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国各地掀起了一波甲流,面对来势迅猛的甲流,需要如何处理?首先认识一下:1、什么是甲流? 答:属于病毒中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中的甲型,根据抗原不同,分为H、N两类,感染人的甲流主要是H1N1、H3N2。2、甲流的特点是什么? 答:是一种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患者和隐形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打喷嚏和咳嗽等飞沫传播,也可接触、气溶胶传播,潜伏期一般1-3天,从潜伏期到急性期都有传染性。3、甲流有哪些症状? 答:大部分以发热、头痛、肌痛和全身不适起病,体温可达39~40℃,可有畏寒、寒战,多伴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常有咽喉痛、干咳,可有鼻塞、流涕、胸骨后不适,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等。部分患者症状轻微或无流感症状。4、甲流与普通感冒有何不同? 答:可有相同的症状,但流感高热更常见,且使用退热药不容易降至正常;大孩子甲流可有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头痛,小婴儿常有精神萎靡、食欲差表现;甲流一般疗程5-7天,普通感冒大都1-3天;甲流更容易合并肺炎、心肌炎、脑炎等。5、甲流如何治疗? 答:症状轻微对症治疗即可。症状明显,有重症高危因素或者重症患儿,需要进行抗病毒治疗。儿童的抗甲流药物:1)奥司他韦:0~8月龄,每次3.0mg/kg,每日2次;9~11月龄,每次3.5mg/kg,每日2次。1岁及以上:体重不足15kg者,每次30mg,每日2次;体重15~23kg者,每次45mg,每日2次;体重23~40kg者,每次60mg,每日2次;体重大于40kg者,每次75mg,每日2次。疗程5天,重症患者疗程可适当延长。2)扎那米韦:吸入喷雾剂,适用于7岁以上,但容易并发支气管痉挛。3)帕拉米韦:静脉使用。6、周边人出现甲流,需要如何预防? 答:可以佩戴口罩,注意呼吸道防护;做好通风,勤洗手,避免密切接触;适量运动,合理饮食,做好保暖。药物上,可以口服奥司他韦,每天1次,疗程1周,每次剂量同上述。建议每年接种流感疫苗,亲测有效。
什么是肺炎支原体?支原体是大小一种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病原体,它既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由于没有细胞壁结构,所以常用的作用于细胞壁的抗菌药如青霉素类、头孢类,对其无效。目前发现与人类疾病有关的支原体有:肺炎支原体、人型支原体和生殖器支原体等,儿童感染的主要为肺炎支原体。肺炎支原体是如何感染和传播?肺炎支原体感染好发于秋冬季,每年都有流行,对儿童普遍易感,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也可发病。其感染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或直接接触传播。潜伏期通常长可达1-3周,短可数天发病,潜伏期内至症状缓解数周后均有一定的传染性。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哪些症状?肺炎支原体感染主要波及呼吸系统,常见症状为发热、咳嗽,发热多以中高热为主,少部分可为低热,咳嗽程度较剧烈,早期往往为刺激性、顽固性或痉挛性干咳,咳嗽剧烈时可伴随胸痛、腹痛。此外,也可以伴随鼻阻、流涕等呼吸道卡他症状,可出现喘息、呼吸困难、肌肉酸痛、乏力、咽痛、头痛等症状。肺炎支原体如何检测?肺炎支原体感染可以通过以下检测方法诊断:1.肺炎支原体抗体。为血液检测,肺炎支原体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4-5天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单份血清抗体滴度≥1:160可以作为支原体感染近期感染的标准。临床常用检测为免疫胶体金法,定性检测支原体IgM抗体,优点是检测方便、结果出来快,适合门急诊快速筛查;缺点是阳性提示近期或既往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阴性仍不能完全排除肺炎支原体感染。2.肺炎支原体核酸。为鼻拭子或咽拭子采集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都较高,适用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3.肺炎支原体培养:为血液或分泌物培养检测,是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金标准,但阳性率低,出结果慢,不适合临床应用。肺炎支原体感染如何治疗?肺炎支原体感染若症状轻微可根据症状对症治疗。症状明显,需要早期识别和治疗,最佳治疗窗口为发热或明显咳嗽出现后5-10天内给予抗菌药。首选的抗菌药为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包括阿奇霉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目前临床耐药支原体感染比例较高,也可以根据情况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四环素类抗菌药如多西环素、米诺环素或喹诺酮类抗菌药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妥舒沙星。肺炎支原体如何预防?目前肺炎支原体没有疫苗,注意保持社交距离,可用75%酒精或含氯消毒剂消毒,勤通风,多洗手,带口罩,避免去人群聚集的地方。
儿童发热在生活中经常出现,今天就小儿发热进行一下简单的科普。发热的定义:儿童新陈代谢较旺盛,体温调节中枢未完善,基础正常体温较高,儿童发热指安静状态下,腋温超过37.3℃或37.5℃(小婴儿),37.3℃-38℃为低热,38.1℃-39℃为中热,39.1℃-41℃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发热不是疾病,发热的目的:增加炎性反应、抑制细菌生长、创造一个不利于感染或其他疾病发生的病理生理环境。发热的发生机制:1、致热原性发热:各种病原在体内产生致热原,作用于病灶感受器,反射性引起体温调节中枢兴奋;当致热原进入血液循环后,作用于血管内感受器或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引起发热。2、非致热原性发热:1)产热过多:组织破坏或坏死,使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物异常增多,成为致热物质。如:惊厥或癫痫持续状态下的发热,甲亢的发热;2)散热减少:如大量失水、失血所致循环血流减少;大面积皮炎、烧伤等;3)体温调节功能异常:如暑热症、颅脑损伤、安眠药中毒、大脑发热不全等;一、小儿发热使用退热原则1、使用退热药的目的是增加患儿舒适感,只要精神好,无神萎、哭闹不安等不适时,即使体温比较高,也可以不使用退热药;2、退热药的选择。儿童最安全适合的退热药为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WHO指定的推荐意见为:2-6月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6月以上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2月以下推荐物理降温;3、退热药不推荐联合使用或者交替使用;4、使用退热药不能有效地预防热性惊厥的发生;5、退热贴不能有效降温,作用有限,部分患儿不舒服程度会增加甚至过敏,不推荐常规使用;6、小儿退热不推荐使用“退热针”、糖皮质激素二、小儿发热物理降温出现发热时,不常规使用退热药,为使宝宝脱离发热状态变得舒适,可以对小朋友进行物理降温。1、温水擦浴:试用32-34℃的温水擦拭身体或者洗浴,擦拭部位主要为耳后、腋窝、腹股沟、大腿内侧等大血管丰富的地方,擦拭过程中尽量保证身心、脚心温暖状态;2、头部冷敷:适用于体温较高的患儿,将毛巾用凉水浸湿糊敷在前额,5-10分钟更换一次,也可以枕在脑下;3、多喝温水,促进排尿带走热量;4、不推荐常规使用酒精擦浴、冷盐水灌肠等退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