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经常艾灸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腧穴,所以足三里有很好地调理脾胃的作用。大肠和小肠都归属于胃,所以足三里又有调理胃肠的作用。脾胃是气血生化的源泉,脾胃,胃肠功能正常,提供给身体足够的气血,维持人体正常机能。正常人的面色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是气血充盈的表现。如果脾胃功能不好,排便不正常,食欲不好,或者胃脘胀满不舒,面色就会缺少光泽,萎黄,或有暗沉。都可以经常艾灸足三里。健脾胃,调胃肠。所以有很多人觉得,足三里有美容的效果。艾灸足三里时间久了,面色红润有光泽了。足三里有大补的作用。大学老师经常开玩笑地说扎一次足三里,相当于吃一只老母鸡。胃主收纳,脾主运化,如果脾胃功能不好,也会有水湿产生,腿困重,乏力,甚至有出现下肢浮肿,足藓,也可以艾灸足三里,健脾利湿。可配合艾灸丰隆穴,丰隆穴是化痰祛湿的要穴,和足三里配合效果会更好。平常也可以配合食疗,比如用开水泡饮薏苡仁,茯苓等。老年人更应该时时艾灸足三里,因为老年人脾胃功能弱,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年轻时晚上多吃点没什么,岁数大了,晚饭多吃一口胃就不舒服。这说明脾胃功能运化能力减弱,还有就是人老先老腿,老年人逐渐步履蹒跚,下肢气力不足。也要经常艾灸足三里,健脾胃,益气力。最近有些年老患者感觉走路腿没劲,温针灸足三里后,感觉轻松了许多。还有就是平日胃肠胀气,或做完手术不排气的,如果条件允许,都可以艾灸足三里。增加胃肠蠕动,帮助身体恢复。因为艾灸足三里,调脾胃,补益气血,所以足三里有很好的养生保健作用,即使身体康健,也可时时艾灸保养,增加正气,提升人体免疫力。平常可以根据身体情况,配合其他腧穴,气血不足的,可以配合关元,气海;体内有瘀血的,可以配合三阴交,血海;腰膝酸软肾虚的,可以配合太溪,涌泉等等。需要注意的是,温度一定要控制好,不要烫伤。特别是对于皮肤感觉差的人。
失眠的针灸治疗和自我调理一、导致失眠的因素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这种经历,许多人被失眠所折磨,痛苦不堪。今天我们主要介绍失眠的针灸方法。导致失眠的原因很多,有些原因去除后失眠就不治而愈了,因此在治疗失眠之前,我们首先要分析一下哪些因素会导致失眠。 1.生理因素 时差反应,如去欧美旅行,由于体内生物钟尚未适应新的昼夜节律,容易导致失眠2.环境因素 噪音或光照干扰睡眠,室温过高、过低都会导致失眠。卧具不适,乘坐车、船、飞机等睡眠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失眠3.苭物因素 某些药物或饮料如含咖啡因、茶碱、酒精和各种兴奋剂、某些食欲抑制剂可导致失眠。4.疾病因素 各种使人疼痛的疾病、心肺疾病、哮喘、夜尿症、胃肠疾病、肾功能衰竭、甲状腺功能亢进、帕金森病等常常引起失眠。许多精神类疾病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老年痴呆、焦虑症、强迫症、边缘性人格障碍等常伴有失眠症状。5.社会心理因素 工作和学习的压力,生活不良事件的刺激,电影电视的紧张刺激等等是导致失眠的常见原因。 在上述这些原因中,有些因素是比较容易消除的,如环境、药物因素,不容易消除的是身体本身的因素和社会心理的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的消除依赖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依赖于对不所良情绪的排遣技巧和压力释放技巧,这些不是单靠药物和针灸所能解决的,所谓"心病还得心药治"。严重疾病影响所致的失眠需要通过治疗原发疾病来解决。还有担心失眠本身也是导致失眠的重要原因。 好,当我们把能解决的影响睡眠的原因排除后,还是出现睡眠障碍,那就是身体内部失调的问题了。二、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中医认为导致失眠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主要有以下几点:情志内伤,思虑过度;饮食不节,脾胃失调;素体不强,病后体虚。由此导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而发生失眠。如七情活动过于剧烈和持久,可以造成脏腑气机紊乱,思虑过度可以损伤心脾,饮食过于辛辣油腻、烈酒饮料过多、难消化的食物等可以损伤脾胃,这些脏腑的损伤导致了失眠。身体过于虚弱,气血不足,血不养神也是导致失眠的一种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一些不良情绪,可能跟外界刺激关系不大,而是与人体脏腑失调有关,如《内经》上说的:“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等,这些不良情绪所导致的失眠也是要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来治疗。三、失眠的分型 我把失眠分为三个大型1.阴虚阳亢型(包括肝火、心火、肝阳上扰、心肾不交,总属阴阳失调)2.脾胃不和型(包括痰热内扰型)3.心脾两虚型 1.阴虚阳亢型(包括肝火、心火、肝阳上扰、心肾不交,总属阴阳失调)古人认为:“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也。”阴虚于下,阳亢于上,阴阳不相交合是失眠病症的主要病机,这类病人的机体状态,或偏阴虚,或偏阳亢,阴虚可致阳亢,阳盛可耗阴液,总之,阴阳不相平衡,阳盛于上是失眠发生的病理基础,若加之过激的情绪波动,阳盛化火,扰乱脑神,则失眠发生。若细分之,则有肝火、心火、肝阳上扰、心肾不交等多种类型。肝火者,脾气急躁易怒;心火者,心烦心悸易汗;肝阳上扰者,除有肝火的表现外,还有眼干、口舌干燥、盗汗等阴虚的表现;心肾不交者,多指心火亢于上,肾阴亏于下,因根据五行学说,心主火,肾主水,正常情况下,心火降于肾,以温肾水,肾阴上济心,以养心火,心肾功能协调,中医称之为“水火既济”,否则就叫“心肾不交”,临床表现为除心火、阴虚的症状外,还有腰酸腿软、头晕耳鸣等肾虚症状。 2.脾胃不和型(包括痰热内扰型) 中医所说的脾胃不和主要是指消化系统的功能障碍, 如饮食积滞、胃痛腹胀、肠鸣腹泻等均可影响睡眠,即古人所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此外,脾胃不和、饮食不节,可以化生痰火,上扰脑窍,导致失眠。这类患者多见口苦痰多、头晕心烦、胸腹憋闷不适、舌苔厚腻等症状。3.心脾两虚型 这类患者多见于体质素虚或病后体弱者,也见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者,这类人气血不足,中医认为“血不养心”可以导致失眠。临床表现为多梦易醒,心慌气短,饮食无味,面色无华,怠倦乏力等。四、针灸治疗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失眠用针灸治疗效果要比中药好,虽然西药有较强的即时效果,但易依赖成瘾,长期服用对人体有损害,因此针灸是治疗失眠的较好选择。 主穴:百会或四神聪、神门、三阴交。三型加穴:(一)阴虚阳亢型:涌泉(灸20-30分钟)。火针点刺四神聪出血 A肝火:行间、侠溪、耳尖;(B)心火:大陵、劳宫、中冲、少冲;(C)肝阳:肝俞、太冲、耳尖;(D)肾阴亏虚:肾俞、太溪、照海; (E)抑郁:膻中、期门、内关、太冲。 用艾条温和灸涌泉穴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因为失眠症多半由于阴阳失调所致。阳属火,火性炎上;阴属水,水性下行。若阴虚则阴不敛阳,阴阳失去平衡,虚阳就会上浮,中医叫“虚阳上亢”,阳亢扰动脑神,就会导致失眠。治疗上除了在耳尖等穴放血泄阳外,可在涌泉穴艾灸,这样就可以把上亢的阳气引下来,中医叫做“引火归元”。选用涌泉穴,是因为涌泉穴位于人体最低处,接地气,阴之极,故喻之为像地下水之涌出如泉,属于肾经的第一个穴位,而肾是人体的先天之本、阴阳之气的发源地,称之为“元阴元阳”,所以灸涌泉穴可以“引火归元”,使之阴阳和谐。 若在临床上觉得用艾条悬灸涌泉比较费事,则可用温针灸法,但针刺涌泉比较疼痛,我们可以用温针灸三阴交代之。三阴交是肝、脾、肾三经的交会穴,本身就是治疗失眠的要穴,也有引火归元的作用。由于三阴交的治疗作用比较广泛,因此温针灸三阴交在治疗其他疾病如妇科病、皮肤病时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如果觉得用温针灸比较费事,或者病人厌恶艾灸烟味,则可以用火针代替,而且效果比温针灸更为迅捷。 火针点刺四神聪出血是本人学习贺氏三通法后所创用的方法,因顽固性失眠多有脑窍淤滞的一面,火针点刺出血是温通强通合于一体,有强力疏通脑窍的作用,同时放血可以泻火泄阳,适宜治疗虚阳上亢的顽固性失眠。 穴位按摩: 1.百会、四神聪区域五指并拢叩打三分钟,有头顶痛者更为适宜; 2.安眠穴按揉3-5分钟,有颈椎病、偏头痛者更为适宜; 3.印堂穴推擦3-5分钟,有前头痛、眼睛不适者更为适宜; 4.按摩足心涌泉穴,左右各100次,或用拳轻轻叩打足跟中央左右各100次,此二法有“引火归元”的作用。肝火、肝阳加按揉行间或太冲;心火加按揉大陵、劳宫;抑郁按擦膻中,按揉太冲。(二)脾胃不和型——脾俞、胃俞、内关、中脘 穴位按摩:重点按揉足三里、三阴交左右各三分钟。头上三处穴位可选用。(三)心脾两虚型——心俞、脾俞、中脘、足三里。穴位按摩:用力按揉内关穴左右各五分钟,按揉足三里、三阴交左右各三分钟。头上三处穴位可选用。五、失眠症的非医疗方法 失眠症,除了医学治疗外,平时身心的调理也是很重要的。 1.心理调整。心理失衡是失眠症最重要的原因,心理调整依赖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依赖于对不所良情绪的排遣技巧和压力释放技巧,对人对己不能有过高的要求,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如何保持心理健康有很多书籍可参考,这里就不作细说了。这里讲一个故事,说明失眠本身并不会严重损害人们的身体,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主要是:对失眠本身的担忧和焦虑。 国际知名的大律师撒姆尔·安特梅尔一辈子没有好好睡过一天。他上大学时,最难受的是两件事:气喘病和失眠症。他这两种病都很严重,没办法治好。于是他决定退而求其次,失眠时不在床上翻来覆去,而是下床读书。结果,他在班上每门功课成绩都名列前茅,成了纽约市立大学的高材生。他当了律师以后,失眠症仍围扰着他,但他一点也不忧虑。他说:“大自然会照顾我的。”事实真的如此,他虽然每天睡眠很少,健康状况却一直良好,他的工作成绩超过了同事,因为别人睡觉的时候,他还在工作。1931年,他在一桩诉讼案中得到的酬金是当时律师收入的最高纪录:100万美元。但失眠症仍没办法摆脱。他晚上有一半时间用于阅读,清晨五点就起床。当大多数人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一天的工作差不多已经做完一半了。他竟然活到81岁,他认识到失眠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绝不为此焦虑烦躁,否则他肯定是默默无闻,痛苦一生。 2.身体锻炼。身心平衡是克服失眠的良方,现代人一个通病是心理负担很重,身体负担很轻,身心处于严重的不平衡状态。要使身心平衡,就必须加大体力活动,关于体育锻炼可以改善失眠有一个故事,见上一篇博文http://yangguang4987.blog.sohu.com/165896055.html 3.饮食调理。一些食品可以改善失眠,大家不妨一试。这些食品有:酸奶、啤酒、小米粥、黄花菜、大枣、桂圆、香蕉、莲子、百合、荔枝、核桃、莴笋、桑椹等。
耳穴神门,是调理失眠的常用穴,多用王不留行籽压豆,揿针,或者用按压耳穴磁珠,可单用或配合其他耳穴调理疾病。神门穴是调理失眠的要穴,它还有降压,止痛,止痒,止泻,止晕等作用。特别是对妇科炎症有良效。神门穴为什么作用这么广泛呢?因为:心主神明,又是君主之官,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心寂则痛微;诸痛痒瘡皆属于心;…神门能安神定志,一个人神安了,心安了,身心气血和畅了,各种疾病就能减轻。
1、缓解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胀痛朋友的妈妈因血压高导致头晕、头痛,因是深夜联系不到医生,当她感觉束手无策时,忽然想起可以用耳尖放血缓解。她在网上找到视频,按照视频一步步操作后,她妈妈真的好多了,当时她觉得特别神奇!2、牙痛李某因事业发展不顺,着急上火牙痛,数日不愈,因痛扰眠,服用清热泻火的药,效果不明显,于是在耳尖放出30多滴暗紫色血后,牙痛立刻缓解。3、咽喉肿痛、退烧在耳尖放血的同时,最好配合商阳穴和少商穴,效果会更好。一小伙爱吃肉,体内湿热蕴结,扁桃体时肿大。有一次咽痛难忍来治疗,当时在耳尖和商阳穴放血后,他当时就感觉扁桃体缩小了很多,咽痛缓解。耳尖放血看起来简单,但要注意不要贸然操作,最好在其他地方先练练,找找感觉,锻炼操作的稳定性,否则扎不准,甚至有时还会扎到自己手上。在具体操作时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放血前,先揉按耳尖一会儿,这样可以使局部充血,使恶血易出。第二:放血前用酒精棉球消毒,放血后用干棉球按压几分钟,当天不要着水。在点刺放血时,用两手的拇、食指配合,这样更容易挤出恶血。第三:掌握好出血量。一定要达到有效出血量,就是把恶血全部挤出,判断标准是血液从暗紫色到鲜红色为止,出血量不够,则无效。在80年代语文高考作文题,是一则挖井找水的漫画,那时参加高考的朋友肯定会记得,漫画旨意是做事不要半途而废。其实万事同理,放血疗法也是这样。因为很多人说,放血疗法那有那么神奇,其实不见效的主要原因是恶血未出尽。耳尖放血主要用于实火引起的症状。最常见的引起实火的原因有两个:第一、饮食不节食量增加,脾胃运化不了,导致食积化热,过食辛辣、肥甘、油腻的食物,饮酒过量等,所以节日的饮食结构最容易导致上火。第二、肝气郁结,郁而化火。平常心里有不愉快的事,郁久化火。因为火为阳邪,火性炎上,也就是火的特点是升腾向上,如我们常说“上火”、“火腾一下就起来了”。火邪导致的疾病多表现在人体上部。如心火上炎,则见舌尖红赤疼痛;肝火上亢,就会导致目赤肿痛、头晕、头胀痛等;胃火盛导致牙痛等。所以耳尖放血,有很好的清热泻火的作用,能很好的缓解因实火引起的诸症。况且简单易学,适合在家操作。
四缝穴有健脾胃,消食积,止咳嗽,清热解毒等功效,且操作简单安全,以前家里的长辈常用四缝穴调理孩子常见疾病,如感冒、咳嗽、腹泻和食积等。因为四缝穴健脾消食的功效显著,所以民间又称这个方法为“扎食气”。大三时我在某中医院实习,连续几天都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排着队来点刺四缝穴。带教老师说每年春秋两季,幼儿园孩子都要过来针刺,这种方法对儿童常见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至今还记得当时场景:孩子怯生生地伸出小手,哭声此起彼伏,结束后还不忘流着泪说一声“谢谢大夫”!多年过去了,不知道现在那个医院还有没有延续运用这个方法,那些含泪道谢的孩子,现在还记得儿时的经历吗?现在他们的孩子还用这个方法调理身体吗?四缝穴在第2~5指掌侧,仰掌伸指,当手第二至五指第一指关节处取穴。针刺四缝穴有健脾和胃的功效,治疗小孩食积中焦导致的消化不良、顽固咳嗽、腹泻、胃痛等;对成年人食欲不振,胃痛、胃脘胀满、哮喘亦有良效。为什么针刺四缝穴有这么多功效?因为每个手指都和身体有紧密联系,可以调治相关疾病。如手阳明大肠经经过食指,所以食指四缝与消化吸收的功能有直接关系;手厥阴心包经经过中指,所以中指四缝穴与心脏、心包络相关联的;无名指有手少阳三焦经通过,与肝、胆的关系密切;小指有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经过,与心、小肠、等部位联系密切。另外在手诊中,十指对应身体各个内脏。拇指对应的是肺,食指对应的是胃肠,中指对应的是心脑,无名指对应的是肝胆,小拇指对应的是肾脏。所以针刺四缝穴,就能刺激疏通多条经络及脏器,对身体有很好的调理作用。操作时先用75%酒精消毒,用普通一次性采血针、注射器针头或细三棱针都可以,点刺0.1-0.2寸,挤出少量黄白色透明样粘液或血水,操作完毕用干棉球压住针孔。注意当天不要着水,保持手的清洁。如果四缝穴附近有比较明显的血管(络脉),也会点刺这些青筋。一般取双手四缝穴。如果症状轻,可轻刺四缝穴,没有出血或出水,效果也很明显。操作要快而轻,如蜻蜓点水,减少痛感。需要注意的是,在治疗过程中,如果挤出的白粘液物质变成了血水,是病情好转的现象。下面分享几位针灸前辈治疗案例和运用四缝穴的体会:小儿疳积:彭静山《针灸秘验与绝招》患儿面黄肌瘦,头发打缕,食欲不振,视其腹部微胀而扪之有青筋或硬块,是为疳积。一般针一次即食欲旺盛,数次痊愈。用该法治小儿疳积,效果极好。小儿腹泻:任义 河北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曾治高某,男,3个月。自出生10余天以后即患腹泻,日20余次,便时多有肠鸣,大便色绿黄,伴有未消化的乳汁,经多次查治,疗效不巩固。近日泻下更甚,前来就诊。见患儿面色苍白,消瘦,哭声低,腹部柔软,肠鸣频频,指纹色淡红,透过气关之上,诊为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之腹泻。针刺四缝。针后10分钟,患儿即入睡,肠鸣显著减轻,掌心微出汗,约2小时醒来,当天排便5次。续针4次,泻止病愈。他还特别提出,如果针刺后小孩睡觉,并且掌心微有汗出,疗效会更好。小儿发热 :喻嘉春 安徽中医药医院附属针灸医院四缝穴,用28号毫针点刺手指掌侧中央,挤出黄色粘稠液体各3~5滴,或点刺手指两侧络脉各出血5~10滴,八穴应全部刺到才能有较为可靠的退热作用。如只用1~2处则难引动热邪外出。百日咳 :喻嘉春 安徽中医药医院附属针灸医院四缝用28号短毫针点刺八个指头掌侧两旁之络脉,各挤血5~10滴,每穴必刺,才有止咳之功。曾治任某,男,5岁,1987年11月12日就诊。母诉顿咳已近一个月,服中西药无效,其兄6岁亦患此病刚愈。患儿呈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毕吸气时有鸡鸣状回声,有时伴呕吐,不烧,舌苔白,脉细,治以宣肺止咳。用细三棱针点刺双手四缝,共挤血4毫升,未给任何药物。第2天复诊时,母诉当夜安睡未咳(往顿咳3~5次),每天针1次,又刺4次不再咳。特别提醒,要每穴必刺,才能有很好的止咳退热之功。
有的人平常痰多,吃了不少化痰的药还是有痰,为什么?中医讲“治病必求其本”,所以要想祛痰,就得先了解痰的来源,再消除生成痰的原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的主要作用是主水,主运化,主升清。就是脾能够把饮食,化成营养身体的精微物质,然后通过脾“主升清”的作用上注于肺,再通过肺“朝百脉”的功能,运化到全身。如果"脾"运化水湿不利,不能把人体的水谷精微运化开,就生出痰来。那么脾在往肺里输送水谷精微的同时,也会把痰往肺里输送。肺把水谷精微这些好东西分发输配到全身,但输送上来的痰却留在肺里面,这样痰就会越积越多。所以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肺里有痰,就会咳嗽,肺被痰壅塞,就会觉得胸闷不舒。所以这种情况下,单纯吃化痰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应该把调理的重点放在健脾上。当然平常也应该注意饮食调整,主要是甜食和油腻的食物少吃。还要注意痰的生成还和情志郁结,外感邪气,脾肾阳虚等因素有关。最需要提醒的是:平常有肺的疾病,一定要结合调理脾、胃、肠,不能单独针对肺来治疗,特别是有胃胀满,胃痛,嗳气,打嗝,腹泻,便秘等这些胃肠功能下降的症状时,更应该注意。
酸梅汤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暑、增进食欲、促进消化等作用,是消暑最佳饮品。制作方法:原料:乌梅20g、生山楂15g、玫瑰茄6g、陈皮5g、乌枣25g、生甘草2g乌梅:味酸涩、性温。有生津止渴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乌梅果肉中含有较多的钾,对防止夏天汗出太多引起的低钾现象,如倦怠、乏力、嗜睡等症状有一定的作用。所以酸梅汤以乌梅为君药。山楂:味酸、甘、微温。健脾行气,消食磨积,散瘀化痰,对改善食欲有作用。陈皮:夏季多湿困脾,食欲不振。陈皮有理气健脾,和胃止呕,燥湿化痰的效果。陈皮以陈者为贵,所谓“一两陈皮一两金,百年陈皮胜黄金”。陈皮有一个很有烟火气的“炮制”方法:将晾干的橘皮用线穿好,吊放在炉灶之上。这样经年累月,橘皮经火气之焙烘,炊烟之熏染,脱去水分,然后干燥收藏。用这种方法加工而成的陈皮,可以长年珍藏,且能芳香浓郁,品质上乘。乌枣:性味甘温,滋补肝肾,润燥生津,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润心肺等作用。乌枣是鲜枣(红枣)经过油煮、烟熏之后加工制成的,属于鲜枣的干制品;颜色乌黑,因此有“乌枣”之称。如此炮制增加了滋补肝肾的作用。在熬制酸梅汤后,其中的乌枣可以吃,酸甜绵软。玫瑰茄:又叫洛神花,性味酸,凉,归肾经。具有清凉降火,生津止渴、敛肺止咳、健脾胃、解酒等功效。生甘草:性味甘、平,入心、肺、脾、胃经,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的作用。且胃酸的乌梅、山楂和味甘的生甘草配合,起到酸甘化阴的作用。以上各药,先用清水洗一下,再加适量的水,大火烧开后,小火再煮20分钟左右。如果血糖正常,熬前可放冰糖,不要放白糖,因白糖味道甜腻,容易上火,熬久之后还容易发苦。
后头痛,指枕项部位疼痛,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后脑勺痛。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通过这个部位,如果风寒邪气侵袭膀胱经,导致经气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就会引起头和项背的疼痛,有时还伴有怕风怕寒,全身关节疼痛,鼻塞,流清涕等症状。如果是风寒侵袭引起的,可以用以下方法调理:第一:背部拔罐。在膀胱经第一侧线,也就是正中线旁开1.5寸,从上往下走罐几次,力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然后在相应腧穴留罐,一般选择肩井,大椎,风门,颈椎两侧,天宗,膈俞,腰阳关,大肠俞,长强等部位。第二:艾灸局部。可以用灸盒灸后脖颈,最好灸到微微出汗,让风寒邪气随汗排出。第三:在至阴穴放血或艾条温和灸,至阴穴是足太阳膀胱经最后一个腧穴,在足小趾的外侧,可以疏散太阳经的寒气,通经络调气血止疼痛。其他也可以贴敷祛风散寒的膏药或理疗等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冠心病患者和脑力劳动过度者,也会出现一侧后头痛,并且以左侧多见。对于冠心病引起的,应积极治疗冠心病,胸闷,胸痛等症状缓解后,头痛也会逐渐缓解;对于脑力劳动过度引起的,就需要平常多注意休息,劳逸结合,可辅助针刺、中药或按摩缓解。另外颈椎病、高血压、脑部疾病等也可以引起后头痛。颈稚病引起的后头痛,常伴有颈肩及上肢的酸痛麻木;高血压引起的后头痛可伴有头晕,头胀等。所以对后头疼的治疗,应查找病因,针对病因给予相应的治疗。
下腰痛是一组下腰疾患所致的腰、骶、臀、腿痛。祖国医学对这一组疾病的认识散见于“腰痛”、“痹证”、“伤筋”、“腰腿痛”等疾病范畴中。然而,此组疾病无论是从病因病机、症状表现,还是从治疗方法、预防康复上均有较多的共性,故有必要作一统一的认识。同时,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大部分下腰痛患者都能在影像学上表现出某种器质性异常,故不少患者和一些医生对名目繁多的西医诊断不知何者适合于针灸治疗,何者不适合于针灸治疗。本文就这些问题,对下腰痛的针灸治疗作一初步探索。一、下腰痛的概念 下腰部是指腰骶关节为中心的解剖段,狭义的指腰四椎体到骶骨这一段,广义的可包括腰二、三椎体以及双侧骶髂关节及其邻近组织。由于此处含有马尾神经和构成坐骨神经的脊神经根,故其症状范围除见腰部外,还涉及臀部和下肢。内科和妇科的许多疾病均可引起腰痛,但本文所论述的下腰痛实指下腰部本身的疼痛性疾患,多属于骨伤科、神经科疾病范畴,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广义的下腰痛可包括先天性疾患、退变性疾患、外伤性疾患、炎症性疾患、肿瘤性疾患等数十种疾病。针灸的适应病证主要是前三类,尤其是退变性疾患。这三类疾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现代医学认为,脊柱、主要是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和腰部异常应力的作用是下腰痛的主要病理基础,在多数情况下,两者互为因果,而腰椎骨与关节、神经等结构的发育异常或先天性缺陷常常是下腰痛发病的潜在因素。二、针灸治疗的适应症和优越性 尽管针灸治疗痛症是其特长,但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许多影像学的诊断报告往往把病人和医生唬住,使他们认为其病不适宜针灸治疗,从而使针灸科的阵地趋于萎缩。例如:有X线或CT报告腰骶部某种先天畸形,一般人认为针灸无法治疗先天畸形所引起的下腰痛。再如某部位发现骨刺,许多人认为针灸无法消除骨刺,从而也不能治疗这种病引起的疼痛。又如:许多过去被诊断为坐骨神经痛的病人,X线检查无明显异常,现经CT或核磁共振检查,却发现是腰椎间盘突出症,而许多病人和医生认为针灸无法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其实,这些都是不正确的认识。 就先天畸形来说,针灸固然不能治疗严重的先天畸形,但严重的畸形极少,且早年发病。较轻的先天畸形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表现出来,往往由于年龄增长、损伤积累,感受寒湿等因素促使发病。针灸治疗能通过祛除外邪、调整机体功能、疏通经络气血等途径使症状缓解。先天畸形虽然不能被针矫治,但相关的病痛常可被针灸缓解。 再说骨刺,骨刺或骨质增生是骨组织退行性变或代偿作用的一种表现。是否有骨刺或骨刺的大小与临床症状并不完全一致,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都会长骨刺,但其中只有约20%的人感到关节疼痛、活动不灵便。大部分骨刺所导致的下腰痛经适当的针灸治疗,均可痊愈或缓解。其机理大概是减轻了骨刺所导致的炎性水肿反应,促使机体尽早适应骨刺所造成的变化,从而达到新的平衡。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脊椎病的X线征象往往与临床表现不符。如许多罹患椎间盘突出症者,其脊椎退变的X线表现并不明显;相反,某些即使有严重脊椎病X线征者,却毫无神经损害的症状。故X线摄片只能供临床参考。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我们以针灸法为主治疗,经近20年的观察,均有满意的疗效,只有极少数需要手术者。许多西医认为必须手术者,也通过针灸而疼痛消失。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下腰痛诸病中比较棘手的病症,针灸对此症尚有较高疗效,这说明针灸治疗下腰痛大有可为。下面根据临床报道和有关文献资料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提出下列引起下腰痛的病症可首先以针灸疗法为主治疗。 1、轻、中度先天畸形性疾患:短腰畸形,脊柱裂,腰椎骶化和骶椎腰化,椎骨附件畸形,先天性、发育性腰椎椎管狭窄症,先天性腰椎脊椎崩裂和脊椎滑脱等。 2、退变性疾患:肥大性脊椎炎(又称增生性脊椎炎、退行性脊椎炎、老年性脊椎炎),黄韧带肥厚,老年性驼背有疼痛症状者,腰椎间盘突出症,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症,腰椎退变性小关节损伤性关节炎,退变性脊柱崩裂和脊椎滑脱。 3、炎症性疾患:腰背筋膜纤维织炎,强直性脊柱炎,骶骼关节部炎症,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需要说明的是,引起下腰疼痛的炎症性疾患很多,针灸疗法主要适宜于治疗因各种刺激因素诸如寒冷、潮湿、缺血、缺氧等所造成的无菌性炎症及因变态反应引起的骨关节胶原性疾病。至于细菌性炎症,针灸疗法难以迅速消除致病菌,有延误治疗时机之虑,故治疗此类炎症时,针灸一般只作为一种配合的治疗方法。 4、损伤性疾患:腰肌扭伤,腰肌劳损,腰部韧带损伤等。损伤性疾患分为因用力姿势不当和外界暴力直接作用所致两类,前者一般适宜针灸治疗,后者轻症亦可用针灸治疗。 5、其他疾患:梨状肌综合征,腰骶部的各种干性神经痛,颈腰综合征,不安宁腿等。 以上疾患,采用针灸疗法,经适当治疗,大都能被治愈。极少数久治不愈或症情加重者,可考虑外科手术治疗。针灸疗法不仅能大大降低下腰痛患者的手术率,避免手术带来的风险,而且比之其他疗法也有很大的优越性。一般治疗下腰的非手术方法还有中、西药物疗法、推拿方法。西药主要是止痛药,但只能暂时缓解疼痛;封闭疗法有较好的止痛效果,但治疗手段单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药虽有良好的调整作用,但止痛作用不如针灸疗法迅捷,且下腰痛为骨节、肌肉、筋脉的病变,药物因浓度关系难以有效地在这些部位发挥作用,而针灸却能直接作用患部,所谓“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也。 至于推拿,也是治疗下腰痛的常用方法。但由于推拿是用外力直接调整机体的病理状态,这种外力必须用之恰当,若用之不当,则往往加重病情。我们在临床上遇到过一些椎间盘突出症经推拿后症状加重的病例。因不适当的手法或过重的手法,可使脊椎间结构更不稳定,甚至导致纤维环破裂、神经损伤、骨折等严重后果。故必须慎用推拿方法。而针灸疗法是通过腧穴、经络间接地调整机体的病理状态,是通过激发机体的自身调节能力而发挥作用,故针灸疗法一般不会出现负面效应,这是针灸疗法的最大优势所在。三、诊断和鉴别诊断 明确下腰痛的西医诊断,有助于预后判断,可参阅有关医著,此不赘述。遇到下腰痛的病例,首先要排除肿瘤。X线摄片检查可作为常规,大部分肿瘤患者在X线片上有特殊表现,少部分脊椎X线平片可无阳性所见。凡经治疗无明显效果,病情发展较快,夜间疼痛十分剧烈,不用强止痛剂而无法入睡者,肿瘤可能性极大。其次要排除结核病。若病者较年轻,长时间局限性痛后出现神经根性痛,伴有微热、盗汗、消瘦等全身症状,提示脊柱结核的可能性较大。细菌感染性疾病所致的下腰痛一般有发热、白细胞计数增高等表现。其他注意排除骨折、下肢静脉曲张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局部疾患。 许多内科病和妇科病会引起下腰痛,其特点是:除腰痛症外,有原发病的特殊症状;腰痛不受腰部活动影响;腰骶部及臀部一般查不出压痛点或压痛点不明显。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下腰痛亦有类似特点。排除了以上疾患,其余的就是本文下腰痛概念所涵盖的疾病。尽管这些疾病仍有数十种之多,尽管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变化万端,或腿痛、或先腰痛后腿痛,或先腿痛后腰痛,或腿腰同时痛,或放射痛……。但他们的发病机理和治疗原则却有共同之处,故可一并论之。四、病因病机 下腰痛的发病原因可分为三类。一为内因,以肾虚为主。肾主骨生髓,肾经“贯脊属肾”,“腰为肾之府”,故腰痛多责之于肾。如《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言: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腰痛与肝、脾也有一定关系,肝肾同源,精血互生,又肝主筋,肝血不足或郁怒伤肝,可导致筋脉弛纵而发为腰腿痛;脾主肌肉,运化水谷之精以生养肌肉,脾虚则腰部肌肉痿弱无力,或水湿内生,阻滞经络,均可导致腰腿痛。 二为外因,外因为感受风、寒、湿之邪为主。或露卧受凉,或久居寒湿之地,寒湿之邪入侵,使经脉气机闭塞,不通则痛。直接感受风热之邪所致的下腰痛较为少见,热证腰腿痛,多为内有郁热,或由风寒湿之邪郁而化热所致。 三为不内外因。或过度劳累,或用力姿势不当,或跌仆撞击,损伤腰肌、脊柱、筋脉,致使气血运行受阻,气滞血瘀,络脉阻滞而发为腰痛。 下腰痛的发病,多与肾虚有关,如张景岳所言:“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上述之外因和某些不内外因,亦多在肾虚的基础上才起作用,例如强壮之人,即使触冒风寒湿之邪也不发病,所谓“勇者气行则已,怯者则著而为病也”。朱丹溪曾曰:“肾气一虚,凡冲寒、受湿、伤冷、蓄热、血涩、气滞、水积、坠伤与失志、作劳,种种腰痛,叠见而层出矣。”五、治疗原则 下腰痛可参照中医有关“腰痛”、“痹证”病的论述辩证施治。治疗方法丰富多彩,有大量临床报道。但如何克服针灸治疗中的盲目性,将散在的经验纳入到系统的治疗规则中去,这仍是一个需在探讨的问题。本文试提出治疗下腰痛的五条原则: 1、经络辩证,疏通经脉 下腰痛是下腰部的局部疾患,因该处含有丰富的脊髓神经,故常出现下肢牵涉痛和放射痛,可根据疼痛的部位进行经络辩证,然后循经取穴,这样治疗才有针对性。《素问·刺腰痛篇》就是根据腰痛的发病部位和兼症情况来分经论治的,其辩证之详,令人折服,不仅分别论述了足五经的腰痛,还提到“解脉”、“同阴之脉”、“肉里之脉”等九种经脉的腰痛。临床上足太阳、足少阳经型腰腿痛最为多见,有时可见足阳明、足厥阴经型腰腿痛。经络阻滞是下腰痛的基本病理变化,使针感沿病经传导,可取得疏通经脉、通则不痛的治疗效果。临床上见到下腰痛患者针灸疗效不佳的病例,多因不辨经络、针感局限所致。至于具体的用穴,则可根据各自的经验灵活选用。 2、重视督脉,近取夹脊 根据下腰痛疾患多由脊椎退行性病变所致,面督脉行于脊里,为“阳经之海”,故刺激督脉经穴和邻近的华佗夹脊穴,能振奋督脉和下肢各经脉的功能,改善局部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正本清源的治疗目的。督脉穴可取病椎附近的穴位,亦可取远离患部的穴位,如人中等;夹脊穴则一般取邻近患部的穴位。局部压痛点亦可酌情选用。 3、刺激效点,运动患部 下腰痛常有局部肌肉、韧带纤维的痉挛,肌腱、关节的错位。这时若能刺激远离患部的经验有效穴(如坐骨神经痛穴、腰痛穴、委中穴等),同时使患者旋转下腰并逐渐加大旋转范围,往往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这种针刺和运动相结合的方法,大概是通过经络的信息传导,使患部在运动中解除痉挛、消除错位,甚至使突出的部分髓核还纳。这就是针刺方法激发了人体自身调节能力的结果。 4、多法配合,各取所长 针灸疗法的治疗手段很多,可根据不同方法的特长选择使用。如寒证、虚证多配合灸法或拔罐法;热证、瘀血证可行放血疗法;痰、湿证可配用脾胃经穴;重症痼疾可加火针、水针等,必要时还可配合一些其它方法。 5、缓则治本,巩固疗效 因下腰痛以肾虚为发病之本,故病情缓解后,不能“中病即止”,而应着重补肾壮腰,如《证治汇补》所言:“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针灸补肾俞、命门、关元、太溪、复溜等穴,可巩固治疗效果。 以上五项原则必须综合运用方能取得最佳疗效。临床上需要克服以下几种片面倾向:一是丢弃中医理论指导,不讲辩证施治。或头痛针头、腰痛针腰,只针一、二个经验穴位。二是虽讲辨证施治,但不了解针灸疗法的特殊性,套用内科的脏腑辩证方法而忽视经络辩证,结果是治疗缺乏针对性。三是强调经络辩证、循经远取,但却否定或忽视局部用穴。这此都影响针灸治疗下腰痛的疗效。笔者的治疗步骤一般是先针经验有效点,同时活动病人患部,让患者看到即时疗效,树立信心,以便进一步配合针灸治疗;然后针刺若干局部穴和循经远道穴,这样治疗,大部分患者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若效果欠佳,再配合其它方法,注意整体调整。待患者病痛缓解后,一定要告诫其作巩固治疗,否则容易再犯。后期以补肾为主,同时注意调整各脏腑的功能。笔者遵循上述原则后,在治疗下腰疾患时觉得比较有了把握。六、注意事项 为了更好地配合治疗和预防下腰痛复发,有几点必须让患者了解: 1、急性期注意休息。急性腰腿痛,常有某种程度的损伤,注意休息,可避免进一步损伤,使正气充盈,以便能对治疗有积极的反应。一般需睡硬板床,有的患者可加腰围。 2、纠正不良姿势 下腰痛的发生,许多与工作和生活及睡眠中的不良姿势有关,姿势不当,可使某部分肌肉处于紧张状态,骨、关节之间的平衡遭到破坏,稳定性减弱,从而易发生扭伤和劳损。 3、加强体育锻炼 下腰痛症状缓解后,宜逐步增强针对腰部的体育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和增强腰背肌的支持与保护能力,形成所谓的“肌肉支架”,这样能够巩固治疗效果,预防下腰痛的复发。七、小结 本文认为下腰痛在排除了肿瘤、骨折、感染及某些特异性疾病之后,针灸疗法可作为首选方法。下腰痛的发病虽与寒冷、潮湿、劳损、闪挫等因素有关,但肾虚是致病之本。针灸时强调经络辩证,注重感传,重视督脉穴、夹脊穴及远道有效点,多法配合,共奏良效。症情缓解后,需补肾壮腰,以固其本。
放血”是中医古老而有效的“去火”方法,传统医学认为耳尖放血能够清热泻火,特别是胸膈以上之火,中医认为“火性炎上”,故上火症状多表现在咽喉以上部位,耳尖相比耳穴其他放血部位更容易定位和操作,疼痛也相对较轻,故使用最为广泛。又,耳尖在耳廓微经络中为肝经所主,肝在中医里被称作“将军之官”,和情绪活动密切相关,肝脏功能失常,容易产生肝火症状,此时就可耳尖放血。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来说,耳尖所在的位置,相当于自主神经的高级中枢,对调节人体内脏功能和情绪有重要的作用。按照生物全息律的原理,人体在耳部的缩影不仅是一个倒置的胎儿,同时也是一个正置的胎儿,耳尖穴对应于头部与会阴部的位置,故它对头面部的上火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