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一种感染性疾病,全球感染率高达50%。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胃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常见病因。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减轻胃黏膜炎症,促进溃疡愈合,降低胃癌发生风险。由于抗生素耐药率的逐渐升高,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成功率不断降低。我国克拉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20%-40%,甲硝唑耐药率为60%-90%。由于地区间的疾病模式、抗生素耐药率和治疗药物可及性等差异,很难获得一致、满意的根除效果。根治幽门螺杆菌的方案有哪些?铋剂四联方案和高剂量双联方案是目前国内指南的推荐一、铋剂四联方案铋剂四联方案平均根除率为81.3%,目前指南推荐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初次和再次根除治疗中使用铋剂四联方案,疗程为14天。(强推荐,中等质量)所谓四联方案是指: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铋剂+两种抗生素。1-标准剂量质子泵抑制剂(PPI)奥美拉唑20mg、艾司奥美拉唑20mg、雷贝拉唑10mg、兰索拉唑30mg、泮托拉唑40mg、艾普拉唑5mg,任选一种,一天两次,餐前半小时口服。关于剂量:与标准剂量PPI相比,铋剂四联方案中使用双倍剂量PPI在感染除率方面并无明显额外获益,而且可能增加一些非特异不良反。因此,不推荐常规使用双倍剂量PPI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只有在细胞色素CYP2C19基因检测证实为PPI快代谢型时,在铋剂四联方案中可考虑使用双倍剂量PPI。关于P-CAB类:将PPI替换为P-CAB类药物在根除率和不良反应方面菌无差异,目前推荐的是付诺拉生20mg,一天两次2-铋剂不同药物的用法略有区别,如枸橼酸铋钾220mg,一天两次,餐前半小时与质子泵抑制剂一起口服。3-两种抗生素注:①含四环素和甲硝唑的铋剂四联方案在某些患者中会引起明显不良反应,使用前应充分了解②在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多耐药地区,或对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抗生素均有既往用药史的患者,推测可能存在难以根除的情况时,可酌情使用含呋喃唑酮的铋剂四联方案,推荐的抗生素组合包括阿莫西林1g、一天两次+呋喃唑酮100mg、一天两次;或者四环素500mg、一天三到四次+呋喃唑酮100mg、一天两次。③经验性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时,推荐根据抗生素用药史调整感染初次和再次根除治疗方案。既往抗生物类服用史者可能会诱导幽门螺杆菌菌株对该药或该类药物产生耐药,继而降低根除成功,应避免再选择该类药物,特别是大环内酯类(如克拉霉素)、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和硝基咪唑类(如甲硝唑)抗生素。④不建议在初次根除治疗中常规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但鼓励在补救治疗中实施。二、高剂量双联方案阿莫西林+质子泵抑制剂阿莫西林:每天≥3g,如每次1g、一天三次或每次0.75g、每天4次质子泵抑制剂:如艾司奥美拉唑或雷贝拉唑(双倍标准剂量、每天两次或标准剂量、每天四次)三、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难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指至少连续2次规范的根除治疗依然未获得成功根除的情况。据估计,我国人群中至少有5%-10%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属于难治性,这给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治带来重大挑战。难治性推荐的抗生素组合对于PPI快代谢型者,可考虑增加PPI剂量或用P-CAB替代PPI。四、青霉素过敏者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感染者,建议使用含四环素和甲硝唑的铋剂四联方案,或头孢呋辛代替阿莫西林的铋剂四联方案。建议使用克拉霉素、左氧氟沙星和甲硝唑两两组合的铋剂四联方案时,使用全剂量(1600mg/天)甲硝唑。五、常见不良反应主要是这四类药物在使用过程中各自的副反应;下面仅列举常用药物的副反应:阿莫西林:使用该药会出现恶心、呕吐、皮疹、腹泻等不良反应。左氧氟沙星:使用该药会出现皮肤瘙痒性红斑、呕吐、腹泻、头痛等不良反应。呋喃唑酮:使用该药会出现药物热(使用药物所导致的发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果胶铋:使用该药会出现便秘、恶心、口腔有金属味、黑便等不良反应。奥美拉唑:使用该药会出现皮疹、腹泻、腹痛、便秘、头痛等不良反应。六、清除失败的原因未按标准疗程进行:四联疗法的使用疗程一般是14天,患者自行缩短疗程或者中途可能忘记吃药,这些都会导致患者的医治效果不佳。耐药性原因:幽门螺杆菌对选用的抗生素有较强的耐药性,从而使得患者使用药物的疗效较差。交叉感染:治疗中注意家人、共餐者同时检测,如阳性同时治疗。并对餐具🍽️进行消毒,可采用煮沸的方式。主要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2022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指南[J].中华消化杂志,2022,42(11):12.
相同药物服用时间,服用时机不同,药物疗效和毒性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因此合理的用药时间、用药时机,对增强药效和减少不良反应非常重要。一、降压药 多数情况下,血压在清晨和下午时最高,晚间血压最低。每日一次给药的长效降压药或缓控释制剂,以早晨7-8点服用为宜,代表药物:氨氯地平、氯沙坦、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 短效降压药每日两次给药,早晨7-8点及下午2-4点服用为宜,代表药物: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硝苯地平片(平片)等。二、降糖药 不同的降糖药用法用量和服药时间有差异 1.双胍类,代表药物:二甲双胍,宜进餐时或餐后15-30分钟服用; 2.磺脲类,代表药物:格列美脲、格列吡嗪、格列齐特、格列喹酮等,宜在餐前30分钟服用; 3.非磺脲类药,代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宜在餐前15分钟内服用,否则容易引起低血糖; 4.胰岛素增敏剂,代表药物:罗格列酮等,长效药,每日一次服用即可,服药与进食无关; 5.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代表药物:阿卡波糖等,必须与第一口饭同时咀嚼服用; 6.列汀类,代表药物:西格列汀、维格列汀、沙格列汀、利格列汀、阿格列汀,除维格列汀早晚一次,其余的列汀类药每日早晨服药一次,不受进餐的影响; 7.列净类,代表药物:达格列净、卡格列净、恩格列净,每天服药一次即可,推荐早晨空腹口服; 三、降脂药 1.他汀类,代表药物: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辛伐他汀等,宜在晚餐后睡前服用; 2.贝特类,代表药物:非诺贝特,宜随餐服用; 3.依折麦布,宜每日一次,固定时间服用即可四、胃肠道用药 1.抑酸药,代表药物: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埃司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宜早餐前半小时服用;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宜餐后或睡前服用; 2.促胃动力药,代表药物: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莫沙必利、曲美布汀等,宜餐前服用,有利于促进胃蠕动和食物排空,帮助消化。 3.抗酸药(或制酸药),如铝碳酸镁等,宜餐后2小时及睡前服用。五、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1、双膦酸盐药物如阿仑膦酸钠,宜早晨空腹服用,服药半小时内避免躺卧,以减少对食管的刺激。因骨质疏松症患者常服的钙剂和维生素D,会干扰双膦酸盐发挥药效,必须间隔至少半小时后再服用。2、钙剂,如碳酸钙维生素D3片,宜晚上睡前服用
肝硬化(livercirrhos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弥漫性肝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异常再生、肝内血管新生、肝脏纤维组织大量增生和假小叶形成为组织学特征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中国肝硬化临床诊治共识意见》主要针对就肝硬化的病因、病理和发病机制、临床表现、主要并发症、诊断、治疗,以及预后和慢病管理等方面形成共识。关于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共识主要提出以下推荐。肝硬化诊断肝硬化应依据肝功能减退和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诊断,诊断困难者可行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同时应尽量进行病因筛查。Child-Pugh分级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是评估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常用指标。胃镜和CT检查是诊断和评估食管胃静脉曲张(EGV)的有效手段,胃镜检查是评估静脉曲张出血风险的金标准。腹水实验室检查是明确腹水原因和性质的最主要方法。对新发腹水、不明原因腹水加重、腹水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均需行诊断性腹水检查。肝硬化患者应积极筛查有无隐匿性肝性脑病(CHE)。可根据检测目的、使用经验等选择肝性脑病心理学评分(PHES)、斯特鲁普(Stroop)试验等神经心理学测试方法。肝静脉压力梯度(HVPG)测定是诊断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可用于门静脉高压治疗药物的疗效评价,但不适用于窦前性、窦后性门静脉高压和存在肝静脉间交通支或门静脉-下腔静脉分流的诊断。营养不良是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应积极评估肝硬化患者的营养状态。2-治疗 去除病因是最重要的肝硬化治疗措施。通过病因控制,尤其是乙型、丙型肝炎患者进行抗病毒治疗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戒酒,可逆转部分患者的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或使部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向代偿期逆转。 保护肝细胞功能,抑制肝脏炎症、纤维化、血管新生是肝硬化临床治疗的重要策略。 肝硬化患者合并营养不良时建议能量摄入量为25~35kcal·kg-1·d-1(1kcal=4.184kJ),蛋白质摄入量为1.0~1.5g·kg-1·d-1,提倡增加进食频率,夜间加餐并适当补充膳食纤维、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肝硬化腹水患者应适度限制钠的摄入(85~120mmol/d,相当于5.0~6.9g/d食盐),避免极端限钠(<40mmol/d)。除非出现中、重度稀释性低钠血症(血钠<125mmol/L),肝硬化腹水患者一般不需要限制水的摄入。 利尿剂是肝硬化腹水的一线治疗药物,可采用螺内酯单药、螺内酯与呋塞米或托拉塞米联合治疗。常规利尿剂治疗效果不佳的2或3级腹水可以考虑托伐普坦治疗。 腹腔穿刺大量放腹水是顽固性腹水的常用治疗方法,同时应输注白蛋白扩充血容量;特利加压素是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有效药物。当大量放腹水治疗无效时,应考虑TIPS治疗。 EGVB一级预防首选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NSBB),对于出血风险较大的中、重度EGV,NSBB无效、不耐受或依从性差的患者可采用内镜治疗。二级预防推荐使用NSBB联合内镜治疗或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 肝硬化患者出现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应及时给予补液扩容治疗。急性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GVB)或门静脉高压性胃肠病出血,应给予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或特利加压素治疗,同时使用抗生素。 肝硬化患者发生急性EGVB,如生命体征稳定,推荐尽早(出血后12~24h)行内镜检查和治疗,同时注意气道保护。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可用于内镜和TIPS治疗前的桥接治疗。 TIPS可作为部分门静脉高压出血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亦可用于预防再出血,治疗复发性、顽固性腹水和顽固性肝性胸水。 临床拟诊或确诊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后,应立即给予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治疗48h后应答不佳者应考虑再次腹腔穿刺以评估疗效,并根据腹水常规检查和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治疗方案。预防SBP的发生或复发可选用诺氟沙星或利福昔明。 肝性脑病防治的首要措施是去除诱因,乳果糖、利福昔明、拉克替醇是肝性脑病防治的一线用药。 肝硬化急性肾损伤(AKI)一经诊断,必须立即排查和纠正诱因。特利加压素联合白蛋白输注是肝肾综合征(HRS)一线治疗方案。长期氧疗可用于控制肝肺综合征(HPS)导致的严重低氧血症。肝移植是HPS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扶正化瘀胶囊(片)、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等中药在抑制肝硬化进展,以及部分逆转肝纤维化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优势。加强中药质量控制、开展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确认其辨证施治方案有助于推进中医药在肝硬化治疗中的临床应用。肝移植是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最终治疗手段,当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发生EGVB、顽固性腹水、HRS、HPS、肝性脑病反复发作、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或出现原发性肝癌(PHC)时,应该纳入肝移植评估。参考文献与指南: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肝硬化临床诊治共识意见[J].中华消化杂志,2023,43(4):227-247.
母乳是宝宝最理想的食物,所以很多妈妈想方设法都要保证母乳喂养,甚至有些哺乳妈妈哪怕自己身体抱恙也不敢吃药,生怕药物会通过乳汁影响到宝宝健康。那么问题来了:1-母乳喂养期间,妈妈生病真的只能硬扛着吗?2-哺乳期的妈妈能用药吗?3-用什么药安全?4-非得用药的话,是不是就不能哺乳了?5-宝宝生长发育会受到药物影响吗?为了缓解妈妈们的焦虑,我们看看哺乳期安全用药小贴士,给哺乳期的宝妈们保驾护航。01-哺乳期妈妈能用药吗?对于哺乳期的妈妈来说,首先要明确的是,不管是吃了药就停母乳,还是坚持不吃药喂养,都是不可取的。哺乳期妈妈也能吃药,关键是要看用什么药和怎么用药。几乎所有给母亲的用药都会有一部分从乳汁中排出。我们依此把药物分为三大类:首先要明确的是,不管是吃了药就停母乳,还是坚持不吃药喂养,都是不可取的。哺乳期妈妈也能吃药,关键是要看用什么药和怎么用药。几乎所有给母亲的用药都会有一部分从乳汁中排出。我们依此把药物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从乳汁中排出的量可能对宝宝有害;第二类是从乳汁中排出的量虽多,但尚不明确是否有害;第三类就是目前已有较多研究,药物只有少量从乳汁中排泄,其含量不足以造成伤害。因此在选用药物时,应尽量选用第三类药,慎用第二类药,少用或不用第一类药。02-哺乳期用药安全分级是什么?目前,哺乳期用药安全分级(即L分级)在临床上普遍应用,用药按其危险性分为L1~L5五个等级:L1级:哺乳妈妈服用最安全,对新生儿没有危害或甚微。L2级:比较安全,哺乳妈妈使用该级别药物有危险性的证据很少。L3级:中等安全,该类药物有很轻微的、非致命性的副作用,只有在权衡对婴儿的利大于弊后方可应用。L4级:有明确的危害性证据。L5级:禁用。03-哺乳期用药对策①权衡利弊用药:所用药物弊大于利则应停药或选用其他药物和治疗措施。对可用可不用的药物尽量不用;②选用适当药物:用药尽量选择单一成分的药,避免复合制剂。尽量选择对母亲和婴儿危害和影响小、比较成熟的药物,避免使用新药;③选择用药方式:在不影响疗效前提下,应该偏向选用:外用药>口服药>静脉用药,减少对乳汁的影响。④注意用药时间:如希望尽可能减少乳儿吸收的药量,应哺乳后用药,并尽可能推迟下次哺乳时间。⑤加强用药指导:如遵医嘱用药、不任意缩短或延长疗程、不自行更改用药剂量、停止用药后恢复哺乳应在5~6个半衰期后;以及用药过程中应提醒患者注意观察自身及乳儿是否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等。04-哺乳期相对安全的治疗药物①发热: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哺乳期退热、止痛的首选药物。②感染:当确诊细菌感染,并且需要抗菌药物治疗时,可选择青霉素类、头孢类等在哺乳期安全性相对较好、极少进入乳汁的药物。③过敏:哺乳期过敏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并且尽量使用最低有效剂量,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④乳头破裂或磨损:可涂抹莫匹罗星软膏预防细菌感染,并记得在哺乳前将药物清洗干净。⑤缓解便秘:乳果糖。⑥止泻和防止脱水:蒙脱石散和口服补液盐。
宝宝出生后不久,医生可能就会叮嘱家长注意给孩子补充维生素AD。维生素D主要用来防治因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儿童佝偻病、成人软骨病及骨质疏松症等,因此人体摄入足量的维生素D是非常有必要的。那为什么还要同时补充维生素A呢?1-我国存在儿童维生素A缺乏现状维生素A是机体重要的脂溶性维生素,它在维持上皮完整、视觉发育、免疫和生殖功能、生长发育、脑发育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虽然维生素A缺乏在中国是轻度流行,然而我国儿童维生素A边缘缺乏率(可疑亚临床维生素A缺乏)仍处于较高水平,这与大多数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相似,是目前5岁以下儿童中最主要的维生素A缺乏形式,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小年龄儿童及农村地区儿童,需规划和制定预防策略。2-维生素A缺乏对儿童健康有诸多危害 维生素A缺乏对机体生长发育、免疫功能和造血系统产生不良影响,临床上可表现出生长减慢、反复感染、贫血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典型临床症状,如夜盲症、干眼症、角膜溃疡、甚至失明,皮肤干燥、毛囊角化、粘膜功能障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异常,是导致低龄儿童感染、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最关键的是-如何补充维生素AD呢? 2020年中国预防医学会儿童保健分会根据流行病学、研究进展和我国国情制订了《中国儿童维生素A、维生素D临床应用专家共识》,其中对于维生素A缺乏的预防,除提倡母乳喂养、按辅食添加原则尽早进食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例如鱼类、海产品、蛋类、动物肝脏等动物性食物,或含胡萝卜素较多的深色蔬菜如胡萝卜、西红柿、菠菜等)外,还建议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补充维生素A,每日剂量应在1500~2000IU,持续补充到3岁。建议新生儿出生后应尽早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日400~800U,以预防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保证婴幼儿生长发育所需。 但须注意的是预防性补充干预是以预防营养素缺乏、降低疾病发生率、促进儿童早期发展为目的,其重点在预防。若缺乏维生素AD,还需严格按照医生指导的剂量进行服用。现在,关于儿童补充维生素AD您清楚了吗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一些女性大朋友、小朋友,都希望自己的脸蛋白白嫩嫩,但是现实却总是这么残酷,可满脸的斑点真是太糟心了。尤其是色斑中的顽固分子~~黄褐斑,那就更让人心烦了。黄褐斑(肝斑、蝴蝶斑)是由于皮肤黑色素增多,且不能有效及时排除,沉积于面部形成的。表现为脸面部的色素沉着斑,形状不规则,对称分布,大小不定,颜色深浅不一。一般不痛不痒没有感觉。这个时候就有可能会遇到氨甲环酸(又明传明酸、妥塞敏等)这个“神药”一、为什么这个药被称为美白“神药”目前美白淡斑,主要通过一下三个方面来发挥作用:①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从而减少黑色素的形成②促进表皮的新陈代谢③抑制皮肤潜在炎症而氨甲环酸恰好可以同时在①和③两个方面起作用。既可竞争性阻断酪氨酸酶的活性,阻止黑色素合成;又可抑制纤溶酶的活性,改善皮肤炎症和血管扩张。二、“神药”的“黑历史”美白“神药”除了美白,最初是用于止血的!你没看错,这个药最早是用于止血的,就说神不神奇,意不意外,惊不惊喜,刺不刺激。1950年,日本药物学家风本歌子在研究止血药的过程中发现,氨甲环酸的止血效果良好,是氨基己酸(EACA)的27倍,自此开启氨甲环酸向药用凝血剂方向的发展,在历经多年之后,其得以发挥凝血的医用价值且延续至今,临床上仍在使用。后来,随着氨甲环酸的广泛应用,人们开始发现它还有一个有趣的「副作用」,那就是美白祛斑。氨甲环酸美白效果十分明显。这使氨甲环酸更加声名大噪。并且,目前在多个指南有推荐。三、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口服氨甲环酸有血栓史的患者(脑血栓、心肌梗塞、血栓静脉炎等)、有消耗性凝血障碍的患者不适宜用氨甲环酸美白。当然,也有部分类型的黄褐斑,用氨甲环酸效果不佳。四、疗程一般来说至少三个月,而且不建议在有效后立即停药。不然会有比较大的复发几率,具体服用方法医生会根据你的好转情况来决定。五、联合治疗与个体化治疗当然,不是每个黄褐斑患者都需要用氨甲环酸来治疗,也不是全靠氨甲环酸就能完全解决问题,目前针对黄褐斑的治疗最佳的方案还是个性化的、多种方法结合治疗,这样才会获得更多,更快的改善。六、外用也可起到作用噢!如果实在担心口服氨甲环酸带来的副作用,又想尝试一下美白效果,可以选择外用的氨甲环酸精华液或氨甲环酸巴布贴。另,仅做科普之用,与各化妆品、护肤品销售与否无关
许多便秘患者,爱美的大朋友小朋友,希望通过中药泡水,来达到预期效果,如番泻叶、大黄。并认为西药有副作用,用中药,就绿色纯天然,没害处。事情真的是这样吗?大黄、番泻叶这类天然药物虽能起到促进排便、减重的作用,但这是一类刺激性泻药,都含有蒽醌类物质,主要是通过激肠神经,强行增加肠道蠕动来排便。这类药物长期使用,一方面会产生依赖性,一停药就便秘,并且剂量越用越大;另一方面,还会损失肠粘膜,从而导致结肠黑变病、肠息肉、肠癌。在中医中,以其入药,是按照君臣佐使的中医理论组方,平衡了很多药性,减少刺激,并多为段时间使用。当然,这类药物短期应急使用还是可以的。
从“全或无定律”解释:《组织学与胚胎学》指出在受精的前2周即胚前期,胚胎受到致畸因子作用后较少发生畸形。因此,此时细胞分化程度极低,如果致畸作用强,胚胎即死亡;如果致畸作用弱,少数细胞受损死亡,多数细胞可以代偿调整,此阶段即为“全或无”阶段。一般情况下,服用紧急避孕药一般是在“全或无”阶段。药物说明书相关信息:左炔诺孕酮为速效、短效避孕药,避孕机制为显著抑制排卵和阻止孕卵着床,是宫颈粘液稠度增加,精子穿透阻力增大,发挥速效避孕效果。该药物不能作为引产药物,对于已存在的妊娠无效。24小时可排出绝大部分药物。在妊娠人群中属于X级禁用药物。权威指南和最新研究:根据紧急避孕国际协作组指定的《2012紧急避孕药给药和服务指南(第三版)》推荐建议,服用紧急避孕药后可能失败而发生妊娠,必须指出:目前未发现紧急避孕药对妊娠产生任何不良影响。若妇女在服用紧急避孕药之后发现妊娠,不论其决定继续妊娠或终止妊娠,都不必因曾经服用过紧急避孕药而寻求任何特别处理。丹麦一项纳入1185157例于1996-2014出生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表明,其中服用过紧急避孕药的妇女有14894例,与未使用过任何避孕类药物的人群相比,使用过紧急避孕药的人群不会增加儿童发生白血病的风险。总之鉴于目前的证据,若采用紧急避孕药(如左炔诺孕酮,米非司酮),避孕失败后的宝宝,药物致畸风险较低。但鉴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风险存在,如继续妊娠,需按时产检。
户外活动后外伤、钉子扎伤等等之后,最担心的就是会不会得破伤风。因为破伤风是比较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一旦感染破伤风,致死率高达40%左右,所以大家都会非常地担心。那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破伤风 破伤风的病原体为破伤风梭菌,可以通过破损的皮肤进入体内,通常是污染的物体造成的伤口,如被泥土、粪便污染的伤口,钉子或针造成的穿刺伤,烧烫伤,挤压伤,炸伤等。破伤风梭菌可产生溶血素和痉挛毒素,从而致病。目前溶血素的作用尚未明确,可能造成组织损伤。而痉挛毒素即破伤风毒素,是破伤风梭菌致病的主要因素。破伤风痉挛毒素是已知的毒力最强的毒素之一。破伤风的临床表现 破伤风的潜伏期为1天到数月之间,潜伏期较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病死率高。典型表现是张口困难,苦笑面容,甚至牙关紧闭;颈项强直,头后仰;背、腹肌收缩,因背部肌群有力,躯干扭屈呈弓形,结合四肢痉挛,形成角弓反张或侧弓反张;出现面唇青紫,呼吸困难甚至暂停。上述发作可因轻微的刺激(如光、声、接触、饮水等)而诱发。间歇期长短不一,发作越频繁,病情越严重。发作时神志清楚,痛苦面容,每次发作时间由数秒至数分钟不等。我们更关心的是哪种伤口容易感染破伤风? 通常来说,浅而宽、相对洁净的伤口一般不容易感染破伤风,比如干净的菜刀割伤、擦伤等,一般彻底清创就可以了。深而窄,且被污染的伤口,比如生锈的铁钉、较大的木刺扎伤,则容易形成局部相对缺氧的环境,非常适合破伤风杆菌生长繁殖,感染破伤风的风险更大。最关键的来了,最关键的来了,最关键的来了:如何预防破伤风呢? 答案就是打“破伤风针”。那么问题来了,“破伤风针”为三种,应该用哪一种?含有破伤风成分的“针”共有三种,分别为:破伤风类毒素(TT),破伤风抗毒素(TAT)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1-破伤风是可以预防①正确处理伤口、消毒(一般是浅而宽,无污染伤口)②在①基础上,注射破伤风类毒素(TT)被动免疫预防发病③在未受伤前,接种TT主动免疫,这是最主要的措施。破伤风类毒素(TT)是疫苗,起效慢,但可产生持久、高水平的免疫力,是预防破伤风的“主力军”,一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接种门诊打。目前,该疫苗多包含在复合疫苗中,如百白破疫苗、四联疫苗、五联疫苗等。2-破伤风被动免疫抑制剂(说人话就是:受伤后的紧急预防措施)此时,应该使用的是破伤风抗毒素(TAT)和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一般在医院的急诊科打。这二者起效快,可在第一时间中和病菌所产生的破伤风毒素。但是,缺点也明显:失效也快,仅能保护几天至几周。①破伤风抗毒素(TAT):来源于马血清,接种前需做皮试,有过敏风险。预防用量:1次皮下或肌肉注射1500~3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伤势严重者可增加用量1~2倍。经5~6日,如破伤风感染危险未消除,应重复注射。治疗用量:第1次肌内或静脉注射50000~200000IU,儿童与成人用量相同;以后视病情决定注射剂量与间隔时间,同时还可以将适量的抗毒素注射于伤口周围的组织中。初生儿破伤风,24小时内1次或分次肌内或静脉注射20000~100000IU。 ②破伤风人免疫球蛋白(TIG):来源于人血清,对TAT过敏的人群尤其适用。过敏反应率低、效价高、体内半衰期长(3-4周)、使用方便,无需皮试。但是价格相对要高一些。最后,最重要的一点,预防是基础,是重点!在受伤后,正确及时处理,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