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曾经在跑步或跳跃后,感到小腿内侧的刺痛或隐隐作痛?这其实是种常见的运动损伤——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往往困扰着很多喜欢运动的人。它不仅影响运动表现,还可能让你不得不暂停训练,甚至影响日常活动。那么,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到底是什么?它是如何发生的?又该如何治疗和预防呢?接下来,带您了解这种运动损伤的原因、治疗方法与预防策略。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MedialTibialStressSyndrome,MTSS),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损伤,也称为过劳性胫骨疼痛或胫骨夹板,尤其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跳跃等时较为普遍。MTSS表现为小腿内侧胫骨部位的疼痛,通常在运动时逐渐加重,且休息后难以缓解。其疼痛主要集中在胫骨的内侧,常伴随局部压痛,尤其是对胫骨内侧的触摸或按压时更为明显。MTSS的发病率较高。据统计,MTSS的发生率在跑步者中约为4%至35%,而在体操、舞蹈等高强度运动者中,这一比例可高达20%至30%。此外,初学者或突然增加训练强度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尤其是那些训练量增加过快或者未进行充分热身的运动爱好者。MTSS的发生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相关:1.过度负荷与反复运动:长时间进行跑步、跳跃等重复性运动,导致小腿肌肉反复收缩,产生较大牵拉力,进而影响骨膜与肌腱的附着点。2.肌肉牵拉和骨膜炎:小腿肌肉与骨膜之间的摩擦会引起局部的微小损伤,尤其是在运动负荷过大时,逐渐导致炎症和疼痛。3.足部力学异常:如扁平足、过度内旋等,导致运动过程中胫骨受力不均,增加了内侧胫骨的负担,进而引发MTSS。4.训练方式不当:突然增加运动量或强度,或者运动后缺乏适当的恢复,都会加重小腿的负担,导致受伤。1.休息与减轻负荷:治疗的首要步骤是休息,暂停或减少高强度的跑步、跳跃等运动,让小腿肌肉和骨膜得到恢复。2.冰敷与药物治疗:可以通过冰敷来缓解炎症和肿胀,减轻疼痛。非甾体抗炎药(NSAIDs)也可以帮助减轻炎症反应,但仅作为辅助治疗。3.物理治疗:拉伸和按摩:通过物理治疗手段,如按摩、拉伸等,可以有效缓解小腿肌肉的紧张,减少对胫骨的压力。加强小腿肌肉训练:有针对性地训练小腿的力量与耐力,帮助分担胫骨的负担。4.步态分析与矫正:对于有足部力学异常(如扁平足、内旋足)的人群,建议进行步态分析,并通过矫形鞋垫、矫正训练等手段,改善步态,减轻胫骨的负担。1.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突然增加训练强度,应该根据身体的适应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量,尤其是跑步距离和强度。2.选择合适的运动鞋:跑步时选择具有良好支撑性和缓震效果的鞋子,能够有效减轻小腿和胫骨的压力,减少损伤的风险。3.强化小腿肌肉和核心肌群:加强小腿肌肉的力量训练,特别是腓肠肌和比目鱼肌,以及核心肌群的稳定性,能够有效降低胫骨负担。4.充足的热身与恢复:运动前进行充分的热身,拉伸肌肉,运动后及时进行放松和恢复,避免肌肉过度紧张和疲劳积累。5.避免过度训练与适当休息: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让肌肉得到恢复,避免疲劳过度或过快恢复,导致重复性损伤。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是跑步爱好者和运动员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通过了解其发生机制、科学治疗方法以及有效的预防措施,能够帮助运动爱好者减少受伤的风险,保持健康的运动状态。掌握适当的训练方法,注意足部的力学调整和康复,可以有效降低胫骨内侧应力综合征的发生概率,享受安全愉快的运动体验。
膝盖疼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关节炎、韧带损伤、软骨损伤等。注射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方法,能够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并促进愈合。选择合适的注射治疗方法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疼痛的性质、病因、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以及对治疗的反应等等。那么膝盖疼痛时该选择注射治疗呢?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1.持续性疼痛:当保守治疗(如休息、物理治疗、口服药物)无法有效缓解疼痛时。2.急性炎症:对于某些急性炎症状况,如滑囊炎,注射可能是快速缓解症状的有效方法。3.关节积液:当膝关节出现明显积液时,注射可能有助于减轻症状并改善活动能力。4.骨关节炎:中度至重度骨关节炎患者,特别是当口服药物效果不佳时。1.感染:如果怀疑有关节感染,应避免注射,因为这可能会加重感染。2.凝血障碍:对于有出血倾向或正在服用抗凝药物的患者,需谨慎考虑。3.频繁注射:过于频繁的注射(特别是类固醇)可能导致关节软骨损伤。4.轻微症状:对于轻微或短期的疼痛,通常不建议使用注射治疗。物理治疗和注射治疗通常可以同时进行,但有一定的先后顺序考虑:1.对于急性炎症或严重疼痛,可能先进行注射治疗以快速缓解症状,然后开始物理治疗。2.在很多情况下,建议先尝试物理治疗。如果效果不佳,再考虑注射治疗。3.注射后,通常建议短期休息(24-48小时),然后再逐步恢复物理治疗。4.长期管理中,物理治疗可以作为主要治疗方式,而注射治疗可以作为辅助手段在需要时使用。选择注射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包括疼痛的性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以及之前治疗的反应。注射治疗可以快速缓解症状,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物理治疗则更适合长期管理和功能改善。最佳的治疗方案往往是结合多种方法,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在考虑任何治疗选择时,都应该与您的医生进行充分沟通,权衡利弊,制定最适合您个人情况的治疗计划。
膝关节疼痛是非常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在运动爱好者、老年人及某些职业群体中尤为突出。然而,不同位置的膝关节疼痛可能提示不同的损伤类型,因此在治疗前准确辨别疼痛位置是关键的一步。通过了解膝盖的结构和疼痛所在的位置,我们可以初步判断问题的根源,并帮助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本科普文章将为您详细介绍膝关节不同部位疼痛的可能原因、易感人群、诱发活动及相应的治疗建议。常见疾病: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PainSyndrome,PFPS)髌腱炎(PatellarTendinitis)髌骨软化症(ChondromalaciaPatella)股四头肌肌腱炎(QuadricepsTendinitis)典型表现:疼痛位于髌骨前部或周围,尤其在上下楼梯、蹲下、跑步时加剧。在长时间弯曲膝盖(如久坐或驾驶时)可能感到疼痛加重,常称为“影院膝”、“跳跃膝”。好发人群:跑步者、登山者、篮球、羽毛球或排球运动员:反复的屈伸膝盖动作,尤其是高强度的跳跃、快速起步或冲刺,容易引发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和髌腱炎。中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髌骨软骨逐渐退化,容易引发髌骨软化症。诱发活动:跑步(尤其是下坡跑步):反复屈膝和冲击力易使髌骨和股骨关节面受损。跳跃运动:如篮球、排球、羽毛球等,需要反复的跳跃和落地,会导致髌腱反复受力,引发髌腱炎。治疗建议:运动调整:避免引发疼痛的动作,如减少上下坡跑步和跳跃动作。物理治疗:通过加强股四头肌和臀肌的锻炼,稳定髌骨,并矫正不良的运动姿势。冰敷和抗炎药物:缓解急性疼痛和炎症。护具使用:佩戴髌骨支撑护具,减少运动时髌骨受力。常见疾病:内侧半月板撕裂(MedialMeniscusTear)内侧副韧带损伤(MedialCollateralLigament,MCLInjury)鹅足滑囊炎(PesAnserineBursitis)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Osteoarthritis)典型表现:疼痛集中在膝关节内侧,可能伴随关节卡顿感、肿胀或活动受限。半月板撕裂通常在膝关节扭转时疼痛加剧,而鹅足滑囊炎疼痛则位于膝盖下方的内侧部位,尤其在走路或上下坡时加重。好发人群:足球、篮球运动员:内侧副韧带和半月板损伤多见于急性膝关节扭伤的运动员,尤其是在变向、急停或与他人碰撞时。跑步者、肥胖者:鹅足滑囊炎常见于长时间负重或跑步后发生,肥胖者由于膝关节长期承受较大压力,容易导致内侧疼痛。诱发活动:剧烈扭转运动:如足球、篮球等运动中,膝关节急转急停可能导致半月板撕裂。上下坡行走:膝盖内侧的鹅足滑囊会在长时间上下坡行走或剧烈运动后受压发炎。治疗建议:休息及负重限制:减少剧烈运动,尤其是涉及膝关节扭转的活动。物理治疗:加强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群力量,同时配合关节松动和伸展练习。抗炎药物及局部注射:对于鹅足滑囊炎或韧带损伤患者,适当的药物和滑囊注射可缓解疼痛。手术:内侧半月板严重撕裂或内侧副韧带严重损伤可能需要关节镜手术修复。常见疾病:髂胫束综合征(IliotibialBandSyndrome,ITBS)外侧半月板撕裂(LateralMeniscusTear)外侧副韧带损伤(LateralCollateralLigament,LCLInjury)典型表现:疼痛集中在膝关节外侧,常在跑步或骑自行车后出现。髂胫束综合征的患者在膝关节弯曲时疼痛加剧,而外侧半月板撕裂的疼痛则伴随膝关节卡顿或不稳定感。好发人群:跑步者、骑自行车者:髂胫束综合征最常见于这些反复屈伸膝盖的运动人群,尤其在跑步中长时间使用不正确的跑步姿势时,髂胫束摩擦膝关节外侧。篮球、网球等快速变向运动员:外侧半月板和外侧副韧带的损伤多见于膝关节快速旋转或变向时。诱发活动:长时间跑步:跑步过程中反复屈伸膝盖,特别是跑步姿势不佳、鞋子不合适时,髂胫束与膝关节外侧摩擦加重。骑行:长时间骑行或不合适的骑行姿势也容易引发髂胫束紧张。治疗建议:休息及跑步姿势调整:减少跑步或调整跑步姿势,避免长时间的髂胫束摩擦。髂胫束的拉伸与放松:通过物理治疗的拉伸、按摩及肌肉放松技术,缓解髂胫束的紧张。膝关节保护及跑步护具:佩戴护具减少摩擦,并在跑步时选择合适的鞋子。手术:如果外侧半月板撕裂严重,可能需要通过手术进行修复。常见疾病:腘窝囊肿(Baker’sCyst)腘绳肌肌腱炎(HamstringTendinitis)后交叉韧带损伤(PosteriorCruciateLigament,PCLInjury)典型表现:疼痛位于膝关节后侧,常伴随膝关节僵硬、肿胀或关节活动受限。腘窝囊肿常见于膝关节骨关节炎或半月板损伤后继发出现,而腘绳肌腱炎则是由于过度使用腘绳肌导致的肌腱炎症。好发人群:长时间负重者、肥胖者: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后可能导致腘窝囊肿。运动员:尤其是跑步、跳远、跳高等需要频繁使用腘绳肌的运动员,容易发生腘绳肌肌腱炎。交通事故受伤者:后交叉韧带损伤常见于车祸或跌倒时膝关节直接受撞击的情况。诱发活动:长时间站立或久坐:长时间的膝关节固定姿势可能引发腘窝囊肿,尤其是伴随膝关节退化的人群。跑步或急停急起运动:频繁使用腘绳肌群的运动,如跳远、短跑等,可能导致腘绳肌腱过度使用,造成肌腱炎。治疗建议:休息与冰敷:对于急性疼痛和肿胀的情况,休息和冰敷可帮助缓解炎症。拉伸与力量训练:加强腘绳肌及相关肌群的拉伸和力量训练,有助于缓解肌腱炎症。囊肿引流或手术切除:对于腘窝囊肿严重影响日常活动的患者,医生可能建议进行囊肿引流或手术治疗。膝关节疼痛的病因复杂多样,不同位置的疼痛提示了不同的损伤机制和治疗方式。如果你感受到膝盖疼痛,首先可以尝试辨别疼痛的位置,并留意症状的发展趋势。这将帮助你更加准确地了解自身状况,并在合适的时机去医院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早期的评估与干预对防止进一步损伤和恢复关节功能尤为重要。
手指肿胀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更为普遍。它不仅影响手部的正常功能,还可能对日常生活造成诸多不便。本文旨在通过深度剖析,揭示手指肿胀的原因及其背后的医学奥秘,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现象,并提供科学的认知与应对之策。手指在遭受外伤后,肿胀往往是首要的体征之一。此时,首要任务是排除骨折的可能性,因为骨折不仅会引发剧烈的疼痛,还会伴随严重的肿胀和功能障碍。若经检查确认无骨折,则多考虑为软组织损伤所致,包括肌肉、肌腱、韧带等结构的受损,它们共同作用下导致了手指的肿胀与疼痛。腱鞘炎,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劳损性疾病,好发于长期从事重复动作的人群中,如中老年人、电脑办公人员、服务业工作者及家庭主妇等。其发病机制在于肌腱在腱鞘内的长期过度摩擦,引发无菌性炎症,进而导致肿胀与疼痛。预防腱鞘炎的关键在于避免过度使用手指,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或动作,并适时进行休息和放松。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点在于全身多关节的对称性肿胀与疼痛。它错误地将自身关节组织视为外来威胁,从而引发持续的炎症反应。这种炎症不仅会导致手指关节的肿胀、疼痛,还可能逐渐侵蚀关节软骨,造成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该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难度较大,需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延缓病情进展,保护关节功能。骨性关节炎是一种退行性关节病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软骨逐渐磨损变薄,失去其应有的弹性与缓冲作用,导致关节摩擦增加,进而引发关节疼痛、僵硬和肿胀。手指作为人体常用的关节之一,也常受到骨性关节炎的侵袭。保持合理的体重、避免过度使用手指、进行适量的关节肌肉锻炼等措施,有助于预防和缓解骨性关节炎的症状。痛风,一种因尿酸代谢异常而引发的疾病,其典型症状包括关节的红、肿、热、痛。酗酒、过量摄入肉类和海鲜等富含嘌呤的食物可能导致体内尿酸升高,当体内尿酸水平过高时,尿酸盐结晶会沉积在关节及周围组织中,引发炎症反应,导致手指等部位的肿胀与疼痛。调整饮食结构、限制高嘌呤食物摄入、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尿酸排泄是防治痛风的重要手段。心脏和肾脏是人体内重要的代谢器官,当它们的功能出现障碍时,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和代谢废物堆积,进而引发手指等部位的肿胀。这种肿胀通常伴随着其他全身症状的出现,如心悸、呼吸困难、尿少等。及时诊断和治疗心、肾疾病,是缓解手指肿胀的关键。淋巴系统是人体重要的免疫系统之一,负责回收组织间液并维持体液平衡。当淋巴系统出现问题时,淋巴液回流受阻,导致局部组织液积聚,引发淋巴水肿。手指作为末梢部位,容易受到淋巴水肿的影响而出现肿胀。改善淋巴循环、促进淋巴液回流是治疗淋巴水肿的有效手段,需结合个体情况制定综合方案。手指在日常生活中容易受到各种微小创伤的侵袭,如刺伤、划伤等。若处理不当,,容易引发炎症细菌感染,导致手指肿胀、疼痛甚至化脓。此外,甲沟炎也可能导致手指甲根部感染并引起肿胀。保持手指清洁、避免受伤、及时处理伤口等措施,有助于预防炎症细菌感染的发生。在寒冷的冬季,手指等末梢部位容易因受冷而引发冻疮。冻疮是由于寒冷刺激导致局部小动脉收缩、痉挛所引起的组织缺氧性损伤。其症状包括手指肿胀、疼痛、红斑等。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适当进行手部运动等措施,有助于预防冻疮的发生。手指肿胀的原因多种多样,从外伤到慢性疾病都可能成为诱因,涉及外伤、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代谢障碍等多个方面。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手指肿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姿势,避免过度使用手指,并关注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治疗前患者滕某,女,11岁,尺骨干骨折石膏固定两月余,致肘关节僵硬,前来我科就诊,经评估发现,患者肘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屈肘肌群僵硬,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以及腕关节掌屈背伸均明显受限。所对应肌肉力量明显下降。治疗后治疗后20天由于患者需回老家,因此康复干预3周左右。经手法结合物理治疗3周左右,患者肘关节屈伸、前臂旋前旋后以及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范围明显改善。其中肘关节屈伸、腕关节掌屈背伸活动范围基本恢复正常,肘关节前侧软组织硬度明显降低,肘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明显增加。前臂旋转功能后续还需继续强化锻炼。
随着巴黎奥运会的进行,运动员们在赛场上展现出了非凡的竞技能力和毅力。许多观众可能会注意到,许多奥运健儿会将一种色彩斑斓的“膏药”贴在肩关节、膝关节、腰背部以及任何自己想贴的地方。大家是否会好奇,为什么要贴这种“膏药”?这种“膏药”有什么作用吗?其实这种“膏药”学名叫做肌内效贴(KinesioTape),不仅在奥运赛场上随处可见,在日常运动生活中也逐渐流行起来。肌内效贴在各种运动中都能发挥重要作用,不仅在竞技场上提高运动员的表现,还在日常训练和康复过程中提供有效支持。作为物理治疗师,我们希望借此机会向大家介绍肌内效贴的相关知识,并阐述其对运动的诸多好处。 一、什么是肌内效贴?肌内效贴是由日本整脊师KenzoKase博士在上世纪70年代发明的一种弹性贴布。它的设计初衷是为了支持和放松肌肉,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并促进血液循环。与传统的固定绷带不同,肌内效贴具有高度的弹性,可以提供适度的支持而不限制运动。二、肌内效贴的作用肌内效贴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缓解疼痛:肌内效贴通过增加皮下空间,减轻局部组织的压力,从而促进血液和淋巴液的循环。这种作用可以帮助减少局部炎症和积液,进而缓解疼痛。2、消除水肿:当身体受到损伤或炎症反应时,微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导致液体积聚在组织间隙。肌内效贴的弹性和拉力特性可以促进液体流动,帮助消除水肿,改善受伤部位的状况。3、支持和稳定关节:肌内效贴可以提供适度的机械支持,帮助稳定关节,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和过度使用。这对于预防运动损伤和加速康复过程尤为重要。4、促进肌肉功能:肌内效贴的应用可以通过改善肌肉的神经激活模式来增强肌肉功能。这不仅有助于运动表现的提升,还能在康复过程中帮助受伤的肌肉恢复正常功能。 三、肌内效贴对运动的好处肌内效贴因其多样的功能,广泛应用于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中,其好处包括:1、增强运动表现:肌内效贴通过提高肌肉的功能和减少疼痛,使运动员能够在比赛中发挥出更高的水平。例如,肌内效贴能在关键部位提供支持,减少肌肉疲劳和疼痛,从而提高整体运动表现。2、预防运动损伤:肌内效贴有助于稳定关节和支持肌肉,减少运动过程中发生扭伤、拉伤等急性损伤的风险。它能为高强度运动提供额外的保护,特别是在关节和肌肉负荷较大的项目中。3、加速恢复:运动员在比赛或训练中常常会遇到肌肉酸痛和轻微的损伤。肌内效贴通过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引流,加速受伤部位的恢复速度,有助于运动员快速重返赛场。4、心理支持:对于许多运动员来说,肌内效贴不仅提供了生理上的支持,也提供了心理上的安慰。它让运动员在心理上感到更加安全和自信,从而在比赛中更加稳定和高效。目前肌内效贴已经成为运动员们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不仅在赛场上可以帮助他们实现最佳运动表现,也在日常生活中帮助普通人群应对各种肌肉和关节问题。大家可以利用这一工具来保护自己,从而实现科学运动,远离运动损伤。不过肌内效贴不可盲目贴扎,大家可以根据自身的问题或需求,咨询物理治疗师等专业人员进行针对性的贴扎。
脊柱侧弯(Scoliosi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畸形,是指脊柱在正面观上呈现出侧向弯曲,伴有椎体旋转和排列异常。正常人的脊柱从正面看应是一条直线,而脊柱侧弯患者的脊柱则呈“S”形或“C”形。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弯占80%,好发于青少年,且多见于女性。根据全球各地区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adolescentidiopathicscoliosis,AIS)的发病率为1%~3%。脊柱侧弯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目前研究认为可能与遗传、脊柱生长不平衡、骨骼肌和神经功能异常等因素有关。当怀疑孩子、朋友、亲人或自己是否有脊柱侧弯时,可通过以下3个小妙招居家自测: 受检者双脚并拢,取立正站姿,背向检查者,观察:(1)双肩是否等高;(2)左右肩胛骨是否等高、对称;(3)左右肩胛下角是否等高、对称;(4)两侧腰凹是否对称;(5)棘突连线是否偏离脊柱正中线。受检者双脚并拢取立正姿势,暴露脊背,双臂伸直合掌,缓慢向前弯腰至90°左右,双手合掌置于双膝间,检查者观察脊柱两侧是否有高低不平,有无单侧肋骨隆凸或单侧肌肉萎缩。借助脊柱侧弯测量尺 (scoliometer)量取躯干旋转角度,推荐≥5°需要进一步拍片或转诊检查。当检查出有疑似脊柱侧弯时,不要犹豫,请及时就近至医院康复科或康复机构寻求医学帮助!亦可线上预约就诊。下一期我们将为大家介绍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敬请期待!
治疗前患者李某,男,39岁,2024.1月车祸致肩、肱骨干以及肘关节多发骨折,于当地手术后进行康复治疗2个月,肘关节僵硬,活动严重受限,异位骨化严重。遂至我院行关节镜松解手术。治疗后治疗后1月松解术后即刻来康复科进行治疗,1周左右行手法治疗,经评估患者肘关节主动屈伸仍然受限,被动活动较好,前臂旋转基本正常。康复内容包括:手法一周2-3次(肌肉牵伸、关节松动,力量训练以及肌肉能量技术等),配合理疗,CPM,并嘱咐患者居家训练,宣教训练内容。经过近1个月系统康复干预,患者角度恢复非常满意。肘关节松解术后要及时进行康复干预,并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科学系统的干预方案,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