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PD-1招募食管癌患者】四十三、PD-1(BGB-A317)食管鳞状细胞癌受试者招募 正在进行一项对比抗PD-1抗体BGB-A317与化疗作为晚期不可切除的/转移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二线治疗的有效性的随机、对照、开放、全球3期研究(研究编号BGB-A317-302)。 一、试验药物 研究药物“BGB-A317”是由百济神州公司研发的PD-1(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单克隆抗体。它可以通过改善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免疫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同时,通过对BGB-A317结构上的优化,可能最大限度地增强其抗肿瘤免疫活性。 二、对照药物 对照药物紫杉醇、多西他赛和伊立替康均是已经上市的药物,临床广泛用于食管癌二线治疗。在本临床研究中,研究者将根据您的临床实际情况,在入组前决定使用以上3种单药化疗中的某一种。 三、患者招募计划 本研究已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批件号:2016L08019)和参与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目前国内多家医院正在为这项研究招募患者,预计在全球将招募总计约45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进行该项临床研究, 其中在中国预计招募270例左右的患者。 四、主要入选标准 1. 年龄 :≥18岁 2. 病理学(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 3. 晚期无法手术切除的/转移性ESCC的一线治疗期间或之后出现疾病进展。 4. 有一个可评估病灶 5. 足够器官功能 五、主要排除标准 1. 在随机前6个月内曾发生胃肠穿孔和/或瘘管或主动脉-食管瘘。 2. 存在不可控的、需要反复引流的胸腔积液、心包积液或腹水 3. 研究者认为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瘘 4. 曾接受以PD-1或PD-L1为靶点的治疗。 5. 有活动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或者曾患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可能复发 6. 有间质性肺病或非感染性肺炎或肺纤维化病史 六、联系方式 如您身边有合适的患者,欢迎您直接电话联系 李恒医生(微信同电话) 工作人员会在3个工作日内与您推荐的患者取得联系。
肺磨玻璃结节会消失吗? 为什么磨玻璃结节要重视随访?上海市肺科医院 胸外科 谢冬 一.经常在门诊被患者问,谢医生,您好,肺磨玻璃结节会消失吗?答案是会的,虽然比例很低,首次发现的磨玻璃结节,大约有5-6%的患者在短期随访(2-3个月)后,会出现磨玻璃结节消失或缩小,这些患者,多数是肺部局部炎症或者少量积血,在局部形成类似的磨玻璃结节,经过一段时间随访,炎症或积血吸收后,磨玻璃结节可以消失。但此类患者总数不多。 二. 因此,首次发现的磨玻璃结节患者,除非特别典型,我们一般建议至少随访一次。 三. 哪些磨玻璃结节会消失? 会消失的磨玻璃结节具备以下特征:磨玻璃结节未成形,与周边关系边界不清楚,更像炎症,CT值偏低,密度散在,没有明显实性成分。首次发现的磨玻璃结节,近期有感冒、发烧、发水痘,或肺部感染。(因此,如果近期有感冒、发热或肺部感染,最好不要去做CT)四. 磨玻璃结节一般多久会消失? 有些患者会问,我的结节发现已经半年/1年了,我的磨玻璃结节还会消失吗?绝大多数会消失的磨玻璃结节都是炎性的,一般只会在初次发现的2-3个月会消失,发现半年以上的结节,一般不会消失。五.随访中消失的结节的实例1. 右肺下叶磨玻璃结节,未经治疗随访中消失这个患者CT提示右肺下叶磨玻璃结节右下叶磨玻璃结节,随访2个月,磨玻璃结节完全消失。2.下面是一位患者的实例,随访1个月后消失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kongdu_5008058663.htm3.病例3 患者,女性,62岁 发现肺部磨玻璃结节,抗感染治疗2周后结节完全消失CT提示左肺上叶磨玻璃结节2枚 抗感染治疗2周后,复查CT提示结节消失4. 抗感染治疗,随访3个月 GGO完全消失5.抗感染治疗2周后,随访1个半月,混合型GGO明显吸收6. 随访1年 没有任何治疗措施,磨玻璃结节消失7. 抗感染治疗2周,复查结节基本消失8. 随访3个月,无特殊治疗,左肺下叶结节吸收9.左肺上叶GGO,初次CT报告考虑早期肺癌不能除外,9天后复查,结节完全吸收。10. 右肺GGO 随访中一枚消失,一枚持续存在11. 右肺上叶GGO 首次CT报告考虑恶性病变,半7个月后复查磨玻璃结节完全消失12. 左肺下叶磨玻璃结节 随访3个月后磨玻璃结节消失13. 右肺上叶GGO 随访2年后,结节完全吸收14. 右肺中叶GGO 随访半年磨玻璃结节吸收15. 左肺上叶GGO 随访半年磨玻璃结节吸收最后,谢冬医生那么博学,去哪里能找他看病呢?元芳,谢冬医生每周二上午延庆路门诊、周四下午总院专家门诊总院:上海市杨浦区政民路507号(靠近五角场)上海市肺科医院门诊4楼延庆路门诊:上海市徐汇区延庆路130号关于磨玻璃结节,你想知道的内容,谢医生已经整理了一、疾病篇(一)、磨玻璃结节GGN的整体介绍2016年遇到肺磨玻璃结节莫惊慌2017年
体检发现肺部结节怎么办 在胸外科门诊经常能够遇到体检发现肺部结节的病人,怀着紧张的心情询问,是肺癌吗? 肺部结节有良恶性之分,良性结节包括肺部结节球,肺部良性肿瘤(错构瘤、脂肪瘤等),肺部炎症(球形炎症、炎性肿瘤),肺囊肿,肺隔离症;恶性肿瘤包括原发性恶性肿瘤(肺癌、类癌)和继发恶性肿瘤(转移癌)。 首先询问近期有无不适症状,如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发热、消瘦、声音嘶哑等。 其次回忆一下既往病史,尤其是否患过其他恶性肿瘤。 如果以前曾有胸片和胸部CT,找出来和本次检查的片子进行对比,看看结节是新近发生的,还是以前就存在的。病理诊断是判断肺部结节的最终依据。如果病人有痰,可查痰找肿瘤细胞和结核菌,如果有胸腔积液,穿刺抽出积液进行细胞学检查。纤维支气管活检适用于接近大气道的中心型病变,而CT引导下穿刺适用于接近胸壁的周围型病变。细胞学检查和活检 ,由于取材量和取材部位的限制,对于真正的肿瘤病灶也有可能出现阴性的结果,这时可采取其他的手段,如血的肿瘤标记物(SCC、CYFRA21-1-鳞癌,CEA-腺癌,NSE、ProGRP-小细胞癌),同位素亲肿瘤显像,PET-CT,结核菌素皮实验(PPD),血沉,血结核抗体等间接的提供诊断参考意见。既往身体其他部位的肿瘤病史,对于肺部转移肿瘤的诊断有着重要意义。 结果经过上述检查过程仍不能够确定病变性质,可根据病人的意愿采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方式,第一是观察,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最初间隔3-6个月,如果病灶一直不变,可以延长至6-12个月一查,长期观察下去,如果在观察的过程中病变出现了增大的趋势,除非病人身体无法耐受,否则还是应该采取手术的治疗方式。如果考虑存在炎症的可能,给予1-2周抗感染治疗后复查。适用于身体条件不能耐受的手术,或对于手术心存恐惧和诱虑的病人。第二是手术探查,通过胸腔镜或小切口开胸的方法,局部切除病灶术中行快速病理检查,如果是良性,手术结束,如果是恶性,扩大切除范围,进行根治手术。适用于身体条件能够耐受的手术,同时有手术意愿的病人。 在手术之前,需要对病人进行两方面的评估,一是心肺功能,判断病人对手术的耐受性,二是肿瘤的临床分期,除外可能存在的远处转移灶,已出现转移的病人不适合根治性手术。
发现肺部小结节怎么办 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国人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低剂量胸部CT体检的朋友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肺部结节患者,门诊最常见问题就是:“医生,我这是良性还是恶性的呀?”,下面简单的给大家介绍一下。 大小很重要,一般情况下,直径小于5mm的结节是良性的多无需处理,定期随访即可(随访时间根据结节大小,及有无实性成分而不同,具体参见下图)。特殊情况有:既往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史的患者,新发小结节,要怀疑转移病变;小结节定期随访的患者,进行性增大至5mm;我们手术过小结节进行性增大至4mm,术后病理原位癌,当然这类患者定期随访,展缓手术也是不影响疗效的。 对于大于5mm的结节,要充分重视了,一般会根据您CT上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周围有无毛刺、有无微小血管改变等等,给你一个倾向性的良恶性判断,必要时会进一步建议您行三维重建CT或者是穿刺,甚至是胸腔镜微创手术。 随着普胸外科手术的二次革命进展,一是胸腔镜手术,二是肺段切除术地位的确立,越来越多的小结节早期肺癌患者得到了最佳治疗,微创切掉了最少的肺,还解决了大问题。 NCCN推荐随访方案 实质和部分实性结节 =8mm 建议PET-CT,如PET-CT考虑肺癌可能性小,则3个月后复查;如PET-CT高度怀疑肺癌,建议活检或手术。 支气管腔内实质性结节 一个月后复查,如未吸收,建议支气管镜检查 非实质性结节 10mm 3~6个月内复查,如无增大,则6~12个月内复查、活检或者手术;如增大建议手术 年度复查或随访LDCT新发现结节 新病灶疑炎性病变 抗炎治疗1~2个月后复查:如吸收,年度复查;如部分吸收,影像学随访至吸收或者稳定;如未吸收或增大,行PET-CT,肺癌可能性小,建议3个月后复查,如肺癌可能性大,建议活检或者手术 新病灶非炎性病灶病变 考虑上述实质或非实质结节LDCT随访方案
肺癌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近几年来,肺癌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它是一种对人类威胁较大的恶性肿瘤之一。特别是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城市里,很多人都因为吸入了过多含有致癌物的烟尘导致肺癌。以下的内容就是有效预防肺癌的一些相关措施。 肺癌是可以预防的,也是可以控制的。已有的研究表明:西方发到国家通过控烟和保护环境后,近年来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明显下降。肺癌的预防可分为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病因干预;二级预防是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达到肺癌的早诊早治;三级预防为康复预防。 一级预防: 1.禁止和控制吸烟 国外的研究已经证明戒烟能明显降低肺癌的发生率,且戒烟越早肺癌发病率降低越明显。因此,戒烟是预防肺癌最有效的途径。 2.保护环境 已有的研究证明:大气污染、沉降指数、烟雾指数、苯并芘等暴露剂量与肺癌的发生率成正相关关系,保护环境、减少大气污染是降低肺癌发病率的重要措施。 3.职业因素的预防 许多职业致癌物增加肺癌发病率已经得到公认,减少职业致癌物的暴露就能降低肺癌发病率。 4.科学饮食 增加饮食中蔬菜、水果等可以预防肺癌。 这是一些目前对预防肺癌相对有效的预防措施。在这个逐步发展的社会,因为建设城市而造成的空气污染是我们无法避免的。建议大家出门时请带上口罩,防止吸入一些有害物质,影响自身的身体。从事一些电子工作的人员也务必要挺高警惕。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据世卫组织统计报道,截止北京时间2021年5月11日凌晨,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COVID-19)病例超过15947万例,新增594,123例,达到159,577,088例。累计死亡病例超331.6万例,达到3,316,758例,新增死亡为10,040例。康复为137,240,263例,重症和危重症病人达到106,520例;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超过100万例的国家达28个,90个国家病例超10万例。美国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全球最多,达到33,511,792例,新增27,355例;累计死亡病例达到596,160例,新增死亡351例。印度新增329,517例,死亡3879人,印度病例位居全球第二。巴西疫情昨日新增29,240例,死亡1018例。尽管全球范围内疫情情况已较去年得到有效控制,但是疫情防护工作仍不能有半点懈怠。 我国疫情防护工作在国家有力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经过过去一年的不懈奋斗已经基本上得到控制,今年年初在全国范围内的新冠疫苗全民接种工作的有效推进,我国的疫情防护工作已进入新的阶段,相关资料显示,我国新冠疫苗接种截至2021年5月9日,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2430.7万剂次。前一日累计报告接种新冠病毒疫苗31758.6万剂次,新增接种672.1万剂次,中国疫苗接种达到每百人22.53剂次,疫苗接种率领先全球其他地区,世卫组织近日也对我国疫苗研发及疫苗接种工作作出了肯定,并表示中国疫苗生产符合相关生产规范,疫苗安全有效。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巨大,疫苗所需量较大,疫苗生产及运输有一定的周期,目前国内民众接种疫苗尚未完全普及,但是随着接种的工作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疫情防护也会越来越稳定。作为公民的一份子,我们也应当积极配合国家防疫工作,主动接种疫苗,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然,目前人们比较的关心的问题也是存在的。 第一个问题:接种疫苗安全吗? 目前我国广泛接种的新冠疫苗属于灭活病毒疫苗。灭活疫苗是世界上最传统且技术最成熟的疫苗,其安全性可以得到保证,也比其他疫苗更易储存和运输。而在美国,被批准使用的是两种mRNA疫苗(来自莫德纳公司和辉瑞生物科技公司)。mRNA疫苗状态不稳定,一旦周围温度高于临界点,它们就很可能被分解掉,因此mRNA疫苗必须要在-70℃的温度下储存和运送。只要在目前的安全接种条件下接种新冠一面绝大多数人都是安全的。 第二个问题:接种完疫苗的人会不会把病毒传播给未接种的人? 当前数据表明,疫苗能极大抑制无症状感染者出现。相关临床试验显示,在打第二针疫苗前,第一针疫苗可以预防89.6%的无症状和有症状病例出现。接种一次疫苗后,拭子测试结果为阳性的概率降低了67%。 第三个问题:接种疫苗后仍需要佩戴口罩吗? 答案是肯定的,专家们一致认为,目前所有人在公共场合都应该戴口罩。一方面,我们不知道别人是否接种了疫苗;另一方面,疫苗对每个人的作用也有不同,疫苗不能够完全保护某些人,但戴口罩就多一层保护。 疫苗不是万无一失,但它可以大幅降低风险,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配合疫情防护工作,在安全条件下主动接种新冠疫苗,使世界尽快恢复到疫情之前状态,让我们的生活恢复往日的正常。
临床上有一种少见食管良性肿瘤,常常被医生和患者忽略,但因为它和食管癌有着相似的症状而时常被误以为是食管癌,它就是食管息肉。 食管息肉起源于食管上皮细胞,发病率仅次于间质细胞瘤,列食管良性肿瘤的第2位。本病病因不明,发病可能与慢性炎症有关。根据组织学不同命名为真性黏膜息肉、纤维息肉、黏液纤维瘤、脂肪瘤和纤维肌瘤等。男性多于女性,多发生于50岁以后,病史较长,进展缓慢,症状取决于息肉的部位和大小,息肉较大时可表现为咽下困难和胸骨后疼痛,少数有呕血和呼吸困难。当剧烈的咳嗽或呕吐时,部分长蒂的息肉可从食管腔内呕出,此症状是本病的特征。 食管息肉较少见,和早期的食管癌类似,临床上多无明显症状。肿瘤增大至阻塞管腔时可出现吞咽困难。息肉表面形成溃疡时可出现呕血或黑便。部分病例可出现将息肉呕至口腔的情况。主要的症状也和食管癌相似:1.吞咽困难:食管息肉生长缓慢,临床症状出现较晚。患者的症状主要与息肉堵塞食管腔的严重程度有关,常见症状有吞咽困难、呕吐、胃内容物的反流以及体重减轻等,有些患者有胸骨后疼痛。2.上消化道出血: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食管腔梗阻或大部分梗阻,由于食物刺激或息肉发生恶变,常在息肉表面形成溃疡,合并出血时患者可出现呕血或黑便。3.其他:息肉位于食管中、下段者随瘤体生长可出现压迫症状。如肿瘤很大,可以压迫气管,引起咳嗽、呼吸困难、哮喘乃至窒息,但反复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少见。食管息肉在常规血液检查中无特殊改变。主要依靠内镜和食管钡剂造影检查。尽管食管息肉的一些症状和食管癌的症状很相似,但是临床上我们依然可以依靠影像学、内镜及组织活检的等方法将其鉴别开来。 治疗上:一般认为,食管息肉一经确诊,即应切除,因为息肉可以发生溃疡、出血、堵塞食管腔甚至发生恶变,有的患者因息肉突然堵塞咽喉部,导致急性喉梗阻和窒息。1.内镜下治疗:如息肉直径小于2厘米,可在内镜下采用电凝、电切、激光、微波等方法治疗。2.手术治疗:不宜在内镜下治疗的病变可考虑手术切除治疗。
我们知道人体是由成千上万种不同的细胞组成,而这些细胞之所以能正常生长、增殖、维持各自的功能,都是需要不断的营养供给的,在这些关键的过程中,我们体内错综复杂的血管网络系统就很好的充当了这一角色。它不仅能给各部位的细胞活动提供营养能量,还能进行复杂的物质交换等,从而保证我们人体这样一个复制“机器”的正常运行。所以说体内的任何部位的任何细胞能正常的生长、增殖、维持功能都是离不开血管的营养的,那么作为“失控的”肿瘤细胞呢?答案是肯定的! 肿瘤细胞最大的一特点就是异常增殖,简单点说就是不受我们机体控制的“疯狂生长”,而这一过程中受肿瘤细胞及机体其他的方面的影响,负责营养肿瘤细胞的血管网络也会从原本正常的状态变得杂乱无章及异常增生等状态,而这一转变的过程又受到肿瘤细胞本身、机体免疫、机体血管功能特性等多因素的控制和影响。与正常细胞相同是肿瘤细胞丧失了机体的营养支持,它也会逐渐出现凋亡,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试着切断或者减少机体对肿瘤细胞的营养呢,从而达到消灭肿瘤细胞的目的呢?是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肿瘤的抗血管靶向治疗相关药物的抗肿瘤基本原理。 以肿瘤供养血管网为靶点的药物是提高肿瘤治愈率的一种新方法。血管系统决定肿瘤的进展、存活、生长和转移速度。虽然肿瘤血管无论在功能上还是行态学上均是异常的,与正常血管存在特征性的差异,但是,正是这种固有差异为新药物的设计和治疗策略的高度选择性提供了多种独特的靶点。所谓的靶点就可以简单的理解成在肿瘤其异常的血管网络的发生发展的各个过程中体现出现与正常细胞所差异的因素,而这些特异性因素就能被靶向药物识别并与之发生特异结合,从而阻断或者影响原则的肿瘤血管发生过程,进而达到遏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目前的肺癌抗血管靶向治疗又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抗血管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单克隆抗体,还有一部分是多靶点的络氨酸激酶抑制剂,前者VGF2也就是以贝伐珠单抗为代表的药物是与化疗联合应用的,它是静脉治疗。那么其他的多靶点的小分子抑制剂临床上,目前常用的安罗替尼甚至包括阿帕替尼,它是口服治疗的。 所以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我们面对肺癌等恶性肿瘤时,已经有了越来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面对肿瘤,正确认识、积极预防,积极筛查,积极正确治疗才是我们战胜它最好的办法。
我们知道胸外科手术麻醉通常使用双腔气管内导管进行单肺通气。然而在术后,患者可能出现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如双腔气管插管对咽部和食管压迫,机械通气相关的肺损伤、肺不张、肺炎和心功能的障碍等,影响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和预后。而近几年随着加速康复外科及微创技术的发展,一项新的胸腔镜手术方式正逐步成熟,那就是保留自主呼吸的非气管插管麻醉胸腔镜手术。 在胸腔镜手术中保留自主呼吸麻醉非插管麻醉不使用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避免了相关并发症,减少了手术时间,加快了患者呼吸功能恢复的速度,减少了患者在重症监护室停留时间,缩短了住院天数,有助于实现患者的术后快速康复。有研究表明,以肋间神经阻滞为主的保留自主呼吸非插管麻醉相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在手术时间,胸腔积液渗出持续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围术期死亡率,以及花费上均明显减少,术后呼吸功能恢复更快,术后炎性因子水平更低。并且全球多个权威中心已通过临床实际病例的论证分析证实这一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当然该项技术选择也有较为严格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适用症为:(1)明显不适合插管的患者;(2)手术步骤简单易行;(3)有经验的麻醉医生和胸外科医生团队;(4)肺切除术。禁忌症为:(1)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2)可预见的困难气道患者;(3)肥胖(体重指数>30);(4)广泛胸膜黏连;(5)手术和麻醉团队缺乏经验;(6)切除巨大的肺中央型病灶(>6 cm);(7)有凝血功能异常、脊柱畸形等硬膜外麻醉禁忌症不可使用硬膜外麻醉。(8)患者不清醒无法配合。(8)严重的低氧血症(PaO2<60mmHg)和高碳酸血症(PaCO2>50mmHg)。 目前该技术已用于胸腔积液、自发性气胸、脓胸、肺大疱切除、肺部楔形切除、肺减容术、胸腺切除术、肺段切除术、肺叶切除术、全肺切除术和气管内切除术等手术的麻醉。
食管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位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和第四位,每年大约有25万新诊断的食管癌病例,占了全球食管癌病例的一半。 在我国,约有90%的食管癌患者确诊为鳞癌。4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男性高于女性。食管癌的预后较差,在我国5年生存率仅为30.3% 我国每年新发食管癌占全球食管癌病例数的比例超过50%!这其中,虽然有我国人口基数庞大的原因,但是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都是全球国家中最高的,所以正确的认识食管癌,预防食管癌显得尤为重要。 早期食管癌的症状 早期食管癌临床上症状常不明显,主要的特征症状包括: 1.吞咽出现哽噎感。食物通过缓慢并有轻度哽噎感。 2.食管内出现异物感等。 3.咽下痛。疼痛呈烧灼样、针刺样或牵拉摩擦样。进食粗糙、过热或有刺激性的食物时疼痛尤为显着。 4. 咽部干燥发紧。 5. 胸骨后不适、闷胀。 可能导致食管癌的危险因素 目前食管癌的病因尚不明确,但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1. 饮酒:有研究表明饮酒可显着提高食管癌的发生率,可使食管癌发生风险提高2 -3.5倍。 2. 吸烟:吸烟是引发食管癌的高危因素。香烟的烟雾和焦油中含有苯并芘、多环芳羟、亚硝胺等致癌物。每日吸烟支数越多,吸烟的年限越久,相较非吸烟者而言,吸烟者的食管癌死亡相对危险度就会越高。 3. 不当饮食,喜吃硬食、烫食、油炸或腌腊食物。硬食或热烫饮食会导致黏膜受损;油炸食物中含有大量苯并芘等致癌物质;腌腊食物中亚硝胺含量较高,其与食管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最新有研究表明食管癌的发生和某些特定的口腔细菌感染情况呈正相关关系,所以良好的口腔环境也是值得重视的;长期食用霉变食物。霉变食物中含有致癌作用的霉菌。饮食相关的危险因素还有不按时就餐、常期饮食不规律、进食过快、咀嚼槟榔或烟丝等。这些不良饮食习惯对食管造成不良刺激,使其发生慢性损伤,加重消化系统的负担,也可能增加食管癌的发生率。 4. 相关疾病因素,譬如胃食管反流、食管炎、白斑、息肉、憩室、贲门失弛缓症、Barrett食管和口腔疾病等都会增加食管癌的发生率。 5. 遗传因素,相关研究表明食管癌存在家族聚集现象。有食管癌家族史的人,其发病风险较一般人增高。 食管癌的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规律饮食,如忌吃粗、烫食物以及注意个人口腔卫生等。 2. 戒烟限酒。 3. 食用新鲜水果、肉蛋奶类食品以及豆类食品,是食管癌易发患者的保护因素。食用葱蒜也属于一种保护因素;远离亚硝胺与霉变物质:禁食隔夜蔬菜、腐烂水果、发霉的食物,以及少食腌菜,煎、炸、烤的食品。 4. 同时加强体育锻炼。 5. 积极预防、诊治与食管癌发病相关的疾病。 6. 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食管癌至关重要的手段。 对于食管癌,做好预防措施最为关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健康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