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面的GAD-7的7个问题进行自测,将得到的总分相加求和,判断是否存在焦虑、忧郁症状,若总分达5分或5分以上应警惕抑郁症状或焦虑症状;评分标准:0-4分 正常;5-9分轻度焦虑;10-14分重度焦虑;15-21重度焦虑。
成年人正常脉率为 60-100 次/分,冠心病患者的心跳次数最好控制在50~60次/分之间。正常情况下,脉搏节律是规律的,且与心率一致,因此可通过脉搏是否规整、脉率是否正常来粗略判断有无心律失常。如果脉搏节律忽快忽慢,或者时有时无,就是心律不齐。 怎样自测脉搏? 凡浅表靠近体表的大动脉均可用于诊脉,最常选择桡动脉。被测者取坐位或卧位,手臂放于舒适位置,腕部伸展,掌心向上。 测量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放在桡动脉表面(手腕骨头边缘到拇指下方肌腱之间),压力大小以能清楚地触及脉搏为宜。一般情况下测30秒,将所测脉搏数值乘以2,即为脉率。若自测脉搏不整齐者,应测量1分钟。 脉搏异常说明什么? 平静状态下,脉搏超过100次/分,叫心动过速。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前者常见的原因有紧张、情绪波动、吸烟、饮酒、饮茶或咖啡等;女性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者,常伴有心动过速。病理性因素有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心肌炎等。 如脉搏低于60次/分,属于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青年人,尤其是运动员和身体很好的人,还有就是睡眠状态下,人的心率可低至30?40次/分。病理情况下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严重缺氧、低温、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以及应用某些降低心率的药物等。 手摸脉搏感觉不连续,有长的间歇,即正常脉搏后较长时间才摸到下一个脉搏,同时感到心里难受,感觉一次很强的心脏跳动,然后有一段停顿,或心跳如坐电梯突然下降的感觉,这可能是早搏或是房室传导阻滞。 早搏是心律不齐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在健康人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都可能出现,如果每分钟出现的次数较少或者偶尔出现,对心脏的功能影响不会大,若每分钟超过5次,即使没有心脏病的健康人也要引起高度注意。建议心内科就诊。 测量脉搏注意事项 作为日常监测,测脉搏前应保持安静,不要在活动后或饭后马上测量。但当发生心悸、心慌时应即刻测量。 对于有一定经验的,测脉搏可用食指、中指,甚至单用食指即可测量,不建议用拇指,因拇指小动脉搏动较强,易与被测者的脉搏相混淆。 如为偏瘫者测脉,应选择健侧肢体。 当心律不齐时,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和心率往往出现错误。 转载自全科医学论坛
从发病机理看二者区别: 低血糖:与糖尿病关系最为密切。在降糖治疗过程中,降糖药选择不当、剂量偏大、节食过度、运动超量等,葡萄糖入不敷出,极有可能发生低血糖。 小中风:发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均有关系,二者皆可导致动脉内膜受损,粥样斑块累积,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加。如果斑块脱落,形成微小血栓,堵塞下游血管,引起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这种短暂的、一过性的缺血,就是小中风。低血糖和小中风发病机理虽不同,但可发生在高血压伴糖尿病的同一病人身上。 从临床表现看二者区别: 低血糖与小中风均有突然出现的头昏、乏力、手足失措的感觉,初发病人常会混淆;但仔细分析,二者是有区别的。 低血糖:一方面因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患者表现出心慌、焦虑、出汗、饥饿、四肢颤抖;另一方面,因脑细胞糖供应不足、功能下降,患者出现头晕、神志改变、步态不稳,甚至抽搐、昏迷等。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检测血糖≤3.9mmol/L可以诊断。 小中风:患者常有单侧肢体麻木、举手投足无力、同向偏盲、语言不流利、辞不达意,或头晕、情感淡漠、人格异常、平衡障碍、摇摇欲跌等表现,发病时间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超过1小时,常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且易复发,并极有可能发展为大中风(即脑卒中)。 从防治方法看二者区别: 低血糖与小中风同属急性发病,同有神经症状,必须尽快就诊。二者发病机理不同,处理方法也就各异。 低血糖:预防在于调整用药方案与生活方式;治疗重点为补给糖类食物(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的病人,应补给葡萄糖等单糖制品而不是糖类食物)。 小中风:预防在于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以缓解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原则是正确使用抗血小板及扩脑血管药物等。 内容节选:《糖尿病之友》
糖尿病眼肌麻痹临床特点: 1.糖尿病并发眼肌麻痹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且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及病程无关。 2.急性起病,往往以复视为主诉。 3.单眼发病多见。 4.可伴有眼痛、头痛,需与痛性眼肌麻痹鉴别 5.动眼神经麻痹最多见,其次为外展神经。 6.血糖往往控制不佳。 7.综合治疗基本能痊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但临床上其实经常会遇到一些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和糖尿病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如糖尿病眼肌麻痹等,从而导致误诊和漏诊,掌握其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对其认识和治疗。 糖尿病可引起任何颅神经麻痹,患者可能会从孤立的动眼神经 (第三),滑车(第四)或外展神经(第六)神经麻痹或合并眼神经麻痹中出现复视[。其中以动眼神经受累最常见,外展神经次之,而滑车神经受累较少。糖尿病并发眼肌麻痹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且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及病程无关。其特征为单眼眼肌麻痹,瞳孔直接或间接对光反应正常。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是由于神经缺血所致,也可能由于高血糖等多种因素引起多发性神经炎。曾有研究显示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有局灶性缺血性神经梗塞,提示微循环障碍导致糖尿病性单神经病变。 糖尿病中动眼神经麻痹的典型表现是伴有上睑下垂、瞳孔不受累、伴发同侧头痛的急性发作性复视。 诊断糖尿病眼肌麻痹的标准为:糖尿病患者突然发生眼肌麻痹,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诊断为本病。发现糖尿病患者出现眼肌麻痹时需要排除颅内疾病,如颅内肿瘤、颅内动脉瘤等。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一般不会出现瞳孔改变,这是与颅内动脉瘤压迫相鉴别的要点。虽然瞳孔未受累经常作为区分糖 尿病与其他结构性眼病(动脉瘤,肿瘤或肿块)的手段,但14-18%的糖尿病患者确实发生瞳孔功能障碍。 在对糖尿病引起的眼肌麻痹,以控制血糖治疗糖尿病为关键,并尽量减少其他更严重的缺血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可能有助于康复。同时给予大量的B族维生素及血管扩张剂,营养神经的药物,以改善神经缺血状态,促进神经机能的恢复。在大多数情况下,神经功能可以恢复, 尽管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症状缓解。 转载自国际眼科时讯公众号
医生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应认真评估老年人日常生活行为能力,善于发现老年人可能发生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帮助老年人远离跌倒伤害。1、加强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掌握防范跌倒知识。医生应利用随访、健康评估等各种场合,向老年人及其家属讲解跌倒的严重危害性,提高对跌倒危害性的认知,自觉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消除环境中的危险因素。2、居室照明应充足。老年人的视力渐渐退化,对于光线的调节能力变差,光线太强或太弱都会使老人感到眩晕或者看不清物品,因此室内应保持适中的光线,对预防跌倒至关重要;开关要放在显著位置,方便老人寻找开关;夜间应留盏夜灯,以方便夜晚行动。3、安全的活动空间。室内家具摆设位置要固定,不要经常更动。走道楼梯不要堆放杂物,电线收好或固定在角落,地面高低落差不宜太大,不做门栏,避免铺设瓷砖或者大理石地板,也要避免使用小块的地毯,若需要则建议采用有牢固的防滑底且边缘固定的地毯。4、衣裤鞋袜穿着合适。太长或者太宽的衣服裤子、鞋子老旧或者磨损严重、鞋子不防滑,都可能成为造成老人跌倒的风险。所以衣裤不可过长或者过宽,裤管的长度,应至脚踝为宜。购买合脚的鞋子或拖鞋,鞋底要粗糙、防滑,且鞋内不要垫太厚的鞋垫,以免影响脚底的感觉。尽量不穿拖鞋,穿脱鞋袜、裤子应坐稳穿脱,切忌单腿站立。5、安全贴心浴室最重要。浴室湿滑的环境是预防老人跌倒的重点区域。浴室地面应保持干燥、防滑、有安全扶手;若有浴缸,其高度应低于膝盖,浴缸旁放置防滑的座椅;马桶、洗手台及浴缸旁都应装上坚固的扶手。6、合适的家具太低、太软的椅子(沙发)并不适合老人,椅子要有扶手。床的高度要适中,和膝盖的高度差不多;衣柜的高度以不需要垫脚即可以取物为宜,家具的尖锐处加上防撞条或者海绵。7、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适量运动能增强老年人的肌肉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等,并可有效防治骨质疏松;合理膳食,适当增加瘦肉、牛奶、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适当补充维生素D、含钙制品,对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大有益处。8、给予老年人有效的心理指导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克服不服老、不愿意麻烦别人的心理,在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借助合适的辅具例如拐杖、助步器及轮椅等,并将其放置于床边,或者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9、生活起居做到3个“30秒”不可少老年人变换体位时速度一定要慢,日常生活起居做到3个“30秒”,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10、注意用药安全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增加跌倒的风险,例如降血压药、镇静剂、安眠药、利尿剂、感冒药、抗组胺药等,如果无法避免服用这些药物时,应提醒老人在服药后多休息,日常生活做到一般“三慢”,即转身、转头动作慢,起身、下床速度慢,行进与外出也要慢。老年人发生跌倒后,无论受伤与否,都要及时告诉家人或医生。如发现有老年人跌倒,应先确保环境安全,根据跌倒者的受伤情况进行相应处理。转载自中国社区医生公众号
糖尿病神经病发症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累及50%的糖尿病患者,其临床表现各异,最常见的是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变(DSPN)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AN),由于前者临床上患者多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患者和医生都比较重视,而后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复杂,患者可能没什么感觉,也可能虽然有一些表现,但特异性又不高,所以其重要性未得到重视,但事实上DAN同样是一种严重且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特别是有可能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以至于有人称之为无声的杀手,所以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DAN病因及发病机制在人体中,自主神经系统能够调节内脏、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并参与内分泌调节葡萄糖、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以及体温、睡眠和血压等。由于内脏反射通常不能随意控制,因此它也被称为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AN一般首先累及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是人体最长的神经,人体75%的副交感活性来自于迷走神经,因此即使是早期的DPN其影响也是广泛的,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都易受到影响。DA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是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导致的氧化应激、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增多使神经内膜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缺乏而致神经功能异常。另外,自身免疫因素、维生素缺乏、遗传和环境因素等也可能与DAN的发生有关。二临床上常见的可疑症状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常常发病隐匿、缓慢,且累及多个系统,如发现以下表现,要警惕自主神经病变可能。1.休息时心慌、心悸,运动耐力下降;2.体位变动时(特别是卧位、坐位变直立位)头晕眼花,甚至黑蒙、晕厥(为直立性低血压即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无痛性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手术过程中心血管不稳定。如果有这些症状表现,可能是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其与心源性猝死、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使糖尿病患者的总病死率、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与无痛性心肌缺血显著相关,而恰恰危害也最大,容易延误心血管事件(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疲劳、意识紊乱、水肿、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心律失常、咳嗽或呼吸困难的均应想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可能。3.食管蠕动障碍表现为胃部灼热感和吞咽固体食物困难;4.胃轻瘫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胃张力降低、胃酸减少、早饱、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和胀气,持续数天或数月,反复发作;5.肠蠕动障碍导致的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胃轻瘫可能影响机体对食物的吸收,会引起血糖水平的波动和餐后低血糖的发生,因此对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应考虑到胃轻瘫的可能性。这些症状可能属于消化系统的自主神经病变。6.膀胱功能障碍:出现排尿困难、尿失禁、尿潴留等问题,继而容易引发尿路感染;7.勃起功能障碍、逆行射精出现性欲减退、阳痿,阴茎无射精;女性性功能障碍(阴道干涩、分泌物减少)、月经紊乱等。可能是泌尿生殖自主神经病变。8.其他症状:泌汗障碍表现为汗液分泌异常,下半身少汗甚至无汗,上半身则因为代偿而出现畏热和多汗的情况;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肢体过冷,以下肢及足部尤为明显。因上述原因,患者可出现皮肤干燥、弹性减退,手足干燥开裂,并容易继发感染,还可有指/趾甲营养不良等。为主管汗液分泌及血舒缩功能管的自主神经出现了病变。特别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会增加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会使低血糖自主神经预警信号(如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减弱或消失,患者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由于没有不适,患者可能不会主动进食或求助,最终可能很快进展到严重低血糖甚至昏迷。三结束语总之,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隐匿性强,症状复杂多样,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一定要多向患者宣教,告诫患者如果有上述症状表现及时去专科门诊就医,早诊断,早干预防止自主神经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而造成严重后果。转载自医学界内分泌频道
当水的摄入量远远超过身体排出量时,过多的水分就会滞留在机体中,导致血浆被稀释,从而使血浆中的钠离子浓度降低。这种现象就是水中毒,也叫做稀释性低钠血症。正常情况下,身体中细胞内外的钠离子浓度处于平衡状态。但当水中毒时,细胞外的钠离子浓度比细胞内的更低,为了保持细胞内外的浓度平衡,细胞外的水分会流向细胞内,导致细胞膨胀。如果是脑部细胞发生膨胀,由于大脑是由坚硬的脑骨固定和包裹的,脑组织受到挤压,则可能会导致脑水肿,出现头痛、嗜睡、视力模糊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致命。喝水多了会伤肾吗?我们平日摄入的水,大多数都是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的,所有的尿液都是经过肾脏过滤形成的。当喝水过多或过快时,肾脏就需要过滤出更多的尿液排出体外,增加肾脏的工作量。所以,为了肾脏的健康,喝水不能过多也不要过快。对于心脏功能不好的人来说,喝水过多而不能及时排除的话,会使心脏不胜负荷,导致心脏功能下降甚至心脏衰竭等危及生命。另外,喝水过多还会导致腹痛、腹胀、腹泻等消化道并发症、以及电解质紊乱引发的头晕眼花等症状。一天能只喝一点水吗?既然喝水过多可能会出这么多的状况,甚至还会中毒,那少喝点水行不行呢?答案是,喝水太少了也不行。身体对水的依赖和需求是十分敏感的,哪怕只有1%的水分补充不足,身体也会感受到缺水,表现出不舒适的症状。一天喝多少水最合适?对于健康的成年人,推荐每日补水量为1500ml-1700ml;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推荐饮水量少于成年人,且随着年龄增加而适当增加。具体的饮水量还要根据劳动强度、出汗多少以及气温情况进行合理的增减。除此之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尽量选择白开水、矿泉水以及纯净水。不要用含糖的高热量饮料代替。2、最好喝20-30℃的温开水,不要超过50℃。人体食道粘膜不能耐受很高的温度,超过50℃的水会损伤粘膜。3、少量多次也是科学喝水的一个重要原则。不要一次性喝太多也不要喝太快。怎么判断自己喝水够不够?可以通过尿液的颜色来判断,这是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正常的尿液颜色呈现出淡黄色,类似柠檬黄。如果小便颜色正常,则基本认为补水量合适,应继续保持。如果尿液呈现深黄色甚至褐色,说明补水量太少,身体处于缺水状态,应及时补充水分。如果尿液透明无色,则说明补水过量,应适当减少喝水量。但是,尿液的形成及排出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尿液颜色来判断身体的水分状态是相对延迟的,最好是使用固定体积的水杯喝水,估算每天的喝水量。转载自科普中国公众号
三叉神经痛是面颊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的一种特殊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由于发作时常伴有面肌抽搐,故又称之为痛性抽搐。其年发病率为4.3/10万人,女性高于男性(3︰2),成年及老年人多见,40岁以上患病占70%~80%左右。以面部右侧的居多,也有少数双侧发病的,双侧发病占3%。三叉神经痛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三叉神经痛是指有明确病因,如肿瘤、炎症及颅底畸形等,压迫或刺激三叉神经而引起面部疼痛,治疗上以去除原发病变为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大致分为中枢性病因及周围性病因两种,其中周围性病因可能与感染、压迫及颈动脉管顶壁的缺陷等有关。本文介绍的三叉神经痛是指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怎么就得了三叉神经痛?了解病因老年人确实相对于青年人来说更易患三叉神经痛,据调查,这种疾病在中老年人的患病率为182/10万人。目前研究认为,三叉神经根部受到一根或多根异常小血管压迫,是引起三叉神经痛的重要原因。但在青年时期却常不发病,往往要等到中老年时才发病,其主要诱因可能有:1.血管磨损:血管长期压迫磨损三叉神经,这些异常血管可能从出生或十几岁时就已压迫着三叉神经,血管长期磨损三叉神经鞘膜致使三叉神经脱髓鞘改变,导致三叉神经支配区域痛;2.脑动脉硬化:在青年时期血管无硬化,弹性良好,压在三叉神经上无任何感觉,但到老年期时血管硬化,血管就像石块一样压迫在三叉神经根上就会产生三叉神经分布区的面部剧痛;3.脑萎缩:老年时,多会发生脑萎缩及脑实质内容物体积变小,而颅腔大小不变,导致颅内容物发生扭曲、变形,其中包括血管、神经的移位等,致使血管移位走形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引起疼痛。以上就是三叉神经痛为什么老年人易发的可能原因,其确切机制仍在研究之中。为何三叉神经痛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在临床可以看到女性患三叉神经痛稍高于男性,这和女性的生理结构有关。对女性而言,三叉神经痛往往易发生在一些特殊时期,如孕产期、更年期等。40岁以上的中年女性一般即将或已经进入了更年期,这个时期的女性不管是在生理上还是情绪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些变化都能一定程度上导致三叉神经痛的诱发。所以女性朋友更应该注意,在平时更应该采取措施预防三叉神经痛。但是对于没有发病的人群来说,也没有必要每天提心吊胆地担心自己是否会生三叉神经痛,毕竟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还是相对较低的。三叉神经痛的疼痛特征是什么?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是在口唇、口角、鼻翼、上腭或口腔黏膜等颜面部位出现的反复发作的阵发性剧痛,发作无先兆,急来骤去,形似闪电,疼痛剧烈难忍,如刀割、烧灼、针刺或电击样,常常有些特别敏感的点,俗称“触发点或扳机点”,只要轻微接触就可触发颜面部剧痛,由于害怕疼痛发作,病人常常不敢讲话、进食、刷牙和洗脸,严重影响人的生活质量。牙痛与三叉神经痛区别是什么?对于早期轻度的三叉神经痛或疼痛区域在牙齿周围,常常被误认为是牙痛,甚至错误地进行拔牙治疗,但拔牙后疼痛依旧。为此对于反复牙痛,但是没有牙周组织肿胀发炎的病人,建议除了随访口腔科外,还需要到神经内科就诊,以排除三叉神经痛可能。除了疼痛外,还可造成以下危害1.部分三叉神经痛病人因为常揉擦同侧面部以求减轻疼痛,久而久之面部皮肤变得粗糙、增厚和眉毛脱落。有少数病人出现跳动、抽搐,也有伴有面部潮红、流泪、流涕、出汗等症。2.急性的或长时间的三叉神经痛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等一系列生理活动的变化。三叉神经痛不断发作性疼痛刺激使中枢神经系统处于兴奋状态,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表现为儿茶酚胺分泌增加,糖原分解作用加强,加之许多三叉神经痛病人不敢进食,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3.三叉神经痛还会使病人心情焦虑,烦躁易怒,因恐惧疼痛不敢洗脸、刷牙、进食,面部口腔卫生差、面色憔悴、情绪低落。许多人的精神活动处于抑制状态,悲观失望,不能忍受其痛苦,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长时间的抑郁使三叉神经痛病人表情淡漠,对外界变化反应迟钝。为此,三叉神经痛要及早地治疗,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病人的健康。三叉神经痛可以根治吗?现实生活中,多数病人都知道自己患了三叉神经痛,但并不知道三叉神经痛能够治愈或根治。其实,三叉神经痛是一种可以完全治愈的疾病,关键是要得到专业医生的指导,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三叉神经痛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治疗方法有药物及手术。药物疗效可以达到70%~80%以上,对药物无效的病人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其中微血管减压术近期有效率达80%~95%,已经成为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手术方法。另外,部分三叉神经痛病人由于长期疼痛,可出现心理障碍,情绪低落等,对三叉神经痛的预后不利,建议病人要保持良好心态,积极面对现实,以促使三叉神经痛达到长期缓解状态。转载自人卫健康公众号
一,桡神经感觉支卡压是怎么回事本病由美国医生Wartenbery首次提出描述,故临床也称之为Wartenbery综合征。他描述了前臂桡神经感觉支卡压症,病人诉手背桡侧麻痛、感觉减退,这些病人在桡神经浅支的行径中有触觉过敏,并有握力降低,并发现腕关节尺偏时,可出现刺痛,当前臂旋前时症状加重,但当时并不知道原因是什么。直到1986年,约翰霍普金斯医院整形外科医生Dellon在《TheJournalofHandSurgery》发表了桡神经感觉支在前臂的卡压,人们才开始了解和重视此病。本病最初由桡神经浅支单纯性神经炎和神经炎性疾病引起。最早常见于长时间戴手铐的人,因此亦将其称为手痛性麻痹、犯人麻痹和手袖疾病。随着有关研究的进展,人们逐渐认识到,桡神经浅支的卡压是本病的病因。并发现该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是腕部疼痛、无力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桡神经感觉支卡压发生的原因桡神经感觉支即桡神经浅支,行走于肱桡肌的深面。在桡侧伸腕肌与肱桡肌的肌腱肌腹交界处的间隙,由深层穿至浅层,在两肌腱的间隙处有交叉及环行纤维组织将该段桡神经浅支包绕,并与两腱及筋膜组织连接在一起。比较固定;而桡神经浅支在进入浅层的部分可有一定的伸缩活动,并随腕关节的屈曲而拉长变直,随腕关节的背伸而松弛弯曲。当腕关节长期反复活动。桡神经浅支就可能长期反复的牵拉、摩擦造成损伤;局部外伤、扭伤也可能加重桡神经浅支和两旁的肌腱及深层筋膜的粘连,进一步减少活动度,而易诱发该病。三,桡神经感觉支卡压的临床症状及检查诊断在临床表现上,本病患者大多有外伤劳损史,具体为前臂外伤、扭伤和反复腕关节活动史,包括需长期伸屈腕关节和旋转前臂史。疼痛主要表现为灼性痛、麻痛和针刺样痛,有少数患者会有腕部反复痛和胀痛,疼痛随腕关节活动而加重.可放射至肘部甚至肩部。手部无力握拳、抓、捏均可能诱发疼痛而不能用力。临床体征上,Tinel征阳性,位置则大多数位于前臂中下1/3交界处,亦有于腕上3~4cm处者,前臂旋前、腕背伸时,Tinel征最明显,Tinel征最明显处往往是桡神经浅支卡压处。手背及前臂桡侧感觉异常,包括针刺痛觉减退,甚至丧失;触觉、振荡觉的改变以及两点辨别觉异常。腕部压痛(主要为酸痛)。屈腕握拳、屈腕尺偏、前臂旋前均可诱发疼痛。辅助检查上,电生理检查时,严重者可记录不到感觉电位。大多患者可发现传导速度变慢。诱发电位振幅降低。诊断性神经阻滞时,对前臂桡侧Tinel征最显著部位用10%利多卡因3~5ml注射,2~3分钟后可出现症状减轻,甚至完全消失,手指力量加强等。四,桡神经感觉支卡压的治疗本病保守治疗一般效果较好,具体来说,包括腕关节制动、伤科手法治疗,辅助理疗、温水浸泡及于Tinel征处局部药物注射等。 当少数患者经保守治疗无效时,特别是有外伤史,局部瘢痕组织明显卡压者,则应考虑手术治疗。
VP的临床表现1.运动症状:VP显著的临床特征是双下肢帕金森综合征,即双侧对称性的步态障碍。2.非运动症状:认知障碍尤其是痴呆和小便失禁是最常见的非运动症状,少数患者甚至需要留置尿管。3.其他少见的症状和体征:可见Myerson征即眉间叩击征(glabellartapsign)阳性,罕见嗅觉障碍及视幻觉。4.起病形式和病情进展差异较大推荐意见:应详细了解帕金森综合征的起病形式、发展过程、临床表现、诊疗情况及其与脑血管病损害之间的关系,了解是否有血管危险因素及其干预情况,了解是否有脑血管病及其防治情况。应对患者进行一般体检和神经系统检查,尤其是运动功能、认知功能、神经心理和自主神经功能评估及检查;同时,应寻找脑血管病的证据,并排除其他可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疾病。VP的影像学1.CT与MRI:CT与MRI主要显示广泛的脑室周围白质损害。2.SPECT:帕金森病显示示踪剂摄取显著降低;而VP一般显示正常。推荐意见:对所有疑诊VP的患者应进行脑结构影像学检查,如头颅MRI检查,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对没有条件进行MRI检查的单位,亦可行CT检查;对于和帕金森病临床鉴别诊断困难的病例,结合SPECTDAT显像有助于VP和帕金森病的鉴别。VP的诊断与鉴别诊断VP诊断常用2004年提出的标准:(1)有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即必须具有运动迟缓,并具有下列症状之一:静止性震颤、肌强直和姿势不稳,姿势不稳排除由原发性视觉、前庭、小脑及本体感觉异常引起。(2)具有脑血管病的表现,可以为脑影像学的表现,也可以是由卒中引起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3)上述(1)和(2)之间必须有关联:卒中后急性发病或在1年内逐渐出现帕金森综合征的表现,卒中受累部位主要引起基底节区运动输出功能增强(苍白球外侧部或黑质致密部)或丘脑皮质通路功能减低(丘脑的腹后外侧核,额叶大面积梗死),导致对侧肢体以少动-强直为主要表现的帕金森综合征;隐匿性起病、由皮质下脑白质损害引起的早期双下肢步态障碍或认知功能障碍。(4)排除标准:反复颅脑外伤;确诊脑炎;起病时有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史;MRI或CT证实脑肿瘤或交通性脑积水;其他原因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等。VP有两种类型,诊断主要依据:(1)老年发病,卒中后急性发病或在1年内逐渐出现卒中部位对侧肢体以少动-强直为主要表现的偏侧帕金森综合征;(2)隐匿性起病,早期出现双下肢步态障碍、姿势不稳或痴呆,上肢症状较轻,无典型的4~6Hz搓丸样静止性震颤,脑CT或MRI可见广泛皮质下脑白质损害,多巴胺能药物疗效欠佳,又称“下半身帕金森综合征”(lowerbodyparkinsonism)。VP的鉴别诊断:VP需与其他可表现为帕金森综合征、步态异常及认知障碍的疾病相鉴别。推荐意见:VP诊断需具备下列3个核心要素:(1)帕金森综合征:表现为双下肢步态障碍或偏侧肢体运动障碍;(2)脑血管病损害的证据:可以是影像学表现或由卒中引起的局灶性症状和体征;(3)帕金森综合征与脑血管病损害有因果关系: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头颅影像学检查确定帕金森综合征与脑血管病损害有因果关系,并能除外其他导致帕金森综合征的原因。VP的治疗(一)帕金森综合征的治疗1.多巴胺能药物:部分患者脑血管病变损害了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能药物可以改善帕金森综合征。由脑白质病变引起的帕金森综合征,多巴胺能药物以及其他的治疗帕金森病药物疗效欠佳。2.其他方法: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可以改善步态障碍。推荐意见:多巴胺能药物治疗VP可能有效。其他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二)脑血管病的治疗及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控制由脑梗死或脑出血引起的急性VP应按照我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脑出血诊治指南进行卒中的急性期处理,并进行相应的二级预防。严格控制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对防治卒中及认知障碍是有益的。推荐意见:急性VP应按照我国相应指南进行卒中的急性期处理,并进行相应的二级预防。积极干预各种血管性危险因素,是否可以有效地延缓VP的进展,尚有待研究。(三)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VP认知障碍的治疗主要依据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cognitiveimpairment)的治疗。多奈哌齐、加兰他敏、卡巴拉汀等胆碱酯酶抑制剂和兴奋性氨基酸受体拮抗剂美金刚对于轻中度血管性痴呆(vasculardementia,VaD)患者的认知功能有轻度改善作用,可用于VaD的治疗。推荐意见:胆碱酯酶抑制剂和美金刚对于VaD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有改善作用,植物提取物银杏制剂对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可能有效,但对于VP治疗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转载自医脉通临床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