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如何治疗 老年性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指的是年龄大于60岁,在轻微暴力下,如弯腰搬东西、滑倒坐到地上、甚至一次剧烈的咳嗽引起的腰部疼痛,经X光等检查发现腰椎骨压扁(腰椎压缩性骨折)。通俗一点讲,压扁=骨裂=骨折,压缩变扁同样称为骨折。 1.压缩性骨折后会带来什么问题呢? 首先会引起腰部剧烈的疼痛,坐着、站立,甚至在床上翻身都会觉得十分困难;其次,由于腰椎附近有丰富的神经,骨折血肿会引起肋骨、整个腰部广泛的疼痛,如果骨折块压住神经,还可能出现下肢的疼痛,甚至瘫痪,二便失禁。所以,如果老人家不小心跌倒了,出现腰背部疼痛,首先要考虑有没有骨折的发生,不要随便活动,尤其是不能再去弯腰干活等,尽量卧床休息,有条件的话尽快就医。 2.如果不幸发生了压缩性骨折,该如何治疗? 治疗莫非有两种,一是保守治疗,顾名思义,就是不做手术,靠吃药、卧床、康复锻炼来恢复。吃药,主要是对症的消炎止痛药;其次,也是最容易忽视的是抗骨质疏松治疗。有人会说骨折现在吃这个药有效吗?可是需知道,抗骨质疏松现在不吃难道发生再次发生骨折再吃吗?就是因为平时没有抗骨质疏松的观念,才会导致这一次的骨折,亡羊还不赶快补牢?!而且,抗骨质疏松的治疗要持续下去,不是说这次骨折治好了,就可以不吃了。据研究,平均要吃上4.2年才会减少一半的骨折机会。二是手术治疗。随着器械的改良和技术的提高,老年性骨质疏松腰椎压缩性骨折主张微创治疗,而且治疗的效果也相当的不错。如何微创?简单点来说,就是用筷子粗的东西,经过皮肤,往压缩变扁的骨头里面填骨水泥,把骨折的地方撑起来、黏住,达到固定骨折、减轻疼痛的目的。手术仅需局部麻醉即可,整个手术时间大概1个小时,除外定位、消毒的时间,真正操作的时间大概也就是30分钟左右,伤口长度仅需1cm,出血不会超过2ml,也不需要缝针,手术之后病人马上就觉得疼痛有所缓解,术后第二天便可以戴腰围慢慢下地行走,恢复非常快,是现在比较流行的做法。 3.如何选择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每个病人的情况不一样,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选择保守治疗,就意味着需要卧床到骨折愈合,也就是卧床6-8周,这段时间大小便都要在床上是最好的,这就需要大量的人力去照顾患者,而且这种保守治疗,压缩变扁的骨头是不会恢复到原来的高度,恢复不了原来的高度,也就是变成驼背了,脊柱的受力改变了,遗留反复顽固的腰背部疼痛几率就高了。而且很多患者长期卧床护理不到位,容易出现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臀部烂肉等并发症,尤其是那些抵抗力低、瘦小的患者。保守治疗的优势,就是免除了手术的费用,无需住院,比较适合家里有充足的人力、有相当的护理经验、骨折程度比较轻、身体情况不允许手术的病人;如果选择手术,优势就是手术之后第二天患者便可以戴腰围下地慢慢活动,康复非常快,护理比较省事(比较适合如今独生子女多的老年社会,年轻人都要上班工作,老人往往缺乏足够照顾),缺点就是费用高(如果有医保会好得多)、需要住院3-4天,当然了,做完手术也不是让你蹦蹦跳跳,毕竟才刚骨折,还是需要多卧床休息才行。无论选择保守或者手术,抗骨质疏松的治疗必须延续下去,骨质疏松才是骨折的元凶。4.总结总结一下,如果老人家跌倒出现腰痛,可能会发生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建议尽早就医,根据情况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多卧床休息,并坚持抗骨质疏松治疗。
踝关节扭伤,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崴脚,在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有些人休息几天就没事了,但也有部分的人总是会有一些不舒服的症状,例如久行或运动后肿胀、疼痛或者反复扭伤等,虽然症状反反复复,但是觉得不严重也没有引起重视,但是真实的情况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看一下这三个患者的X光:我们知道,随着年龄的增大,关节磨损也会越严重,出现关节炎的概率也就越高,但是上面的三个患者,反而年龄越大的关节越好,另外两个相对年轻的患者踝关节却出现增生、间隙狭窄等表现。其实,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有慢性踝关节不稳的问题。慢性踝关节不稳是指踝关节周围韧带损伤,导致踝关节活动轨迹改变,踝关节不稳定,从而导致踝关节周围软骨的摩擦、软组织的炎症,出现疼痛、肿胀、反复崴脚等症状的疾病。是踝关节扭伤后最容易出现的并发症。打个比方,踝关节每天都需要活动,就好像汽车的轮子一样,如果轮子的轴承稳定,那么轮子就可以平稳地转动,磨损也就很少。但是,如果轮子不稳定,除了转动以外还有晃动,磨损自然也就加快。所以,慢性踝关节不稳,虽然短期内对日常生活影响不大,但是它的危害却尤如温水煮青蛙,往往在三五年甚至十年之后才越来越严重,但是这时候再来治疗就太晚了,所以,我们需要早期发现和处理慢性踝关节不稳。 首先,在踝关节扭伤的早期,应该按照RICE的原则进行处理,疼痛及肿胀严重者,建议至医院就诊,必要时完善X光检查排除有无骨折,韧带严重损伤的患者需要石膏或者支具固定制动。如果踝关节扭伤已经4周或者已经出现多次的踝关节扭伤,建议至足踝外科专科就诊。可完善踝关节彩超或者踝关节MRI检查进一步明确韧带情况。同时专科医生根据体格检查,亦可以很容易判断出踝关节是否稳定。慢性踝关节不稳应该怎样治疗,总体来说,慢性踝关节不稳可分为功能性不稳和机械性不稳。功能性不稳往往韧带是好的,医生通过查体可以判断踝关节是否稳定,此类不稳定可以通过功能锻炼、物理治疗等来改善症状。但是,如果有明确的韧带撕裂或者吸收,单纯保守治疗难以获得满意效果,这个时候就需要手术来修复断裂的韧带。既往这类手术需要切开较大的伤口,创伤大,恢复慢,随着技术的进步,目前可以在关节镜微创下进行韧带修复与增强手术,创伤小,术后第二天佩戴支具可下床活动,术后两周即可行走。术口更美观,可以更快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传统开放手术示意图及切口外观关节镜微创手术示意图图及切口外观。
膝关节积液易反复发作,常伴有疼痛以及活动受限,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 得了膝关节积液后,要注意根据积液程度不同,处理的方式也不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初期关节积液量不大,肿胀不重时。 1、患肢减少活动,以免膝关节滑膜渗出增加,导致积液加重。 2、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肿胀。3、口服消肿止痛药物,也可静脉点滴脱水消肿药物。 4、局部理疗,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 二、如果关节积液量比较大,关节肿胀明显时。 1、关节液要及时抽出,以免关节积液长期浸泡下,关节软骨受到破坏。 2、关节积液会成为新的刺激因子,刺激关节滑膜,导致渗出增加,加重肿胀。3、抽完积液后要加压包扎,以减少渗出。 4、注意休息、制动。 5、配合相关药物使用,以防止感染、促进肿胀消除。 三、如何预防 病情缓解不是目的,本类疾病由于是慢性疾病,常易复发,关键在如何预防复发。 1、注意患处保暖。 2、不要剧烈活动,以免造成损伤。特别是“关节痛也要多走路,磨磨就好了”的做法不可取,该做法会严重损伤关节软骨,导致不可逆损伤。 3、适当不负重活动,如游泳、平地骑自行车等,以锻炼膝关节,促进恢复。 4、可做艾灸、热敷等理疗,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 5、该病常伴骨质疏松,要注意补钙及摄取充足的蛋白质。 6、如有疼痛或肿胀迹象,要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1.急性期,疼痛为主,建议就诊。急性期以卧床休息为主,床应是硬板床;可带腰围等支撑作用的护具;避免使疼痛加剧的活动,比如:向前弯腰、负重、久坐久站等。出现下肢臀腿麻痛时及时卧位寻找到不痛的合适的体位。2.慢性期,适当康复训练,做好预防,所有训练以不出现疼痛为度。共7个训练动作,口诀如下:抬腿搭桥摸膝盖(3个),平板支撑燕子飞(2个),交叉支撑猫背弓(2个)。(训练务必在无痛范围之内进行)①“直腿抬高“练习(抬腿)仰卧位,单腿伸直抬起,动作要缓慢而用力,至腿不能抬高为止,保持5秒,一般练习20~60次/组,2~3组/日。此练习主要锻炼牵拉神经根,同时可有效提高整个下肢的力量。②“搭桥运动”练习(搭桥)仰卧,双腿屈曲,双脚平放床上,双肘支撑,枕(后肩)、双肘、双足跟五点支撑,紧缩肛门并持续收缩,臀大肌(臀部的肌肉)和腰部用力使腰臀部抬离开床面,避免臀部太高,保持腹部收缩(避免腰部过度拱起),保持平衡5-10秒,然后放松腰臀部放回床面,放松肛门,此为一次训练。以10~30次训练为1组,2~3组/日。③腹肌收缩训练(摸膝盖)仰卧位,髋膝屈曲,脚掌踏地,上肢伸直,手掌平放贴大腿前,收缩腹肌,头抬起背部慢慢离开地面(注意腰不要离开),手掌贴着大腿往前滑,直至手指摸住膝盖尖,维持10妙,再放松回到背贴地面,为一次。15-30次/组,2-3组/日。此为训练腰背部肌肉等。④俯卧四点支撑(平板支撑)俯卧于床上,双臂屈曲于胸前,用双肘部及双脚尖将身体支撑抬起,至身体成一直线。保持10~30秒为1次,间歇5秒。5~10次/组。2~3组/日。此可锻炼腿部肌群、腰背部肌肉、臀部肌肉、手臂肌肉、核心肌群(腹横肌、盆地肌群、下背肌)。⑤“燕子飞”练习(燕子飞)俯卧位,手背往后伸,双腿并拢,腰部用力,使头及腿同时远离床面。于最用力位置保持2~5秒为1次,5~10次/组,2~3组/日。此练习主要锻炼腰背肌肌力。⑥交叉支撑平衡训练(交叉支撑)手膝跪位,右上肢和左大腿垂直支撑地面,左上肢往头侧水平伸展,右下肢往后伸水平伸展,保持左手肩背臀部腿足平直,维持10秒一次,放下休息几秒后重复,10-15次为一组。2-3组/日。⑦猫背运动(猫背弓)手膝跪位,双手和双膝支撑地面,保持腹部平直,然后保持肩髋位置不移动,让腹部收紧,把腰部超天花板方向尽力顶起,貌似猫背挺起来的动作,维持10秒,然后放松尽力往地面下塌腰部,貌似猫背下沉的动作,维持10秒,为1次,重复,10-15次/组,2-3组/日。3.预防。日常生活姿势:坐姿:坐椅子时,应尽量将腰背部贴紧椅背,椅子尽量拉向桌子,缩短桌椅间的距离;高度适合的坚硬椅子比沙发或矮凳好,靠背向後倾斜120度时,椎间盘的压力较小。汽车驾驶员可以在腰后垫一个腰垫来减少腰椎的压力。站姿:要注意保持脊柱的正常弧度,养成收腹挺胸的习惯。正确的运动技巧和搬重物的姿势:当进行负重训练时,应先稳定好我们的身体,下颌微收,沉肩挺胸,腹部收紧,这样才能使我们的训练更安全、更有效。另外,在平日工作和生活中还要注重搬重物时的姿势,不要直腿弯腰,而应直背下蹲,将重物尽量靠近身体,用腿部的力量抬起它;如需将重物放于身后,一定先转过身来,再放下,而不要图省事抬着重物旋转躯干。平日力量训练时,要注意腰、腹部肌肉的均衡发展,强化核心部位的力量,从而保护我们的腰椎。本文系周访华医生授权好大夫在线(www.haodf.com)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中药熏洗疗法是中医外治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中医药基本理论为指导,把中药煎煮后,先利用蒸汽熏蒸,再用药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患处的一种防治疾病的方法。 一、熏洗疗法的作用 中药熏洗疗法作为中医外治法的一种,同内治法一样,均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为指导思想,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解毒化瘀、扶正祛邪的功效,可使得失去平衡的脏腑阴阳重新调整和改善,促进机体的恢复,达到治病保健的目的。 直接作用: 熏洗时药物通过皮肤孔窍、腧穴等部位, 深入腠理、脏腑各部位, 直接吸收, 输布全身, 以发挥其药理作用。 间接作用: 是指除了药物之外, 温热刺激、机械物理等对局部的刺激, 通过经络系统的调节而起到纠正脏腑、阴阳、气血的偏盛偏衰、补虚泻实、扶正祛邪等作用治疗疾病。 二、熏洗疗法作用机理的现代研究 根据现代医学理论体系,熏洗疗法的作用机理主要为药物的有效成分被人体吸收后所引起的整体效应和药物对病灶局部的效应。 (一)整体作用机理 1.皮肤吸收作用:皮肤面积大,毛孔多,除有屏障作用外,尚有排泄和透皮吸收等作用。研究表明,在熏洗的过程中,药物的有效成分可通过皮肤黏膜、汗腺、毛囊、角质层、细胞及其间隙等转运而吸收。熏洗时,湿润的药液或蒸汽能增加水合作用与皮肤的通透性,加速皮肤对药物的吸收。 2.物理刺激作用:药物熏洗可使皮肤温度升高,皮肤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有利于血肿和水肿的消散。温热的刺激能促进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增强新陈代谢。 (二)局部作用机理 局部作用是指中药对病灶发挥治疗和保健的作用。中药熏洗将药物作用于局部组织,使局部组织内的药物浓度高于其他部位,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的状态,从而起到消炎退肿的目的。