钙化性肌腱炎指钙盐沉着于肌腱中,最常见于肩关节的肩袖肌腱,多见于30-50岁的运动人群,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较高。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清楚。钙化作为其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常发生于外伤、炎症等各种损伤之后。过度使用肩袖是导致肌腱内钙化沉积的主要原因,肩关节过度活动引起的反复微损伤可引起组织内部细胞受损、缺血缺氧,引起细胞内代谢障碍、钙质沉积。 钙化性肌腱炎的病理过程,可分为钙化前期、钙化期、钙化后期三个时期。在钙化前期,肌腱中血供相对较少的地方可发生纤维软骨性转化,此期患者一般没有症状;在钙化期,钙质逐渐沉积,软骨逐渐被替代、侵蚀,之后可进入病变静止阶段,患者无任何临床症状。静止阶段时间长短不一,直至钙盐开始吸收,死腔由肉芽组织填充,吸收阶段可出现极度疼痛,多数患者在此时寻求治疗;在钙化后期,肉芽组织转变成为成熟的胶原组织,重新形成肌腱,此期患者也可出现疼痛。 化性肌腱炎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剧烈疼痛,夜间较严重,同时可有明显的压痛和患肢无力等症状。如果在夜间出现剧烈的肩部疼痛,应考虑钙化性肌腱炎的可能,同时应注意有无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以便于与心肌梗死相鉴别。及时的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诊断钙化性肌腱炎。 非手术治疗是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首选治疗方法,大部分患者可使钙化沉积物完全吸收,达到缓解疼痛甚至痊愈的效果。但对于少部分经过非手术治疗症状无缓解的患者。肩关节镜下病灶清除术是一种创伤小、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关节镜下可清楚的观察钙化灶,同时对肩袖组织进行全面的检查,如同时合并肩袖损伤可进行修复,临床效果好。
SLAP损伤(superior labrum anterior and posterior,SLAP)是指肩胛盂缘上唇自前向后的撕脱,累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附着处。 SLAP损伤通常出现在两组主要人群中: 1.无征兆性肩关节症状,但是有牵拉-对抗牵拉的经历,包括那些肱二头肌异常收缩(如从梯子上落下时抓住楼梯)、前臂外展的情况下摔倒或者手握方向盘时汽车被追尾撞击的病人。 2.经常需要挥臂过顶的运动员(投掷运动员)。 绝大部分SLAP损伤的治疗可在肩关节镜下完成。
肩袖损伤的手术治疗包括全切开手术、关节镜辅助下半切开手术、全关节镜下手术。随着关节镜技术的进步,肩关节镜手术因其微创、效果确切、恢复快,已经成为治疗肩袖损伤的经典治疗方式。 肩关节镜手术是在关节镜观察下,将撕裂的肩袖组织拉回它原来的止点,用锚钉进行缝合固定。 目前镜下缝合方法主要有单排缝合固定、双排缝合固定和缝线桥缝合固定技术。 单排缝合固定技术主要适用于小型肩袖撕裂(<1cm),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短、费用少。 双排缝合固定技术的优势主要为多点固定增加固定强度、能够重建足印区、限制复位处的移动等。 缝线桥技术结合了单排固定技术和双排固定技术的优点,具有重建足印区、增加了腱-骨接触面积、免打结、固定牢靠、张力可调等优点,目前成为镜下缝合技术中最常用的方法。 相对于切开手术以及半切开手术,肩关节镜手术避免了对肩部周围血管和三角肌附着点的破坏,大大降低了手术对肩袖血供的再次损害;肩关节镜手术视野清楚,可对肩关节内部结构进行全面的检查,切口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手术成功率高。目前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肩袖损伤的手术方式。
邻居张阿姨今年68岁了,退休之后的生活本来很惬意,跳跳广场舞,参加书法班,周末节假日经常跟老同事们去郊区公园玩一玩,不过最近2年莫名其妙经常出现腰背痛,腿脚也不像之前利索了,有时候晚上翻身都痛,小孙子也没法照顾了,去医院做了一个骨密度检查,医生说是骨质疏松了,张阿姨一脸疑惑:骨质疏松是怎么回事?有什么危害?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低和骨组织的微结构劣化为特征的疾病,乃是一种令您的骨骼变得多孔和脆弱的疾病。其结果就是骨折风险的升高,这些骨折也被称为脆性骨折。 那骨质疏松以后,骨头发生了什么变化?为啥有这种变化呢? 我们的骨骼中不间断且同时发生着骨吸收和骨形成,这个过程称为骨重建,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别在其中发挥主导作用。成年前,骨吸收和骨形成的正平衡使骨量增加,并达到骨峰值;成年期骨重建平衡,并维持骨量。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吸收和骨形成呈现出负平衡,骨吸收超过了骨形成,造成了骨质的丢失,这就是骨质疏松的本质。 正如上文所说,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一般发生在女性绝经后5-10年内。女性绝经后是骨量快速、大量丢失的时期,这一阶段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导致破骨细胞数量增加、凋亡减少、寿命延长,虽然此时成骨细胞也反应性地活性增高,但仍不足以抵消过度的骨吸收,引起骨强度的下降,也就是骨质疏松。 而对于>70岁的高龄人群,男性女性均容易发生老年骨质疏松。这一方面是由于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失衡,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性激素水平下降,体内抗氧化应激的能力下降,导致骨形成大幅减少。 出现什么症状就要当心自己有骨质疏松呢? 骨质疏松初期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因而被称为“寂静的疾病”或“静悄悄的流行病”,但随着病情进展,骨量丢失加重,会出现骨痛、脊柱变形,甚至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等严重后果。 1.骨痛 腰背痛最常见,由于骨质疏松是全身性的骨量流失,除腰背部外还会有全身骨骼的疼痛。疼痛通常在翻身时、起坐时及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者负重时加重。 2.驼背 如果没有进行正确地干预,随着骨质疏松的加重,可出现身高变矮或驼背畸形,严重者影响心肺功能。 3.骨折 是骨质疏松的严重并发症。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为脆性骨折,是指日常生活中收到轻微外力引起的骨折。包括从站立的高度跌倒、轻微的撞击、突发性的动作、甚至于弯腰或抬举物件时都有可能引起的前臂远端、胸腰椎以及髋部的骨折。 骨质疏松症有什么高危因素呢?如何评估自己得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呢? 1.如果涉及以下情况的就应该小心了! 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体力活动少,吸烟,过量饮酒,过多引用含咖啡因的饮料,营养失衡,蛋白质摄入过多或不足,钙/维生素D缺乏,高钠饮食,体重过低;②存在影响骨代谢的疾病:包括性腺功能减退等多种内分泌疾病,风湿免疫性疾病,胃肠道疾病,血液系统疾病,神经肌肉疾病,慢性肾脏及心肺疾病等;③影响骨代谢的药物:醋酸泼尼松等糖皮质激素,奥美拉唑等质子泵抑制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噻唑烷二酮类降糖药,以及过量甲状腺素等。 2.还可以通过量表进行自我评估 ①国际骨质疏松基金会(IOF)骨质疏松症风险一分钟自测题 ②针对亚洲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风险简易筛查指标(OSTA指数) OSTA指数=[体质量(Kg)-年龄(岁)]×0.2。 上述IOF测试题回答阳性或OSTA指数筛查为中高风险,则表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风险较高,需要进一步检查。 骨质疏松症如何确诊?都需要做哪些检查呢? 1.诊断标准 目前公认的骨质疏松诊断方法为基于双能X线(DXA)骨密度测量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绝经后女性和老年男性,如果影像学有明确骨质疏松性骨折征象,不论骨密度结果如何,可以诊断骨质疏松和骨质疏松性骨折。 另外,进行骨密度检查之后,可以通过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 FRAX?)评估未来10年髋部骨折及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椎体、前臂、髋部或肩部)的概率。可以通过下列网站进行测评:https://www.sheffield.ac.uk/FRAX/tool.aspx?lang=chs,如图所示,绿色圆圈代表10年内主要骨松骨折的发生率(%),绿色方框代表10年内髋部骨折的发生率(%)。 2.应该进行的检查 ①具有以下情况的应该进行胸腰椎侧位X线检查以评估是否出现椎体骨折: a.女性70岁以上或男性80岁以上,骨密度T≤-1; b.女性65~70岁或男性70~79岁,骨密度T≤-1.5; c.绝经后女性或50岁以上男性,具有下列任意一种情况:--成年期(≥50岁)非暴力性骨折;--较年轻时最高身高缩短≥4cm;--1年内身高降低≥2cm;--近期或正在使用长程(>3个月)糖皮质激素治疗。 ②骨量减少或骨质疏松患者还应该抽血检查骨形成和骨吸收的指标,明确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强度,明确骨质疏松的病因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常用的骨转换标志物如下。 其中最常用的反应骨形成的标记物为P1NP,最常用的骨吸收标记物为S- CTX,医院里的骨代谢检查就是这个目的。 下图是沈大爷在我们医院的检查结果。 骨质疏松应该如何防治呢?什么时候应该吃药,吃什么药? 1.经常有人问:父母60多岁了,防治骨质疏松有什么要注意的吗?这其实就是骨质疏松症初级预防:指尚无骨质疏松但具有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者,应防止或延缓其发展为骨质疏松症并避免发生第一次骨折; ①保证蛋白质的充分摄入:推荐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为0.8~1.0g/kg体质量,并每天摄入牛奶300 ml 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充足日照∶建议上午 11∶00 到下午3∶00间,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于阳光下晒15~30 min;规律运动:如行走、慢跑、太极拳、瑜伽、舞蹈、乒乓球等,可以改善机体敏捷性、力量、姿势及平衡等,减少跌倒风险。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尽量避免或少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 ②补充钙剂,但是,研究表明,单独补钙无法起到抗骨质疏松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补充维生素D,后者能增加钙的吸收、促进骨骼矿化、保持肌力以及降低跌倒风险。 所以,老年人单纯补钙是无法抗骨质疏松的,必须和维生素D联合使用,推荐钙和维生素D的复合制剂,如钙尔奇D3等。 2.而对于已有骨质疏松症或已经发生过脆性骨折的老年人,防治目的是避免发生骨折或再次骨折,这就是骨质疏松症二级预防和治疗。 对有以下情况的老年人应该使用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①发生椎体脆性骨折(不论有无症状)或髋部脆性骨折;②DXA密度(腰椎、股骨颈、全髋部或桡骨远端1/3)T-值≤-2.5,无论是否有过骨折;③骨量低下者(-2.5<T-值<-1),具备以下情况之一:a.发生过某些部位的脆性骨折(肱骨上端、前臂远端或骨盆),b. FRAX?测评系统计算出未来10年髋部骨折概率≥3%或任何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20%。 抗骨质疏松药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这么多种药物应该怎么选择呢? 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之前,应该进行骨转换标志物检测,明确骨吸收及骨形成的强度,明确甲状旁腺素、降钙素以及活性维生素D的含量水平,以选择合适作用机制的药物。 ①首选具有较骨折作用较确切的骨吸收抑制剂,包括双膦酸盐(阿仑膦酸钠、唑来膦酸钠、利塞磷酸钠、伊班膦酸钠、依替膦酸二钠、氯膦酸二钠)、降钙素(依降钙素、鲑降钙素)、雌激素及其受体调节剂(雷洛昔芬)。 ②一般可以选择选择口服药物治疗,对口服不能耐受或者依从性较差的高龄老年人应该应用肌肉/静脉注射制剂治疗,新发骨折伴疼痛的患者可以短期使用降钙素治疗。 ③当骨吸收抑制剂效果不佳或者骨折风险极高时(如多发椎体骨折或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骨密度极低的患者)可以应用特立帕肽注射治疗。 那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要吃多久,怎么知道有没有效果呢? 除双磷酸盐药物外,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一旦停止应用,疗效就会迅速下降,双磷酸盐类药物停用后,其抗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作用会维持数年,目前建议口服双磷酸盐类药物5年,静脉应用3年;而后应对骨折风险进行评估,若为低风险,可停用双磷酸盐,如果骨折风险仍高,可继续应用双磷酸盐类药物或更换其他抗骨质疏松药物(如特立帕肽或雷洛昔芬),特立帕肽应用时间不得超过2年。 抗骨松药物的疗程应个体化,所有治疗应至少坚持1年,在最初3~5年治疗期后,应全面评估发生骨松骨折的风险,包括骨折史、新出现的慢性疾病及用药情况、身高变化、骨密度(DXA)变化、骨代谢指标水平等。 联合用药要求。①钙和维生素D联合作为基础治疗药物,可与骨吸收抑制剂或骨形成促进剂合用;②不建议联合应用相同作用机制的抗骨质疏松药物,骨折卧床情况下为防止快速骨丢失,可降钙素+双磷酸盐类合用,但鲑降钙素应用时间不应超过3个月;③骨吸收抑制剂和骨形成促进剂合用仅用于骨吸收抑制剂治疗失败,或多次骨折积极给与强有效治疗时。 序贯治疗要求。①骨吸收抑制剂治疗失败、疗程长或存在不良反应时;②骨形成促进剂疗程为18~24个月,停药后推荐使用骨吸收抑制剂,以巩固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