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同药物服用时间,服用时机不同,药物疗效和毒性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合理的用药时间、用药时机,对增强药效和减少不良反应非常重要。一、降压药 多数情况下,血压在清晨和下午时最高,晚间血压最低。每日一次给药的长效降压药或缓控释制剂,以早晨7-8点服用为宜,代表药物:氨氯地平、氯沙坦、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 短效降压药每日两次给药,早晨7-8点及下午2-4点服用为宜,代表药物: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硝苯地平片(平片)等。二、降糖药 不同的降糖药用法用量和服药时间有差异 1.双胍类,代表药物:二甲双胍,宜进餐时或餐后15-30分钟服用; 2.磺脲类,代表药物: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宜在餐前30分钟服用; 3.非磺脲类药,代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宜在餐前15分钟内服用,否则容易引起低血糖; 4.胰岛素增敏剂,代表药物:罗格列酮等,长效药,每日一次服用即可,服药与进食无关; 5.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卡波糖等,必须与第一口饭同时咀嚼服用; 6.列汀类,代表药物: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阿格列汀,除维格列汀早晚一次,其余的列汀类药每日早晨服药一次,不受进餐的影响; 7.列净类,代表药物:达格列净、卡格列净、恩格列净,每天服药一次即可,推荐早晨空腹口服; 三、降脂药 1.他汀类,代表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宜在晚餐后睡前服用; 2.贝特类,代表药物:非诺贝特,宜随餐服用; 3.依折麦布,宜每日一次,固定时间服用即可四、胃肠道用药 1.抑酸药,代表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埃司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宜早餐前半小时服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宜餐后或睡前服用; 2.促胃动力药,代表药物: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曲美布汀等,宜餐前服用,有利于促进胃蠕动和食物排空,帮助消化。 3.抗酸药(或制酸药),如铝碳酸镁等,宜餐后2小时及睡前服用。五、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1、双膦酸盐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宜早晨空腹服用,服药半小时内避免躺卧,以减少对食管的刺激。因骨质疏松症患者常服的钙剂和维生素D,会干扰双膦酸盐发挥药效,必须间隔至少半小时后再服用。2、钙剂,如碳酸钙维生素D3片,宜晚上睡前服用
宝宝出生后不久,医生可能就会叮嘱家长注意给孩子补充维生素AD。维生素D主要用来防治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儿童佝偻病、成人软骨病及骨质疏松症等,因此人体摄入足量的维生素D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为什么还要同时补充维生素A呢?1-我国存在儿童维生素A缺乏现状维生素A是机体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它在维持上皮完整、视觉发育、免疫和生殖功能、生长发育、脑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维生素A缺乏在中国是轻度流行,然而我国儿童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可疑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仍处于较高水平,这与大多数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似,是目前5岁以下儿童中最主要的维生素A缺乏形式,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小年龄儿童及农村地区儿童,需规划和制定预防策略。2-维生素A缺乏对儿童健康有诸多危害 维生素A缺乏对机体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和造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临床上可表现出生长减慢、反复感染、贫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如夜盲症、干眼症、角膜溃疡、甚至失明,皮肤干燥、毛囊角化、粘膜功能障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常,是导致低龄儿童感染、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最关键的是-如何补充维生素AD呢? 2020年中国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和我国国情制订了《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其中对于维生素A缺乏的预防,除提倡母乳喂养、按辅食添加原则尽早进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例如鱼类、海产品、蛋类、动物肝脏等动物性食物,或含胡萝卜素较多的深色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菠菜等)外,还建议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补充维生素A,每日剂量应在1500~2000IU,持续补充到3岁。建议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800U,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 但须注意的是预防性补充干预是以预防营养素缺乏、降低疾病发生率、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为目的,其重点在预防。若缺乏维生素AD,还需严格按照医生指导的剂量进行服用。现在,关于儿童补充维生素AD您清楚了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一些女性大朋友、小朋友,都希望自己的脸蛋白白嫩嫩,但是现实却总是这么残酷,可满脸的斑点真是太糟心了。尤其是色斑中的顽固分子~~黄褐斑,那就更让人心烦了。黄褐斑(肝斑、蝴蝶斑)是由于皮肤黑色素增多,且不能有效及时排除,沉积于面部形成的。表现为脸面部的色素沉着斑,形状不规则,对称分布,大小不定,颜色深浅不一。一般不痛不痒没有感觉。这个时候就有可能会遇到氨甲环酸(又明传明酸、妥塞敏等)这个“神药”一、为什么这个药被称为美白“神药”目前美白淡斑,主要通过一下三个方面来发挥作用:①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从而减少黑色素的形成②促进表皮的新陈代谢③抑制皮肤潜在炎症而氨甲环酸恰好可以同时在①和③两个方面起作用。既可竞争性阻断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止黑色素合成;又可抑制纤溶酶的活性,改善皮肤炎症和血管扩张。二、“神药”的“黑历史”美白“神药”除了美白,最初是用于止血的!你没看错,这个药最早是用于止血的,就说神不神奇,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刺不刺激。1950年,日本药物学家风本歌子在研究止血药的过程中发现,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良好,是氨基己酸(EACA)的27倍,自此开启氨甲环酸向药用凝血剂方向的发展,在历经多年之后,其得以发挥凝血的医用价值且延续至今,临床上仍在使用。后来,随着氨甲环酸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发现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副作用」,那就是美白祛斑。氨甲环酸美白效果十分明显。这使氨甲环酸更加声名大噪。并且,目前在多个指南有推荐。三、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口服氨甲环酸有血栓史的患者(脑血栓、心肌梗塞、血栓静脉炎等)、有消耗性凝血障碍的患者不适宜用氨甲环酸美白。当然,也有部分类型的黄褐斑,用氨甲环酸效果不佳。四、疗程一般来说至少三个月,而且不建议在有效后立即停药。不然会有比较大的复发几率,具体服用方法医生会根据你的好转情况来决定。五、联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当然,不是每个黄褐斑患者都需要用氨甲环酸来治疗,也不是全靠氨甲环酸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目前针对黄褐斑的治疗最佳的方案还是个性化的、多种方法结合治疗,这样才会获得更多,更快的改善。六、外用也可起到作用噢!如果实在担心口服氨甲环酸带来的副作用,又想尝试一下美白效果,可以选择外用的氨甲环酸精华液或氨甲环酸巴布贴。另,仅做科普之用,与各化妆品、护肤品销售与否无关
从“全或无定律”解释:《组织学与胚胎学》指出在受精的前2周即胚前期,胚胎受到致畸因子作用后较少发生畸形。因此,此时细胞分化程度极低,如果致畸作用强,胚胎即死亡;如果致畸作用弱,少数细胞受损死亡,多数细胞可以代偿调整,此阶段即为“全或无”阶段。一般情况下,服用紧急避孕药一般是在“全或无”阶段。药物说明书相关信息:左炔诺孕酮为速效、短效避孕药,避孕机制为显著抑制排卵和阻止孕卵着床,是宫颈粘液稠度增加,精子穿透阻力增大,发挥速效避孕效果。该药物不能作为引产药物,对于已存在的妊娠无效。24小时可排出绝大部分药物。在妊娠人群中属于X级禁用药物。权威指南和最新研究:根据紧急避孕国际协作组指定的《2012紧急避孕药给药和服务指南(第三版)》推荐建议,服用紧急避孕药后可能失败而发生妊娠,必须指出:目前未发现紧急避孕药对妊娠产生任何不良影响。若妇女在服用紧急避孕药之后发现妊娠,不论其决定继续妊娠或终止妊娠,都不必因曾经服用过紧急避孕药而寻求任何特别处理。丹麦一项纳入1185157例于1996-2014出生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其中服用过紧急避孕药的妇女有14894例,与未使用过任何避孕类药物的人群相比,使用过紧急避孕药的人群不会增加儿童发生白血病的风险。总之鉴于目前的证据,若采用紧急避孕药(如左炔诺孕酮,米非司酮),避孕失败后的宝宝,药物致畸风险较低。但鉴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风险存在,如继续妊娠,需按时产检。
户外活动后外伤、钉子扎伤等等之后,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得破伤风。因为破伤风是比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一旦感染破伤风,致死率高达40%左右,所以大家都会非常地担心。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破伤风 破伤风的病原体为破伤风梭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通常是污染的物体造成的伤口,如被泥土、粪便污染的伤口,钉子或针造成的穿刺伤,烧烫伤,挤压伤,炸伤等。破伤风梭菌可产生溶血素和痉挛毒素,从而致病。目前溶血素的作用尚未明确,可能造成组织损伤。而痉挛毒素即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梭菌致病的主要因素。破伤风痉挛毒素是已知的毒力最强的毒素之一。破伤风的临床表现 破伤风的潜伏期为1天到数月之间,潜伏期较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高。典型表现是张口困难,苦笑面容,甚至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头后仰;背、腹肌收缩,因背部肌群有力,躯干扭屈呈弓形,结合四肢痉挛,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出现面唇青紫,呼吸困难甚至暂停。上述发作可因轻微的刺激(如光、声、接触、饮水等)而诱发。间歇期长短不一,发作越频繁,病情越严重。发作时神志清楚,痛苦面容,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我们更关心的是哪种伤口容易感染破伤风? 通常来说,浅而宽、相对洁净的伤口一般不容易感染破伤风,比如干净的菜刀割伤、擦伤等,一般彻底清创就可以了。深而窄,且被污染的伤口,比如生锈的铁钉、较大的木刺扎伤,则容易形成局部相对缺氧的环境,非常适合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感染破伤风的风险更大。最关键的来了,最关键的来了,最关键的来了:如何预防破伤风呢? 答案就是打“破伤风针”。那么问题来了,“破伤风针”为三种,应该用哪一种?含有破伤风成分的“针”共有三种,分别为:破伤风类毒素(TT),破伤风抗毒素(TAT)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1-破伤风是可以预防①正确处理伤口、消毒(一般是浅而宽,无污染伤口)②在①基础上,注射破伤风类毒素(TT)被动免疫预防发病③在未受伤前,接种TT主动免疫,这是最主要的措施。破伤风类毒素(TT)是疫苗,起效慢,但可产生持久、高水平的免疫力,是预防破伤风的“主力军”,一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接种门诊打。目前,该疫苗多包含在复合疫苗中,如百白破疫苗、四联疫苗、五联疫苗等。2-破伤风被动免疫抑制剂(说人话就是:受伤后的紧急预防措施)此时,应该使用的是破伤风抗毒素(TAT)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一般在医院的急诊科打。这二者起效快,可在第一时间中和病菌所产生的破伤风毒素。但是,缺点也明显:失效也快,仅能保护几天至几周。①破伤风抗毒素(TAT):来源于马血清,接种前需做皮试,有过敏风险。预防用量:1次皮下或肌肉注射1500~3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伤势严重者可增加用量1~2倍。经5~6日,如破伤风感染危险未消除,应重复注射。治疗用量:第1次肌内或静脉注射50000~200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以后视病情决定注射剂量与间隔时间,同时还可以将适量的抗毒素注射于伤口周围的组织中。初生儿破伤风,24小时内1次或分次肌内或静脉注射20000~100000IU。 ②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来源于人血清,对TAT过敏的人群尤其适用。过敏反应率低、效价高、体内半衰期长(3-4周)、使用方便,无需皮试。但是价格相对要高一些。最后,最重要的一点,预防是基础,是重点!在受伤后,正确及时处理,至关重要!!
许多便秘患者,爱美的大朋友小朋友,希望通过中药泡水,来达到预期效果,如番泻叶、大黄。并认为西药有副作用,用中药,就绿色纯天然,没害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大黄、番泻叶这类天然药物虽能起到促进排便、减重的作用,但这是一类刺激性泻药,都含有蒽醌类物质,主要是通过激肠神经,强行增加肠道蠕动来排便。这类药物长期使用,一方面会产生依赖性,一停药就便秘,并且剂量越用越大;另一方面,还会损失肠粘膜,从而导致结肠黑变病、肠息肉、肠癌。在中医中,以其入药,是按照君臣佐使的中医理论组方,平衡了很多药性,减少刺激,并多为段时间使用。当然,这类药物短期应急使用还是可以的。
家庭药箱推荐退热、镇痛、感冒等常见疾病、轻微疾病的常用药物。在出现指南中所列举的症状时,可以选择对应的推荐药物,并根据指南正确使用。临床用药评价公众号提示:同一症状下所推荐的多个药物间不具有先后顺序,公众可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2023年7月4日,首个国产「减肥针」面世,同时它也成为了包括进口药在内,国内首款获批用于「肥胖或超重」适应症的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类药物。根据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官网和华东医药官方信息,由中美华东申报的利拉鲁肽注射液,其「肥胖或超重」适应症正式获得上市许可,规格为3ml:18mg(预填充注射笔)和3ml:18mg(笔芯)。「『减肥针』未批先火已经很久了,以前,无论是利拉鲁肽还是司美格鲁肽,用于减肥都还是超适应证应用,按规定都需要签署知情同意。「终于有真正获批的『减肥针』了,没想到还真是国产的先批了。为中国制药点赞,为中国药学人点赞。🤙🤙🤙
随着大众对抗微生物药物使用的关注度增加,有许多哺乳期妈妈就有了这样的疑问:吃了抗微生物药物还能哺乳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解开这个疑惑。一、哺乳期药物安全分级与药物妊娠期分级一样,哺乳期药物同样有国际标准的安全分级。一般分为五个等级,其中,L1~L2级药物都是相对安全,母亲用药期间可以正常哺乳:►L1最安全,即大量哺乳期女性用药后未见婴儿副作用,对婴儿的危害轻微;►L2较安全,即有限数量的哺乳期女性用药研究后,未见证据或极少证据表明对婴幼儿有害;►L3中等安全,即没有哺乳期女性的用药对照数据,但是婴儿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存在,或者对照研究仅显示轻微的副作用,需要权衡利弊后使用;►L4可能危险,即有明确证据显示对婴儿有副作用,但是哺乳期女性用药后利大于弊;►L5禁忌,即有明确证据证实对婴儿有明显危害,或者对母婴的风险均较高。另外,评价药物在哺乳期的安全性,还可以使用相对婴儿剂量(RID)这一数据,即每公斤体重乳汁中摄入的药物的剂量占母体摄入量的比例,一般小于10%为相对安全。二、药物分泌进入乳汁的影响因素药物的乳汁分泌受到药物分子量、药物脂溶性和蛋白结合率等因素的影响。分子量小于200,弱碱性、脂溶性高、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相对容易通过乳汁分泌,进入婴儿消化道吸收的量就相对偏高。多数抗微生物药物分子量大,自乳汁的排出量少,婴儿最终的暴露量较低,可以暂不停止哺乳,根据药物的代谢动力学特点进行避开药物在乳汁中的峰浓度时间哺乳即可。三、哺乳期可用的抗生素推荐一般情况下,孕期能使用的抗微生物药物对哺乳期女性而言也是相对安全的,首选阿莫西林、头孢类抗微生物药物。上述药物过敏,可以考虑更换为克林霉素(仅有注射剂),但该药物不推荐用于出生1月内的新生儿乳母;也可以考虑红霉素类药物,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琥乙红霉素等,但因该类药物本身脂溶性强,相对更容易分布于乳汁中,特殊情况确实需要使用的,尽量采取错峰哺乳的方式,避开乳汁峰浓度时间。四、不推荐哺乳期使用的抗生素有部分抗微生物药物可能对婴幼儿有不良反应,如氯霉素、四环素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甲硝唑类药物,需要在哺乳期禁用或避免使用。如必须使用以上几类药物时,需要暂停哺乳,可定时挤出乳汁丢弃,在最后一次用药药物5~7个半衰期后恢复哺乳。五、哺乳期使用抗微生物药物的注意事项母亲静脉给药后,其血浆药物浓度即刻达到峰值;口服给药后一般需要经过消化道的吸收,服药后30~60分钟达到血浆药物浓度峰值。乳汁中的药物达峰时间则相应延后,一般比血浆峰值晚30~120分钟,且一般无法达到血浆峰浓度。因此,可以选择在哺乳后立即静脉给药,或在口服药物后立即哺乳,并尽可能延长下一次哺乳的时间间隔,以减少乳汁中的药物存储。最后但是也很重要的是:在使用阿莫西林或头孢类药物期间,需要注意观察婴儿是否有出现过敏、呕吐或腹泻等不良反应,此类反应可能与婴儿机体本身对药物的特异性敏感度有关,即使摄入药物剂量偏低,也可能出现,此时应暂停母乳喂养,及时就医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