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4-5日,由上海市医学会创伤专科分会主办的第一届东方创伤会议在上海宾馆隆重召开。蔡明教授指导的论文:《PFNA远端锁钉导致血管损伤的风险控制》、《髌上入路与髌下入路胫骨髓内钉治疗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对比研究》被东方创伤会议收录。并由蔡明教授培养的研究生巩金鹏、聂小羊在会议上作了学术报告,得到了与会专家教授的肯定与表扬,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热议。蔡明教授团队的科学研究正在初步开花结果。
"《精武英雄》最后一场动作戏,李连杰受伤肩膀的自己复位,我也可以,关键是忍住剧痛。对骨科医生来说,正骨复位寻常事,没那么神秘。"第十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蔡明,擅长各种复杂骨折脱位,骨质疏松骨折及老年骨折,运动性损伤等的诊治。出生医生家庭,子承父业做了骨科医生,二十多年的骨头摸下来,他说已经视为好友,可以彼此牵挂。"骨科医生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还要有仁心。"身在骨科,突发性骨损伤是寻常,他已经学会安慰,并且镇定自若。"五年前,瓢泼大雨夜,那女人来了,公交车事故,一条腿全卷在车轮底,骨折,皮肤全部脱落,血肉模糊,沾满泥泞,冲洗就花了两小时。"这台手术用时七小时,骨折固定,皮肤像粘邮票一样处理,最终,女人保住了这条腿,他收到了一面硕大的锦旗和一簇怒放的鲜花。手术,门诊,科研,带教,宣教,他的时间不够用,而病人总能在双休日等最诧异的时间见到他。"有时候,半夜我还在查房,病人说,你怎么又来了,我说,刚做完手术,要等着麻醉过去,事情才算完。病人说,模子!"压力太大的时候,他就开车到江边,依着护栏任江风把他的心事抚平。他也喜欢邀他的学生,一同在路边大排档坐定,几杯啤酒,几把烤串,听学生讲讲各种困惑,他自己的纠结也已散尽。"百分之九十五的骨科医生是男性,要力拔山兮,更要心细如发,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子承父业可以说,蔡明来自于一个"医生之家"。父亲是骨科医生,母亲是内科医生,医院对于儿时的蔡明来说,是个再熟悉不过的地方。耳濡目染亦或潜移默化,蔡明心中早已埋下一颗从医的种子。小时候,蔡明觉得爸爸就像魔法师。有时脱臼的小朋友手臂耷拉着哭得不成样子,但只要爸爸巧妙地一提他的胳膊,"啪"地一下,手臂就又能动了。长大后,蔡明也有了这种魔法。他不仅能帮女儿脱臼的胳膊复位,还治疗了无数的骨伤患者。患者及家属总会满怀感激地送来鲜花和锦旗,但其实患者的恢复才是他最大的快乐,特别在复杂的病情顺利地解决后,成就感如燎原之火。骨科医生的生活是忙碌的,医教研连轴转,一周还有三天手术。早上七点半上班,晚上经常开刀到十点、十一点,回到家的时候,孩子已经睡了。加上他每个周末都要来医院查房,常有住院患者问他,周末难道不休息?他向来无法回答:怎么讲呢,因为放心不下患者,必须要来看看啊。"尽管工作忙碌、也有医患矛盾突出的现状,还是有很多医生和护士在坚守岗位,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能享受到工作带来的成就感。"刚柔并济蔡明长得结实挺拔,他读研时老师曾开玩笑:你天生就是做骨科的料。骨科医生是个"力气活",因为复位要靠技巧和力量,既要拥有娴熟的技术也要讲究充分的力道。然而,不仅要有金刚钻,还要有绣花针。骨科医生并非就是大刀阔斧,更需要细致的观察与精巧的手法,容不得分毫差错。比如上臂骨折的手术,若术中不慎切断重要神经,患者的手臂立即就无法抬起。每一次手术,满载的都是患者的希望与信任,因此蔡明从不怠慢。多年来他已养成了一个习惯:手术完成后不管多晚也要等麻醉的患者醒来,看看手能不能动。"再看一眼,心里的石头才能落地。"这份细致与真心,患者也看在眼里,蔡明的口碑也越来越好,"入院时是患者,出院时就成了朋友。"口述实录《问健康画报》:您的科室和其他医院骨科的区别在哪呢?蔡明:从我们创伤骨科这一块领域来讲,第一,我们是用最先进的微创技术。第二,我们越来越关注老年人的骨折。上海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龄人口是全国前列,已经能够占到28.8%,近三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够避免与治疗老年人的骨折?这是我们科室的优势,我本人就在做这个。《问健康画报》:您现在擅长什么方面的治疗呢?蔡明:一个是微创治疗各种复杂骨折,一个运动性损伤,还有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问健康画报》十几年来的从医经验让您收获了什么?蔡明:手感更精进了,每一次治疗都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经常对研究生说,过一段时间再看你现在做的手术,还有要提高的地方--这就是手术的魅力。说实话,你做一辈子医生,哪怕做多少台同样的手术,如果你是一个有心人,每一次都可以感受到还能提高的空间。我们上学的时候老教授常讲:最好的老师就是病人。在每个病人身上你都能学到东西--每一位病人的病情都是不一样的,每一个疾病本身都是要变化的。《问健康画报》:一个骨科医生要具备怎么样的素养?蔡明:首先是细致。细致很重要,骨科有两大猛虎,一个是血管,一个是神经,一旦碰错了就不得了。其次是仁心。骨科有八个字: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你看,这功能锻炼占一半,复位、固定每个才占2个字,功能锻炼就有4个字,说明功能锻炼多重要啊。对于我们这些做了十几年的医生来说,功能锻炼是很重要的。这点其实很麻烦,年纪大的人有多年的生活习惯,这时你要耐心地、不停地教,他才会接受你,恢复就会好一点。我希望,患者依从性有逐步的提高。《问健康画报》:有受到过什么委屈吗?蔡明:大概就是患者不理解的时候。我们会经常遇到患者的不理解,怀疑是不是在做一些不必要的治疗,此时我们会非常伤心。当然,现在医护人员队对这种误解也越来越有抵抗力,我们也尽可能给病人时间,跟病人交流,病人实在不愿意也只能尊重他的决定。《问健康画报》:你觉得现在压力大不大?蔡明:压力还是很大的,作为一个医生要开刀做手术、要出专家门诊,还要做课题,要带研究生,日程排的非常满。比如说今天上午,我早晨来了查房,之后约了两个病人看门诊,然后过来接受您的采访,中午同济大学的研究生答辩,下午我还要出专家门诊,晚上有一个社区活动。这一天就这么过去。《问健康画报》:印象最深的一次快乐是什么?蔡明:快乐来源于几个方面,一个是手术中直接带给你的快乐,还有预知的快乐。比如有个严重的骨质疏松的老人,我说你必须进行骨折的预防,但老年人很固执,没过多久,他晾个衣服就骨折了,直接过来找我。他觉得我能预判,就能替他去感受,但是我并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实际上我们可以预防的,你就不需要再受这个罪了。如果能做到提前预防,这就是更高层次上的快乐。还有一位老太太,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左手完全僵硬,动不了了。不料后来右胳膊肘骨折了,连饭都吃不了,她说只有一个要求,就是希望右手能吃饭。怎么办?我们就给她做了肘关节置换手术,这是我院的第一例--把胳膊肘整个置换掉,做完以后她就可以吃饭了,别的事也都可以做。这个手术虽然是第一次做,其实我有把握,因为我们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对于严重的创伤病人来讲,其复杂程度比这个更甚。对于最复杂的病人,我有一篇文章是解答年轻医生的疑惑,病人来了以后要像三维轴一样去关注,不仅要关注他的骨头,还要关注神经、血管、皮肤的情况。《问健康画报》:您现在关心什么?蔡明:我们在做老年人的骨折预防和治疗,希望把十院变成上海老年人骨折的治疗中心。我们最近申报了一个上海市科委的重点项目,希望关注老年人从开始骨折到骨折愈合的全过程,这个过程是内科医生很难参与的,也是骨科医生以前不太在意的过程,现在希望把这个空白填补起来。骨折的预防就是希望你不骨折或不再次骨折,这需要医患之间的配合,我们希望能够率先做到。而治疗就是通过各种先进的手术技术对老年患者给与针对性的治疗以便于早期康复。我们现在跟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有一个慈善活动,就是免费给一些低保的老年骨折病人用药、进行一些手术治疗。《问健康画报》:您觉得做老年人骨折预防的阻力在哪?蔡明:阻力也来自患者。我们必须鼓励他们进行检查与治疗,让他意识到,骨质疏松是静息性的疾病,平时不痛,但是一痛起来已经是晚期了。宣讲是很重要的。《问健康画报》:平时在生活中如何保护骨头呢?蔡明:第一,合理饮食。第二,合理运动,不要有过分影响健康的运动,比如过度瑜伽,再比如爬楼梯,骨科医生肯定不建议你每天爬楼梯,很多老年人保健的方式也值得商榷。第三,进行良好的体育运动。比如马拉松,肯定是要有基础才行,跑上几年健康跑再去参加。跑步对膝关节是有损伤的,如果你一上来就跑,跑俩月就不能跑了。《问健康画报》:做了这么多年的骨科医生,对骨头有什么情感呢?蔡明:骨科也挺单纯的,因为人也就这么几根骨头。所以办公室的医生经常没事儿就在琢磨模型,这些就像伙伴一样。《问健康画报》:您如何定位自己呢?蔡明:我们对自己的要求,绝对不是一个工匠,既有好的技术,又有好的理念,同时应该具有创新的思维--既要把师傅的好东西学下来,也要想怎么样改进更好。不仅仅是技术的改进,同时也是科学方法的改进。《问健康画报》:有什么书籍或电影可以推荐给读者吗?蔡明:这几天中央台放《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让我感触颇深。我觉得,有时医生和患者就像平衡木一样,两方要互相理解、互相平衡,希望达到一个最能使患者受益的点。
喜讯:蔡明副教授因在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中的突出成绩,获得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最高奖赵亦甦奖。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邱贵兴教授为其颁奖。
因蔡明教授在骨折的修复重建方面经验丰富,把握该领域的最新进展,特此被聘为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委员,并被邀请参加第十九次全国学术交流大会,与该领域专家共同探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未来的研究趋势。 大会主席为蔡明教授颁发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聘书
因蔡明教授在骨伤科领域贡献突出,特别是对于骨质疏松有独到的见解,对于骨质疏松的治疗做出了重大贡献。特此受邀参加第二十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以分享临床经验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蔡明教授和大会主席邓廉夫教授在会中合影留念
运动医学是体育运动和群众健康密切协同的重要领域。随着时代发展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兴起,运动医学也展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2024年12月28日-29日,由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和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主办,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运动医学专委会承办的“2024年结合医学运动医学学术年会暨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创新示范基地揭牌仪式”举行。来自全国三十多家三级甲等医院、高等教育机构、科学研究机构的100余位专家和500余名学员齐聚一堂,共同推进中西医结合纵深发展,共话健康传播赋能运动医学新发展。开幕式由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运动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肩肘外科主任蔡明教授主持。健康和人口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党组成员,中国计生协原常务副会长王培安,上海市政协常委、科技与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科协原党组书记马兴发,上海市体育局二级巡视员张漪,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会长顾璇,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保健局局长胡鸿毅,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沈兵等出席并致辞。运动医学是体医融合的润滑剂和推进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年人群体的健康问题日益突出,慢性病、运动功能障碍等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面临身体亚健康甚至是健康方面的问题。当前,体医融合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一环。随着健康中国战略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实施,体育与医疗卫生融合不断加深,需要把主动健康融入体育实践、医学实践,深入开展体育与医学深入合作、多学科交叉研究。体医融合不仅促进了运动表现的提升,更在伤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健康管理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已成为推动健康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运动医学是体育和健康融合的润滑剂和推进器。”王培安说,运动医学既要服务运动员,也要服务人民大众,要竭诚为竞技运动员、健身人群、老年慢病患者、患者群体提供运动康复服务。要继续拓展运动医学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学科就是其中的一个方向,要通过更加科学精准的医学诊断、运动处方和健身指导,一方面有效提高老年人群体的运动能力,延缓衰老进程,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更加规范科学指导大众健身,惠及全社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成立创新示范基地推动运动医学向纵深发展科技创新在推动医学进步中起着关键作用。为进一步推动中西医结合在运动医学领域的深度融合与创新应用,并为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和有力支持,当日还成立了“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创新示范基地”。上海市卫健委中医药服务监督管理处处长刘华,上海市体育局二级巡视员张漪,同济大学体育部党委书记李瑞杰,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副会长顾璇,上海市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会长姜建元,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颖川,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院长沈兵,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运动医学专委会主任委员、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肩肘外科主任蔡明共同为“上海市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创新示范基地”揭牌。开幕式后,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张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何耀华教授和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疼痛科/康复科石国栋教授主持,国际奥委会赛事医学委员会(IOC-MC)核心委员,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医院原院长、中华医学会运动医疗分会(CSSM)创始主委、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医学分会(CASM)现任主委、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副主席李国平教授,同济大学体育部党委书记李瑞杰教授等专家围绕“运动康复与运动处方”、“AI赋能青少年身体素养的几点思考”等主题作主旨演讲。在学术交流环节中,来自全国各大医疗机构的近百位专家,涵盖骨科、中医科、疼痛科、康复科以及护理领域,就肩肘关节运动损伤的中西医治疗与康复、上肢创伤性疾病的治疗策略、运动营养以及骨科专科护理团队建设等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分享。大会还特设“医研融合与转化”分会场,与会专家就“血管神经化骨组织工程研究”、“模拟多肽的氨基酸物活性生物材料”、“可注射热致水凝胶”及“生物3D打印技术”等热点话题,进行分享和探讨。蔡明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表示,本次会议不仅是一场充满启示、成果丰富的学术盛宴,更是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领域不同学科专家展示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的平台,有助于加强中西医之间的合作与理解,促进年轻医生的专业成长,推动中西医结合运动医学领域的进步,共同提升临床诊疗的水平和质量,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治疗方案。
上了年纪的人经常会感觉肩关节疼痛,不少人觉得就是肩周炎,熬一熬就过去了,但是经常发现,疼痛越拖越重,那么,肩关节疼痛的时候应该做哪些检查呢?一、体格检查视诊:医生用眼睛直接观察患者肩关节有无肿胀、肩部是否出现畸形等。触诊:医生通过触摸患者肩关节及肩周组织,判断是否出现温度异常以及是否有肩关节压痛。特殊检查:包括肩关节肌力和活动度的检查,还有一些特殊的检查,如落臂征、抗阻试验等。通过体格检查,有助于初步判断肩关节疼痛的原因。二、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一种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显示骨骼和软组织结构,有助于诊断肩关节骨折、脱位、结核及肩关节炎等病变,也有助于钙化性肌腱炎的诊断。冈上肌出口位的X光片还能明确肩峰形态,确定肩峰撞击的存在。MRI检查:利用强磁场和无线电波成像,能够提供肩关节软组织的详细信息,对于评估韧带损伤、关节内积液、肩袖撕裂、盂唇病变(如Bankart损伤、SLAP损伤)和软骨病变等情况非常有帮助。也是诊断价值最高的无创检查方式。超声波检查:对于体内存在金属等情况无法进行核磁共振检查的患者,超声也是非常好的检查方式,尤其是肩关节的B超对软组织损伤如肌肉拉伤、腱鞘炎、肩袖撕裂和钙化肌腱炎具有很高的敏感度。三、关节镜检查对于常规检查方式难以明确病因的肩关节疼痛患者,还可以选择应用肩关节镜检查,可在直视下确定肩关节的病变,同时还能进行治疗,是对肩关节疾病非常有效的诊疗一体的检查方式。四、总结总之,肩关节疼痛的检查方法多种多样,具体选择哪种检查方法取决于患者的病史、症状和医生的初步诊断。如有肩关节疼痛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检查和治疗。
11月27日上午,东盟运动医学及关节镜协会主席、泰国骨科学会运动医学学会主席BanchaChernchujit教授来我院肩肘外科参访。党委副书记余飞、对外交流合作处处长滕宏飞、宣传与精神文明建设处(患者体验处)处长杨静、骨科-肩肘外科主任蔡明及朱裕昌主任医师等与来宾深入交流,共话合作。 余飞副书记对BanchaChernchujit教授的来访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骨科是我院重点学科,下属肩肘外科深耕肩肘腕关节损伤与疾病诊疗,近年来取得长足进步,学科影响力稳步提升;通过本次学术交流,可促进双方共同进步,深化对肩关节疾病的理解,实现技术上的交流与碰撞;期待与泰国骨科学会运动医学学会未来有进一步合作。 蔡明主任介绍了骨科-肩肘外科概况,展望了未来发展方向和目标。在随后的讨论环节中,肩肘外科团队展示了临床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与取得的丰硕成果。双方聚焦反肩关节置换术、肩关节脱位的治疗以及巨大肩袖撕裂的诊疗技术等领域,分享了各自的经验和见解。 现场交流环节后,BanchaChernchujit教授参观了骨科手术室,与我院同仁就肩关节损伤的治疗与康复方案作了深入探讨。他还详细介绍了所在医院及学科概况,热情邀请我院肩肘外科团队赴泰交流。此次中-东(盟)、中-泰学术交流,进一步拓展了“一带一路”框架下国际医学合作的覆盖面,骨科-肩肘外科团队将更积极投身国际交流,与全球更多医疗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医学进步、提升全人类健康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