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需要手术治疗受访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心外科执行主任胡振雷 主任医师“我更换了新的主动脉瓣,感觉棒极了。我已经在克利夫兰大街上漫步过了,欣赏了那些令人惊叹的雕像。”在美国时间10月24日, 著名影星阿诺德·施瓦辛格在他的推特上晒出他躺在医院病床上竖起大拇指和在克利夫兰大街上漫步时与多个雕像合影照。73岁的施瓦辛格已不是第一次做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了,在1997年和2018年就分别接受了肺动脉瓣和主动脉瓣的置换手术。许多人对心脏瓣膜病很陌生,为此,记者采访了心脏外科主任医师胡振雷,请他带大家认识这种疾病。什么是心脏瓣膜病?人的心脏内有四个瓣膜:主动脉瓣及二尖瓣、三尖瓣、肺动脉瓣,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保证血流往同一方向流动,而主动脉瓣便是把控心脏血流泵向肌体的重要“门户”。一旦这些瓣膜发生了病变,就会限制向前流动的血流,或者导致血液反流,影响到心脏向人体其他器官输送血液和营养成分。胡主任介绍,主动脉瓣膜狭窄和闭合不全是发病率较高的心脏疾病,除了先天性、风湿性因素外,退行性因素是导致主动脉瓣病变的一个常见原因。退行性瓣膜病变是人体老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在年龄超过60岁以上的群体中,由于瓣膜结构老化所致主动脉瓣疾病的患者并不少见。施瓦辛格透露说这次他更换了主动脉瓣,可能就是因为以前置换的主动脉瓣膜老化失去功效而重新更换。主动脉瓣病危害大胡主任介绍,主动脉瓣出现病变,表现为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瓣膜狭窄是指瓣膜口在开放时不能充分张开,造成血流通过障碍;而瓣膜关闭不全指心脏瓣膜关闭时不能完全闭合,使部分血液返流。“因为左心室代偿能力较强,主动脉瓣轻中度狭窄患者可无明显症状。直至重度狭窄,即开口面积越来越小时,患者才出现较为明显的胸闷气促或心悸的表现,进一步加重可能有晕厥或出现心律失常、甚至猝死。而当瓣膜不能完全关闭,即闭合不全,血液就会反流回左心室,导致全身血供不足,使患者出现胸闷、气促、心绞痛、活动耐量下降,严重的会出现心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等。”胡主任表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瓣膜组织会发生退行性变、钙化,从而造成瓣膜功能异常。随着人口老龄化,我国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患者人数正在逐年上升。SDHVD已成为老年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晕厥和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尽早手术才能救命“目前,尚无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有效药物,如果患者病情发展至重度,5年生存率较低。过去,外科手术置换瓣膜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作为一种微创介入治疗技术,经导管的主动脉瓣置换手术(TAVR)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开展。” 胡主任介绍,“由于创伤小、术后恢复快,TAVR正成为老年主动脉瓣病变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不久前,来自山东的一位七旬老伯因反复胸闷、气急而来我们医院求治。心脏彩超检查显示,其主动脉瓣严重钙化,重度狭窄,心脏收缩功能下降。同时,该患者还有尿毒症、双下肢动脉闭塞、贫血和低蛋白血症。如果不进行手术,会有心衰猝死之忧。在王长谦教授带领下,我们成立了由心脏外科、心脏内科、麻醉科、影像科等组成的心脏瓣膜多学科团队,成功为其进行了TAVR手术,预后良好。” 但是,不是每一位瓣膜病患者都适合进行TAVR手术的。胡主任介绍:“根据我国2020版专家共识,我认为年龄在70岁以上的中、高危患者适合此项手术。在接受TAVR手术后,患者需要服用3~6个月的抗凝药物,而且需要定期随访复诊。而考虑到生物瓣膜的使用期限及有可能需要植入起搏器等因素,不建议60岁以下患者进行此项手术。”心脏瓣膜也需呵护“人们应该高度重视心脏健康状况,当出现不明原因的低血压、胸闷气促、心绞痛、晕厥,就要积极寻找原因。从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到有一定的症状,再发展到晕厥,心脏瓣膜病有一个较长的过程。如果患者能在这个过程中及早警惕而及时发现病变,就有很好的预后。”胡主任表示,“人们要定期进行心脏彩超检查。如果心脏正常就只需要3~5年再复查;如果心脏彩超发现心脏有一定的问题,如主动脉瓣狭窄但程度很轻,就要每年复查心脏彩超来随访,而且要避免剧烈运动,避免细菌感染,更要控制高血压。”记者张天成(原文载于大众卫生报)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简称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简称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两个主要手段。长期以来,冠心病患者到底应该“放支架”还是“做搭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两种治疗方式是竞争的还是互补的?哪一种效果更好?恐怕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各有千秋。先来谈一谈各自的原理。“放支架”顾名思义,是将严重狭窄(70%以上)的冠状动脉扩张,然后植入支架,支撑狭窄部位,恢复管腔通畅。该技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应用于临床,最初是金属裸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约20%-30%。2000年代,药物洗脱支架进入临床,该支架植入后可以在局部释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药物,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降至5-10%。近年来,可吸收支架成为又一热点,但目前技术尚未过关,无法应用于临床。“搭桥手术”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利用人体自身的血管材料(乳内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等),绕过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地方,将来自主动脉的血流引向狭窄远端,恢复心肌的血供。因此,又称作冠状动脉绕道手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后的心脏能够从新建的“桥”血管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不再受“缺血”之苦。1、创伤大小之争:支架手术是在局麻下,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进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尤其对于急性心梗患者,能够以较小的创伤迅速明确病变血管,加以干预,挽救心肌。传统的搭桥手术需要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创伤较支架手术大。目前搭桥手术也有微创化的趋势,如不停跳搭桥术,避免了体外循环带来的负面影响;经左胸小切口的微创搭桥,避免了胸骨的损伤。2、治疗效果之争:在大数据的时代,一切要用数据来说话。为了回答这一问题,2002年至2007年,北美和欧洲的17个国家,85所心脏中心开展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随访时间最长的国际合作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SYNTAX),该实验对冠脉病变进行了详细的评分,客观的反映了冠脉病变的复杂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冠脉病变比较简单的患者(评分0-22),“支架”与“搭桥”效果相当;对于冠脉病变中度及高度复杂(评分23-32及>32)的患者,“支架”效果不如“搭桥”,其术后远期因心梗造成的死亡是后者的十倍。该试验的随访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不断有新的数据公布。大家发现,随访的时间越长,以上的差别越显著。有学者质疑,该临床试验采用的是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不能代表最新的技术。但最近的基于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试验仍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对于较为复杂的冠脉病变,虽然“放支架”创伤较小,但中、远期效果明显不如“搭桥”。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对于复杂的病变,支架有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会残留冠脉狭窄。这将显著增加术后风险。2)支架归根结底是“异物”,很难将再狭窄率降到零,支架植入数量越多,相应的风险就越大。而“搭桥”是自体血管的吻合,只要手术技术过关,再狭窄的发生率是比较低的,尤其是乳内动脉到前降支“搭桥”,十年的通畅率达到97%以上。随着动脉“桥”的广泛运用,“搭桥”的远期效果会进一步改善。3、费用高低之争:“支架”植入手术的费用与植入的数量相关,即“支架”植入越多,费用越高。因此对于复杂病变,植入数个支架会超越“搭桥”的手术费。考虑到术后再干预比例亦高于“搭桥”,因此对于复杂冠脉病变,“搭桥”有明显的经济优势。4、竞争or合作:将“支架”和“搭桥”相互对立起来是不明智的。任何一种治疗手段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给予患者最好的治疗才是终极目的。根据每一个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亦或将“支架”和“搭桥”同时运用,即“杂交”治疗,也许可以带来最大的获益。“杂交”治疗,是指针对同一患者,左前降支病变行微创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搭桥,非左前降支病变则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可以同期进行,也可以分期,分期间隔不超过60天。该治疗最关键是需要在一个富有经验的心脏中心,由配合默契的心脏内科医生、心脏外科医生组成“心脏团队”来实施。原则上,“杂交”治疗适用于“搭桥”和“支架”均为高风险、高难度的,或单一疗法无法达到最佳疗效的,左主干和累及前降支近端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具体适合的情况:1)传统“搭桥”受条件限制,如升主动脉严重钙化、桥血管材料不足等。2)前降支不适合“支架”,例如严重钙化、迂曲、弥漫甚至慢性闭塞病变。3)左主干合并或不合并其他分支病变,且不适合单独做“支架”。4)合并严重的并发症,不能耐受体外循环或胸骨正中切开,例如近期心肌梗死、肾脏功能不全等。5)年龄不是绝对影响因素,但是高龄和年轻患者可能更适合“杂交”治疗。两种方法结合后,患者不仅能够接受微创的治疗,而且可以获得最佳的远期效果,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综上所述:简单病变“支架”有优势,复杂病变“搭桥”效果好。而未来,二者将越来越由竞争走向合作,用“杂交”的方式为患者带来福音。本文系胡振雷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日前,上海九院心脏中心心脏外科胡振雷主任团队与肾脏内科丁峰主任团队合作,顺利完成两例血透患者的高难度心脏外科手术。目前患者均在顺利康复中。病例1:患者,男性,64岁,因少尿一月,双下肢水肿、无法平卧一周收入我院肾脏内科。入院后肾功能持续恶化,无尿,予血液透析。患者心脏彩超显示主动脉瓣有17*11mm赘生物,伴有重度关闭不全;二尖瓣中重度关闭不全。同时合并贫血、低蛋白血症、双侧胸腔大量积液。该患者心脏病情唯有手术能够解决,并且不宜久拖,但因肾功能衰竭,手术风险很大。为挽救患者生命,在和病人家属充分沟通并获取知情同意后,心脏外科胡振雷主任团队毅然为其进行了心脏外科手术。术中发现细菌已经将主动脉右冠瓣和无冠瓣的瓣叶、瓣环侵蚀殆尽。予以瓣环重建,置换主动脉瓣和二尖瓣。术后行床边CRRT,然后逐渐过渡到常规血透。患者术后康复顺利,并且逐渐开始有尿,尿量已经达每日1000ml以上。病例2:患者男性,41岁,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多年,长期血透维持;合并冠心病三支病变。2月前在外地某医院发生广泛前壁心梗,左冠脉左前降支夹层。入院后心超显示左室扩大,左室EF值仅37%。手术是完全血运重建、挽救患者心肌、延长寿命、提高生活质量的唯一手段。鉴于存在严重肾功能不全,围术期的风险也是很大的。在肾脏内科和麻醉科的支持下,心脏外科胡振雷主任团队勇于承担风险,为其进行了冠脉搭桥手术,搭桥三根,并且重建了形成夹层的左前降支。术后患者左室EF值上升至43%,患者及家属感激之情溢于言表,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上海九院心脏外科医生的精湛医术和多学科合作对复杂冠心病患者的巨大助益。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简称支架植入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简称搭桥术)是治疗冠心病的两个主要手段。长期以来,冠心病患者到底应该“放支架”还是“做搭桥”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话题。两种治疗方式是竞争的还是互补的?哪一种效果更好?恐怕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各有千秋。先来谈一谈各自的原理。“放支架”顾名思义,是将严重狭窄(70%以上)的冠状动脉扩张,然后植入支架,支撑狭窄部位,恢复管腔通畅。该技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应用于临床,最初是金属裸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率约20%-30%。2000年代,药物洗脱支架进入临床,该支架植入后可以在局部释放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的药物,术后再狭窄发生率降至5-10%。近年来,可吸收支架成为又一热点,但目前技术尚未过关,无法应用于临床。“搭桥手术”诞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是利用人体自身的血管材料(乳内动脉、桡动脉、大隐静脉等),绕过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地方,将来自主动脉的血流引向狭窄远端,恢复心肌的血供。因此,又称作冠状动脉绕道手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后的心脏能够从新建的“桥”血管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不再受“缺血”之苦。1、创伤大小之争:支架手术是在局麻下,经股动脉或桡动脉穿刺进行的,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尤其对于急性心梗患者,能够以较小的创伤迅速明确病变血管,加以干预,挽救心肌。传统的搭桥手术需要在全身麻醉、体外循环下进行,创伤较支架手术大。目前搭桥手术也有微创化的趋势,如不停跳搭桥术,避免了体外循环带来的负面影响;经左胸小切口的微创搭桥,避免了胸骨的损伤。2、治疗效果之争:在大数据的时代,一切要用数据来说话。为了回答这一问题,2002年至2007年,北美和欧洲的17个国家,85所心脏中心开展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随访时间最长的国际合作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SYNTAX),该实验对冠脉病变进行了详细的评分,客观的反映了冠脉病变的复杂程度。结果表明,对于冠脉病变比较简单的患者(评分0-22),“支架”与“搭桥”效果相当;对于冠脉病变中度及高度复杂(评分23-32及>32)的患者,“支架”效果不如“搭桥”,其术后远期因心梗造成的死亡是后者的十倍。该试验的随访工作目前仍在进行,不断有新的数据公布。大家发现,随访的时间越长,以上的差别越显著。有学者质疑,该临床试验采用的是第一代药物洗脱支架,不能代表最新的技术。但最近的基于新一代药物洗脱支架的临床试验仍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即对于较为复杂的冠脉病变,虽然“放支架”创伤较小,但中、远期效果明显不如“搭桥”。深入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1)对于复杂的病变,支架有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会残留冠脉狭窄。这将显著增加术后风险。2)支架归根结底是“异物”,很难将再狭窄率降到零,支架植入数量越多,相应的风险就越大。而“搭桥”是自体血管的吻合,只要手术技术过关,再狭窄的发生率是比较低的,尤其是乳内动脉到前降支“搭桥”,十年的通畅率达到97%以上。随着动脉“桥”的广泛运用,“搭桥”的远期效果会进一步改善。3、费用高低之争:“支架”植入手术的费用与植入的数量相关,即“支架”植入越多,费用越高。因此对于复杂病变,植入数个支架会超越“搭桥”的手术费。考虑到术后再干预比例亦高于“搭桥”,因此对于复杂冠脉病变,“搭桥”有明显的经济优势。4、竞争or合作:将“支架”和“搭桥”相互对立起来是不明智的。任何一种治疗手段都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给予患者最好的治疗才是终极目的。根据每一个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亦或将“支架”和“搭桥”同时运用,即“杂交”治疗,也许可以带来最大的获益。 “杂交”治疗,是指针对同一患者,左前降支病变行微创左乳内动脉-左前降支搭桥,非左前降支病变则植入药物洗脱支架,可以同期进行,也可以分期,分期间隔不超过60天。该治疗最关键是需要在一个富有经验的心脏中心,由配合默契的心脏内科医生、心脏外科医生组成“心脏团队”来实施。原则上,“杂交”治疗适用于“搭桥”和“支架”均为高风险、高难度的,或单一疗法无法达到最佳疗效的,左主干和累及前降支近端多支血管病变的患者。具体适合的情况:1)传统“搭桥”受条件限制,如升主动脉严重钙化、桥血管材料不足等。2)前降支不适合“支架”,例如严重钙化、迂曲、弥漫甚至慢性闭塞病变。3)左主干合并或不合并其他分支病变,且不适合单独做“支架”。4)合并严重的并发症,不能耐受体外循环或胸骨正中切开,例如近期心肌梗死、肾脏功能不全等。5)年龄不是绝对影响因素,但是高龄和年轻患者可能更适合“杂交”治疗。两种方法结合后,患者不仅能够接受微创的治疗,而且可以获得最佳的远期效果,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综上所述:简单病变“支架”有优势,复杂病变“搭桥”效果好。而未来,二者将越来越由竞争走向合作,用“杂交”的方式为患者带来福音。本文系胡振雷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人们通常把心脏比作人体的“发动机”,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就是“油管”,“油管”不通畅,“发动机”是无法正常工作的,甚至会“熄火”。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就是利用人体自身的血管材料,绕过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地方,将来自主动脉的血流引向狭窄远端,恢复心肌的血供。因此,又称作冠状动脉绕道手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手术后的心脏能够从新建的“桥”血管得到充足的血液供应,不再受“缺血”之苦。问:搭桥手术是否安全?答: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上世纪60年代诞生于美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化,成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积累了大量临床数据,其疗效以及安全性均得到肯定。远期效果尤其具有优势。问:什么样的冠脉病变需要做“搭桥”手术?答:一般来讲,需要做冠状动脉搭桥手术的病变都是复杂严重的病变。如多支、多节段的病变;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性病变等。目前,比较权威的冠脉病变评估方法是SYNTAX评分,该评分越高,说明病变复杂程度越高,“搭桥”手术获益越大。问:“搭桥”手术有哪几种方式?答:传统手术方式是在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进行“桥血管”与冠状动脉的吻合。该方法最经典,应用最广泛。自上世纪末,出现了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进行“搭桥”的手术方法。相较传统的体外循环手术,后者避免了体外循环的负面影响,并发症更少,手术难度相对前者高。进入21世纪,“微创搭桥”以及“冠脉杂交”治疗发展起来。此二者都是以非体外循环搭桥技术为基础,通过更小的创伤达到最优化的近、远期疗效。尤其是“杂交”冠脉治疗,结合了“支架”和“搭桥”两者的优势,由心内、外科医师组成“心脏团队”来实施,有望给患者带来最佳的治疗效果。问:“搭桥”的材料是哪里来的?答:桥血管材料来自患者自身。通常可以选用乳内动脉(左、右)、桡动脉、胃网膜右动脉、大隐静脉等。这些血管各有优势。左侧乳内动脉搭桥到左前降支的远期效果最好,十年通畅率可达97%以上,甚至可以说是上帝留给人类的第二根“冠状动脉”。成为搭桥手术的金标准。问:“搭桥”手术后需要如何康复?答:“搭桥”手术后一周即可出院。出院后,患者需要接受规范的二级预防,包括抗栓、调脂等的药物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控制、生活方式的改善,如戒烟、减重、体育锻炼、健康饮食、参与心脏康复等。心脏康复建议在术后住院早期即开始进行,在监护下步行锻炼,6至8周后,患者可以恢复到理想的体力状态。总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作为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疗效确切,并且不断向“微创”化发展,广大冠心病患者无需谈“搭桥”色变。
正常的主动脉瓣是三叶结构,呈“品”字形排列。二叶化畸形顾名思义,主动脉瓣由两个瓣叶构成,其中一个为正常瓣叶,另一个为融合瓣叶。在中国人群中,该畸形发生率为1%-2%。二叶化的主动脉瓣在青少年时期功能可以维持正常,但随着年龄增长,渐渐会出现瓣膜的狭窄或关闭不全,同时升主动脉和主动脉根部也会扩张。最终需要手术来解决问题。对于年龄比较大的患者,病变多以钙化狭窄为主,而年轻患者则以融合瓣叶脱垂,关闭不全为主。对于后者,可以尝试进行主动脉瓣成形手术。上周为一位五十余岁的女性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该患者右冠瓣和无冠瓣融合,脱垂,主动脉根部及升主动脉扩张达5.5cm。术中发现瓣叶质地尚可,没有钙化狭窄的情况,对脱垂的瓣叶进行折叠修复,然后在根部植入人工血管,冠脉开口进行移植,即David手术。术后TEE显示修复后的主动脉瓣功能完全恢复正常,无狭窄和关闭不全。效果非常满意。主动脉瓣修复+David手术是目前最新的技术,其避免了人工瓣膜的种种远期并发症,为患者带来新的选择,术后可以完全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比较棘手的疾病。患者往往因为细菌毁损瓣膜,导致瓣膜返流,心功能衰竭。彻底治疗本病需要手术。传统上,手术方案是将毁损的瓣膜切除,植入人工瓣膜。近些年,随着瓣膜成形技术的发展,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手术有了另外一种选择——瓣膜修复。对于年轻患者,瓣膜成形修复手术在恢复瓣膜功能同时避免了人工瓣的一些远期并发症。近期,一位感染性心内膜炎,二尖瓣返流的患者前来就诊。心超显示:二尖瓣前叶赘生物,后叶P1,P2脱垂。由于患者正值壮年,预期寿命较长,无论是选择植入机械瓣还是生物瓣都不太合适。因此,我选择为其做二尖瓣修复。术中所见完全符合心脏彩超的诊断。我将二尖瓣前叶被细菌感染的部分切除,用牛心包替代,后叶脱垂的部分用人工腱索植入来解决,最后植入人工瓣环。术后心超显示瓣膜反流消失,效果很好。瓣膜成性修复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越来越受到心脏外科界的重视,美国和欧洲最新的瓣膜疾病指南都对此表示认同。感染性心内膜炎造成的瓣膜反流将不再只有瓣膜置换这一条路了,是年轻患者的福音。
最近,连续有几位年轻患者因严重的二尖瓣关闭不全来就诊。他们都只有二三十岁,既往健康,没有不良嗜好。二尖瓣病变表现为瓣叶组织累赘,后叶尤其为甚,对合缘在二尖瓣环之上,心脏彩超可见特征性的“鼓帆样”形态,重度返流。这是典型的Barlow氏病(Barlow's disease)。该疾病与常见的二尖瓣退行性病变不同,发病年龄较轻,二十至四十岁时出现症状,可以有家族遗传史,据研究可能和常染色体11、13、16有关。Barlow氏患者往往身材偏瘦,甚至有胸廓畸形。临床表现为乏力、心悸、活动后气急等。听诊可以发现有收缩中期的瓣膜对合音以及随后的杂音。病理表现主要是明显的瓣叶组织过度生长,后叶高度可达2.5-3cm。由于发病时患者往往处于婚姻和事业的起步阶段,所以非常担心治疗的效果,害怕远期有后遗症。经过近二十年的探索,目前针对该疾病的手术已经非常成熟。几乎可以100%做二尖瓣成形修复手术,远期效果也非常好,再次发生返流的比例非常低。本文开始描述的几位患者均在腔镜辅助下进行了微创二尖瓣成形手术,术后及随访期间未发现返流,效果甚佳。
最近一位患者来门诊随访,该患者五年前因冠状动脉严重病变在我这里做了搭桥手术,共搭桥三根。术后一直恢复很好,七十多岁的老人在家带孩子、烧饭、旅行都没问题。这次我建议他做冠脉CT复查一下,看看几根桥血管是否还通畅。检查结果令人惊喜,当年搭的三根桥都非常好,没有丝毫的狭窄、钙化等病变出现。可以预计这位老人能够像所有健康人那样继续自己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常有患者带有困惑的询问,既然目前可以用放支架来解决冠脉狭窄的问题,为什么还要选择搭桥呢?其实,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结果,对于冠脉病变复杂的患者,搭桥手术远期生存率远好于支架。也就是说,如果冠脉病变1-2支,病变不是太复杂,可以考虑放支架,如果是三支病变,并且病变复杂,还是搭桥的长期效果好。
随着国人平均寿命的增长,二尖瓣退行性病变逐渐增多,其中最多见的就是二尖瓣瓣叶脱垂。该病变会造成二尖瓣大量返流,左心房逐渐增大,严重者引起房颤、左心功能不全等。因此及时手术是唯一的选择。手术策略首选成形修复手术。常规的二尖瓣修复手术需要正中劈开胸骨,创伤较大,目前我们采用胸腔镜引导下经肋间的微创方法进行手术。该手术只需要在右侧肋间打洞,不损伤骨头,也无需撑开肋骨,术后恢复快,疼痛轻。但是在胸腔镜下进行二尖瓣修复较常规手术有一定难度,我们改进了多根人工腱索植入的方法,无论需要植入几根腱索,在乳头肌上只缝一个锚定点,由此点引出若干根人工腱索,缝于脱垂瓣叶上,既满足了手术的需要,又避免过多的左室腔内操作。效果极佳。本组90%以上单纯二尖瓣脱垂的患者均采用胸腔镜下的人工腱索植入,术后心脏彩超显示二尖瓣关闭良好,返流消失。 因此,我们认为二尖瓣脱垂病变可以通过微创手术来解决问题,患者无需再恐惧,及时就诊手术,能够完全恢复到正常人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