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耳石症?耳石症又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最常见的眩晕疾病,主要表现为在特定的头部位置变换后出现的短暂的,阵发的,眩晕。通俗地说,就是患者在每天的起床、躺下或者在床上向左右侧翻身时出现短暂的(一般为几秒钟或几十秒)天旋地转,眩晕停止后没有的症状,日常工作生活不受影响,当再次进行上述的体位变换后再次出现短暂眩晕。 耳石症被发现距今仅有一百年,经典的耳石复位治疗方法的提出也才半个世纪,因此,由于对眩晕疾病的认识不足,很多位置性眩晕被误认为是颈椎病、脑梗、脑缺血,但事实是约90%以上的位置性眩晕是由耳石症引起的。有国内文献报道,耳石症约占眩晕患者的33%,有的甚至高达55.7%。 耳石症是哪里出了问题?耳石症的特征性症状同头部负责监测角加速度的三对半规管功能紧密相关。半规管内充满了内淋巴液,在半规管前部有实时监测前庭刺激的感受器——壶腹嵴,当头部运动时,双侧半规管内淋巴液流动,分别将收到的前庭刺激信息通过前庭神经上传到内侧纵束,再分别支配双侧的眼外肌进行眼球运动的调整,健康人双侧接收到的信息是相互对称的。想象一下,当你盯着墙上一个靶点,只转动头部,此时眼球瞳孔不会随着头部一起转动,而是做着与头部运动正好相反的运动。那么,耳石症患者是哪里出了问题了呢?在椭圆囊耳石膜上的耳石颗粒由于各种原因(如外伤、高血压、糖尿病、病毒感染、疲劳、睡眠障碍、情绪波动、骨质疏松等)脱落并掉落至开口很小的半规管内,在头部运动时,受累侧半规管内的耳石受自身重力的影响而向下方滚动,引起了额外的内淋巴液流动,此时该侧的前庭感受器感受到了加量且延长了的前庭刺激,因此双侧前庭感受器感受到的刺激不对称,大脑误认为头部一直处于运动中,指挥眼球进行相应的调整,从患者感受来看,就是出现了短暂的天旋地转,从医生角度来看,就是患者出现了特征性的眼球震动。怎么治疗耳石症? 在充分了解耳石症的发病机制后,我们就能采取动态位置试验来分别检查患者三对半规管是否存在耳石,当发现特定体位变化能诱发出短暂眩晕和相对应的眼球震动后,即可判断为存在耳石症。明确诊断后,即可通过手法复位或转椅辅助复位方法,利用重力或加速度的方法转动患者的头部来送流落在外的耳石颗粒回老家。此时,患者的眩晕症状立即有明显改善。
此为经典的Brandt-Daroff习服训练,通过反复主动刺激前庭感受器,使前庭反应性降低,出现适应和习服。类似于熟能生巧,多练不晕。有研究表明,这个训练对于耳石症复位治疗后残余的头晕症状有良好效果。家中有老年人的,也可以尝试训练,降低跌倒风险。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有头晕症状的人可以在家中自行练习,如果是头晕地非常厉害的话,就不要勉强训练了,还是来医院就诊吧。
耳石症是一种常见的平衡障碍,其特征是短暂的眩晕发作,这些发作通常由头部位置的改变引起。尽管耳石症不是一种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它确实会影响生活质量,了解其潜在的危险因素有助于预防耳石症发展和及时治疗。BPPV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随着年龄的增长,内耳的结构会发生变化,这可能导致更容易发生耳石症。大多数耳石症患者的年龄在50岁以上。头部受伤:头部受到重击或伤害,尤其是损伤到内耳区域时,可能会引发耳石症。耳部手术:进行过耳部手术的人群中,耳石症的发病率较高,可能是由于手术影响了内耳的正常功能。长时间的头部固定位置:例如,长时间卧床不起,或经常保持相同头部位置的工作和生活习惯,可能增加耳石症的风险。其他内耳疾病:如美尼尔病、突发性聋等内耳疾病也可能增加发生BPPV的风险。维生素D缺乏:近期研究表明,维生素D水平低下可能与耳石症的发生有关。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患者可能更容易发生耳石症。预防措施:虽然无法完全避免BPPV,但以下几点建议可能有助于降低风险:保持适度的头部运动:避免长时间保持相同的头部位置,定期进行头部和颈部的小幅度运动。维生素D和钙的适量摄入:保证足够的维生素D和钙质摄入,有助于维持骨骼健康,可能对预防耳石症有益。小心处理头部受伤:在进行可能导致头部受伤的活动时,如运动、驾驶等,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及时治疗耳部疾病:对于任何耳部不适或疾病,应及时就医,避免潜在的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