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发胃肠间质瘤术后:低危患者应每半年随访一次,直至5年,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中、高危患者应每3个月复查一次,持续3年,然后每6月复查一次,直至5年,5年后每年复查一次。复查内容:腹腔盆腔增强CT或者MRI,抽血,必要时需应胸部检查或骨扫描。2.转移、复发胃肠间质瘤:治疗前需行基线检查,每3月复查一次。复查内容:腹腔盆腔增强CT或者MRI,抽血,必要时行PET检查。
1.CA19-9是迄今报道的对胰腺癌敏感性最高的标志物,分布于胎儿的胰腺、胆囊、肝脏、肠和正常成年人胰腺、胆管上皮等处。2.大部分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水平明显升高,其水平高低与胰腺癌发展阶段、手术难易程度、预后有关系。3.术后水平升高,可发生于影像学诊断之前,因此可用作检测肿瘤复发。但不能作为复发、转移、进展及更换化疗药物的主要依据。4.一些恶性肿瘤如卵巢癌、淋巴瘤、胃癌、肝癌、食管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和胆道系统肿瘤以及一些良性疾病如胰腺炎、胆道系统炎症、肠道炎症都可出现CA19-9升高。
目前肿瘤的治疗讲究手术、化疗、放疗、免疫、生物、中医药治疗等综合运用!但个人对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观点如下:1.对于需要手术、放疗、化疗等单独或综合运用治疗的肿瘤,不能放弃以上治疗而单独采取中医药治疗,否则可基本视为放弃治疗。可在上述治疗中同时辅助中医药治疗,但非必须!2.如果病人自己比较相信中医药治疗,也只需在肿瘤治疗期间服用,肿瘤治疗结束(随访期间)后,没必要再服用。3.中医药治疗所谓的驱邪扶正也好,增强抵抗力也罢,个人认为白介素一类的效果更好。4.部分肿瘤病人可伴有肿瘤标志物升高,中医药治疗可能导致肿瘤标志物升高,从而出现假阳性可能,影响治疗!以上均为个人观点,供参考!
目前结直肠癌发病逐年增加,但这种发病往往是指基于人群的散发,其发病原因与饮食,环境,息肉恶变等因素有关。但有一部分结直肠癌其发病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在此介绍3种常见的情形: 1、林奇综合征:又称遗传性非息肉性结直肠癌,是由错配修复基因突变引起的一种显性遗传病。遗传特点:连续两代及以上人群发病;其中有病例发病年龄<50岁。林奇综合征阳性者患者和(或)直系亲属患直肠癌、胃癌、子宫内膜癌、胆囊癌、卵巢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增高。基因检测是诊断金标准,当一位病人明确为携带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时,其直系新属可通过血液或唾液标本行基因检测,明确是否同样携带此基因。目前随着免疫治疗抗PD1/PDL1的应用,预后往往较好。 2、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由APC基因突变导致的一种显性遗传病。肠镜下表现为结直肠布满多发、大小不一的息肉,部分患者胃及小肠也会出现息肉。此病发病年龄早,息肉如不切除,终会癌变。病人直系亲属行定期行胃肠镜检查。此病治疗方法往往为全结直肠切除。 3、黑斑息肉综合征(P-J综合征):基因突变导致的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表现为皮肤黏膜色素沉着(以口唇黏膜黑斑常见)和胃肠道多发息肉。无特殊有效治疗方式。单纯息肉可尝试内镜下治疗,发生癌变往往需要手术治疗!
1、恶性肿瘤的治疗讲究综合治疗,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要摒弃恶性肿瘤一经诊断就只想着做手术的思维! 2、中低位(肿瘤距肛门一般小于10厘米)直肠癌,根据术前检查结果,有可能需要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术前放化疗)。 3、目前,已有足够证据证明中低位直肠癌新辅助放化疗的优势:降低肿瘤分期、提高可切除率、降低切缘阳性率、提高保肛率、降低局部复发率! 4、一般新辅助放化疗结束后6-8周接受手术治疗!
1.便血最常见的原因是痔疮。 2.直肠癌最常见的误诊原因是,便血当痔疮治疗。 3.反复的便血,伴或不伴大便次数及大便性状改变、便后肛门坠胀,都要警惕直肠癌。 4.及时的肠镜检查非常重要。 5.肠息肉要及时内镜下切除。
在我们医院,结直肠癌初诊病人,行CT检查之前要求喝泻药、MRI检查之前需要用甘油灌肠剂灌肠,这是为什么呢?术前CT/MRI是结直肠癌术前临床分期的重要检查方式,准确的临床分期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从而影响病人的预后。CT/MRI检查前的肠道准备,能够将肠内容物排出体外,检查时通过肛门向肠腔内注入气体,可将肠管充盈,这样便排除了肠内容物以及肠管蠕动对病变的干扰,对于明确病变部位、病变个数、病变浸润深度至关重要。而胃的排空时间为4-6小时,对于怀疑胃病变的病人,禁食4-6小时后便可行CT检查。检查前,适量饮水/可乐便可将胃充盈,从而减少生理性蠕动对观察病变的影响,从而准确判断病变部位、病变范围、病变浸润深度。
1.肠上皮化生全称是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一种病理诊断,是胃黏膜在长期反复刺激损伤后,胃黏膜上皮被肠(小肠或大肠)黏膜上皮取代的一种现象。是一种癌前病变。2.肠上皮化生,不一定会发展成癌变,且仅有少数会癌变,且往往要经历轻度肠上皮化生、中度肠上皮化生、重度肠上皮化生、癌等漫长过程。此过程没有确切时间。3.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或萎缩为特征的胃黏膜慢性炎症,可伴或不伴有肠上皮化生,属于慢性胃炎的一种,是一种癌前疾病,属于临床诊断,但确诊的金标准为病理。4.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原因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自身免疫异常、消化液(胰液、胆汁)倒流、长期高盐粗糙刺激性饮食等。5.治疗:不论是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是肠上皮化生,治疗原则均为去除病因,缓解症状。饮食避免过硬过热过酸食物,戒酒,避免浓茶咖啡,低盐饮食,少食腌制食物,细嚼慢咽,规律饮食,合理搭配,减少非甾体类消炎药的服用,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对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病人,不论有无症状均需规范驱菌治疗。此外,还可以服用抑制胃酸分泌、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等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