水分,然后干燥收藏。用这种方法加工而成的陈皮,可以长年珍藏,且能芳香浓郁,品质上乘。乌枣:性味甘温,滋补肝肾,润燥生津,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润心肺等作用。乌枣是鲜枣(红枣)经过油煮、烟熏之后加工制成的,属于鲜枣的干制品;颜色乌黑,因此有“乌枣”之称。如此炮制增加了滋补肝肾的作用。在熬制酸梅汤后,其中的乌枣可以吃,酸甜绵软。玫瑰茄:又叫洛神花,性味酸,凉,归肾经。具有清凉降火,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健脾胃、解酒等功效。生甘草:性味甘、平,入心、肺、脾、胃经,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的作用。且胃酸的乌梅、山楂和味甘的生甘草配合,起到酸甘化阴的作用。以上各药,先用清水洗一下,再加适量的水,大火烧开后,小火再煮20分钟左右。如果血糖正常,熬前可放冰糖,不要放白糖,因白糖味道甜腻,容易上火,熬久之后还容易发苦。
后头痛,指枕项部位疼痛,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后脑勺痛。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通过这个部位,如果风寒邪气侵袭膀胱经,导致经气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引起头和项背的疼痛,有时还伴有怕风怕寒,全身关节疼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状。如果是风寒侵袭引起的,可以用以下方法调理:第一:背部拔罐。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也就是正中线旁开1.5寸,从上往下走罐几次,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然后在相应腧穴留罐,一般选择肩井,大椎,风门,颈椎两侧,天宗,膈俞,腰阳关,大肠俞,长强等部位。第二:艾灸局部。可以用灸盒灸后脖颈,最好灸到微微出汗,让风寒邪气随汗排出。第三:在至阴穴放血或艾条温和灸,至阴穴是足太阳膀胱经最后一个腧穴,在足小趾的外侧,可以疏散太阳经的寒气,通经络调气血止疼痛。其他也可以贴敷祛风散寒的膏药或理疗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冠心病患者和脑力劳动过度者,也会出现一侧后头痛,并且以左侧多见。对于冠心病引起的,应积极治疗冠心病,胸闷,胸痛等症状缓解后,头痛也会逐渐缓解;对于脑力劳动过度引起的,就需要平常多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可辅助针刺、中药或按摩缓解。另外颈椎病、高血压、脑部疾病等也可以引起后头痛。颈稚病引起的后头痛,常伴有颈肩及上肢的酸痛麻木;高血压引起的后头痛可伴有头晕,头胀等。所以对后头疼的治疗,应查找病因,针对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
感冒虽是常见病,“小感冒”,也不要家里有啥药就吃啥药,更不要几种药叠加服用。调理感冒,也应该辩证分型。下面简单介绍几种常见的感冒,症状特点和常用药。常见的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暑湿感冒。风寒感冒:身体受到风寒的侵袭,出现特别怕冷,发热,无汗,头痛,甚至全身关节酸痛,鼻塞,鼻音重,流清鼻涕等症状。主要是体现“寒”的症状,如怕冷,鼻流清涕等,又有明显的受寒因素,就比较容易判断是风寒感冒。常用药有感冒清热颗粒。也可以配合后背拔罐,温水泡脚,或葱白生姜红糖水发汗。风热感冒:身体受到风热的侵袭,出现身热,头胀痛,咳嗽,痰粘或黄痰,咽干或肿痛,鼻塞,流黄鼻涕,口渴等。主要表现出现“热”的症状,如咽喉肿痛,流黄鼻涕,口渴等。常用药有银翘解毒丸,可以结合商阳,少商放血。暑湿感冒:一般是夏天,感受暑湿邪气引起。出现身热,身体酸重疼痛,口里感觉粘腻,胸闷恶心,心烦,舌苔腻。主要表现出现“暑湿”的症状。口里觉得粘腻,舌苔腻等,是有“湿”邪的表现,心烦是有“暑”邪的表现。常用药有藿香正气胶囊,霍香正气水,新加香薷饮等。治疗感冒时,还要考虑身体的情况。比如有些人体质弱,正气不足,除呼吸系统症状外,还有身体倦怠,咳痰无力等气虚的症状,治疗时就要配合用补气药,比如黄芪,茯苓,甘草等,帮助疏风解表的药,排出邪气排。注意服药时不能出汗太多,因为出汗多,会进一步耗伤患者的正气,容易复受邪气侵袭,一年感冒多次。气虚体质的人,平常应注意调理体质,如果平常爱出汗,容易感冒,可以用玉屏风散,益气固表,以防感冒,也可以经常艾灸足三里,提高正气,增加免疫力。平素体内津液不足,感冒时,就会有明显的口干,干咳或少痰,舌红少苔等津液少的表现,所以治疗时,要注意同时补充津液,比如用玉竹,沙参,麦冬等,起到生津以助汗源的目的。同样不要大汗淋漓,因为汗是体内津液转化来的,如果出汗多,会使体内津液更亏。所以服药后如果疗效不好,或反复感冒,应尽早查找病因,以防变生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