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的结晶—初生的宝宝,每个父母都视之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每个人都是小心翼翼,生怕他受到任何的伤害。愿望是美好的,我们也希望每一位宝宝能够快乐健康的成长。但现实生活中,还是会有很多种情况让我们娇嫩的新生儿宝宝不知不觉地遭受了伤害,有些还是致命性的。为了能让初为人母的您能够更好的照顾好我们的宝宝,我现在跟大家分享一下临床中常见的新生儿外伤疾病、预防和在家护理。第一个常见的外伤疾病就是肛周脓肿。肛周脓肿,很多父母觉得这是感染问题,怎么跟外伤挂上勾了呢?其实新生儿肛周脓肿,虽有宝宝自身免疫和感染的问题,因为生后不久,免疫力还不强,对外界感染没有很好抵抗力,容易出现脓肿。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父母如何护理宝宝的肛周组织。因为新生儿本身皮肤娇嫩,再加上大便次数频繁,如果父母亲在擦洗肛周的时候比较用力或者不注意擦拭毛巾的柔软性,很容易把肛周的皮肤和粘膜擦破了,加上宝宝自身因素,肛周脓肿就不可避免了。如何做好预防工作呢?首先要保持擦洗时候动作轻柔,带温水擦洗;其次,要合适的柔软的棉织物可以减少与皮肤摩擦;最后,要保持局部肛周干燥、透气。这样,宝宝的小屁屁就没有后顾之忧了。第二个常见的疾病是甲沟炎。当宝宝的指甲比较长的时候,就会抓破自己的皮肤,这时候我们的父母亲就要给宝宝修建指甲了。但如何修建宝宝指甲还是一门学问,特别是新生儿。有些父母在修建时候,宝宝突然挣扎会碰伤皮肤,也有些人把指甲修整的太短,会有肉眼看不到的皮肤破损。如果不注意消毒,很容易出现局部感染,导致甲沟炎的产生。那么如何很好的预防呢?第一个,就是要选择合适的指甲钳,尽量不用成人的尺寸。第二,不能为了贪图方便,把指甲修得太短,因为这样在修理的时候宝宝容易疼痛会挣扎误伤,而且会导致皮肤破损感染。第三,尽量在宝宝喝饱奶睡觉的时候,这样宝宝比较配合,容易操作。第四,如果怀疑有皮肤破损,一定要及时用聚维酮碘进行消毒,防治感染。第三个疾病是新生儿缠绕伤。很多父母可能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疾病,赶紧来补一下课吧。新生儿缠绕伤是临床中比较少见的但可以导致严重后果、甚者截肢的一个隐匿性疾病,多见于冬春季。主要表现为新生儿手指被大人的毛发缠绕,疾病早期,大人的长发不小心掉落在宝宝手里,然后通过宝宝的手指反复活动,部分宝宝就会被头发丝缠绕手指。一开始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但由于冬春季节,宝宝手指不一定每天被清洗,因此头发丝就会随时间慢慢越来越紧,最后出现皮肤切割,皮肤静脉回流障碍。如果此时没有发现,头发丝随着手指越来越肿,也越绕越紧,再继续发展,动脉被切割,宝宝手指就会出现缺血坏死。还有一种类型的缠绕伤就是宝宝用于固定尿不湿的松紧带,部分家长为了给宝宝屁屁有一个透气环境,希望用布尿布或者宽松裤子加用松紧带,此时如果你不注意松紧带的张力,只关心宝宝的屁股,那么时间久了,宝宝的腰部就会被松紧带勒伤,严重都可以切割到肌肉组织,引起感染。那么如何预防呢?第一,最好每天睡前给宝宝清洗一下手指、足趾,观察一下有无异物缠绕;第二,松紧带一类的物体张力要适度,每天要观察有无勒痕等改变;第三,如果宝宝有不明原因的哭吵、一般的哄骗不能解决,一定要给全身皮肤检查一下,有无上述的异常情况。如果万一出现了皮肤勒痕或者头发丝缠绕伤,轻则可以去除外物,然后给予聚维酮碘消毒即可。如果勒痕出血或者头发丝去除后仍有手指肿胀,一定要急诊去医院就诊,以免意外。第四个疾病是新生儿桡骨小头半脱位。桡骨小头半脱位,是宝宝比较常见的肘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宝宝在大人调换抱姿或者换人的时候,不小心把宝宝的肘关节牵拉出现桡骨小头半脱位,此时宝宝会出现哭吵不安,不肯活动患侧上肢,脱衣服时哭吵更明显。也有部分是宝宝自己翻身的时候不小心把手压在自己身后出现脱位。出现这个情况,建议父母亲还是第一时间送专门的儿童骨科医生就诊,一般医生通过手法复位均能成功,宝宝立刻会活动上肢,效果立竿见影。千万不要长时间观察,否则会给医生后续处理增加困难,同时宝宝肘关节也会出现水肿等情况。对于这个疾病的预防方法,就是尽量不要去牵拉宝宝的前臂,年龄越小更要注意。另外,在调换姿势时候,一定要时刻注意肘关节有无被动牵拉或者反折等异常情况。第五个疾病是隐匿性烫伤。烫伤还可以隐匿性,很多家长还是第一次听说吧?让我来给大家讲一下。一些在冬春季出生的宝宝,父母亲为了不让宝宝着凉,通过在宝宝的棉被里或者包裹里放置一个温的热水袋,虽然对我们大人来讲这个热水袋的温度不高,但是对宝宝来说,温度就偏高了。再加上宝宝的皮肤比较娇嫩,如果偏高的温度持续作用于皮肤的一个地方,宝宝有不舒服或者疼痛又不能表达,就会出现热水袋烫伤,而且这个烫伤的程度都比较深,会有深Ⅱ。因此一定要引起父母亲的重视。如何预防呢?尽量不要用热水袋给宝宝取热,更不要在宝宝睡觉时候把热水袋继续放在棉被里,否则很容易有烫伤的风险。第六个疾病是肢体压迫性缺血坏死。有些父母亲看到刚出生的宝宝有足趾弯曲异常或者手指弯曲,喜欢用毛线或者其他硬纸板给予捆绑或者加压,期望以此来取得畸形的纠正。但由于不了解新生儿皮肤和血管娇嫩的特点,常常出现困扎的足趾出现血供障碍,发现的早可能只是局部皮肤坏死,如果时间长、压迫张力大,可以出现远端肢体缺血坏死,导致最后截肢的严重后果。因此,这一点家长一定要重视,如果出现了你认为不正常的肢体畸形,一定要去正规的儿童骨科医院咨询就诊,千万不要自作主张或者听别人言论擅自处理。以上这些是新生儿常见的外伤性疾病,也是我们初为人母的父母亲最容易忽视的,希望能够通过我们的分享,跟您一个安全健康的育儿理念,给宝宝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
婴儿髋关节超声检查重点与误区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儿童最常见的髋关节畸形,发病率为2-4‰,是一类髋臼与股骨头形态及关系发育异常性疾病的总称,包括单纯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半脱位及髋关节完全脱位。近年来随着小儿骨科界对该疾病的深入研究,认为该病除了内在主因之外,外在因素也起着重要作用。内在因素包括:关节韧带松弛、女性(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5-9倍)、基因缺陷(家族倾向性)、原发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等。外在因素包括南北差异、怀抱姿势、强迫体位等。其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是DDH家族史和臀位产,新生儿及婴幼儿绑腿或强迫内收髋的襁褓方式也与DDH有关。存在先天性肌性斜颈或足部畸形的婴幼儿,其患DDH风险增加。婴儿期髋关节发育异常的临床表现一、腿纹/臀纹不对称:髋关节脱位时,大腿纹不对称,臀部宽,腹股沟皱纹不对称,患侧短或消失。臀纹也不对称,患侧升高或多一条,整个下肢短缩,呈轻度外旋位。这种皮纹不对称只作为需要进一步检查的体征,并不能明确是否存在DDH。正常婴儿中约1/3存在腿纹/臀纹不对称,DDH患儿也可有对称的皮纹,因此该体征缺乏特异性。但是对于作为刚晋升宝爸宝妈来讲,也不能忽视这个体制,毕竟很多髋关节异常的发现都是偶然一个因素顺藤摸瓜才最后确诊的。髋关节外展受限:将婴幼儿平卧于检查台上,屈膝、屈髋各90°,检查者面对小儿臀部,两手握住双膝同时外展,正常髋关节时,膝外侧面可触及台面,脱位时患侧只能外展到75°-80°以下,称为髋关节外展试验阳性,是髋关节脱位的一个主要阳性体征。二、单纯的髋臼发育不良:早期没有体格检查异常,行走步态无明显异常,唯一只有通过拍摄髋关节平片来判断髋臼发育情况,但这类疾病也容易导致关节的异常磨损,青中年以后可能出现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表现为髋关节疼痛。髋关节超声检查目前,国内外有很多种髋关节超声检查方法,最为多见的就是Graf法:是奥地利学者Graf于1976年建立,该检查技术对髋关节进行形态学检查,该方法的使用大大降低了晚期发育性髋关节异常的出现,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推广和应用。数据的解读:α角和β角基线与骨顶线之间的夹角为α角,α角评估髋臼骨顶发育的状况。基线与软骨顶线之间的夹角为β角,β角评估软骨顶发育的状况。Ⅰ型髋关节亚型:Ⅰ型髋关节为成熟髋关节,α值≥60°,具有相同的骨顶覆盖率,根据软骨顶覆盖的不同分为Ⅰa型和Ⅰb型。Ⅰa型和Ⅰb型没有“好”与“差”之分,Ⅰb型远多于Ⅰa型。①Ⅰa型:α值≥60°,β值<55°,其髋臼软骨臼顶宽阔,覆盖股骨头的范围较大;②Ⅰb型:α值≥60°,β值≥55°,其髋臼软骨臼顶较短,覆盖股骨头的范围狭窄。对于这一类的髋关节,属于正常髋关节,临床随访即可。Ⅱ型髋关节亚型:Ⅱ型髋关节为中心型髋关节,依据骨顶覆盖率、年龄、发育速度分为Ⅱa+、Ⅱa-、Ⅱb、Ⅱc。①Ⅱa型:50°≤α值≤59°,年龄小于3个月,可以进一步分为Ⅱa+和Ⅱa-。在出生前3个月,髋关节成熟不是呈线性,而是以指数级快速上升。出生时,α角的最小成熟度是50°,如果在出生后3个月末这个关节要能发育成Ⅰ型关节(即α角能达到60°),保险起见,我们把它按线性成熟来计算,髋关节如果能达到这样一个最基本的成熟度或更高的成熟度即为Ⅱa+,属于生理性不成熟,反之则为Ⅱa-,没有达到成熟最低预测值,为延迟成熟(病理性)。例如:一个足月出生的6周龄婴儿,α角≥55°,则为Ⅱa+;反之α角<55°,则为Ⅱa-。在实际操作中,在6周龄前,不大可能区分出Ⅱa+和Ⅱa-。Ⅱb型:50°≤α值≤59°,年龄大于3个月,属于发育不良髋关节。Ⅱc型:43°≤α值≤49°,见于任何年龄,表示髋臼窝严重发育不良,接近于偏心。D型髋关节:未经治疗的Ⅱc型髋关节骨性覆盖很差,可能发生偏心,软骨性臼顶会向头侧折弯(β值增大),而α值保持不变。如果β值>77°,43°≤α值≤49°,即为D型髋关节。D型髋关节是发生偏心(脱位)的第一阶段,不能称为Ⅱd型,因为所有的Ⅱ型关节都是中心性的,而D型髋关节是偏心的。Ⅲ/Ⅳ型髋关节:α值<43°,髋臼很平,股骨头不能通过髋臼软骨顶保持在原髋臼中,而是从髋臼中脱出。判断是Ⅲ型还是Ⅳ型应根据髋臼顶的畸形情况而不是α值。以上是髋关节超声检查的解读,还有几个误区需要家长朋友们注意:1、超声检查与所有其他的检查一样,有一定的误差,一次异常不一定代表有髋关节发育异常,特别对于结果处于临界状态的更要注意;2、超声检查与X线等影像学检查相比,有一个很好的优势,就是安全没有辐射3、超声检查的结果与操作者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建议超声检查需要有经验的专业儿童髋关节超声专家做,结果比较可靠超声检查除了Ⅰa型以为,一般都建议在六个月行骨盆片确认有无髋关节发育不良等情况。
骨骺软骨炎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局部性关节软骨及其软骨下骨缺血性坏死、并与周围正常骨质分离为特征的一类关节疾病,有Kunig在1887年首先报道本病,可发生于全身任何关节,儿童以膝关节的胫骨结节处、跟骨处发病最为常见,男性多见,为小儿骨科常见的肢体疼痛,一般多反复出现,多见于运动量较大的青少年和肥胖儿童。病因:目前对于其确切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还不清楚。考虑与下列因素有关:1、运动性损伤 目前较多的学者提出是运动性因素,特别是反复的小能量外伤,容易导致局部软骨损伤,导致反复的成骨发生。2、局部缺血说 认为感染炎症等因素导致局部的血供受损,使部分软骨及其下骨缺乏营养,导致本病的发生。临床表现:好发于爱运动的儿童与青少年,还有比较肥胖的儿童,多在运动后出现,可以反复发作,发作时候局部疼痛比较明显,呈现持续性,但避免或者减少运动后疼痛可以减轻或者缓解。临床多以膝关节下胫骨结节处及双侧的跟骨足跟处疼痛为最多见。膝关节下胫骨结节处的疼痛多单侧发病,而且局部明显可以感觉隆起,有压痛,但皮肤无红肿、皮温升高等异常改变。多在打篮球或者足球运动后出现。双跟骨疼痛多见于儿童跳绳或者长时间距离奔跑等引起。局部跟腱附着点及跟骨处压痛明显。影像学表现:1、多表现为受累骨骺处局部密度不一致,有骨坏死样改变,局部可以有骨碎裂和新骨形成等一起产生,部分病例在胫骨结节下可以有流离的小骨片,双侧跟骨则表现为骨骺密度不一致,局部密度明显增高,可以有骨碎裂片;2、核磁共振等检查可以提升局部明显骨髓水肿,周围软组织水肿明显,局部软骨T2像显影异常。诊断与鉴别诊断:根据病史,体征和X线检查、MRI等可确诊。需要鉴别诊断:1、白血病等导致的肢体疼痛:早期也表现为下肢小腿疼痛,但一般来讲常常持续性,而且晚上更明显,血常规等可有异常;2、感染:一般不会反复发作,除非是慢性感染,而且常常会有发热、局部红肿热痛等表现。治疗及预后:1、骨骺软骨炎一般为自限性疾病,通过对症处理、减少运动等方式都可以缓解,对症处理包括局部止动,包括严重时候可以石膏固定,同时具备热敷或者进行理疗等对症处理,在家也可以采用热敷等方法;2、如果疼痛明显,局部还可以封闭治疗,但临床应用少见;3、手术治疗,一般对于发育成熟骨骺闭合后如果还有反复疼痛等症状发作,可以采用手术摘除流离体等方式。
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儿童骨科常见的髋关节疾病,通过早期的B超或者X线可以明确诊断,从而及早治疗,减少并发症发生。但部分患儿由于各种原因常在学龄期才被明确诊断,错失了最佳的手术时机,导致手术选择困难或者术后骨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文通过对15例17髋年龄大于6周岁的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采用Le Coeur骨盆截骨结合股骨旋转截骨术治疗,临床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 一般资料对我院2008.02-2012.10年间采用Le Coeur骨盆三联截骨结合股骨旋转截骨术治疗并获得随访的15例17髋大龄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男性3例,女性12例,双侧2例,单侧13例,年龄6.5-11岁,平均7.5岁,所有病例未曾行髋关节脱位治疗手术。髋关节脱位程度分类:I度3髋,II度6髋,III度8髋,每例病人均术前股骨髁上牵引1周-10天后行Le coeur骨盆截骨结合股骨截骨术(图1、图2)。术后6周开始功能锻炼,术后8周左右开始负重行走,随访0.75-3.5年,平均13月。二、 方法2.1 术前准备 包括详细的询问病史,拍摄双下肢正立位、内旋位、外展位的骨盆平片,同时行双侧髋关节的骨盆三维CT,了解髋关节的骨性结构、股骨头、颈和前倾角、颈干角等情况,同时做好初步的手术设计。在骨牵引后再次拍摄骨盆平片了解股骨牵引后下降程度,同时完整设计手术方法及术中需要纠正的参数,包括前倾角、颈干角。2.2 骨牵引术 由于大龄髋关节脱位患儿脱位高,软组织挛缩明显,因此术前常规行股骨髁上牵引术,牵引重量一般为2.5-4kg,根据术后患儿的疼痛情况适当调节,主张一次性牵引重量到位,牵引时间一般为7-10天,行牵引手术同时松解髂腰肌。2.3 手术 Le Coeur骨盆截骨及股骨截骨术 患侧髋关节垫高,然后在旁开2cm且平行于耻骨联合处行一纵行切口,长约4cm,分离软组织后找到坐骨下支,切开骨膜后分离,然后截断坐骨下支,建议切取0.5cm左右的骨段,然后缝合骨膜,彻底止血后缝合创口。其次做髋关节的前外侧切口,分离肌间隙后找到脱位的髋关节,然后完整的剥离髋关节囊,特别是囊的上侧、后侧及下内侧,然后沿着骨盆内环继续向下剥离,越过髋臼顶后到达耻骨上支,一般在耻骨上支的内侧定位后凿断。然后再T形切开病变的关节囊,修整圆韧带,清除关节腔内的纤维组织,辐射状切开部分盂唇。然后在髋关节外侧股骨大粗隆投影处行股骨旋转截骨及内翻截骨术,术中根据术前设计需要纠正的参数进行纠正,同时缩短股骨以减少股骨头复位后的腔内压力。复位股骨头,行髂骨截骨,使髋臼向前、外、下旋转,达到髋关节的头臼复位。2-3枚克氏针固定截骨处,缝合关节囊及创面。术后石膏或者外固定支具固定6-8周。2.4 术后观察指标 所有患儿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采用Makay功能评价和髋关节X线的Severin评价。结 果所有15例17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均获得随访,随访0.75-3.5年,平均13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评价,髋关节功能采用Makay功能评价:优:7髋,良:6髋,可:2,差:2例,优良率:76.5%;髋关节X线的Severin评分,优:8髋,良:6髋,可:2差,1例,优良率:82.4%讨 论儿童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小儿骨科常见的髋关节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达到临床痊愈,目前常用的早期诊断方法包括新生儿期的髋关节B超筛查,学步期步态异常观察以及随后的骨盆X线平片、CT等确诊。但部分患儿由于各种原因错过早期诊断,等明确诊断时常常在6周岁以上,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对于如何治疗大龄儿的髋关节脱位,以便使患髋接近或达到一个正常的髋关节是手术干预大龄儿髋关节脱位时需要仔细考量和权衡的。对于年龄在6周岁以上的患儿,由于已经错过了Salter骨盆截骨术治疗的手术年龄限制,虽然也有学者提出仍旧可以采用此术式,但手术容易导致髋臼覆盖不良,髋臼指数改善困难,出现医源性耻骨联合分离或髋臼处骨折,导致髋关节发育受损。目前对于年龄6周岁以上的髋关节脱位患儿,有多种手术方式可以采用,包括Le coeur骨盆三联截骨术,Pemberton髋臼成形术,Dega骨盆截骨术[1],莎氏手术[2]等治疗方法。但每种手术方法都有各自适应症及优缺点,如Pemberton髋臼成形术、Dega手术主要对于髋臼指数较大,复位后头臼不是很相称者[3],而莎氏手术因为对髋臼软骨破坏过多、而且远期效果也不佳等原因目前已很少采用。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需要术前仔细的检查患儿,包括年龄、骨盆成熟度、骨盆三维状态以及股骨头的发育情况等综合因素,才能确认最佳的手术方式。而Le Coeur骨盆三联截骨术,作为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一种根治性手术,最早在1965的法国文献中首次提出,而后逐渐被推广接受,其手术原理就是通过截断靠近耻骨联合处的耻骨上下支及髂骨截骨,然后以链接骶骨及截骨处的骶结节韧带和骶棘韧带作为髋臼的旋转“支点”和“制约点”进行髋臼改变,主要用以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及髋关节半脱位。张菁[4]等认为Le Coeur骨盆三联截骨术,操作简单,能使股骨头获得良好的覆盖,适合于大龄儿童的髋臼发育不良或半脱位。对于手术年龄,国外Lehman等[5]主张6-14岁,但根据我们的实践,由于截骨后髋臼相对“自由”,对年龄无特殊要求,但必需手术后能够达到髋关节的头臼同心圆复位。对于术前准备,除了积极的术前设计外,充分的骨牵引也很重要,既有利于减轻软组织挛缩,同时也能使高脱位程度的股骨头得到一定程度的下降,有利于手术操作及减少股骨头坏死率发生,虽然也有作者[6]认为没有降低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本组患儿,每个病人均术前股骨髁上牵引,时间约7 –10天,另外,Le Coeur骨盆截骨需要股骨上端内翻截骨来配合,通过缩短患侧股骨来减轻股骨头复位后的关节腔内压力以及保证复位后髋关节的稳定性,对于具体的短缩程度,根据术前设计时的长度以及术中截骨后股骨头复位后关节腔内的张力来进行判断,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一般2.5-4cm,宁略多勿少,这样可明显减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及术后髋关节正常间隙的保持[7,8,9],有利于术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本组中有3个病例,由于我们前期手术时认识不足,怕短缩太多导致肢体不等长,忽视了上述经验,导致术后股骨头坏死发生1例及髋关节间隙狭窄2例,术后随访虽然骨盆X线提示股骨头复位良好,但拆除支具后髋关节僵硬,活动明显受限。另外,对于髋关节的内翻截骨,建议要与对侧对称,避免过分内翻,虽然一定程度的髋内翻能增加髋臼覆盖,减少股骨头的再脱位,但容易因髋内翻导致大粗隆上移,臀中肌无力或者力量下降,出现川德伦堡症阳性,术后仍有跛行步态。对于髋臼旋转,也不能矫枉过正,否则易导致髋臼后倾,出现髋关节撞击综合征,表现为内收内旋髋关节疼痛明显、活动受限,长期可导致髋臼后缘进一步受损[10],而且是骨性关节炎发生的一个独立因素[11]。对于撞击综合征诊断,主要通过骨盆正位片,蛙式位能更好显示病变 [12] ,对可疑病人给予积极的MRI,能较X线更早发现[13]。对于术后的功能锻炼,本组本例均在手术后6周,截骨处骨痂生长良好下进行髋关节的功能锻炼,最好采用CPM机锻炼,以达到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我院所有病例,由于缺乏设备,均在医院医生指导下行功能锻炼后在家康复治疗,但患儿配合性相对较差,而且锻炼也比较费力,因此最好需要CPM机,否则影响最终的髋关节功能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常见的先天性足畸形。由足下垂、内翻、内收三个主要畸形综合而成。以后足马蹄、内翻、内旋,前足内收、内翻、高弓为主要表现的畸形疾病。男性发病较多,可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畸形明显,一出生就能发现,因此疏忽的病例较少见,畸形也易复发,应定期随访至骨骼成熟,约在患儿14岁后。对于马蹄内翻足早期诊断,目前一般采用早期超声检查。孕妇妈妈可以早期通过三维超声来判断,一般表现为单足或双侧的内收、内翻。如果超声提示这个变化,建议去专业的儿童骨科医院就诊咨询。一般为单纯的宫内压迫或者真正的马桶内翻足。不过具体是哪个结果,要医生综合判断,包括图片质量、孕妇年龄、有无接触放射病史、有无家族遗传等等。对于马蹄内翻足的治疗。在Ponsiti方法之前,一般建议早期手法按摩,到六个月再行马桶内翻足的手术治疗。方法也很多,包括Makay法、ccinatine等等。但容易引起关节僵硬,效果相对欠佳,需要多次手术等等。目前最前沿的治疗方法就是Ponsiti法。具体就是:生后一周左右就要干预,采用ponsiti持续手法按摩及一系列的马蹄石膏固定,配合跟腱切断等方法。一般ponsiti的次数7-8次为中位数,也有更多的。当然对于松软型马蹄内翻足则只需要3-4次,根据治疗效果判断。目前我院采用Ponsiti治疗方法数年,效果良好。如果积极配合后期的支具固定,效果更稳定,可靠。一般根据国际惯例,支具需要固定到4周岁。支具前3个月固定23小时,然后固定18个小时到18个月,以后14小时到四周岁为止。当然,任何一种治疗都不能包治百病,需要多做方法一起。如果Ponsiti治疗有残留或者复发,可以再次Ponsiti治疗或者采用肌腱转移及关节松解等配合治疗。年长儿需要采用三关节截骨融合术。本文系赵国强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一般来讲,根据国际髋关节学会以及国内小儿骨科组的专家一致意见,对于年龄在15月内的患儿,可以采用内收肌松解、手法复位、石膏固定术,目前复位效果满意,但最大并发症就是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术前需要充分与家长沟通。对于15个月以上,已经会行走的患儿,目前多采用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术,手术效果良好,年龄越小,远期效果越佳;对于年龄在6岁以上患儿,目前采用多种治疗手段,特别是Le Core 骨盆三联截骨治疗,能较大程度的改善髋关节患儿的愈合,减少晚期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对于年龄在10岁以上的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目前有不同的治疗意见,但对于单侧患儿,10-13岁还是建议手术复位。我院从90年代开展髋关节治疗以来,效果不断提高,目前对于6岁以内的髋关节治疗效果在90%左右,远期恢复良好。以下为典型病例: 例1、1例7岁的双侧髋关节脱位病儿,术前及一侧术后照片。例2、1例11岁的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病儿,术前及术后照片。
【摘要】目的 探讨igf-1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9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的血清IGF-1,其中双足畸形23例,单足畸形26例;对照组(排除与igf-1有关的疾病)18例。同时随访2年,观察所有正常足和畸形足的发育情况。结果 23例双足马蹄内翻足患者,14例双足发育在正常范围,其平均血清igf-1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没有显著意义;9例存在不同程度的双足发育落后,其平均血清igf-1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 26例单足马蹄内翻足畸形,随访后17例患足发育正常;9例患足发育落后,但其平均血清igf-1浓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别都没有显著意义。结论 密切观察igf-1在双足先天性马蹄内翻畸形中的改变情况,可以作为评估患足发育情况的一个辅助指标。【关键词】马蹄内翻足;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足底长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骨科作者地址:杭州市竹竿巷57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骨科作者邮编:310003 Clinical implications of serum IGF-1 concentration in the congenital club foot ZHAO Guo-qiang,YANG Li-ping.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Surgery, Children’s Hospital of Zheng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IGF-1 in congenital club foot. Methods Fourty-nine patients have been followed for two years and eighteen negative controls .The serum IGF-1 concentration is determined using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before the operation and the length of all foot is determined after two years. Results The IGF-1 concentration is analysed with SPSS software. We find that serum IGF-1 concentration in congenital both club feet with malform of feet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both club feet with normal foot and the negative control . whi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single club foot with malform of foot and the negative control was not significant.Conclusions Examining serum IGF-1 concentration using ELISA technique before operation is a useful method to elav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foot in the congenital both club feet and not single club foot . 【key words】 club foot;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 length of the foot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是儿童骨科的常见病,目前通过手法保守治疗或者手术治疗,都能明显改善患足外观和功能,达到能独立行走的要求。但由于马蹄内翻足是一个多因素引起的疾病,虽然手术明显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部分患足残留的明显发育落后、外观偏小等畸形,却无法根本性改善。对于其原因,目前也缺乏明确的说法,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对49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儿血清igf-1浓度和患儿足底长的的临床随访资料进行研究,探讨igf-1在马蹄内翻足发育中的可能作用和临床意义。资料和方法一、 临床资料随机选择本院2002~2005年入院治疗的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患者49例,患足72只。其中双足畸形23例,单足畸形26例,入院接受手术年龄约4~8月,平均6.5月;男性42例,女性17例,手术都采用Turco方法,术后患足固定予功能矫正位;每位患者在术前常规行血清的igf-1测定,同时随访2年,观察所有患足的发育情况,主要评价指标是足底长的测定。对照组:随机选择外科同期住院性别、年龄等情况相似排除与IGF-1有关疾病患儿18例。然后根据患足随访的发育情况,分为四小组。 二、 检测方法所有患者在术前检测血清IGF-1,具体如下:采静脉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IGF-1,由美国Diagnostic Systems Laboratories公司提供的试剂盒(检测范围:0-580μg/L,灵敏度:0.01 μg/L)。同时在随访过程中检测患足的足底长发育情况。三、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1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采用q检验,α=0.05 结 果 1、 所有患足的随访发育情况,见表(1) 双足发育畸形(23例) 单足发育畸形(26例) 对照组(18例) A组:14例双足发育正常范围 C组:17例患足发育正常 E组均发育正常 B组:9例双足发育落后 D组:9例患足发育落后 表(1) 49例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和正常足的发育随访情况 2、 A、B、C、D、E各观察组术前平均血清IGF-1浓度情况及均数间的统计学分析,见表(2) 表(2) 各观察组IGF-1浓度变化及统计学结果 分组 术前IGF-1平均浓度 组间统计学分析 A组 52.3 ng/mg ta-e=0.457;p>0.05 B组 23.9ng/mg ta-b=2.092;p<0.05 C组 49.8ng/mg tc-e=0.358;p>0.05 D组 50.6ng/mg tc-d=0.512;p>0.05 E组 51.9ng/mg 3、 根据表(1)和表(2),得出如下提示: a:先天性双足马蹄内翻畸形,根据临床随访,存在部分患足发育落后情况,而且发育落后患者其术前IGF-1浓度与对照组及发育正常的双足马蹄内翻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别有显著意义。 b:先天性单足马蹄内翻畸形,根据临床随访,也有部分患足发育落后情况,但发育落后患者其术前IGF-1浓度与对照组及发育正常的单足马蹄内翻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别无显著意义。 c:所以发育正常的马蹄内翻足组,其术前IGF-1浓度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别无显著意义。 d:单、双侧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发育落后组,其术前IGF-1浓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差别有显著意义
[摘要] 目的:探讨鹿瓜多肽注射液在儿童跟骨骨软骨病中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50例儿童跟骨骨软骨病患者,根据对照原则,设立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制动、局部理疗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患者年龄,分别给予鹿瓜多肽注射液2ml,im,qd,连续14天一个疗程。部分患者根据病情,休息半个月左右,给予第二个疗程,临床随访半年。结果:治疗组在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消失、X线骨修复等方面,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均有明显的差异。结论:鹿瓜多肽注射液用于治疗儿童跟骨骨软骨病,能明显改善其症状,减少疾病恢复时间,疗效明显。[关键词] 儿童跟骨骨软骨病;鹿瓜多肽注射液儿童跟骨骨软骨病是一组儿童发育期骨骺的疾病,曾被称为“跟骨骨骺缺血性坏死、跟骨无菌性坏死等”。其临床特征性表现为受累跟骨骨化中心血流受阻,扰乱骨正常生长的非感染性疾病。对于此疾病的治疗,临床缺乏特异性的治疗手段,多采用制动、理疗等对症处理,对疾病进程无明显的改善作用。我们通过对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50例儿童跟骨骨软骨病的临床研究,探讨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儿童骨软骨病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在本院2002年-2006年间第一次就诊的儿童跟骨骨软骨病患者中,随机选择50例病例。其中男性40例,女性10例;就诊年龄8-12岁,平均10岁;病程约5-12天,平均8天,把50例跟骨骨软骨病患儿根据病程、性别等因素,以对照匹配为原则,分为两组,每组25例患儿。局部疼痛、肿胀等症状明显,X线表现均提示为疾病早期,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受累骨骺密度轻度不一致。1.2 方法 把50例跟骨骨软骨病患儿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制动包括免负重、理疗等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根据年龄给予2ml鹿瓜多肽注射液(哈尔滨誉衡药业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松梅乐 规格:2ml:4mg)肌注治疗,15天为一疗程,根据病情,给予1-2个疗程,每个疗程中间隔15天左右。1.3 观察 每3天观察受累骨局部疼痛、肿胀、关节活动等情况,3周复查X线平片,了解骨的恢复情况,同时记录第一次正常步态的负重行走时间。1.4 数据统计 使用SPSS11.01软件,所有数据均采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P
新生儿禁用药物:呋喃唑酮片(痢特灵片),复方磺胺甲噁唑片(SMZco),氯硝西泮片,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洛赛克针),奥美拉唑肠溶胶囊(洛赛克胶囊),吗啡,复方愈创木酚磺酸钾口服液(非咳糖浆)新生儿慎用药物:苯唑西林,头孢唑啉,阿莫仙,希刻劳,世福素,达力新,复达欣,舒普深,邦达,因培康,丽科伟,甲硝唑,心律平,地西泮注射液(安定针),利多卡因,速尿,氨茶碱,滴眼用利福平,地塞米松,叶酸,非那根,重组干扰素a-1b(滴宁),盐酸环丙沙星滴眼液黄疸新生儿慎用药物:苯唑西林,头孢唑啉,罗氏芬,舒普深
小儿类风湿病( Rheumatoid disease )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全身结缔组织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较长期不规则的发热,及大、中、小关节肿痛( 尤其是指趾小关节 ),日久可形成关节畸形,常伴有旰、脾和全身淋巴结肿大、贫血和自细胞增高等。患儿的年龄愈小,其临床表现愈偏于全身症状,年长患儿或成年病人则较多限于关节症状。因此,在儿科常称为类风湿病,这比以前用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名称较为全面。 小儿类风湿病与成人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之间仍存在着较多的差别。如口有较多的全身表现( 弛张热,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等 ),而关节病变较轻,偶有并发虹膜睫状体炎、心包炎、颈椎受累等症;另一方面小儿皮下结节比较少见,类风湿因子阳性率较低。 [病 因] 至今不完全明了,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以至自身免疫有关。可能是因病毒,支原体或其他病原的持续感染,使自身的lgG发生变性成为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所谓类风湿因子抗体,这种抗体属于IgM类。血清中一个分子的类风湿因子与5个自身抗原IgG结合形成一种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具有抗原抗体反应的全部特征,沉淀在全身组织中,特别是关节、滑膜,以后激活补体,吸引中性粒细胞并释放其溶酶体中的酶( 蛋白分解酶 ),引起血管基底膜以及邻近组织包括关节滑膜的损伤。 [病 理] 本病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关节,但也可涉及其他部位的结缔组织。关节内滑膜首先受侵,早期有充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继而滑膜增厚呈绒毛状,最后形成肉芽组织。关节周围软组织亦肿胀。炎症继续发展,肉芽组织从关节软骨边缘处的滑膜开始渐向软骨面伸展,最后将软骨面覆盖,遮断了软骨从滑囊液中摄取营养,因此,软骨表面发生溃疡。同时软骨下的骨髓内亦有淋巴细胞浸润和肉芽组织形成,将软骨剥脱。最后软骨表面的肉芽组织纤维化甚至骨化,使上下关节融合而强直。关节附近的骨骼呈脱钙和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关节囊和韧带也可被肉芽组织侵袭,引起关节脱位。 此外还可见到皮下结节、心肌炎、心包炎、虹膜睫状体炎等。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4岁和8~10岁发病最多。女多于男。 发病可分三型: 一、全身型( Still氏病 ) 多见于幼儿,男女均可得病。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关节炎和其他脏器受累的症状。发热呈弛张热型,一日内可出现一次或两次高峰,高热可达40℃以上,每日波动可达3~4℃,发热前可伴有寒战。发热期间病情较重,热退后患儿一般情况转佳。发热可持续数周或数月,常自然缓解,但易复发。 发热期间常伴皮疹,皮疹呈多形性,为散在的大小不等的红斑,偶可融合成片,或呈环形红斑,皮疹出现时间短暂,易复发,以躯干多见,亦可见于四肢甚至手掌和足底。 关节炎症状一般较轻,多表现为多关节受累,亦有全无关节症状。患儿多有程度不同的肝、脾、淋巴结肿大。少数病例可有胸膜炎、心包炎或心肌炎。 二、多发关节型 此型表现类似成人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开始仅1~2个关节受累,早期为游走性,逐渐变为固定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主要侵犯小关节为本型的特点,近端指间关节最常发病,其次为掌指、趾关节,大关节亦可累及如膝、踝、腕、肘、髋、脊椎,特别是颈椎等关节。本型起病多缓慢,少数发病急骤。病初局部酸痛、晨僵,以后关节肿胀,热,痛,逐渐变成梭形,活动受限,膝、肘、指、腕部呈固定屈曲位。少数病例只痛不肿或肿而不痛。关节附近的肌肉痉挛,继而发生萎缩,终至病变关节变形而发生畸形和强直,关节变形多见于发病半年至一年后,此时疼痛即减轻。若身体其他部位如颈椎关节受累可引起颈项疼痛及强直,颞颌关节受累常引起咀嚼障碍。 全身症状轻微,仅有低热、乏力、食欲下降、轻度贫血及轻度肝、脾、淋巴结肿大。 少数患儿于关节附近有皮下结节。类风湿因子可为阳性三、单发关节型 仅少数关节受累(常为一个),主要累及大关节如膝、踝、肘等处。 关节可呈慢性炎症过程或反复发作,但极少引起关节活动严重受限。本型中少数病例在关节受累的同时或以后可有虹膜睫状体炎,有时成为本型的首发症状。全身症状轻微,可有低热、无力、轻度贫血及肝脾淋巴结肿大。 [实验室检查] 活动期间大都有中等度贫血,白细胞总数高低不一,多数增高或正常,尤其是全身型,最高可达6~7万/立方毫米,甚至出现类白血病反应。血沉明显增快,C反应蛋白多数为阳性,粘蛋白测定增高,抗链球菌溶血素"O",一般不高。血清蛋白正常或略高,升高者往往是由于o。球蛋白及丙种球蛋白增多,而白蛋白大都减少。 免疫蛋白电泳法显示IgG、IgA及IgM增多。抗核抗体阳性。 类风湿因子试验如前所述,患者血清中的类风湿因子只能与变性的IgG发生反应。一般将IgG吸附到乳胶或致敏的羊红细胞上,才能使IgG,结构发生这种变化,利用这种原理测定类风湿因子的方法有二,①致敏羊红细胞凝集反应。②类风湿乳胶凝集试验。成人慢性类风湿关节炎时阳性率较高,可达80%,而小儿的阳性率则较低,约10~20%。但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硬皮病等类风湿因子试验亦可阻性。故阳性者应结合临床方可诊断,阴性亦不能排除本病。 [X线检查] 一般先见关节附近的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骨端关节面毛糙不齐,关节面下可有小囊状透光区(小儿多发生在晚期),最后两骨关节发生骨性融合以至关节间隙消失。骨质普遍稀疏,尤以病变骨端为显著。此外还可见骨膜反应及关节半脱位等。 [病 程] 病程的差异很大。偶见于一次短期的急性发作后完全恢复。少数患儿经过2~3年的急性期后症状方消失,不发生后遗症。大多数患儿关节症状缓解与复发相交替,时轻时重。有时病情平息已经多年,仍可复发。 [诊 断] 患儿如有长期持续的对称性多关节炎,并以小关节为主,最后导致关节畸形的典型症状,一般诊断不难.但小儿以全身型多见,特别在幼儿可只有发热而无明显关节症状,易被误诊。故如有长期间歇性发热,一过性多形性皮疹,肝脾淋巴结肿大,白细胞总数增高,而又找不到感染病灶者应考虑本病。若发现患儿晨起有关节僵硬,多活动后症状减轻现象,更可帮助诊断。应进一步作有关实验室检查及骨关节X线检查以求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