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你知道吗?一块小小的豆腐却蕴含了很多内容。从文化上来说,豆腐最早由中国发明的,在唐代还传入日本造就了一段美好的中日交流历史。在餐桌上,豆腐更是有说不完道不明的故事,一道道可口香甜的豆腐类佳肴数不胜数。就这么一块小小的豆腐却和治病救人的中药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豆腐的出现与大豆密不可分,在古代豆又被称为“菽”。也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利用大豆作为原料从而制作成豆腐。豆腐何时出现的,长期以来都存在分歧。有说在孔子时代就有,如清代汪伋所著的《事物会原》记载:“腐乃豆之魂,故称鬼食,孔子不食。”也有说起源于汉代,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言:“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 安坐获泉布。”说的就是豆腐之术出自汉代淮南王刘安。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也认为豆腐之法始于淮南王刘安之说。但反对的声音也是有的,有学者就认为豆腐最早出现于五代,其观点认为无论是《淮南子》还是《齐名要术》等汉唐文献均无关于豆腐的及豆腐始于淮南王刘安的记载。而最早出现有关豆腐的文献记载是在五代时期陶谷所著的《清异录》中,文曰:“时蕺为青阳丞,洁已勤民,肉味不给,日市豆腐数个,邑人呼豆腐为小宰羊。”可这一切争论随着我国考古工程的挖掘发现有了突破,在1959~1960年,考古队在河南密县打虎亭发掘了两座汉墓,在墓的画像石上就有关于生产豆腐的场面。因此,豆腐的起源产生时间被确定在汉代是没有问题的。 我国近代大豆专家李煜赢曾说过:“中国之豆腐为食品之极良者,其性滋补,其价廉,其制造之法纯本乎科学。”而最早记载关于豆腐制作法是在北宋的本草书籍《本草衍义》一书中,其文曰:“生大豆……又可硙(硙:磨。)为腐,食之。”明代的《本草纲目》将有关豆腐的信息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记载,包括选豆原料、制作工艺、豆腐的功效作用等。文曰:“凡黑豆、黄豆及白豆、泥豆、豌豆、绿豆之类皆可为之,水浸,硙碎,滤去渣,煎成,以卤汁或山礬叶或酸浆醋淀,就釜收之。又有入缸内,以石膏末收者。”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大豆依旧是做豆腐的理想原料,虽然各种豆皆可做豆腐,但不同品种的豆的蛋白质含量各有高低。白豆和泥豆的蛋白质含量均低于大豆,豌豆和绿豆的蛋白质含量只有大豆的20%~24%。此外,李时珍也为我们提供了石膏点豆腐的文献证据,而且还有多种点豆腐的凝固剂存在。因此,如果我们今天自己做豆腐依然要选用以色泽光亮、子粒饱满的大豆为好。 除了作为日常佳肴之外,还能治病。民间素有“金秋豆腐似人参”之说。在古代医药书籍中关于豆腐的功效记载也十分常见,如《随息居饮食谱》载:“豆腐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本草求真》云:“治胃火冲击,内热郁蒸,症见消渴、胀满。并治赤眼肿痛。”现代研究发现豆腐的营养价值极高,含多种微量元素,如铁、镁、钾、叶酸、维生素B1和维生素B6等。而且,豆腐不含胆固醇,是高血压、高血脂及动脉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药膳佳品。但凡事均有它的两面性,豆腐也不例外,特别是过量食用豆腐就会出现损害身体的现象。在正常情况下,人吃进体内的植物蛋白质经过代谢最后大部分会成为含氨废物,由肾脏排出体外,但如果这个人的肾脏排泄能力有问题,又大量使用豆腐,摄入过多的植物性蛋白就会使体内生成的含氨废物增多,加重肾脏负担,会使肾功能进一步衰退。由于,豆腐的原料为大豆,大豆中也含有一些有害物质,如胰蛋白酶抑制素、皂角素等,过量食用后也容易产生腹胀和消化不良。 豆腐不仅在国内赞誉有加,在世界各地同样受到追捧。日本江户时代出版的《料理物语》中就有十三种豆腐制法,奈良的“祇园豆腐”也是远近闻名,从四川传去的“麻婆豆腐”在日本的一些动漫影视、综艺节目中也都有不少的出镜率,使其一度成为日本人心中最受欢迎的“中国料理”。在1873年奥地利首都维也那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中国的豆腐受到了各国人士的称赞,也由此传入西方国家。可以说豆腐的对外输出无疑是成功的。由此笔者也有个想法,既然豆腐能凭借美味的膳食走出国门,那药食两用的其它食物能不能也能像豆腐一样,做成可口又健康的膳食走出国门呢?
中文是门博大精深的语言艺术,多加一个字或缺少一个字往往就会天差地别。在文章中,在日常表达中都有表现。那与生命健康安全息息相关的中药更是不能差一个字。今天小编就带大家梳理下那些名字相近且容易混淆的中药。 第一对要梳理的是九节菖蒲和石菖蒲,二者均有菖蒲之名,但完全是两味药材。在《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中九节菖蒲来源为毛茛科植物阿尔泰银莲花的干燥根茎。石菖蒲为天南星科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且功效上也有不同,九节菖蒲能化痰祛湿,开窍醒神,和中开胃。用于热病神昏,癫痫,痰厥,多梦健忘,耳鸣耳聋,脘腹胀闷。石菖蒲能化湿开胃,开窍豁痰,醒神益智。用于脘痞不饥,噤口下痢,神昏癫痫,健忘失眠,耳鸣耳聋。此外,九节菖蒲别名为九节石菖蒲、京菖蒲。请各位在使用菖蒲的时候一定要区分清楚到底用哪味药材。 第二对为南瓜蒂和甜瓜蒂。在《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中南瓜蒂为葫芦科植物南瓜的干燥成熟稍带柄的果蒂。甜瓜蒂为葫芦科植物甜瓜的干燥成熟带柄果蒂。二者不仅来源不同,功效更是相差甚远。南瓜蒂能安胎,解毒。用于胎动不安,痈肿,疔疮,烫伤。甜瓜蒂催吐。用于宿食不化,食物中毒,痰涎窒盛,癫痫。此外,要注意的是如果医生在处方上只写瓜蒂,那么药房会付甜瓜蒂。 第三对要说的是大叶三七叶和人参叶。因大叶三七叶别名为参叶,导致很多人包括中医药专业的人误认为参叶就是人参叶。其实不然,在《上海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2018年版)》中大叶三七叶的来源为五加科植物大叶三七的干燥叶。人参叶在《中国药典(2020年版)》的来源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干燥叶。在功效上二者也有区别,大叶三七叶能清热生津,利咽。用于热病伤津,口干舌燥,心烦神倦,虚火牙痛。人参叶能补气,益肺,祛暑,生津。用于气虚咳嗽,暑热烦躁,津伤口渴,头目不清,四肢倦乏。所以,千万别误将参叶当做人参叶来使用。 名称相近的中药有很多,在临床上也会因为一字之差导致用药错误而延误病情,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很多时候抱有“想当然”的思想在作祟。古人云:“用药如用兵。”谦虚谨慎才能杜绝“想当然”。
人参作为我国重要的一味中药,其使用年代也是十分悠久,在最早的中药著作《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其文曰:“人参 一名人衔。一名鬼盖。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生山谷。”目前也是我们比较常见或常用的补气药。而且我们往往在吃人参的时候,很多人会在此期间忌吃萝卜类的东西,比如像莱菔子(萝卜籽)啦~萝卜叶啦~给出的理由也就是说萝卜吃了会通气,再吃人参就会浪费人参的补气功效啦。但事实真的就如大家所说的吗?吃萝卜类的东西真的会导致人参得浪费吗?在此我们先卖一个关子,但由于篇幅有限,我们就以莱菔子为例,从古籍到现代研究来探一探究竟。 翻开古代比较有名的本草书籍,比如《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新修本草》、《本草纲目》等书籍,我们惊奇的发现,这些古籍中并未写到人参与莱菔子不可配伍。甚至在《本草新编》一书中就写到:“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补。盖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非止喘胀之症也,然得萝卜子,以行其补中之利气,则气平而易受。是萝卜子平气之有余,非损气之不足,实制人参以平其气,非制人参以伤其气也。世人动谓萝卜子解人参,误也。”这段明显是告诉我们人参配上莱菔子之后不仅不会损害人参的补益效果,反而可以制约人参补气太过的不足。我们都知道人参可以补气,但是大家有所不知的是,一旦人参补益太过就很容易导致气滞,那么此时就需要配上莱菔子来制约人参的补气功效了,反而会相得益彰。再翻开《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其作者张锡纯对于莱菔子也有着一番解释,文曰:“究之无论或生或炒,皆能顺气开部,消胀除满,此乃化气之品,非破气之品,而医者多谓其能破气,不宜多服、久服,殊非确当之论。……若用以除满开郁,而以参、耆、术诸药佐之,虽多服、久服,亦何至伤气分乎?”可见莱菔子在张锡纯老先生眼里并非什么破气之药,完全可以配伍人参、黄芪、白术之类的补气药。 那人参恶莱菔子就完全没有道理吗?那倒也未必,据现代药理分析研究发现人参加莱菔子组对小鼠的抗疲劳作用不如人参组,表明莱菔子对人参的抗疲劳作用有拮抗效应的趋势。说明莱菔子确实可以降低人参补气的作用。也说明莱菔子确有拮抗人参补虚作用之嫌,这一定程度上也验证了萝卜会泻人参补气的说法。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吃人参的时候并非绝对不能吃萝卜,对待此问题我们应该更具活力的去看待,中医药本来就应该根据医生的辨证论治下来应用,如果只是单纯的从药物的有效成分上或者实验数据上入手,那中药的应用道路会变的很窄。
木瓜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水果之一,具有很好的口感和营养价值,颇受人们喜爱。因相传还能丰胸,也被一些女性朋友们视为“宝物”,但事实真是如此吗?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下木瓜的那些“小秘密”。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确的是所谓的“木瓜”到底是什么?有人会问“木瓜”不就是“木瓜”吗?平时水果店也能买到的一种水果。那我只能告诉你,你只答对了一半。 其实水果店中卖的“木瓜”又叫番木瓜是一种外来品,原产于美洲热带地区,为番木瓜科番木瓜的果实。虽为舶来品但引进我国也有数百年历史。古代也称为“番蒜”、“乳瓜”、“番瓜”等别名。但在中药里也有一味叫“木瓜”的中药,这种“木瓜”就不是水果了,它为蔷薇科植物皱皮木瓜的果实。也是中医常用的一味药材。那到底哪种“木瓜”好呢?这个问题我们要“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说。 中药材木瓜始载于《名医别录》,原名木瓜实。自宋代以来安徽宣城所产的木瓜就被作为贡品并历代沿袭。它性酸,温。归肝、脾经。能平肝舒筋,和胃化湿。临床上用于湿痹拘挛,腰膝关节酸重疼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在中药学里经常被归纳为祛风湿药,常与独活、五加皮等药配伍可增加祛风湿的疗效。加上木瓜可宣化中焦湿浊,而使吐泻自除,并可缓急舒筋,使吐利过多而致的转筋挛急得以缓解,为治疗吐泻转筋之要药。 有关番木瓜的记载大多源于现代,古代虽有记载,但资料并不像皱皮木瓜(药材)那样丰富,据《中华本草》记载番木瓜味甘,性平。能消食下乳,除湿通络,解毒驱虫。主治消化不良,胃、十二指肠溃疡疼痛,乳汁稀少,风湿痹痛,肢体麻木,湿疹,烂疮等疾病。从营养学分析来看每100g果肉中,蛋白质含量为0.39g脂肪含量为0.06g,碳水化合物含量为12.2g,钙为30mg,镁为21mg,磷为12mg,钾为183mg,素有“岭南佳果”的美称。 但无论是中药的木瓜,还是水果店的番木瓜,都没有关于“丰胸”的记载,据笔者文献查找发现,能支持木瓜“丰胸”理论的依据是:木瓜酵素和维生囊A能刺激女性荷尔蒙分泌,有助丰胸.木瓜酵素还可分解蛋白质,促进身体对蛋白质的吸收。其实”酵素”一词来自日语,翻译成汉语就是“酶”,广义的木瓜酶指的是木瓜蛋白酶、木瓜凝乳蛋白酶、淀粉酶等等组成的复合酶。但是蛋白酶必须和蛋白质直接接触才能产生作用,木瓜吃到嘴里进入胃中,其中的木瓜酶也会被分解,根本就不会有完整的、活性的木瓜蛋白酶存在,因此也不会产生丰胸的效果。而且,还有研究认为木瓜酶根本没有丰胸的作用。 那木瓜丰胸的谣言究竟因何而起呢?笔者为此也找了些文献供各位读者参考。这源于一个故事,而且还是故事中的故事。在《红楼梦》第五回中,在秦可卿房间中摆设着武则天镜室中的宝镜,赵飞燕立着舞的金盘,安禄山掷过伤了太真乳的木瓜,寿昌公主的含章殿宝榻,同昌公主的连珠帐。其中的安禄山掷伤太真乳的木瓜讲述的就是唐代的安禄山用木瓜掷伤过杨贵妃的乳房。而木瓜丰满、多籽的外形又给了人们无限的遐想,也由此木瓜能丰胸这个谣言被广泛流传。 综上所诉,不管是中药木瓜还是水果木瓜都有不错的作用,但这些作用只有被正确的使用才能发挥出它原有的功效。对于网络上或街坊邻居大街小巷所说的各种说法,我们应该慎之又慎去思考,去探索,而不是盲目的去“跟风”炒作,使谣言满天飞,我相信古人所说的一句话“流言止于智者”,希望大家都能成为那个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