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科 北医三院北方院区 5月20日 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 ERCP是消化内镜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内镜技术。自问世以来,这项技术经历了自诊断疾病向治疗疾病、自胆道疾病治疗向胰腺疾病治疗
6月11日至7月28日,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消化科与心脏外科等科室联合,成功治疗一例主动脉重度狭窄合并早期贲门癌的患者。 患者乌先生在内蒙古当地常规胃镜体检时发现贲门部黏膜粗糙不平,病理活检提示为重
2020年医疗技术创新奖一等奖 技术名称:ERCP技术拓展的新探索——内镜下乳头成型术 项目负责人:黄永辉(后排左六) 团队成员:常虹、闫秀娥、姚炜、王迎春、张耀朋从1名患者的治疗经历谈起 小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16技术创新一等奖】经口直接胆道镜激光碎石治疗巨大胆管结石项目负责人:消化科 黄永辉参与成员:消化科 常虹、姚炜、李柯、张耀鹏、闫秀娥我们常说,医学是有局限性的,但追求科学进步的
近期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消化科黄永辉教授率领的ERCP团队为一例Whipple术后远期合并胰肠吻合口狭窄,并伴发复发性胰腺炎的患者成功进行了内镜下治疗。患者张女士,今年36岁,6年前因胰头实性假乳头状瘤行
作者:黄永辉 来自:院刊 时间:2015-1-8文章点击率:8 栏目点击率:111948 近日,消化科成功为一位86岁高龄胆总管难取性结石患者实施超细胃镜经口胆管激光碎石术。 患者李奶奶,30
作者:黄永辉 来自:院刊 时间:2015-1-8文章点击率:8 栏目点击率:111941 近日,消化科成功对两位Heller手术失败的贲门失弛缓症患者实施通过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术。
北医三院2012年医疗技术创新一等奖:黄永辉(消化科)项目负责人:消化科黄永辉主任医师 项目组主要成员:黄雪彪 常虹 姚炜 李柯 为解决消化道复杂手术后胰胆疾病的诊治问题,消化科应用气囊辅助内镜技术,对近两年慕名来我院诊治的复杂消化道手术(如胆肠吻合术,WHIPPLE术)后发生或再发胰胆系统疾病的患者进行内镜下微创治疗,前已有50余例的病例积累,成功率在90%以上。 消化道复杂手术后肠道的解剖结构明显改变,因此常规内镜由于长度和(或)角度的问题无法完成ERCP诊治性操作。消化科先采用单气囊小肠镜(由我科双气囊小肠镜仅使用外套管气囊改制而成)插镜至病变部位(术后胆肠和胰肠吻合口),后保留外套管的同时退出小肠镜,然后延此外套管插入一条细径结肠镜达病变部位,通过该结肠镜的操作钳道完成ERCP。 通过十二指肠镜所进行的ERCP技术目前是诊治胰胆疾病成熟的微创手段,但消化道手术后的患者该技术的应用常常困难重重,对于难度较高的毕II式胃大部切除术后的患者如何进行ERCP操作国内已有少量报道,但对于复杂消化道手术后如何进行ERCP国内目前尚未见报道,由于这种情况下消化道解剖结构的明显改变使得使用常规十二指肠镜进行ERCP无法进行,这类罹患胰胆疾病的患者再次手术的风险大且难度高,因此如何进行行之有效的内镜下微创治疗值得探索,国外近几年有少量报道使用小肠镜进行ERCP操作,但需要治疗性小肠镜及与之配套的ERCP附件,这类设备由于使用频次少,因此费用昂贵且难以得到,消化科胰胆疾病组在该类患者中创造性的使用了两种内镜结合的办法,即先用诊断性小肠镜插镜至病变部位,然后保留外套管退出小肠镜(肠管由于紧紧压缩在外套管上因此长度缩短),这时换用一条较短的结肠镜即可到达病变部位,这样常规ERCP附件就可以伸出结肠镜的头端,进一步的插管造影及取石等工作随之进行。 此方法目前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它的新颖性和价值在于使用相对较低廉及易得的器材对复杂消化道手术后胰胆疾病的患者进行微创诊治,解决了患者的实际问题。
北医三院2013年度医疗技术创新一等奖:项目负责人:消化科 黄永辉主任医师、副教授 项目组成员:常虹 黄雪彪 徐志洁 姚炜 李珂 段丽萍 周丽雅 临床上2%~30%的急性胰腺炎患者病因不明,对此类患者只能对症和支持治疗,因此相当部分患者反复发作,称为复发性特发性胰腺炎(RIP)。本项目的目的在于对于RIP患者,临床上根据不同病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建立综合性医院的复发性胰腺炎诊治规范,降低胰腺炎的复发率,将有越来越多的胰腺炎患者因此获益。 研究表明寻找急性胰腺炎病因的非侵入性评估结束后,内窥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可以揭示约70%-90%剩余患者的病因。本项目对于复发性胰腺炎的患者进行详细的诊断和治疗,包括病史的采集、酒精摄入情况、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辅助检查,除外代谢因素(高脂血症、高钙血症等)或胆石阳性的胆源性胰腺炎,对于上述非侵入性检查仍不能明确病因的病例,进行ERCP检查及相关诊断性操作,并根据综合结果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即内镜下微创治疗方案,观察疗效及随访预后、复发情况。 在ERCP检查的同时,整合多种诊断技术实施检查: ①内镜下表现:乳头形态、乳头旁憩室及与乳头开口的关系; ②胰胆管造影像:胆管及胰管横径,是否存在胆胰管结石、胆胰管狭窄,以及对先天性变异进行判断(如胰腺分裂、胰胆管汇流异常等); ③胆汁分析显微镜检查:记录胆管微结石情况; ④胆管内超声(IDUS):探查胆管内微结石,并对狭窄性病变的性质进行判断; ⑤Oddi括约肌测压:记录胆管及胰管括约肌基础压及振幅。 通过对以上诊断技术的整合和实施,对RIP患者的病因进行综合判断,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最终还可对我国北方地区RIP的病因研究提供可靠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 尽管国内外研究结果已经显示了ERCP及相关技术在RIP诊断和治疗的优越性,但现阶段我国特别是北京地区尚缺乏复发性病因的流行病学研究,而更重要的是目前我国对于复发性的诊断及内镜介入性治疗尚无统一和规范的标准,主要体现在: ⑴多数综合医院尚未建立ERCP相关诊治技术:如胆汁分析、Oddi括约肌测压、胆胰管内超声等; ⑵目前我国对于RIP的诊断及内镜介入治疗尚无统一和规范的标准,包括: ①同样的病因治疗方法的差异; ②内镜治疗技术的差异:胆管或胰管括约肌是否切开、切开大小的选择; 胰管支架应用的适应症、胰管支架的选择及放置时间。 因此,制定出规范化复发性胰腺炎的病因诊断体系,建立复发性胰腺炎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项目的创新性在于通过对复发性胰腺炎患者实施ERCP的过程中,整合多项诊断技术,以即刻确立复发性胰腺炎病因,不仅可以在流行病学上获得北京地区复发性胰腺炎病因学研究结果,而且可以在临床实践上更能制定出指南性诊治流程,规范各种针对不同病因的个体化治疗性ERCP操作,从而提高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病因诊断率及有效防止复发的远期疗效,以进一步将ERCP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到最低,降低急性胰腺炎复发率。 复发性胰腺炎的诊治体系是我科的特色项目,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早于2006年我科就开始了对复发性特发性胰腺炎的诊治工作,并成功进行了近百例ERCP下复发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治疗,并已发表论文。已经使很多的患者慕名而来寻求救治,为更多的患者带来福音,为科室、为医院增加效益。达到品牌效应,使患者受益、科室受益、医院受益、医保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