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什么是BPPV? BPPV是最常见的内耳问题,会引起眩晕或视物旋转的错觉。BPPV的每个词都描述了其基本特征: (1)良性——尽管症状非常强烈和难以忍受,但不会危及生命;(2)阵发性——它持续的时间很短(30s-2min,通常少于1min);(3)位置性——特定的头位或动作会引发症状;(3) 眩晕——感觉自己在旋转,或者周围的环境在旋转。 02BPPV的发病原因什么? 耳石(碳酸钙晶体)是我们内耳的一部分,能使我们保持平衡和身体运动。这些微小的碳酸钙晶体,我们称为“耳石”。正常来说,它们分布在内耳的椭圆囊、球囊中,而BPPV的发作正是由于耳石从正常位置“脱落”引起的,它们四处漂浮或黏在内耳的嵴帽上。BPPV引发的最强烈的症状与在移动或改变头部或身体后需要花多长时间让耳石或嵴帽稳定下来有关。因此,当你躺下或在床上翻身的时,会有强烈的眩晕感。 03BPPV的常见症状是什么?BPPV会如何影响患者? 每个人对BPPV的体验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明显的短暂眩晕或天旋地转感。你可能会感到恶心(可能会呕吐)和/或天旋地转感、平衡不稳感、漂浮感,但这些症状只会持续几秒到几分钟;也可能会有持续的头晕和不稳定的感觉,但这种感觉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减弱。有些人,尤其是老年人,BPPV会表现为由于位置变化(坐起来、抬头看、弯腰、伸手)而诱发短暂性眩晕。BPPV不会引起不受位置或运动影响的持续性头晕,也不会影响听力或使人晕厥。BPPV的症状往往随着时间会减轻。 04BPPV常见吗? BPPV很常见,在老年人中更常见,很多人在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05是什么原因诱发BPPV? 大多数BPPV发病是没有原因的。它可能与创伤、偏头痛、其他内耳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和长时间躺在床上(偏好睡眠侧、手术、疾病)有关。 06BPPV怎么诊断? 一般的医学影像学检查(如CT和X光检查)或实验室检验都不能确诊BPPV。医生可以通过床旁检查变位试验可以确诊。变位试验可以使耳石移动诱发症状。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将被测试者的头稍微垂到床边,或者躺在床上的时候左右转动,观察被测试者的眼球运动来进行诊断。最常见的测试是被称为Dix-Hallpike测试或滚转测试。 07BPPV可以治疗吗? 当然可以。虽然药物一般只用于缓解急性症状(如恶心等),但大多数BPPV可以通过床旁复位来纠正,这个复位只需几分钟就能完成,成功率非常高(约80%),通常1-3次复位可以成功。复位的目的是将耳石移动回到它们原来在内耳的位置。床旁检查诊断和复位治疗可以同时完成。这些治疗操作会由医生、听力学家执行,尤其适用以下任何一种情况: (1)严重的致残症状。(2)有过摔倒或害怕摔倒的经历。(3)行动困难,例如关节僵硬,尤其是颈部和背部。你也可以自学如何在监督下完成 “自我复位。” 08BPPV复位有什么不利之处吗? 在BPPV复位过程中,可能会有一过性难受症状,例如眩晕,恶心,感觉就像在BPPV发作的时候一样。治疗后有些人的症状消失很快;也有人会出现持续的晕车感和轻微的不稳感,这些症状可能需要几个小时或几天才能消失。 09BPPV能自愈吗? 研究证据表明,如果不治疗BPPV的话,它也可以在几周内自愈。然而,当耳石脱位时,除了感觉不舒服和对运动敏感外,不稳感会增加跌倒的风险。因此,需要采取预防措施以免摔倒。如果患者是老年人或有其他平衡问题,摔倒受伤的风险会更高。因此老年人有BPPV时应该迅速寻求专业帮助以解决症状。 10如何确认BPPV已经消失了? 由头部位置变化所引发的强烈旋转感消失或减轻。 11复位后多久才会痊愈? 即使BPPV复位成功后,也可能会对运动感到敏感或感到不稳。这些轻微的症状可能需要几天到几周的时间才会慢慢消失。如果头晕或不稳感的症状在几天到几周内没有好转,应该回到医院复诊。有跌倒史或害怕跌倒的老年人可能需要进一步的锻炼或通过平衡康复治疗让症状消失直至痊愈。 12有什么事情应该做或不应该做来帮助治疗BPPV? 有的。由于平衡感可能会变差,所以需要预防跌倒。在BPPV完全治愈前,你会对运动很敏感。在症状慢慢消失后,可以安全进行正常活动。锻炼和运动将有助于加快BPPV的康复。 13BPPV能完全治愈吗?能预防吗? BPPV容易复发。复发的风险可以从低风险转变为高风险,通常由一些特定因素引起,比如创伤、其他内耳疾病、医疗条件,或生理性衰老。目前医学上还没有可以阻止BPPV复发的方法,但治愈率较高。 14如果在首次的治疗后仍有症状怎么办? 首次治疗失败的原因有很多: (1)治疗可能需要1次以上的复位才能将耳石回复到原来的位置,这种情况在治疗中很常见。增加复位的次数,可以有效将耳石归位。(2)BPPV有许多不同的形式或类型,可能需要特殊处理。自我治疗是针对最常见的BPPV的形式而设计的。取决不同类型的BPPV,还有许多其他可用的治疗方法。(3)BPPV有时同时出现在同侧多个半规管内或者双侧的单个半规管内,这需要通过多种复位方式来治疗。(4)如果首次自我复位失败,应寻求专业的医生进行复位。单靠自己很难正确的复位,专业的医生能够使用设备精准定位,从而进行相应的复位治疗。(5)即使耳石被复位后,也可能会有一些人有头晕残留现象。这种头晕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几天-几周),或者适当进行不同的锻炼或运动后会消失。如果持续出现该症状,应该寻求专业的医生复诊。有可能需做进一步的检查以及讨论进一步的治疗方案。 熊彬彬,张庆丰等于医脉通发布 参考文献:2017年美国AAO-HNS BPPV更新版诊断指南.
根据下面的GAD-7的7个问题进行自测,将得到的总分相加求和,判断是否存在焦虑、忧郁症状,若总分达5分或5分以上应警惕抑郁症状或焦虑症状;评分标准:0-4分 正常;5-9分轻度焦虑;10-14分重度焦虑;15-21重度焦虑。
每题的评分范围为0~3分,总分0~21分。得分越高,说明睡眠质量越差。总分≤5分,代表睡眠质量好;总分>5分,代表睡眠质量差。PSQI适用于评价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
医生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应认真评估老年人日常生活行为能力,善于发现老年人可能发生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帮助老年人远离跌倒伤害。1、加强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掌握防范跌倒知识。医生应利用随访、健康评估等各种场合,向老年人及其家属讲解跌倒的严重危害性,提高对跌倒危害性的认知,自觉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消除环境中的危险因素。2、居室照明应充足。老年人的视力渐渐退化,对于光线的调节能力变差,光线太强或太弱都会使老人感到眩晕或者看不清物品,因此室内应保持适中的光线,对预防跌倒至关重要;开关要放在显著位置,方便老人寻找开关;夜间应留盏夜灯,以方便夜晚行动。3、安全的活动空间。室内家具摆设位置要固定,不要经常更动。走道楼梯不要堆放杂物,电线收好或固定在角落,地面高低落差不宜太大,不做门栏,避免铺设瓷砖或者大理石地板,也要避免使用小块的地毯,若需要则建议采用有牢固的防滑底且边缘固定的地毯。4、衣裤鞋袜穿着合适。太长或者太宽的衣服裤子、鞋子老旧或者磨损严重、鞋子不防滑,都可能成为造成老人跌倒的风险。所以衣裤不可过长或者过宽,裤管的长度,应至脚踝为宜。购买合脚的鞋子或拖鞋,鞋底要粗糙、防滑,且鞋内不要垫太厚的鞋垫,以免影响脚底的感觉。尽量不穿拖鞋,穿脱鞋袜、裤子应坐稳穿脱,切忌单腿站立。5、安全贴心浴室最重要。浴室湿滑的环境是预防老人跌倒的重点区域。浴室地面应保持干燥、防滑、有安全扶手;若有浴缸,其高度应低于膝盖,浴缸旁放置防滑的座椅;马桶、洗手台及浴缸旁都应装上坚固的扶手。6、合适的家具太低、太软的椅子(沙发)并不适合老人,椅子要有扶手。床的高度要适中,和膝盖的高度差不多;衣柜的高度以不需要垫脚即可以取物为宜,家具的尖锐处加上防撞条或者海绵。7、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适量运动能增强老年人的肌肉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等,并可有效防治骨质疏松;合理膳食,适当增加瘦肉、牛奶、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适当补充维生素D、含钙制品,对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大有益处。8、给予老年人有效的心理指导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克服不服老、不愿意麻烦别人的心理,在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借助合适的辅具例如拐杖、助步器及轮椅等,并将其放置于床边,或者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9、生活起居做到3个“30秒”不可少老年人变换体位时速度一定要慢,日常生活起居做到3个“30秒”,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10、注意用药安全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增加跌倒的风险,例如降血压药、镇静剂、安眠药、利尿剂、感冒药、抗组胺药等,如果无法避免服用这些药物时,应提醒老人在服药后多休息,日常生活做到一般“三慢”,即转身、转头动作慢,起身、下床速度慢,行进与外出也要慢。老年人发生跌倒后,无论受伤与否,都要及时告诉家人或医生。如发现有老年人跌倒,应先确保环境安全,根据跌倒者的受伤情况进行相应处理。转载自中国社区医生公众号
门诊的时候,经常有“头晕”并怀疑是颈椎病的患者前来就诊,但很多时候难以获得满意结果!头晕是最常见的就诊原因之一!2017年《中华神经科杂志》发布的《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中指出,前庭周围性病变、前庭中枢性病变、精神心理性头晕、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不明原因头晕为眩晕/头晕常见原因。前庭周围性病变在眩晕/头晕疾病谱中占比为44%—65%,以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聋伴眩晕、前庭阵发症双侧前庭病等较常见;前庭中枢性病变以脑干/小脑脑梗死(7%—12%)、脑出血、前庭性偏头痛等多见。精神心理性障碍患者中,30%出现类似前庭症状的发作。全身疾病相关性头晕主要有部分贫血、低血糖、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严重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心率衰竭、药源性眩晕、视性眩晕等。不明原因头晕是指目前尚有部分患者头晕的病因不能明确!颈椎病会导致眩晕吗?2018年,中华外科杂志发布的《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2018)》(简称,共识2018)中对颈椎病的定义为:颈椎椎间盘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的相邻结构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结构(神经、血管等)并出现与影像学改变相应的临床表现的疾病。定义包含颈椎椎间盘退变或椎间关节退变、病理改变累及周围组织、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及有相应的影像学改变四项内容并将此作为颈椎病的诊断依据!《共识2018》中将颈椎病分为颈型颈椎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脊髓型颈椎病和其他型颈椎病。其中,其他型颈椎病中涵盖既往分型中的椎动脉型颈椎病和交感型颈椎病。美国骨科医师协会 (AAOS)将颈椎病分为Axial neck pain,Cervical radiculopathy,and Cervical myelopathy与颈型、神经根型和脊髓型对应。左下:神经根型颈椎病 右下:脊髓型颈椎病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陈仲强等编写的《脊柱外科学》中指出,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病率为60%—70%;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率约为12%—30%。对交感型颈椎病和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描述如下图:眩晕和颈椎病到底是什么关系呢?1928年,Barre和Liou指出,颈椎病变刺激交感神经被认为是眩晕最常见的原因。1955年,Ryan和Cope研究认为颈部病变可能与眩晕的病理有关,并正式提出“颈性眩晕”。通常研究认为,颈性眩晕源于病变的颈椎间盘刺激周围交感神经,引起椎动脉收缩,导致小脑供血不足。2016年《SPINE》杂志发布Liang Yang等的文章《Mechanoreceptors in diseased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vertigo》中认为“颈源眩晕与大量鲁菲尼小体进入病变的颈椎间盘有关”。作者收集了2015年1月1日到2016年1月1日来自116名颈椎病患者ACDF术后和8名遗体的颈椎间盘样本,分为颈椎病伴有眩晕组、颈椎病无眩晕组和对照组进行病理学研究。178个颈椎间盘样本中,77个来自62位没有眩晕的颈椎病患者,61个来自54个伴有眩晕的颈椎病患者,40个来自8位遗体。鲁菲尼小体是一种慢性适应性机械感受器,主要作用是维持肌肉张力,监测位置、速度和运动知觉等。研究通过对鲁菲尼小体进行S-100 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明确其与颈椎病变和眩晕的关系。伴头晕颈椎病患者椎间盘的鲁菲尼小体结果显示在病变的颈椎间盘中,鲁菲尼小体数量明显增加,并深入进入纤维环内,甚至髓核。作者结论病变颈椎间盘中鲁菲尼小体的增多与颈椎病患者眩晕发生率呈正相关。“幽灵感受器”鲁菲尼小体长入病变的颈椎间盘后,患者表现出头晕耳鸣、平衡障碍,行走不稳等宛如“幽灵附体”症状,因此作者又将之称为“幽灵感受器”。“颈性眩晕”该怎么治疗呢?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哪种方式效果更好呢?2017年《World Neurosurgery》发布Baogan Peng教授的文章《Cervical Vertigo: Historical Reviews and Advances》中指出手术(ACDF)对眩晕的治疗效果明显大于保守治疗。结果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将患者分为ACDF手术组和保守组,随访12个月结果显示,ACDF组神经功能有明显改善,保守组无改善。结论ACDF可明显缓解颈椎病并发的眩晕。作者认为长入椎间盘内部的鲁菲尼小体在炎性刺激下发生敏化,产生大量的异常本体感觉信息传入前庭核,并与前庭或其他感觉系统传入的正常本体感觉信息发生感觉错配,是颈椎病患者伴有眩晕症状的重要原因!参考文献:1.颈椎病的分型、诊断及非手术治疗专家共识,中华外科杂志,2018年6月第56卷第6期.2.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年11月第50卷第11期P805—812.3..陈仲强...脊柱外科学,2013年,P242-2434..Liang Yang……Mechanoreceptors in diseased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 and vertigo,SPINE,2016.5.Baogan Peng……Cervical Vertigo: Historical Reviews and Advances,World Neurosurgery,2017.
糖尿病神经病发症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累及50%的糖尿病患者,其临床表现各异,最常见的是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变(DSPN)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AN),由于前者临床上患者多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患者和医生都比较重视,而后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复杂,患者可能没什么感觉,也可能虽然有一些表现,但特异性又不高,所以其重要性未得到重视,但事实上DAN同样是一种严重且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特别是有可能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以至于有人称之为无声的杀手,所以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DAN病因及发病机制在人体中,自主神经系统能够调节内脏、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并参与内分泌调节葡萄糖、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以及体温、睡眠和血压等。由于内脏反射通常不能随意控制,因此它也被称为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AN一般首先累及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是人体最长的神经,人体75%的副交感活性来自于迷走神经,因此即使是早期的DPN其影响也是广泛的,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都易受到影响。DA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是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导致的氧化应激、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增多使神经内膜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缺乏而致神经功能异常。另外,自身免疫因素、维生素缺乏、遗传和环境因素等也可能与DAN的发生有关。二临床上常见的可疑症状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常常发病隐匿、缓慢,且累及多个系统,如发现以下表现,要警惕自主神经病变可能。1.休息时心慌、心悸,运动耐力下降;2.体位变动时(特别是卧位、坐位变直立位)头晕眼花,甚至黑蒙、晕厥(为直立性低血压即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无痛性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手术过程中心血管不稳定。如果有这些症状表现,可能是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其与心源性猝死、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使糖尿病患者的总病死率、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与无痛性心肌缺血显著相关,而恰恰危害也最大,容易延误心血管事件(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疲劳、意识紊乱、水肿、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心律失常、咳嗽或呼吸困难的均应想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可能。3.食管蠕动障碍表现为胃部灼热感和吞咽固体食物困难;4.胃轻瘫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胃张力降低、胃酸减少、早饱、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和胀气,持续数天或数月,反复发作;5.肠蠕动障碍导致的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胃轻瘫可能影响机体对食物的吸收,会引起血糖水平的波动和餐后低血糖的发生,因此对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应考虑到胃轻瘫的可能性。这些症状可能属于消化系统的自主神经病变。6.膀胱功能障碍:出现排尿困难、尿失禁、尿潴留等问题,继而容易引发尿路感染;7.勃起功能障碍、逆行射精出现性欲减退、阳痿,阴茎无射精;女性性功能障碍(阴道干涩、分泌物减少)、月经紊乱等。可能是泌尿生殖自主神经病变。8.其他症状:泌汗障碍表现为汗液分泌异常,下半身少汗甚至无汗,上半身则因为代偿而出现畏热和多汗的情况;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肢体过冷,以下肢及足部尤为明显。因上述原因,患者可出现皮肤干燥、弹性减退,手足干燥开裂,并容易继发感染,还可有指/趾甲营养不良等。为主管汗液分泌及血舒缩功能管的自主神经出现了病变。特别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会增加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会使低血糖自主神经预警信号(如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减弱或消失,患者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由于没有不适,患者可能不会主动进食或求助,最终可能很快进展到严重低血糖甚至昏迷。三结束语总之,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隐匿性强,症状复杂多样,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一定要多向患者宣教,告诫患者如果有上述症状表现及时去专科门诊就医,早诊断,早干预防止自主神经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而造成严重后果。转载自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当水的摄入量远远超过身体排出量时,过多的水分就会滞留在机体中,导致血浆被稀释,从而使血浆中的钠离子浓度降低。这种现象就是水中毒,也叫做稀释性低钠血症。正常情况下,身体中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处于平衡状态。但当水中毒时,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比细胞内的更低,为了保持细胞内外的浓度平衡,细胞外的水分会流向细胞内,导致细胞膨胀。如果是脑部细胞发生膨胀,由于大脑是由坚硬的脑骨固定和包裹的,脑组织受到挤压,则可能会导致脑水肿,出现头痛、嗜睡、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致命。喝水多了会伤肾吗?我们平日摄入的水,大多数都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的,所有的尿液都是经过肾脏过滤形成的。当喝水过多或过快时,肾脏就需要过滤出更多的尿液排出体外,增加肾脏的工作量。所以,为了肾脏的健康,喝水不能过多也不要过快。对于心脏功能不好的人来说,喝水过多而不能及时排除的话,会使心脏不胜负荷,导致心脏功能下降甚至心脏衰竭等危及生命。另外,喝水过多还会导致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并发症、以及电解质紊乱引发的头晕眼花等症状。一天能只喝一点水吗?既然喝水过多可能会出这么多的状况,甚至还会中毒,那少喝点水行不行呢?答案是,喝水太少了也不行。身体对水的依赖和需求是十分敏感的,哪怕只有1%的水分补充不足,身体也会感受到缺水,表现出不舒适的症状。一天喝多少水最合适?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推荐每日补水量为1500ml-1700ml;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推荐饮水量少于成年人,且随着年龄增加而适当增加。具体的饮水量还要根据劳动强度、出汗多少以及气温情况进行合理的增减。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尽量选择白开水、矿泉水以及纯净水。不要用含糖的高热量饮料代替。2、最好喝20-30℃的温开水,不要超过50℃。人体食道粘膜不能耐受很高的温度,超过50℃的水会损伤粘膜。3、少量多次也是科学喝水的一个重要原则。不要一次性喝太多也不要喝太快。怎么判断自己喝水够不够?可以通过尿液的颜色来判断,这是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正常的尿液颜色呈现出淡黄色,类似柠檬黄。如果小便颜色正常,则基本认为补水量合适,应继续保持。如果尿液呈现深黄色甚至褐色,说明补水量太少,身体处于缺水状态,应及时补充水分。如果尿液透明无色,则说明补水过量,应适当减少喝水量。但是,尿液的形成及排出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尿液颜色来判断身体的水分状态是相对延迟的,最好是使用固定体积的水杯喝水,估算每天的喝水量。转载自科普中国公众号
三叉神经痛是面颊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的一种特殊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由于发作时常伴有面肌抽搐,故又称之为痛性抽搐。其年发病率为4.3/10万人,女性高于男性(3︰2),成年及老年人多见,40岁以上患病占70%~80%左右。以面部右侧的居多,也有少数双侧发病的,双侧发病占3%。三叉神经痛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有明确病因,如肿瘤、炎症及颅底畸形等,压迫或刺激三叉神经而引起面部疼痛,治疗上以去除原发病变为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大致分为中枢性病因及周围性病因两种,其中周围性病因可能与感染、压迫及颈动脉管顶壁的缺陷等有关。本文介绍的三叉神经痛是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怎么就得了三叉神经痛?了解病因老年人确实相对于青年人来说更易患三叉神经痛,据调查,这种疾病在中老年人的患病率为182/10万人。目前研究认为,三叉神经根部受到一根或多根异常小血管压迫,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但在青年时期却常不发病,往往要等到中老年时才发病,其主要诱因可能有:1.血管磨损:血管长期压迫磨损三叉神经,这些异常血管可能从出生或十几岁时就已压迫着三叉神经,血管长期磨损三叉神经鞘膜致使三叉神经脱髓鞘改变,导致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痛;2.脑动脉硬化:在青年时期血管无硬化,弹性良好,压在三叉神经上无任何感觉,但到老年期时血管硬化,血管就像石块一样压迫在三叉神经根上就会产生三叉神经分布区的面部剧痛;3.脑萎缩:老年时,多会发生脑萎缩及脑实质内容物体积变小,而颅腔大小不变,导致颅内容物发生扭曲、变形,其中包括血管、神经的移位等,致使血管移位走形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引起疼痛。以上就是三叉神经痛为什么老年人易发的可能原因,其确切机制仍在研究之中。为何三叉神经痛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在临床可以看到女性患三叉神经痛稍高于男性,这和女性的生理结构有关。对女性而言,三叉神经痛往往易发生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孕产期、更年期等。40岁以上的中年女性一般即将或已经进入了更年期,这个时期的女性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情绪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都能一定程度上导致三叉神经痛的诱发。所以女性朋友更应该注意,在平时更应该采取措施预防三叉神经痛。但是对于没有发病的人群来说,也没有必要每天提心吊胆地担心自己是否会生三叉神经痛,毕竟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还是相对较低的。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特征是什么?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是在口唇、口角、鼻翼、上腭或口腔黏膜等颜面部位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发作无先兆,急来骤去,形似闪电,疼痛剧烈难忍,如刀割、烧灼、针刺或电击样,常常有些特别敏感的点,俗称“触发点或扳机点”,只要轻微接触就可触发颜面部剧痛,由于害怕疼痛发作,病人常常不敢讲话、进食、刷牙和洗脸,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牙痛与三叉神经痛区别是什么?对于早期轻度的三叉神经痛或疼痛区域在牙齿周围,常常被误认为是牙痛,甚至错误地进行拔牙治疗,但拔牙后疼痛依旧。为此对于反复牙痛,但是没有牙周组织肿胀发炎的病人,建议除了随访口腔科外,还需要到神经内科就诊,以排除三叉神经痛可能。除了疼痛外,还可造成以下危害1.部分三叉神经痛病人因为常揉擦同侧面部以求减轻疼痛,久而久之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增厚和眉毛脱落。有少数病人出现跳动、抽搐,也有伴有面部潮红、流泪、流涕、出汗等症。2.急性的或长时间的三叉神经痛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变化。三叉神经痛不断发作性疼痛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表现为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糖原分解作用加强,加之许多三叉神经痛病人不敢进食,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3.三叉神经痛还会使病人心情焦虑,烦躁易怒,因恐惧疼痛不敢洗脸、刷牙、进食,面部口腔卫生差、面色憔悴、情绪低落。许多人的精神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悲观失望,不能忍受其痛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长时间的抑郁使三叉神经痛病人表情淡漠,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为此,三叉神经痛要及早地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健康。三叉神经痛可以根治吗?现实生活中,多数病人都知道自己患了三叉神经痛,但并不知道三叉神经痛能够治愈或根治。其实,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可以完全治愈的疾病,关键是要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三叉神经痛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治疗方法有药物及手术。药物疗效可以达到70%~80%以上,对药物无效的病人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其中微血管减压术近期有效率达80%~95%,已经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手术方法。另外,部分三叉神经痛病人由于长期疼痛,可出现心理障碍,情绪低落等,对三叉神经痛的预后不利,建议病人要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现实,以促使三叉神经痛达到长期缓解状态。转载自人卫健康公众号
一,桡神经感觉支卡压是怎么回事本病由美国医生Wartenbery首次提出描述,故临床也称之为Wartenbery综合征。他描述了前臂桡神经感觉支卡压症,病人诉手背桡侧麻痛、感觉减退,这些病人在桡神经浅支的行径中有触觉过敏,并有握力降低,并发现腕关节尺偏时,可出现刺痛,当前臂旋前时症状加重,但当时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直到1986年,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整形外科医生Dellon在《TheJournalofHandSurgery》发表了桡神经感觉支在前臂的卡压,人们才开始了解和重视此病。本病最初由桡神经浅支单纯性神经炎和神经炎性疾病引起。最早常见于长时间戴手铐的人,因此亦将其称为手痛性麻痹、犯人麻痹和手袖疾病。随着有关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桡神经浅支的卡压是本病的病因。并发现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是腕部疼痛、无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桡神经感觉支卡压发生的原因桡神经感觉支即桡神经浅支,行走于肱桡肌的深面。在桡侧伸腕肌与肱桡肌的肌腱肌腹交界处的间隙,由深层穿至浅层,在两肌腱的间隙处有交叉及环行纤维组织将该段桡神经浅支包绕,并与两腱及筋膜组织连接在一起。比较固定;而桡神经浅支在进入浅层的部分可有一定的伸缩活动,并随腕关节的屈曲而拉长变直,随腕关节的背伸而松弛弯曲。当腕关节长期反复活动。桡神经浅支就可能长期反复的牵拉、摩擦造成损伤;局部外伤、扭伤也可能加重桡神经浅支和两旁的肌腱及深层筋膜的粘连,进一步减少活动度,而易诱发该病。三,桡神经感觉支卡压的临床症状及检查诊断在临床表现上,本病患者大多有外伤劳损史,具体为前臂外伤、扭伤和反复腕关节活动史,包括需长期伸屈腕关节和旋转前臂史。疼痛主要表现为灼性痛、麻痛和针刺样痛,有少数患者会有腕部反复痛和胀痛,疼痛随腕关节活动而加重.可放射至肘部甚至肩部。手部无力握拳、抓、捏均可能诱发疼痛而不能用力。临床体征上,Tinel征阳性,位置则大多数位于前臂中下1/3交界处,亦有于腕上3~4cm处者,前臂旋前、腕背伸时,Tinel征最明显,Tinel征最明显处往往是桡神经浅支卡压处。手背及前臂桡侧感觉异常,包括针刺痛觉减退,甚至丧失;触觉、振荡觉的改变以及两点辨别觉异常。腕部压痛(主要为酸痛)。屈腕握拳、屈腕尺偏、前臂旋前均可诱发疼痛。辅助检查上,电生理检查时,严重者可记录不到感觉电位。大多患者可发现传导速度变慢。诱发电位振幅降低。诊断性神经阻滞时,对前臂桡侧Tinel征最显著部位用10%利多卡因3~5ml注射,2~3分钟后可出现症状减轻,甚至完全消失,手指力量加强等。四,桡神经感觉支卡压的治疗本病保守治疗一般效果较好,具体来说,包括腕关节制动、伤科手法治疗,辅助理疗、温水浸泡及于Tinel征处局部药物注射等。 当少数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时,特别是有外伤史,局部瘢痕组织明显卡压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