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需加以特殊考虑的间题, 包括妊振、手术、运动、鼻疾病鼻炎、鼻窦炎、鼻息肉、职业性哮喘、呼吸道感染、胃食道反流、阿斯匹林诱发哮喘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一、妊振回顾性研究显示, 哮喘妇女妊娠期间病情恶化、减轻或无变化者约各占1/3, 人们顾虑妊娠期用药治疗可能对胎儿产生有害影响, 但研究表明除了α-肾上腺素药物、澳非尼腊明、肾上腺素外, 绝大部分药物如氮茶碱、色甘酸钠、二丙酸倍他米松气雾剂等对胎儿异常的发病率几无影响。相反, 若妊娠期间哮喘未能有效控制, 则产期死亡率增高, 早产、低体重新生儿的出生率亦会增加,因此, 妊娠期间通过药物治疗使哮喘得到理想控制是十分必要的。哮喘的治疗重点应放在控制症状及维护肺功能上,急性发作时给予吸氧、β2受体激动剂雾化吸入, 必要时应用激素治疗。二、手术哮喘患者的支气管高反应性、气流阻塞和过量粘液分泌易使其在术中、术后出现呼吸系统并发症。其发生率与手术时哮喘的严重程度、手术类型、麻醉方式等因素密切相关, 尤以气管插管下全身麻醉、胸腔和上腹部手术发生率最高。术前肺功能检测及评估非常重要, 若EFV1、鼻窦炎和鼻息肉上呼吸道疾病可影响下呼吸道功能, 如鼻炎、鼻窦炎发作时可加重哮喘症状, 其机制尚不清楚, 但哮喘治疗时需注意这种临床相关性。一过敏性鼻炎某些患者在过敏性鼻炎发作期会出现支气管反应性增高, 甚至哮喘发作。有研究显示局部激素治疗可减轻其伴发哮喘的严重程度。,鼻窦炎是上呼吸道感染、过敏性鼻炎、鼻息肉和其他鼻腔阻塞的一种并发症急慢性鼻窦炎均可诱发哮喘。有研究发现持续性鼻窦炎是反复哮喘不能缓解的一种重要因素。鼻窦炎常缺乏典型临床症状, 诊断需要x线或CT扫描确定。现已明确鼻窦炎用抗生素治疗可降低哮喘的严重程度。局部应用鼻腔消肿剂或激素, 可减轻鼻充血, 但这仅是原发性哮喘的辅助治疗。鼻息肉对激素治疗非常敏感。慢性者可行手术以解除阻塞。五、职业性哮喘在工作环境中接触过敏原而发生的哮喘称为职业性哮喘。致敏作用可发生在接触过敏原后数月至数年。职业性哮喘常见的过敏原包括植物蛋白如羽毛、无机化合物如铂盐、有机化合物如消毒剂等。全面系统的采集临床病史对寻找职业性哮喘的病因具有重要价值职业性哮喘表现为, 在刚接触某种烟雾、气体或粉尘, 或者接触这些物质过程中发病, 随着脱离工作环境, 病情好转, 但症状呈现周期性。本病诊断可通过家中或工作时监测而确立,但某些病例需作过敏原的激发试验方能确诊,诊断一旦成立, 应彻底避免接触过敏原, 持续性接触可对微量浓度的过敏原产生严重致敏,使严重和潜在的致死性哮喘发作增加, 且再次缓解机率降低, 最终使肺功能受到持续性损害。药物治疗与其他类型哮喘相同。预防的关键在于健全职业卫生措施以防致敏。六、呼吸道感染流行病学资料表明, 呼吸道病毒主要有呼吸道合胞病毒, 副流感病毒等、衣原体及极少数细菌的呼吸道感染与哮喘有十分重要关系。呼吸道感染可能通过支气管粘膜上皮受损、病毒特异性抗体的刺激、促进介质释放, 以及吸入性抗原所致的迟发反应等机制, 引起支气管反应性增高或喘息发作病毒感染是炎症反应的“ 佐剂” ,由于增强支气管炎症而加重气道损伤。治疗原则亦为吸入β2激动剂和早期应用激素。因哮喘症状的持续时间比感染长几周, 故抗炎治疗需维持数周, 以控制症状。七、胃食道反流胃食道反流患者的哮喘发病比例虽较正常者高3倍, 但它与哮喘的临床症状尤其夜间发作是否有关, 尚存在争议。通过食道值和肺功能的同时测定可得出准确诊断。内科处理常有效, 包括少食多餐、在两餐之间尤其睡眠期间避免饮食、避免脂肪餐和饮酒、不用茶碱和β2激动剂、用H1拮抗剂和增加食道下端压力的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或明显食道炎伴严重症状者可用外科手术治疗。八、阿斯匹林诱发哮喘阿斯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引起的哮喘发作者占支气管哮喘患者的4-28%不等。其临床表现极为典型①大部分患者30-40岁首次发病,常表现为间歇性大量流涕的血管舒缩性鼻炎②数月后, 发生慢性鼻充血, 常可见鼻息肉③随后出现支气管哮喘和对阿斯匹林的不耐受, 患者表现为服用阿斯匹林1小时内, 有急性哮喘发作, 伴流涕、结合膜的刺激症状、头颈部猩红色潮红。实际上, 次治疗量的阿斯匹林或其它环氧化酶抑制剂就能导致剧烈的支气管痉挛、休克、意识丧失和呼吸骤停, 给患者带来危险。各种药物产生副反应的频率不完全相同, 主要取决于药物抗环氧化酶的作用和个体敏感性的差异。病史只能提示阿斯匹林诱发哮喘的可能, 而诊断必须通过阿斯匹林激发试验才能确定。对阿斯匹林或NSAID的不耐受会终生存在,因此, 此类患者须禁用阿斯匹林及其制剂、其他能抑制环氧化酶的镇痛剂。对NSAID敏感的哮喘患者如需治疗时,则须在专家的监护下于医院内行脱敏治疗。九、社会心理因素哮喘同其他慢性疾病一样会受到患者及家庭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影响研究表明情绪或精神压抑, 也许会增加哮喘的死亡率, 尤其在儿童。酗酒、精神分裂症、失业和家人死亡或家庭破裂均与死亡率相关。临床医师需高度警惕这些危险因素, 为患者提供讨论这些问题的机会及心理咨询, 帮助患者增强信心, 调节其适应哮喘的生活能力。
呼吸道感染是临床的常见疾病,据感染的部位不同可分为上呼吸道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前者多为病毒感染,可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且具自限性,大多无需特别治疗;后者在病原学、临床表现及治疗上均要复杂得多,可分为气道感染和肺实质感染、急性气管\\\\\\\\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和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感染等属气道感染,肺炎、肺脓肿则属肺实质感染,临床上统称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的治疗包括:抗感染治疗、呼吸治疗(吸氧、机械通气等) 、支持治疗、免疫治疗和一般治疗(止咳祛痰平喘等) 。其中以抗感染治疗最为重要,其药物的选择合理与否关系到治疗的成败,故本文主要介绍肺部感染的抗感染药物的应用。1 经验性抗感染用药根据病原学报告及药敏实验结果来选择敏感抗生素是最理想的,但这在临床上受到诸多限制,如病原体的培养与鉴别需一定的时间,先前用药的影响、采样时间和方法的不合理和技术设备的局限使病原学报告的可信度下降,所以在临床的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医生根据各种临床资料先进行经验性的治疗,比较重要的临床资料有季节、地域、患者年龄、既往病史、感染获得途径(社区感染或院内感染) 、感染种类、严重程度和伴随状况等,同时结合本地区或本院肺部感染常见病原体及耐药性判断可能病原体而选择敏感抗生素。病原学检查阴性或无法进行病原体分离培养时,只能根据经验用药。需指出的是,经验治疗并不是无奈之举,而是必须和相当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临床上对门急诊的轻、中度肺部感染仍以经验性治疗为主,而对重症肺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正当与否不仅关系到病程长短,也影响感染的转归。在经验性治疗前可先做一些快速的病原学检查,如通过痰涂片大致判断痰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或革兰阴性杆菌,从而使药物选择具有针对性。1.1 气道感染的治疗 急性支气管炎常为病毒感染,成人中以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多见;儿童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最常见。一般无需抗感染药物治疗,适当对症处理即可。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时感染病原体主要为细菌,流感/ 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卡他莫拉菌较常见。若患者有气急加重、痰量增加和脓性痰三项表现中至少两项时为抗生素应用指征,可选择复方新诺明、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等。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感染中,轻症以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多见;重症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厌氧菌多见,需应用具抗假单胞菌活性的β- 内酰胺类(头孢他啶、头孢哌酮等) 抗菌药物,必要时可合用氨基糖苷类药物。1.2 肺部感染的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CAP) 患者多为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少数伴有免疫受损及慢性基础疾病,致病菌主要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化脓性链球菌、军团菌、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卡他莫拉菌等,革兰阴性杆菌较为少见,占5 %~31 %。常用的抗菌药物有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青霉素、氨苄西林、林可霉素、复方新诺明、第一代头孢菌素等。对于轻症患者,若年龄小于60 岁或无合并症,可选择阿莫西林、第一代头孢菌素、大环内酯类、多西环素等;大于60 岁或合并基础疾病的患者,可选用二代头孢菌素、氨苄西林/ 舒巴坦、阿莫西林/ 克拉维酸钾、大环内酯类等;重症患者应选用β- 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或第二代、第三代头孢菌素,此类感染中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相对较大,故最好选用抗铜绿假单孢菌的β2内酰胺类和环丙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医院获得性肺炎( 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 ,HAP) 90 %为细菌感染,主要致病菌是革兰阴性杆菌(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等) 、革兰阳性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及厌氧菌。其他还有真菌、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卡氏肺孢子菌和巨细胞病毒等,多见于免疫抑制患者。HAP 的病原谱广,耐药菌较为多见,药物选择较困难,常用耐酶和广谱青霉素类、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等。常规抗菌治疗无效时应考虑厌氧菌或真菌感染而加用抗真菌或抗厌氧菌药物。2 病原学诊断对呼吸道抗感染经验用药的指导意义呼吸道病原体采样及诊断和药敏试验对于调整最早的经验性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价值。经验治疗效果不佳或医院获得性感染特别是重症肺炎最好能行病原学检查以获得确切的药物选择依据。需注意的是培养的假阳性和假阴性问题,临床医生需据经验性治疗的效果、流行病学和患者的临床表现判断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当原先的经验性治疗有效而与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不一致时,则应按原方案治疗;反之,若经验性治疗疗效不明显,则应根据病原学诊断作相应调整。所以,不仅经验性治疗前需分析各种临床资料,判断可能性比较大的致病微生物,选用通常对此种病原体较为有效的抗感染药物加以治疗,在依据病原学诊断更改方案前也应如此。常见肺部感染病原体如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首选青霉素类,可选红霉素、林可霉素和头孢菌素类药物。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首选青霉素G;产酶金黄色葡萄球菌,则选苯唑西林或第一代头孢菌素、克林霉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选用万古霉素、氟喹诺酮类、利福平、磷霉素、复方新诺明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首选氨苄西林,次选头孢克洛、头孢呋辛等。革兰阴性杆菌肺炎,首选哌拉西林或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加氨基糖苷类,次选第三代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首选哌拉西林加氨基糖苷类,次选头孢他啶、氟喹诺酮类。军团菌肺炎,首选大环内酯类,次选四环素、利福平、复方新诺明。厌氧菌肺炎,首选克林霉素,次选青霉素、甲硝唑和头孢西丁。念珠菌感染可选氟胞嘧啶、酮康唑、氟康唑;曲菌感染,首选两性霉素B。
我国妇女妊娠合并结核病常见,结核病可以累及全身各个脏器。妊娠合并结核病时抗结核病药物治疗有其特殊性,现对其药物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介绍如下。1 原则妊娠期活动性结核病的治疗仍以化疗为主,化疗中应特别注意合理选择抗结核药物,以保证胎儿安全,避免对胎儿的生理功能和发育造成损害或影响。目前认为妊娠合并结核病与一般结核病治疗原则是相似的,即必须遵循早期、联合、规则、适量和全程的原则。2 药物治疗2. 1 治疗活动性结核病的主要药物及其选择2. 1. 1 异烟肼 虽然异烟肼( INH) 可以通过胎盘屏障,但未发现有明显致畸作用。美国公共卫生健康机构70 年代研究显示,14 例孕妇分别给予INH 和利福平(RFP) 治疗5~7 个月,INH 和乙胺丁醇( EMB) 治疗8~18 个月,结果11 例正常分娩,11 个婴儿均成活(除了3例孕妇选择药物流产试验) ,未发现任何并发症和胎儿畸形。Snider 等分析妊娠合并结核病妇女共1302 例接受INH 治疗,仅有1 例胎儿异常。表明INH 用于妊娠期活动性结核病是安全的。但需要强调,应用INH 时用维生素B6 ,以免婴儿产生反应迟钝和脑病。2. 1. 2 利福平 由于利福平能抑制DNA 依赖的RNA多聚酶,尤其既往动物实验证实妊娠3 个月内应用RFP 有致畸作用。因而人们担忧它会干扰或影响胎儿的发育和成长,产生畸形,尤其在妊娠头3 个月内应用。畸变包括肢体残疾、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出血等。但近年来,Snider 分析文献报道442 例妇女共计446 次妊娠期间接受RFP 抗结核治疗,先天性胎儿畸形发生率在正常人群胎儿畸变范围之内。我国防痨协会规定利福平类抗结核药物在妊娠3 个月内禁用。2. 1. 3 乙胺丁醇 乙胺丁醇( EMB) 是孕妇并发结核病常用的三个药物之一。Lewitt 等研究报道药物选择性流产孕妇EMB 应用12 周,结果对流产的胎儿进行视神经和其他器官检查,均无异常发现。Bobrowitz 报道38 例孕妇42 次妊娠期间给予EMB 治疗,有8 个婴儿出现异常,但未发现EMB 对胎儿的视神经发育的损害或影响,表明它对子宫内发育无影响。2. 1. 4 氨基糖苷类药物 主要包括链霉素、卡那霉素、丁胺卡那霉素等,最为常用的为链霉素。arpela E 等报道40 例妊娠妇女中82 %分娩正常婴儿,但高达17 %的婴儿有第八对颅神经损害,包括从轻度的听力丧失到双耳失聪。同样也可引起致畸。因此,链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属于妊娠合并结核病的禁忌用药。2. 1. 5 吡嗪酰胺 吡嗪酰胺(PZA) 常作为第一线的抗结核杀菌药物。尽管某些国际组织如国际防痨联盟将PZA 作为妊娠结核病治疗的常规用药,但是目前尚未见有研究报道证实它在妊娠期间应用的安全性。因而美国尚未把PZA 作为妊娠结核病治疗的推荐药物。我们认为,鉴于PZA 对妊娠尤其胎儿的不良反应尚未清楚,应谨慎使用。美国胸科协会和疾病控制中心的最新推荐,妊娠期间结核首选治疗应该包括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治疗3 个月后,异烟肼和利福平再继续治疗6 个月(要求细菌对上述药物敏感) 。我国防痨协会临床委员会1993 年指出: ①怀孕最初3 个月内不应使用利福平类药物,3 个月后可以使用; ②避免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 ③避免使用1314Th、1312Th ; ④禁用氟嗪酸。2. 2 妊娠并发耐多药结核菌感染的治疗 随着耐多药结核菌(MDR - TB) 的出现,妊娠妇女合并结核病的治疗,时常需要应用第二线抗结核药物,但是目前对第二线抗结核药物的不良作用不甚了解。50 和60 年代,PAS 常与INH 联合用于抗结核治疗。Snider DE Jr 等报道1302 例妊娠妇女中495 例给予PAS 治疗,结果未显示胎儿畸形发生率增加。PAS 主要有胃肠不良反应,且妊娠期间很难耐受这一不良反应。尽管有报道硫异烟胺和环丝氨酸无特别的致畸作用,但是尚缺乏足够的证据来明确它们对妊娠的安全性,故妊娠合并结核病时禁止上述两种药物。氟喹诺酮类药物(主要为氟嗪酸和环丙氟哌酸) 可能致骨关节病,因此,应用这类药物必须高度重视这种不良反应,而且仅仅在MDR -TB 感染时才考虑使用。鉴于许多第二线抗结核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未明确,故缺乏对MDR - TB 感染治疗的指导方案。某些医师主张,MDR - TB 感染的妊娠妇女抗结核治疗同时给予尽早选择性流产。
60 年代末及70 年代初,化疗在结核治疗中的主导地位已经确立下来,此后二十多年间,这一观点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一致认同,并强调化疗必须遵守的原则。在我国,这些原则被概括为“早期、联合、规则、适量、全程”,而联合和规则是其核心。1.短程治疗1. 1 确定最短程方案 以链霉素、异烟肼、对氨水杨酸、氨硫脲为代表的标准化疗方案,全程18~24 个月,由于用药时间长,药物毒副作用多,患者难以坚持而影响疗效。高效杀菌药物利福平的应用为短程化疗提供了药物基础,70 年代中期东非2英国医学研究会对为期6 个月的短程化疗进行大量对比研究表明,联用利福平的短程方案对活动性结核非常有效,与标准化疗方案无差别。短程化疗必须使用≥2 种的杀菌剂[1 ] 。临床实验发现,所有短于6 个月的化疗方案均由于高复发率而宣告失败,因此结核病治疗最短不得< 6 个月。1. 2 替代链霉素的短程方案 早期结核治疗的短程方案均包括链霉素,为了克服长期深部注射该药带来的诸多不适,东非2英国医学研究会进行了另外一项为期6 个月的实验表明,异烟肼、利福平联用与加用链霉素比较,1年期复发率从5. 0 %降至2. 0 % ,但这种优势在加用链霉素所带来的诸多不便抵消下变得微乎其微,故巩固阶段可以不用链霉素[2 ] 。英国胸科协会报道[3 ,4 ] ,对为期6个月,全程应用异烟肼、利福平的两个方案进行比较,一组前2 个月加用吡嗪酰胺和链霉素,另一组加用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经24 个月随访,前组复发率为1/ 125 ,后组为3/ 132 ,从细菌学上讲,治愈率几乎达100 % ,提示吡嗪酰胺+ 乙胺丁醇可以替代吡嗪酰胺+ 链霉素。1. 3 间歇疗法 试管内实验发现,结核菌接触不同抗结核药物后,在一定时间内暂时停止生长繁殖,称“延缓生长期”,此期内结核菌对药物不敏感,度过此期后结核菌又开始生长繁殖并恢复对药物的敏感性。结核菌生长延迟理论的建立为间歇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80 年代在香港进行了包括约900 例为期6 个月的间歇化疗,结果6 个月后仅1 例治疗无效,5 a 期随访复发率极低:所有含有吡嗪酰胺的方案复发率1. 0 %~4. 0 % ,表明间歇疗法具有可行性[5 ] 。1. 4 目前短程方案 1990 年在美国丹佛进行了6 个月·24 · Herald of Medicine Vol. 19 No. 1 February 2000方案试验,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前2 周每天给药,随后6 周每周给药2 次,异烟肼+ 利福平每周2 次再用4 周,101 例中仅2 例复发[6 ] 。为了确定吡嗪酰胺在6 个月方案中的必须用药时程,1991 年在香港进行的包括吡嗪酰胺的6 个月间歇疗法实验表明,在使用异烟肼、利福平、链霉素基础上分别加用吡嗪酰胺2 ,4 或6 个月,30个月后复发率为1. 0 %~6. 0 % ,3 组间差异不明显[7 ] 。基于以上研究,6 个月间歇疗法被认为是目前最简便有效的短程治疗方案,并且是目前美国胸科协会及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推荐的结核病化疗方案的基础。2 早期治疗初治病例不论病情轻重,因从未用过抗结核药物,其结核菌对抗结核药物均敏感。另外早期活动性病灶中结核菌生长繁殖活跃,药物能发挥最大杀菌作用,使痰菌迅速转阴,缩短传染期。另外早期治疗可以避免肺组织严重破坏,不留或少留后遗症。43 确保患者坚持服药化疗疗程越长,患者依从性越差,即使在短程化疗时,因药物副作用、症状的迅速改善而使患者难以按照方案坚持服药。不规律用药或单一用药往往导致耐药菌产生,近期美国的一些城市中结核病流行的特征性菌株往往是一些耐药菌株[8 ] 。为了保证化疗方案的贯彻执行,一方面需要对患者进行系统的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另外建立相应的卫生监督机构,进行强化期督导或全程管理。近年出现一些抗结核药物的复合制剂(异烟肼+ 利福平+ 吡嗪酰胺和异烟肼+ 利福平) ,使用方便,有助于提高患者依从性。
戒烟等于自救,每一位吸烟者行动起来吧! 一,吸烟为什么会上瘾? 烟民往往都有烟瘾,这主要是尼古丁长期作用的结果。尼古丁就像其他麻醉剂一样,刚开始吸食时并不适应,会引起胸闷、恶心、头晕等不适,但如果吸烟时间久了,血液中的尼古丁达到一定浓度,反复刺激大脑并使各器官产生对尼古丁的依赖性,此时烟瘾就缠身了。若停止吸烟,会暂时出现烦躁、失眠、厌食等所谓的“戒断症状”,加上很多吸烟者对烟草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认为吸烟可以提神、解闷、消除疲劳等,所以烟瘾越来越大,欲罢不能。 其实烟草与吸食海洛因引起的成瘾性不同,前者是完全可以戒掉的,关键要戒除心理上对烟草的依赖。这种心理依赖导致吸烟者的一种行为依赖,使得吸烟者感到戒烟困难甚大,无形中增加了戒烟的难度。 二,二手烟危害他人健康? 一个人吸烟似乎“无关他人”,其实不然,其家人正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被动吸烟是指不吸烟者一周中有一天以上每天吸入吸烟者呼出的烟雾长于十五分钟。中国71%的家庭、32.5%的公共场所和25%的工作场所,因有人“吞云吐雾”而成为被动吸烟场所。 被动吸烟也即是吸“二手烟”,目前我国有六亿人受到被动吸烟的危害。被动吸烟者所吸入的有害物质浓度并不比吸烟者低,吸烟者吐出的冷烟雾中,烟焦油含量比吸烟者吸入的热烟雾中的多1倍,苯并芘多2倍,一氧化碳多4倍,如此多的有害物质对周围的人特别是儿童、孕妇和老年人造成很大的危害: 据估计,美国每年有四百万儿童因吸入“二手烟”而患病。父母吸烟使儿童下呼吸道疾病如哮喘、肺炎的发生率增加50%,儿童易出现各种慢性呼吸道刺激症状,如咳嗽、咳痰、喘息等,甚至出现持续的肺功能损害; 被动吸烟易引起中耳积液,使儿童中耳炎的发生率增加; 被动吸烟可以使哮喘患儿的哮喘发作次数与严重程度明显增加,对有过敏体质的患儿更易诱发哮喘发作; 被动吸烟与婴儿突然猝死综合征(SIDS)的发生密切相关; 父母吸烟使儿童更易成为吸烟者;孕妇吸入“二手烟”易引起流产、早产、出生低体重儿以及婴儿先天性畸形如唇裂、颚裂等; 老年人长期吸入“二手烟”易引起肺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三,戒烟为何戒不了? 有研究表明,吸烟者中有11.7%的人是复吸者,而且复吸者的肺部损伤程度较一直吸烟者为重,原因有多方面:复吸者较其他吸烟者更易成瘾,复吸后其吸入香烟的数量更多,且每口烟的吸入程度更深,对身体的影响不言而喻。对于每一个吸烟者来说,在一些特定的“危险”情形下(当周围人吸烟、感到压力大、心情烦躁、饮酒后)会更有吸烟的冲动,那么请尽量避免这些情况的发生,当有吸烟冲动时做几次缓慢的深呼吸或从事其他活动转移注意力是个好方法。 四,戒烟后生活会变化吗? 如果您选择戒烟,您将选择告别咳嗽气喘、烟灰异味、污浊空气、皮肤衰老、疾病困扰……让我们看看您戒烟后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8小时后血液的氧合作用恢复正常,患心肌梗塞的风险开始降低;24小时后口气清新,肺开始排泄粘液和焦油,患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的风险开始降低;48小时后血液中不再检测出尼古丁;1周后味觉、嗅觉得以改善;3—9月后呼吸得以改善(咳嗽、气喘减少),肺功能提高5%—10%;1年后患心脏病(如心肌梗塞)的风险减半;5年后患脑中风、口腔癌、食道癌、膀胱癌的风险减半;10年后患肺癌的风险减半,患脑血管突发事件(脑“中风”)的风险与未吸烟者持平……所以选择了戒烟,你就选择了一个健康清新的生活。 “吸烟危及生命的概率是50%,戒烟等于自救”。这是法国国家戒烟委员会和烟草预防办公室在巴黎举行的第30届法国医学沙龙上对所有吸烟者发出的警示和呼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