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下面的GAD-7的7个问题进行自测,将得到的总分相加求和,判断是否存在焦虑、忧郁症状,若总分达5分或5分以上应警惕抑郁症状或焦虑症状;评分标准:0-4分 正常;5-9分轻度焦虑;10-14分重度焦虑;15-21重度焦虑。
大多数特应性皮炎(atopicdermatitis,AD)患者期待的目标是不复发,因为疾病本身,确实不能够根除,但是能够维持不复发不加重,确实也是长期治疗目标。大多数轻中度AD患者其实是可以实现长期不复发加重的,环境的改变、情绪波动、治疗不规范等情况都会导致病情加重。那么,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预防AD的复发?AD的发病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众多因素都会导致AD的病情反复与加重,包括非特异性因素,比如环境、气候刺激、感染、心理压力,以及易敏患者接触食物、吸入或接触性过敏原等。在不能改变自身遗传因素的情况下,要使病情减少复发,主要是保持良好的环境因素和情绪。一、大多数AD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恢复和保持皮肤屏障功能是AD治疗的基础。建议患者低水温、短时及少频率的洗浴,同时加强润肤剂的使用。从而阻止皮肤水分丢失、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和减弱外源性不良因素的刺激。可以选择正规医用润肤剂,成分安全有效。二、避免机械物理、化学物质刺激,这有助于AD病情恢复,如反复加剧搔抓恶性循环可诱发AD加重,避免搔抓刺激可以中断此恶性循环。三、环境气候因素包括季节变换、气温变化以及光照等,都与AD走着直接关系,应避免过度干燥和高温的刺激;若有明显日晒后加重的情况则建议防晒。四、心理因素,如精神紧张、焦虑、抑郁等,也在AD的发病中发挥一定作用,心理疏导、维持愉悦的心情可使AD受益。五、过敏物质因人而异,一般不主张盲目忌口或避免过敏原,可以进行过敏原检测,或者做过敏日常记录,长时间观察日常生活中可以使病情加重的因素,比如食物、环境及接触物质之间的关系。用来寻找到特异性过敏原后再进行避免接触。 总之,只有做到正确使用保湿润肤剂,积极寻找病因,尽量避免或减少诱发因素的接触机会,就可以减少特应性皮炎复发和加重的几率。
成年人正常脉率为 60-100 次/分,冠心病患者的心跳次数最好控制在50~60次/分之间。正常情况下,脉搏节律是规律的,且与心率一致,因此可通过脉搏是否规整、脉率是否正常来粗略判断有无心律失常。如果脉搏节律忽快忽慢,或者时有时无,就是心律不齐。 怎样自测脉搏? 凡浅表靠近体表的大动脉均可用于诊脉,最常选择桡动脉。被测者取坐位或卧位,手臂放于舒适位置,腕部伸展,掌心向上。 测量者将食指、中指、无名指的指端放在桡动脉表面(手腕骨头边缘到拇指下方肌腱之间),压力大小以能清楚地触及脉搏为宜。一般情况下测30秒,将所测脉搏数值乘以2,即为脉率。若自测脉搏不整齐者,应测量1分钟。 脉搏异常说明什么? 平静状态下,脉搏超过100次/分,叫心动过速。原因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前者常见的原因有紧张、情绪波动、吸烟、饮酒、饮茶或咖啡等;女性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神经衰弱者,常伴有心动过速。病理性因素有发热、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贫血、心肌炎等。 如脉搏低于60次/分,属于心动过缓。可见于健康的青年人,尤其是运动员和身体很好的人,还有就是睡眠状态下,人的心率可低至30?40次/分。病理情况下可见于甲状腺功能低下、严重缺氧、低温、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以及应用某些降低心率的药物等。 手摸脉搏感觉不连续,有长的间歇,即正常脉搏后较长时间才摸到下一个脉搏,同时感到心里难受,感觉一次很强的心脏跳动,然后有一段停顿,或心跳如坐电梯突然下降的感觉,这可能是早搏或是房室传导阻滞。 早搏是心律不齐中最常见的形式之一,在健康人和有心血管疾病的人都可能出现,如果每分钟出现的次数较少或者偶尔出现,对心脏的功能影响不会大,若每分钟超过5次,即使没有心脏病的健康人也要引起高度注意。建议心内科就诊。 测量脉搏注意事项 作为日常监测,测脉搏前应保持安静,不要在活动后或饭后马上测量。但当发生心悸、心慌时应即刻测量。 对于有一定经验的,测脉搏可用食指、中指,甚至单用食指即可测量,不建议用拇指,因拇指小动脉搏动较强,易与被测者的脉搏相混淆。 如为偏瘫者测脉,应选择健侧肢体。 当心律不齐时,使用电子血压计测量血压和心率往往出现错误。 转载自全科医学论坛
从发病机理看二者区别: 低血糖:与糖尿病关系最为密切。在降糖治疗过程中,降糖药选择不当、剂量偏大、节食过度、运动超量等,葡萄糖入不敷出,极有可能发生低血糖。 小中风:发病与高血压、糖尿病均有关系,二者皆可导致动脉内膜受损,粥样斑块累积,管腔狭窄,血流阻力增加。如果斑块脱落,形成微小血栓,堵塞下游血管,引起脑、脊髓或视网膜局灶性缺血,这种短暂的、一过性的缺血,就是小中风。低血糖和小中风发病机理虽不同,但可发生在高血压伴糖尿病的同一病人身上。 从临床表现看二者区别: 低血糖与小中风均有突然出现的头昏、乏力、手足失措的感觉,初发病人常会混淆;但仔细分析,二者是有区别的。 低血糖:一方面因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患者表现出心慌、焦虑、出汗、饥饿、四肢颤抖;另一方面,因脑细胞糖供应不足、功能下降,患者出现头晕、神志改变、步态不稳,甚至抽搐、昏迷等。老年患者症状不典型,检测血糖≤3.9mmol/L可以诊断。 小中风:患者常有单侧肢体麻木、举手投足无力、同向偏盲、语言不流利、辞不达意,或头晕、情感淡漠、人格异常、平衡障碍、摇摇欲跌等表现,发病时间数分钟至数十分钟,不超过1小时,常自行缓解,不留后遗症,且易复发,并极有可能发展为大中风(即脑卒中)。 从防治方法看二者区别: 低血糖与小中风同属急性发病,同有神经症状,必须尽快就诊。二者发病机理不同,处理方法也就各异。 低血糖:预防在于调整用药方案与生活方式;治疗重点为补给糖类食物(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降糖药的病人,应补给葡萄糖等单糖制品而不是糖类食物)。 小中风:预防在于控制高血压、糖尿病和脂代谢紊乱以缓解动脉粥样硬化;治疗原则是正确使用抗血小板及扩脑血管药物等。 内容节选:《糖尿病之友》
糖尿病眼肌麻痹临床特点: 1.糖尿病并发眼肌麻痹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且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及病程无关。 2.急性起病,往往以复视为主诉。 3.单眼发病多见。 4.可伴有眼痛、头痛,需与痛性眼肌麻痹鉴别 5.动眼神经麻痹最多见,其次为外展神经。 6.血糖往往控制不佳。 7.综合治疗基本能痊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常见的糖尿病眼部并发症,但临床上其实经常会遇到一些容易被大家忽略的和糖尿病相关的眼部并发症,如糖尿病眼肌麻痹等,从而导致误诊和漏诊,掌握其特点有助于临床医生对其认识和治疗。 糖尿病可引起任何颅神经麻痹,患者可能会从孤立的动眼神经 (第三),滑车(第四)或外展神经(第六)神经麻痹或合并眼神经麻痹中出现复视[。其中以动眼神经受累最常见,外展神经次之,而滑车神经受累较少。糖尿病并发眼肌麻痹多发生在中老年人,且与糖尿病的严重程度及病程无关。其特征为单眼眼肌麻痹,瞳孔直接或间接对光反应正常。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病是由于神经缺血所致,也可能由于高血糖等多种因素引起多发性神经炎。曾有研究显示糖尿病动眼神经麻痹患者有局灶性缺血性神经梗塞,提示微循环障碍导致糖尿病性单神经病变。 糖尿病中动眼神经麻痹的典型表现是伴有上睑下垂、瞳孔不受累、伴发同侧头痛的急性发作性复视。 诊断糖尿病眼肌麻痹的标准为:糖尿病患者突然发生眼肌麻痹,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诊断为本病。发现糖尿病患者出现眼肌麻痹时需要排除颅内疾病,如颅内肿瘤、颅内动脉瘤等。糖尿病性眼肌麻痹一般不会出现瞳孔改变,这是与颅内动脉瘤压迫相鉴别的要点。虽然瞳孔未受累经常作为区分糖 尿病与其他结构性眼病(动脉瘤,肿瘤或肿块)的手段,但14-18%的糖尿病患者确实发生瞳孔功能障碍。 在对糖尿病引起的眼肌麻痹,以控制血糖治疗糖尿病为关键,并尽量减少其他更严重的缺血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和高脂血症,可能有助于康复。同时给予大量的B族维生素及血管扩张剂,营养神经的药物,以改善神经缺血状态,促进神经机能的恢复。在大多数情况下,神经功能可以恢复, 尽管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以上症状缓解。 转载自国际眼科时讯公众号
首先要排除出血性疾病,排除使用影响凝血功能的药物。牙龈出血与口腔卫生差密切相关,应少吃刺激性食物,保证三餐后刷牙,保持口腔清洁,选择小头软毛牙刷,采用巴斯刷牙法,每次刷牙三分钟,酌情选择牙线、牙缝刷等牙齿邻面清洁工具,必要时可采用漱口液(如氯已定漱口液)或淡盐水漱口,疫情解除后来医院检查处理。
1拔牙创伤正常愈合的四个阶段 1出血及血块闭合阶段 拔完牙之后,拔牙创口会持续出血,一般持续15-30分钟,这些血液会在创口处形成血块以封闭创口。这些血块有保护创口,防止感染,促进创口愈合的功能。 但是因为血块并不能算是牢固,所以刷牙漱口很容易血块脱落,造成创口愈合缓慢,同时出现牙槽感染,疼痛等并发症的可能性大大增加,所以拔牙后24小时内禁止刷牙漱口。 2血块变为肉芽组织 拔牙后数小时,牙龈组织收缩,约24小时后血块内部开始出现肉芽组织,此后的第七天血块会完全被肉芽组织所代替。 3结缔和上皮组织出现 拔牙后3天—20天,更成熟的结缔组织替代肉芽组织。同时牙槽嵴的尖锐边缘骨被持续吸收,牙槽的高度下降,同时新骨开始生成。 与此同时,上皮(牙龈)边缘开始沿表面向中间生长,讲整个创口包裹完毕。这个过程整体需要30天左右。 4骨组织生成并成熟 牙龈包裹完成后,在创口内部开始形成骨质结构,大约35天后,拔牙创口的三分之二被纤维样骨质充填,而余下的三分之一则需要3-6月后,成熟的骨组织替代不成熟骨质,牙槽突功能性重建基本完成,才会被填满,这时创口完全消失。 通俗来说整个拔牙后的愈合过程如下,拔牙后出血,形成血块,然后血块变为肉,然后牙龈包裹创口,创口内血肉经过长期机化变成骨,骨头慢慢变成熟,这时候才算是完全愈合完毕。 2拔牙后清洁办法 1 48小时内 买支注射器,吃完饭后用淡盐水把窟窿里的东西冲出来,等48小时后血块凝固后就可以轻轻刷牙漱口了,但是仍然不能刷患处 2 3天——1个月 需要每次吃完东西都要漱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创口的清洁,防止感染,另外,不用担心掉进去的食物残渣会被愈合的伤口包裹进去,因为创口的愈合方式是从内往外(推出去)生长。 3 1个月——3个月 刷牙恢复正常,可以轻刷创口了,漱口习惯还需要继续保持!3个月后,可以恢复原有口腔清洁习惯。
石家庄市第二医院 主任医师 教授 冯红糖尿病有一种并发症叫“糖尿病足”。说到“糖尿病足”,首先映入大家眼帘的也许就是“烂脚”、“足溃疡”、“截肢”等可怕的画面。今天,我写这篇文章,目的就是告诉大家“糖尿病足”并不可怕,只要早期检查,“糖尿病足”是可以预防的。【概念】糖尿病足是指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溃疡、感染和/或深层组织破坏。轻者表现为足部畸形、皮肤干燥、发凉、胼胝(高危足);重者可出现足部溃疡、坏疸等。糖尿病足早期检查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相关神经、血管检查等方面的病情评估。一、病史询问1、了解患者患病持续的时间、治疗方式及其并发症情况。2、如已有溃疡病发生,还要了解溃疡的原因、持续时间、程度和进展情况。二、体格检查1、重点注意溃疡面的外观、范围、深度、温度、气味,确定脚有无畸形、浮肿、软组织感染或骨髓炎等。2、检查患者对侧肢体情况。3、检查鞋袜是否合适。三、相关神经和血管检查(一)下肢神经感觉检查/筛查目的:了解患者是否仍存在保护性的神经感觉。1、触觉:尼龙丝法:用一根特制的10克尼龙丝,一头接触于患者的大脚趾、脚跟和前脚底外侧,用手按住尼龙丝的另一头,并轻轻施压,正好使尼龙丝弯曲。结果判定:患者脚底、脚趾能感觉到尼龙丝则为正常,否则为不正常。2、震动觉:128H2音叉法:要进行双侧检查。同一部位重复两次,并增加一次静止音叉检查。患者取半卧位,暴露双足,将音叉放在患者手部(或肘部、前额),让患者体会正常振动的感觉。敲击音叉使其振动,将音叉柄部放在母趾远端第一关节突起上方;同时嘱患者闭眼,询问患者有无振动感觉,并说出振动觉消失的时间,从而判断出振动感觉持续时间。结果判定:(1)振动觉正常。能感到振动,能正确回答三次检查中至少二次。(2)振动觉减退。能正确回答三次检查中的一次。(3)振动觉缺失。完全无振动感,三次皆回答错误。3、痛觉:大头针轻刺足底第1、3、5趾腹部及跖底皮肤,询问有无疼痛及疼痛程度。4、温度觉:分别用盛冷水(5-10℃)和热水(40-45℃)的玻璃试管接触皮肤,嘱患者报告“冷”、“热”。5、踝反射:患者足放置在平面上,足背屈30°-45°,用叩诊锤轻敲患者的跟腱,以造成踝反射。结果判定:轻叩即出现足趾下弹反射为正常。6、感觉神经定量检测:通过感觉神经定量检测仪的微处理器控制和神经选择性刺激,在皮肤部位进行快速、无痛、定量分析,判断无痛电流感觉阈值、感觉神经传导阈值和功能完整性,及时发现并量化早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二)足底压力测定通过比利时足底压力步态分析系统,让患者站在有多点压力触感器的平板上通过扫描成像、计算机分析测定脚不同部位的压力,了解患者是否存在脚部压力异常和足底异常压力的分布区。(三)周围血管检查1、手触法:用手触膜脚背或胫后动脉的搏动,搏动消失提示有严重大血管病变。2、血管超声检查:明确血管有无狭窄或闭塞。3、经皮氧分压测定:通过经皮氧分压监测仪,无创性监测从毛细血管血流中溢出的局部氧气压力,了解组织细胞的微血管状态、实际氧供应量以及大循环情况,判断下肢动脉、毛细血管的缺血缺氧情况。4、外周血管病变评估:通过法国ATYS外周血管工作站,使用多普勒方式测量肢体动脉压,得出踝动脉/肱动脉收缩压比值(踝/肱比值) ,评估动、静脉血流情况,从而直接或间接的评估并检查潜在的深部静脉栓塞、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管阻塞的严重程度,达到早期判断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病情程度的目的。结果判定:踝/肱比值正常人为1~1.4,<0.9提示下肢有轻度供血不足,0.5~0.7可有间歇性跛行,0.3~0.5可有缺血性休息痛,<0.3可发生肢体缺血性坏死。【知识拓展】糖尿病足的三级预防糖尿病足的预防应该从低危患者开始,中、高危患者为重点预防对象。一级预防主要针对低危患者,通过严格控制血糖、药物疗法、健康教育、控制吸烟饮酒等方法,达到预防糖尿病足的目的。二级预防针对正在发生足溃疡的中危患者,加强伤口处理。三级预防针对中、高危患者,严格控制代谢、科学运动足部、促进伤口愈合、避免足部负荷、对坏死组织进行清创、合理使用扩血管药物等,防止足溃疡发展,降低截肢率、死亡率。
医生在老年人健康管理中,应认真评估老年人日常生活行为能力,善于发现老年人可能发生跌倒的潜在危险因素,及早采取防范措施,帮助老年人远离跌倒伤害。1、加强健康教育,帮助老年人掌握防范跌倒知识。医生应利用随访、健康评估等各种场合,向老年人及其家属讲解跌倒的严重危害性,提高对跌倒危害性的认知,自觉主动学习相关知识、消除环境中的危险因素。2、居室照明应充足。老年人的视力渐渐退化,对于光线的调节能力变差,光线太强或太弱都会使老人感到眩晕或者看不清物品,因此室内应保持适中的光线,对预防跌倒至关重要;开关要放在显著位置,方便老人寻找开关;夜间应留盏夜灯,以方便夜晚行动。3、安全的活动空间。室内家具摆设位置要固定,不要经常更动。走道楼梯不要堆放杂物,电线收好或固定在角落,地面高低落差不宜太大,不做门栏,避免铺设瓷砖或者大理石地板,也要避免使用小块的地毯,若需要则建议采用有牢固的防滑底且边缘固定的地毯。4、衣裤鞋袜穿着合适。太长或者太宽的衣服裤子、鞋子老旧或者磨损严重、鞋子不防滑,都可能成为造成老人跌倒的风险。所以衣裤不可过长或者过宽,裤管的长度,应至脚踝为宜。购买合脚的鞋子或拖鞋,鞋底要粗糙、防滑,且鞋内不要垫太厚的鞋垫,以免影响脚底的感觉。尽量不穿拖鞋,穿脱鞋袜、裤子应坐稳穿脱,切忌单腿站立。5、安全贴心浴室最重要。浴室湿滑的环境是预防老人跌倒的重点区域。浴室地面应保持干燥、防滑、有安全扶手;若有浴缸,其高度应低于膝盖,浴缸旁放置防滑的座椅;马桶、洗手台及浴缸旁都应装上坚固的扶手。6、合适的家具太低、太软的椅子(沙发)并不适合老人,椅子要有扶手。床的高度要适中,和膝盖的高度差不多;衣柜的高度以不需要垫脚即可以取物为宜,家具的尖锐处加上防撞条或者海绵。7、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适量运动能增强老年人的肌肉力量、柔韧性、协调性、平衡能力等,并可有效防治骨质疏松;合理膳食,适当增加瘦肉、牛奶、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适当补充维生素D、含钙制品,对预防老年人骨质疏松大有益处。8、给予老年人有效的心理指导帮助老年人正确认识了解自身的健康状况和运动能力,克服不服老、不愿意麻烦别人的心理,在力所不能及的时候,借助合适的辅具例如拐杖、助步器及轮椅等,并将其放置于床边,或者主动向别人寻求帮助。9、生活起居做到3个“30秒”不可少老年人变换体位时速度一定要慢,日常生活起居做到3个“30秒”,即醒后30秒再起床、起床后30秒再站立、站立后30秒再行走。10、注意用药安全有些药物的副作用增加跌倒的风险,例如降血压药、镇静剂、安眠药、利尿剂、感冒药、抗组胺药等,如果无法避免服用这些药物时,应提醒老人在服药后多休息,日常生活做到一般“三慢”,即转身、转头动作慢,起身、下床速度慢,行进与外出也要慢。老年人发生跌倒后,无论受伤与否,都要及时告诉家人或医生。如发现有老年人跌倒,应先确保环境安全,根据跌倒者的受伤情况进行相应处理。转载自中国社区医生公众号
糖尿病神经病发症是糖尿病常见的慢性并发症,可累及50%的糖尿病患者,其临床表现各异,最常见的是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神经病变(DSPN)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DAN),由于前者临床上患者多出现疼痛、麻木等症状,患者和医生都比较重视,而后者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比较复杂,患者可能没什么感觉,也可能虽然有一些表现,但特异性又不高,所以其重要性未得到重视,但事实上DAN同样是一种严重且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特别是有可能增加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以至于有人称之为无声的杀手,所以必须要引起我们的重视。一DAN病因及发病机制在人体中,自主神经系统能够调节内脏、平滑肌、心肌和腺体的活动,并参与内分泌调节葡萄糖、脂肪、水和电解质代谢,以及体温、睡眠和血压等。由于内脏反射通常不能随意控制,因此它也被称为植物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DAN一般首先累及迷走神经,迷走神经是人体最长的神经,人体75%的副交感活性来自于迷走神经,因此即使是早期的DPN其影响也是广泛的,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等都易受到影响。DAN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主要是高血糖等代谢紊乱所导致的氧化应激、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增多使神经内膜缺血缺氧、神经生长因子缺乏而致神经功能异常。另外,自身免疫因素、维生素缺乏、遗传和环境因素等也可能与DAN的发生有关。二临床上常见的可疑症状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常常发病隐匿、缓慢,且累及多个系统,如发现以下表现,要警惕自主神经病变可能。1.休息时心慌、心悸,运动耐力下降;2.体位变动时(特别是卧位、坐位变直立位)头晕眼花,甚至黑蒙、晕厥(为直立性低血压即体位性低血压的表现);无痛性或隐匿性心肌缺血、手术过程中心血管不稳定。如果有这些症状表现,可能是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其与心源性猝死、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可使糖尿病患者的总病死率、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及主要心血管事件(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显著提高。研究表明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与无痛性心肌缺血显著相关,而恰恰危害也最大,容易延误心血管事件(致死或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如有不明原因的疲劳、意识紊乱、水肿、恶心呕吐、大汗淋漓、心律失常、咳嗽或呼吸困难的均应想到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可能。3.食管蠕动障碍表现为胃部灼热感和吞咽固体食物困难;4.胃轻瘫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胃张力降低、胃酸减少、早饱、厌食、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和胀气,持续数天或数月,反复发作;5.肠蠕动障碍导致的便秘、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等。胃轻瘫可能影响机体对食物的吸收,会引起血糖水平的波动和餐后低血糖的发生,因此对血糖控制不稳定的患者应考虑到胃轻瘫的可能性。这些症状可能属于消化系统的自主神经病变。6.膀胱功能障碍:出现排尿困难、尿失禁、尿潴留等问题,继而容易引发尿路感染;7.勃起功能障碍、逆行射精出现性欲减退、阳痿,阴茎无射精;女性性功能障碍(阴道干涩、分泌物减少)、月经紊乱等。可能是泌尿生殖自主神经病变。8.其他症状:泌汗障碍表现为汗液分泌异常,下半身少汗甚至无汗,上半身则因为代偿而出现畏热和多汗的情况;血管舒缩功能不稳定、体温调节异常,表现为肢体过冷,以下肢及足部尤为明显。因上述原因,患者可出现皮肤干燥、弹性减退,手足干燥开裂,并容易继发感染,还可有指/趾甲营养不良等。为主管汗液分泌及血舒缩功能管的自主神经出现了病变。特别要注意的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会增加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因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会使低血糖自主神经预警信号(如出汗、饥饿、心慌、颤抖、面色苍白等)减弱或消失,患者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由于没有不适,患者可能不会主动进食或求助,最终可能很快进展到严重低血糖甚至昏迷。三结束语总之,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隐匿性强,症状复杂多样,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糖尿病病史较长的患者,一定要多向患者宣教,告诫患者如果有上述症状表现及时去专科门诊就医,早诊断,早干预防止自主神经病变的进一步发展而造成严重后果。转载自医学界内分泌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