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病理诊断对阑尾黏液性肿瘤这一罕见肿瘤逐渐熟悉,临床上偶因阑尾炎手术发现阑尾黏液性肿瘤的案例越来越多。但由于该疾病实属罕见,导致部分手术医生及患者没有引起对该病的重视,没有及时规范治疗,最终导致病情延误。本文介绍了两例(2024年和2017年)因阑尾炎手术发现阑尾黏液性肿瘤的患者,一个得到了及时的规范治疗,另一个则错过了最佳的治疗窗口,导致两者结局完全不同。病例1:男性病人,58岁。主诉:阑尾黏液性肿瘤术后49个月,腹胀、腹围增大4个月。现病史:2020年8月患者主因“右下腹痛”,于当地医院行腹腔镜中转开腹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增粗,大小约12cmX6cm,有完整包膜,阑尾与末瑞回肠肠管及系膜界限不清,与右侧盆壁,直肠系膜及骶前粘连。肝脏、胆囊、胃、脾以及其余结肠小肠未见异常。术后病理报:阑尾黏液性囊腺瘤。术后未行特殊治疗。2024年5月出现腹胀,腹围呈进行性增大。6月肠镜:进镜至回肠末端,阑尾开口可见,所见结肠粘膜光滑,排除肠道肿瘤,胃镜排除胃肿瘤。腹部增强CT见大量腹水及大网膜饼,小肠聚集。目前患者腹胀、腹围增大,神志清、饮食尚可,睡眠较差,二便正常,休重较4月前减少10kg。既往史:无特殊查体:腹隆起,全腹饱满,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腹水征阳性。初步诊断:阑尾黏液性肿瘤、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恶性腹腔积液、阑尾术后l2024.9.19我科门诊收住院。l2024.9.20我院血肿瘤标志物均升高:CEA46.18ng/ml;CA12539.08U/ml;CA199:555.28U/ml。l2024.9.22我科CT(我科独特的增强CT:口服造影剂+静脉造影剂):双侧肝膈间、肝裂隙、胃周、脾周、腹盆腔大量低密度影,腹盆腔大量积液,网膜、腹膜增厚,大网膜成饼。l2024.9.25我院病理会诊患者2020年8月手术阑尾切片: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累及浆膜下层。诊治经过l术前讨论1.有关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根据阑尾手术过程中阑尾增粗、术后病理及病理会诊、胃镜肠镜排除胃肠道肿瘤,明确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根据近期CT提示:腹膜、网膜增厚,大网膜成饼,恶性腹腔积液,明确腹膜假黏液瘤(PMP)形成,即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2.关于手术方案目前患者低级别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诊断明确,主要症状:腹胀、腹围增大,消瘦明显。从CT上看,手术已无法达到满意减瘤。但仍建议行姑息性CRS+HIPEC(肿瘤细胞减灭术+腹腔热灌注化疗):全部大网膜、小网膜+肝圆韧带+盆底腹膜+备部分小肠切除吻合、备乙状结肠造瘘,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术后1周内1~5次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目的:最大限度减少肿瘤负荷,缓解症状,相对延长寿命。l手术过程2024.9.27开腹探查:入腹大量清亮淡黄色腹水,腹水肿瘤标志物明显高于血中肿瘤标志物。双侧膈肌腹膜增厚,肿瘤成片种植;肝表面、肝裂隙肿瘤种植;大网膜成饼,横结肠与大网膜、胃大弯粘连紧密,小肠表面及肠系膜散在1~0.5cm大小肿物;盆底腹膜增厚,大量肿瘤成片种植,乙状结肠表面孤立球型种植肿瘤,直径约7cm;回盲部肠管聚集成团。切除胃大弯肿物送快速冰冻病理,报告为低级别黏液性肿瘤。(平台限制黑白照片)手术实施内容:右半结肠切除+盆底腹膜切除+大网膜切除+乙状结肠表面肿物切除+肠系膜部分肿物切除+肝圆韧带切除+肠粘连松解+术中热灌注化疗。肿瘤清除程度CCR3。术中腹水肿瘤标志物显著升高:CEA6035.25ng/ml;CA125193.62U/ml;CA199:7999.79U/ml减瘤术前PCI:0-3;1-3;2-3;3-3;4-3;5-3;6-3;7-3;8-3;9-3;10-1;11-1;12-3。总分35分。减瘤术后PCI:0-3;1-3;2-3;3-3;4-3;5-3;6-3;7-0;8-1;9-3;10-1;11-1;12-0。总分27分。肿瘤清除程度CCR3。术中冰冻:(胃大弯肿物)送检组织中见轻-中度异型黏液性腺体浸润伴黏液湖形成,考虑低级别腹膜假黏液瘤,待石蜡多取材进一步明确。(截稿日期时,术后大病理未归)随访:每半年复查腹盆腔增强CT及血CEA/CA125/CA199即可,三年后每一年复查,终身复查。目前患者住院中,术后恢复可,正安计划行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过程顺利。病例2:男性病人,64岁。主诉:急性阑尾炎术后14天发现阑尾恶性肿瘤。现病史:患者14天前(2017-05-01)因“急性阑尾炎”就诊我院普外,于2017-05-14行腹腔镜中专开腹阑尾切除术,术中见:阑尾占位,阑尾破裂,有黏液样组织,阑尾及系膜化脓,术后病理:阑尾间断憩室伴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伴破裂,大小约为0.8x0.6x0.3cm,阑尾浆膜面见无细胞性黏液池,急性化脓性阑尾憩室炎伴系膜炎。阑尾断湍末见肿瘤。术后1天出院。患者为进一步诊治,就诊我科,以“阑尾恶性肿瘤”收入院。术后恢复可,无明显症状,饮食正常,睡眠正常,排气排便正常,体重无明显变化。既往史:无特殊查体:腹平软,切口愈合良好。初步诊断:阑尾黏液性肿瘤、阑尾术后l2017-05-29我科门诊收住院。l2017-05-30我院血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均正常l2017-06-01我科CT(我科独特的增强CT:口服造影剂+静脉造影剂):阑尾术后基本正常的CT。诊治经过l术前讨论1.有关阑尾源性腹膜假黏液瘤根据阑尾手术描述:阑尾已破,可见黏液样组织,且阑尾浆膜面见无细胞性黏液池,结合术后病理,明确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诊断。根据术前CT提示:腹膜、网膜无增厚,无腹水,尚未形成腹膜假黏液瘤。2.关于手术方案目前患者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诊断明确,结合CT,目前尚未形成腹膜假黏液瘤。但术中探查阑尾已破,浆膜面见无细胞性黏液池,因此将来复发(形成腹膜假黏液瘤)率约26.8%。阑尾黏液性肿瘤的特点之一是同时性或异时性种植转移,转移场所依次为:卵巢(女性)+大网膜、小网膜、腹膜、器官表面等,故为了阻断肿瘤种植进程,必须再次手术行完全行CRS+HIPEC:切除大网膜+小网膜+备右半结肠切除+备腹膜切除+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术后1周内1~5次腹腔热灌注化疗,从而达到CCR0切除(肉眼下无肿瘤),有根治的可能。l手术过程2017-06-05开腹探查:腹腔内无腹水、无黏液,乙状结肠与切除阑尾处以及升结肠与右侧腹壁有粘连。肝膈间、肝表面、胃周、脾周尚正常,大网膜、小网膜、膈肌腹膜、侧腹膜、盆底腹膜、肠管表面、肠系膜表面无明显种植结节。决定行右半结肠切除+全部大网膜、小网腰切除术+术中腹腔热灌注化疗术。(平台限制黑白照片)手术实施内容:右半结肠切除+大、小网膜切除+肝圆韧带+术中热灌注化疗。肿瘤清除程度CCR0。减瘤术前PCI:0-0;1-0;2-0;3-0;4-0;5-0;6-0;7-1;8-0;9-0;10-0;11-0;12-0。总分1分。减瘤术后PCI:0-0;1-0;2-0;3-0;4-0;5-0;6-0;7-0;8-0;9-0;10-0;11-0;12-0。总分0分。肿瘤清除程度CCR0。术后病理显示所有切除标本未见肿瘤:盲肠阑尾开口处见缝线肉芽肿形成伴脂膜炎改变,回肠局部浆膜纤维组织增生,回肠、结肠及大网膜均未见肿瘤,上、下侧切缘未见肿瘤,肠周淋巴结阴性(0/25)。随访:患者至今,每半年返院复查,CT及血CEA/CA125/CA199均正常,无明显症状。感悟2018年第11届国际腹膜表面恶性肿瘤大会议上(11thInternationalWorkshoponPeritonealSurfaceMalignancy),美国Baumgartner教授做了有关阑尾黏液性肿瘤复发率的专题报告:①术后病理阑尾浆膜上无黏液、无肿瘤细胞者,中位随访时间48.2月,腹膜复发率1.8%;②阑尾浆膜上有“无细胞型黏液〞者,中位随访时间45.6月,腹膜复发率6.5%;以上两种情况,可以观察。③阑尾浆膜上有黏液上皮肿瘤细胞者,中位随访时间46.5月,腹膜复发率高达26.5%;这种情况下必须进CRS+HIPEC手术。依据以上观点,我们提出:在急性阑尾炎或阑尾囊肿手术中,对以下三种情况的处理建议:第1种情况:阑尾外观没有破损,病理诊断未累及浆膜层,复发率约1.8%。第2种情况;阑尾外观没有破损,病理诊断累及浆膜层或浆膜下层(可见“无细胞黏液“),复发率约6.5%。第3种情况:阑尾外观已破损,或病理诊断浆膜外有黏液及腺上皮,复发率约26.8%。第1种情况;理论上切除阑尾即可,有复发可能,复发后再手术。第2种情况,也可观察,但建议术后3-6月(等待腹腔炎症吸收)后行预防性CRS+HIPEC治疗:切除大、小网膜+双附件(需征求育龄期或有激素需求的女性患者同意)+术中及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第3种情况必需术后3-6月后行完全性CRS+HIPEC:切除大、小网膜+双附件(需征求育龄期或有激素需求的女性患者同意)+备腹膜(膈肌腹膜、双侧腹膜、盆底腹膜)切除+备右半结肠切除+术中及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达到CCR0(肉眼下无肿瘤)。回顾以上2个病例:病例1的手术记录提示阑尾没有破,但病理会诊提示肿瘤累及浆膜下层,术中也见阑尾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符合第2种情况,应在3-6月内再次行预防性CRS+HIPEC手术,从而阻断腹膜种植转移进程。但患者没有继续治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发展为PMP,无法根治,只能带瘤生存。等出现影响生存的症状的时候,比如:腹胀、恶心呕吐、急剧消瘦、肠梗阻等,针对以上症状,再行姑息手术或对症保守治疗,相对延长寿命。病例2的手术记录提示阑尾已破,浆膜面见无细胞性黏液池,符合第3种情况。患者及时就诊我科,行完全性CRS+HIPEC,及时阻断了肿瘤的腹膜种植转移进程。目前已术后7年,无复发,已根治。结语阑尾黏液性肿瘤83.98%可出现同时性和异时性腹膜种植,转移种植场所依次为:卵巢(女性)、大网膜、小网膜、腹膜(膈肌腹膜、侧腹膜、盆底腹膜)、器官表面等。在早期黏液种植局限于阑尾及其周围时,实施预防性或完全性CRS+HIPEC治疗,可以达到根治!
腹膜假黏液瘤的发生、发展及腹膜转移机制仍不明朗。近年来开展的PMP基础科研主要集中在疾病动物模型建立、黏液研究和基因突变研究3个方面。已开展的基础研究初步揭开了PMP疾病的面纱,为PMP的临床治疗带来了希望,但仍应看到PMP基础研究面临的困难,包括:PMP属于罕见病,研究材料来源困难。鉴于PMP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其肿瘤细胞分离培养困难、细胞生长缓慢、实验周期长;公众甚至普通医生对PMP的危害性认识不足等。上述不利因素导致PMP基础研究与其他发病率较高的肿瘤相比仍十分薄弱。因此,深度开展对腹膜假黏液瘤的基础研究,任重而道远!
腹膜假黏液瘤 (pseudomyxomaperitonei,PMP) 是一种罕见的临床疾病,估计每百万人每年有 1 至 3 人患病。PMP 的肿瘤细胞主要起源于阑尾(94%),其次为卵巢,其他器官罕见起源的病例也有报道,包括胰腺、胃、胆囊、结肠直肠、输卵管、肺、乳房和脐尿管。PMP发病隐匿,多数由于阑尾黏液囊肿破裂,具备黏蛋白外分泌能力的肿瘤细胞在腹膜、网膜,以及腹腔表面种植,并向腹腔内分泌大量胶冻状黏液,难以彻底清除,极易复发,患者常因进行性腹胀、腹痛和肠梗阻导致的慢性消耗而死亡。目前对于PMP公认的治疗策略包括完全细胞减灭术(CRS)以去除所有可见的肿瘤组织,然后进行腹腔内热疗(HIPEC)以消除微小残留病灶。根据不同中心研究表明 CRS 和 HIPEC后的复发率最低为18.6%,一般在26.4% 至 46% 之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1%和 42%。不可否认,CRS+HIPEC 带来了无与伦比的生存益处,但仍然无法防止复发,即使达到无肿瘤状态。而且,PMP对全身化疗的反应通常很差,对于无法通过 CRS-HIPEC 治愈的患者,已经没有有效的治疗选择。因此,深度开展对腹膜假黏液瘤的基础研究,阐明PMP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和未知的致癌分子机制,进而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