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膨出是先天性腹壁发育缺陷而引起的常见畸形,发病率约1/5000~10000,多为男性。缺损直径超过6cm称为巨型脐膨出。生后可见腹腔内脏器通过腹壁缺损突入脐带根部,形成一具有包膜的圆形肿物,脐带位于中央。在一份国内的文献中,胎儿发现脐膨出有着很高的引产率,不少家长选择了引产。也有些家长生下来后放弃治疗,也有些家长选择勇敢的面对同孩子一起去争取和这个世界拥抱的权力,不同医生观点可能充满矛盾,很多家长充满困惑,下面就从一个小儿外科医生的观点来谈谈我个人的意见。首先诊断,这个疾病诊断是比较明确,一般的三甲医院都能通过超声明确诊断,胎儿最早在12周的时候就能发现。发现这个问题后,家长往往特别纠结和焦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往往陷入自责和不安当中无法自拔。到处看医生,有时候越看越紧张、越焦虑,如何获得正确的指导和心理支持非常重要。首先明确两点,第一,发现孩子有脐膨出不代表这个孩子不能像普通孩子那样获得健康快乐的人生、不代表您不能获得一个像天使一样的孩子。第二 就算是产前检查完全正常的孩子也可能生下来或者生后患有严重的疾病。专业的指导非常重要,建议去有产前多学科会诊中心的医院咨询,一般大型的三甲医院可能会有,我们医院也开展这项服务。这个团队应该包括有影像科医生、产科医生、儿科医生、儿科重症医学医生、小儿外科医生(普外科、新生儿外科、骨科、心脏外科等),辅助生殖和遗传学专家共同咨询解除您的疑惑为孩子的将来做出预估,并制定好诊疗计划,为这个孩子甚至下个孩子做好准备。我一般的原则如下:1、孩子有严重的疾病无法成活的早点引产,尽早解除妈妈的负担。2、孩子合并有其他严重的畸形和先天性疾病将来是家庭和社会的负担,比如有染色体遗传病并、严重的畸形、严重的基因变异,建议引产,但如果您大富大贵又非常有爱心,又有决心和信念,那我们也会尽最大努力和您和孩子共同争取。3、脐膨出的大小决定了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以及手术的次数,但无论再大都有治好的可能性。我们治好的最大的比孩子的头还大。4、大多数孩子就是单一的脐膨出,术后远期生活质量和普通孩子差别不大。在排除一些致死和致残的疾病,还是可以冒着风险把孩子生下来。但冒险不是盲目的冒险,要尽可能详细的产前检查,高水平医生的B超检查、磁共振、羊水穿刺、脐带血穿刺、染色体检查、基因的检查都是排除隐患的措施,把风险降到最低。近两年我们共计手术了十几例产前发现脐膨出的孩子,有多是巨型的,手术效果都挺好,家长都很满意,这主要靠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小儿外科三方合力的结果,希望将来可以帮助更多的孩子。
为生命护航2.5公斤宝宝在安医大一附院成功建立生命通道2019年6月14日,一位生后因腹裂合并肠旋转不良及多发性结肠肠闭锁在我科行末端回肠造口术的宝宝,因短肠综合征,在安医大一附院成功接受输液港植入术,建立一条生命通道。这是安医大一附院小儿外科开展输液港以来成功植入的体重最轻的宝宝,手术时体重仅2540g!据可查资料,这也是全国输液港植入体重最轻的宝宝。为宝宝行输液港植入术,安医大一附院小儿外科做了充分准备从接诊这个小宝宝开始,小儿外科李巍松主任和王秋霞护士长就带领整个医疗团队,为孩子量身定做精准治疗、护理方案。由于需要长期肠内、外联合营养支持治疗,而外周静脉经反复穿刺,高渗营养液已经将其破坏殆尽,建立外周静脉通道已非常困难,往往需3-4名护士轮番上阵才能打上静脉针,且因静脉营养液都是高渗液体,通道很难维持。小儿外科李巍松主任团队凭着十年的静脉港植入经验,经充分探讨研究,提出大胆设想:给孩子放置输液港。但国内外对这么低体重的孩子均没有经验。手术前一天,在小儿外科病房,李巍松主任为患儿做了颈内静脉床边B超检查,判断手术可以安全施行,并为选择输液港型号做了最后评估。2019年6月14日中午,所有术前评估及准备工作就绪,孩子被送到手术室行全麻下“输液港植入术”。依靠麻醉科医师及手术室护士的通力协作,借助高分辨实时床边超声技术,准确定位患儿右侧颈内静脉并进行精准穿刺及输液港妥善置入,整个手术过程只花了20分钟。科普短肠综合征短肠综合征 (SBS)系指各种原因引起广泛小肠缺失 ,临床上出现消化吸收障碍、营养不良、代谢紊乱等表现的综合征 ,需要长期肠外营养(PN)支持来满足其营养素和能量的供给。婴儿短肠综合征有较高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小儿短肠综合征为安医大一附院小儿外科特色诊疗项目,通过肠康复治疗结合手术治疗等方式,已成功治愈多例患儿。本例患儿末端回肠造口术后已有4月余,出生体重3000克,因短肠综合征伴重度营养不良多次入住我科,现体重较出生时体重未见明显增加,所以及时实施全量肠外营养支持,对本例患儿来说迫在眉睫。营养不良婴儿外周血管有几个特点:外周静脉较细,位置表浅,容易刺破,穿刺针不容易固定,药液易外渗;穿刺针长期留置于体外,容易引起局部疼痛、静脉炎;长期肠外营养支持,患儿需反复穿刺,高渗营养液对血管刺激性大,患儿对静脉输液恐惧性大,配合差。婴儿短肠综合征,需长期输注高渗营养液,通道如何选择?这些孩子需要一条安全、能输入各种高渗性药物,给孩子带来舒适体验的生命通道,于是安医大一附院小儿外科联合麻醉科及手术室,为这样的孩子们寻找到一条感染率低、便利、留存时间长的静脉输液通路——输液港。输液港在小儿外科,建立静脉通道主要有四种形式:留置针、CVC置管、输液港和PICC管。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医学上称为Port),是为了便于长期输液的一种新颖的输液方式,在西方发达国家比较普遍,目前已在我国部分地区开始普及。主要包括注射座、导管和蝶翼针。皮下植入注射座后,连接插入中心静脉的导管,建立长期血管通道,可以发挥类似港口的作用,故称“输液港”。适用于各种需要长期或重复给药,高浓度化疗药物、肠外营养液的输注及输血、血样采集等。这个体重2.54kg,身长57cm的小宝宝创造了我院儿童输液港成功植入并顺利使用的记录,本例目前为省内年龄最小的输液港植入患儿,同时创造全国最低体重记录。自从留置输液港后,孩子们再也不害怕打针输液了,家属看护输液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狭颅症的发病率在2500-1700分之一,也就是说每1700-2500个儿童中就有一个,相较于其他常见病发病率并不低。正常儿童颅骨由多块颅骨拼凑形成,颅骨之间形成颅缝,随着生长发育而闭合最终形成正常头颅外形。狭颅症是由于颅骨发育异常,一条或多条颅缝过早闭合,引起颅骨变形导致颅腔狭小、颅内压增高等,致使脑发育受到限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正常情况下,足月婴儿出生时头围在32-38cm左右,前半年平均每个月头围增长1.5cm,后半年平均每个月头围增长0.5cm,一岁时约42-50cm左右。新生儿在出生后第一年内大脑生长发育速度最快,2-3岁时脑发育基本完毕,所以在婴儿期如果出现一条或几条颅缝过早闭合,会影响颅骨的生长与扩张,而大脑却继续生长,颅骨薄弱处代偿性扩大有限,常常会导致颅内压增高,表现为易激惹、视力下降、智力低下、脑积水、精神活动异常、癫痫发作等。狭颅症如能早期诊断,适时手术,效果总体较为满意。但往往由于家长不认识这一类疾病或普通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加上头发的掩盖和担心CT检查时有辐射,导致就诊不及时,从而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导致终身的遗憾。所以当孩子头型和同年龄段的其他孩子有明显差异或头围增长过快或过慢时,一定要去医院给小儿外科、小儿神经外科等专科医生看看,明确有无狭颅症和其他疾病,特别是儿童满半岁后,发现头型异常一定要及时就诊。 根据不同颅缝早闭可分为:1、 额缝早闭典型的表现为三角头畸形,前额正中锋利的龙骨样突起,并有双颞侧径线过短。2、 矢状缝早闭 临床多见,多数为典型的舟状颅畸形,表现为头左右径显得很扁,前后径显得很长,类似于船,所以称为舟状颅。3、 冠状缝早闭临床多见,会导致短头畸形,表现为头的前后径显得很短,左右径正常或相对显得较宽,伴有双侧眼眶发育不良以及明显的前额突出。如为一侧的冠状缝早闭,则会导致同侧前额部的斜头畸形,对侧额代偿性前突以及同侧眼窝斜向对侧移位,又被称之“小丑样畸形”。4、 人字缝早闭在颅缝早闭中发病率较低, 而且常常与不明显的斜头畸形相混淆。导致早闭颅缝同侧枕骨扁平,同时使对侧枕骨代偿性后凸,同颞骨岩部脱离,导致外耳前向移位,从上方看,头颅呈现一个梯形。5、 多条颅缝早闭 多为综合征型狭颅症,往往合并其他畸形,可表现为前述各种类型叠加的头颅畸形,也可表现为尖头或塔头畸形,临床较为少见。单纯颅缝早闭发病原因尚不明确,而多条颅缝早闭或合并其他畸形(唇腭裂、面部凹陷、多指等)时往往考虑apert、crouzon综合征等疾病,往往需结合临床表现加上基因检测才能确诊,患者临床症状严重,治疗困难且有遗传倾向,更应早日就诊。诊断依据:主要依靠头颅CT,加上三维重建可清晰显示各条颅缝,不仅能明确颅缝闭合情况,还能较清晰的观察脑内情况,排除常见器质性病变。头颅MRI可进一步评估脑发育情况。治疗方式和时机:尚有争论,大多数小儿神经外科专家认为手术是治疗狭颅症的唯一方法,手术目的是扩大颅腔,降低颅内压,为脑发育提供空间;同时纠正颅骨畸形外观起到美容作用。狭颅症一经确诊,都应积极手术治疗,但是手术方式和时机尚有争议。我们也强烈推荐早期手术治疗,主要考虑原因为:1、手术能最大限度地重建患者外观,改善孩子心理,有利于其更好的适应社会;2、手术可最大程度地降低患者在今后的生长发育中出现颅高压及脑缺血症状,避免脑发育不良问题。手术方式较多,对于3月内的婴幼儿,可单纯行颅缝切开术,创伤小,但是复发风险较高。8月至一岁为颅骨整形手术最佳时期,手术风险相对低龄婴幼儿明显降低,而且此时正处于儿童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效果好,也可视情况放宽至6月左右手术;2岁-3岁儿童脑发育基本完善,2岁以后手术的目的主要在于改善头型。
简单来说就是:脊髓下端(圆锥)因各种原因受制于于椎管的末端,使其位置低于正常,被拴住了。在儿童最常见的原因是:脊髓脊膜膨出、隐性脊柱裂、脊髓分裂畸形、皮毛窦及皮样囊肿等,甚至外伤。有些外观上能看见异常,比如骶尾部出现皮肤隆突或凹陷,可能伴有分泌物或感染;多毛发;皮毛窦、脊膜膨出,皮下脂肪瘤类似小尾巴的东西。有些外观上无异常,比如仅仅有脊柱隐裂。对于外观有异常的家长,有些家长比较警惕,会去检查,在小儿外科或者神经外科医生的帮助下通过磁共振发现问题,也有些人甚至医生不以为是,导致耽误治疗最佳时间。对于外观没有问题的孩子,往往是到出现问题才去检查,往往是出现,下肢的运动障碍表现为行走异常,下肢力弱、踝变形(马蹄内翻足)。下肢的感觉障碍,表现为下肢、会阴部和腰背部的感觉异常和疼痛。大小便功能障碍常见表现为尿潴留,排尿困难,尿床、尿失禁,尿频,每次量较正常少等等;少数患者有大便秘结、便秘,或失禁。诊断与检查诊断标准:对于儿童,脊髓末端(圆锥)位置低于腰2水平,终丝增厚(正常直径<1mm,>2mm为病理性。)磁共振(MRI)是诊断脊髓栓系的主要方法,它不仅可以明确有无脊髓栓系,还可以了解并存的其它病理改变,如脂肪瘤、脊髓纵裂,脊髓空洞等。X线平片及CT可以确定有无脊柱裂。结合大小便功能情况行泌尿系B超和尿流动力学检查,以评价泌尿系受累程度和脊髓神经功能受损情况。治疗首选手术治疗,手术目的是松解栓系的脊髓。如仅有终丝增厚变短,只需行节段性腰骶部椎板切除,显露辨认终丝后切断;如合并有脂肪瘤者,如易与神经组织分离,可与终丝一并切除。若有脊膜膨出、脊髓膨出,还需要修补缺损和神经松解术,消除对脊髓的牵拉。对患者进行手术时应贯彻微创理念,坚持做显微外科手术,必要时配合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做到尽可能彻底松解栓系,避免神经损伤,减少再粘连和栓系,以及预防术后伤口并发症。
该产妇产前检查提示胎儿有腹裂,经羊水穿刺等多项检查未发现染色体异常,也未见其他异常,孕妇和丈夫不愿放弃孩子的生命,坚持挽留孩子。入住安医大第一附属医院待产,2018年1月12日下午4点,经剖腹产娩出,即刻在同一手术间手术床旁,采用免缝合免麻醉技术治疗先天性腹裂患儿,手术获得成功。 腹裂是脐旁部分腹壁构成成分缺损而致内脏脱出,是一种少见的畸形。腹裂是在1953年由Moore等根据其病理特点而命名。腹裂较脐膨出更少见,男婴较女婴多,为2:1或3:2,半数发生在早产儿。腹裂病儿脐位置正常,脐和脐带形态正常。腹壁裂口可位于脐旁左侧或右侧,绝大多数(80%)位于右侧,裂口呈纵向,一般仅2-3cm,裂口大者极少见。 近期有人采用免缝合技术一期治疗腹裂的患儿,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团队,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改进,在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协助下,首次国内无麻醉条件下采用免缝合技术成功手术治疗该例患儿,国际未见报道,可能全球第一例。该例患儿为腹裂外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我们的体会是在有些病人,完全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可以免除部分孩子的麻醉可能带来的伤害,但这要求在生下立即处理,这样可增加这个方法的成功率,这只有才综合性医院才能有可能成功。剖腹产分娩移到手术床边操作台清洗肠管和内脏还纳后包扎,回病房监护
膝内、外翻俗称罗圈腿、外八字腿,病因因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大类。大多数膝内翻、膝外翻是发育性改变属于生理性的。少数为病理性的,例如佝偻病、外伤、炎症、先天性骨骼生长障碍性疾病、四型粘多糖病、肿瘤、脊髓灰质炎及脑瘫等, 均可引起下肢力线性排列的紊乱,造成膝内、外翻畸形。临床表现:膝内翻是指双侧下肢伸直位双侧踝关节并拢,双侧膝关节内侧并不拢;反之膝外翻是指双侧膝关节并拢,双侧踝关节内侧并不拢。一般用膝间距和踝间距表示其程度,0-5cm为轻度,6-10cm为中度,10cm以上为重度。一般是在1岁以上幼儿在开始站立和行走时出现膝内翻和容易跌倒引起家长的注意,行走时双膝间距增宽,步态摇摆,在1.5~6岁期间的儿童,存在轻、中度膝外翻为发育性膝外翻,是正常生理现象,可观察,大部分孩子随着年龄增加自行纠正;虽然发育性膝外翻,90%的儿童可自行矫正,无需治疗。如果随诊过程中畸形加重,可采用下肢支具矫正。为防止足疲劳,亦可应用足的纵弓支撑物或足内侧楔形物垫高的矫形鞋。对于有些中度膝内外翻病例,尤其是肥胖儿童,踝间距和膝间距超过5cm者可考虑佩戴支具和穿矫正鞋。夜间应用膝内、外翻矫形器,目的是保护膝关节,防止韧带不稳。矫形器可应用1-2年。目前认为:双膝间距10cm以上的膝内翻和内踝间距10cm以上的膝外翻需要手术,因为严重膝外翻患儿由于改变了股四头肌和髌腱的走行方向,髌骨可向外脱位。儿童因活动量减少而肥胖。内侧副韧带拉长,以后导致退行性关节炎等其他疾病。进入二十一世纪Stevens发明将2孔非锁定钢板和螺钉组成活动的内固定系统,通过部分阻滞骨骺生长的方式纠正小儿膝内翻、膝外翻,目前已经在国内广泛开展,手术适应证:1、患儿年龄应大于18个月或还有12个月以上剩余生长潜力,该技术是利用儿童骨骼具有继续生长的潜能,通过减缓一侧或双侧髓板生长速率实现矫正肢体额状面或矢状面的力线异常。因此儿童年龄则是应用此项技术的前提条件是年龄大于18个月龄;2、踝间距或者膝间距应大于7cm。该技术纠正儿童膝内、外翻畸形是一种微创、安全、效果确切的治疗方法,手术操作简单易行,值得推广,我科目前可开展此类手术。
报道一个有意思的病例,有个孩子是来看双腿粗细不等的,孩子只有3岁,右腿明显增粗,而且越来越明显,查体一看果然如此,而且增粗的右腿,明显比左腿热,活动都是正常的,右腿根部明显有机器样震颤,压迫住股动脉后震颤可明显减弱甚至消失。当时就怀疑是个动静脉瘘(股动脉),追问病史,孩子早产新生儿期在某家儿童专科医院住院,做过股静脉置管。听到这一点,我进一步加深了我的怀疑。术前照片,右腿明显增粗。赶紧做个彩超+增强CT明确诊断。果然是动静脉瘘。于是等床-住院-手术,一小时三十分钟发手术结束,结扎了动静脉瘘,血管杂音消失,由于静脉动脉化,很多细小血管也纷纷扩展给手术造成一定难度。术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术中情况动脉和静脉之间存在异常通道,称为动静脉瘘。由于动脉的血液正常孔道流入伴行的静脉,可造成瘘的局部血管病变和瘘局部、周围循环和全身系统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先天存在或后天因外伤所致。这个孩子很有可能是和新生儿期治疗有关,本身存在解剖学异常,动静脉是上下关系,动脉在静脉的垂直下方,可能造成外伤性的动静脉瘘,然后越来愈大,由于病变的腿血供丰富,所以双腿出现不一样粗细。这个一般在术后,慢慢都能恢复。近年来,由于血管外科迅速的进展,血管缝合和移植术水平不断提高,对后天性动静脉瘘一旦诊断肯定,都主张早期手术。1.急性动静脉瘘手术治疗病人一般情况许可,就进行早期手术。伤口进行彻底清创,游离受伤动静脉近、远端,并用塑料带控制。动脉可根据受伤情况不同,进行瘘口修补术或切除瘘后将动脉两端吻合或采用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静脉也需进行修复,重建血流,这样可减少肢体水肿。2.慢性动静脉瘘手术治疗(1)动静脉瘘结扎闭合术 是一种古老的手术方法。非主干血管采用闭合性手术是一种安全具有一定疗效的方法。但主干血管进行闭合性手术则不适合。(2)动静脉瘘切除 近年来,对后天性动静脉瘘,都主要进行瘘切除和动静脉重建术:①经静脉切开瘘口修补术;②瘘切除,动脉和静脉口侧面缝合修补术;③瘘切除,动脉对端吻合术;④瘘切除,血管移植术:如动脉缺损范围较长,则可采用自体静脉+人造血管移植术。(3)瘘旷置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 有些病变位于不易暴露的解剖部位,或与邻近血管、神经紧密粘连,不可能将动静脉瘘切除,可将瘘的动脉近远端结扎、切断,同时在离开病变动脉之近远端作血管移植术,以保持肢体远端的血供。(4)动脉内栓塞 介入下动脉穿刺造影,插管至动静脉瘘部位,将所见瘘口栓塞。如为主干动脉的动静脉瘘尚可应用覆膜支架封闭瘘口。此法系微创治疗,痛苦小,创伤小。
大概是3月份初春的日子,还是春寒料峭,半夜医院打来电话,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一个早产孩子病情危重,需要主任会诊。驱车去了医院,一看,体重只有850g,腹胀,腹壁稍红,似有水肿,片子没有明显穿孔迹象但有肠壁气囊肿,血小板轻度下降,凝血像多项异常。基本明确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CRP降钙素原高的可怕,已经出现代谢性酸中毒,血清乳酸逐渐上升。呼吸很差,自主呼吸消失,呼吸机维持呼吸。这是遇上早产儿杀手,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这么小的体重,这么严重的病情,赶紧打电话叫家长谈手术事宜,还好宝爸就住医院周围的旅馆,一个小时后就来了。这么小的孩子,这么重的病情,我只能和家长谈,这是死马当活马医,不保证抢救过来将来不傻不呆不残疾。家里犹犹豫豫,最后不记得是爷爷还是外公说了一句我们不能眼睁睁的看着孩子死,决定手术试一下,给孩子一个机会,一切拜托医生,无论怎样都能接受。于是大家都围着孩子转起来了,术前准备,联系手术室,麻醉。一路捏着呼吸气囊进入手术室,术中麻醉师也是第一次遇见这么小的手术患儿,凭着丰富的经验,很快麻醉好,腹腔打开一看,整个回盲部及升结肠都是完全坏死,小肠多处点状坏死,为了保证成功果断造瘘,37分钟结束战斗。很快转回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术后只有看孩子的造化了。术后第二天孩子还不能脱离呼吸机,但血小板升回来,血气查查基本恢复了,第三天竟然拔了气管插管,造瘘口也有大便了,长长出口气,看样子能活。一周后开奶,很快一顿30ml都不够了。四周后出院了。四个月后,直接住外科,关闭造瘘口,也是十分的顺利。孩子各方面反应都很好,没有出现脑瘫,眼底也去筛查了,没毛病。从NEC手上右夺回一个健康的孩子。下面是病程中的照片术前,孩子只有巴掌大术后第五天孩子有反应了6月第二次手术后宝宝出院了
儿童精索静脉曲张往往给家长带来相当重的心理压力,家长往往四处求医,反复检查,不同医生可能意见不一致,导致家长不知所措。我大致归纳一下,对家长最主要的担心进行解答,希望能有所帮助。 精索静脉曲张是由于静脉反流而导致的睾丸静脉的蔓状血管丛异常扩张。在10岁以下的男孩中很少见,在进入青春期开始就变得越来越常见了。14%~20%的青少年患有精索静脉曲张,和成人的发病率相近。它常常是发生在左侧(78%~93%)。右侧的精索静脉曲张比较少见;常常只是在双侧精索静脉曲张时有发现,而很少只单独发生在右侧。精索静脉曲张为什么在身体快速生长发育的时候出现原因还不是很清楚。 精索静脉曲张大多数是没有症状的,在这个年龄很少会引起疼痛。有时候是父母发现或孩子自己发现的,有时候是在医院常规检查的时候医生发现的。诊断主要就是依据站立的时候临床检查发现阴囊内有曲张、扭曲的静脉团(类似一团蚯蚓),当Valsaval动作(深吸气后憋气并用力呼气)的时候静脉团更加明显,挤压或者平卧可以减少或者消失。 精索静脉曲张可以分为3级“ I级:在Valsaval动作(深吸气后憋气并用力呼气)才能摸到曲张的静脉; II级:可以摸到曲张的静脉; III级:可以看到曲张的静脉。 在检查的时候应该同时触摸睾丸大小,看是否伴有睾丸变小。 在确诊之前要排除继发性的曲张,这个要靠医生来鉴别,继发性往往是肿瘤或者血管畸形导致。 这个病对孩子有什么影响?这个病会引起局部静脉瘀血,引起局部微环境变化,对睾丸有一定影响。70%的II度和III度的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左侧的睾丸受影响而变小,这一般是都是长期病变的结果。 但我认为即使得病也不用紧张,在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其发病率可以到20%,而成人只有15%,这个充分说明大约四分之一的患者是可以自行好转的;单侧睾丸功能稍差对方生育能力应该是无任何影响。当然双侧例外,但是临床上绝大多数是左侧的,所以不必焦虑。 有没有保守的方法治疗呢?答案是有,但没有大量病人的验证,下面我是个人认为可能有微弱效果的方法,冷敷、紧身内裤等,有些促进静脉回流的药物如迈之灵、七叶皂苷甙等药物,对轻度和中度的病人可能有帮助。 手术治疗,这个始终有争议,不同医生之间是有差异的。目前的观点是如下: 1.伴有睾丸发育不好的精索静脉曲张; 2.睾丸的情况影响了生育; 3.双侧可以触摸到的精索静脉曲张; 4.精液质量的病理性改变(在大龄青少年患者); 5.有症状的精索静脉曲张。 个人认为对于轻度的和中度一般可以等等看,除非有以上状况。 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 手术干预是基于对精索静脉进行结扎或栓塞。结扎是在不同的水平面进行的: 经腹股沟(或腹股沟下)显微技术的结扎; 腹股沟上,开放或腹腔镜技术下的结扎。血管造影精索内静脉栓塞也可以达到这些要求;它逆行或顺行精索内静脉注入硬化剂。然而,虽然这个方法创伤小,但它需要接受放射线辐射,而且技术可控性不好。目前腹腔镜手术应该是主流,手术简单有效,创伤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