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很多孩子因淹脖子来就诊。 网络也有很多淹脖子的咨询。 俗话叫淹脖子,医学上称“间擦疹”或者“擦烂红斑”。 很多孩子出生到一岁以后都是看不到脖子的,用手去扒的时候能看到两三层褶皱。 每天很多汗液、奶水、口水都会反复流到脖子里,在皱褶里长期停留,产生浸渍,导致皮疹。 家长都知道原因,很多开始是不在意这个问题的。 但时间久了不好,才来就诊。 也有一些反复发作,来就诊的。 时间久的,反复发作不好的,此时要警惕合并真菌感染可能。 建议门诊就诊,化验真菌涂片,对症用药,才能好转。 但治好不是目的,怎么让淹脖子不反复才是目的。 因为都知道它是浸渍来的,那只要脖子干燥,就解决了。 怎么保持孩子脖子干燥: 我有5条建议: 1.?白天每1小时棉柔巾沾温水拧至半干擦拭一遍脖子,并少量涂抹润肤乳,上面可以在涂抹痱子粉,起对抗作用。 2.?晚上每2小时擦拭一遍脖子,并给孩子换个睡觉姿势。 3.?脖子里垫纱布等类似物,避免皮肤之间紧贴,导致发生浸渍(注意不要堵塞口鼻)。 4.?随时可以用手、纸片等东西去往孩子的脖子缝里扇风。 5.?需要家长坚持付出时间精力(此点最重要)。 家长反馈,孩子脖子再也不淹了。 你的孩子有淹脖子的情况吗 可以试试这些小妙招
一天中午下班后,我走在医院大厅里,这时一对老夫妇带个女孩,叫住了我。 孩子奶奶和爷爷说,这不是给咱孙女看病的大夫吗。 实话,每天那么多人,我是真不记得这是哪位小患者了。 所以,愣了一下。 这时爷爷说,就是那个荨麻疹的孩子,我们在中医院吃了40多天中药,也用了很多其他药物不好。来过我们科室,当时我看的。 这时我好像有了一些印象。 爷爷继续说,孩子痒的实在严重,6天没睡觉,瘦了5斤。 整晚不是坐在沙发上就是床上,痒抓的时候,两个大人都按不住(我们自己都想象下能导致6天不睡觉的瘙痒是什么感受?)。? 没办法,后来我们去北京看了,到了那,医生也没什么好办法,就建议我们打针了。爷爷还说,您当时也提过说可以打针试试。但咱们院没有这个药物。 现在控制挺好的,上周六在中医院打的第二针。 又继续了解下,根据花费,推断出打的是那种生物制剂。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疼起来要人命。 上面的实例,也同样告诉大家。 瘙痒不是病,痒起来要人命。 临床很多家长,觉得药物都是有副作用的,开始时候不愿意,甚至极力排斥用药,然后然后就演变成慢性,药物只能用的更久,种类更多,严重影响其身心健康,家庭生活质量同样受影响,家庭负担会更重。
《第十四届全国儿童皮肤病诊疗进展学习班》疑难病例讨论中,北京儿童医院皮肤科马琳主任指着一张儿童手部皮疹照片说到:看到这张照片,可以考虑如下:1.过敏性疾病:汗疱疹;2.感染性疾病:手足口病;3.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缺陷病。 当然孩子全身其他部位也有皮疹,且反复发作7月余。 马琳主任指出:查看皮疹,并触摸皮疹,可触及皮下结节。这时可以排除汗疱疹、手足口病。需要做病理检查。此后结合一系列检查,包括病理、基因检测。 最后得出是:Blau综合征。一种自身免疫缺陷综合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NOD2基因突变。 临床典型三联征:皮疹、关节炎、葡萄膜炎 可多系统受累(肝、脾和肾脏肉芽肿及大动脉炎) 皮肤病看起来简单,实则非常复杂。 虽然临床中仅仅靠照片、皮疹,确实可以诊断出一些疾病。但还有很多疾病是不能做出诊断的。 需要面诊,仔细查看、触摸皮疹,询问病史等,从中寻找可疑的蛛丝马迹,以及结合各项一系列检查,最后才可能做出明确诊断。 医学是深奥的,只有医患之间相互信任以及良好的配合,最后才能战胜共同的敌人:疾病。
口水疹,顾名思义就是口水浸渍皮肤导致的皮疹,其实就是湿疹。 ?不光是口水会引起,包括各种食物,尤其水果等带汁食物都可以引起反复发作及加重。 ?因为孩子皮肤薄嫩、敏感,口水里的唾液酶,水果里的酸性酶刺激皮肤所引起。 ?怎么让口水疹不反复呢? 第1步:从口角接住口水。从源头控制,口水不流到皮肤上,不对皮肤产生浸渍,同时避免口水巾反复擦拭刺激皮肤加重。 ?第2步:每次进食前后都要涂抹保湿霜(偏油腻的效果好比如氧化锌软膏)。隔离食物保护皮肤。 ?第3步:随时涂抹保湿霜。加强皮肤屏障作用。 ? 简单三步走,搞定口水疹。 你get到了吗?
北方的冬季一到,皮肤科门诊湿疹(特应性皮炎AD)的孩子突增,包括一岁以内的婴儿。 这与环境气候变化导致皮肤屏障受损有关。 所以,很多AD孩子夏季缓解,冬季反复。 夏季的缓解,这也让很多家长自以为孩子好了。 在询问家长有没有给孩子用润肤剂时,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这么小,没必要,不用用(尤其1岁以内的)。 还有妈妈说,我妈不让我给孩子用(中国家长也都是听话的好孩子?) 还有妈妈说,我看夏天好了,以为没事了,就不管了。 中国特应性皮炎诊疗指南(2020版)指出我国1-12月婴儿AD患病率达30.48%,1-7岁儿童AD患病率达到12.94%。 如此高的发病率,当然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但其中一项最重要因素是孩子皮肤干燥,导致屏障功能受损,导致AD发生以及反复发作。 家长问:那怎么补水,孩子也不喝水。或者说那回去让孩子多喝水。 喝水当然有一定作用,但作用不大。 要修复皮肤屏障,必须外在涂抹润肤剂,才能减少孩子AD的患病率,复发率。 有专家提出,孩子出生6个月内开始使用润肤剂,可以减少50%患AD的几率。 所以,润肤剂的使用,对于防病治病,非常重要。 你你你,说的就是你(家长),认识该改变了。
门诊很多人(家长)皮肤科就诊时,一旦被告知诊断过敏,比如诊断湿疹、荨麻疹、皮炎等那种过敏性疾病。 患者:第一句话就是,我(孩子)最近没吃啥过敏的食物。没吃海鲜牛羊肉这些发物。 切记,世上任何一种东西都可以导致我们过敏。不仅仅是你所熟悉的食物,所谓的发物。 所以,过敏了,不要往那么狭隘的方向去回忆诱因。 也可能是换了环境,换了季节,心情变坏,压力过大,接触了某些东西,吸入了某些东西,最近生病了,体质变差了等等。 过敏可以是单一诱因,也可以是很多诱因的组合体。 今天的科普内容,你get到了吗
出门诊的时候,和家长们交流时发现,虽然知道了要给孩子涂抹润肤剂,这个重要的一步。 但还是有很多细节做的不合理。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 在护肤这块,也同样重要。 下面来说下要注意的2点大细节: 1. 润肤剂使用剂量:AD指南建议儿童每周至少100g,成人250g。 很多家长说,我给孩子涂了润肤剂,就在洗澡的时候用。 再问洗澡频率:一周一次,3天一次。这个剂量的润肤剂是远远不够的。 建议,每天至少全身涂抹2次,其他时间按照皮肤干燥严重程度增加涂抹次数。 也就是按需涂抹。而不是固定次数。 2. 不同部位,每次用量不同 这里指有些家长知道了要给孩子涂抹润肤剂,全身也大量涂了。但脖子、腿缝、腋下等皱褶处反而加重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就是今天要说的,不同部位,润肤剂用法用量不同。 重点来了:注意2小点细节 ①躯干、面部、四肢暴露部位,可以每次大量涂抹。 ②脖子、腋下、肘窝、腘窝等处,属于不透气的地方,每次要少量涂抹(看不到为宜),避免大量润肤剂导致皮肤浸渍,类似大量出汗,反而刺激加重。 以上都是家长们忽视的小细节。 谁学到,谁受益。
婴儿湿疹(这里指特应性皮炎AD)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了一个家庭的生活质量。结合疾病特点、专家共识指南、临床经验,今天我来教各位家长9种方法,让孩子湿疹不反复。 1.修复皮肤屏障:即全身涂抹润肤剂(一年四季哦)。做法:不限次数,干燥即可涂抹。具体到每周用量至少100g-200g。 2.穿衣方面:坚持宁少勿多原则。 3.盖被方面:触摸孩子颈背部皮肤,干燥不潮湿为宜。 4.洗澡方面:建议每周2-3次,每次<10分钟;水温在32-37度。不用沐浴露,习惯用者,可选择偏酸性,或者沐浴油。 5.饮食方面:不建议盲目忌口,除外有明确食物过敏者。 6.居住环境:清洁、通风,温度(宜18-22℃)、湿度(宜40%-60%)。减少环境中可疑过敏原,如屋尘、螨虫、毛、真菌(地毯、宠物)、霉菌、人造纤维、植物、烟尘等。 7.出行方面:宝宝患病期间减少出行及与陌生人接触,避免精神紧张使湿疹加重。 8.患病期间:杜绝与患有感冒、带状疱疹、单纯疱疹、传染性软疣、手足癣等人群的接触,避免被感染加重湿疹,并传染患上水痘、卡波西水痘样疹、传染性软疣、体/头/足/甲癣等而使病情加重至迁延不愈。 9.定期随访:根据疾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自行乱用各种推荐神药,导致不良后果(如大头娃娃事件)。
现在因脱发就诊的人越来越多,且偏年轻化。 所以也促进了毛发专业的发展。全国各大医院陆续成立了毛发门诊,协会等。 当然这个机会,也被有心的人借机开始了创业机会,成立了各种治疗,营养等头发的个人工作室。 毛发脱落类型及原因很多,比如遗传,疾病,自身体质,熬夜,饮食结构不合理,不卫生等等都有关。 这里我们只说非疾病导致头发脱落的可能诱因,建议大家注意以下几点,可保住我们大多数人的发际线。 1.避免熬夜,建议晚11点前睡觉。 2.营养均衡:即保证每日蔬菜水果肉蛋奶碳水都进食。少食外卖,油腻,甜食。 3.洗头:每两三天一次,油腻者可每天一次洗头。 4.避免过度减肥。 5.保持运动习惯,每周4-5次,每次半小时以上。 6.每天保持好心情。 7.女性朋友尽量避免长头发扎高辫子,因重力原因导致脱发。 8.头发也要防晒哦。 总之,一切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免疫力,体质好了,不生病,头皮健康,头发自然脱发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