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隐形炸弹”——高三酰甘油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如何远离复发风险?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大家好!我是费健,一名普外科医生。从医30多年来,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特别喜欢和大家唠唠健康知识。今天想和大家聊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健康炸弹”——高三酰甘油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别看名字拗口,它和我们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尤其是爱吃火锅、奶茶、烧烤的朋友们,更要认真看完!(贴心提示:文末有实用防病清单哦~)一、文章背景:为什么关注这种疾病?这篇科普内容参考了最新的医学综述《高三酰甘油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复发的研究进展》(发表于2025年4月),结合我的临床经验,为大家提炼关键知识点。大家知道,急性胰腺炎是一种可能危及生命的急症,费医生30年刚刚上班的时候,急性胰腺炎大多是胆源性的(一种由胆囊结石引起的胰腺炎类型)。近年来,因血脂异常引发的胰腺炎病例明显增加,其中三酰甘油水平过高是重要诱因。更麻烦的是,这种胰腺炎容易复发,甚至危及生命!但别担心,只要科学管理,完全可以防患于未然~二、什么是高三酰甘油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简单来说,就是血液中的“油”(三酰甘油)太多,堵住了胰腺的“工作通道”,引发剧烈炎症。胰腺是干啥的?🍚 消化助手:分泌消化酶,帮你分解食物中的脂肪、蛋白质。🩸 血糖管家:生产胰岛素,调节血糖平衡。一旦胰腺“罢工”,轻则腹痛难忍,重则器官衰竭!三、为什么它会“卷土重来”?复发的4大元凶根据研究,复发风险高的患者往往有以下特点(快来自查!):1️⃣ 血脂控制不达标:三酰甘油>5.6mmol/L(正常应<1.7)。2️⃣ 管不住嘴:高油、高糖、酗酒,简直是胰腺的“三连暴击”。3️⃣ 忽视基础病:合并糖尿病、肥胖(国家喊你减重)、甲状腺功能异常(尤其甲减会加重血脂紊乱!)。4️⃣ 佛系治疗:症状缓解就停药,不复查、不随访。四、防复发攻略:记住“3要3不要”✅ 3要:要定期监测血脂:尤其有家族史或肥胖人群,每3-6个月查一次。要科学饮食:少吃油炸食品,用橄榄油代替动物油,多吃深海鱼、燕麦。要动起来:每天30分钟快走或游泳,能有效降低三酰甘油。❌ 3不要:不要突击减肥:快速节食反而会刺激脂肪分解,升高血脂!不要乱吃保健品:某些鱼油剂量过高可能加重负担。不要忽视“小毛病”:比如甲状腺问题,甲减患者需及时治疗。五、最新研究进展:这些发现值得关注!基因检测:部分患者存在脂代谢基因突变,精准用药可降低复发率。新型药物:如PCSK9抑制剂,能快速降低三酰甘油,适合重症患者。微创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胰腺囊肿,微创引流术创伤小、恢复快。六、作者介绍 & 推荐理由👨⚕️ 关于我: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坚持“能微创不开刀”的理念,每年完成手术超千台。但比起治病,我更想帮大家少生病!因此专注做健康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解答过超10万条咨询。🌟 为什么推荐你读这篇?权威性:内容基于最新医学文献和临床实践。实用性:防病技巧简单易行,全家适用。贴心提示:特别关注女性健康,比如甲状腺与胰腺的“隐形关联”。七、给读者的暖心建议亲爱的朋友,健康从来不是一个人的事。如果你发现自己或家人有“吃饱了上腹隐痛”“体检血脂超标”,一定要及时就医。记住:管住嘴、迈开腿、常检查,就能让胰腺这个“默默奉献的器官”少受罪!如果这篇科普对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关心的人~ 我是费医生,咱们下期见!(本文参考文献:《高三酰甘油血症性急性胰腺炎复发的研究进展》;医学指导:费健 主任医师)
甲状腺癌微创治疗新发现:射频消融 vs. 微波消融,选哪个更好?——上海瑞金医院费健主任的科普解读一、文章背景与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多年,我既拿过手术刀,也操作过微创消融针,还经常在线上解答大家的健康问题。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一项刚发表在《欧洲放射学》上的重磅研究。这项研究对比了两种微创技术——射频消融(RFA)和微波消融(MWA)治疗早期甲状腺癌的效果,结果可能会颠覆你的认知!为什么值得关注?数据权威:研究纳入1111例患者,随访近4年,结论可信度高。实用性强:直接解答“选哪种技术更好”的临床难题。微创趋势:越来越多患者希望不开刀、不留疤,这项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二、研究核心结论:射频和微波消融“打成平手”先划重点!这项研究发现:1️⃣ 疗效相当:两种技术治疗早期甲状腺癌(肿瘤≤1cm,无转移)的疾病进展率、复发率、肿瘤消失率几乎相同。2️⃣ 安全性接近:并发症都很低(约1.5%),最常见的是短暂声音嘶哑,且3个月内都能恢复。3️⃣ 长期效果稳定:术后3年,肿瘤体积缩小率均超过98%。通俗版解读:如果把甲状腺癌比作一颗“坏种子”,射频和微波就像两种不同的“除草剂”。研究发现,它们都能高效灭活种子,且对周围“土壤”(正常组织)的影响很小。选哪种?关键看医生更擅长用哪款“除草剂”。三、关键知识点:你需要知道的6件事什么是热消融?原理:用高温“烫死”肿瘤细胞,全程超声引导,针尖精准定位。优势:不用开刀、不留疤痕、无需全麻,门诊就能做。2.射频 vs. 微波,区别在哪?射频:像“电熨斗”,通过电流摩擦生热。微波:像“微波炉”,用电磁波快速加热。实际效果:短期(6个月内)微波消融范围更大,但长期结果无差异。3.哪些人适合微创消融?肿瘤≤1cm、未转移(T1N0M0期)。不适合手术或担心留疤、甲减的人群。4.术后需要终身吃药吗?消融只破坏肿瘤,保留正常甲状腺,大多数患者无需替代甲状腺激素。5.会复发吗?研究显示:3年内复发率约1.5%,与手术相当。万一复发,可再次消融或手术。6.医生的经验有多重要?研究强调:操作医生需完成至少100例手术,经验直接影响安全性和效果。四、费健主任的贴心建议作为同时精通手术和消融的外科医生,我想给大家几点建议:别盲目追求“最新技术”射频和微波各有特点,但效果无优劣。就像手机品牌,选你信任的医生和医院更重要。2.警惕过度治疗甲状腺癌大多进展缓慢,确诊后务必找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需要立即干预。3.定期体检是关键20岁以上女性每年做一次甲状腺超声,尤其有家族史、压力大、常熬夜的人群。4.微创≠万能肿瘤靠近喉返神经、气管等重要结构时,手术仍是更安全的选择。五、总结: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早期甲状腺癌的微创治疗已非常成熟。无论是选射频还是微波,核心都是早发现、早评估、选对医生。最后送大家一句话:甲状腺是身体的“蝴蝶结”,它敏感却坚强。少生气、多睡觉、定期检查,就是对它最好的呵护。如果发现问题,别慌!现代医学有很多方法帮你温柔战胜疾病。本文参考:《EuropeanRadiology》2025年1月发表,中国团队研究科普作者: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专业审核:研究数据经医学团队复核,结论客观可靠
肠道健康竟能左右甲状腺?瑞金医院专家揭秘“肠漏”与桥本甲亢的隐形战火——费健主任的防病指南,助你远离自身免疫危机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完成上万例甲状腺手术及微创消融,全网粉丝超100万。擅长以“精准治疗+科学调理”帮助患者重获健康。一、你的甲状腺问题,可能从肠道开始!最近门诊遇到很多患者,尤其是女性朋友,反复问:“医生,我桥本抗体高居不下,药也吃了、口也忌了,为什么没用?”其实,问题可能藏在你的肠道里!近年研究发现,80%以上的桥本患者存在“肠漏症”(肠道屏障损伤)。肠道像一道“智能城墙”,一旦破损,毒素和未消化的食物大分子就会“溜进”血液,触发全身免疫风暴,最终误伤甲状腺。肠漏症的4大信号(快来自测!)✅ 长期腹胀、便秘或腹泻✅ 反复皮肤问题(湿疹、痤疮)✅ 食物过敏(比如一吃面食就难受)✅ 疲劳、头痛、关节痛二、肠道“漏洞”如何引爆甲状腺疾病?1. 免疫系统的“乌龙攻击”肠道漏出的麸质蛋白、乳蛋白片段,结构酷似甲状腺组织。免疫系统“脸盲”发作,一边攻击这些“入侵者”,一边误伤甲状腺,导致抗体飙升(如TPOAb)。2. 炎症“火上浇油”肠漏引发全身慢性炎症,释放大量促炎因子(如IL-6、TNF-α),进一步破坏甲状腺细胞,形成恶性循环。3. 营养“断供危机”肠道损伤后,硒、锌、维生素D等关键营养素吸收不足,而这些正是调节甲状腺功能的“护甲”!三、揪出“肠漏症”,科学修复三步走Step1:肠道检测,精准锁定问题尿液检测:评估肠道通透性(乳果糖/甘露醇试验)血液检测:查抗连蛋白抗体(Zonulin)、LPS抗体食物不耐受检测:揪出引发肠漏的“元凶食物”(如麸质、乳制品)Step2:4R修复法,重建肠道屏障清除(Remove)戒除麸质、乳制品、精制糖(改用椰子酱油、杏仁奶)远离环境毒素(塑料餐具、含汞化妆品)替代(Replace)补充消化酶(如胃蛋白酶),帮助食物分解再接种(Reinoculate)益生菌(双歧杆菌、布拉氏酵母菌)平衡菌群多吃泡菜、无糖酸奶(天然发酵食品)修复(Repair)谷氨酰胺(肠道细胞“能量砖”)锌+维生素A(加固“城墙”接缝)Step3:抗炎生活,给身体“灭火”吃对食物:骨汤(胶原蛋白)、三文鱼(Omega-3)、绿叶菜(抗氧化剂)避开雷区:油炸食品、反式脂肪、酒精减压+睡眠:每天冥想10分钟,保证7小时睡眠(肠道夜间修复黄金期!)四、真实案例:修复肠道后,抗体直降50%!32岁的李女士,桥本甲状腺炎,TPOAb高达1300IU/mL,长期疲劳、便秘。通过无麸质饮食+4R修复法+谷氨酰胺补充,3个月后抗体降至600IU/mL,症状全消!五、费健主任的贴心建议别盲目忌口:先检测再调整,避免营养失衡。耐心是关键:轻中度肠漏需3-6个月修复,重度需半年以上。预防大于治疗:儿童期避免过早引入麸质,成年人定期查抗体和肠道健康。记住:肠道是免疫系统的“司令部”,更是甲状腺的“守护神”! 从今天起,吃好每一餐、管好每一刻压力,就是对身体最深情的告白。推荐理由:本文融合国际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用最简单的方法帮你打破“肠漏-免疫失衡-甲状腺损伤”的恶性循环。健康之路,你我同行!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藏在“懒洋洋”背后的健康隐患——费健主任的贴心科普指南大家好,我是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的费健医生。从医30年来,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通过线上平台解答了超10万人次的疑问。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沉默的杀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它看似温和,却能悄悄影响全身健康,尤其是女性朋友们更需警惕!一、甲减:你的身体为何“电力不足”?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台精密仪器,甲状腺就是负责“发电”的核心部件。甲减即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全身代谢“降速”。常见症状自查清单(快看看你中了几条?):总觉得累,睡不醒,记忆力像“断片”怕冷,夏天也要盖厚被子体重莫名增加,减肥像“登天”皮肤干燥、脱发,甚至眉毛变稀疏便秘、月经紊乱、怀孕困难⚠️ 高危人群注意:有甲状腺疾病家族史做过甲状腺手术或放射治疗长期服用含锂、胺碘酮等药物孕期或计划怀孕的女性二、诊断甲减:抽一管血就能“破案”许多患者问我:“费主任,我该做什么检查?”其实关键就两步:抽血查甲功:重点看TSH(促甲状腺激素)和FT4(游离甲状腺素)。TSH升高+FT4降低=原发性甲减(最常见)TSH正常/降低+FT4降低=中枢性甲减(需排查脑垂体问题)2.病因探究:如抗体检测发现TPOAb(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提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如桥本氏病),另外还要询问家族史和手术史等。💡 小贴士:检查前避免剧烈运动,无需空腹孕期TSH参考值更低,需用“妊娠专用标准”三、左甲状腺素:甲减患者的“生命燃料”治疗甲减的核心是补充甲状腺激素,左甲状腺素是首选药物。但如何吃对药?记住这10个细节:⚠️ 警告:擅自停药可能导致黏液性水肿昏迷(死亡率高达20%!)过量服用会引发心慌、手抖等“药物性甲亢”四、特殊人群:孕妇、老人用药需谨慎1. 孕期甲减:危害:增加流产、早产风险,影响胎儿智商!治疗:孕前TSH需<2.5mIU/L,发现怀孕立即复查并调整药量。安心提示:左甲状腺素与人体自身激素相同,孕期哺乳期均可安全使用。2. 老年甲减:用药原则:起始剂量从12.5μg开始,缓慢加量,警惕心绞痛等副作用。监测重点:每4~6周查TSH,避免过度治疗导致骨质疏松。五、生活管理:这些小习惯让疗效翻倍饮食:适量补碘(如加碘盐),但避免海带、紫菜过量(反而抑制甲状腺功能)。运动:选择瑜伽、散步等温和运动,避免剧烈消耗。情绪:甲减易导致抑郁,多晒太阳、培养兴趣爱好有助于调节心情。费主任的心里话甲减就像一辆逐渐熄火的车,及时“加油”才能重新上路。作为医生,我最痛心的是看到患者因擅自停药或听信偏方而病情加重。请记住:确诊甲减后,90%患者需终身服药,但规范治疗不影响寿命!每3~6个月复查甲功,动态调整药量。遇到药物品牌更换、剂量困惑,务必咨询医生,勿自行决定。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愿每位读者都能做自己的“甲状腺守护者”。如有疑问,欢迎到我的线上诊室咨询——科学治病,我们一起努力!参考文献:中华医学会《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基层诊疗指南(2019)》《成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诊治指南》美国甲状腺协会(ATA)治疗共识上海瑞金医院卢湾分院甲状腺MDT中心临床数据(本文作者: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
碘与甲状腺的相爱相杀——搞清4件事,轻松拿捏补碘大计!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完成手术及微创消融过万台全网百万粉丝的健康"陪诊员"先来个小测试,你中招了吗?☑️ 海带紫菜不敢多吃怕碘过量☑️ 甲状腺结节患者自觉戒海鲜☑️ 买盐时在加碘与非碘之间纠结五分钟如果你点头了,这篇"碘"知识急救包请收好!Part1:身体里住着一只碘敏感的小蝴蝶我们的甲状腺就像脖颈上的小蝴蝶,每天扑棱着合成人体最重要的激素。但有个秘密你可能不知道——它还是敏感的"碘探测器"!▶️碘失衡的蝴蝶效应(科学可不是危言耸听)孕早期缺碘:宝宝的智商可能被偷走10-15分成人长期缺碘:记忆力衰退堪比"金鱼三秒记忆"过量补碘:可能唤醒沉睡的甲亢细胞军团好消息来了!中国疾控最新研究跟踪20年发现,UIC(尿碘浓度)控制在100-299μg/L时,甲状腺既健康又能帮你稳住血糖血脂!(2023《Thyroid》实锤)Part2:5类人的补碘指南(对号入座版)1️⃣ 普通成年人✔️ 火锅撸串不耽误,但记得筷子别抖太欢——每人每天5克碘盐刚刚好⚠️ 注意:外卖达人们要警惕"隐形碘杀手"(鸡精盐、海鲜酱油都可能暗藏碘盐)2️⃣ 准妈妈&哺乳期女神✨重要提示:此时补碘不是选择题是必答题!□孕妇在医生指导下合理补碘=宝宝聪明BUFF加成□哺乳期每天需250μg碘(相当于1斤牛奶+1片紫菜)3️⃣ 甲状腺结节患者最新研究发现:根据不同地区的缺碘情况,适当补碘反而能减少结节恶变风险!建议套餐(适合非缺碘地区):✔️ 忌口清单:仅限海带、紫菜、裙带菜三姐妹✔️ 红绿灯食谱:每周虾蟹贝类≤3次,每次掌心大小4️⃣ 甲亢星人划重点:不是完全戒碘!□红牌:海藻类必须是禁区(看住寿司里的海苔)□黄牌:贝类海鲜每月最多尝鲜1次5️⃣ 术后甲状腺群体🌤️ 术后保养三件套:术后选手:每日碘摄入≤医生制定的"个人额度"碘131治疗前:根据医生要求严格"碘限速"Part3:颠覆认知的两个真相💡海边居民也要补碘?别被海鲜市场迷惑啦!研究发现:长三角居民吃海鱼频率仅2.5次/周,浸泡后的海带碘流失超75%,绝大多数人实际处于轻度缺碘状态。💡加碘盐导致甲亢爆发?跟踪20年的中国数据显示:在规范补碘地区:◇临床甲亢患病率下降36%◇甲状腺肿发生率减少47%Part4:费主任的日常碘管家指南[便当]→自带午餐少用加工调味料[超市采购]→三步选盐法:①非高碘地区认准"加碘"标识②配料表首要是"碘酸钾"③家庭常备小袋装防受潮[体检后发现异常?]→先看尿碘检测(正常值100-199μg/L),别自己乱断食!✨推荐理由本文整合国家疾控中心、中华医学会等权威机构最新研究,结合费健主任接诊10万+案例提炼出实操性建议。特别适合既要精准营养又懒得研究文献的理性派养生党。
甲状腺微小癌:是“切”还是“等”?瑞金医院专家揭秘科学选择法作者:费健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作为一名从业30多年的外科医生,我既拿过手术刀,也操作过微创消融针,更在线上为超10万患者解答过疑惑。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越来越多人关心的问题:查出甲状腺微小癌,到底是该立刻手术,还是可以“佛系观察”?一、甲状腺微小癌:癌症中的“慢性子”近年来,甲状腺癌发病率飙升,但大家不必恐慌。数据显示,90%以上的甲状腺癌是“惰性选手”——微小乳头状癌(PTMC,直径≤1cm)。它们生长缓慢,甚至可能“躺平”一辈子。日本30年随访发现:仅12.2%的患者在观察期间需手术,且术后生存率100%。中国研究证实:低危患者观察3年,仅21.9%出现肿瘤增大或淋巴结异常,及时手术后无复发。划重点:不是所有“癌”都要立刻开刀!科学观察也能保平安,但千万不能疏忽大意。二、主动监测(AS):不是“躺平”,而是“精准盯梢”很多人误以为“观察=放任不管”,其实大错特错!主动监测(AS)是一套严格的医学管理方案:定期超声检查:每半年复查,紧盯肿瘤大小和淋巴结变化。终止信号明确:肿瘤增大≥3mm、出现可疑淋巴结、患者意愿改变。全程医生护航:一旦进展,立即转为手术治疗,预后与早期手术无异。适合AS的人群(参考中日美多国指南):✅ 肿瘤≤1cm且无转移✅ 非侵袭性亚型(如非高细胞型)✅ 无家族史或放射暴露史✅ 年龄≥20岁(青少年需谨慎)✅ 心理状态稳定,能配合随访三、为什么有人不敢选观察?揭开中国患者的“心结”尽管AS安全有效,但中国患者接受度仍较低。一项调查显示:三大担忧:恐惧癌症标签:“癌”字让人联想到绝症,难以理性看待。怕延误治疗:“万一扩散了怎么办?”信息不对称:对AS流程和安全性了解不足。两大促进因素:医生耐心解释:专业建议能显著降低焦虑。成功案例分享:看到他人安全观察的经历,增强信心。费医生暖心提示:AS≠赌命,而是用科学手段“与癌共存”。就像高血压需要定期监测,微小癌也能被“精准管理”。四、中日美指南对比:个性化选择才是王道不同国家对AS的标准略有差异,但核心理念一致:低危患者优先观察,高危患者积极治疗。关键结论:没有“最好”的方案,只有“最适合”的方案!五、给患者的实用建议确诊后别慌:找专业团队评估风险分层(超声+穿刺+血液指标)。理性沟通:与医生讨论手术和观察的利弊,像选择手机套餐一样权衡。定期随访:观察期间每半年做一次超声,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心理调适:加入病友社群,学习正念减压,把焦虑转化为行动力。费健医生总结:甲状腺微小癌不可怕,可怕的是“盲目治疗”或“鸵鸟心态”。对于特定的患者,如果既不想手术切除又担心随访中病情加重,微创消融治疗也是很好的一个选择。作为医生,我既用手术刀为患者切除风险,也用科普知识为大家破除误区。记住:医学的进步,就是为了让更多人“带癌生存”仍能活得健康、自在!(本文参考国内外8篇权威研究,由费健医生团队审核发布)推荐理由:全网粉丝超100万的费健医生,用30年临床经验+最新科研数据,帮你避开过度治疗的坑,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抗癌方案!转发给身边的朋友,让科学决策代替盲目恐慌! 🌟
“塑料瓶、外卖盒、小票…你每天都在用的东西,正在偷偷‘毒害’甲状腺!——瑞金医生紧急提醒:桥本患者6招避开致命双酚A”文 | 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余年,全网粉丝超100万开头唠两句:你的甲状腺可能正在被“隐形攻击”大家好,我是费健医生。最近在门诊遇到不少女性病友,拿着“甲状腺抗体阳性”的报告单一脸焦虑:“医生,我平时很注意养生啊,怎么突然就得了桥本氏甲状腺炎?”其实,除了遗传和压力,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幕后黑手”——双酚A(BPA)。它像潜伏在生活里的“特工”,悄悄扰乱免疫系统,甚至可能引爆甲状腺的“炎症地雷”。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化学物质与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爱恨情仇”。双酚A是谁?它藏在哪儿?双酚A是一种“伪装大师”,化学结构和人体雌激素很像,能干扰内分泌系统,江湖人称“环境荷尔蒙”。它的藏身地比你想的更近:塑料制品:矿泉水瓶、外卖盒、婴儿奶瓶(除非标有BPA-Free)。罐头食品:内壁涂层防腐材料会溶出双酚A。收银小票:热敏纸涂层中的双酚A可通过皮肤吸收。空气粉尘:塑料分解后的微小颗粒,呼吸时可能吸入。更扎心的是:全球90%以上人群的尿液中都能检测到双酚A代谢物,工业化越发达的地区,体内双酚A浓度越高!双酚A如何“搞垮”甲状腺?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敌我不分”,攻击甲状腺导致功能减退。而双酚A的“作案手法”极其隐蔽:1️⃣ 伪装雌激素,扰乱激素平衡双酚A能“冒充”雌激素,干扰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代谢。比如:降低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活性,影响激素生成。改变与甲状腺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2️⃣ 煽风点火,引爆炎症双酚A会刺激身体释放一堆“炎症因子”,比如TNF-α、IL-6、IL-12,让甲状腺陷入慢性炎症的恶性循环。3️⃣ 破坏免疫“治安队”低剂量双酚A:激活促炎T细胞,增加自身抗体(如TPO抗体)。高剂量双酚A:抑制免疫调节细胞(Treg),让免疫系统彻底“失控”。动物实验已实锤:双酚A暴露会升高甲状腺抗体水平,加重甲状腺炎!如何远离双酚A?记住这6招!作为普外科医生,我既做手术也做科普,深知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以下防护措施,照着做就能大幅降低风险:✅ 塑料制品使用法则:别用塑料盒装热食、热饮(高温加速双酚A溶出)。改用玻璃、陶瓷或不锈钢容器。认准“BPA-Free”标识的婴儿用品。✅ 饮食排雷指南:少吃罐头食品,多吃新鲜蔬果(膳食纤维能吸附双酚A并排出)。补充维生素C、E(对抗双酚A诱导的氧化损伤)。✅ 生活小细节:摸完小票及时洗手,但别用含酒精的洗手液(酒精会促进皮肤吸收)。定期补充益生菌(维护肠道屏障,减少毒素入血)。费医生的小结:健康需要“断舍离”双酚A与桥本氏甲状腺炎的关联,是现代生活便利背后的“健康税”。作为普通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减少暴露:从换掉一个塑料饭盒开始。增强代谢:多吃抗氧化食物,给身体“大扫除”。定期筛查:甲状腺超声+抗体检查,早发现早干预。最后送大家一句话:健康不是“做加法”,而是学会“做减法”。远离有害物质,守护免疫防线,才能让甲状腺——这个调节代谢的“小蝴蝶”自由飞翔!文章出处:改编自《清除重金属》公众号2025年3月原创内容推荐理由:结合最新科研证据,用生活化语言拆解复杂医学知识,帮你避开健康“隐形坑”!
睡不着、情绪差、甲状腺出问题,瑞金专家教你避开发炎饮食——费健 主任医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作者介绍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医生。从医30年,我做过上万台手术,也通过微创消融帮助许多患者恢复健康。但比起治病,我更想带大家“防病”。这些年我专注线上科普,全网粉丝超100万,线上解答过超10万人次的咨询。今天,咱们不聊手术刀,聊聊“筷子”——如何用饮食吃出健康,尤其守护甲状腺这个“蝴蝶器官”。一、健康饮食=长寿密码?哈佛研究给出答案!《NatureMedicine》一项30年追踪10万人的研究发现:坚持健康饮食的人,活到70岁仍无慢性病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24倍! 关键秘诀在于以下几种饮食模式:替代健康指数饮食:多吃水果、全谷物、坚果,少吃红肉和反式脂肪。地中海饮食:橄榄油+鱼类+蔬菜,抗炎又护心。DASH饮食:低盐高钾,专克高血压。划重点!超加工食品是健康杀手:每天多吃一份,长寿概率降低32%。女性、胖友、懒人更需注意:健康饮食对这类人群效果更显著。抗炎食物清单:西兰花、燕麦、深海鱼(富含Omega-3)。二、肠道决定睡眠?日本研究颠覆认知筑波大学发现:高蛋白+高纤维=天然安眠药!睡前吃对了:一碗豆腐沙拉(蛋白质)+半根玉米(纤维),入睡快、少夜醒。吃错了会失眠:炸鸡配奶茶(高脂肪+高糖),睡眠时间缩短15%。费医生小贴士蛋白质推荐量:60公斤成人每天60-72克(约2块鸡胸肉)。纤维轻松达标:早餐燕麦片+1个苹果,轻松搞定10克纤维。三、情绪不好?试试老祖宗的“药食同源”中医认为,情绪是“七情六欲”,而这几种药食同源食材能帮你:百合:清心安神,缓解烦躁失眠(煮粥加点它)。玫瑰花:疏肝解郁,适合压力大的职场女性(泡茶喝)。酸枣仁:天然镇静剂,对付焦虑有奇效(睡前泡水)。注意!慢性肾病、痛风患者需咨询医生后再用。别盲目跟风网红保健品,药食同源更安全。四、食物也会“发炎”?炎症指数教你避坑浙大最新研究提出“食物炎症指数(FII)”:促炎食物黑名单:加工肉、含糖饮料、动物脂肪(如黄油)。抗炎食物红榜:亚麻籽油、深色蔬菜、坚果(富含类黄酮)。举个栗子🌰坏选择:煎牛排(饱和脂肪高,FII评分1分)。好选择:三文鱼(Omega-3丰富,FII评分80分)。特别关注:甲状腺健康饮食指南作为普外科医生,我发现甲状腺疾病(结节、甲亢/减)与饮食密切相关:控碘:海带、紫菜、贝壳类少吃。抗炎优先:多吃蓝莓、菠菜(富含抗氧化剂)。远离促炎陷阱:油炸物、酒精、反式脂肪(加重甲状腺负担)。费医生的心里话亲爱的朋友们,健康不是“突击战”,而是“持久战”。每天多选一颗西兰花、少喝一杯奶茶,身体会悄悄奖励你。如果担心甲状腺问题,欢迎来我的线上门诊咨询(搜索“费健医生”即可找到我)。记住,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饮食!参考文献《NatureMedicine》健康老龄化研究日本筑波大学睡眠与饮食研究中国药食同源情绪调节分析浙江大学食物炎症指数模型转发给关心的人,一起做“健康吃货”! 🌟
甲状腺癌≠懒癌!瑞金医院专家警告:这个选择可能害了你——微创治疗背后真相:有人痊愈,有人复发,关键看这一点大家好,我是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我既拿手术刀,也做微创消融,还在线上解答过超10万次的健康咨询。今天想和大家聊聊甲状腺癌的两个关键问题:“小癌也可能转移”和“热消融治疗的争议”。一、甲状腺癌的“伪装术”:别被大小蒙蔽!很多人觉得甲状腺癌是“懒癌”,发展慢、威胁小。但最近有位患者的故事让我印象深刻——他的甲状腺结节不到1厘米,却已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这提醒我们:肿瘤大小≠安全系数。甲状腺癌转移的真相转移率惊人:甲状腺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达65%,即使是微小癌(≤1厘米)也可能“暗度陈仓”。类型决定风险:乳头状癌(占85%-90%):早期易淋巴结转移,但远处转移少,预后较好。滤泡状癌(10%-20%):偏爱血行转移,肺和骨是“重灾区”。髓样癌(5%):可能伴随腹泻、心悸等激素症状,转移途径“双管齐下”(既有淋巴转移,也有血行转移到全身)。未分化癌(1%-5%):恶性程度极高,进展快如“脱缰野马”,生存期仅数月。一句话总结:甲状腺癌是否转移,看类型、看特性,唯独不能只看大小!二、热消融治疗:是“神器”还是“隐患”?近年来,热消融(一种用高温灭活肿瘤的微创技术)在甲状腺癌治疗中引发热议。但作为医生,我必须提醒:技术虽好,滥用危险!热消融的三大争议适应证被过度扩大:早期共识仅允许用于拒绝手术的T1a微小癌患者(肿瘤≤1厘米且无转移)。最新指南却将适应证扩大到T1b(1-2厘米)、侵犯被膜甚至多灶癌,但缺乏长期疗效证据。残留风险高:研究显示,超越指征的热消融后原发灶残留率可达16%-81%,若肿瘤靠近被膜或较大,残留风险飙升。更棘手的是,热消融无法清除转移淋巴结,可能为复发埋雷。诊断局限性的坑:穿刺活检可能漏诊高危亚型(如滤泡癌),若误用热消融,可能导致转移延误治疗。国内外权威态度:美国甲状腺协会:>1.5厘米的癌是热消融“绝对禁忌”。欧洲指南:仅推荐作为无法手术患者的替代方案。中国专家张浩团队:盲目扩大适应证可能让患者“赔了健康又折兵”。三、规范治疗:打赢甲状腺癌的关键无论是手术还是热消融,精准评估+个体化方案才是王道。给患者的建议清单✅ 确诊第一步:穿刺活检明确类型,别让“误诊”耽误治疗。✅ 手术仍是首选:尤其对可能转移或多灶的癌,手术能“一网打尽”。✅ 热消融谨慎用:仅限低危、单灶、拒绝手术的微小癌,且需严格随访。✅ 术后管理不能松:按时服药、定期复查,碘-131治疗对分化型癌很有效。❌ 拒绝偏方和拖延:治疗依从性是战胜癌症的“金钥匙”。费主任的心里话作为医生,我理解大家对微创技术的向往,但医学没有“万能药”。甲状腺癌治疗需要权衡利弊,既要避免过度治疗,也不能因错误选择让“小问题”变成“大麻烦”。如果你有甲状腺结节,别慌!及时找专业医生评估,科学应对才是硬道理。推荐理由:本文结合最新研究和临床案例,用“说人话”的方式揭开甲状腺癌的真相,帮你避开治疗误区。我是费健,一个既拿手术刀又玩消融针的外科医生,希望用30年的经验,为你的健康保驾护航!健康小贴士:关注甲状腺健康,每年一次超声检查,早发现、早安心! 🌟
甲状腺术后逆袭指南!瑞金专家3招+哈佛抗衰食谱,活出健康人生🔥作者:费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从医30年,完成甲状腺手术超万例,擅长传统外科与微创消融技术,全网粉丝超100万。一、甲状腺切除后,身体会发生什么变化?最近收到很多粉丝留言:“切了甲状腺,是不是一辈子都要吃药?”“术后总觉得累,正常吗?”作为医生,我想告诉大家:甲状腺虽小,却是身体的“代谢总指挥”。一旦切除,身体会有这些变化:激素调控模式改变长期服药:需每天补充左甲状腺素(如优甲乐),就像给身体“充电”。剂量要精准:术后前半年每6-8周复查TSH指标,避免过量(心悸、多汗)或不足(怕冷、疲劳)。钙代谢可能失衡手术可能损伤甲状旁腺(概率15%-30%),导致手脚麻木、抽筋。应对方案:术后监测血钙,必要时补充钙剂+活性维生素D。代谢速度“过山车”术后1-3个月可能怕冷或易疲劳(激素不足),也可能心悸多汗(激素过量)。长期管理:通过药物调整,代谢水平可恢复正常。划重点!术后隐形变化心血管:心率可能下降,需定期监测血压、血脂。消化:30%患者会便秘,多吃膳食纤维(每天25-30克)。情绪:激素波动易引发焦虑,建议冥想、规律运动。二、甲状腺癌手术,选全切还是半切?生活质量大不同!对于低危甲状腺癌患者,手术范围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全切(TT):需终身服药,术后易疲劳、声音沙哑,瘢痕更明显。半切(HT):保留部分甲状腺,生活质量更高,术后6个月内恢复更快。最新研究:半切患者在身体健康、心理和社会功能上的评分显著优于全切。微创技术新选择腔镜手术:切口隐蔽,心理压力小,适合注重外观的患者。热消融:创伤小、恢复快,但需严格评估肿瘤风险,目前仍非主流方案。我的建议:根据肿瘤分期、年龄和个人需求,与医生充分沟通后再决定!三、术后如何活得健康又年轻?哈佛抗衰饮食来帮忙!甲状腺术后健康管理,饮食是关键!哈佛大学30年追踪10万人发现:AHEI饮食模式最能抗衰防病!AHEI饮食核心清单✅ 每天必吃:蔬菜5份(绿叶菜优先,少吃土豆)。水果4份(直接吃,别榨汁)。全谷物5-6份(糙米、燕麦代替精米白面)。✅ 每周必备:鱼类(补充Omega-3)。坚果、豆类(植物蛋白之王)。✅ 健康脂肪:橄榄油、菜籽油,替代动物油。避雷清单:西兰花、卷心菜(含致甲状腺肿物质,建议烧熟后食用),超加工食品(关联衰老风险+32%)。四、术后心理调适:别让“病耻感”偷走你的快乐许多患者术后会有“病耻感”,觉得“得病是自己的错”“不想被人知道”。研究发现:55.6%的患者因甲状腺癌自我责怪。35.3%的患者选择隐瞒病情。心理干预方案科学宣教:了解疾病预后,焦虑降低50%。正念训练:每天10分钟冥想,缓解情绪波动。疤痕管理:术后2年是关键期,可用硅凝胶、激光治疗减轻增生。五、费主任的贴心建议术后复查清单:TSH、血钙、颈部超声(遵医嘱定期复查)。用药小技巧:设手机闹钟提醒服药,避免与钙片、铁剂同服。加入病友群:获取最新资讯,互相支持鼓励。记住:甲状腺手术不是终点,而是健康管理的新起点!规范用药、定期复查、科学养护,你完全可以活出精彩人生!推荐理由本文融合最新临床研究、饮食科学与心理干预,从“治疗-营养-心理”三维度提供解决方案。作为深耕甲状腺领域30年的医生,我坚信:知识是最好的良药,愿每位读者都能掌握健康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