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好呀!我是费健,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从医30年,既拿手术刀又做微创消融,同时也是少见的经常劝甲友们忌口的西医。今天咱们不聊甲状腺,先来说说大家餐桌上最熟悉的“老朋友”——红肉!红烧肉、酱牛肉、烤羊排……这些美味是不是让你欲罢不能?但最近哈佛大学等的研究给红肉列了“三宗罪”,听得我手里的牛排都不香了!究竟怎么回事?咱们边喝咖啡边聊!一、红肉健康风险大起底最近《NatureMetabolism》《Neurology》等顶级期刊连发研究,揭示了红肉与三大健康问题的关联。作为天天和人体打交道的医生,我必须提醒大家:美味背后藏着这些健康隐患!1️⃣ 红肉与糖尿病:铁元素竟是“幕后推手”哈佛大学2024年研究发现:红肉中的血红素铁会让2型糖尿病风险飙升26%关键数据:每多吃一口红肉,血红素铁贡献了65.6%的糖尿病风险!通俗解读:想象铁元素像“小钉子”,扎进胰岛素敏感的细胞膜,血糖调节直接“罢工”!2️⃣ 红肉与癌症:端粒酶被“唤醒”了?新加坡研究团队发现:红肉中的铁会激活端粒酶,给结直肠癌开“绿灯”划重点:端粒酶就像癌细胞“永动机”,一旦异常激活,肠道细胞可能失控增殖医生建议:每周红肉控制在500克内,相当于10片牛排的量哦!3️⃣ 红肉与痴呆症:大脑衰老加速器哈佛2025年最新数据:每天多吃85克加工红肉,大脑老1.6岁!惊心对比:加工红肉:痴呆风险↑13%,记忆力衰退相当于每年多老1.7岁未加工红肉:每天超85克,认知衰退风险↑16%形象比喻:红肉里的饱和脂肪像给脑细胞“糊上一层猪油”,神经信号传输直接“堵车”!二、为什么红肉会伤身?3个机制揭秘作为外科医生,我最爱研究“身体内部发生了什么”。红肉伤身的科学原理,咱们用煮火锅来理解:饱和脂肪攻击大脑❗️ 减少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相当于切断神经细胞的“营养快递”❗️ 胆固醇飙升→脑血管“生锈”→认知功能“掉线”胰岛素抵抗伤全身🚨 肌肉细胞对胰岛素“装聋作哑”→血糖在血管里“流浪”🚨 大脑失去胰岛素保护→神经细胞像“没涂防晒霜暴晒”加工肉类的隐形杀手☠️ 亚硝酸盐变身“致癌刺客”,悄悄损伤DNA☠️ 高钠饮食→血压“坐过山车”→大脑供血“时断时续”作者介绍:费健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擅长甲状腺疾病各类手术及微创治疗,全网科普粉丝超100万。推荐理由:本文基于哈佛大学等最新研究,将复杂医学数据转化为生活化建议。作为临床一线医生,我坚持“科普不说教,治病先治心”,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让健康知识像春风化雨般融入你的日常生活。
别让“钙管家”失控!关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你必须知道的5件事——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费健的科普笔记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专注甲状腺及甲状旁腺疾病诊疗。推荐理由:用30年临床经验,把复杂的医学知识“翻译”成你能听懂的生活语言。一、藏在脖子里的“钙管家”,你可能从没注意过它甲状旁腺,听起来像甲状腺的“小跟班”?其实它们是4颗绿豆大小的腺体,悄悄贴在甲状腺背面,专职管理人体的钙磷平衡。它们的工作日常:血钙低了→加班分泌甲状旁腺激素(PTH)→从骨头“搬钙”到血液;血钙高了→摸鱼减少分泌→让多余的钙从肾脏排出。但如果这个“管家”失控(功能亢进),就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比如肾结石反复发作、骨质疏松甚至骨折!二、身体发出这些信号,可能是“钙管家”在造反一位患者的故事:陈先生10年内做了3次肾结石手术,最后才发现是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惹的祸。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的典型表现:骨骼系统:骨痛、身高变矮、甚至打个喷嚏就骨折;泌尿系统:反复肾结石、尿液泡沫多;消化系统:恶心、胃溃疡、胰腺炎;神经系统:疲劳、记忆力下降、手脚发麻。划重点: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早期可能无症状,体检发现血钙/PTH异常是重要线索!三、揪出“真凶”:是原发还是继发?甲旁亢分两类:原发性(占80%):病因:腺瘤、增生或癌变(罕见);特点:血钙↑、PTH↑,常伴肾结石/骨质疏松。继发性(多与慢性肾病相关):病因:长期缺钙/维生素D,刺激甲状旁腺代偿增生;特点:血钙正常或↓,但PTH↑,骨痛更剧烈。诊断金标准:抽血查血钙、PTH、维生素D;影像检查:颈部超声、骨密度、肾结石筛查。四、治疗选择:手术不是唯一答案1. 手术优先适用人群:有症状/血钙显著升高/骨质疏松/肾结石患者;术后注意:可能短暂缺钙,需口服钙片+维生素D(医生指导下调整)。2. 药物控制西那卡塞:抑制PTH分泌,适合无法手术者;双膦酸盐:保护骨骼,延缓骨质疏松。患者常见误区:❌“补钙会加重肾结石?”→ 真相:术后科学补钙反而能预防骨流失;❌“手术后结石就没了?”→ 真相:已形成的结石不会消失,但复发率降低90%。五、术后随访:这3件事千万别偷懒血钙监测:术后前3个月每月查,稳定后每年复查;骨密度跟踪:术后1年骨密度可显著改善;基因检测:年轻/多腺体病变患者需排查遗传因素(如MEN综合征)。特别提醒:术后PTH轻度升高≠复发,但血钙持续升高要警惕;日常多喝水、适度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少吃高磷食物(如加工肉制品)。费健主任的贴心总结甲状旁腺虽小,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钙平衡大师”。如果你有反复肾结石、不明原因骨痛或体检发现血钙异常,一定要排查甲旁亢!记住:早发现、早干预,科学治疗能让你远离骨折和手术刀的困扰。健康小贴士: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查血钙;长期补钙无效的骨质疏松患者,记得查PTH!(本文参考《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诊疗指南》《PARAT欧洲专家共识》等权威文献,由费健主任团队审核发布)
甲状腺癌:揭开“幸福癌”的面纱,守护你的健康密码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推荐理由:从医30余年,见证无数患者与甲状腺疾病的抗争,深知科学认知与早期行动的重要性。本文结合最新研究与临床经验,为你还原甲状腺癌的真相。一、“幸福癌”真的幸福吗?你可能被名字骗了!很多人听说“甲状腺癌治愈率高”,便觉得它像感冒一样温和。但真相是:甲状腺癌的“性格”千差万别!甲状腺癌的四大类型:慢性子型——乳头状癌(占80%):生长慢、预后好,但可能悄悄转移。爱旅游型——滤泡状癌(10%-15%):喜欢通过血液“周游”肺、骨等器官。捣蛋鬼型——髓样癌(3%-10%):会分泌奇怪物质,引发腹泻、潮红等症状。恶魔型——未分化癌(5%-10%):凶险至极,生存期可能仅数月。划重点:乳头状癌虽温和,但其他类型可能致命!早期发现是关键。二、为何女性更易“中招”?雌激素可能是“帮凶”甲状腺癌对女性格外“偏爱”,男女发病率高达1:3,尤其是20-40岁的年轻女性。幕后推手:雌激素:像肥料一样刺激甲状腺细胞生长(月经、怀孕、更年期波动风险)。生活压力:熬夜、焦虑、996打工人,内分泌系统易“罢工”。辐射暴露:频繁CT检查、长期玩手机,微小伤害日积月累。真实病例:一位14岁女孩因摸到颈部肿块就医,确诊甲状腺癌并已转移!年轻人也别掉以轻心。三、治疗后就能高枕无忧?警惕复发“杀回马枪”即使手术成功,甲状腺癌仍有复发的可能:复发风险表:案例分享:李先生术后3年复查发现淋巴结转移,不得不二次手术。定期随访是“保命符”!四、韩国数据敲响警钟:过度诊断 vs 规范治疗韩国研究显示,甲状腺癌发病率曾因过度诊断飙升,但死亡率近年却出现矛盾变化:关键发现:2013年后死亡率上升:未手术患者死亡风险陡增,提示疾病本身可能更凶险。手术至关重要:及时切除可显著降低死亡风险,尤其是未分化癌需争分夺秒。微小癌≠无害:97%的韩国病例是微小乳头状癌,但仍有少数进展为致命类型。启示:别因“惰性癌”盲目乐观,分层管理和规范治疗才是王道!五、日常防护清单:你的甲状腺需要这些“盔甲”预防甲状腺癌,记住这6招:定期摸脖子:洗澡时自查颈部有无硬块、结节。控制辐射量:减少不必要的CT检查,手机别贴脸煲电话粥。碘摄入平衡:沿海地区少吃海带紫菜,内陆适量补碘。管理情绪:压力大时试试冥想、瑜伽,别让甲状腺“背锅”。家族史警惕:亲属有甲状腺癌?每年做一次超声检查。复查不偷懒:术后患者每3-6个月查甲状腺功能+超声。六、费主任的心里话甲状腺癌像一场“温水煮青蛙”的游戏——初期隐匿,后期可能致命。但只要我们做到“三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它并不可怕。女性朋友们尤其要关注身体信号,别把颈部小肿块当成“上火”或“疲劳”。记住:健康没有侥幸,科学认知是最好的护身符。从今天起,关心你的甲状腺,就像关心脸上的每一颗痘痘一样认真!参考文献:KimWG.TrendsinThyroidCancerMortalityRatesinKorea:InsightsfromNationalHealthDatabase.EndocrinolMetab2024.
甲状腺微小癌:射频消融治疗,十年后结果如何?——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为您解读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的医生。从医30多年来,我接诊过许多甲状腺疾病患者,尤其是女性朋友。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甲状腺微小癌的射频消融治疗。最近,一项来自韩国的十年随访研究登上国际权威期刊《Thyroid》,结果令人振奋。我们用“说人话”的方式,带你一探究竟!一、甲状腺微小癌:小问题,大纠结甲状腺癌被称为“懒癌”,尤其是微小乳头状癌(≤1厘米),生长缓慢、转移风险低。但再“懒”也是癌,患者难免焦虑:传统手术:切掉部分或全部甲状腺,可能终身服药,还有声音嘶哑、留疤等风险。观察等待:定期复查,但总担心哪天癌会“突然活跃”。射频消融:用一根细针“烫死”癌细胞,创伤小、不留疤,但争议不断——真能根治吗?二、十年随访研究:结果超乎预期!韩国团队追踪了65名接受射频消融的低风险微小癌患者,随访时间超过10年(平均12.6年)。结论简单粗暴:安全有效!用几个关键词总结核心发现:✅ 治愈率100%:所有消融的癌灶在2年内完全消失,10年内无复发、无转移、无死亡。✅ 新发癌灶7.7%:5位患者出现新癌灶(与原病灶无关),但4例通过二次消融治愈,1例手术切除,均未影响生存。✅ 并发症极少:仅1例轻微甲减(服药控制),3例轻微血肿、烫伤,无严重后遗症。划重点:消融后需定期复查(尤其是前2年)。新发癌灶≠治疗失败,及时处理是关键。三、费主任的“临床笔记”结合这项研究和我的临床经验,给纠结中的你几点建议:1️⃣ 适合人群:低风险微小癌(无转移、无侵犯周围组织)、抗拒手术或身体条件差的患者。2️⃣ 不适合人群:肿瘤靠近喉返神经、气管等重要结构,或病理提示高危类型。3️⃣ 术后随访:跟甲状腺切除术后一样,消融术后也要定期复查,终身监测。小贴士:别被“100%治愈”冲昏头!研究样本仅65人,且需严格筛选病例。射频消融≠一劳永逸,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更重要。四、手术VS消融,怎么选?就像买衣服要“量体裁衣”,治疗方式也需个性化:费主任心里话:没有“最好”的治疗,只有“最合适”的选择。如果你是追求生活质量、惧怕手术的年轻女性,消融或许是不错的选择;若肿瘤位置特殊或心理负担重,手术仍是“保底方案”。五、关爱甲状腺,从日常做起甲状腺是身体的“代谢引擎”,尤其女性(患病率是男性3倍)更要警惕:少熬夜:熬夜打乱激素,甲状腺“很受伤”。控情绪:焦虑、压力大易诱发结节。补碘适量:海带紫菜别狂吃,碘盐足够普通人需求。定期体检:超声检查简单无创,40岁以上建议每年1次。文章出处:韩国十年随访研究:JeongSYetal. Thyroid.2025;00:1-10.作者介绍: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事甲状腺疾病诊疗30余年,擅长微创手术与个体化治疗。推荐理由:用权威研究打破信息差,让患者不再“盲人摸象”。医学进步给了我们更多选择,但理性决策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愿每位读者都能掌握健康主动权!最后一句:甲状腺虽小,却是生命的“蝴蝶结”。珍惜它,从科学认知开始❤️
茶+咖啡:双重续命水,抗衰护骨还能“甲状腺好”?——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饮品健康指南文/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业30年)打工人必备!茶和咖啡的“续命”真相当代职场人的日常,左手一杯咖啡提神,右手一壶绿茶养生,仿佛这样才能在“996”中苟住性命。但你知道吗?这“中西合璧”的喝法,不仅提神,还能抗衰老、护骨骼,甚至可能对甲状腺健康有益!四川大学的最新研究登上《柳叶刀》子刊,揭示了茶与咖啡的“黄金组合”效果。今天,我就用一杯茶的时间,带你看懂这背后的健康密码!一、每天3杯茶:抗衰效果拉满研究显示,每天喝3杯茶(约6-8克茶叶),能最大程度延缓生物衰老。茶叶中的“抗衰明星”是茶多酚,它能:✅ 抗氧化:清除体内自由基,减缓细胞老化。✅ 抗炎:抑制慢性炎症,降低甲状腺炎等疾病风险。✅ 调节代谢:改善血糖、血脂,间接保护甲状腺功能。甲状腺小贴士💡:甲状腺疾病(如桥本甲状腺炎)常伴随氧化应激和炎症。茶多酚的抗炎作用可能辅助缓解症状,但需避免过量(浓茶可能干扰铁吸收,贫血患者慎用)。二、咖啡续命,但别贪杯!咖啡的“续命光环”主要来自咖啡因和绿原酸:✅ 提神醒脑:咖啡因刺激中枢神经,提高专注力。✅ 护心护脑:降低心血管疾病和认知衰退风险。❌ 过量伤身:每天>5杯可能引发心悸、失眠,甚至加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研究实锤🔍:每天1-2杯咖啡,骨质疏松风险降32%!但速溶咖啡含添加剂,建议选现磨黑咖,低因咖啡效果打折扣哦~三、茶+咖啡:1+1>2的健康CP当茶和咖啡联手,效果堪比“健康双保险”:🌟 全因死亡风险降22%:每天2-4杯茶+1-2杯咖啡是黄金比例。🌟 骨质疏松风险降32%:咖啡促进钙流失?别怕!茶中的氟化物和咖啡的绿原酸共同护骨。🌟 甲状腺友好组合:适量咖啡因不会直接伤害甲状腺,但甲亢患者需限制摄入;绿茶中的硒元素对甲状腺激素合成有益。举个栗子🌰:早晨来杯黑咖啡提神,下午泡壶绿茶抗氧化,晚上避免饮用以防失眠——这才是“打工人”的健康节奏!四、喝对方法:避开这些坑!1️⃣ 甲状腺患者注意:甲亢患者:咖啡因可能加重心慌,建议每日咖啡≤1杯,避免浓茶。甲减患者:绿茶不影响优甲乐吸收,但服药后间隔1小时再喝。2️⃣ 冲泡技巧:绿茶用80℃水冲泡,减少茶多酚氧化。咖啡不加糖奶,避免热量超标。3️⃣ 禁忌人群:孕妇:咖啡因每日≤200mg(约1杯中杯美式)。骨质疏松高危人群:咖啡+茶每天≤3杯,同时补钙和维生素D。健康是平衡的艺术茶和咖啡的益处建立在“适量”基础上。就像甲状腺功能的调节——过多或过少的激素都会引发疾病,找到平衡点才是关键。参考文献:[1]XiangY,XuH,ChenH,TangD,HuangZ,ZhangY,WangZ,WangZ,Yangla,HanM,YinJ,XiaoX,ZhaoX.Teaconsumptionandattenuationofbiologicalaging:alongitudinalanalysisfromtwocohortstudies.LancetRegHealthWestPac.2023.[2]LiuD,LiZH,ShenD,ZhangPD,SongWQ,ZhangWT,HuangQM,ChenPL,ZhangXR,MaoC.AssociationofSugar-Sweetened,ArtificiallySweetened,andUnsweetenedCoffeeConsumptionWithAll-CauseandCause-SpecificMortality:ALargeProspectiveCohortStudy.AnnInternMed.2022. [3]ZhangS,WuS,XiaB,HeQ,MiN,ZhaoJ,HuL,WangD,ZhengL,ShengP,YuanJ,ZhangZ,WeiF.Associationofcoffeeandteaconsumptionwithosteoporosisrisk:AprospectivestudyfromtheUKbiobank.Bone.2024. [4]ChenY,ZhangY,ZhangM,YangH,WangY.Consumptionofcoffeeandteawithall-causeandcause-specificmortality:aprospectivecohortstudy.BMCMed.2022. 这个春天,愿你的茶杯里盛满健康,咖啡杯中飘散活力! 🌸
中日甲状腺癌诊疗指南差异解析:你的治疗方案适合哪种风格?——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贴心指南对比文/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业30年)甲状腺癌手术,中日指南为何“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但不同国家的诊疗策略却像“南北饮食差异”——有的爱清淡,有的偏重口。跟欧美指南主要针对欧美人群不同,中日指南都面向东亚人群,相对来说可比性更强,日本2024年版《甲状腺肿瘤诊疗指南》和中国2022年《CACA甲状腺癌诊疗指南》就是典型案例。今天,我就用“大白话”带大家看看,这两份指南在手术策略上究竟有何不同,帮你理解医生制定方案的“小心思”!一、低风险患者:切多少?中日态度大不同日本指南(2024):✅ 保守派代表:对低风险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推荐“单侧腺叶切除”(只切病变一侧),坚决反对全切。❌ 反对预防性清扫:不推荐常规清扫中央区淋巴结,认为“没必要为了可能的风险多挨一刀”。中国CACA指南(2022):✅ 稳妥派风格:低风险患者可选择单侧切除,但更建议“至少清扫同侧中央区淋巴结”,以防微转移。🔍 核心差异:中国指南像“谨慎的管家”,宁可多检查;日本指南则像“精准狙击手”,力求最小创伤。举个栗子🌰:如果把甲状腺比作蝴蝶翅膀,低风险肿瘤就像翅膀上的一个小黑点。日本指南建议“只剪掉黑点所在的半边翅膀”,而中国指南会“剪掉黑点+检查周围是否有灰尘(淋巴结)”。二、淋巴结清扫:预防性手术该不该做?日本指南(2024):❌ 明确反对:对未发现淋巴结转移(cN0期)的患者,不推荐预防性清扫中央区或侧颈区淋巴结。📉 理由:研究显示,清扫不会降低复发率,反而可能增加声带麻痹、甲状旁腺损伤等风险。中国CACA指南(2022):✅ 倾向支持:建议在保留神经和甲状旁腺的前提下,至少清扫病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 理由:亚洲人群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清扫可更彻底评估病情。划重点📌:日本指南认为“看不见敌人就不开枪”,中国指南则主张“提前排雷更安心”。三、特殊人群:孕妇确诊甲状腺癌,切还是不切?日本指南(2024):🤰 温柔建议:孕期确诊且病情稳定者,不推荐立即手术,可产后处理。🌟 人性化考量:研究发现,孕期手术和产后手术的预后无差异,避免胎儿风险。中国CACA指南(2022):⚖️ 灵活处理:根据肿瘤进展速度和患者意愿决定,但未明确反对孕期手术。费主任贴心话💬:孕期妈妈如果确诊,别焦虑!多数低风险甲状腺癌生长缓慢,产后治疗完全来得及。四、高风险患者:手术范围怎么定?日本指南(2024):🎯 精准个体化:即使高风险患者,若年轻(<55岁)或身体弱,也可选择单侧切除。🚨 关键标准:是否侵犯气管或食管才是真正的“高危信号”,肌肉或神经侵犯不算。中国CACA指南(2022):🔪 更大范围:高风险患者通常推荐全甲状腺切除+淋巴结清扫,确保彻底清除病灶。对比总结🔍:日本指南像“定制西装”,根据年龄、侵犯部位量身定制;中国指南更像“标准尺码”,强调全面覆盖风险。五、术后管理:中日都重视,但细节有别共同点:✅ 强调保护喉返神经和甲状旁腺。✅ 推荐术中神经监测(IONM)和甲状旁腺自体移植。差异点:🇯🇵 日本指南:新增术后并发症详细管理(如出血、发声障碍),像“术后护理说明书”。🇨🇳 中国指南:更侧重术后辅助治疗(如放射性碘治疗)的应用范围。费主任的实用建议1️⃣ 低风险患者:若追求最小创伤,可参考日本策略;若求稳妥,选中国方案。关键:充分与医生沟通自身需求!2️⃣ 淋巴结疑虑:术前超声精准评估比“一刀切”更重要,别让过度治疗成负担。3️⃣ 特殊人群:孕妇、高龄患者优先选择保守治疗,健康和生活质量要兼顾。指南差异的背后:文化还是科学?日本指南的“保守”源于大量长期随访数据,证明低风险患者过度治疗并无获益;中国指南的“积极”则基于亚洲人群特点和医疗现状。没有绝对的对错,只有适合的选择。参考文献:日本《甲状腺肿瘤诊疗指南》(2024)中国《CACA甲状腺癌诊疗指南》(2022)健康路上,愿每位读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最佳方案”! 🌸
——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暖心科普文/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业30年)过年胖十斤?别慌!科学饮食帮你“瘦回来”春节假期一过,朋友圈里总少不了“胖若两人”的哀嚎。火锅、腊肉、糖果、薯片……这些高油高糖的“年味美食”不仅让人腰围暴涨,更可能悄悄损害健康。最近,国际顶尖期刊《柳叶刀》《Cell》《自然·微生物学》连发重磅研究,揭示了饮食与慢性病、免疫力之间的深层联系。今天,我就带大家用科学方法“吃回健康”,顺便甩掉春节的“幸福肥”!一、超加工食品:慢性病的隐形推手《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一项覆盖52万人的研究发现:每天多吃一口超加工食品(如薯片、甜饮料、速冻披萨),死亡风险就增加一步!超加工食品的危害:❌ 心血管病、消化系统疾病风险飙升:添加剂和过量糖盐破坏血管和肠道。❌ 帕金森病风险升高:加工食品中的化学物质可能损伤神经系统。❌ 自杀倾向关联:高糖高脂饮食可能影响情绪调节(研究显示自杀风险增加15%)。健康替代方案:✅ 多吃“天然派”:未加工食品(如新鲜蔬果、糙米)每增加10%,全因死亡率降6%。✅ 少吃“工业派”:用一碗杂粮粥替代一碗泡面,用坚果替代薯片,轻松降低风险。二、肠道菌群:你的“第二大脑”决定健康《Cell》最新研究揭示:肠道菌群是代谢和免疫的“总指挥”! 团队开发了一种“非工业化饮食方案”,仅3周就显著改善健康指标:实验结果:🔻坏胆固醇降17%,血糖降6%,炎症标志物降14%。🔼肠道有益菌群激增,产生抗炎物质,抑制致病菌。饮食秘诀:✅ 多吃发酵食品:泡菜、酸奶(无糖)富含益生菌。✅ 少吃精制碳水:用全麦面包替代白面包,用红薯替代蛋糕。✅ 补充膳食纤维:每天至少25克(约两碗西兰花+一个苹果)。三、高纤维饮食:抗感染的“天然护盾”剑桥大学在《自然·微生物学》发文:纤维是肠道有益菌的“超级燃料”,能抑制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致病菌!科学原理:🌟 短链脂肪酸:纤维被肠道菌分解后产生的“护体神物”,增强肠壁屏障。🌟 竞争性抑制:有益菌霸占肠道资源,让致病菌“无饭可吃”。抗感染食谱:✅ 早餐:燕麦粥+奇亚籽+蓝莓(纤维+抗氧化)。✅ 午餐:糙米饭+清蒸鱼+凉拌木耳(低脂高纤维)。✅ 加餐:一把杏仁+一小块黑巧克力(抗炎又解馋)。费主任的春节后饮食急救包清肠3日计划:🥦 Day1:蔬菜汤(白菜、胡萝卜、香菇)+ 蒸南瓜。🐟 Day2:清蒸鱼+凉拌海带+杂粮饭。🍎 Day3:苹果燕麦粥+水煮蛋+无糖酸奶。厨房黑名单:🚫 超加工食品:香肠、速冻水饺、含糖饮料。🚫 高盐零食:辣条、话梅、膨化食品。健康红榜:🏆 超级食物:西兰花、亚麻籽、纳豆、紫甘蓝。🏆 懒人技巧:提前切好蔬菜分装冷藏,随手一炒就是健康餐。健康是长期主义,从下一口开始饮食调整不必“一刀切”。比如,今天把奶茶换成无糖豆浆,明天把白米饭换成杂粮饭,逐步培养好习惯。记住,你的每一口选择,都在为未来30年的健康投票。参考文献:《柳叶刀·区域健康-欧洲》:超加工食品增加全因死亡率。《Cell》:非工业化饮食改善肠道菌群,降低慢性病风险。《自然·微生物学》:高纤维饮食增强抗感染能力。这个春天,让我们一起用科学吃出活力,吃出美丽! 🌸
饭后站一站,限时吃一吃:科学减重小技巧,甲状腺朋看过来!——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贴心指南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多年,我见过太多甲状腺疾病患者因代谢问题导致体重困扰。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两个简单又科学的减重小技巧,灵感来自最新研究——饭后站立30分钟和限时进食。不用饿肚子,也不用疯狂运动,特别适合忙碌的现代人,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朋友!一、为什么甲状腺疾病患者容易胖?甲状腺就像身体的“代谢开关”,一旦功能减退(甲减),代谢率会大幅下降,即使吃得不多,体重也可能“蹭蹭涨”。更扎心的是,许多患者因激素替代治疗或身体疲劳,难以坚持高强度运动。但别灰心!科学调整生活习惯,就能帮身体“重启”燃脂模式。二、两个研究,两大妙招!最近两项研究让我眼前一亮,它们用数据证明了:改变姿势和调整吃饭时间,就能轻松提升能量消耗!研究1:饭后站30分钟,躺着也能瘦?日本学者发现,餐后站立比坐着每分钟多消耗0.16千卡(数据来源:《国际环境研究与公共卫生杂志》)。别看数字小,坚持每天站4小时,一年能少长1.6公斤脂肪!原理很简单:站立时肌肉持续发力,身体更倾向燃烧脂肪供能。关键知识点(划重点!)✅ 适合谁:久坐族、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想控糖但懒得动的人。✅ 怎么做:饭后别急着躺,刷碗、散步或靠墙站30分钟,轻松消耗236千卡(相当于一块半巧克力蛋糕!)。❌ 注意:站立对血糖控制效果有限,糖尿病患者需结合其他运动。研究2:限时进食,吃饭也能“卡点瘦”?《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一项研究对比了两种减肥法:8小时限时进食(如早8点-下午4点吃饭)和传统热量限制。结果发现,限时进食能减少热量摄入,且不流失肌肉(研究团队来自中国,更贴合国人饮食习惯)。关键知识点(再划重点!)✅ 适合谁:爱吃宵夜、三餐不规律、甲状腺术后需控制体重的朋友。✅ 怎么做:把一日三餐压缩在8小时内(比如早9点-下午5点),其余时间只喝水或淡茶。❌ 注意:限时进食需保证营养均衡,蛋白质要充足,避免低血糖!三、甲状腺患者专属建议温和起步:甲减患者易疲劳,可先从每天饭后站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时间。灵活限时:若甲状腺功能不稳定,可将进食窗口放宽至10小时(如早8点-晚6点)。关注身体信号:若出现心慌、头晕,及时调整策略,必要时咨询医生。四、费主任的贴心总结科学研究告诉我们:减重不一定要挥汗如雨,小改变也能撬动大健康!🌟 饭后站立:激活代谢,告别“沙发土豆”体质。🌟 限时进食:给消化系统“定时休息”,减少脂肪囤积。🌟 心态第一:甲状腺疾病是慢性病,减重别求快,稳扎稳打才是王道!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健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日复一日的温柔坚持。”愿每位朋友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轻松拥抱健康体态!文章出处饭后站立研究:KonoH,etal.IntJEnvironResPublicHealth.2023.限时进食研究:LiuD,etal.NEnglJMed.2022.推荐理由两项研究均发表于顶级期刊,方法简单、安全且易坚持,特别适合甲状腺疾病患者。从“站”开始,用“时间”规划饮食,让健康触手可及!
咖啡续命有讲究!哈佛、NHANES权威研究揭秘:这样喝更健康——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暖心科普大家好,我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多年,我越来越多地被甲友们问到:“费主任,我生了甲状腺疾病,咖啡还能喝吗?”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结合哈佛大学、NHANES数据库等最新研究,我总结了几个关键点,帮大家科学“续命”!一、咖啡的“超能力”:防糖尿病、护肝、延寿?咖啡不仅是打工人的“续命神器”,科学研究还发现它藏着不少健康密码:(一)每天一杯不加糖咖啡,糖尿病风险降10%1. 哈佛大学一项覆盖15万人的研究发现:每天多喝一杯纯黑咖啡(不加糖、奶精),2型糖尿病风险可降低10%!但如果在咖啡里加糖或代糖,效果直接“打五折”——加糖后风险仅降5%,代糖降7%。2. 划重点:❌ 糖和代糖会抵消咖啡的益处,还可能增加肝脏负担。✅ 奶油或非乳制奶精影响不大,但别贪多哦!(二)护肝小能手:纯咖啡降低肝病风险广州医科大学的研究发现,纯咖啡能显著降低慢性肝病风险,但加了糖或代糖反而可能伤肝。看来,咖啡的苦味里藏着对肝脏的温柔保护~(三)每天2-3杯,寿命延长近2年!《ScientificReports》研究显示,每天喝2-3杯咖啡的成年人,全因死亡率更低,寿命平均延长1.84年。咖啡中的咖啡因、绿原酸等成分能抗氧化、抗炎,甚至对大脑健康有益。二、喝咖啡的“黄金时间表”:早晨喝,效果翻倍!你以为咖啡只是提神?喝对时间还能“救命”!NHANES数据库研究发现:早晨型(4:00-11:59):全因死亡率降16%,心血管死亡率降31%!全天型(随时喝):健康效果几乎为零。最佳饮用量:早晨喝2-3杯,死亡风险最低(HR=0.71)。为什么早晨喝更好?人体生物钟与代谢节律在早晨最活跃,此时咖啡因能更好地促进代谢、保护心血管。而晚上喝可能干扰睡眠,得不偿失!三、咖啡续命的“三大禁忌”想让咖啡真正成为健康助手,这些坑千万别踩:1. ❌ 加糖加奶精过量:糖和代糖是“健康刺客”,一杯咖啡最多加1茶匙糖(约5克)。2. ❌ 晚上喝咖啡:下午2点后尽量少喝,敏感人群可能失眠、心悸。3. ❌ 把咖啡当水喝:过量咖啡因(>4杯/天)可能引发焦虑、血压升高等问题。四、费医生的贴心建议结合最新研究和临床经验,我给大家总结了一份《科学喝咖啡指南》:✅ 优选纯黑咖啡:苦中带香,健康值拉满!✅ 早晨喝,2-3杯刚好:提神又护心,别等下午“狂灌”。✅ 搭配健康生活方式:咖啡不是“万能药”,均衡饮食、规律运动才是长寿王道!推荐理由作为医生,我常看到患者因不良习惯导致健康问题。咖啡本身是好东西,但喝错了反而伤身。希望这篇科普能让大家既享受咖啡的香浓,又守住健康的底线。最后提醒:甲状腺疾病患者喝咖啡需谨慎!咖啡因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具体请咨询主治医生~参考资料1. 哈佛大学《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2025)2. NHANES数据库《欧洲心脏杂志》(IF=37.6,2025)3. 《ScientificReports》(2025)我是费健,关注我,带你用医学的眼光看生活!☕️💪
甜蜜陷阱:含糖饮料的“两面派惕的“快乐水”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从医30多年的外科医生。因为我的甲状腺病人大多数是女生,她们术后会很关心:“费医生,我还能不能喝饮料?”“费医生,奶茶可以喝的吧?”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一个看似“人畜无害”却暗藏危机的日常选择——含糖饮料。无论是奶茶、可乐还是果汁,这些甜甜的“快乐水”可能正在悄悄改写你的健康密码!一、含糖饮料的两大“罪状”:肿瘤患者的敌人,普通人的健康刺客最近《Nature》和《细胞·代谢》的两项重磅研究,彻底揭开了含糖饮料的“真面目”。罪状1:给肿瘤“投喂营养”,加速癌症生长关键发现:果糖(含糖饮料的主要成分)会被肝脏代谢成溶血磷脂酰胆碱,成为癌细胞的“营养包”。动物实验显示:每天一罐可乐的含糖量,足以让肿瘤体积和恶性程度显著增加!即使不导致肥胖,果糖也能通过促进脂肪酸合成,间接“喂养”癌细胞。罪状2:扰乱肠道菌群,拉高糖尿病风险关键发现:含糖饮料会减少肠道中有益菌(如产短链脂肪酸的菌群),增加致病菌比例。这些菌群变化会导致血液中甘油磷脂、支链氨基酸代谢物增加,直接推高糖尿病风险。万人研究数据:每天喝约472ml含糖饮料(一瓶可乐),糖尿病风险增加20%-28%。二、含糖饮料的“隐藏危害清单”除了癌症和糖尿病,这些“甜蜜陷阱”还会带来:心血管疾病:高糖摄入→胰岛素抵抗→炎症和氧化应激→血管损伤。肥胖:多余糖分转化为脂肪,诱发慢性病连环危机。痛风:果糖代谢推高尿酸,关节疼痛找上门。三、肿瘤患者、控糖人群的“保命饮水指南”如果你正在抗癌、控糖,或者单纯想健康喝水,可以试试这些替代品:✅ 淡茶:抗氧化提神,但别喝浓茶(伤胃)。✅ 蔬菜汁:胡萝卜汁、芹菜汁,低糖高纤维,促进肠道蠕动。✅ 椰子水:天然电解质,补钾又低糖。✅ 清汤:鸡汤、蔬菜汤,增强免疫力,少油少盐是关键。✅ 咖啡:适量喝能降低肝癌、结直肠癌风险,但别加糖!四、费主任的贴心建议肿瘤患者:治疗期间味觉敏感,可尝试柠檬水、薄荷水调节口感。健康人群:每周含糖饮料≤1次,用无糖茶饮、气泡水替代。护肠秘诀:多吃膳食纤维(燕麦、豆类),喂养肠道有益菌。为什么我要写这篇文章?作为医生,我见过太多因“管不住嘴”引发的健康悲剧。含糖饮料的危害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实证的结论。尤其女性更需注意——内分泌系统复杂,高糖饮食可能扰乱甲状腺激素平衡,间接诱发结节等问题。推荐理由:用最新研究打破“喝饮料无害”的侥幸心理。提供可操作的健康替代方案,兼顾科学性和生活化。关爱女性健康,从日常细节预防疾病。记住:每一口饮料的选择,都是对未来的投票。少一点“甜蜜负担”,多一份健康底气! 🌱(本文参考自《Nature》《细胞·代谢》2024-2025年研究,由费健主任结合临床经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